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盏银盘
( Jīn Zhǎn Yín Pán )
别名: 铁筅帚 , 千条针 , 金盘银盏 , 黄花雾 , 黄花母 , 虾箝草 , 金杯银盏 , 黄花草 , 金盏银盆 , 玉盏载银杯 , 鬼针草 , 婆婆针 , 感暑草 , 盲肠草 , 一包针 , 一把针 , 引线包 , 豆渣菜 , 金丝苦令 , 草鞋坪
金盏银盘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感冒发热;黄疸;泄泻;痢疾;血热吐血;血崩;跌打损伤;痈肿疮毒;鹤膝风;疥癞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30g;或浸酒饮。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性味: |
味甘;微苦;性凉 |
药理作用: |
三叶鬼针草提取物对肠内致病菌有抗菌作用。从全草中压榨而得之粗汁在体外(小杯法)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肠杆菌则无作用。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幼嫩茎枝作牲畜饲料,有良好的营养价值,但因其中含较多挥发油,故能使牛乳杂有不良之气味。 |
化学成分: |
三叶鬼针草全草含蒽醌甙。其变种bidenspilosa var.minor含植物甾醇-β(phytosterin-β),熔点141-147℃,。鬼针草全草含微量聚乙炔类化合物xiv以及多种强极性炔类化合物,尚含黄酮类化合物:金丝桃甙、异奥卡宁-7-o-葡萄糖甙(isookanin-7-o-β-d-gulcopyranoside)、奥卡宁(okanin)和海生菊甙(maritinmein)。根含微量聚乙炔类化合物Ⅰ、Ⅱ、Ⅲ、Ⅳ。又预试全草含生物碱、鞣质及皂甙。三叶鬼针草预试全草含蒽醌甙。 |
炮制: |
洗净、阴干、切段备用。 |
性状: |
干燥全草,长30-50cm,茎粗3-8mm,棱柱状,浅棕褐色,有棱线。叶纸质而薄,1回羽状复叶(三叶鬼针草)或2回3出复叶(金盘银盏),干枯,易脱落,有叶柄。花序干枯,瘦果易脱落而残存圆形的花托。气微,味淡。以干燥、无杂质者为佳。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四川地区以三叶鬼针草与其同属植物狼把草bidens tri-partita l.均称为豆渣草,有用以治脑漏等症者。参见狼把草条。 |
栽培: |
1.气候土壤: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都可栽种。 2.种植:用种子繁殖。四川地区3月播种。播前,翻挖土地,敲细整平,开1.5m宽的畦,按行距约30cm,株距25cm开穴,穴深7cm,施人畜粪水后,每亩用种子1斤左右,拌成种子灰,匀撒穴里。 3.苗高7-10cm时匀苗、补苗,每穴留苗3-4株,结合除草、追肥1次。苗高30cm时,再除草、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4.病虫害防治:虫害有蚜虫,可用乐果防治。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村旁、路边及旷里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辽宁、河北、山西等地。 |
原形态: |
金盏银盘,一年生草本,高30-150cm。茎略具四棱,无毛或被稀疏卷曲短柔毛。叶对生;一回羽状复叶,顶生小叶卵形至长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7cm,宽1-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稍密的锯齿,两面均被柔毛,侧生小叶1-2对,通常不分裂,基部下延,无柄或具短柄,三出复叶状分裂仅一侧具1裂片,边缘有锯齿;总叶柄长1.5-5cm。头状花序单生,花序梗长1.5-5.5cm,果时长4.5-11cm;总苞基部有短柔毛,外层苞片8-10枚,线形,先端渐尖,背面密被短柔毛;舌状花通常3-5朵,不育,舌片淡黄色,先端3齿裂,或有时无舌状花;盘花筒状,冠檐5齿列。瘦果线形,黑色,具四棱,两端稍狭,多少被小刚毛,顶端芒刺3-4枚,具倒刺毛。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区科植物金盏银盘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idens biternata (lour.) merr. et sherff[coreopsis biternata lour.;pbidens chinensis willd.;b.robertianifolia levl.et van]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
出处: |
出自《广东中药》。 |
