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

( taiyang )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眼部疾病面神经麻痹偏头痛头晕三叉神经痛牙痛
功效:祛风,清热,减轻疼痛和肿胀。
针灸方法:针法直刺斜刺 0.5 - 0.8 寸。
释义:太:极大。
阳经再此汇集,同时又是阳气最充沛的地方,故名太阳

“太阳” 相关论述

[定位]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解剖] 在颞筋膜及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布有三叉神经第二、三支分支,面神经颞支。
[主治] 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目眩目涩牙痛三叉神经痛
[刺灸法] 直刺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禁灸。
[img]14-1-3.gif[alt]奇穴头颈部穴[/alt][/img]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弱。阳浮者,热自发;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
【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藏结
【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此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弱。阳浮者热自发,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问曰】病有脏结,有结胸,其状何如?
【师曰】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者,名曰脏结也。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脏结
【师曰】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

位于眼眶(眉棱骨)的外后方,颧骨弓上方的部位。

即“颞颥穴位名,部位在眉棱骨梢和外眼角中点向约一横指处。系经外奇穴

经脉名称之一。有阳气旺盛的意义,因为其位于身体的最表层,感受外邪后也是最先发病的经脉,所以又有“太阳为开”,(《素问·阴阳离合论》)之称。

指感受外寒发病后两种不同的病理更化。一是患者正气比较充实,感寒后能立即抵抗外寒的入侵,出现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脉浮等太阳表证,故称实则太阳;一是正气虚弱,感寒后寒邪内陷少阴,出现恶寒,身不发热而仅见心烦神倦,或有时发热而头不痛,脉不浮,称为“少阴表证”,故说虚则少阴。《伤寒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也。」发于阳,谓病发于太阳;发于,谓病发于少阴,可作参考。

太阳和少阳两经证候同时出现,临床表现,既有太阳病头痛发热;又有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如里热偏盛,热迫于下则下利后重,热迫于上则见呕逆

指发病时太阳阳明经证候同时出现。临床表现,既有太阳病头痛项强,又有阳明病身热、口渴、下利黄色粪水,肛门灼热等里热症状,故称。

[img]taiyangyongyaotu.jpg[alt]太阳用药图[/alt][/img]
风为阳邪,善动,从毛窍而入。风动于中,血液不藏,毛窍疏而不实,故见自汗出,恶风

[img]taiyangjingfuyongyaotu.jpg[alt]太阳经腑用药图[/alt][/img]
寒为阴邪,从毛窍而入,寒主静而不动,毛窍密而不疏,故见无汗恶寒
邪不传经而传腑,故见口渴,小便不利五苓散功专利水,水道利则太阳气舒,邪亦从此而解。
桂麻二方,是祛邪从上出者也。五苓散是祛邪从下出者。惟此三方,可称太阳首尾专主之方也。

太阳主开,负责阳门的开启,太阳的开机为什么会发生异常呢?这个原因可能来自内部,也可能来自外部,或兼而有之。外部的因素往往比较典型,如我们常见的伤寒中风,就是因为外邪侵袭,障碍、束缚了这个开机,使阳气的开发受限,于是太阳病发生了。除了外因,内在有哪些因素呢?有阳气虚,本身的力量不足,太阳这个开的作用会成问题,或者由于水饮、湿等因素障碍了阳气的外出,太阳的开机也会出现问题。
总而言之,太阳开机的功能是帮助阳气外出,帮助阳气发挥作用。而阳气的作用前面讨论过,有宣发,有卫外,有气化等等,如果太阳开机出现障碍,阳气的作用就会受到影响,太阳病发生就与这些影响直接相关。如太阳篇见得最多的是表病,表病就是因为阳不卫外,遭受外邪侵袭所致。另外,阳不化气,水液的代谢就会失调,从而导致水液代谢障碍相关的疾病。我们看看整个太阳篇,表证水气痰饮、蓄水占了绝大多数,这些都是与阳用障碍有关,都与太阳开机不利有关。因此,从太阳开机不利的角度去理解太阳病,就抓住了它的纲领。

