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 jingqianqijinzhangzonghezheng )
别名: 经行发热 , 经行头痛 , 经行身痛 , 经行泄泻 , 经行浮肿 , 经行眩晕 , 经行口糜 , 经行风疹 , 经行乳房胀痛 , 经行情志异常
中医
简介: |
本病临床以经行前后出现浮肿、泄泻、头身疼痛、乳房胀痛、发热、眩晕、口舌生疮、皮肤瘙痒、起疹块及情志异常等为其特征,症状复杂多样,可单独存在,亦可两三症同见。 |
病机: |
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与经前血注冲任血海,全身阴血相对不足,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有关。由于妇女经、孕、产、乳的生理特点,数伤干血,使其常处于阴血偏虚、阳气偏亢的状态,经前期冲脉血海逐渐满盈,经期血海由满面溢,由盛而虚,发生剧烈变化,使全身已偏虚的阴血更显不足,此时如患者素体虚弱,或阴阳偏盛偏衰,或情志所伤,使某些脏腑功能或气血暂时失调而导致该病的发生。经净后,冲任二脉相互资助,阴血逐渐恢复,气血渐趋于调顺,脏腑功能也暂时恢复平衡,诸证随之消失。其病因为肝郁,血瘀,血虚,脾虚,肾虚,累及脏腑以肝、脾、肾多见。 |
诊断: |
本病在临床上分为虚、实两大类。虚证以血虚、肾虚、脾虚多见;实证则以气滞、血瘀多见。涉及的脏腑以肝、脾、肾功能失调为主,常表现为两脏或三脏同时发病或气血同病。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病人表现不同,临证时要对不同症状,根据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结合舌脉及全身表现以进行辨证。同时要注意和内科的泄泻、浮肿、心悸、郁证、癫狂相鉴别。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不难鉴别。 1.肝郁气滞 主证:经前乳房胀痛,似有硬结或有块,小腹胀痛连及两胁,烦躁易怒,或精神抑郁,善叹息,甚或狂躁不安,失眠,或头痛剧烈,或肢体肿胀,舌质多正常,苔薄白,脉弦或弦滑。 分析:本证由于情志所伤,肝郁气滞,失其条达,加之经期阴血下注,益加不足,肝失所养,抑郁益甚,气机不畅,经脉阻滞,故肝经所过部位疼痛;肝郁化火,上扰清窍,则头痛,烦躁失眠;木郁克土,脾失健运,不能化生精血,使心神失养,神无所主,或郁火炼液成痰,痰火上蒙清窍,神明逆乱,致情志异常;舌脉为肝郁气滞之征。 2. 血瘀 主证;经前经期头痛剧烈,或腰膝关节疼痛,得热痛减,遇寒痛甚,或经行发热,腹痛或肢体肿胀不适,按之随手而起,常伴月经量少或行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舌紫暗或尖边有瘀点,脉弦涩。 分析:由于气滞或寒凝致血瘀,瘀阻脉络,故而头身疼痛;气血营卫失调则经期发热;瘀血遏阻水道则经行肿胀;气滞血瘀则经行不畅,经血有块;舌脉为血瘀之象。 3.血虚 主证:经期或经后头晕头痛;心悸少寐,神疲乏力,或身痛麻木,肢软,或发热,形寒自汗,少气懒言,或风疹频发,皮肤瘙痒,面色不华,肌肤枯燥,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 分析:本证由于素体虚弱或失血致血虚,经行期阴血下注胞宫,精血益虚,脑失所养则头晕头痛;心失所养则心悸少寐;肢体失于濡养则身痛麻木;血虚生风,风胜则痒;血虚气弱,卫阳不固,则发热自汗;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不华;冲任血少则月经量少;舌脉为血虚之象。 4.脾虚 主证:经行面浮肢肿,腹胀纳减,便溏,或经行前后头晕沉重,胸闷泛恶,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舌淡红,苔白滑,脉濡滑或沉缓。 分析:素体脾虚或劳倦伤脾,经期气随血下,脾气益虚,运化失职,水湿溢于肌肤则水肿;脾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头晕腹胀;血失统摄,冲任不固,则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舌脉为脾虚之象。 5. 肾阳虚 主证:经行面浮肢肿,腰膝酸软,便溏,畏寒肢冷,尿少,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舌淡苔白,脉沉迟。 分析;本证由于素体肾虚或房劳多产,经行之际肾气更虚,命火不足,不能化气行水则经行泄泻;水湿泛溢肌肤则面浮肢肿;肌肤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膀胱气化无力则尿少;舌脉为肾阳虚之象。 6.肾阴虚 主证:经行或经后潮热,盗汗,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或乳房作胀,或口舌糜烂,口燥咽干,或音哑,五心烦热,月经常先期,量少色红,或经期延长,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本证由于索体阴虚或久病耗伤阴血,或房劳多产致肾阴亏损,经行之时,血注胞宫,肾阴愈虚,虚热内生则见潮热;阴不敛阳则五心烦热;虚阳上扰清空则头晕目眩;乳络失养则经行乳胀痛;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火上炎,则口舌糜烂;阴虚津亏,不能上承,舌本不荣则音哑;虚热扰及冲任,冲任失调则月经先期;血虚则表现经量少;舌脉为肾阴虚之象。 |