金盏银盘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疏表清热,解毒,散瘀。治流感,乙脑,咽喉肿痛,肠炎,痢疾,黄疸,肠痈,小儿惊风,疳积,疮筋疥痔。 ①《生草药性备要》:"洗疥癞,解毒疮,止痒埋口。" ②《岭南采药录》:"清热解毒,退外感发热。煎水洗疳疮。" ③《南宁市药物志》:"清热解毒,治肠炎下痢,黄疸,火热痧症;外敷治虾钳疮及洗毒疮。" ④《广东中药》Ⅱ:"治感暑发热,癍痧,痔疮(外冼),肠痈及内外科炎肿。"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散瘀活血。防治流感感冒,治疗咽喉肿痛,小儿发热,惊风,跌打损伤,慢性溃疡,痒疹。"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0.3~1两(鲜者2~3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
性味: |
①《南宁市药物志》:"苦。" ②《广东中药》Ⅱ:"味甘淡,性平。" |
用药禁忌: |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妇女行经期忌服。" |
临床应用: |
①治疗小儿腹泻 40%鬼针草糖浆,每次10~15毫升,日服3次。脱水者补液。观察39例,痊愈20例,好转10例,无效9例。绝大多数病人服药2~3天大便次数与性质恢复正常。 ②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取三叶鬼针草1~3两,九里香鲜叶0.5~1两,浓煎取汁,每日分2次服。病情重者日服2剂,以愈为止;并配合西药对症处理。治疗128例,均治愈。退热平均2.5天。 |
药理作用: |
三叶鬼针草提取物对肠内致病菌有抗菌作用。幼嫩茎枝作牲畜饲料,有良好的营养价值,但因其中含较多挥发油,故能使牛乳杂有不良之气味。从全草中压榨而得之粗汁在体外(小杯法)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肠杆菌则无作用。 |
化学成分: |
三叶鬼针草全草含蒽醌甙。其变种bidens pilosa var.minor含"植物甾酵-b",熔点141~147℃,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
附方: |
①治慢性阑尾炎,胃肠炎:鲜三叶鬼针草一至二两。水煎服。 ②治中暑腹痛吐泻:鲜三叶鬼针草二至三两。水煎服,或捣烂绞汁,调些食盐炖温服。 ③治淋浊:鲜三叶鬼针草二两。水煎或捣烂绞汁调白砂糖服。 ④治急性咽喉炎:鲜三叶鬼针草捣烂绞汁一至二两,加蜜或食盐少许调服。 ⑤治毒蛇咬伤:鲜三叶鬼针草二至三两。水煎或捣烂绞汁服;另用鲜叶捣烂敷伤处。(①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⑥治虚劳、失力黄胖:鲜一包针一两,紫金牛、龙芽草、六月雪各三至五钱。水煎服,失力另加枣七个。崩漏、吐血者忌服。 ⑦治小儿疳积:一包针五钱,猪肝二至三两,加水一大碗,另用一包针的秆子横架在锅内,将猪肝放在上面蒸熟,先吃汤,后吃猪肝。 ⑧治腰痛:鲜一包针五至六两,水煎取汁,加红枣半斤,红糖、黄酒适量炖煮,二天服完。(⑥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⑨治胃痛,胃溃疡:细毛鬼针草熬膏。每服二钱,生姜水冲服。(《陕西中草药》) ⑩治痔疮:细毛鬼针草五至六两,铁棒锤一个。煎水洗患部。(《陕西中草药》) |
生境分布: |
干燥全草,长30~50厘米,茎粗3~8毫米,棱柱状,浅棕褐色,有棱线。叶纸质而薄,1回羽状复叶(三叶鬼针草)或2回3出复叶(金盘银盏),干枯,易脱落,有叶柄。花序干枯,瘦果易脱落而残存圆形的花托。气微,味淡。以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
原形态: |
①三叶鬼针草,又名:毛鬼针草、细毛鬼针草。 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呈四棱形,疏生柔毛或无毛。叶对生,1回羽状复叶,长约15厘米或不及;下部的叶有时为单叶。小叶3枚,有时5枚,具柄,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5~7厘米,有锯齿或分裂。头状花序,具长柄,开花时径约8毫米,花柄长1~6厘米;总苞绿色,基部被有细柔毛,苞片7~8枚;花托外层托片狭长圆形,内层托片狭披针形;花杂性,舌状花白色或黄色,4~7枚,舌片长5~8毫米,成不规则的3~5裂;管状花两性,黄褐色,长约4.5毫米,5裂;雄蕊5;雌蕊1,柱头2裂。瘦果线形,略扁,黑色,具4棱,稍有硬毛,长7~12毫米,顶部有具有倒毛的硬刺3~4条,长约1.5~2.5毫米。花期春季。 生长于荒地及路边。分布长江中下游各省及广东、广西、陕西、福建、台湾等地。 ②金盘银盏,形态与上种极相近,惟叶为2回3出复叶,小叶两面均被稀疏小柔毛。花期秋季。 分布我国南部。 |
来源: |
为菊科植物三叶鬼针草或金盘银盏的全草。夏、秋采收,晒干。 |
出处: |
《广东中药》Ⅱ |
备注: |
四川地区以三叶鬼针草与其同属植物狼把草均称为"豆渣草",有用以治脑漏等症者。参见"狼把草"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