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

( shayan )

别名: 椒疮

中医

简介:
于祖国医学的“椒疮”范畴。
病机:
本病属胞脸疾病,内应于脾,故发病多与脾胃有关。脾胃内有积热,复感风热邪毒,内热与邪毒相搏结,上塑胞脸,脉络阻滞,气血失和,故而发病。另外忽视眼部卫生,亦能导致本病。
诊断:
本病为邪实之证。发病之初,有轻度痒涩不适,脸内近毗部可见少量红色细小颗粒,多为风热客脸;继而病情发展,哆泪胶粘,沙涩难睁,为脾胃积热;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眼睑重坠难睁,刺痛灼热,脸内疙瘩不平,则为血热奎滞。
1.风热客脸
证候:初起眼微痒,干涩不适,羞明流泪,脸内微红,近毗部有针头大小的细小红色颗粒。舌尖红,苔黄,脉浮数。
辨析:①辨证:以眼微痒、干涩,睑内近眦部有细小红色颗粒为辨证要点。②病机:风盛则痒,羞明流泪;热盛则睑内红赤。因病初风热为患尚轻,故本病症状轻微,睑内微红,少量颗粒。舌红苔黄,脉浮数均为风热外袭之征。
2.脾胃湿热
证候:眼涩痒痛,眵泪胶粘,睑内细小红赤而坚的颗粒,并见粟样颗粒。或伴胃脘痞满,呕恶厌食,肢体困倦,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辨析:①辨证:以眼痒痛,眵泪胶粘,睑内高底不平,累累成片,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胃湿热,复感风邪,内外合邪,攻于胞睑。风盛则痒,热盛则痛赤,眵泪胶粘,怕光难睁;湿热壅滞胞睑,则睑内不平,颗粒累累舌红、苔黄、脉数亦为湿热之征。
3.血热壅滞
证候:胞睑厚硬,重坠难睁,睑内颗粒,疙瘩不平,红赤显著,眼内刺痛灼热,沙涩羞明,多眵多泪,黑睛赤膜下垂,视力下降。舌红、苔黄、脉数。
辨析:①辨证:以睑内颗粒累累,疙瘩不平,黑睛赤膜下垂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胞睑内应于脾,脾胃热盛,热人血分,循经上攻,则睑内红赤,灼热赤痛,颗粒累累,疙瘩不平,胞睑厚硬垂坠;热郁血分,则黑睛赤膜下垂,沙涩羞明,多眵多泪;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邪内郁之征。
类证:
本病与粟疮均为胞脸内面发生颗粒累累的病变,粟椒较小半透明,色黄而软,状如粟粒,多生于下脸及下穹窿部,愈后不留疤痕。病多见于小儿,无明显不适。与本病脸内粗糙不平,色红而坚,重者累累成片,易并发其他眼病而影响视力,甚或导致失明,是完全不同的。
治疗:
本病为实证,治疗应内外兼施。轻者以局部用药为主;涩痒明显者配合内治内治的关键在于分清风、热、湿、瘀孰轻孰重。对睑内颗粒累累,沙涩刺痛者,仅服药物难以奏效,可施行手术,以免发生黑睛生翳、或赤膜下垂等严重并发症。
(一)辨证选方
1.风热客睑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二花15g,连翘15g,桔梗6g,薄荷10g,甘草3g,荆芥穗9g,牛蒡子9g,防风9g,淡豆豉6g,淡竹叶6g。加当归赤芍等通络消滞退赤。
2.脾胃湿热
治法:清脾泻热,疏风散邪。
方药:除风清脾饮(《审视瑶函》)加减。黄连6g,黄芩12g,连轺12g,玄参12g,知母12g,元明粉12g,大黄10g,荆芥9g,防风9g,桔梗6g,陈皮12g,生地12g。若湿邪较甚,加苦参地肤子苍术等,燥湿止痒;泪多,加菊花蔓荆子白蒺藜;脸内红赤较甚,加红花当归、活血散瘀
3.血热壅滞
治法:凉血散瘀。方药:归芍红花散(《审视瑶函》)加减。当归12g,大黄12g,赤芍12g,红花12g,连翘12g,栀子12g,黄芩12g,甘草12g,白芷12g,防风12g。若垂帘障血翳包睛,加丹皮、生地、紫草凉血散血之品;黑睛生翳,加石决明草决明谷精草等平肝明目退翳;或选用木贼白蒺藜白菊花虫蜕等法风退翳明之品。
(二)其他疗法
1.点眼法:有以下几种。
(1)黄连西瓜霜,每日3~4次。用于沙眼各期。(方见慢性结膜炎
(2)犀黄散:每日3~4次。用于沙眼各期。(方见慢性结膜炎
(3)化铁丹眼水雄鸡化骨(在肚内似胆非胆,红色园形物)3个,川椒6g,砂仁(打)3g,风化硝9g,古铜钱一文(如有真铜绿3g更好),新绣花针3枚。将上药放在磁瓶内,以蒸馏水500m1,浸泡7天,将瓶口用蜡密封,以针化净为度。经二次过滤消毒后使用。每日点眼三次。
(4)黄连3g,芦荟1g,硼砂0.45g,清水100m1。煮沸10~20分钟,放入消毒的玻璃瓶内,盖严静置2天,澄清液装入消毒的眼药瓶内,每日点眼2~4次。
(5)鲜羊胆一个,蜂蜜适量,冰片0.3g。将蜂蜜羊胆内,扎紧胆口,阴干,加冰片研极细未,取少许点眼。用于沙眼眼干者。
2.洗眼法:有以下几种。
(1)桑叶菊花白矾各6g,水煎取澄清液约300m1,日分3次洗眼。
(2)白矾6g,胆草9g,皮硝6g,杏仁7个,乌梅5个,枯矾3g,菊花60g,炉甘石6g。水煎去渣,每日洗眼5~6次。用于各种类型的椒疮
(3)夜明砂9g,凤凰壳(即暖出鸡子的蛋壳)6g,草决明9g,蝉蜕9g。以米醋煎药洗眼。每日2~3次。用于各期沙眼
3.海螵蛸棒磨擦法:将海螵蛸制成1.5cmx3.5cm左右的棒状,棒端成鸭嘴形,用黄连水煮沸消毒,取出待干备用(若以灯芯草,先剪成小段,制法同上,术时用镊子夹住操作)。对术眼表面麻醉,并清洁结膜囊,以左手翻转胞睑,充分暴露穹窿部,右手持海螵蛸棒,以轻快手法反复磨擦睑内颗粒密集处,以引起点状渗出为度。磨擦后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涂眼膏。隔5天一次,根据病情,可多次重复进行。磨擦手法不可过重,切不可损伤黑睛,病变广泛者,分期分阶段进行。
针灸:
针刺疗法:取曲池足三里血海太冲。每日针1次,强刺激,用于沙眼活动期怕光流泪。
割治法:取大椎穴,常规消毒,用尖刀割断大椎穴上方高骨处纤维,不能超过半分深。术后以消毒纱布包扎,次日复查。再割治时取二肩井穴。用于乳头肥大,滤泡增生的沙眼