太阳有些什么意义呢?我们先来看它的本义,就是原来的意,这个意我们通称为日。将日通称为太阳,或者将太阳通称为日,这都是大家知道的。其次就是《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的“阳中之太阳,心也”,这里把心喻作太阳,为什么呢?张介宾说:“心为阳中之阳,故曰太阳。”太阳从它的内涵去看,也就是阳气很盛大之义,所以,王冰说:“阳气盛大,故曰太阳。”

以往研究《伤寒论》的人,有的认为六经就是讲经络,有的认为除了经络还有藏府,有的认为六经是讲界面,这就告诉我们,六经的概念内涵很丰富,它不是一个方面,它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只从经络的角度看看太阳的意义。太阳经络有手足太阳经,特别是足太阳经非常重要,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强调过。足太阳具有什么特色呢?足太阳起于睛明,上额交巅,然后下项夹脊,行于背后,沿着人的身后、腿后,最后到达至阴。我们比较十二正经足太阳是最长的一条。它的分布区域在十二经中是最长最广的,特别是布局于整个身后这一点非常有意义。大家也许有过这样的经验,特别是对风比较敏感的人,如果风从前面吹来,你会觉得无所谓,要是风从后面吹来,你会马上不舒服。为什么呢?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内经》一再强调“圣人避风如避矢石”,所以,对这个风大家不要小看了。
在《内经》的时代,能够远距离,并且在不知不觉中伤人的有什么呢?就是这个矢石。而矢石从前面发过来,你还容易察觉,容易躲过去,如果矢石从后面打来,那就不容易躲过了。有几个人真能像金庸小说里写的,脑后生,辨器听声呢?圣人把风比作矢石,可见风对于人体的危害之大。而前面来的风我们容易察觉,后面来的风就比较困难了。这个风从后面来,偷偷摸摸的,所以,又叫贼风。人体靠什么对付从后而来的贼风呢?这就要靠太阳太阳居后的意义正在于此。前人把太阳比作六经藩篱,就与太阳居后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说太阳经的位置最浅表。
对于经络循行的这样一些部位,大家要很留心,伤寒六经辨证有很大一部分与这个相关。病人的腿痛,或者其他的什么地方痛,你要问得很具体,不是光问一个腿痛就了事,是前面痛还是后面痛?是外侧痛还是内侧痛?如果是后面痛,胋窝的地方痛,那肯定与太阳有关,你要从太阳去考虑它的治疗,这就很自然地把你带入了六经辨证。所以,要学好伤寒,弄清楚经络的意义是很重要的。

太阳府有足太阳膀胱府,手太阳小肠府。“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所以,膀胱津液之府,是水府。那么,这样一个水府为什么要跟太阳相连呢?这个连接正好昭示了水与气化的密切关系。一个水、一个气化太阳篇的许多内容都与这个相关。
另外就是手太阳小肠府,小肠府与太阳篇的关系虽然没有膀胱那么直接,但是,它的内涵值得在此一提。《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对于这个“受盛”,王冰解释说:“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复化,传入大肠,故云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而张介宾则云:“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以上王张的两个解释,都将“受盛”作复词看,这个看法未必恰当。因为受即承纳、接受之义,已经具备了上述的复词意义,盛呢?《说文》云:“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故盛的本义原非盛受,而是置于器中以备祭祀用的谷物。“盛”是用来作祭祀用的,王冰把受盛释作“受盛糟粕”,而张介宾虽然未全作糟粕讲,可是也有糟粕的成分,这怎么可能呢?古人祭祀所用,必是精挑细选的上好佳品,怎么可能是糟粕?因此,王张的这个解释值得怀疑。
盛为祭祀用的精细谷物,这与小肠接纳经胃熟化、细化的水谷甚为相合。另外一个方面,盛是作祭祀供奉用的,在这里小肠承纳的“盛”用于供奉什么呢?当然是供奉五藏,因为五藏乃藏神之所。(“受盛”与祭祀。)用水谷之精微来营养藏神的五藏,这不就是一种祭祀供奉吗?这样的解释才基本符合“受盛之官”的涵义。从这个涵义我们看到,古人若不知道小肠是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决不会用“受盛”这个词。