治疗: |
对本病的治疗要本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并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健脾利水,滋肾温肾等不同治法,口服汤药,配合针灸,口服丸药等。本病的治疗应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原则,针对疾病虚实不同而用药。要重视调理气血,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以治实证,以健脾化水,滋肾补肾,益气养血为主治虚证。由于本病的发生和月经周期关系密切,发病时间有规律性,因此在治疗时服药宜在月经前半月开始,以调整阴阳气血平衡,以适应冲任血海的变化。 一、辩证选方 1.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15g,白芍20g,枳壳10g,川芎10g,香附15g,甘草10g,陈皮10g,郁金15g。乳房胀痛为主加路通15g,王不留行15g;乳房胀痛有结节者加橘核15g,夏枯草15g,穿山甲15g;若肝郁化火致头晕头痛者,减香附,陈皮,加菊花15g,黄芩15g,钩藤15g,代赭石30g;若肢体肿胀者,可加泽兰15g,泽泻15g,槟榔15g;若狂躁不安者加磁石30g,琥珀25g,石菖蒲15g。 2.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0g,赤芍15g,牛膝10g,柴胡15g,枳壳15g,甘草10g,益母草20g,当归20g,生地15g,丹参15g。若肢体肿胀者加泽兰15g,泽泻15g,大腹皮15g;若身痛明显,加挂枝15g,虎杖10g,鸡血藤15g。 3.血虚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八珍场。熟地25g,白芍15g,当归20g,川芎10g,党参25g,白术15g,云苓10g,甘草10g。若经行身痒起风疹者加首乌20g,防风 15g,荆齐15g。 4.脾虚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20g,桂枝15g,白术25g,甘草10g,黄芪20g。若经行泄泻者加山药25g,扁豆15g,莲子肉15g,薏苡仁15g;若浮肿为主者加泽泻15g,巴戟天15g,猪苓15g,防己15g。 5.肾阳虚 治法:温肾扶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加味。白术15g,茯苓15g,白芍15g,附子15g、生姜10g,巴戟天20g,泽泻10g,仙茅15g,仙灵脾15g。若浮肿为主可加防己15g,挂枝15g;泄泻为主者加补骨脂20g,吴茱萸15g,肉豆蔻15g,五味子15g。 6. 肾阴虚 治法:滋肾育阴。 方药:左归丸。熟地25g,山药20g,山茱萸15g,枸杞15g,牛膝10g,菟丝子25g,鹿角胶15g,龟胶15g。心烦失眠加枣仁15g,柏子仁15g,龙骨25g;经行口糜者加知母15g,黄柏15g,五味子15g;头痛甚者加枸杞子20g,菊花15g;月经先期加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生地20g。 二、专方验方 1.陈皮15g,鹿角霜15g,水、黄酒各半煎服。治经前乳房胀痛。 2.赤石脂9g,补骨脂9g,共研未,每次服3g,日3次,开水送服。治肿肾阳虚所致泄泻,并有腰酸腿软,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带多清稀者。 3.薏苡仁30g,茯苓15g,红枣7个,水煎服,入夏后每日1剂。治疗经行浮肿。 三、其他疗法 (一)食疗 1.葱白头连须3~7个,生姜去皮3~5g,浓煎后加红糖适量服。治疗经行身痛。 2. 黄豆30g,大枣10枚,水煎服,每日2次。治经行眩晕。 3. 萝卜叶20g,红糖20g,水煎服,日2次。治经行发热。 |
中药: |
