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癣

参考:血虚风燥 , 摄领疮 , 神经性皮炎 , 银屑病 , 阴囊皮炎 , 肛周神经性皮炎

“牛皮癣” 相关论述

牛皮癣是一种患部皮肤状如牛项之皮,厚而且坚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在中医文献中,因其好发于颈项部,故称为摄领疮;因其缠绵顽固,故亦称为顽癣。《诸病源候论·摄领疮候》云:“摄领疮,如之类,生于项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也。”《外科正宗·顽癣》云:“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本病以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伴剧烈瘙痒为临床特征。好发于青壮年。慢性经过,时轻时重,多在夏季加剧,冬季缓解。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
[病因病机]
初起多为风湿热之邪阻滞肌肤,或颈项多汗,硬领摩擦等所致;病久耗伤阴液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血虚肝旺,情志不遂,郁闷不舒,或紧张劳累,心火上炎,以致气血运行失职,凝滞肌肤,每易成诱发的重要因素,且致病情反复发作。
总之,情志内伤、风邪侵袭是本病发病的诱发因素,营血失和、经脉失疏、气血凝滞则为其病机
[诊断]
好发于颈部、肘部、骶部及小腿伸侧等处。常呈对称性分布,亦可沿皮神经分布呈线状排列。
皮损初起为有聚集倾向的多角形扁平丘疹,皮色正常或略潮红,表面光泽或覆有菲薄的糠皮状鳞屑,以后由于不断地搔抓或摩擦,丘疹逐渐扩大,互相融合成片,继之则局部皮肤增厚,纹理加深,互相交错,表面干燥粗糙,并有少许灰白色鳞屑,而呈苔藓样变,皮肤损害可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片,边界清楚,触之粗糙。由于搔抓,患部及其周围可伴有抓痕、出血点或血痂,其附近也可有新的扁平小丘疹出现。
自觉阵发性奇痒,被衣摩擦与汗渍时更剧,入夜尤甚,搔之不知痛楚。情绪波动时,瘙痒也随之加剧。因瘙痒可影响工作和休息,患者常伴有失眠、头昏、烦躁症状。
本病病程缓慢,常数年不愈,反复发作。
临床上按其发病部位、皮损多少分为泛发型和局限型两种。局限型,皮损仅见于颈项等局部,为少数境界清楚的苔藓样肥厚斑片;泛发型,分布较广泛,好发于头、四肢、肩腰部等处,甚至泛发全身各处,皮损特点与局限型相同。
[鉴别诊断]
一、慢性湿疮多有皮肤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等急性湿疮的发病过程,皮损以肥厚粗糙为主,伴有出疹水疱、糜烂、渗出,边界欠清,病变多在四肢屈侧。
二、皮肤淀粉样变多发在背部和小腿伸侧,皮肤为高粱米大小的圆顶丘疹,色紫褐,质较硬,密集成群,角化粗糙。
三、白疙皮损基底呈淡红色,上覆以银白色糠秕状鳞屑,剥去后有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
[辨证论治]
一、内治
(一)肝郁化火皮损色红,伴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眩晕心悸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脉弦数。
辨证分析:情志内伤肝郁气滞;,郁久化火,肝胆火盛,熏蒸肌肤,故见皮损色红;火热内扰则心悸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胆气循经上溢则口苦;津为火灼则咽干舌红、脉弦数为肝经化火之象。
治法: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二)风湿蕴肤皮损呈淡褐色片状,粗糙肥厚,剧痒时作,夜间尤甚;苔薄白或白腻,脉濡而缓。
辨证分析:风湿之邪蕴结于肌肤经络失疏,局部气血凝滞,肌肤失养,故皮损呈淡褐色片状,粗糙肥厚;风盛则痒;扰于分则夜间尤甚;苔薄白或白腻、脉濡而缓为风湿蕴肤之象。
治法:疏风利湿
方药:消风散加减。
(三)血虚风燥皮损灰白,抓如枯木,肥厚粗糙似牛皮;伴心悸怔仲失眠健忘,女子月经不调;舌淡,脉沉细。
辨证分析:血虚风化燥,肌肤失养,故皮损灰白,抓如枯木,肥厚粗糙似牛皮血虚,心神失养,故心悸怔仲失眠健忘;女子以血为用,血虚经血乏源,故月经不调;舌淡、脉沉细为血虚之象。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
方药:四物消风饮当归饮于加减。
二、外治法
以止痒为原则。
(一)皮损较薄者,外涂2号药水、斑蝥醋百部酊川槿皮酊等,每天数次。
(二)皮损较厚者,外涂润肤膏、黑油膏藜芦膏等,每天数次。
[其他疗法]
一、针刺疗法常取穴曲池血海;备用穴为合谷三阴交。中强刺激,每天1次,留针15—30分。
二、梅花针苔藓样变明显者,可用梅花针叩击皮损,以少量渗血为度,每天1次。
[预防与调摄]
1.忌食烟、酒、辣椒等刺激性食物,禁用手搔抓及热水烫洗。
2.内衣宜穿棉布制品,不宜穿过硬的衣服,以免刺激皮肤。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结语]
牛皮癣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其特点是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伴剧烈瘙痒。应与慢性湿疮、皮肤淀粉样变、白疙相鉴别。肝郁化火证,治宜清肝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风湿肤证,治宜疏风利湿,方用消风散加减;血虚风燥证,治宜养血祛风润燥,方用四物消风饮当归饮子加减。外治以止痒为原则,可选用2号药水、斑蝥醋百部酊川槿皮酊、润肤膏、黑油膏等。

