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

( naogengse )

别名: 中风 , 中风中经络

西医

简介:
脑梗塞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塞的脑血管疾病
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其中脑动脉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其他因素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局灶脑梗塞,称为脑血栓形成。其二由身体其它部位的栓子脱落,如颅外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血栓碎片或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的碎片或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脱落,进入脑循环,导致某一脑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性脑梗塞称为脑栓塞
病因:
1.脑血栓形成的病因 最常见的病因是脉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最严重的部位在颈内动脉起始部和虹吸部及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其次为椎动脉起始部及其发出的小脑后下动脉的远端段和基底动脉的中段。再其次为颅底大动脉的近端分支处。位于动脉内膜下的粥样斑块隆起而突入管腔内,造成管腔狭窄。斑块可穿通和破坏内膜,破溃处血小板积聚而形成血栓加重管腔的狭窄甚至引起阻塞。其他病因有:炎性动脉病(如无脉病)、血栓性脉管炎,血液病(如红细胞增多症)、动脉分层(或称动脉解离, dissection)、烟雾病、妇女服用避孕药、偏头痛动脉纤维肌肉发育不良等,均不多见。
2.脑栓塞的病因 病理解剖研究发现,近50%的脑梗塞是由栓子所引起。但临床上,只有6%~30%的中风病人因发现心脏疾病而诊断脑栓塞发生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疾病是非瓣膜病性房颤,约占脑栓塞的45%。其他原因有急性心肌梗死、心室动脉瘤。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二尖瓣脱垂、瓣膜钙化、心肌病、心房粘液、非细菌性心内膜炎。其它心律失常等均为少见病因。还有部分脑栓塞可能源自粥样硬化的大动脉。当粥样斑块穿透和破坏供脑大动脉内膜时,粥样物质可脱落成为栓子。动脉附壁血栓的尾部飘浮在下游的血流内,也很易碎裂进入血液而堵塞远端脑动脉。此外尚可有肿瘤栓子,感染性栓子(如肺脓肿)、空气栓塞(发生于胸部手术、人工流产等)、脂肪栓塞(见于长骨损伤)以及寄生虫和虫卵(如脑血吸虫)等。
季节: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入冬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可影响血脉循行。正如《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位,凝则脉不通……”。其次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病理:
脑组织对缺血和缺氧非常敏感,局部脑供血中断10秒钟,就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当某一动脉完全闭塞而又得不到侧支循环代偿时,其供血区域脑组织很快出现缺血性坏死即脑梗塞或脑软化。在动脉闭塞后6h以内,大体检查,常看不到明显病变。但从动脉闭塞后8—48h.病变部位出现明显的脑肿胀,脑沟变窄,脑回扁平,脑灰白质界限不清。7—14d脑软化、坏死、逐渐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如果系动脉主于如大脑中动脉发生闭塞,病变范围较大,脑组织高度肿胀,则可引起中线移位,甚至脑疝形成。3—4周后坏死组织液化、被吞噬和移走。同时出现胶质纤维增生的修复现象。小的病灶可变为胶质疤痕,大的病灶则变为中风囊。完成此修复过程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1—2年。
诊断标准:
腔隙性脑梗塞诊断标准:
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于扬州)第三次修订
1.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多无意识障碍。
3.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4.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性中风,纯运动性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中风等。
5.如有条件时应进行ct检查,以明确诊断。
诊断依据:
具有脑梗塞致病危险因素者,在安静状态下发病,于1~3天内达高峰,其症状和体征可归纳为某一脑动脉供血区的脑功能缺损,多无明显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正常,即应考虑为脑血栓形成,作颅ct可助确诊。如果急骤起病;发现栓子来源(80%为心源性,常可见心脏异常)或其他末梢栓塞;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无昏迷昏迷时间较短,很快开始恢复;脑脊液不含血;应考虑为脑栓塞
