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螫伤
参考:蜂毒中毒
“蜂螫伤” 相关论述
一、主因
蜂的种类有蜜蜂、黄蜂、大黄蜂、土蜂等。其腹部后端有素不腺与螫相连,当刺入人体时,将毒液中的蚁酸、神经毒素和组织胺等注入人体内,并将毒刺遗弃伤处,能引起溶血、出血、过敏反应。成人常在劳动中、儿童常在玩耍时被蜇。
二、主症
有被蜂蜇病史。伤口有剧痛、灼热感、红肿、水疱形成,1~2天自行消失。如被蜂群螫伤多处后,有发热、头晕、恶心、烦躁不安、痉挛及昏厥。过敏者,可出现荨麻疹,口唇及眼睑水肿,腹痛、腹泻、呕吐,甚者喉水肿、气喘、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昏迷,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三、急救
1.用镊子将毒刺拔出,用肥皂水或用3%氨水或3%碳酸氢钠溶液、盐水或糖水洗伤口。
2.黄蜂螫后,用食醋敷或用鲜马齿苋汁涂于伤口。
3.用南通蛇药(季德胜蛇药)以温水溶后涂伤口周围。
4.用紫花地丁、七叶一枝花、鲜蒲公英、半边莲捣烂外敷,效果也好。
5.过敏者口服扑尔敏4mg,或非那根25mg,3次/日。重者可肌肉注射肾上腺素0.5~1mg,或麻黄碱30mg,或地塞米松5~10mg。
蜂类包括蜜蜂和黄蜂。蜜蜂腹部的最后数节内有毒腺,此种毒腺和蜜蜂的尾刺相通,尾刺与腹部连接不紧固。因此当蜜蜂接触人体皮肤后为了自卫将毒刺刺入皮肤后,其尾刺会留在皮肤内,同时将毒腺中的毒液注入人的皮肤内。蜜蜂的毒液含有组胺、磷酸脂酶a、透明质酸酶、卵磷脂酶;黄蜂的毒液则含有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和胆碱脂酶等。此两种蜂毒液除含有共同抗原外,还含有各自的特异的抗原物质,因此在被螫的人体中有不同的抗蜂毒抗体,大都为ige,能发生即刻过敏反应。
一、临床表现
蜜蜂螫后皮肤出现红色风团,中心有出血点或血疱疹,常发生于暴露部位,如面、颊、手背和小腿。反应重时可引起大片红肿,如在唇部及眼周围则红肿更明显。局部剧痒和疼痛,如果对蜂毒液无特异过敏反应则一般在2~3天内红肿渐消退。如受多数蜜蜂刺螫后,常常在0.5h内出现全身症状,轻者全身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重者则有发热、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四肢麻木,甚至可出现脉搏细弱,面色苍白,出汗,血压下降等虚脱症状。
黄蜂有多种,有的称为马蜂,可以单独飞翔,不经常螫人。如果捅捣蜂窝,则成群黄蜂飞出,叮刺皮肤。黄蜂螫伤的症状比蜜蜂严重,尤其是被成群黄蜂袭击,可引起严重皮肤损害,並可引起迟发性血清病型反应、坏死性血管炎或过敏性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可造成死亡。
二、治疗
(一)处理毒刺蜂螫后应立即仔细检查螫处皮肤有无折断的毒刺以及有无附有毒腺的囊。可用镊子把毒刺小心拔出,毒腺囊不能用镊子挟取,以免挟破毒囊使毒液流入皮肤组织内,有时虽然毒囊无破损,但亦可使毒汁挤入皮内引起严重反应。
(二)中和毒汁 蜜蜂的毒汁为酸性可用肥皂水或3%氨水冲洗螫处皮肤;黄蜂毒汁为碱性,可外搽醋酸。
(三)局部处理 局部红肿处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白色洗剂以消散炎症,亦可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红肿严重伴有水疱渗液时应用3%硼酸水或次醋酸铝溶液湿敷,然后外用硼酸氧化锌糊剂或1、2、3糊。
(四)中草药 在野外被蜂螫时可用鲜马齿苋或夏枯草捣烂,敷于螫处。
(五)全身用药 有全身反应可内服抗组胺药物或强的松。疼痛剧烈时可服止痛药。有低血压则可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3~0.5ml,并密切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