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泄泻
( jingxingxiexie )
别名: 经前紧张综合征
中医
简介: |
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大便泄泻,日行数次为主要表现的月经期疾病。 |
病机: |
经行泄泻多因脾肾阳气亏虚所致。 |
类证: |
1.久泄:泄泻反复发作,但无行经期周期性发作的规律。 2.大瘕泄:大便泄泻多伴有腹痛,里急后重,便中夹有粘液脓血,且无行经期周期性发作的规律。 |
治疗: |
(一)辨证论治: 1.脾虚湿困证:经行期间大便溏泻,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少腹胀,口淡无味,肢体困重,或虚浮肿胀,舌体淡胖,舌苔白腻,脉濡。补脾止泻。参苓白术散加葛根、白芍、香附等。 2.肾阳亏虚证:经行期间大便溏泻,水谷不化,或五更作泻,面色晦暗,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头晕耳鸣,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补肾止泻。健固汤合四神丸加减。 3.肝郁脾虚证,经前或经行腹痛,痛即泄泻,泻后痛止,或有胸胁痞闷,嗳气不舒,脉弦。疏肝健脾。痛泻要方加木香、扁豆、茯苓。 |
针灸: |
1.体针疗法:取大枢、中脘、三阴交。气虚加脾俞、足三里;肾虚加肾俞、关元;肝郁加肝俞、阴陵泉、大冲。 2.耳针疗法:取大肠、小肠、直肠下段。刺后埋针。 |
推拿: |
推拿疗法:一指禅推、摩中脘、大枢、气海、关元10分钟,按揉脾俞、肾俞、胃俞、大肠俞、长强各2分钟。 |
“经行泄泻” 相关论述
每值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经净自止者,称为“经行泄泻”,亦称“经来泄泻”。
本病属西医学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
[病因病机]
主要发病机理是脾肾阳气不足,运化失司,值经期血气下注冲任,脾肾愈虚而发生泄泻。常见分型有脾气虚和肾阳虚。
一、脾气虚
素体脾虚,或忧思劳倦,饮食不节。脾气受损,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脾气更虚,运化失司,故水湿内停,下走大肠,遂致泄泻。
二、肾陌虚
素禀肾虚,或房劳多产,命门火衰,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命火愈衰,不能上温于脾,脾失健运,遂致泄泻。
[辨证论治]
本病以每逢月经来潮即发生泄泻为辨证要点。本病属虚证者多,泻而兼脘腹胀满者属脾虚,兼腰酸肢冷者属肾虚,亦有肝强侮脾,出现虚实夹杂证候者。治疗以温肾健脾为大法。
一、脾气虚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脘腹胀满,神疲肢倦,经行量多,色淡质稀,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质粘,无臭气,或面浮肢肿,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脾气本虚,经前或经期气血注于冲任,脾气更虚,运化失职,水湿下走大肠,故使泄泻,脘腹胀满;脾主四肢,脾气虚弱,故神疲肢倦;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脾气虚失于统摄,冲任不固.故经行量多,色淡质稀;脾虚生湿,湿注下焦,损伤带脉,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色白质粘。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也为脾气虚之征。
治疗法则:补脾益气,除湿止泻。
方药举例:参苓白术散。
若肝旺乘脾者,症见经行之际腹痛即泻,泻后痛止,或胸胁胀痛,烦躁易怒,治宜柔肝扶脾,理气止泻,方用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方中白术健脾除湿,陈皮理气和中,白芍柔肝缓急止痛,防风舒脾升清止泻。全方共奏柔肝实脾止泻之效。
