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发热
( jingxingfare )
别名: 经前紧张综合征
中医
简介: |
以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月经期疾病。 |
病机: |
经行发热多因气血营卫失调所致。 |
类证: |
经期外感发热:不具备周期性,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见症。 |
治疗: |
(一)辨证论治: 1.阴虚内热证:经期或行经前后发热,午后潮热,心烦少寐,口干便结,舌质红,苔薄少津,脉细数。滋阴清热。加味地骨皮饮加减。 2.气虚发热证:经期或经后发热,经行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或食少便溏,舌质淡,舌苔薄,脉弱。益气退热。补中益气汤加茯苓、枸杞、川续断等。 3.营卫不和证:经行发热,经血量少不畅,小腹作胀,恶风汗出,或肢麻酸楚,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缓。调和营卫。桂枝四物汤加减。 4.肝郁化火证:经前或经期发热,胸胁乳房胀痛,头晕作胀,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经血深红,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疏肝清热。丹栀逍遥散加减。 |
“经行发热” 相关论述
每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的病症,称“经行发热”,又称“经来发热”。
本病与西医学的慢性盆腔炎、生殖器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感染有关。
[病因病机]
主要发病机理是气血营卫失调,值月经的生理改变而发。其分型有阴虚、肝郁和血瘀。
一、阴虚
素体阴虚,久病热病,耗损阴血,或思虑过度,营阴暗损,经期过后,阴血益虚,阴不维阳,阳气外越,营卫失调,因而发热。
二、肝郁
素性抑郁,或情志所伤,肝气郁结,经行之前,气血下注冲任,血充气盛,气血更加郁滞,郁而化热,营卫不和,因而发热。
三、血瘀
宿有湿热之邪内蕴,与血搏结成瘀,或经期产后,人流术后,瘀血内留,积瘀化热,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气血更加壅阻,瘀热内盛,营卫失调,因而发热。
[辨证论治]
以伴随月经来潮而周期性发热为辨证要点,治疗以调气血、和营卫为原则。
一、阴虚型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午后发热,五心烦热,咽干口燥,两颧潮红,经量少,色鲜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素体阴虚,经期或经后经血外泄,阴血愈虚,阴虚不能敛阳,虚阳外越,营卫失调,故经行午后发热,两颧潮红,五心烦热;阴虚津亏,故咽干口燥;阴虚内热,血被热灼,故经量少,色鲜红。舌红,苔少,脉细数,也为阴虚之征。
治疗法则:滋阴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举例:蒿芩地丹四物汤(经验方)去川芎,加银柴胡、白薇。
青蒿、黄芩、地骨皮、牡丹皮、生地、川芎、当归、白芍
方中黄芩、青蒿、地骨皮、牡丹皮清热养阴凉血;银柴胡、白薇退虚热;生地、白芍滋阴凉血;当归养血调经。全方共奏滋阴清热,凉血调经之效。
二、肝郁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发热,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乳房、胸胁、少腹胀痛,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舌红,苔微腻,脉弦数。
证候分析:肝郁气滞,气机不畅,经前气血下注,冲任气血更加郁滞,郁而化热,营卫失调,故经行发热;肝郁化热,随冲气上逆,扰动清窍,故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肝经过乳,布胁肋及少腹,肝失条达,故经行乳房、胸胁、少腹胀痛;肝郁不舒,故烦躁易怒;肝郁疏泄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故经量或多或少,色深红。舌红,苔微腻,脉弦数,也为肝郁发热之征。
治疗法则:疏肝解郁,清热调经。
方药举例:丹栀逍遥散。
三、血瘀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发热,乍寒乍热,小腹疼痛拒按,经色紫黯,夹有血块,舌紫黯或舌边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有力。
证候分析:瘀阻冲任,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气血壅阻而化热,营卫失凋,故经行发热,乍寒乍热;胞脉瘀滞,不通则痛,故小腹疼痛拒按;瘀阻冲任,血行不畅,则经色紫黯有块。
治疗法则:活血化瘀,清热调经。
