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门

( ermen )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颅骨下对听宫穴)
主治:牙周炎;美尼尔氏病;中耳炎; 耳肿耳聋耳鸣; 牙龈起泡
功效:祛风;利耳;抑肝阳
针灸方法:针法直刺 0.3 - 0.5 寸。
灸法艾炷灸 1 - 3 壮或艾条灸 3 - 5 分钟。
释义:耳:耳朵。
门:大门,房门。

这个名称指的是这个穴位的位置及功能而言的。

“耳门” 相关论述

[定位] 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解剖] 有颞浅动、静脉耳前支;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
[主治] 耳聋耳鸣聤耳齿痛,颈颔痛,唇吻强。
[配伍] 配丝竹空牙痛;配兑端治上齿龋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即现代所称的耳屏。相当于外耳孔前面的小球状突起部份。

参见“蔽”条。穴位名,位于耳的前方,相当耳屏前方的凹陷部,属手少阳三焦经

解剖结构名。即耳屏,外耳孔道的小瓣。又称之为蔽。《灵枢·五色》:“蔽者,耳门也。”
②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素问·三部九候论》:“上部人,耳前之动脉。”王冰注:“在耳前陷者中,动应于手,手少阳脉气之所行也。”候耳目之气。
③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颌肿,眩晕等。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王肯堂曰∶ 耳又曰耳湿,常出黄脓。(《准绳》)
又曰∶乃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
冯鲁瞻曰∶实热者,即肾气有余,积热上冲,津液壅结,故成 耳。 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黄脓者,谓之 耳;常出红脓者,谓之脓耳;耳内疳臭者,谓之冱耳;白脓出者,谓之缠耳;耳内虚鸣,时出青脓,谓之囊耳。其名虽异,总由积热上壅,或风水入耳所致。若不速治,久则成聋。治宜清火养血,或去湿化毒,其患自愈。(《锦囊》)
耳(图缺)

金不换(秘方)
水龙骨(一钱) 硼砂(五分)
研末。吹入耳窍,又绵塞之。二次除根。
耳不论已未出脓,神效方(周鹤仙)头发在新瓦上烧灰存性,为细末,罗过,每灰一钱加真冰片研匀,吹少许入耳内,极验。
验方 胭脂烧灰为末,加冰片少许,吹之。
验方茄子挤汁滴耳内即愈。

王肯堂曰∶耳内虚鸣,常出清脓,名曰震耳。乃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准绳》)
震耳(图缺)
冯鲁瞻曰∶耳内虚鸣,常出青脓,名曰囊耳。乃肾气有余,积热上壅,或风水入耳所致,法宜清火养血,或去湿化毒。(《锦囊》)

王肯堂曰∶耳中出白脓,名曰缠耳。乃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准绳》)
冯鲁瞻曰∶白脓出者名曰缠耳。仍肾气有余,积热上冲,或风水入耳所致。(《锦囊》)
缠耳(图缺)

陈实功曰∶耳病乃三焦肝风妄动而成,大人有虚火实火之分。小儿有胎热胎风之别。虚火者,耳内蝉鸣,出水作痒,外无 肿;实火者,耳根耳窍俱肿,甚则寒热交作,疼痛无时。(《正宗》)
又曰∶初生小儿胎热,或洗浴水灌窍中,亦令耳窍作痛生脓。切记不可吹药,若治早项内生肿,莫若候毒尽自愈。如一月不瘥,以红绵散治之,自安。
冯鲁瞻曰∶耳者,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也。有小儿肾经气实,其热上冲于耳,遂使使津液壅而为脓,或为清汁,然则厥阴之与足阳明手少阴之与足太阳,为证尤甚。推其所致之由,其原有七∶有实热,有阴虚,有因痰,有因火,有气闭,有肝风,有胎元所发而为病也。证有五∶为鸣、痛、肿、聋、 是也。当分其所因而治之。(《锦囊》)
又曰∶常出红脓,谓之脓耳
又曰∶胎元而成者,是因父母不谨,故先天火毒攻冲,脓臭流处成,四傍肿赤,时发时愈。所主宜化毒滋肾。
陈远公曰∶人有双耳忽肿痛,内流清水,久则变脓血,身发寒热,耳内如沸汤响,或如蝉鸣,此少阳胆气不舒,而风邪乘之,火不得散,故生此病。法宜舒发胆气,佐以散风泻火之味,则愈矣。然有不效者,何也?盖胆受风火之邪,燥干胆汁,徒用祛风泻火,则胆汁益干,胆火益炽,风藉火威,愈焚灼也,病益甚矣。润肠汤主之,当归白芍玄参各一两,黑栀子二钱,柴胡一钱,花粉三钱,石菖蒲八分,水煎服。一剂疼轻,二剂肿消,三剂脓血止,四剂寒热除,十剂全可也。(此方归、芍不但入胆,且入肝也。胆病,肝亦必病,平肝则胆亦平也。柴、栀亦舒肝胆之味,舒肝正所以舒胆也。肝舒则血必旺,而胆汁有不濡润者乎!胆汁既濡,邪风邪火,已有不治自散之机,加天花粉逐痰,则风火无党,以石菖蒲通耳中之窍,玄参退浮游之焰,自然风火渐祛,上焦清凉,耳病随痊也。《冰鉴》)
汪省之曰∶虚火治以四物汤加牡丹皮石菖蒲肾气丸主之。实火,治以柴胡清肝汤主之。(《理例》)