1.乳核内消液:具有疏肝活血,软坚散结之功效。主治经前乳胀有硬结。适用于气滞痰凝血瘀之症。每次10ml,日3次口服。 2.妇宁胶囊:具有养血柔肝,宁心安神之功效。主治经行情志异常。适用于阴虚肝旺,心血不足所致之证。每次4粒,日3次,口服。 3.杞菊地黄龙:具有滋肾养肝。清热明目之功效。主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经行眩晕,头痛等症。每次1丸,日2次,口服。 4.济生肾气九:具有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之功效。主治肾阳不足之经行浮肿之症。每次l丸,日2次,口服。 |
针灸: |
耳针:肾、肝、脾、子宫、神门、内分泌、心、皮质下、大肠、小肠。可根据病证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日针1次,上述穴位可替换使用。 |
西医
简介: |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妇女在经前出现一系列精神和躯体症状,随月经来潮而消失的一种疾病。临床以经前7~14天出现烦躁易怒、精神紧张、神经过敏、浮肿、腹泻、乳房胀痛等一系列症状,并随月经周期性发作为其特点。每个人表现症状不同,病情有轻有重,轻者可以忍受,严重者影响工作和生活。 |
病因: |
本病发病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雌激素/孕激素比值升高:由于垂体分泌较多的fsh,刺激卵巢内卵泡产生过多的雌激素,或由于维生素b6 缺乏,使雌激素在肝脏内的代谢受到影响,以致体内雌激素积蓄过多,过多的雌激素可直接作用干肾脏或间接作用于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水钠潴留,也可引起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使机体毛细血管液体漏出增多而导致水肿。雌激素还可通过脑的神经介质而影响情绪;②与β内啡呔有关:β内啡呔抑制中枢胺系统,减少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释放,产生情绪的变化;③催乳素浓度增高;④前列腺素过多;⑤心理因素。不同的患者可能是由于上述不同的因素导致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发生。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
人群: |
以20~30岁之间患病率最高。城市妇女及脑力劳动妇女多见。 |
诊断标准: |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诊断标准: 本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自觉症状,月经前1周左右出现头痛、口干、失眠、易激动、乳房张痛及四肢肿胀等症状,月经来潮后症状自动消失。 |
病史: |
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伴随月经周期性发作,症状出现在月经前7~14天,经前2~3天症状加重,月经来潮后症状明显减轻或迅速消退,这种与月经周期有关的病史在诊断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详细门诊。 |
体征: |
(一)精神症状 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精神紧张,神经过敏,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烦躁,易怒,易疲劳,乏力,失眠;症状严重者类似精神病,少数患者表现迟钝,孤僻。 (二)水盐潴留症状 1.体表水肿:常见于颜面、眼睑、手指、足背及踝部水肿。 2.颅内水肿:引起头痛;偏头痛,偶有癫痫样发作。 3.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引起鼻塞,鼻溢,哮喘,咳嗽等。 4.乳腺腺体及周围组织水肿:乳房胀痛,有触痛性结节。占76%。 5.腹壁及内脏水肿:引起腹胀腹泻,恶心呕吐。 6.盆腔器官充血水肿:表现下腹及腰骶部坠胀痛。 7.骨骼肌或关节周围水肿:可致关节酸痛,以腰部四肢明显。 以上各器官水肿使体重增加 2.5~5.0kg。 (三)其他 粘膜病变:常见有舌炎,颊部粘膜溃疡,偶有外阴溃疡;皮肤病变:可见湿疹,荨麻疹,痤疮样疹等。 |
体检: |
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
实验室诊断: |
1.雌、孕激素测定:在月经后半期孕酮水平低下或正常,而雌二醇浓度偏高。雌二醇/孕酮比值增高。 2.催乳素测定:水平较高,测定时宜在醒后3~4小时抽血。 3.阴道细胞学检查:角化细胞异常持久,说明雌激素水平偏高,孕激素不足。但亦有显示正常周期表现者。 4.宫颈粘液检查:如宫颈粘液稀薄透明,延展性强,或黄体期涂片仍可见羊齿叶状结晶者,表明雌激素水平高。 5.基础体温测定:大多为双相,但排卵后体温上升缓慢,或不规则,或上升持续日短,说明黄体功能不全。也有呈单相型体温。 6. 其他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浆蛋白检查,主要是排除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水肿。 |