西医

简介:
沙眼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及角膜病,其以皮下细胞浸润,滤泡形成,通过瘢痕化而自然消退为病理基础;引起颗粒状结膜炎、角膜炎、角膜血管翳,并常形成瘢痕为临床特征,最终可致视力障碍甚至失明沙眼也是一种社会性疾病,其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与环境卫生、生活条件及个人卫生有密切关系。发病多在儿童时期,男女老幼皆可罹患。
病因:
中国汤飞凡、张晓楼等于 1956年用鸡胚接种连续传代培养并成功地分离出沙眼病原体——衣原体。衣原体含dna及rna,具有粘肽组成的细胞壁,其生长可被部分抗生素抑制。沙眼衣原体,其抗原型为a、b、c或ba。
地区:
解放前在我国农村中50%以上人口患沙眼,是致盲的主要原因,解放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治,沙眼发病率有了明显下降,但在有些农村仍为常见病。
人群:
发病多在儿童时期,男女老幼皆可罹患。
诊断标准:
(一)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1979年)制定的沙眼诊断标准为:
1.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或滤泡形成,或二者兼有。
2.用放大镜或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血管翳。
3.上穹窿部或/和上睑结膜出现瘢痕。
4.结膜刮片有包函体。
在第一项的基础上,兼有其它三项之一项者可诊断沙眼

(二)为便于统一诊断和疗效标准,国际上采用maccallan 的四期分类法:
①tr Ⅰ:代表沙眼初期,上睑结膜有不成熟的滤泡及早期角膜缘病变。
②trⅡ:代表沙眼的活动期,上睑结膜有乳头肥大、成熟的软滤泡和弥漫性浸润,如滤泡占多数称tr Ⅱa,如以乳头肥大为主则称tr Ⅱb,在此期还伴有角膜上缘细胞浸润及血管翳,角巩缘有滤泡形成的herbert小凹。
③tr Ⅲ:代表瘢痕性沙眼。睑结膜仍有滤泡和乳头肥大但已有细小瘢痕出现,角膜病变仍存在。
④tr Ⅳ:代表沙眼痊愈期,睑结膜上炎症消退,仅留瘢痕,此期无传染性,但并发症继续出现。