方药举例: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栀子。
赤芍、桃仁、当归、生地、川芎、甘草、红花、枳壳、柴胡、桔梗、牛膝
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祛瘀;栀子、柴胡、生地清热凉血,疏肝解郁,去血中之郁热;桔梗、枳壳一升一降,疏理气机;牛膝引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同用共收活血化瘀,清热调经之效。
每逢经期或行经前后而发热者,称为“经行发热”。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感受外邪,饮食失节,情志所伤,或正气不足等因素,使肌体气血营卫失调而致。
一、感受外邪 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气血先虚复感外邪,营卫失调,发而为热。
二、阳热内盛 素体阳盛,饮食失节,偏嗜燥烈,或情志过极,郁而化火,使热伏冲任,随经而发。
三、肝肾阴虚 素体阴虚,或久病血亏,或多产房劳,耗伤肝肾之阴。经期经后,阴血愈虚,阴虚生热,发而为病。
四、脾虚气弱 素体脾虚,或劳倦过度,或久病体虚,使脾不化精,气血亏耗,卫阳不固,发而为热。
五、瘀血阻滞 经行产后,余血未净,瘀滞胞中,郁而化热,气血失调,瘀热内郁,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临床有内外虚实之分,当根据发热的性质、时间及舌脉象等情况加以鉴别,分别施以解表调经,补虚泻实等法。
一、外感发热
「主证」 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发热恶寒,伴见一组外感风寒⑸之症。
「病机」 风寒侵袭,营卫遏郁。
「治法」 祛风散寒,养血和营。
「方药」 麻黄四物汤(《医宗金鉴》)
麻黄 桂枝 杏仁 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甘草
方中麻黄、桂枝解散风寒;杏仁宣肺止咳;当归、白芍、熟地补血和营;川芎活血调经;甘草和中调药。
若见口干咽痛,舌红,脉浮数者,此为风热之象,方中去麻黄、桂枝,加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等辛凉解表之品。
二、阳盛内热
「主证」 行经之前,或正值经期,发热恶热,伴见一组里热⑻之症。
「病机」 热伏冲任,随经外发。
「治法」 清热泻火,凉血调经。
「方药」 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加减。
当归 生地 黄芩 黄柏 黄连 知母 丹皮 地骨皮
本方为当归六黄汤去熟地、黄芪,加知母、丹皮、地骨皮。方中黄柏、黄连、黄芩、知母清热火;生地、丹皮、地骨皮清热凉血;当归养血调经。诸药合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调经之功。
三、肝肾限虚
「主证」 经期或行经之后,出现午后潮热,伴见一组肝肾阴虚⑿之症。
「病机」 肝肾阴虚,虚阳外越。
「治法」 滋阴养血,清热敛阳。
「方药」 两地汤(《傅青主女科》)加味。
生地 玄参 白芍 麦冬 地骨皮 阿胶 龟板 鳖甲
本方为两地汤加龟板、鳖甲。
方中生地、地骨皮清热凉血;玄参、麦冬滋阴生水;阿胶、白芍养血柔肝;龟板、鳖甲滋阴潜阳。诸药合用,具有滋阴养血,清热敛阳之功。
四、脾虚气弱
「主证」 经期或行经之后,出现发热形寒,自汗,伴见一组脾气虚⒅之症。
「病机」 气血亏耗,卫阳不固。
「治法」 益气养血,甘温除热。
「方药」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黄芪 甘草 人参 当归 橘皮 升麻 柴胡 白术
方中黄芪、甘草、人参、白术健脾益气;当归补血;陈皮运脾理气;升麻、柴若见头晕眼花,唇舌淡白,心悸失眠者,此为血虚之象,方易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白术 茯神 黄芪 龙眼肉 酸枣仁 人参 木香 甘草 当归 枸杞 首乌 熟地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龙眼肉、当归、枸杞、首乌、熟地补养阴血;茯神、酸枣仁养心安神;木香运脾理气,使补而不腻。
五、瘀血阻滞
「主证」 行经之前或正值经期,发热腹痛,午后及夜间益甚,少腹刺痛,经色紫黯有块。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沉涩。
「病机」 瘀滞胞中,郁而发热。
「治法」 化瘀清热,调理气血。
「方药」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味。
桃仁 红花 当归 生地 川芎 赤芍 牛膝 桔梗 柴胡 枳壳 甘草 丹皮
本方为血府逐瘀汤加丹皮。
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活血化瘀;当归、生地养血调经;枳壳、桔梗宣调气机;柴胡疏肝散热;丹皮凉血清热;甘草和中调药,诸药合用,具有化瘀清热,调理气血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