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麻仁
( Huǒ Má Rén )
别名: , 麻于仁 , 麻仁 , 冬麻子火麻子 , 黄麻仁 , 麻子 , 麻子仁 , 大麻子 , 大麻仁 , 白麻子 , 冬麻子 , 火麻子 , 火麻 , 线麻子
火麻仁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润燥滑肠;利水通淋;活血。主肠燥便秘;风痹;消渴;风水;热淋;痢疾;月经不调;疮癣;丹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15;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性味: |
甘;性平 |
归经: |
脾;胃;大肠经 |
各家论述: |
1.《伤寒明理论》:《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杏仁润物也。《本草》曰,润可去枯。脾胃干燥,必以甘润之物为之主。 2.《本草经疏》:麻子,性最滑利。甘能补中,中得补则气自益,甘能益血,血脉复则积血破,乳妇产后余疾皆除矣。风并于卫,则卫实而荣虚,荣者,血也、阴也。《经》曰,阴弱者汗自出。麻仁益血补阴,使荣卫调和,风邪去而汗自止也。逐水利小便者,滑利下行,引水气从小便而出也。 3.《药品化义》:麻仁,能润肠,体润能去燥,专利大肠气结便闭。凡老年血液枯燥,产后气血不顺,病后元气未复,或禀弱不能运行皆治。大肠闭结不通,不宜推荡,亦不容久闭,以此同紫菀、杏仁润其肺气,滋其大肠,则便自利矣。 4.《本草述》:麻子仁,非血药而有化血之液,不益气而有行气之用,故于大肠之风燥最宜。麻仁之所疗者风,然属血中之风,非漫治风也,而其所以疗风者,以其脂润而除燥,盖由于至阳而宣至阴之化,非泛泛以脂润为功也。 5.《本草思辨录》:仲景麻仁丸证,是脾受胃强之累而约而不舒。于是脾不散精于肺,肺之降令亦失,肺与脾胃俱困而便何能下。麻仁甘平滑利,柔中有刚,能入脾滋其阴津,化其燥气。但脾至于约,其中之坚结可知,麻仁能扩之不能破之,芍药乃脾家破血中之气药,合施之而脾其庶几不约矣乎。夫脾约由于胃强,治脾焉得不兼治胃,胃不独降,有资于肺,肺亦焉得不顾,故又佐以大黄、枳、朴攻胃,杏仁抑肺,病由胃生,而以脾约标名者,以此为太阳阳明非正阳阳明也。兼太阳故小便数,小便数故大便难,治法以起脾阴化燥气为主。燥气除而太阳不治自愈,故麻仁为要药。 6.《本经》:补中益气。 7.《别录》:主中风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积血,复血脉,乳妇产后余疾。 8.《药性论》:治大肠风热结涩及热淋。 9.《唐本草》:主五劳。 10.《食疗本草》:取汁煮粥,去五脏风、润肺。治关节不通、发落,通血脉。 11.《本草拾遗》:下气,利小便,去风痹皮顽,炒令香捣碎,小便浸取汁服;妇人倒产吞二七枚。 12.《日华子本草》:补虚劳,长肌肉,下乳,止消渴,催生。治横逆产。 13.《纲目》:利女人经脉,调大肠下痢;涂诸疮癞,杀虫;取汁煮粥食,止呕逆。 14.《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去瘀血,生新血。 |
用药禁忌: |
1.《本草经集注》:畏牡蛎、白薇,恶茯苓。 2.《食性本草》:多食损血脉,滑精气,妇人多食发带疾。 3.《本草从新》:肠滑者尤忌。 |
药理作用: |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大麻仁酊剂去酒精作成乳剂应用,麻醉猫十二指肠内给2g/kg,半小时后血压开始缓缓下降,2小时后约降至原水平一半左右,心率及呼吸未见显着变化。正常大鼠灌服2及10g/kg,血压亦有显着降低。高血压患者服5-6周,血压亦可降低,且无不良反应。国产火麻仁品种与印度产的相同,生理效用也相仿。 2.致泻 火麻仁能刺激肠粘膜,使分泌增加,蠕动加快,并减少大肠吸收水分,故有泻下作用。麻仁胶囊4、8g/kg和麻仁丸4g/kg灌胃,观察12小时,对小鼠均有通便作用,前者作用较强;麻仁胶囊(1:1,1:0.5)、麻仁丸(1:1)各0.1ml注入蟾蜍小肠段,90分钟的观察,均有增加肠内容物的作用。 3.对血清胆固醇的影响 实验取成年大白鼠20只,体重190-240g,雌雄各半,每组10只,雌雄各半,根据体重及血清胆固醇浓度分为随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饲以高脂饲料,实验组在高脂饲料中加火麻仁干样品10%。结果表明,火麻仁有明显阻止大鼠血清胆固醇升高的作用,在实验期内,4星期的血清胆固醇水平比较稳定,第3、4星期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 |
化学成分: |
