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约
( piyue )
别名: 习惯性便秘 , 肠功能紊乱 , 肠道炎症致便秘 , 痔疮便秘
中医
简介: |
本证为素体阳气偏盛,或因饮酒过多,过食辛辣厚味,导致胃肠积热;或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或发汗利小便太过,使津液耗伤,胃肠热积;或因过服辛燥药物,从而使津液耗损,胃肠淤热。 |
病机: |
本证为素体阳气偏盛,或因饮酒过多,过食辛辣厚味,导致胃肠积热;或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或发汗利小便太过,使津液耗伤,胃肠热积;或因过服辛燥药物,从而使津液耗损,胃肠淤热。上述诸种原因使胃热偏盛,津液失于输布,不能下润大肠,大肠传导不及,而形成脾约证。病位在胃与大肠,为正虚邪实之候。 |
治疗: |
治疗法则: 清热,润肠,缓下。 施治方法: (一)内服药物 1.基本方药:麻子仁丸:火麻仁60克、白芍20克、枳实30克、大黄60克、厚朴 30克、杏仁30克、蜂蜜适量。上方前六味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十丸,每日2~3次,以温开水送。脾约麻仁丸:每次服10克,每日2~3次。若大便未通者,可逐渐加大用量,以大便通为度。若无成药,亦可改丸剂为汤剂,方用麻仁10克、白芍12克、枳实10克、大黄10克(后下)、厚朴10克、杏仁12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3次温服,服时于药汁中兑入适量白蜜。 2.加减变化:若大便干结,坚硬如羊屎者,加芒硝12克;口干舌燥,舌红少津, 加生地15克、元参15克、石斛10克、麦冬10克、沙参15克;若兼痔疮下血者加槐 花12克、生地榆10克;若见口苦咽干,目赤易怒者加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或另服更衣丸。 (二)外敷药物 1.蜗牛连壳5~6个,麝香0.3克,两者捣烂如泥,敷神阙穴,外以油纸或塑料薄 膜覆益,用医用胶布固定。每日一次。 2.大葱50克,切碎捣烂如泥,加食醋适量炒热,敷神阙穴上,外以热水袋熨之, 每日3次,每次30分钟。 (三)润导法 1.猪胆导法:大猪胆一枚,取胆汁,加入少量食醋,混匀后,灌入肛门内。便意频急时用之。 2.通便药条:细辛12克、皂角12克、蜂蜜120克。先将细辛、皂角研末;另将蜂蜜置锅中,于微火上炼至滴水成珠时,再将药末加入搅匀,候微温时,作成长约5厘米,粗约1厘米,前端略尖的栓剂备用。用时取l~2条塞入肛门内,每日一次。 3,蜜煎导法:白蜜适量,置锅中,微火熬成胶饴状后,候其至微温,取出搓成指头状,长约6厘米,头部小而圆钝,尾部稍粗的栓剂备用;候有便意而又排不出时,纳入肛门内,每日一次。 (四)饮食疗法 (1)桃花粥:鲜桃花4克(干桃花2克),粳米100克,共煮稀粥。每日服一次,便通即止。若再便秘,仍可继服。 (2)五仁粥:芝麻10克、松子仁10克、胡桃仁10克、桃仁(去皮尖、炒)10克、甜杏仁l0克,混合研碎后,加入粳米200克,煮为稀粥,加白糖适量,每日一剂,分早晚服用。 (3)菠菜粥:新鲜菠菜100克、粳米100克,先将菠菜洗净后入沸水中,侯半熟后取出切碎,另将梗米100克煮成粥后,持菠菜放入拌匀,煮沸后候微温食用,每日早晚各一次。 (4)麻子仁12克、苏子10克,二味研末,水浸取汁,加入粳米100克煮粥食之,每日一次。 (5)冰糖炖香蕉:香蕉2支(去皮),加冰糖适量,隔水蒸熟后食之。每日服二次连服3~5天。 (6)硝菔通结汤:鲜萝卜2500克切片,净朴硝l50克,加水2500毫升同煮,萝卜煮熟后捞出弃汁,汤内再入鲜萝卜500克,煮烂后捞出弃之,如是连续5次,可得萝卜汁1000毫升,分3次温服,一日服完。 施治要点: (一)本证重在津液不足,虽有胃肠燥热内阻,但未至大实大满,治疗上应以润燥为主,兼以缓下。立法处方上要注意泻而不峻,润而不腻。慎不可滥用苦寒通下之品,使其重伤阴液。 (二)麻子仁丸虽曰润下,其方中仍然有大黄、枳实、厚朴乃小承气汤意,能泄热 祛实,行气导滞,仍属清下之法,故不宜久用。若服麻子仁丸至相当时间,热象已除而便秘不解者,宜转用滋阴养液润燥为主之方药。 (三)本证疗法很多,应采用药疗与食疗并举的治疗方法,并酌情采用导下、针剂诸法。调畅情志,定时登厕,饮食调节很重要。非单纯运用通下之法所能解决。 |