症状:
(一)症状:
1.颈内动脉主干梗塞时可使一侧大脑半球缺血导致严重脑水肿,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灶对侧偏瘫,感觉缺失,有时伴病灶同侧视觉丧失,严重时可发生海马钩回疝,患者常陷入深昏迷,呼吸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则于短时间内死亡。
2.大脑中动脉梗塞时表现为对侧偏瘫,包括中枢性面舌瘫,上肢往往重于下肢,可伴有感觉缺失;如病灶位于主侧半球则可出现失语
3.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时表现为对侧偏瘫,下肢重于上肢,可伴有感觉缺失。右利患者若瘫痪在右侧则有左侧失用,有时出现精神症状。
4.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时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闭塞的部位与侧支循环的完善程度。常见的症状有眩晕呕吐、复视、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一侧或双侧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严重时可出现四肢瘫痪,可深昏迷而死亡。
5.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时可影响延髓背外侧部位的供血,其典型症状为剧烈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但意识清楚。
体征:
(二)体征:颈内动脉主干梗塞时出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提示眼动脉供血障碍。严重时发生海马钩回疝时出现同侧眼裂变小,瞳孔散大,眼球外展位,对侧上下肢瘫痪。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时可见病灶同侧面部痛温觉丧失,上下肢共济失调,软腭及声带麻痹引起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霍纳综合征以及病灶对侧半身痛、温觉丧失。
影响诊断:
(一)颅脑ct扫描:病灶区呈低密度影。但在发病早期脑组织软化程度较轻, ct扫描常无阳性发现。在发病后48~72小时作ct扫措则可提高阳性率。其次ct扫描可以鉴别类似脑梗塞疾病脑出血、硬脑膜下血肿颅内肿瘤等。此外, ct扫描能发现梗塞周围水肿区、脑占位效应等。对脑干内或直径小于5mm的梗塞,往往不能在ct显示。
(二)磁共振(mri):起病后几小时的脑梗塞已能被mri显示。病变区显示异常信号,t1 加权相呈低信号,t2加权相呈高信号。 mri对腔隙梗塞和脑干梗塞的诊断较ct敏感。鉴别出血性梗塞和缺血性梗塞mri也比ct更准确。
(三)脑血管造影:可显示受累脑动脉骤然中断,远端不能充盈。有时可见管腔狭窄及管腔内有血栓形成的影像。
(四)多普勒超声检查:颅内、外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有时可显示动脉管腔狭窄、血流速度增快,可为脑梗塞提供依据。
(五)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心脏瓣膜及心内膜病变,为脑栓塞的栓子来源提供依据。
脑脊液:
多数在正常范围。如大面积梗塞可出现压力增高,蛋白含量增高。脑栓塞急性发作时压力也可轻度增高,并可见少量红细胞。
鉴别诊断:
1.脑出血  脑出血的起病方式较脑血栓形成快,通常在数分钟内症状达高峰。发病当时血压较高,首发症状常为急性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加上局灶体征。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多为血性。但小量出血时可不表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脑脊液也可完全正常,颅ct早期即发现高密度出血灶,此点可与脑梗塞鉴别。
2.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患者有头部外伤史,但程度轻微,甚至病人对头部外伤史不复记忆,有的老年人并无头部外伤历史而发生自发的硬脑膜下血肿。其临床表现似脑血管进行性闭塞所导致的症状,如作腰穿有时可见脑脊液呈微黄色、蛋白含量增高。脑血管造影是确定诊断的重要手段,ct可有助于诊断,但有时血肿为等密度时,ct亦不易显示。最有利的检查为mri,不论t1加权还是t2加权图像都可以显血肿呈强信号。如不及时作以辅助检查,容易贻误病情,甚至造成死亡。
疗效评定标准:
腔隙性脑梗塞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
2.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 

脑梗塞属中医中风范畴,根据卫生部1993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中风病疗效判定标准如下: 
1.中风病计分方法
(1)神志状态:神志清醒0分;神志恍惚(思睡、唤醒后能与人言)1分;神志迷蒙(嗜睡,呼之答不确切)2分;神昏3分;昏愦(神昏同时兼有脱症)4分。