红棉散 耳内生流脓,乃肝经郁火所结。
白矾(三钱) 胭脂(一钱, 存性,如能用干油胭脂更佳)
研匀。先用棉杖子搅去脓水,另以柳杖子蘸药掺入耳底,自干。若 耳加麝香
耳底流脓。
枯矾黄丹龙骨海螵蛸麝香 干胭脂研细吹之。
又方
青黛人中白枯矾雄黄冰片黄柏(各等分) 研细吹。
又方 橄榄核 存性研细,加冰片少许吹。
又方 大红千叶石榴花瓣研细吹。
又方 枯矾入人乳内,放炭火上顿滚变黑色,研细吹。
又方 芦柴梗、叶箨 存性,加冰片水许,研细吹。
又方 陈皮 灰一钱,加麝香少许,吹。
又方 白鲞牙二个 ,加冰片,研细吹。
又方 水龙骨(即船底陈油锻石,一两) 硼砂(二钱五分)共研极细。每用少许吹。
又方
黄丹水飞,二钱,) 龙骨( ) 枯矾 胭脂(各一钱) 海螵蛸(五分) 麝香(少许)
研细。以棉杖子榐去脓水,用少许吹耳内,每日吹一次,勿令风入。
煎方蔓荆子升麻前胡桑白皮甘草麦门冬赤茯苓赤芍
耳内肿痛出脓出水 金丝荷叶(即虎耳草)揉汁,灌入耳内自愈。(此味乃治耳病之妙药,如有脓可加枯矾少许。)
又方 头发烧存性研细,每用少许吹入。
又方 五倍子一个,略挖破,入生明矾于内,纸包浸湿火内烧存性,研细。每用少许吹入。
又方 鲜白果捣烂,用棉裹绞汁入耳,脓血自止。
又方 蛇蜕卷条插入耳内,其脓吸尽自愈。
又方 红枣一枚去核,入雄黄三分,烧干研末,用管吹入耳内。
又方 柿蒂不拘多少, 存性,研细吹。

验方 宜闭口勿言,以纸塞耳窍、鼻窍,只空中入之耳,以麻油点入耳窍中,或出或死。
又方 猫尿滴耳中,其虫即出。(取猫尿法∶以生姜擦猫鼻上即溺。)
又方 韭汁和醋灌入耳中。
蜈蚣、蜜蜂、大虫入耳 用肉炙香,安放耳边,其虫闻香即出。
又方 火炙桃叶,塞之立出。
入耳 用蚯蚓入葱内化水,滴耳内虫自出。
又方 羊乳灌入耳内,即化为水。
百虫入耳鸡血滴耳,或韭汁姜汁滴之,皆效。
又方 胆矾和醋灌之,即出。
壁虱入耳,稻杆灰煎汁灌之,即随水而出。
百虫入耳 川椒末一撮,以醋半斤调灌耳中,行二十四步即出。
蚤虱入耳 菖蒲塞之。
蜈蚣入耳 鸡肉炒香放耳边,即引出。
又方 生姜汁灌之。
蚂蚁入耳 穿山甲炒研,调水灌之。

