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放射病

( jixingfangshebing )

西医

简介:
急性放射病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病因:
主要见于核战争、辐射事故和医疗上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的预处理,给病人超致死量的全身或全淋巴的照射所致。事故性一次大剂量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短期内致机体以较高的照射剂量造成急性内照射放射病。
发病机理:
电离辐射对机体的作用,首先是使组成生物体的分子和原子发生电离或激发,影响原子结合成分子的结合力,从而使分子键断裂,造成机体蛋白质、核酸及酶等高分子物质的直接破坏;同时引起机体水分子的活化和自由基生成,然后通过后者间接作用于生物分子,造成生物分子的损伤效应。由于这些反应,使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生化过程产生紊乱,引起细胞功能和形态发生改变而发病。
诊断标准: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1.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接受大于1gy的均匀或比较均匀的全身照射。
2.临床表现依受照剂量大小,受照部位和范围以及人体情况而异。
(1) 轻度骨髓型:有乏力、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然后l~2天淋巴细胞绝对数量最低值为1.2*109/l,受照剂量下限值为1.oogy.
(2)中度骨髓型:有头昏、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白细胞短暂上升后期下降,照后1~2天淋巴细胞绝对数最低值为o.9*109/l,受照剂量下限值2.oogy。
(3)重度骨髓型:有多次呕吐,可有腹泻,白细胞明显下降,照后1~2天淋巴细胞绝对数最低值为0.6*109/l,受照剂量下限值3.50gy。
(4)极重度骨髓型:有多次呕吐腹泻休克、白细胞急剧下降,照后1~2天淋巴细胞绝对数最低值为0.3*109/l,受照剂量下限值5.50gy。
(5)肠型:有频繁呕吐腹泻严重、腹痛、血红蛋白升高,照后~2天淋巴细胞绝对数量低值为
(6)脑型:有频繁呕吐腹泻休克、共济失调、肌张力增强、震颤抽搐、昏睡、定向和判断力减退,照后1~2天淋巴细胞绝对数最低值为
3.临床过程可见初期、假愈期和极期,受照剂量愈大,初期症状愈重。
诊断依据:
必须依据受照史、受照剂量的估算结果(有个人剂量档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所见。受照剂量的确定依据物理方法(包括必要时进行模拟试验)测定和估算并参考生物学方法估算的结果。其中除初期症状和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绝对数)外,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的分析是目前最常用的有效生物剂量估算方法,其有效剂量范围为0.25—5.00gy。此外,还可参考淋巴细胞微核率(培养法)、淋巴细胞酸性磷酸酶、淋巴细胞转换率(3h-tdr掺入法)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等的检查结果,估算受照剂量。内照射放射病患者还应测定排泄物内(主要是大、小便)放射性核素的量以及用全身计数器测定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残留量。急性放射性皮肤烧伤的诊断应包括烧伤面积和程度。
体征:
急性放射病可分为骨髓型(造血型)、肠型和脑型三种类型。
急性放射病的临床病程可分为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四期。初期:是在受照后数小时至1或2d开始,可持续1d至数日。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和胃肠功能改变,特别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初期反应出现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假愈期:期间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但机体内部病理过程在继续发展。假愈期一般为2—3周,若无假愈期或日程较短的常提示急性放射病严重。极期:
严重感染,常见感染在口腔、扁桃体、咽峡、肠道、肺和败血症
严重出血,主要是皮肤和粘膜,有淤点、淤斑、鼻血、咯血尿血便血子宫和颅内出血等,个别发生肠套叠麻痹肠梗阻脱水、低血钾、酸中毒和氮质血症。恢复期:是指病情轻或经过治疗而渡过极期的阶段病程。此期感染被控制,体温恢复正常,出血停止,血象逐渐恢复,一般状况逐渐好转。急性放射性皮肤烧伤发生在一次或短期内累积总照射量大于5gy时,临床表现有红斑、脱毛、水肿、坏死、溃疡等。发生放射性白内障的累积剂量一般在2gy以上。内照射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往往伴有放射性核素初始进入体内途径的损伤表现。在均匀或比较均匀地分布于全身的放射性核素引起的内照射放射病,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所见与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相似。选择性分布的放射性核素则以靶器官的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伴有神经衰弱症状和造血功能障碍等全身表现。靶器官的损害因放射性核素种类而异:①放射性碘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结节形成等。②镭、钚等亲骨放射性核素引起的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③稀土元素和以胶体形式进入体内放射性核素引起的网状内皮系统的损害。
鉴别诊断:
放射性白内障应与其他病因进行鉴别诊断。
疗效评定标准: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症状消失,血象恢复正常,体重有所增加。
2.好转:症状基本消失,血象在正常低限,个别实验室指标如染色体、免疫学指标未达到正常。
并发症:
患者常因严重感染、出血、水和电解质紊乱和并发症而死亡。
治疗:
轻度急性放射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可采取对症处理,加强营养,注意休息。
中度和重度急性放射病根据病情采取保护性无菌隔离措施,并对各期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①初期:镇静、脱敏止吐、调节神经功能、改善微循环和血小板凝聚功能、尽早使用抗辐射药物。②假愈期:抗生素预防感染,白细胞<2×109/l、血小板<50×109/l时,可输注新鲜全血或输白细胞或血小板悬液。③极期:根据细菌学检查或对感染源的估计,选用抗生素(特别注意革阴性细菌),长期使用抗生素时尚应警惕真菌感染。应注意控制出血。输注经x线15—25gy照射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悬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止肺水肿。④恢复期:加强饮食,应用抗生素促进恢复。
极重度以及肠型和脑型放射病的治疗基本同重度,可保留静脉导管插管,持续输液和营养补充,注意防止肠套叠。在大剂量应用抗生素的同时,要注意真菌和病毒感染的防治。有合适供者时,可考虑同种骨髓移植,注意抗宿主病的防治。也可进行胎肝细胞移植治疗。
急性放射性皮肤烧伤,Ⅰ度毋需特殊治疗;Ⅱ度水疱过大,可抽去水疱液,预防感染;Ⅲ度适时按情植皮和保护局部功能。放射性白内障应进行随访,需要时作晶状体摘除术或人工晶状体植入。由于核武器爆炸时产生强大的气浪(冲击波)和热量(光辐射),可同时引起烧伤和冲击伤,加重放射损伤,故在治疗时应充分估计到这些情况。
中西医结合: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应根据病情程度和各期特点,尽早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措施。

