鹿血
( Lù Xuè )
鹿血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养血益精;止血;止带。主精血不足;腰痛;阳痿遗精;血虚心悸;失眠;肺痰吐血;鼻衄;崩漏带下;痈肿折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酒调,3-6g ;或入丸、散。 |
性味: |
味甘;咸;性温 |
归经: |
肝;肾经 |
各家论述: |
1.《千金·食治》:生血。治痈肿。 2.《唐本草》:主狂大伤,鼻衄,折伤,阴痿,补虚,止腰痛。 3.《日华子本草》:治肺痿吐血及崩中,带下,和酒服之良。 4.《日用本草》:补阴,益营气。 5. 汪颖《食物本草》:诸气痛欲危者,饮之。 6.《纲目》:大补虚损,益精血,解痘毒、药毒。 7.《医林纂要》:行血法瘀,续绝除伤,与山羊血同而性较中和。 |
药理作用: |
1.对血压的影响,给麻醉猫静脉注射鹿茸血精制剂和鹿茸精制剂,均能使猫血压降低34%-37%。 2.抗创伤用用,给家兔放血10%和从左侧胸腰区削下皮肉0.72-0.75g,造成兔体衰弱和外伤。然后,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给药组皮下注射鹿茸血精0.5ml/kg,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18天,结果表明,给药组体重增长明显超过对照组,血浆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也较对照组高,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
化学成分: |
鹿得动物马鹿等的血,用颈静脉穿刺法取3月龄以上的雄、雌鹿的血样分析,结果是:血清中,γ-谷酰氨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19.5u/l,天冬氨酸轩氨酶(glutamicoxalacetic transaminase)43.0u/l,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 phosphokinase)197.9u/l,血浆中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0.91u/l,血尿氮(blood urea n)8.56mol/l,血清葡萄糖(6.9mol/l),磷.75mol/l,碳2.13mol/l,镁0.74mol/l,钾4.43mol/l及钠138.5mol/l。上述结果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3-8月、9-18月及18月以上组)的动物间,无显着差异。 |
附方: |
①调血脉,止腰痛:鹿血,滚酒调,热服,(《本草新编》)②治老人心悸、失眠:鹿心血,研细兑酒服。(《四川中药志》)③治鼻血时作:千鹿血,炒枯,将酒淬熏二、三次,仍用酒淬半怀和服之。(《纲目》) |
性状: |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薄片状,紫黟 以,有角质样光泽,质地坚实,酥脆,气腥,味甘、咸。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1.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 2.栖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 2.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 |
原形态: |
1.梅花鹿,体长约1.5m左右,体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显,耳大直立,颈细长。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足迹腺,主蹄狭小,侧蹄小。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长全时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与眉叉较远,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梅花鹿冬毛检疫站棕色,白色斑点不显。鼻面及颊部毛短,毛尖沙黄色。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侧同体色,内侧色稍淡。夏毛薄,无绒毛,红棕色,白斑显着,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有黑色的背中线。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较体色为浅。 