(三)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规定的中国沙眼诊断分期统一标准为:
①第一期(沙Ⅰ):为进行活动期,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有活动性病变(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及滤泡)。
②第二期(沙Ⅱ):为退行结瘢期,有活动性病变同时也有瘢痕出现。
③第三期(沙Ⅲ):为痊愈期,仅有瘢痕而无活动性病变。
此外还以+、++、+++表示病变(滤泡与乳头)的范围,
上睑睑板1/3以下的面积为+,1/3-2/3为++,超过2/3则为+++,作为轻、中、重的不同表示。
角膜血管翳的记录方法,是将角膜水平地分为四等分,按血管翳侵犯面积,以+、++、+++、++++记录之。
诊断依据:
1.症状:多为急性发病,潜伏期5~12天,常侵犯双眼,病人有畏光、流泪、异物感,很多粘液或粘液脓性分泌物。数周后急性症状消退,进入慢性期,此时无自觉症状。如果重复感染则病情加重,角膜上有活动性血管翳时,刺激症状更为显著并影响视力。晚期如伴有倒睫、睑内翻、角膜溃疡及眼球干燥等症状更为显著,严重损害视力甚至失明
2.体征:急性沙眼眼睑肿胀、结膜高度充血、因乳头增生结膜粗糙不平,上下穹窿充满滤泡并有弥漫性角膜上皮炎及耳前淋巴肿大。如果此时治愈可不留瘢痕。如不经治疗,数周后急性炎症消退,进入慢性期。慢性沙眼可反复感染、病程迁延可长达十数年,充血程度虽减轻,但上皮下组织有弥漫性细胞浸润,结膜显污秽、肥厚,同时有乳头及滤泡增生,滤泡大小不一,可显胶样,病变以上穹窿及睑板上缘结膜显著。随着病程进展结膜病变渐为结缔组织取代,形成星芒状或网状瘢痕,网眼中有乳头和滤泡,最后呈平滑瘢痕。
3.角膜血管翳:它是由角膜缘外正常的毛细血管网,越过角膜缘进入透明角膜,逐渐向瞳孔区发展时则影响视力,伴有细胞浸润及发展为浅的小溃疡,痊愈后可形成角膜小面称her-ber小面。严重时可形成肥厚的肉样血管翳。
4.睑结膜刮片检查:圆柱状上皮减少,细胞内有包函体。
发病:
多为急性发病,潜伏期5~12天,常侵犯双眼。
症状:
病人有畏光、流泪、异物感,很多粘液或粘液脓性分泌物。数周后急性症状消退,进入慢性期,此时无自觉症状。如果重复感染则病情加重,角膜上有活动性血管翳时,刺激症状更为显著并影响视力。晚期如伴有倒睫、睑内翻、角膜溃疡及眼球干燥等症状更为显著,严重损害视力甚至失明
体征:
急性沙眼眼睑肿胀、结膜高度充血、因乳头增生结膜粗糙不平,上下穹窿充满滤泡并有弥漫性角膜上皮炎及耳前淋巴肿大。如果此时治愈可不留瘢痕。如不经治疗,数周后急性炎症消退,进入慢性期。慢性沙眼可反复感染、病程迁延可长达十数年,充血程度虽减轻,但上皮下组织有弥漫性细胞浸润,结膜显污秽、肥厚,同时有乳头及滤泡增生,滤泡大小不一,可显胶样,病变以上穹窿及睑板上缘结膜显著。随着病程进展结膜病变渐为结缔组织取代,形成星芒状或网状瘢痕,网眼中有乳头和滤泡,最后呈平滑瘢痕。
实验室诊断:
睑结膜刮片检查:圆柱状上皮减少,细胞内有包函体。
鉴别诊断:
1.结膜滤泡症:常见于儿童,皆为双侧,无自觉症状。滤泡多见于下穹窿部与下睑结膜。滤泡较小,大小均匀相似,半透明,境界清楚,滤泡之间的结膜正常,不充血,无角膜血管翳,无瘢痕发生沙眼的滤泡多见于上穹窿部与上睑结膜,混浊不清,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齐,并有结膜充血和肥厚等症状。
2.慢性滤泡性结膜炎:常见于学龄儿童及青少年,皆为双侧,颗粒杆菌可能为其病因,晨起常有分泌物,眼部有不适感。滤泡多见于下穹窿部及下睑结膜,大小均匀,排列整齐;结膜虽充血,但不肥厚,1~2年后自愈,无瘀痕形成,无角膜血管翳。
3.春季结膜炎:此病有季节性,主要症状为刺痒。睑结膜上的乳头大而扁平且硬,上穹窿部先病变,易于鉴别,分泌物涂片中可见嗜酸细胞增多。
4.包涵体性结膜炎:此病在结膜刮片中皆可见包涵体,其形态与沙眼包涵体相同,难以分别,但包涵体性结膜炎皆以隐性开始,滤泡皆以下穹窿部与下睑结膜为著,无角膜血管翳,数日至一年可自愈并不形成瘢痕,可与沙眼鉴别。
5.慢性结膜炎:早期沙眼慢性结膜炎的鉴别,从临床症状主要根据上睑结膜血管是否模糊,是否有胚胎型滤泡,是否有角膜血管翳来区分。慢性结膜炎脸结膜血管充血,而在睑结膜上部不表现纹理模糊,决无滤泡及角膜血管翳。上睑结膜上部血管模糊、滤泡及角膜血管翳是沙眼特有的体征。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睑结膜滤泡、乳头消失,炎症消退,疤痕形成,角膜血管翳萎缩。
2.好转:症状消失。睑结膜病变大部分形成疤痕。角膜血管翳基本趋萎缩。
预后:
急性期及时治疗,愈后不留瘢痕,一旦病情转为慢性,结膜逐渐出现瘢痕,睑板增厚、变形,导致内翻倒睫睑球粘连、眼干燥与角膜混浊、泪道阻塞或泪囊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视力。
并发症:
沙眼引起的并发症包括内翻倒睫上睑下垂睑球粘连,角膜血管翳,角、结膜干燥,慢性泪囊炎等,甚至失明
治疗:
1.控制病原体的治疗:抗菌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及青霉素等均可抑制衣原体的繁殖,其中以磺胺类、四环素类疗效较为显著。
(1)局部用药:0.1%利福平或0.5%四环素眼药水点眼3~6次/日,效果较好。制成眼膏或混悬液可保存较久。15%磺胺醋酰钠眼药水易于保存,效果亦佳。一般点眼1~3个月,甚至半年到一年,亦可间歇疗法即用药3~5日后,停药半月左右,再行用药,效果亦佳易于坚持。对于大部分结瘢而仍有残余乳头增生“小岛”者,可以硫酸铜笔腐蚀,促进结瘢。
(2)全身治疗:急性期或严重沙眼,可配合磺胺制剂口服,连续服用7~10天为一疗程,停药一周,可再服用。需2~4个疗程。
2.眼干燥症的治疗:有以下几种方法。
(1)人工泪液:仍是目前缓解症状的主要方法。常用的有1%甲基纤维素、1%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及3%聚乙烯酸等,每日4~8次。也有报道应用缓释人工泪的。
(2)1%硫酸软骨素:局部点眼后,很快在角膜表面形成一层亲水性的保护膜,改善角膜的水代谢功能。
(3)粘液溶解剂:常用的1.5%~3%乙酞半胱氨酸较好,0。2%溴苄环乙胺(又称必嗽平),也有一定的疗效。必嗽平还可口服,剂量为16mg,每日3次,也可起辅助作用。
3.手术治疗:乳头增生严重的可行药物磨擦。滤泡多者行压榨术。同时合并药物治疗,促进痊愈。对并发症如少数倒睫可行电解术或冷冻术。睑内翻倒睫者需作手术矫正。
中西医结合:
沙眼沙眼衣原体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结膜病。其发病率与严重程度同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多发于儿童,男女老少皆能罹患。因此沙眼的予防尤为重要,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搞好个人卫生、集体卫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分用毛巾、脸盆,对理发店、旅馆等服务行业进行严格的卫生检疫。一旦感染沙眼,应积极治疗,并注意隔离,不共用毛巾、脸盆及眼药,避免传染。沙眼早期,可局部点0·1%利福平眼药水,肽肛胺眼药水,或斑玛眼药水,每天4~6次,晚上涂金霉素眼膏,中药内服银翘散或丸,坚持用药1~3个月;或用间歇疗法,用药1周,停药2~4周再用,急性期严重沙眼,除点眼外内服磺胺类药物,连服7~1o天,停用一周后再服,治疗2~4个疗程,中药内服除风清脾饮或归芍红花饮。沙眼滤泡多者,可行滤泡压榨术或海螵蛸磨擦法,或采用高庄电火花烧灼术,术后配合内服外用药物。严重沙眼有合并症者,在治疗沙眼的基础上,参考有关章节进行治疗。