种子含胡芦巴碱(tcmlibigonelline),l-右旋异亮氨酸三甲铵乙内酯[l(d)-isoleucine betaine]。含脂肪油约30%,其中亚油酸(linoleic acid)59.7%-62.9%,亚麻酸(linolenic acid)14.7%-17.4%,油酸(oleic acid)8.4%-14.8%,还含玉蜀黍嘌呤(zeatin)。 |
附方: |
麻子仁丸《伤寒论》:润肠泄热;润肠丸《脾胃论》:润肠通便、活血祛风;黄芪汤《金匮翼》:益气润肠;润肠丸《沈氏尊生书》:血虚便秘 |
炮制: |
拣去杂质及残留外壳,取净仁。 |
性状: |
性状鉴别 果实呈扁卵圆形,长3-5mm,宽3-4mm。表面灰褐色或灰绿色,有细微的白色或棕色网纹,顶端略尖,基部有圆形的果柄痕,两侧有棱,果皮薄而脆,易破碎。种皮暗绿色,胚弯曲,被菲薄胚乳。子叶与胚根等长,乳白色。富油性。气微,味淡,嚼后稍有麻千舌感。 以粒大、种仁饱满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深棕色。①外果皮石细胞多成片,淡黄色。表面观呈不规则多角形,垂周壁深波状弯曲,有的分枝呈星状,直径13-54μm,壁厚3-11μm,长约90μn,外平周壁稍有纹理,层纹清晰,纹孔细密,胞腔大,有的含棕黄色物。断面观呈长方形,细胞界限不明显。②网状果皮细胞成片,黄棕色。细胞小,直径6-10μm,壁薄,波状弯曲。③内果皮石细胞成片,黄棕色或淡黄色。顶面观呈类圆形或类多角形,胞间层细波状弯曲,垂周壁甚厚,孔沟细密,与胞间层相连,胞腔明显。断面观呈栅状,长70-215μm,宽约至52d3μm,胞间层不规则弯曲,径向壁厚,近内壁渐薄,细胞界限不甚明显。④草酸钙簇晶多存在于皱缩的果皮薄壁细胞中,直径4-13μm。⑤种皮表皮细胞黄色或黄棕色,细胞界限不甚明显,壁薄,有类圆形间隙。⑥子叶细胞无色黄色,含脂肪油滴。 |
栽培: |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幼苗期能耐-5--3℃霜冻,生长适宜温度为19~23℃。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选生长健壮、结实多的雌株割下果枝,晒干,脱粒,备用。春季3-4月播种。穴播:按行株距30cm x 30cm开穴,每穴播种子10粒左右;条播:按行株距45cmx 60cm开沟,将种手均匀播入,覆土,盖草木灰一层。每1hm2用种子15kg左右。播后7~10d出苗。 田间管理 苗高6~10cm时需间苗、定苗。每穴留苗3~4株。生长期间松土、除草2~3次,幼苗期直浅锄,后期可深锄,并结合培土。施肥可追施人粪尿或硫酸铵肥,后期增施过磷酸钙、草木灰。花序形成时要除去大部雄株。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菌核病,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射;霜霉病用多菌灵防治:还有立枯病、斑点病等为害。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也有半野生。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 |
原形态: |
一年生草本,高l-3m。茎直立,表面有纵沟,密被短柔毛,皮层富纤维,基部木质化。掌状叶互生或下部对生,全裂,裂片3-11枚,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两端渐尖,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深绿色,有粗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毡毛;叶柄长4-15cm,被短绵毛;托叶小,离生,披针形。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疏散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雄花具花被片5,雄蕊5,花丝细长,花药大;雌花簇生于叶腋,绿黄色,每朵花外面有一卵形苞片,花被小膜质,雌蕊1;于房圆球形,花柱呈二歧。瘦果卵圆形,长4-5mm,质硬,灰褐色,有细网状纹,为宿存的黄褐色苞片所包裹。花期 5- 6月,果期 7一 8月。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大麻的种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nnabis sativa l. 采收和储藏:10~11月果实大部分成熟时,割取果株,晒干,脱粒,扬净。 |
出处: |
出自1.《日用本草》。 2.《神农本草经》。 |
