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

参考:白芍

“芍药” 相关论述

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 甘草四两(炙,甘平)
右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以上三味,以水伍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服。(疑非仲景意)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牡蛎五两(熬,味酸咸) 龙骨四两(味甘平) 大枣十二枚(掰) 蜀漆三两(洗去腥,味辛平)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名火逆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三两,随前共六两,余依桂枝汤法。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栀子十四枚(劈) 牡丹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温,其人素有湿,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脉大而数,名曰湿温猪苓黄连牡丹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桂枝一两 人参三两 芍药二两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暑,脉弱,口渴,大汗出头晕者,人参石膏汤主之。

柴胡八两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炙) 甘草三两(炙)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风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嗌干,善噫,咽肿喉痹,脉浮洪而数,此风邪乘心也,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主之。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枳实四枚 芍药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枳实四枚 芍药三两 地黄三两 牡丹皮二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风病,面目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隐曲不利,甚则骨痿,脉沉而弦,此风邪乘肾也,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四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半夏二两
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寒病,胸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甚则喜悲,时发眩,仆而不知人,此寒邪乘心也,通脉四逆汤主之;其着也,则肘外痛,臂不能伸,甘草泻心汤主之。

(即桂枝汤原方去芍药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太阳病,下之后,其人恶寒者,桂枝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下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之。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切)
五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汗若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形似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而发热、脉浮者,解之当汗出愈。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浮热甚,反以火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也。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桂枝三两(去皮) 茯苓二两 枳实二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一两(炙)
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舌上白苔滑者,为难治。
何谓结胸?
【师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于里,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早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误下故也。
结胸病,头项强,如柔痉状者,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柴胡八两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炙) 甘草三两(炙)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以吐、下,发汗,温针,(言严)语,柴胡汤证罢者,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救之,柴胡汤不中与也。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合则汗,此上焦不通故也,宜小柴胡汤。(方见前)
伤寒四五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者,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为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不下利、吐逆,但苦腹大而胀者,此脾气实也,厚朴四物汤主之。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鸣下利,脉沉紧者,小柴胡茯苓白术汤主之。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以美酒醢易之。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暮常盗汗,此荣气热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身必甲错;若发热不止者,久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辙,轻者,久久身必(闰),(闰)即胸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以下无汗,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则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黄芪汤主之。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知母二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眼。

病历节,疼痛,不可屈伸,脉沉弱者,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主之。

乌头五枚(切) 麻黄三两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
五味,先以蜜二升煮乌头,取一升,去滓,别以水三升煮四味,取一升,去滓,纳蜜再煮一二沸,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病历节,疼痛,两足肿,大小便不利,脉沉紧者,甘草麻黄汤主之;脉沉而细数者,越婶加白术汤主之。(二方俱见前)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胃气不足,则手足逆冷,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前通则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寒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主之。

味苦平。
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艺文类聚引云:一名白术,《大观本》,作黑字)。生川谷及丘陵。
吴普》曰:芍药神农苦,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一名甘积,一名解仓,一名诞,一名余容,一名白术,三月三日采。(《御览》)
《名医》曰:一名白术,一名余容,一名犁食,一名解食,一名铤,生中岳,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案《广雅》云:挛夷,芍药也。白术、牡丹也。北山经云:绣山其草多芍药郭璞云:芍药一名辛夷,亦香草属。《毛诗》云:赠之以芍药。《传》云:芍药香草。《范子计然》云:芍药出三辅。崔豹古今注云:芍药有三种,有草芍药,有木芍药,木有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非也。又云:一名可离。

释名」将离、梨食、白芍、余容、延。白者名金芍药,赤者名木芍药
气味」(根)苦、平、无毒
「主治」
1、腹中虚痛。用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夏月加黄芩五分,恶寒肉桂一钱,冬月大寒再加桂一钱。
2、骨痛。用芍药二分、虎骨一两,炙后研细,装入布袋放在酒三升中泡五天。每次饮酒三合,一天三次。
3、脚气肿痛。用芍药六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白开水送下。
4、消渴。用白芍药甘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水煎服。一日服三次。有特效。
5、鼻血不止。用芍药研细,每服两匙,水送下。
6、鼻血、咯血。用白芍药一两、犀角末二钱半,共研细,新水冲服一茶匙。血止为限。
7、崩中下血(小腹痛)。用芍药一两(炒黄)、柏圳六两(微炒)。每服二两,加水一升,煮成六合。又方:将上方中的两味药,共研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
8、月经不停。用白芍药香附子、熟艾叶各一钱半,水煎服。
9、赤白带长期不愈。用白芍药三两、干姜半两,锉碎黄,捣成末。每服二匙,空心服,水送下。一天服二次。又方:芍药炒黑,研为末,酒送服。
10、刀伤。用白芍药一两,熬黄,研细。每服二钱,酒或米汤送下。同时可用药末敷伤处。
11、木舌肿满。用赤芍药甘草煎水热漱。
12、鱼骨鲠喉。用白芍药嚼细咽汁。

董某,男,75岁,退休职工。左侧三叉神经疼痛十余年,时轻时重,终不愈。近因诸多不快,复被异味刺激,致痛益甚,3~10分钟疼痛一次,每次持续二三分钟。服安乃近、卡马西平等止痛镇静药不见效应,遂求诊。
患者皓首苍颜,容貌痛苦,诊脉中适逢疼痛发作,只见额角青筋怒张,两手抱头,涕泪俱下,于原地打转,立坐皆非,其痛苦之状目不忍睹。舌微暗,苔薄白。询知纳呆嗳逆,矢气多,大便二日未行,体倦无力,头晕少寐。
切得六脉沉弦。
沉为里病,弦主肝郁。由脉症观之,此为肝郁气滞,瘀阻经络。治当舒肝行气,活血通络。拟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12g 黄芩10g 半夏15g 党参10g 白芍15g 甘草6g 全虫10g 蜈蚣2条桃仁10g 红花10g 二剂
二诊:疼痛不止,仅嗳气矢气得减。由是观之,显非单纯气滞血瘀。再诊其脉,沉弦中兼有细象,细为阴血不足之脉,以患者年高体弱,本非金刚罗汉之躯,加之久病消耗,津亏血少,脉络空虚,肝木失养而作痛也。以乙癸同源。故以滋水涵木为治,若执于剧痛皆实则谬矣。拟芍药甘草汤加味:
白芍30g 甘草15g 熟地24g 山药12g 山萸12g 乌梅12g 丹皮10g 元参15g 何首乌15g 麦冬15g 枣仁15g 三剂
三诊:疼痛大减,一昼夜仅发一二次,且程度较前为轻。药已中病,令续服lo剂以获久效。

雷公云∶凡采得后,于日中晒干,以竹刀刮上粗皮并头土了,锉之,将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