针灸: |
1.针刺:取穴大肠俞、天枢、支沟、曲池。用泻法,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每 日l~2次。 2.穴位注射:取穴神门(双)、咳肛(肺经上尺泽穴下2~3厘米处,压之有酸胀疼痛感处进针),注射生理盐水,神门穴每穴注射1~2毫升,咳肛穴每穴注射4~6 毫升,每2~3天注射一次。 |
“脾约” 相关论述
脾约就是太阳阳明,怎么叫做脾约呢?我们看六版《伤寒论》教材的词解:“脾约:胃热肠燥津伤而致的便秘。”有的则释为胃热津伤,脾之功能为胃热所约,致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致肠燥便秘者,是为脾约。对于上面这些解释,以及其他类似的许多解释,我一直感到难以信服。如果是这样的一个便秘,古人完全可以叫一个其他的名字,或者叫“津伤”,或者叫“燥肠”,或者叫“胃热”都行。干吗一定要叫这个不相干的脾约呢?脾约与太阳阳明有什么关联?如果这样来解释,至少在逻辑上我们看不出它与太阳阳明的关联。
脾约的表现是肠中燥,便硬结,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问题是这个肠燥便秘为什么要叫脾约?而且为什么要太阳阳明才叫脾约?其实这个问题既复杂又简单,说它复杂是一千多年没能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说它简单确实简单,你只要把它放进燥湿里去考虑,就很容易地解决了。有关燥湿的关系我们刚刚讨论过,就脾胃而言,脾属湿,胃属燥。约是什么意思呢?约就是约束的意思。脾约就等于把湿约束起来了,脾湿一约,胃燥自然就显现,自然就有肠燥便秘的现象。这好像是在做文字游戏,但是这个游戏很有意思。湿一约,当然就燥了,脾约就是这么一回事情。但为什么一定要太阳阳明才叫脾约呢?我们看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这一条讲脾约点出了小便数、大便硬,是小便数导致这个肠中燥、大便硬,是小便数导致这个阳明,所以它叫太阳阳明。为什么叫太阳阳明?因为小便由膀胱所主,由太阳所主。由小便数所导致的这个阳明,那当然就可以叫做太阳阳明。可是为什么小便数一定要牵扯到脾约上来呢?这就是一个水土之间的关系问题。正常情况下土克水,土约水,现在土的自身功能受约制了,那当然就不能制水,那当然就会小便数。所以,太阳阳明就与脾约很有关联。
另外,除了小便数大便因硬的情况外,临床上还可以见到汗出过多大便亦硬的情况。汗为腠理所司,亦为太阳所主。汗出过多所致的胃中干燥大便硬,是不是也可以叫做太阳阳明?是不是也可以按照脾约的方法去治疗?这个问题也希望大家共同来思考。
病名。为脾虚津耗、肠液枯燥所致大便艰涩的病证,亦为形成便秘的原因之一。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约,有约束之意;脾约者,指脾津耗损,影响大便的排出。成无己注:“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与脾约丸”(见《注解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脾约,液枯证也。仲景论阳明伤寒,自汗出,小便数,则津液内竭,大便必难,其脾为约,脾约丸主之。盖液者,肺金所布,肺受火烁,则津液自竭,而不能行清化之令,以输于脾,是肺先失传送之职,脾亦因爽转输之权,而大便有不燥结者乎?但仲景以脾约丸主之。……当大便后或东南人虚羸,恐虽热甚,而偶误服此,必脾愈弱而肠愈燥也。故本病只宜以滋养阴血,使阳火不炽为上。宜当归润燥汤、苁沉丸、润肠丸。”参见大便秘结、阳明病条。