(2)语言表达:正常0分;一般表达,命名不能1分:说话成句而表达不全2分;不能说单词、词组3分;语言不能或基本不能4分。
(3)上肢肩关节:正常0分;上举正常但肌力差1分;上举平肩或略过肩2分;上举不到肩3分;不能动或前后略摆动4分。
(4)上肢指关节:正常0分;手指分别动作有效而肌力差1分;握拳伸指2分;屈指、握不成拳、不会伸3分;不会动4分。
(5)下肢髋关节:正常0分;抬高45°以上1分;不足45°者2分;摆动能平移3分;不能动4分。
(6)下肢趾关节:正常0分;伸屈自如但力弱1分;伸屈不全2分;略动3分;不会动4分。
(7)综合功能:生活能自理,自由交谈0分;独立生活,简单劳动而有部分功能不全1分;可行走,部分自理,尚需人辅助2分;可站立迈步,需人随时照料3分;卧床4分。
2.疗效评定标准疗前满分28分,起点分最高不超过18分,其疗效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方法:
{(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
(1)基本痊愈:≥85%。
(2)显效:≥50%。
(3)有效:≥20%。
(4)无效:  <20%。
预后:
一般脑梗塞的病死率比脑出血低得多,但是大面积脑梗塞特别是急性期有意识障碍者,死亡率超过25%,其死亡原因主要为肺部感染、复发中风或心肌梗塞。一般的脑梗塞患者神经缺损症状在起病半年内迅速好转,至第3年末尚可有所进步。但满一年半尚不能自理生活者即使以后肢体肌力尚可望有一定程度改善,恢复正常机会很少。其次,脑梗塞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者,功能恢复不佳。
治疗:
脑梗塞的治疗原则是:对大面积梗塞应及时应用脱水剂,以清除脑水肿。对一般梗塞灶则宜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钙拮抗剂、血管扩张剂,以防止再形成新的梗塞以及加强侧支循环,以利于病灶的修复。急性期后应尽早开始神经功能的锻炼,降低致残率。
1.急性期治疗
(1)脱水剂:对较大面积的梗塞应及时应用脱水治疗,如20%甘露醇250ml静脉点滴,每日2~4次,有心律紊乱者或心功能不全者禁用。此外可选用10%甘油500ml静脉点滴,每日1次。该药作用起效较慢,但持续时间较长,且无反跳作用。
(2)抗血小板聚集药: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点滴,每日1次,  10~14次为一疗程。有心、肾疾患者慎用。此外,可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  30~50mg每日1次:有出血倾向或溃疡病患者禁用。
(3)钙拮抗剂:是一组能够阻止各种原因导致钙离子(ca2+)从细胞外流入细胞内的药物,此类药物可选择性扩张脑血管,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对脑缺血、缺氧等损伤有保护作用。现广泛地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常用于临床的药物有:地莫地平,口服20mg/次,每日2~3次。尼卡地平,口服20mg/次,每日3次,3天后可渐增量,每日量为60~120mg;或0.6~1.2m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点滴,每日1次,15~3o日为一疗程。脑益嗪25mg口服,每日3次,盐酸氟桂嗪(西比灵)5~10mg/次,口服,每晚1次。
(4)血管扩张剂:根据局部脑血流测定的研究,近年来有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血管扩张药提出了异议,认为这类药不能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发病后两周以内),因血管扩张药可引起“脑内盗血”现象,并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危险。但多数学者认为血管扩张药可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极早期(起病3小时以内)或多用于中风恢复期(发病2周至半年)。临床常用血管扩张药有:罂粟碱, 90~120mg加入生理盐水500ml或5%葡萄糖500ml,静脉点滴,每日1次,7~1o次为一疗程。菸酸200~300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500ml静脉点滴,每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
(5)血栓溶解剂:关于血栓溶解剂将已形成的血栓溶解,在理论上是一种可取的治疗方法,但临床上应用时疗效欠理想,其原因可能是血栓溶解剂使血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的同时,血液内该系统也被激活,使纤维蛋白溶解酶原量明显下降,破坏了正常的凝血过程,易引起全身出血;其次,溶血栓剂治疗仅适用于发病的早期,血栓老化后血栓溶解剂则难以发挥作用,当脑组织因梗死后供血恢复,脑功能也难以恢复,且易导致梗死区的出血,即出血性梗死。尽管如此,血栓溶解剂目前仍被较多地应用于临床,常用药物有:链激酶,首次剂量要大,一般为20万~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滴,30分钟内滴完,维持剂量为每小时5万~10万u加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持续滴注,直至血栓溶解或病情不再发展为止,一般应用12小时至5天。蛇毒抗栓酶,是蛇毒酶制剂,用法是0.5u加入5%葡萄糖盐水500ml中静滴,每日1次,10~15天为一疗程。
