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蒜

( Huí Huí Suàn )

别名: 野桑椹 , 小回回蒜 , 鸭脚板 , 山辣椒 , 小虎掌草 , 青果草 , 水虎掌草 , 水胡椒 , 蝎虎草 , 回回蒜毛茛 , 黄花草 , 土细辛 , 鹅巴掌 , 水杨梅 , 小桑子 , 糯虎掌

回回蒜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解毒退黄;截疟定喘;镇痛。主主治肝炎黄疸肝硬化腹水癞;牛皮癣疟疾哮喘牙痛胃痛;风湿痛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外敷患处或穴位,皮肤发赤起泡时除去,或鲜草洗净绞汁涂搽,或煎水洗。内服:煎汤3-9g。
性味:
味辛;苦;温;有毒
归经:
肝经
各家论述:
1.《中国药植图鉴》:全草为引赤刺激剂,并用治气管疾病。民间用以外包寸口,治疟疾,塞鼻去眼翳,包耳下治牙痛,外搽治牛皮癣
2.《陕西中草药》:降血压,消炎退肿,退云翳,治高血压症,哮喘,食道癌,恶疮痈肿,角膜云翳
用药禁忌:
本品有毒,一般供外用。内服宜慎,并需久煎。外用对皮肤刺激性大,用时局部要隔凡士林或纱布。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15-50cm。茎及叶柄均有伸展的淡黄色糙毛。三出复叶,黄绿色,基生叶及下部叶具长柄;叶片宽卵形,长3-12cm,小叶2-3深裂,上部具少数锯齿,两面被糙毛。花序花疏生,花梗贴生糙毛;萼片5,狭卵形;花瓣5,宽卵圆形。聚合果长圆形,直径6-10mm;瘦果扁平,长3-3.5mm,无毛。气微,味淡。有毒。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2500m的平原与丘陵、溪边及田旁水湿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江西
原形态:
茴茴蒜,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20-70cm。须根多数,簇生。茎直立,多分枝,中空,密生开展的淡黄色糙毛。基生叶与下部叶有长达12cm的叶柄;为三出复叶3深裂,裂片狭长,上部有少数不规则锯齿,具长柄;侧生小叶不等2-3裂,具短柄;茎上部叶较小和叶柄较短;小叶两面及叶柄均有糙毛。花序有较多疏生的花;花两性,单生,直径6-12mm;花梗有糙毛;萼片5,狭卵形,长3-5mm,外面被柔毛;花瓣5,宽卵圆形,长达7mm,黄色,基部有短爪,蜜槽有卵形小鳞片;雄蕊多数,花药长约1mm;花托在果期伸长,圆柱形,长达1cm,有白短毛;心皮多数,无毛。瘦果扁平,长3-3.5mm,无毛,边缘有宽约0.2mm的棱,喙极短,呈点状,长0.1-0.2mm。花、果期5-9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茴茴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常鲜用或晒干用。
出处:
出自《救荒本草

回回蒜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消炎退肿,截疟,杀虫。治肝炎肝硬化腹水疟疾癞,牛皮癣
①《中国药植图鉴》:"全草为引赤刺激剂,并用治气管疾病。民间用以外包寸口,治疟疾,塞鼻去眼翳,包耳下治牙痛,外搽治牛皮癣。"
②《陕西中草药》:"降血压,消炎退肿,退云翳。治高血压症,哮喘,食道癌,恶疮痈肿,角膜云翳。"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发泡,绞汁搽或煎水洗。内服:煎汤,1~3钱。
性味:
①《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性微温,味苦辣,有小毒。"
②《陕西中草药》:"淡,温,有毒。"
临床应用:
治疗肝炎肝硬化:取鲜全草洗去泥土,于乳钵中捣烂外敷穴位。每穴敷药面积直径5~6厘米,药厚度1厘米,药面盖以纱布固定。12小时后取下,可见局部红肿,以后逐渐起泡。待大泡形成,用注射器抽出黄水,再敷以纱布,任其自行痊愈(大约需7~8天)。每次可敷1~2穴,一般可敷1~3次,每次间隔半月至20天,第2次可敷第1次穴位,亦可另选其他穴位急性黄疸型取肝区、中脘,并加中药利胆;无黄疸型取肝区、中脘足三里慢性肝炎取肝区、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肝硬化盱功能不正常取肝区、脾区、中脘足三里,酌情加中药疏肝肝硬化腹水取水分、关元气海中脘。观察急性黄疸型和无黄疸型肝炎25例、慢性旰炎及肝硬化共94例,结果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45例,进步(临床症状显著好转或部分症状消失,肝功能接近正常或有个别项目已正常)42例,无变化5例,恶化2例。一般敷后2~4小时即感局部皮肤灼热,继而肝脏有揪紧的感觉,随之肝疼减轻;至次日局部起泡后则有肠鸣小便增多、腹胀减轻,食欲明显好转。肝硬化腹水28例,治后腹水消失者10例,腹水明显消退者4例,腹水末变者14例。腹水均由小便排出。尿量增加最快者于敷药当天见效,一般患者3~5天尿量开始增加。肝硬化所致的临床症状如下肢或全身性水肿、消化道症状,绝大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部分患者完全消失,个别患者治后复查肝功能,已恢复正常。副作用:局部较为疼痛;部分患者敷药后开始几天感到无力;个别有口干现象,很快即消失。
附方:
①治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水杨梅三钱,苦马菜一钱,蒸水豆腐服食慢性肝炎用水杨梅红糖煮食。
②治疟疾水杨梅鲜果捏扁,发前两小时外敷手腕脉门处。
③治夜盲水杨梅果晒干研末,配羊肝煮食。
④治牙痛水杨梅鲜品捣烂,取黄豆大,隔纱布敷合谷穴,左痛敷右,右痛敷左。
⑤治癞;水杨梅煎水外洗。(选方出《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生境分布:
生于溪边或湿草地。分布云南、西藏、广西、贵州、四川、湖北、甘肃、陕西、江苏、华北和东北地区。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高15~50厘米,与叶柄均有伸展的淡黄色糙毛。3出复叶,基生叶与下部叶具长柄;叶片宽卵形,长2.6~7.5厘米,中央小叶具长柄,3深裂,裂片狭长,上部生少数不规则锯齿,侧生小叶具短柄,不等地2或3裂;茎上部叶渐变小。花序具疏花;萼片5,淡绿色,船形,长约4毫米,外面疏被柔毛;花瓣5,黄色,宽倒卵形,长约3.2毫米,基部具蜜槽;雄蕊和心皮均多数。聚合果近矩圆形,长约1厘米;瘦果扁,无毛。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茴茴蒜全草。夏季采收,常鲜用或晒干用。
出处:
救荒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