一豪子郭氏.得伤寒数日.身热.头疼.恶风.大便不通.脐腹膨胀.易数医.一医欲用大承气.一医欲大柴胡.一医欲用蜜导.病家相知凡三五人.各主其说.纷然不定.最后请予至.问小便如何.病家云小便频数.乃诊六脉.下及趺阳脉浮且涩.予曰.脾约证也.此属太阳阳明.仲景云太阳阳明者脾约也.仲景又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其脾为约者.大承气大柴胡恐不当.仲景法中麻仁丸不可易也.主病亲戚尚尔纷纷.予曰.若不相信.恐别生他证.请辞.无庸召我.坐有一人.乃弟也.逡巡曰.诸君不须纷争.既有仲景证法.相当.不同.此说何据.某虽愚昧.请终其说.诸医若何.各请叙述.众医默默.纷争始定.予以麻仁丸百粒.分三服.食顷间尽.是夕大便通.中汗而解.论曰.浮者风也.涩者津液少也.小便频数.津液枯竭.又烁之以风.是以大便坚 .乃以大黄朴硝汤剂荡涤肠胃.虽未死.恐别生他证.尝读千金方论香港脚云.世间人病有亲戚故旧远近问病.其人曾不经一事.未读一方.骋骋诈作明能.诡论.或言是虚.或言是实.或以为风.或以为虫.或道是水.或道是痰.纷纷谬说.种种不同.破坏病患心意.莫知孰是.迁延未定.时不待人.忽然致祸.各自走散.凡为医者要识病浅深.探赜方书.博览古今.是事明辨.不尔.大误人事.识者宜知以为医戒.
成无己曰∶约者结约之约,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脾约。与此丸以下脾之结燥,肠润结化,津流入胃,大便利,小便少而愈矣。愚切有疑焉。何者?既曰约,脾弱不能运也;脾弱则土亏矣,必脾气之散,脾血之耗也。原其所由,久病大下大汗之后,阴血枯槁,内火燔灼,热伤元气,又伤于脾,而成此证。
伤元气者,肺金受火,气无所摄;伤脾者,肺为脾之子,肺耗则液竭,必窃母气以自救,金耗则木寡于畏,土欲不伤,不可得也。脾失转输之令,肺失传送之官,宜大便秘而难下,小便数而无藏蓄也。理宜滋养阴血,使孤阳之火不炽,而金行清化,木邪有制,脾土清健而营运,精液乃能入胃,则肠润而通矣。今以大黄为君,枳实、浓朴为臣,虽有芍药之养血,麻仁、杏仁之温润,为之佐使,用之热甚而气实者,无有不安。愚恐西北二方,地气高浓,人禀壮实者可用。若用于东南之人,与热虽盛而血气不实者,虽得暂通,将见脾愈弱而肠愈燥矣。后之欲用此方者,须知在西北以开结为主,在东南以润燥为主,慎勿胶柱而调瑟。
治肠胃燥热,大便秘结。
麻仁(二两,另研) 杏仁(五两五钱,去皮、尖,炒) 枳实(麸炒) 浓朴(姜汁炒) 芍药(各八两) 大黄(一斤) 为末,蜜丸,如桐子大,白汤送下。
约者,约结之约,又约束也。《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小便数而大便鞭,故曰脾约。麻仁甘平而润,否仁甘温而润,《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本草》曰∶润可去枯。是以麻仁为君,杏仁为臣,枳实苦寒,浓朴苦温,凡破结者,必以苦,故以为佐,芍药酸寒,大黄苦寒,酸苦涌泄为阴,故以为使。丹溪曰∶既云脾结,血枯火燔,金受邪而津竭必窃脾之母气以自救,金衰则土受木邢,脾失转输,肺失传化,理宜滋阴降火,金行清化,脾土健旺,律液既润,何秘之有?此方惟热甚而禀实者可用,热虽甚而虚者,愈致其燥涸之苦矣。
约者结约之约.又约束之约也.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麻仁味甘平.杏仁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杏仁.润物也.本草曰.润可去枯.脾胃干燥.必以甘润之物为之主.是以麻仁为君.杏仁为臣.枳实味苦寒.浓朴味苦温.润燥者必以甘.甘以润之.破结者必以苦.苦以泄之.枳实浓朴为佐.以散脾之结约.芍药味酸微寒.大黄味苦寒酸.苦涌泄为阴.芍药大黄为使.以下脾之结燥.肠润结化.津液还入胃中.则大便软.小便少而愈矣.
麻子仁(君一两) 杏仁(臣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枳实(佐半斤炙) 浓朴(佐一尺炙去皮) 大黄(使一斤去皮) 芍药(使半斤)
上六味.蜜和丸.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