因患处皮肤状如牛颈之皮,厚而坚,故名。多由于风、湿、热蕴阻肌肤血虚风化燥而发病,与精神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多发于项部、肘弯、腋窝、上眼睑会阴,大腿内侧亦有发生,皮损为扁平状丘疹,融合成片,干燥肥厚,有苔癣样变化,搔之微微脱屑,有阵发性奇痒,入夜更甚,其发作有时和精神受刺激有关。本病为慢性皮肤病,经常发作。类于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

某君,男,40岁。学识渊博,文章锦绣,而立之年,已晋升处级,可谓春风得意。惟不快者,全身皮肤瘙痒
内服外治近十年终不得愈,近益痒甚,不得眠。于奇村疗养院温泉水疗一月,亦未减轻,由友人介绍来诊。
患者身圆体胖,大腹便便,面色晦黄如垢。背腹皮肤有鲜红丘疹新起者,有黄白脓疮已成者,有结痂者,有脱屑者。双手掌心皮肤增厚,粗糙,奇痒难忍。肩背皮下有硬结数枚,大如杏核。抚之不痛。舌质淡红,苔白厚腻。
自觉身重头沉,体倦乏力。胃纳可,大便溏而不畅,小便黄臭。皮肤虽痒多年,尚能忍受,年前大连出差,食海鲜过多,致瘙痒益剧,夜难入寐。诊其脉,沉滑略数,触其腹,满而不痛。
审症察脉,此湿热蕴结证也,拟祛风利湿汤加味治之,嘱其清淡素食。戒绝酒荤。
浮萍15g 苍耳子15g 苦参15g 土茯苓15g 川军10g 连翘15g 赤小豆30g 车前子15g 七剂
二诊:沉重之躯略减,肤痒依旧,仍有大面积脱皮,脉舌如前。为求速效,拟十枣汤加减:
甘遂1g 大戟lg 白芥子1g
研细,以红枣10枚煎汤送下。
三诊:后时许,上吐下泻,头汗淋漓,当晚瘙痒减轻,酣睡至晨。然湿热根深蒂固,如油入面,非朝夕可愈也。拟:
浮萍15g 苦参15g 土茯苓15g 连翘15g 赤小豆30g 车前子15g 苡仁30g 栀子10g 川军10g 七剂
四诊:丘疹、脓疮、结痂、脱屑仍同时并存,苔黏腻,脉沉滑,湿热之邪犹盛也。复拟:
甘遂1g 大戟1g 白芥子1g
研细,以红枣10枚煎汤送下。
五诊:药后泻水尤多,谓称头重体倦大减,耳聪目明,皮肤微痒。谅邪已衰大半,拟小柴胡汤加味调之:
柴胡15g 茯苓10g 半夏15g 党参10g 甘草6g 苦参15g 苡仁30g 车前子15g 半支莲15g 赤小豆30g 七剂
六诊:皮肤丘疹、脓疮、结痂已失,基本恢复如初,但仍有痒感,嘱守方续服。
共服药近百剂,体重减轻13kg ,自觉体轻神沛,一如十余年前。


病名。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皮肤瘙痒病。见《世医得效方》卷十九,因患部皮肤变厚而坚硬,甚者如牛领之皮样,故名。该病由风湿热毒蕴郁肌肤所致;或因营血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所养而成;或因情志失调而发生。大多发于颈项处,尤以项部为多见;亦可发于肘窝处、腘窝处、上眼睑会阴、大腿内侧等处。初起时,皮肤局部先觉瘙痒,继而则见有粟米大小不规则之扁平丘疹出现,肤色尚属正常,或只呈淡褐色,若继续发展则丘疹融合而成片,皮肤变得干燥,渐变肥厚,并相互浸润,常作阵发性奇痒,尤以夜间更甚。治宜疏风活血、清热祛湿之剂,内服可选用当归饮之。外用疯油膏黑豆馏油制剂。亦可选用薰药疗法等,相当于神经性皮炎


病名。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皮肤瘙痒病。见《世医得效方》卷十九,因患部皮肤变厚而坚硬,甚者如牛领之皮样,故名。该病由风湿热毒蕴郁肌肤所致;或因营血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所养而成;或因情志失调而发生。大多发于颈项处,尤以项部为多见;亦可发于肘窝处、腘窝处、上眼睑会阴、大腿内侧等处。初起时,皮肤局部先觉瘙痒,继而则见有粟米大小不规则之扁平丘疹出现,肤色尚属正常,或只呈淡褐色,若继续发展则丘疹融合而成片,皮肤变得干燥,渐变肥厚,并相互浸润,常作阵发性奇痒,尤以夜间更甚。治宜疏风活血、清热祛湿之剂,内服可选用当归饮之。外用疯油膏黑豆馏油制剂。亦可选用薰药疗法等,相当于神经性皮炎

用芝兰叶擦之即愈,验极。

樟脑三钱,陈醋脚一两和敷。或石榴皮白矾末擦。

桃树根胆矾捣烂,敷之神效。

牛膝(三钱) 寒水石(三钱) 白矾(二钱,飞过) 花椒(一钱五分)
共为末。以健猪油同鸡蛋清。调搽即愈。

烟膏即硝牛皮刮下者。药铺上买。菜油调搽即愈。

水银一钱五分,芸香一钱五分,大枣七枚。
同捣烂为四丸,每夜熏一丸,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