“沙眼” 相关论述

本病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眼病。病眼睑结膜血管模糊,粗糙不平,形似沙粒,故名沙眼。中医又名椒疮。西医学亦称沙眼
由于沙眼眼科最常见的传染病,其并发症危害又严重,是眼科临床重点防治眼病之一,故本节附有对沙眼的病因、诊断要点、分期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供临床参考。

[病因病机]
脾胃积热,复感风热邪毒,内热与外邪相结,壅阻于睑里,脉络受阻,气血失和,易发本病。
[临床表现]
初起,觉眼部不适,或微有痒涩感,或无明显异常感觉。翻转胞睑,可见睑里靠两眦处红赤且有少量细小颗粒,色红而硬或伴有少量质黄而软的粟状颗粒。
病势发展,睑里红赤加重,颗粒增多,可布满睑里,甚至胞睑肿硬,重坠难开。自觉睑内刺痒灼热,沙涩羞明,生眵流泪,重者伴见白睛红赤,黑睛赤膜下垂,星点翳膜等,危害视力。羞明痒痛加重,眵泪胶粘。
重症沙眼,日久粟粒状颗粒溃破,大量结疤及黑睛赤膜发展,致诸多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

[并发症及后遗症]
沙眼椒疮)重症的并发症与后遗症较多,古人早已发现并有详述,只是限于条件,尚未将这些并发症和后遗症与沙眼联系在一起阐述。现概述如下。
一、倒睫拳毛沙眼后期,睑内结瘢,瘢痕牵扯,内急外弛睑弦内翻,拳毛触刺睛珠羞明流泪,沙涩疼痛,甚至白睛红赤,黑睛生翳,视物昏朦。
二、血翳包睛邪毒侵及黑睛,轻者赤脉如帘,由上垂下,称为赤膜下垂;重者由黑睛四周侵入,致黑睛混赤,称为血翳包睛睛珠涩痛,羞明流泪,视物昏朦。
三、黑睛星翳赤脉下垂者,在赤丝尽头出现星点云翳。重者可变生花翳白陷凝脂翳
四、睥肉粘轮毒邪损及胞睑内面与白睛表层,致使睑内面与白睛粘着。牵引胞睑时,可见睑内与白睛相连。重者阻碍眼珠转动。
五、流泪症与漏睛症邪毒侵及泪窍,使窍道受阻,泪液不得下渗则可溢于睑外。若排泪窍道邪毒煎熬,日久又可腐败成脓,变生漏睛
六、睛珠干燥邪毒久郁,阴液耗损,失濡养,白睛少津,故跟干涩不舒,频频眨。严重者,可干燥变厚似皮肤。黑睛干燥生翳,视物昏朦,甚至盲不见物。
七、上胞下垂邪毒壅盛,脉络瘀阻,胞睑肿硬变厚,致上胞重坠难举,或病变累及提睑筋肉而无力提举。