鉴别诊断: |
一、与水肿有关的疾病鉴别 1.心脏性水肿:①有心脏病病史;②水肿特点从下肢开始遍及全身;③有心脏增大,心脏杂音,肝肿大,颈静脉怒张的体征。 2.肾病性水肿:①疾病早期只于早晨起床时眼睑或颜面水肿,渐发展至全身水肿;②可伴有血压升高,少尿;③尿常规可见尿蛋白,红细胞及管型等。 3.营养缺乏性水肿:由于低蛋白血症引起,如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膳食,水肿便很快消失。 上述疾病引起的水肿均与月经周期无关,更无周期性改变,以此不难鉴别。 二、与周期性精神病鉴别 周期性精神病也于经前一周左右突然发病,起病急,在月经后自然缓解,下一周期同样时间又出现精神症状,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症状类似,应予鉴别。周期性精神病无水盐渚留症状,绝大多数见于13~18岁,少数见于月经初潮前,部分病人发育停滞,身材矮小,生殖器发育不全,有的一年内仅数月发作,有的闭经。脑电图可有轻度或中度弥漫性异常,如节律紊乱,两半球出现少数尖波、θ波或δ波等。发作时体温微升,心率加快,手足冷而多汗,轻度肢端发绀,面色呈显著充血或苍白,有时有明显食欲异常。发病诱因多为精神因素引起。 1.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与月经关系密切,其特点为有明显的周期性,即经前期出现症状,月 经来潮后自然消失,临床诊断主要靠病史,因此要详细询问症状发生和消失的时间及是否与月经周期相关。只要症状出现在月经前7~14天,月经来潮后消失,并且每个月经周期都反复出现,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2.本病的辅助检查虽然在诊断上无特异性,但对于临床用药确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对于雌激素偏高的患者用孕激素治疗;对催乳素升高引起者可用溴隐亭治疗等等。因此临床有必要进行一些辅助检查,以便对症用药。 3.本病在诊断时由于症状有周期性出现的特点,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也要注意和与本病具有相同症状的疾病相鉴别,以免误诊误治。 |
疗效评定标准: |
1.治愈:症状消失。 2.好转:症状减轻。 |
治疗: |
一、心理治疗 首先必须对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患者进行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她们消除顾虑及精神紧张情绪,正确对待经前某些症状的出现,劳逸结合,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避免精神刺激。心理疗法对于属于精神因素引起本病的患者,效果显著。 二、药物治疗 (一)一般对症治疗 1.镇静剂:对情绪激动患者可给少量镇静剂:如苯巴比妥0.03,每日3次,口服;利眠宁10mg,每日2~3次。谷维素20mg,日3次,口服。亦能控制神经、精神症状。 2.精神抑郁者用炭酸钾 300mg;每日3次,口服。 3.偏头痛甚者,可用麦角制剂。 4.水肿明显:用利尿剂。氯化胺,每日1~2g,每日2次,经前服用10天。此药仅对轻度水肿患者有效;亦可用双氢克尿噻25mg,每日3次,或速尿20mg,每日l~2次,经前7~10天服用,为避免低钾,可加用10%氯化钾10ml,每日2~3次。 (二)内分泌治疗 1.孕激素:①黄体酮20mg,肌肉注射,隔日l次,共5次,从月经第16天开始;②炔诺酮5mg,或甲地孕酮5mg,从经前14天开始服用,每日1次,连用10天。可以对抗雌激素和补充孕激素的不足。 2.雄激素:有直接对抗雌激素和抑制促性腹激素分泌的作用,间接达到降低雌激素水平。故在月经前15天开始口服甲基睾丸素5~10mg,连服10~14天。 3.孕激素与雄激素联合应用:黄体酮20mg,丙酸睾丸酮25mg,于月经周期第22、24、26天隔日1次,肌肉注射,共3次。 (三)溴隐亭治疗 溴隐亭可明显消除乳胀和情绪激动。用法为2.5mg,每日2次,在月经第12~26天服用。如服药时出现恶心、头痛等副反应,药量可酌情减少,每次用1.25mg,每日1~2次,口服。溴隐亭是通过直接作用于垂体前叶催乳素分泌细胞,对催乳素的合成和释放有抑制作用,并可通过下丘脑促使催乳素抑制因子分泌以降低催乳激素水平而起作用的。 (四)抗前列腺素药物 甲灭酸250mg,每4~6 小时1次;或甲氧萘丙酸钠275mg,4~6 小时1次,口服。自症状开始时用药,至下次月经来潮停服。 (五)维生素b6 能抑制催乳素,减少雌激素蓄积,并能调节植物神经系统与下丘脑-垂体-卵巢的关系。从月经第10天开始服用,每次20~40mg,日3次。 |