2.马鹿,体形较大,体长2m,体重超过200kg。肩高约1m,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圆锥形。颈长约占体长1/3,颈下被毛较长。四肢长,两侧蹄较长,能触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几与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内弯,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颌深棕色,颊棕色,额部棕黑色。耳外黄褐、耳内白色。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线。四肢外侧棕色,内侧较浅。臀部有黄赭色斑。夏毛较短,没有绒毛,呈赤褐色。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血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ervus nippon temminck2.cervus.elaph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宰鹿或锯鹿茸时取血,凉颖后,风干成紫棕色块片状即成。 |
出处: |
出自《千金·食治》。 |
鹿血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补虚,和血。治虚损腰痛,心悸,失眠,肺痿吐血;崩中,带下。 ①《千金·食治》:"生血,治痈肿。" ②《唐本草》:"主狂犬伤。鼻衄,折伤,阴痿,补虚,止腰痛。" ③《日华子本草》:"治肺痿吐血及崩中,带下,和酒服之良。" ④《日用本草》:"补阴,益营气。" ⑤汪颖《食物本草》:"诸气痛欲危者,饮之。" ⑥《纲目》:"大补虚损,益精血,解痘毒、药毒。" ⑦《医林纂要》:"行血祛瘀,续绝除伤,与山羊血同而性较中和。" |
用法用量: |
内服:入丸、散,1~2钱。 |
性味: |
①《日用本草》:"味甘。" ②《医林纂要》:"咸,热。" |
附方: |
①调血脉,止腰痛:鹿血,滚酒调,热服。(《本草新编》) ②治老人心悸、失眠:鹿心血,研细兑酒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鼻血时作:干鹿血,炒枯,将酒淬熏二、三次,仍用酒淬半杯和服之。(《纲目》) |
来源: |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血液,宰鹿时取血,风干成紫棕色片状即成。 |
出处: |
《千金·食治》 |
“鹿血” 相关论述
鹿茸,味甘、咸、苦、辛,气温,无毒。益气滋阴,扶肢体羸瘦,强志坚齿,止腰膝酸疼,破留血隐隐作疼,逐虚劳洒洒如疟,治女人崩中漏血,疗小儿寒热惊痫,塞溺血泄精,散石淋痈肿。
鹿角,味淡,气温。逐鬼辟邪,轻身益气,续绝伤,强筋骨,消痈疽,愈恶疮,止妇人梦与鬼交,令病者招实鬼话。
鹿胶,止痛安胎,大补虚羸,疗跌扑损伤,治吐衄崩带。
鹿角霜,专止滑泻。
鹿肾,补中以滋肾元。
鹿血,调血脉,止腰疼。滚酒调热服,生服误。
鹿一身皆益人者也,而鹿茸最胜。凡阳痿而不坚者,必得茸而始能坚,非草木兴阳之药可比,但必须用茸为妙。如不可得茸,用三寸长之毛角亦佳,犹胜于鹿角胶也。夫鹿乃阳兽,而世人转讥东坡之误,真不善读书者也。《本经》言麋属阳者,乃传写之误也。麋乃鹿之小者,鹿乃麋之大者,亦非也。麋鹿同形,而种实各别,麋小而鹿大者,尚是从形而分别之也。麋体生来是小,而老亦不大,鹿则老而弥大也。东坡谓鹿在山而麋在泽,亦非。麋实生于山也。夏至鹿角解,冬至麋角解,亦非阳退阴退之义。鹿,阳兽也,夏至则一阴生,阳得阴而生新,则旧者自去,故鹿角至夏至而解也。麋,阴兽也,冬至则一阳生,阴得阳而生新,则旧者难留,故麋角至冬至而解也。天地之道,阴阳两相根也,阳得阴而阳生,阴得阳而阴长。
麋、鹿之角,亦何独不然。只因《本经》传写之误,以致人错认鹿为麋也。予不得不辨之,然而人终不信也。予更有辨麋之法,麋有四目,非目在眼上也,前腿外 之间有似目者二处,有则麋而无则鹿,至易辨也。鹿茸益阴,然亦无大效,不必取之以入药。世人有麋、鹿合而成膏,以治阴阳之虚则可耳。然而用麋、鹿为膏,又不若用鹿胎,加之人参、熟地、山茱、山药、茯苓、牛膝、柏子仁、巴戟天、肉苁蓉、炒枣仁、甘草、白术、麦冬、沙参、五味子、杜仲、破故纸、黄 、当归,为全鹿丸之更妙也。用大鹿为全鹿丸者,误。鹿胎为丸,大能生先天之气,益后天之母,健脾生精,兴阳补火,至神之丸,奈世人未识耳。
或疑鹿茸白者,非鹿茸也,乃麋茸也,必以紫者为佳,果然乎?曰∶鹿茸不论紫白,大约角上毛短者为鹿茸,角上毛长半寸者为麋茸,最细而又多毛,然而天下鹿茸多而麋茸少。盖麋种雄最少,而雌最多,遇鹿则交,世人未知,因识之,以辨鹿、麋之分,最易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