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外阴溃疡

( jixingwaiyinkuiyang )

别名: 阴蚀 , 阴疮

中医

简介:
以妇女阴户肿痛,甚至化脓破溃,或阴户侧出现肿块如蚕茧状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
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七情太过,饮食失节,伤及肝脾,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或感受邪毒下注阴器所致。多因热毒侵淫,或寒邪凝结等所致。
诊断:
阴蚀阴疮的主要证状为外阴部红肿,疼痛及溃烂。临证时应首先辨其发病的新久、病变深浅、气血亏耗的程度,邪实者当先祛邪,正虚者必扶正气。对于正虚邪久恋不去者,则宜注意补正托里排毒。另外还应与阴痒带下等病相鉴别。
1、肝经湿热
主证:起病急剧,外阴焮红肿胀,灼热疼痛,溃烂成,脓水黄稠量多,伴畏寒发热口苦咽干大便干,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分析:肝郁化火或外感邪毒,炼液为痰,湿痰下注阴器则起病急剧,外阴焮红肿胀,灼热疼痛;湿痰浸渍外阴皮肤则溃烂成.肉腐为脓,脓水黄稠量多;邪正相争则畏寒发热肝经郁火症见日苦咽干大便干、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为肝经湿热之见证。
2、脾虚湿盛
主证:阴部肿胀,溃疡多个,痒痛兼作,病程进展较慢,带下量多腥臭,口干不欲饮,胸腔闷胀,四肢倦怠。舌红,苔白腻微黄,脉滑数。
分析:脾虚生湿、复感邪毒、湿从热化湿热内蕴,下注阴器,浸渍皮肤见阴部肿胀,溃疡多个,痒痛兼作;湿邪缠绵病程慢;脾失健运则胸腔闷胀,口干不多饮,带下量多腥臭;脾主四肢脾虚四肢倦怠。舌红、苔白腻稍黄,脉滑数皆为脾虚湿热内蕴之象。
3.肝肾亏虚
主证:病程较久,外阴溃烂多处不易愈合,面色暗、上覆灰黄或青黑脓苔,脓水清稀溃疡如虫蚀状,疼痛难忍、夜间尤甚,伴心烦失眠,头晕目眩,腰酸膝软。舌淡,苔光剥,脉细数。
分析;阴疮日久正气不足,肝肾亏损不能托里生肌,见溃烂多处不易愈合;气血失常脓水清稀,面色暗,上覆灰黑脓苔;邪入分故夜间疼痛难忍、心烦失眠。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舌淡、苔光剥、脉细数,皆为肝肾亏虚之征象。
类证:
1.女阴湿疹:以大小阴唇皮肤潮红、瘙痒难忍,一般无蚕茧状肿块为特征,且多见于过敏体质或有糖尿病史者。
2.胯腹痈悬痈等:生于胯腹部或会阴穴等处,病势急,红肿痛热明显,易脓、易溃、易敛。
3.狐惑:除外阴蚀烂外,并有口咽、眼部溃烂,目赤如鸠眼等症。
4.外阴癌:常有阴燥病损,病灶区出丘疹、溃疡,或如莱花样,易出血,边缘不规则,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本病治疗,多以疏肝解郁,清热除湿之法为主。如反复发作,经久难愈伤及气血则以补虚扶正为先。在内服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辅以外治立法。内外兼治,加快清除邪毒及湿热使其速愈。   
 一、辨证选方    
1.肝经湿热    治法:清肝泻热,利湿化痰。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20g,柴胡15g,生地15g,山栀15g,车前子15g,泽泻15g,黄柏 15g,本通 10g,大贝 20g,薏苡仁 30g,甘草 10g。如带下量多色黄有臭味加土茯苓 20g,虎杖15g;发热石膏30g,知母15g;外阴肿痛甚者加公英20g,地丁20g,没药15g。   
2.脾虚湿盛    治法:健脾清热利湿。    
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萆薢15g,薏苡仁30g,黄柏15g。茯苓20g,泽泻15g,丹皮15g,滑石10g,木通10g,甘草10g。纳呆便溏加砂仁15g,白术15g。   
3.肝肾亏虚    治法;滋养肝肾.清化湿热。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15g,黄柏15g,山萸肉15g,山药20g,茯苓20g,丹皮15g,生地20g,泽泻15g,薏苡仁20g,败酱草20g。低热尿痛加山栀15g,公英20g;腰酸膝软加菟丝子15g,枸杞子20g;溃疡日久不愈加生黄芪50g、白蔹15g;疼甚加没药15g,元胡20g。   
 二、专方验方 
1.青黛散:将青黛20g。研极细末,喷撒在溃疡面上。日2~3次。7天为1疗程。
2.珍珠散珍珠青黛雄黄各 3g,黄柏 9g,儿茶 6g,冰片 0.03g。共研细末外搽用。   
 三、其它疗法    
(一)外敷法    黄连青黛散黄连黄柏青黛各 15g,元明粉1.5g,冰片 0.6g。共研细末)撒于溃疡面。    
(二)外洗法    外阴熏洗坐浴;紫草黄连黄柏苦参马齿苋各30g. 煎汤熏洗外阴。局部涂敷2%甲紫、0.5%新霉素软膏或金霉素软膏。渗出液多时,可在外用软膏内加肾上腺皮质激素。中药青黛散局部应用效显。其他性质的外阴溃疡根据病因治疗。
中药:
1.龙胆泻肝丸: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主治肝胆湿热下注所引起的疾患。适用于急性外阴溃疡初期,里热炽盛,外阴溃烂,并有口苦咽干者。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2、冰硼散: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主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疾患。也可用于外阴溃疡初起,阴部红肿、疼痛。以散适量点涂有疡面,每日可数次。
3、锡类散:具有清热解毒、去腐生肌之功。常用于口腔炎,口腔溃疡、唇舌肿痛、咽喉红肿或糜烂等症。适用于外阴溃疡。取散适量外涂于面,亦可与冰硼散交替使用。
4、西瓜霜:具有消肿止痛之功。适用于急性外阴溃疡、红肿疼痛较重,甚至病面深有穿掘现象的重症,尤其对有脓疡形成者,疗效更佳。
针灸:
穴位少冲足三里三阴交血海
  手法:平补平泻,每次留针10~15分钟。