谈过了太阳的本义、经义、府义,下面来看太阳运气方面的意义。在运气里,太阳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合起来就是太阳寒水。太阳阳中之阳,为什么要与寒水相配呢?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来思考。
①水义释
有关水的意义,我想大家应该很熟悉。水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是一天也不能缺少的东西,水是生命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生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男的称起来有100多斤,女的有90多斤,但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水。大家还可以打开世界地图看一看,占绝大多数的是什么?依然是水,陆地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老子说“人法地”,所以,我们人身也是这样,水占绝大部分。从这个组成,从我们的生活经验,水的重要性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
二十多年前,唐山发生大地震,死的人有几十万,可是有的人被埋十来日竟又奇迹般的活过来,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水。所以,一个人一个星期不吃东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能没有水。西医的看法也是这样,病重了,他最关心的是什么呢?还是这个水。小便量多少?液体量多少?水电解质平不平衡?总之,水对生命来说,它的重要再怎么形容也不过分。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要过生活,那你看看这个“活”字怎么来?没有水(氵),活得了吗?所以,要活下来,就必须得靠水。
水作为生命的要素,它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层面,这个层面我们可以通过易卦来体悟。易卦里代表水的叫坎卦,水本来是最的东西,用卦象来代表这样一个东西应该都用阴爻,可是我们看一看坎卦却并不是这样,它是阴中挟阳,这就构成了水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有了这个阳,这个水就是真正的活水,就能为生命所用。没有这样的一个阳,这个水是死水一潭,死水对生命有用处吗?没有用处!
功夫在诗外。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诗,叫《将进酒》,其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中理工大学校长杨淑子教授在看到李白的另一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时,从现代科学方面作了许多有启示的联系。那么,作为一个中医,我们看到李白的这首《将进洒》会不会有所感受,会不会问个为什么?黄河之水为什么会从天上来?天上哪来的水呢?这就存在一个“搬运”的过程,肯定有一个东西将水搬运到了天上,这个东西就是阳,就是太阳。《内经》讲“地气上为云”,就是指的这个过程。地气怎么上为云呢?的东西它总是往下沉的,我们读读《尚书·洪范》的五行就知道: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水总是往下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做一个简单的试验就会知道,泼出一碗水,看它往上升还是往下走。所以,水要往上升,要成为云,就必须借助阳气,就必须借助火。因此,水要成为活水,要能循环起来,运动起来,要能真正为生命所用,它就必须借助阳气的作用。坎卦中爻为什么不用阴爻而用阳爻呢?道理就在这里。从坎卦的情况我们了解到,易卦揭示事物是从很深的层面去揭示,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弄通中医的理论,易的学问不能不稍加留意。
②寒义释
按照常理,这个水被阳气蒸动起来了,就应该越蒸越上,蒸蒸日上嘛,但它为什么又会降下来?这里有一个什么因素呢?水被蒸动因阳而上,当到达一定的高度以后,就会遇到一个重要的因素———寒。不是有“高处不胜寒”的诗句吗?高的地方很寒冷,你到西部高原,看看超过海拔几千米的高山,即便是盛夏时节,山脚下郁郁葱葱,而山顶上却白雪皑皑,你会真正感受到高处不胜寒。水被阳蒸成为气,当这个气遇到高处的寒,就又复凝结为水。高处的水越凝越多,当达到一定的重力,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作用,它就会重新降下来,这就是《内经》所说的“天气下为雨”的过程。可见这个黄河之水确实是从天上来的。可是天上的水又从哪里来?这一点李白没有作交代,但是,我们学中医的却应该清楚这一点。
活水的三个要素。上述这个过程,一个上蒸,一个下降,一个下降,一个上蒸,水就变成活水,就“自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水对生命的意义很大,大家想想,靠我们人工来灌溉的植物有多少呢?就整个植物界而言,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要靠老天来灌溉。靠老天,如果没有太阳,没有上面这些因素参与,行吗?不行!水循环不起来,万物利用不了,再多的水也等于零。所以,这个过程,一上一下,太阳起什么作用?寒起什么作用?水起什么作用?太阳、寒、水实在地讲一个都不能少,一环扣一环,少了任何一个,水都循环不起来。前面我们讲“活”离不开水,是从静的层面来讲,这里我们再要讨论“活”,就得从动的层面入手了。所以,太阳寒水这样的搭配,有它很深刻的含义。
我们讨论太阳篇,如果从很深的层面去讨论,它实际上就是讲的这个水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过程在任何一个地方卡住了,就成为太阳病。有些时候是在上升的过程中卡住了,有些时候是在下降的过程中卡住了,所以,太阳篇里讲经证、府证。如我们用麻桂二方治疗太阳经证,就是因为在蒸腾上升的这个过程出了障碍,地气不能上为云,所以,我们要用发汗的方法,通过发汗,使汗从皮毛而出,那这个上升的障碍就消除了。水到天上以后,又要云变为雨,这个过程是下降的过程,这个过程障碍了往往就是府证,我们要用五苓散来解决。五苓散太阳篇很重要的方,张仲景主要用它治疗蓄水,治疗消渴五苓散为什么能治渴。五苓散为什么能治消渴?它里面没有一样养阴药,没有一样生津药,它用的是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反而有桂枝这样的辛温药,没有一样生津药,它怎么能够治疗口渴?这个似乎不容易想通,不但你们不通,我也不通。但是,如果你把它放到太阳里,放到自然里,放到水的循环里,这个疑惑就很容易解决。地气上为云了,还要天气下为雨,如果天气不下而为雨,那大地就会出现干旱,这个事实大家都是经历过的。那这个大地干旱在人身上是什么反应呢?地为土,脾主土,开窍于口,所以,这个“干旱”首先就会出现在口上,就会有消渴五苓散能使天气下为雨,解决这个下降过程的障碍,那当然能治渴了。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五苓散为什么能治渴这样一个问题的解决,应该对老子的这段话有所感悟。道法自然是老子讲的最高境界,入到这个境界,你看什么问题都一目了然。学中医的应该很好地领悟老子的这个窍诀。这个窍诀领悟好了,中医在你眼里是满目青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这个窍诀一点没有把握,你不“道法自然”,只是“道法现代”,那中医在你那里,也许就会是“泥牛入海”。
整个太阳篇实际上都是讲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慢慢地去体味,这个过程很有意思。不管是麻黄汤桂枝汤五苓散,还是大青龙、小青龙越婢汤,这些方都是在讲水。所以,我给太阳篇总结了一句话:治太阳就是治水。治水就要做大禹,不要做鲧!治太阳就是治水。以上是太阳的大体涵义。