(6)抗凝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息者,应用抗凝治疗即被动的使机体增加肝素或类肝素含量,以加强抗凝过程,阻止凝血或血栓形成,在理论上讲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个体对抗凝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差异较大,因此每个人治疗剂量应是不同的,治疗过程中应定时监测全血凝血时间及(或)凝血酶原时间,另外治疗前应作颅ct肯定排除脑出血内脏活动性出血,以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绝对禁忌证。严重高血压者舒张压大于13.3kpa也应慎用。常用药物有藻酸双酯钠,又称多糖硫酸,用量2~4mg/kg加入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分钟20~30滴每日1次,  10次为一疗程;或口服0.1g/次,每日3次。肝素钠,静脉给药作用快,多用于紧急状态(如脑梗塞)起病的头1~2天,静脉给药6000~12 500u,溶于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500~1000ml,静脉滴注,  20滴/分,8~12小时1次。
2.恢复期治疗  继续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钙拮抗剂等,但主要应加强功能锻炼,进行康复治疗,可选用理疗、针灸、促进神经代谢药物等。
3.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  该疗法是指小剂量自血在体外经紫外线光量子照射及充氧后再输回体内的方法,属光量子疗法的一种。近年来应用于急性脑血管病,通过临床观察证实该疗法有明显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血流量的作用。
具体方法是:采患者静脉血150~200ml,经血液辐射治疗仪,接通氧气(流量5l/分),并经紫外线照射后将其回输给病人,隔日1次,连续5次为一疗程,一周后可重复一疗程。
中西医结合:
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应以西药治疗为主,及时应用脱水剂消除脑水肿,最大限度减轻脑损伤。对一般脑梗塞病人应用西药如抗血小板聚集药、钙拮抗剂、血管扩张剂等;同时,可配合中医辨证分型用药,并可静点中药川芎嗪等药以及配合光量子疗法等。患者进入恢复期后,按中医辨证施治,并配合针灸、按摩疗法,并鼓励病人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后遗症期患者主要以功能锻炼以及服用中成药以巩固疗效。对脑栓塞病人在进行中西药治疗脑栓塞时应重视引起脑栓塞的原发病的治疗。

“脑梗塞” 相关论述

脑梗塞是指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所致的坏死、软化,临床以偏瘫、失语、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本病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50%~60%,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且约有半数的患者以往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发病原因]
1.动脉硬化。据统计,在脑血管疾病中,约70%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动脉硬化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2.各种脑动脉炎。各种脑部感染性疾病钩端螺旋体病、头颈部外伤,均可引起脑动脉管腔的炎症,造成脑动脉狭窄或闭塞,从而导致脑梗塞
3.高血压病。多数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由于血压持续升高,直接造成动脉纤维样坏死,动脉弹性改变导致脑功能障碍。
4.服药不当。有些患者因血压升高持续不降,长期服用降压药,造成血压偏低,因而导致本病发生
5.精神因素。各种原因致使心情不畅或过于激动,紧张,均可诱发本病。
中医认为本病多系风痰瘀血阻滞经络,或肝肾亏损,经脉失养所致,亦可由肝风挟痰上扰,流窜经络,或肝阳上亢,血苑于上而成,归属于“中风”范畴。
[临床表现]
脑梗塞常在休息、静止或睡眠时发生,多数起病缓慢,逐渐进展,并在1~3天内达到高峰,也可以突然发病。其临床表现有:
1.前驱症状。在发病前,患者可有头晕头痛、一过性失语、肢体麻木等症状。
2.运动障碍。发病之后,患者可表现出对侧肢体痉挛性偏瘫,以面部和上肢较下肢为重,或肢体软瘫。
3.视力障碍。有不少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眼球震颤,同侧偏盲、偏视。例如常常对半边外界事物看不清,有时将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物体,或者辨不清物品的色彩等等。
4.感觉障碍。患病后,同侧面部及对侧面部以下躯干及肢体的痛、温感觉障碍。同侧咽喉肌麻痹,因此表现出吞咽困难、软腭麻痹声带麻痹等。
5.失语失读症。当位于脑左侧病变时,患者表现出想说话但不能表达出来,或者听不懂别人的语言,或读不出所认识的字、文章,亦不能用笔描述,此称之为“失语失读失写症”。