西医

简介:
急性外阴溃疡属外阴良性溃疡,为非接触传染性。多表现为发病急剧,局部症状明显,在大小阴唇内侧出现破溃并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病因:
关于发病原因,以往根据在溃疡分泌物中发现粗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而认为本病是由粗大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独立性疾病。现多认为本病可能是白塞氏病、结节性红斑生殖器疱疹的一种特殊类型。
人群:
通常发生于青中年妇女,以身体虚弱的年轻女性为多见。
诊断标准:
本病的参考诊断标准如下:
1.外阴溃疡表现的数目、程度、大小可多样,或有其他感染征。
2.外阴红肿、疼痛明显。
3.发病急剧,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4.辅助检查:溃疡表面分泌物中可查到粗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57)
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发病:
发病急剧,局部症状明显。
病史:
一般可有外阴的非特异性炎症,或可能有外阴的其他感染,如为白塞氏病,多有口腔及眼部的病变。
体征:
1.外阴局部溃疡:可发生于外阴的各部位,但以大小阴唇内侧最为常见,溃疡的数目及程度各异,多可数个,少可仅有一个,大可成片,甚至造成小阴唇缺损,溃疡可能很深,表面附有脓苔及污秽的分泌物;小者可能仅有粟粒大小,病变很轻。
2.外阴红肿疼痛:其红肿的程度因人而异,均可伴有外阴疼痛、有时疼痛较为剧烈。①非特异性外阴炎:由于异常白带经血、尿、粪、摩擦等刺激,外阴发炎、充血、水肿,伴瘙痒、灼热感。常为混合性细菌感染。溃疡发生于搔抓后,表浅周围有明显炎症,疼痛剧烈。②外阴疱疹:由单纯性疱疹病毒Ⅱ型引起。开始时,因病毒血症而发热、乏力。疱疹零散或成群出现,破裂后,即形成大小不一的浅溃疡,且可累及尿道阴道和宫颈。外阴痛、尿痛剧烈,常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溃疡在1—3周内可自行愈合,但易复发。
3.全身症状:一般多伴有发热、乏力,如为白塞氏病,可见有口、眼部病变,及其皮肤红斑等表现。临床分为三种类型:①粟粒型:溃疡面较小如针头至粟粒大,但数目较多,易愈合,症状轻。②下疳型:此型较常见,症状较轻,病程长,无明显全身症状,溃疡较浅,进展较慢,数目不定,大小不等,深浅不一,边缘不正,基底柔软有灰白分泌物,多易复发。③坏疽型:多先有全身症状,如发热无力等,外阴病损红肿明显,溃疡深呈圆形或卵圆型,数目少,边缘不正,有穿凿现象,局部疼痛明显,或可见溃疡表面附着脓液。
体检:
妇科检查:外阴部可见有数目不一,或大小不等的溃疡面,以大小阴唇为多见,或可波及部分阴道
实验室诊断:
1.涂片或细菌培养:取溃疡面分泌物涂片可查到粗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
组织学检验:
1.活体组织检查:取病变组织病理检查,对排除癌变有重要价值。
鉴别诊断:
1.外阴结核:发病罕见,多由其他部位结核所继发,多见于阴唇及阴道前庭粘膜,病变缓慢,基底不平,表面见有干酪样物,少疼痛但受刺激有剧痛,难以愈合,易扩展。
2.外阴癌:多发生于阴唇、阴蒂及后联合,多由小的病变(如丘疹样变)逐渐加重,或伴有外阴白色病变,取活组织病理可证实。
3、外阴炎:主要表现为外阴部充血,瘙痒,可有抓痕。严重者合并感染,也能出现溃疡,但发病过程较为缓慢。
治疗:
本病的治疗主要应注意改善全身症状,控制感染及局部用药治疗,因本病发生的确切原因不明,白塞氏病所引发的外阴溃疡占一定比例,有学者认为属自身免疫性疾患,临床上应用强地松等激素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一、全身治疗
    可以充分补液多饮水。对病情急剧、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者,如合并其他感染应加用抗生素,如青霉素800万u,日一次静脉滴注;另外菌必治、淋必治对合并有淋病梅毒感染者有效。对白塞氏病宜加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如给氢化可的松100mg,日一次静脉滴注,或强地松 5mg,日2次口服。
    二、局部治疗
    1、保持外阴局部清洁干燥,可给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擦干后穿柔软的棉内裤以避免剧烈摩擦。
    2、以红霉素软膏或1~2%硝酸银软膏外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