太阳病提纲这个内容我们主要讲太阳篇的第1条,即:“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一条历代都把它作为太阳篇的提纲条文,而清代的伤寒大家柯韵伯则将它作为病机条文来看待。在他的《伤寒来苏集》中这样说道:“仲景作论大法,六经各立病机一条,提揭一经纲领,必择本经至当之脉证而表章之。”病机就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我们从何处去发现这个因素呢?就从这个脉证中去发现。所以,柯氏谈病机就用这个至当的脉证来表章。
查阅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3月版的《伤寒来苏集》,脉证它用的是“症”,证与症现在的许多人也分不清,有必要在这里稍作说明。症读第四声,意为疾病之症状或症候。症为今用字而非古字,第四声的症亦非繁体之简写,故《说文》、《康熙》皆未载此症字。且声符正字亦无简繁之别。秦伯未认为证症二字无别,可以通用。而从证症二字的造字涵义去分析,则二字的差别甚大,证义广而症义狭,故两者实不可以通用。西医用症而不用证,中医则以用证而不用症为宜。
既然提纲条文即是病机条文,那么,将上述条文作一个病机格式化会有益于我们对条文的理解。什么样的病是太阳病?即格式为十九病机式的行文:诸脉浮,头项强痛恶寒,皆属于太阳病机条文一共讲了三个脉证,一为脉浮,一为头项强痛,一为恶寒,这三个脉证便成为鉴别太阳病的关键所在。那么,是不是三者一定具备才能判为太阳病呢?当然三者俱备那一定是太阳病,但若是仅具其一,或仅具其二,这个算不算太阳病呢?这个问题在历代都有很大的争议。我的意见比较偏向后者,诊断太阳病,并不一定三者皆备,有其一、二就可以定为太阳病。比如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里明确地指出了不恶寒,三者之中已然少了一者,按理不应再定为太阳病,可是条首仍赫然地冠以“太阳病”。这就很清楚的告诉我们,病机条文的三个脉证,并不一定都需要具备,三者有其一或有其二,就应该考虑到太阳的可能性。同样的道理,我们看《伤寒论》的条文,凡冠有太阳病者,都应该与这个病机条文的内涵相关,即便不完全具备这三个脉证,三者之一也是应该具备的。

