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互结

( hanrehujie )

别名: 消化不良 , 急性胃肠炎 , 慢性肠炎 , 慢性胃炎 , 消化性溃疡 , 慢性肝炎 , 肝硬化 , 胃肠神经官能症

中医

简介:
本证常由太阳病少阳病误用下法,使脾胃受损,寒热错杂中焦,使脾胃升降失调,气机痞塞而成。
病机:
本证常由太阳病少阳病误用下法,使脾胃受损,寒热错杂中焦,使脾胃升降失调,气机痞塞而成。临床实践证明,本证多由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导致正伤邪陷,寒热错杂虚实并见。其证属虚实互见,寒热错杂。其病位在脾胃,往往涉及大肠小肠
治疗:
治疗法则:  和胃、降逆、消痞
施治方法:
(一)内服药物
1.基本方药:半夏泻心汤;制半夏12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黄连3克、大枣4枚。上方加水800毫升,煎煮取汁500毫升,再用微火浓缩至300毫升,微温,分3次服用,每日1剂。
2.加减变化:若病人心下痞硬腹中雷鸣嗳腐吞酸者为兼有水饮食滞,减干姜
用量至3克,加生姜12克;若心下痞硬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腹泻次数频繁,泻
下不消化食物有为脾胃虚损较重,于方中加炙甘草量至12克;若腹泻为水样物,小便少,舌苔白腻者加茯苓12克、车前子15克、白术12克;若体质壮盛者去党参;若见口干且苦,舌苔黄者去党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10克、生姜10克;若泻下臭如败卵,嗳腐吞酸者加山楂15克、神曲12克;腹胀满者加厚朴10克、广木香6克;泛吐酸水者加吴茱萸6克、煅瓦楞子15克、珍珠层粉10克;若胃脘痛有定处,痛如针刺,舌有瘀斑或瘀点者加丹参l5克、玄胡12克;呕吐明显,或食后呕吐者加代赭石15克、旋复花10克(布包煎);若兼见胁肋疼痛者加柴胡10克、白芍12克、青皮10克、川楝子10克。还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加用猴菇菌片、胃乐舒、二九胃泰等成药。
(二)外敷药物
1.绿豆30克,研为细末,用鸡蛋清调成膏状,外敷于百会涌泉。每月一次。本
方适用于以肠鸣下利为主者。
2.若呕吐明显,或干呕心烦不安,甚者水药不能入口者,用生姜乌梅适量,放入温开水中浸软后捞出,频繁搽舌,每日5~6次。
3.若下利频数,日数十行,所下为不消化食物者,用五倍子6克,研为细末,用冷开水调成膏状,敷于神阙穴,外以油纸覆盖,再用橡皮膏固定之。每次数1~2小时,每日2~3次。
(三)饮食疗法
1.避免生冷油腻、质硬不易消化、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进食浓茶、咖啡、酒类。
2.食物宜温软、易消化。定时进餐。症状重时,每日进餐5~6次,少量多餐,按
时进食。
3.呕吐下利剧烈时,则以大量饮水为主,给予流质饮食。可在温开水内加入少许食盐白糖当茶饮,以补充津液
4.病情缓解后,仍宜遵守上述原则,不得暴饮暴食。导致病情复发。
施治要点:
(一)本证病机虽为寒热错杂虚实并见,治疗上必需寒热并用、补泻同施。但在具体运用上,还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寒热之多寡,虑实之轻重,来调整药物的组成与剂量。
(二)本证心下痞满,甚者有痛感。但不得滥用行气通下之法。因其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司,浊阴不降气机痞塞,惟有辛开苦降,方能收效。若一见心下痞满便用行气通下之药,势必使中气更伤,浊阴填塞更重,反使痞满加重。
针灸:
取穴足三里中脘内关曲池阴陵泉。中等强度刺激,每次15~30分钟,每日2次。适用于心下痞而痛者。取穴天枢关元、止泻、长强足三里太溪。每日1~2次。适用于下利频繁者。
推拿:
麸皮30克,拌炒生姜15克,炒热后用布包,揉熨心下及腹部。本法适用于肠鸣下利而兼有腹胀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