“急性放射病” 相关论述

一、定义
急性放射病(acute radiation disease)是机体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1gy)电离辐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外照射和内照射都可能发生急性放射病,但以外照射为主。外照射引起急性放射病的射线有γ线、中子和x射线等。
二、发生条件
(一)核战争
10[sb]1[/sb]kt以下核爆炸时的暴露和有屏蔽人员,10[sb]1[/sb]kt以上爆炸时的有屏蔽人员,在严重沾染区内通过和停留过久的人员,受到早期核辐射或放射性沾染的外照射,是发生大量急性放射病伤员的主要因素。
(二)平时
1.核辐射事故:全世界目前有430多座核电站在运行,新建的核电站还在不断增加,从五十年代至今已发生过好几起事故。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了200多例急性放射病,死亡29人。各种类型辐射源在生产、医疗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由于使用或保管不当,各种类型的辐射事故已发生过数百起。我国自六十年代以来也曾发生过多起辐射源事故,伤亡多人。
2.医疗事故:放射性核素和辐射装置的医疗应用,也有可能发生医疗事故。如国外曾发生过误用过量放射性核素治疗病人而产生内照射急性放射性致死的事故,也曾发生过因辐射装置故障使病人受到过量照射的事故。
3.治疗性照射:因治疗需要而给予病人大剂量照射,可造成治疗性急性放射病。如骨髓移植前常用大剂量(>6gy)全身照射或全身淋巴结照射,作为骨髓移植前的预处理。
三、分型和分度
根据照射剂量大小、病理和临床过程的特点,急性放射病分为三型,即骨髓型、肠型和脑型。骨髓型又按伤情轻重分为四度。各型和各度与照射剂量的关系见表4-1。
表4-1 急性放射病分型和分度的剂量范围

分型和分度剂量范围(gy)
骨髓1~10
轻度1~2
中度2~4
重度4~6
极重度>6
肠 型10~50
脑 型>50

放射病的诊断既要确定病人是否患有急性放射病,又要早期判断病情程度和就诊断时处于疾病哪一时期,这对指导及时采取有力的救治措施非常重要。

能预防或减轻放射损伤的药物称之为辐射防护剂(radioprotectant)。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研究的药物很多,也筛选出了一些有效药物。但总的来说,还不尽理想,有的药物防护效价低,有的有效时间短,有的毒副作用大,使用受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