在这个小标题里我们将讨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有了前面这些内容作铺垫,我想理解起来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从前我的先师李阳波曾经传授过我一个治病的要诀,他说中医治病开方实际上就是开时间。治病要诀。时间怎么能开出来?在当时我对这个要诀是不甚理解的,更不要说实际的操作运用了。但是今天看来,这个要诀基本理解了。一理解了,就觉得先师的这句话真正的非同小可,真正的一语道破天机,真正的可以像黄帝说的那样将之“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前面我们讲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些道理在中医里面显得特别的重要。因为你诊断一个疾病,要从这个阴阳里面去寻求,而治疗疾病呢?依然要落实到这个阴阳上面。我们如何判断你是真正精通了中医的方家,还是只掌握一招半式的“高手”呢?就是要看你对上面这个问题的落实程度。而上面这个问题的落实,实际上也就是时间的落实。比如我们诊断一个火热病,火热病听起来好像有点抽象,不好理解,但是,只要把它往时间上一靠,一想到夏日的重庆、南京,我们就能感觉出火热病是一个什么情况。既然火热病是一个这样的情况,那怎样对付它呢?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冬天,冬天来了,自然不会再有炎热的夏天。现在我们对付夏天这样一个炎热的气候,可以采用空调冷气。空调冷气不就是把冬天搬到夏天里来了吗?这可以说是科学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一个极大的方便。
怎样用时间来治病?上述空气中的炎热我们可以通过空调来解决,但是,体内的这个炎热却难以用空调来解决。这就要借助药物的特性。你可以通过空调将秋日的凉爽、冬日的寒冷搬到这里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药物时方特性,使这个秋冬之气作用到你的身上。比如按照中医的治病原则,热者宜寒之,我们用这个寒性的药来治疗这样一个火热性质的疾病,不就是用的冬气吗?不就是利用药物的特殊气味模拟了一个冬日的时相吗?同理,寒者热之,我们用热性的药物来祛除寒性的病变,则是模拟的这个夏气。时间或者时相可以通过开药来模拟,它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个药物要具有时间或者时相的特性。有关这一点,我们在前面讨论“病”的涵义时已经谈到过,药物它有各式各样的属性,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或者说纲领性的属性就是气味,将药物气味一放到“方”上来,时间的属性就很快出来了。所以,气寒的药就属冬,气凉的药就属秋,气热的药就属夏,气温的药就属春。再加上味的配合以及其他属性的配合,药物的这个时间特性就会更加精细。中医治病为什么叫开方?先师为什么说中医治病开方就是开时间?这是耐人寻味的。我们看《伤寒论》有三张很奇怪的方,一是青龙汤、一是白虎汤、一是真武汤,青龙汤不就是开的东方?白虎汤不就是开的西方?真武汤不就是开的北方吗?开东方实际就是开的春三月,开寅卯辰;开西方实际就是开秋三月,开申酉戌;开北方呢?那当然就是冬三月,亥子丑了。所以,开方开药为什么不是开时间呢?当然是开时间!