[诊断依据]
一、睑内脉络纹理模糊。
二、睑内椒皮样颗粒丛生。
三、或见睑内瘢痕形成,风轮上方可见赤膜下垂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粟疮鉴别。
表10沙眼粟疮的鉴别
┌─────┬─────────┬───────────────────┐
│     │         │       粟疮    
│ 病名  │    沙眼   ├─────────┬─────────
│     │         │结膜滤泡症    │滤泡性结膜炎
├─────┼─────────┼─────────┼─────────
│自觉症状 │痒涩羞明,异物感 │无症状或微感痒涩 │眼痒羞明,异物感
├─────┼─────────┼─────────┼─────────
│分泌物  │生眵流泪     │无        │少量眵泪
├─────┼─────────┼─────────┼─────────
│血管   │睑内血管模糊   │清楚,无充血   │睑内充血
├─────┼─────────┼─────────┼─────────
乳头   │增生肥大     │无        │无
├─────┼─────────┼─────────┼─────────
│     │分布以上睑、上穹窿│分布以下睑为主,大│
│     │部为主,大小不等,│小均匀,排列整齐,│
│滤泡   │排列不整齐,或融合│界线分明,呈半透明│同结膜滤泡症
│     │成片,内容混浊,愈│状,愈后不留疤痕 │
│     │后有白色疤痕   │         │
├─────┼─────────┼─────────┼─────────
│角膜血管翳│有        │无        │无
└─────┴─────────┴─────────┴─────────┘

[辨证论治]
对该病的治疗,当内外兼施。轻者可局部点眼药治疗,重者则配合内治,必要时可配合手术治疗。对其并发症与后遗症,轻者可在治疗本病时兼顾之,重者则酌情另行处理。
一、内治
(一)风热客睑
[主证]眼痒涩不适,羞明流泪,睑内微红,有少量红赤颗粒。
[证候分析]跟痒涩不适,羞明流泪为风邪所致,睑内之红赤颗粒为风热壅滞睑络而发。
风热客睑尚轻,故睑内微红,所生颗粒较少,自觉症状亦轻。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原方疏散风热之邪,酌加赤芍可通络消滞退赤。
(二)脾胃湿热
[主证]眼涩痒痛,眵泪胶粘,睑内红赤,颗粒较多,病情缠绵不愈。舌红苔黄,脉濡数。
[证候分析]脾胃湿热,复感风邪,内外合邪,上攻胞睑。风盛则涩痒,热盛则红赤而痛,湿热盛则眵泪胶粘,颗粒较多。湿邪难除,病情缠绵。舌脉皆属湿热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祛湿,除风消滞。
[方药]清胃散除风清脾饮加减。前方中黄连苦寒泻火,生地、丹皮凉血清热,当归活血消瘀滞,升麻清热解毒,引经人阳明。全方共奏清胃凉血消瘀之效。后方中黄连黄芩连翘玄参知母清脾胃,泻热毒元明粉、大黄通腑,泻脾胃积热荆芥防风疏散风邪;桔梗陈皮理气和胃祛湿;生地配合大黄凉血活血消滞。诸药合用,具有泻热清脾、疏风散邪之效。用于本证,两方均须酌加苦参地肤子苍术等清热燥湿止痒药物
(三)血热壅滞
[主证]胞睑厚硬,睑内颗粒累累,疙瘩不平,红赤显著,眼睑重坠难开,眼内刺痛灼热,沙涩羞明,生眵流泪,黑睛赤膜下垂舌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脾胃热盛,热人血分,循经上攻,壅滞胞睑,则睑内红赤,颗粒累累,疙瘩不平,且胞睑厚硬而致重坠难开。热盛则灼热刺痛羞明。热瘀血分,侵犯黑睛,故见赤膜下垂,且涩痛、羞明、流泪等症加重。
[治法]凉血散瘀
[方药]归芍红花散。方中当归赤芍红花、大黄凉血散瘀连翘栀子黄芩、甘
清热解毒防风、白芷疏风散邪。全方共奏凉血散瘀之功。
二、外治
(一)局部点黄连西瓜霜眼药水化铁丹眼药水、犀黄散等眼药。
(二)若颗粒累累者,可用黄连灯芯草海螵蛸棒磨擦。
海螵蛸棒磨擦法:将海螵蛸磨制成棒状,用黄连水煮沸消毒,取出待干备用(若用灯芯草,先剪成小段,制法同上,术时用小镊子夹持操作)。术眼先滴1%地卡因液作表面麻醉,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术者以左手翻开上、下睑,充分暴露穹窿部。右手持制海螵蛸棒,以轻快手法上下左右来回多次磨擦睑内面颗粒密集处约1分钟,至见点状渗血为宜。磨擦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涂抗生素眼膏。相隔5天一次。根据病情,可多次重复进行。操作时应注意消毒,用力不可太重,且不可损伤黑睛。病变严重而且广泛时,可分期分段进行磨擦。
三、其他疗法
(一)滴用10%一30%磺胺醋酰钠、0。5%金霉素、0.1%利福平等眼药水,每日3—6次,每晚临睡涂0.5%金霉素眼膏1次。坚持1—3月可收效。
(二)眼珠干燥者,可滴人工泪液或生理盐水。