6.失认症。有的患者对自己的形象不能辨认或加以歪曲,似乎已变成另外一个人,并且否认自己有神经系统疾病
7.其他症状。有的患者可表现出共济失调,健忘精神意识模糊、癫痫痴呆等症。
[预防措施]
1.防治高血压高血压脑血管意外中最危险的因素。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证明:高血压可促进心、脑、肾血管的损害及动脉硬化的发展。所以,积极、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是一个中心环节。
2.消除隐患。机体的某些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脉管炎等都易引起脑梗塞,因此,要及时治疗这些疾病
3.调整情绪。脑梗塞发生与情志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注意精神活动的正常,培养一些室外兴趣,如练书法、养花、听音乐等,尽力消除紧张情绪,避免激动、愤怒情绪。保持快乐心境,精神愉快。
4.注意饮食调理。饮食要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食物为主。坚决做到“三低”,即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为宜。如选择牛奶、瘦肉、鱼类,但要节制饮食,不可过饱,同时忌辛辣肥甘厚味之品;多食含维生素c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中的芹菜冬瓜荸荠西瓜、桔子等,多食豆制品;经常饮用清淡茶水,坚决戒除烟酒之类。
5.坚持合理的体育锻炼。坚持经常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慢跑、太极拳气功等,避免劳累、紧张,做到早睡早起,劳逸结合,对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均有益处。
6.重视前驱症状。若一旦发现不时眩晕头痛、或肢体一侧麻木,应及早去医院诊治,避免后患。或者每天口服半粒阿斯匹林。
[治疗方法]
1.扩血管治疗。可选用盐酸罂粟碱30~60毫克,口服,每日三次;或静脉滴注肝素12,500单位,每6~8小时一次,注意在注射前要检测凝血时间。
2.改善大脑微循环。用低分子右旋醣酐250~500毫升,静脉滴注,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从而达到稀释血液、减少血粘度和血细胞积聚,增加血流速度,有利于改善大脑微循环的目的。
3.改善脑组织代谢。选用胞二磷胆碱250~500毫克,每日1次静脉滴注,10~15天为一疗程。对促进大脑功能恢复和促进苏醒有一定作用。尤其对上肢瘫痪的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4.降低颅内压。当患者颅内压增高时,可用20%甘露醇250毫升快速静脉滴注,每天1~2次;亦可用25%山梨醇250毫升快速静脉滴注,每天1~2次。
5.中医中药治疗。脉络空虚,经脉瘀阻者,表现为突然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角流涎手足麻木,言语蹇涩,可用大秦艽汤加减(秦艽12克、当归尾12克、赤芍12克、川芎15克、生地20克、熟地20克、羌活15克、川牛膝15克、生石膏30克、黄芩12克、防风10克、茯苓15克)以养血活血,祛风通络,佐以清热;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表现出头晕头痛口干耳鸣,少寐多梦,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言蹇,口眼歪斜者,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15克、生石决明30克、山栀12克、黄芩12克、川牛膝15克、炒杜仲12克、益母草12克、桑寄生30克、夜交藤30克、桑枝30克、秦艽12克、川芎12克、丹参30克)以滋肾养肝,熄风通络。
6.饮食疗法。对血压高者,可选用玉米须30克,加水2碗,煎至1碗,每日服1~2次。亦可用玉米粉50克,加适量冷水调和,与粳米50克同煮成粥,每日1次。若伴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选胡萝卜100克,切丁状,同粳米适量煮粥,早晚各食用1次。
7.针灸治疗。主要是祛风通络。取四肢部位穴位,如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悬钟太冲等交替选用。若出现言语不利,加廉泉、哑门眩晕加风池、百会足三里;亦可用耳针,具体选穴有心、皮质下、脑干、神门及相应肢体。
8.功能锻炼。要及时帮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如活动关节,做被动的屈伸运动,活动量逐渐增多,并且由被动运动变为主动运动。另外,还要做旋前、旋后、外展、内收等运动。尽早让患者站立,作下蹲运动或移动步行,练习行走。对瘫肢肌肉,要不断按摩,防止其萎缩和废用。对语言不利的患者,先训练说简单的词,逐步再说较长的句子,使之尽快恢复语言表达。应鼓励患者,坚持脑力活动。
9.单方验方。据报道,水蛭对改善脑血管疾病有明显疗效。具体用法是:水蛭研粉,每次3克,温水冲服,每日3次.或者选用人参再造丸,每服1丸,日服2次。亦可用山楂10克泡水喝,长期坚持,对防止高血压、血管硬化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