上面我们举了青龙、白虎、真武(玄武),细心的人就会问,为什么没有朱雀?朱雀是南方,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确实没有点出朱雀这个方,这也许是因为避讳或是其他的什么因素。但是,南方的这个代表方肯定会有,只是没有安朱雀这个名。那么,《伤寒论》这112方中究竟哪一个方可以作“朱雀汤”呢?大家可以好好地琢磨。我的看法这个方肯定会在太阳篇中。
方药一联系上时间,这个在思维上、在表述上就大大地进了一步。现在的人都在谈中医现代化,什么是中医现代化呢?大多数人都认为分子生物学+中医,或者现代科学的其他什么分支加到中医上面来,或者是搞一些现代的实验研究,这些就是中医现代化。现在的大多数人也就是这么在搞中医的现代化。中医的现代化要靠小白鼠来点头,要靠小白兔来点头。中医是不是一定要小白鼠点头才行?当然,这些可以称作现代化,但毕竟它只是一个方面。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去考虑,把这个现代化的涵义定得更宽广一些。比如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个在传统思维里、在传统表述里建立的中医拉近一些,使它在思维和表述上都比较接近现代的文化气息。使中医的理念能够更为容易、更为方便、更为广泛地为现代人所接受。不但是为患者这个群体所接受,亦为文化这个群体、科学这个群体,尤其是文化科学精英这个群体所接受。这样就会形成许多传统与现代真正结合与交流的契机。大家应该十分地清楚,上述这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结合必须依赖精英这个群体,这是高手对高手的事。传统文化要想在现代科学里寻求知音,要想真正获得现代科学的理解,这必是伯牙子期之间的事。我们现在临床上用了青霉素再加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或者是四诊之后再加一个ct、核磁共振,这个也叫结合吗?这个恐怕是瞎胡闹。这样的结合也许只会浪费资源,它注定搞不出什么名堂。结合不是我们这个一般层次的事,结合是精英层次、高手层次的事。高僧不忌高道。但是,高手的结合总要有一个契机,伯牙遇子期,或者是子期遇伯牙总得有这么一个机缘,总得有这么一个介绍的机会。而我们将上述的思维与表述拉近到现代的轨道上来,无疑就增加了这个机会。所以,我们将中医治病的思路,将中医的处方用药往时间上一靠,把它时间化了,或者时空化了,这个传统与现代的距离一下就缩短了。这是不是一个现代化呢?我看是一个更有意义的现代化,一个更精彩的现代化。
我们看太阳篇,太阳病欲解于巳至未上,这就把时间的问题摆出来了。打造欲解时。再看一看篇中的麻黄汤麻黄汤有什么作用呢?麻黄汤气温热、性开发,服后身暖汗出,仿佛置身于夏日的火热之中。太阳病不是欲解于巳午未吗?我麻黄汤就有这个巳午未的功能。我们说麻黄汤辛温解表,宣肺平喘,你可能觉得不好理解,或者觉得这个说法太土气,没劲儿,可是我们说麻黄汤具有夏日时相的作用,麻黄汤就是用药物模拟打造了一个巳午未时相,那也许你的看法就不同了,也许你就会刮目相看这个麻黄汤麻黄汤怎么会具有一个夏日的时间特性?麻黄汤怎么会模拟出一个夏日的变化内涵?在中医里时间竟然可以模拟,时间竟然可以用药物来打造,这不太新奇了吗?这样一个思维和表述角度的转变,原来那个土里土气的模样也就完全改变了。加上这样一些为什么的不断提出,问题就产生了,研究就产生了。从这个点上去研究,去碰撞,也许真正的结合处就会被研究出来,碰撞出来。在这样一个基点上的研究和结合与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个研究结合是不是一回事呢?大家可以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