[预防调摄]
1.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把本病的危害性、传染途径、诊断与治疗方法,向群众宣传,进行群众性的普查与防治。
2.改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提倡一人一巾,提倡流水洗脸。患者的洗脸用具要与健康人分开使用,尤其是服务性行业的洗脸用具,必须严格消毒后使用,以免引起交叉感染。

[转归预后]
一般轻度沙眼自觉症状不严重,易被忽视,但若长期失治,病情逐渐发展时,其产生的并发症与后遗症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工作不容忽视。

一、病因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眼病。此病原体在1955年由我国首先分离培养成功,解决了长期悬而未解的沙眼病因问题。这种沙眼衣原体不耐高温,在70℃温度下,可在1分钟内被杀死。75%酒精、0.1%福尔马林、0.1%石碳酸等皆可迅速杀灭它,而紫外线、肥皂液却无作用。药物方面,磺胺醋酰钠有一定抑制作用。抗生素中,除链霉素、新霉素等外,其它大多数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二、诊断要点
(一)上睑结膜及上穹窿部有乳头增生、滤泡及血管模糊。
(二)在放大镜或裂隙灯下检查可见早期角膜上缘血管翳。
(三)上穹窿和上睑结膜出现条状或网状瘢痕。
(四)睑结膜上皮细胞刮片发现包涵体,或鸡胚或组织培养分离出衣原体。

[文献摘要]
审视瑶函·椒疮症》:“此症生于睥内,红而坚者是。有则沙擦难开,多泪而痛。……俗皆以龙须灯心等物,出血取效。殊不知以血为荣,血损而光华有衰弱之患。轻者只宜善治。至于瘰瘰连片,疙瘩高低不平,及血瘀滞者,不得已而导之,中病即止,不可太过。”

沙眼是一种由沙眼衣原体所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眼病,患沙眼的人相当多,在农村和偏远山区,沙眼的传播更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沙眼主要侵犯睑结膜。在疾病初起时无明显自觉症状,或稍有眼部不适,或有眼干涩的感觉,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眼皮重坠、沙涩、羞明、流泪、眼眵增多、视力疲劳或视物等症状。
如果将眼睑外翻细看时,在上睑结膜的睑板上缘和上穹窿部结膜发生病变,局部早期为充血,睑结膜不同程度失去其固有的透明性,逐渐变得混浊、肥厚;同时在睑板缘上看到针头大小的乳头肥大或圆形、椭圆形、大小不等排列不整、密集的滤泡;严重的病人则睑板肿硬,颗粒成片,粗糙不平,红赤显著,视力下降。病变后期,乳头和滤泡渐渐破溃,吸收,出现细小的白色线状或网状疤痕。
沙眼衣原体的传染力很强,易于扩大传播,尤其是家族之中,集体宿舍和人群密集的生活区更易传播,所以感到眼部不适,有涩痛感等轻微症状就作检查,早期得到治疗会很快治愈,同时也可避免传染给别人,这时早期预防很重要。

《伯氏系统手册》(1984)的记载,将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 分为3个生物型,即小鼠生物型(biovar mouse)、沙眼生物型(biovar trachoma)和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型(biovarlymphogranulomavenereum,lgv)。后二者与人类疾病有关。用间接微量免疫荧光试验,沙眼生物型又分a、b、ba、c、d、da、e、f、g、h、i、ia、j、k14个血清型,lgv生物型又有l1、l2、l2a、l34个血清型。