二、肾阳虚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晨起尤甚,腰酸腿软,畏寒肢冷,头晕耳鸣,月经量少,色淡,平时带下量多,质稀,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素体肾阳不足,经前、经时气血下注,肾阳益虚,命火不温脾土,运化失职,水湿并走大肠,故经行泄泻;肾阳虚不能温养外府,故腰膝酸软;肾阳虚阳气不布,故畏寒肢冷;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肾阳虚,湿浊下注冲任,故带多质稀;肾虚冲任不足,血失温化,故月经量少,色淡,面色晦黯,舌淡,苔白薄,脉沉迟无力,也为肾阳虚衰之征。
治疗法则:温肾健脾,除湿止泻。
方药举例:健固汤(《傅青主女科》)合四神丸(《校注妇人良方》)。
健固汤:人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巴戟
四神丸: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生姜、大枣
方中巴戟、补骨脂温肾助阳;吴茱萸温中和胃;人参、白术健脾益气止泻;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肉豆蔻、五味子固涩止泻。全方使肾气温固,脾气健运,湿浊乃化,泄泻遂止。
汪石山治一妇,经行必泻三日,然后行,诊其脉皆濡弱,此脾虚也。脾属血属湿,经水将动,脾血先已流注血海,然后下流为经。脾血既亏,则虚而不能营运其湿(濡弱二字,足征脾虚,此脾气虚而非脾血虚也,用药当矣。而血亏不运之说欠妥)。今作参苓白术一妇年逾四十,形长色脆,病经不行,右脉浮软而大,左脉虚软而小近快,常时经前作泄。今年四月感风咳嗽,用汤洗浴汗多,因泄一月;六月复因洗浴,发疟六七次,疟虽止而神思不爽;至八月尽,而经水过多,白带时下,泻泄,觉右脚疼痛,旧曾闪肭脚跟,今则假此延痛臀腿腰胁、尻骨颈项,右边筋脉皆掣痛,或咳嗽一声,则腰眼痛如腰札,日轻夜重,叫号不已,幸痛稍止,饮食如常。今详月水过多,白带时下,日轻夜重,泻泄无时,亦属下多亡阴,宜作血虚论治,服四物止痛之剂益甚(据脉审证,明是脾虚下陷,岂得谓亡阴而补血乎?大谬大谬)。九月汪复诊视,始悟此病,乃合仲景所谓阳生则阴长之法矣。夫经水多,白带下,常泄泻,皆由阳虚陷下而然,命曰阳脱是也。日轻夜重,盖日阳旺,而得健运之职,故血亦无凝滞之患,而日故轻;夜则阴旺,而阳不得其任,失其健运之常,血亦随滞,故夜重。遂以参、术助阳之药(据愚意当用补中益气加续断、杜仲、茯苓),煎服五七帖痛减。此亦病证之
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大便清稀,甚至泻出如水样者,称为“经行泄泻”。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脾肾亏虚,使脾虚不运,肾虚不固而致。
一、脾气亏虚 脾气素虚,经行之时,气血下注血海,脾气愈虚,脾失健运,湿浊下陷,发而为病。
二、脾肾阳虚 肾阳素虚,命门火衰,经行之际,肾气益虚,阳虚不固,火不暖脾,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临床以虚证为多,一般食少便稀,脘腹胀满为脾虚;五更而泄,畏寒肢冷为脾肾阳虚。治疗以健脾温肾为大法。
一、脾气亏虚
「主证」 经行之前或正值经期,大便溏泄,伴见一组脾气虚⒅之症。
「病机」 脾失健运,湿浊下流。
「治法」 益气健脾,化湿止泻。
「方药」 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莲子肉 苡仁 砂仁 桔梗 扁豆 茯苓 人参 甘草 白术 山药
方中人参、白术、山药、甘草健脾益气;莲子肉、扁豆、苡仁、茯苓健脾化湿;砂仁理气醒脾,和胃健运;桔梗益肺之气而布水津。
若见腹中冷痛,喜热喜按,甚则四肢厥冷,脉沉迟者,此为中焦虚寒之象,酌加附子、干姜等温阳散寒之品。
二、脾肾阳虚
「主证」 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稀薄,或五更而泄,伴见一组脾肾阳虚⒇之症。
「病机」 脾肾阳虚,火不暖土。
「治法」 温补脾肾,暖土固肠。
「方药」 四神丸(《证治准绳》)合健固汤(《傅青主女科》)
肉豆蔻 补骨脂 五味子 吴茱萸 人参 茯苓 白术 巴戟 苡仁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苡仁健脾渗湿;补骨脂、巴戟温补肾阳;吴茱萸温胃和中;肉豆蔻、五味子固肠止泻。诸药合用,具有健脾温肾,暖土固肠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