『方歌』
两解太阳风湿证,头痛身重骨节疼。
小便欠利羌防桂,泽苓桔梗生苡仁。
药物
桂枝羌活防风茯苓泽泻苡仁桔梗
『方解』
主治风湿之证,头痛身重骨节疼烦小便欠利。能两解太阳风湿之邪。风邪无形而居外,方中用桂枝、羌防,解其太阳之表,使风邪从汗而出;湿邪有形而居内,用苓、泽、苡仁,渗其膀胱之里,湿邪从溺而出;桔梗既能宣上,又能下行,可使风湿之邪,分表里而解也。

『方歌』
辛散太阳风,寒少热多汗头疼。
桂枝羌防淡豆豉前胡甘草枣姜成。
药物
桂枝羌活防风甘草前胡淡豆豉生姜红枣
『方解』主治风疟寒少热多,头痛自汗,兼治伤寒伤湿。盖风疟有风在表,故宜辛散之方。方中桂、羌、防、草,即成方桂枝羌活汤,本治风疟之剂也。内加前胡散太阳,复泄厥阴淡豉解肌表,且祛疟疾。更加生姜以攘外,红枣以安内,表里俱安,而疟疾自去矣。

『方歌』
辛散太阳风,热多寒少汗头疼。
桂枝羌活淡豆豉前胡甘草枣姜充。
药物
桂枝羌活防风甘草前胡淡豆豉生姜红枣
『方解』
此方乃治风疟之剂,大凡外邪袭人,必先伤于太阳之表。其中桂、羌、防、草,即成方桂枝羌活汤内加前胡豆豉而成。这里去前胡红枣,加紫苏葱白,盖取其加强辛温散表之作用也。


①脉学术语。指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即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以候头角之气。
②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即文台(眉梢外侧端凹陷处稍上方)稍上靠内侧处。《奇效良方》:“左太阳口角红脉现,变蒸候,主烦躁啼叫,头肚上温温壮热,……”
③经外穴名。出《银海精微》。别名前关当阳。本穴位置原载:“在外眦五分是。”《圣济总录》:“眼小眦后一寸。”《奇效良方》:“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今多据《圣济总录》结合《奇效良方》等,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颧颞神经,以及颞筋膜间静脉丛,颧眶动、静脉,颞深动、静脉。主治头痛偏头痛感冒眩晕牙痛目赤肿痛,及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直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经穴别名。出《千金要方》注。《东医宝鉴》作大阳。即瞳子髎。见该条。
⑤人体部位名。指颞颥部。位于眼眶(眉棱骨)的外后上方,当颧骨弓上方的部位。


恶寒发热身无汗头痛腰痛太阳.此是伤寒邪在表.急宜发散最为良.按伤寒初起一二日内.乃足太阳膀胱经受之.其脉起于内 睛明穴.上脑下项.挟脊.抵腰.行身之后.终于足小指至阴穴也.其症则头项痛腰脊强.以及周身病是也.然太阳为表之表.其脉尺寸俱浮而紧者.寒伤荣.故无汗也.急宜发散.则汗出而诸症愈矣.宜羌活汤麻黄汤主之.若浮而缓者.风伤卫.故有汗也.宜桂枝汤主之.若伤寒见风.伤风见寒.此为风寒兼受.荣卫两伤也.宜大青龙汤主之.他如发热烦渴.小便不利.此为热入膀胱之本.宜五苓散主之.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见发热畏寒身体痛.须知一服汗淋漓.伤寒发表用羌防.苏叶川芎白芷苍.甘草生姜葱共引.冬时无汗麻黄.按羌活防风.为足太阳发表药也.佐以苏叶川芎白芷苍术诸味之辛温.则能助阳气而发表矣.和以甘草.使以姜葱.俾腠理通而寒邪散.至冬月伤寒.必须麻黄之辛热以汗之.断不可少也.他如春夏秋.谓非时感冒.未可轻用.


伤风约略似伤寒.有汗须知救表先.此是风邪伤在卫.桂枝斟酌自安全.桂枝汤内药三般.芍药甘草一处攒.若是麻黄相合用.方名各半治伤寒.大青龙汤桂麻黄杏仁石膏甘草藏.枣子生姜热服风寒两解此为良.五苓散内用猪苓.白术云苓泽泻群.肉桂少加为引导.功能利水更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