中西医结合: |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中西医对本病都有一定的治疗方法,但中医中药临床疗效明显高于西药治疗,而且无副作用;西药治疗只是对症和性激素治疗,前者仅为权宜之计,后者副作用大,停药后易复发。如果能将中西医结合应用于临床治疗,发挥各自的优势,将会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一、中医治疗为主,西药治疗为辅 因为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通过辨证遣方用药;是以治本为主,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调和气血,使脏腑功能协调。可以辨证分型治疗,亦可以运用中医理论,结合月经周期内分泌变化而拟用相应方药论治,即人工周期疗法。卵泡期以滋肾补血益冲为主,兼顾肾气,排卵期佐以助阳理气活血,黄体期以助肾阳为主,经前期及月经期以活血调经为主。并可在黄体期配合西药治疗。见效后可逐渐停服西药,继用中药巩固疗效,从根本上治愈本病。 二、结合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 在治疗本病前可进行相关方面的激素测定,并根据其结果选择所用药物。如肝郁型患者催乳素含量明显增高,中医治疗除辨证用硫肝解郁的药物外,西药可有针对性地选择溴隐亭治疗;如果孕酮低可配合应用黄体酮,中药则在黄体期着重于温补肾阳,有提高孕激素水平的作用,如果上述两项未见明显异常;西药则可采用对症处理,这样就避免了盲目用药;减少了药物所引起的副作用,同时使临床疗效提高。 |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相关论述
病名。指经行前一周左右出现的一些全身症状,如头痛脑胀、腰痛腿软、胸胁胀满、乳房胀痛、乳头痛、心悸、夜寐不安、腰腹酸胀浮肿,腹泻、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症。典型的症状在行经前2-3天达到高峰,行经后明显消失,故称。多因肝肾失调,影响冲任所致。若为肝气郁滞,疏泄无权,则症见经前乳房胀痛,头晕头痛或偏头痛、胃纳不佳,情绪易激动等,治宜疏肝解郁,用丹栀逍遥散加减,配合针刺合谷,三阴交、太冲。若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则症见腰膝酸软、口干颧红,盗汗等,治宜滋阴补肾,用六味地黄汤;肾阳虚者,面色淡白,腰酸腿软,形寒怕冷,或尿少尿频,身面浮肿等,治宜温肾扶阳,方用右归丸。参见经前浮肿、经前头痛、经前腹泻、经前乳房胀等条。
有些妇女在月经前4~5天期间(有时可延长到月经来时(反复发生各种躯体、心理及行为症状。心理变化因人而异,包括情绪易激惹、易变、神经质、不安、抑郁、疲劳。过去认为,心理变化中还包括认知改变、判断力受损及意识障碍等。但也有人指出,经前期及行期间作业能力无明显损害(sommer,1978)。
经前期发生各种严重的行为或事件(如犯罪行为、自杀企图及精神病发作等)较多,提示经前期紧张的变化与不适可加剧心理障碍。
关于病因,早年有人从意识与潜意识冲突作解释,以后企图证实人格因素的作用,未获成功。在社会因素方面,他人教育(母亲、姐姐)可以影响对症状的知觉与对月经的态度(ruble,1977)。近年来认为,经前期综合征发病的心理学原因是由于α-msh(促黑激素)及β-内啡肽的异常释放或对其过敏。这两种神经肽在黄体期可触发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并且与应激有关。
少数妇女月经期前出现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乳房胀痛、头痛、失眠或抑郁焦虑。严重者可出现呕吐、腹胀、浮肿等,称为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一般认为与周期性的性激素水平失调和精神因素有关。其自我保健措施主要为:
1.避免精神紧张,经前注意劳逸结合。有水肿者还应注意经前少盐饮食和控制进水量。
2.可用镇静剂缓解症状,如安定、苯巴比妥,按常用量口服。也可服用谷维素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3.性激素治疗:用孕激素和雄激素,如安宫黄体酮、甲基睾丸素,自月经周期第十天或14天起,连续口服14天(后者为舌下含化)。
4.中药治疗:症状轻者服逍遥丸、小金丹等即可;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症状较严重者用疏肝理气为主的中药汤剂最为有效(包括对乳腺小叶增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