(一)定义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chlamydia)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偶有急性发作,然后进入慢性过程。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
(二)病因
早在1907年在沙眼患者的结膜上皮内即已发现了包涵体,但直到1995年才由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利用鸡胚分离出沙眼病原体,为沙眼病原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证明沙眼病原体为衣原体的一种,界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简称沙眼衣原体,其抗原性有14种之多,其中a、b、c为沙眼。在卫生条件差的流行区,常有重复感染。原发感染使结膜组织对沙眼衣原体致敏,再遇沙眼衣原体时,可引起迟发超敏反应。这可能是沙眼急性发作的原因,是重复感染的表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沙眼的发病率已大大降低。
(三)传播
含有沙眼衣原体的分泌物是通过手指,洗脸用水、毛巾、面盆、玩具用及公共场所用具等媒介传播给健康人。不良的卫生习惯及拥挤的居住条件都是沙眼的传播因素。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5~14天,双眼患病,多发生于儿童或少年期。轻的沙眼可以完全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刺痒,异物感和小量分泌物,重者因后遗症和并发症累及角膜,有怕光、流泪、疼痛等刺激症状,自觉视力减退。
沙眼衣原体主要侵犯睑结膜,首先侵犯上睑的睑板部上缘与穹窿部,以后蔓延至全部睑结膜与穹窿部,最后以瘢痕形成而告终。检查时其特征如下:
1.血及血管模糊:由于血管扩张,结膜上皮下有弥漫性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使透明的结膜变得混浊肥厚,血管轮廓不清,呈一片模糊充血状。
2.乳头肥大:睑结膜面粗糙不平,呈现无数的线绒状小点,是由扩张的毛细血管网和上皮增殖而成。
3.滤光增生:是结膜上皮下组织在弥漫性浸润的基础上,由局限的淋巴细胞聚集而成。初发时,上睑结膜出现散在细致的黄白色小点,不突出于结膜表面,夹杂在肥大的乳头之间,为沙眼早期诊断依据之一。以后滤泡逐渐增大,变成灰黄色半透明胶状扁球形隆起,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齐,易被压破,挤出胶样内容。如滤泡过度增殖,可互相融合成条状,滤泡多出现在上睑和上穹窿部结膜,而下睑和下穹窿部则比较少见。(图5-1,5-2,5-3)
[imgz]yankexue087.jpg[alt]沙眼病变的发展方向[/alt][/img]
图5-1 沙眼病变的发展方向
[imgz]yankexue088.jpg[alt]沙眼乳头与滤泡[/alt][/img]
图5-2 沙眼乳头与滤泡
[imgz]yankexue089.jpg[alt]沙眼乳头与滤泡的病理切片[/alt][/img]
图5-3 沙眼乳头与滤泡的病理切片
4.角膜血管翳:在结膜发生病变的同时,首先角膜上缘的半月形灰白区血管网充血,发生新生血管,伸入透明的角膜上皮与前弹力层之间,各新生血管之间伴有灰白色点状浸润,是角膜上皮对沙眼衣原体的一种组织反应,称为角膜血管翳。它是沙眼早期诊断的依据之一。由于血管细小,必须在放大镜或裂隙灯下方可看见。随病情进展,血管翳成排向瞳孔区悬垂下来,形似垂帘,血管翳的末端及周围有灰白色点状浸润或小溃疡,血管翳侵及的角膜表面呈灰白色混浊。当上方血管翳向下越过瞳孔区时,角膜其他方向亦都长出血管翳向中央进行,布满整个角膜。细胞浸润严重时,可形成肥厚的肉样血管翳。(pannus crassus),严重影响视力。(图5-4)
5.瘢痕形成:当沙眼进行数年甚至数十年,所有炎性病变如滤泡、乳头,将发生破溃或坏死,而逐渐被结缔组织所代替,形成瘢痕,这标志着病变已进入退行期。瘢痕最初呈水平的白色线条,以后交织成网状、将残余的乳头及滤泡包绕起来,形成红色岛屿状,最后病变完全变成白色瘢痕,此时不再具有传染性,但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常使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沙眼的病程,因感染轻重和是否反复感染有所不同。轻者或无反复感染者,数月可愈,结膜遗留薄瘢或无明显瘢痕。反复感染者,病程可缠绵数年至数十年之久。
[imgz]yankexue090.jpg[alt]沙眼性角膜血管翳[/alt][/img]
图5-4 沙眼性角膜血管翳
分期:为防治沙眼和调查研究的需要,对沙眼有很多的临床分期方法。我国1979年全国第二届眼科学术会议时,重新制定了以下分期。
Ⅰ期-进行期:即活动期,乳头和滤泡同时并存,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组织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Ⅱ期-退行期:自瘢痕开始出现至大部变为瘢痕。仅残留少许活动性病变。
Ⅲ期-完全结瘢期:活动性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无传染性
还制定了分级的标准:根据活动性病变(乳头和滤泡)占上睑结膜总面积的多少,分为轻(+)、中(++)、重(+++)三级。占1/3~2/3者为(++),占2/3以上者为(+++),(见表5-3:沙眼分期表)。
表5-3 沙眼分期

期别依据分级活动病变占上睑结膜总面积


上穹窿和上睑结膜有活动性病变(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滤泡形成)
有活动性病变,同时出现瘢痕
仅有瘢痕,而无活动性病变
轻(+)
中(++)
重(+++)
轻(+)
中(++)
重(+++)
<1/3
13~23
>2/3
<1/3
1/3~2/3
>2/3