桂辛散 治风虚耳鸣
辣桂川芎当归石菖蒲木通麻黄(去节。另为末。各一两)细辛木香(一作全蝎甘草(炙。各五钱) 白蒺藜南星白芷(各两半)
为散。每服四钱。加葱白一茎。苏叶五片。水煎去滓。食前服。一方。加全蝎去毒三钱。
黄 丸肾风耳鸣及痒。
黄 (酒炒) 白蒺藜(炒。去刺) 羌活(各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脐)
为末。用羯羊肾一对。去脂膜勿犯铁。酒煮捣烂绞汁糊丸。梧子大。空心盐汤。临卧温酒下五十丸。
姜蝎散肾虚气塞耳聋
全蝎(四十九个。去螫。滚水泡去咸。以糯米三合放瓦上铺平。将蝎焙黄去米。又切生姜四十九片置蝎。再焙至姜焦为度去姜)
为细末。三五日前。每日先服黑锡丹一服。临服药时。夜饭半饥。随其酒量。勿令大醉服。服已。熟睡勿叫。醒令人轻轻唤。如不听得。浓煎葱白汤一碗令饮。五更耳中闻百十攒笙响。自此得闻。
犀角饮子风热上壅。耳内 肿。胀痛流脓。
犀角屑 本通 石菖蒲甘菊黑参赤芍赤小豆(炒)甘草(炙) 生姜(三片)
水煎。不拘时热服
烧肾散肾虚耳聋
磁石( 赤醋淬。飞。净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 蜀椒(炒去汗。取椒红。半两) 巴戟肉(一两。宝鉴。无)
为散。每服一钱。用猪肾一枚。去筋膜细切。葱白盐花和匀。裹十重湿纸。于糖灰中煨熟。空心细嚼。温酒送下。以粥压之。十日效。
通神散耳聋
全蝎(炮) 地龙蜣螂(各三枚) 明矾(生半。枯半) 雄黄(各五分) 麝香(一字)
为散。每用少许。葱白蘸药。引入耳中。闭气面壁坐一时许。三日一次。
蓖麻丸久聋
蓖麻仁(二十一粒) 皂角(煨取肉。五分) 地龙(大者。二条) 全蝎(二个) 远志磁石( 。飞) 乳香(各二钱)麝香(少许)
为末。熔黄腊为丸。塞耳中
栀子清肝散寒热胁痛。耳内作痒生疮。
柴胡栀子(炒黑) 牡丹皮(各一两) 茯苓川芎白芍当归牛蒡子甘草(炙。各五钱)
为散。每服五钱。水煎去滓。半饥热服
排风汤续命汤下) 复元通气散(蓄血门养正丹(金液丹下) 四物汤(方祖) 龙荟丸(伊芳尹三黄汤下)滚痰丸痰饮门) 温胆汤二陈汤下) 补中益气汤保元汤下) 小柴胡汤(方祖) 加减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正元散眩晕门) 黑锡丹(金液丹下) 安肾丸虚损门) 四生散门) 凉膈散(方祖)柴胡清肝散小柴胡汤下) 加味逍遥散虚损门)

一法∶坐地交叉两脚,以两手从曲脚中入,低头叉项上,治久塞不能自温、耳不闻声。
一法∶脚着项上,不息十二通,必愈大塞、不觉暖热、久顽冷患、耳聋目眩。久行即成法,法身五六不能变。


〔原文〕一法∶坐地交叉两脚,以两手从曲脚中入,低头叉项上。治久寒不能自温,耳不闻声。
〔解说〕坐在地上,交叉两脚,用两手从脚弯中伸入,低头把手交叉放在项上。可以治疗久寒不能自己转温,耳不闻声。


〔原文〕二法∶脚着项上,不息十二通。必愈大寒不觉暖热,久顽冷患,耳聋目眩。久行即成法,法身五六不能变。
〔解说〕把脚放在后项上,不息十二通。可治愈大寒不觉暖温,顽固冷疾,耳聋目眩
应坚持久行使其成为常用导引法,以此法健身,每次作三十次,不宜改变。
【小结】
本篇以“坐地交叉两脚,以两手从曲脚中入,低头叉项上”和“脚着项上,不息十二通。
”二种功法治疗耳病,但功法较难,特别以脚着项上不易练习,可结合“鸣天鼓”等功。

耳前起肉,当耳缺者陷中。《铜人》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下经》禁灸,病宜灸者,不过三壮。
耳鸣如蝉声,聤耳脓汁出,耳生疮重听无所闻,齿龋,唇吻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