同时确定了角膜血管翳的分级方法。将角膜分为四等分,血管翳侵入上1/4以内者为(+),达到1/4-1/2者为(++),达到1/2~3/4者为(+++),超过3/4者为(++++)(图5-5)。
国际上较为通用者为mac-callan分期法:
Ⅰ期-浸润初期:睑结膜与穹窿结膜充血肥厚,上方尤甚,可有初期滤泡与早期角膜血管翳。
Ⅱ期-活动期:有明显的活动性病变,即乳头、滤泡与角膜血管翳。
Ⅲ期-瘢痕前期:同我国第Ⅱ期。
Ⅳ期-完全结瘢期,同我国第Ⅲ期。
(五)诊断:典型的沙眼诊断并不困难,但是要确诊早期沙眼,必须具备下面条件:
1.上睑结膜血管模糊,乳头肥大,及滤泡形成等,主要是出现在睑板部上缘,或上穹窿部及内、外眦部。
2.角膜上缘有血管翳。
3.必要时作睑结膜刮片,在结膜上皮细胞中可找到包涵体。或培养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图5-6)。
[imgz]yankexue091.jpg[alt]沙眼角膜血管翳[/alt][/img]
图5-5 沙眼角膜血管翳
[imgz]yankexue092.jpg[alt]结膜上皮细胞内的沙眼包涵体[/alt][/img]
图5-6 结膜上皮细胞内的沙眼包涵体
(六)鉴别诊断
(七)并发症及后遗症
1.睑内翻及倒睫:在沙眼的后期,病变可侵及睑板,因瘢痕组织收缩而变短,加之睑结膜,特别是睑板上沟部位因瘢痕而收缩,遂使睑板向内弯曲如舟状,形成典型的睑内翻倒睫倒睫亦可单独发生,乃由于毛囊附近受病变侵犯后产生的瘢痕所致。倒睫的长期刺激,可使角膜浅层呈现弥漫性点状浸润,继而上皮剥脱,形成溃疡,称沙眼性角膜炎或沙眼角膜溃疡,此时病人异物感、怕光、流泪、疼痛、及视力模糊等症状。应及时作内翻矫正及电解倒睫术,以免造成严重的损伤。
2.沙眼角膜溃疡:在血管翳的末端有灰白色点状浸润,一旦破溃,即形成浅层溃疡,这些溃疡可以互相融合,形成小沟状溃疡。这种由沙眼血管翳所引起的溃疡,与倒睫所引起者,均称为沙眼角膜溃疡。前者以用药物治疗为主,后者应做手术矫正睑内翻倒睫
表5-4 沙眼的鉴别诊断表
 沙眼春季性结膜炎结膜滤泡症慢性结膜炎
病因沙眼衣原体过敏原与腺样体质有关细菌及环境因素
病变部位上睑及穹窿部结膜上睑及角膜周围结膜下睑及下穹窿部结膜整个睑结膜
结膜病变    
1.表面不透明,肥厚、血管模糊肥厚,呈乳白色不肥厚、不充血,血管清楚不肥厚、微充血、血管清楚
2.乳头肥大、密集、粗糙样、硬而扁平、如铺路砖头其间有沟粗糙不平、绒毛状
3.滤泡半透明、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齐、互相融合、易破透明、排列整齐,圆形、可自行吸收
4.瘢痕
角膜变化有血管翳围绕角膜周围有灰黄色胶样隆起
结膜刮片可见包涵体找到嗜酸细胞
其他合并症多,能致盲多见于春夏,发作时奇痒可痊愈可痊愈

3.上睑下垂:由于上睑结膜及睑板组织增生肥厚,使上睑重量增加;同时病变侵及苗勒氏肌和提上睑肌,使提睑功能减弱,因而发生上睑下垂,治疗仍以沙眼为主。
4.沙眼眼干燥症:由于结膜表面瘢痕化,将结膜的付泪腺及杯状细胞完全破坏,泪腺排泄管在上穹窿部的开口也被封闭,粘液和泪液完全消失,结膜及角膜变干燥,严重时结膜角膜呈弥漫性实质性混浊,上皮角化、肥厚,形似皮肤、视力极度降低,此时应点鱼肝油或人工泪液(含有甲基纤维素methylcellutose)以减轻结膜、角膜干燥。或行泪小点封闭术,以减少泪液的流出。
5.泪道阻塞及慢性泪囊炎沙眼衣原体侵犯粘膜,可引起泪小管阻塞,或鼻泪管阻塞,进而形成慢性泪囊炎
(八)治疗
1.局部治疗
10~30%磺胺醋酰钠,0.5%金霉素或新霉素,0.1%利福平分酞丁安(phtobuyon)液点眼,每日3~6次,每次1~2滴,晚间涂以0.5%金霉素或四环素,1%红霉素眼膏。
2.口服药物
对炎症广泛,刺激症状明显者,除以上治疗外,可口服磺胺药及抗生素,如磺胺嘧啶、螺旋霉素、新霉素、四环素及强力霉素等。7岁以下儿童及孕妇禁用四环素。
3.手术
(1)内翻倒睫术。
(2)血管翳手术。沿角膜缘行球结膜环切电烙(或冷冻)术。也有人用氩激光灼烙较大的新生血管。对严重的血管翳可考虑行板层角膜移植术。

沙眼(粒性结膜炎,埃及眼炎)是一种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迁延性结膜炎症。
沙眼在地中海国家的贫穷地区和远东地区较为常见,在土著美国人中和美国南部山区居民中也偶可见到。沙眼早期具有传染性,可通过手-眼接触,某种苍蝇或者带菌物品如毛巾和浴巾进行传染。
【症状和治疗】
沙眼早期表现为结膜炎症,症状有眼充血、刺激感和分泌物增多。在本病后期,结膜和角膜出现瘢痕,使睫毛内倒,视力下降。
当怀疑沙眼时,医生用棉签擦拭病灶区,取得标本送实验室检查以鉴定致病菌。治疗沙眼可用含四环素或红霉素的抗生素眼膏涂眼4~6周。口服上述抗生素也可治疗沙眼。如果发生眼睑内翻,损害结膜、角膜,则需要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