火麻仁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润燥,滑肠,通淋,活血。治肠燥便秘,消渴,热淋,风痹,痢疾。月经不调,疥疮,癣癞。 ①《本经》:"补中益气。" ②《别录》:"主中风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积血,复血脉,乳妇产后余疾。" ③《药性论》:"治大肠风热结湿及热淋。" ④《唐本草》:"主五劳。" ⑤《食疗本草》:"取汁煮粥,去五脏风、润肺。治关节不通、发落,通血脉。" ⑥《本草拾遗》:"下气,利小便,去风痹皮顽,炒令香捣碎,小便浸取汁服;妇人倒产吞二七枚。" ⑦《日华子本草》:"补虚劳,长肌肉,下乳,止消渴,催生。治横逆产。" ⑧《纲目》:"利女人经脉,调大肠下痢;涂诸疮癞,杀虫;取汁煮粥食,止呕逆。" ⑨《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去瘀血,生新血。"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6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榨油涂。 |
性味: |
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吴普本草》:"神农、岐伯:辛;雷公、扁鹊:无毒。" ③《唐本草》:"寒。" ④《食疗本草》:"微寒。" |
归经: |
入脾、胃、大肠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大阴、手阳明经。" ②《药品化义》:"入肺、大肠二经。" ③《本草求真》:"入脾、胃、大肠。" |
毒性: |
误食一定数量之火麻仁(炒熟者),可发生中毒 据报道,大多在食火麻仁后1~2小时内发病,最长12小时,中毒程度之轻重与进食量的多少成正比。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四肢发麻、烦躁不安、精神错乱、手舞足蹈、脉搏增速、瞳孔散大、昏睡以致昏迷。解救方法:经洗胃、补液及一般对症治疗,均在1~2天内症状先后消失而愈,无1例死亡。 |
用药禁忌: |
①《本草经集注》:"畏牡蛎、白薇,恶茯苓。" ②《食性本草》:"多食损血脉,滑精气,妇人多食发带疾。" ③《本草从新》:"肠滑者尤忌。" |
化学成分: |
种子含胡芦巴碱、异亮氨酸甜菜碱、麻仁球朊酶、亚麻酸、亚油酸等。 |
附方: |
①治伤寒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于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炙、熬,别作脂)。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伤寒沦》麻子仁丸) ②治大便不通:研麻子,以米杂为粥食之。(《肘后方》) ③治虚劳,下焦虚热,骨节烦疼,肌肉急,小便不利,大便数少,吸吸口燥少气:大麻仁五合,研,水二升,煮去半分,服。(《外台》) ④治产后郁冒多汗,便秘:紫苏子、大麻仁各半合,净洗,研极细,用水再研,取汁一盏,分二次煮粥喂之。此粥不惟产后可服,大抵老人、诸虚人风秘,皆得力。(《本事方》麻子苏子粥) ⑤治大渴,日食数斗,小便赤涩者:麻子一升,水三升,煮三、四沸,取汁饮之。(《肘后方》) ③治五淋,小便赤少,茎中疼痛:冬麻子一升,杵研,滤取汁二升,和米三合,煮粥,着葱、椒及熟煮,空心服之。(《食医心镜》) ⑦治脚气肿渴:大麻子熬令香,和水研,取-大升,别以三大升水煮一大升赤小豆,取一升汁,即纳麻汁,更煎三、五拂,渴即饮之,冷热任取,饥时啖豆亦佳。(《外台》) ⑧治风水腹大,脐腰重痛,不可转动:冬麻子半升,碎,水研滤取汁,米二合,以麻子汁煮作稀粥,着葱、椒、姜、豉,空心食之。(《食医心镜》) ⑨治骨髓风毒疼痛,不可运动者:大麻仁水中浸取沉者一大升,漉出曝干,炒,待香热,即入木臼捣极细如白粉,平分为十帖。每用一帖,取无灰酒一大瓷汤碗研麻粉,旋滤取白酒,直令麻粉尽,余壳即去之,都合酒一处,煎取一半,待冷热得所,空腹顿服,日服一帖。(《箧中方》大麻仁酒) ⑩治白痢:麻子汁,煮取绿豆,空腹饱服。(孟诜《必效方》) ⑾治小儿赤白痢,体弱不堪,困重者:麻子一合,炒令香熟,末服一钱匕,蜜、浆水和服。(《子母秘录》) ⑿治妇人月水不利,或至两三月、半年、一年不通者:桃仁二升,麻孑仁二升,合捣,酒一斗,渍一宿,服一升,日三夜一。(《肘后方》) ⒀治产后血不去:麻子五升,捣,以酒一斗渍一宿,明旦去滓,温服一升,先食服,不瘥,夜服一升。忌房事一月,将养如初产法。(《千金方》麻子酒) ⒁治妊娠损动后腹痛:冬麻子一升,杵碎熬,以水二斗,煮取汁,热沸,分为三、四服。(《食医心镜》) ⒂治寸白由:吴茱萸细根一把(熟捣),大麻子三升(熬,捣末)。上二味,以水三升和搦取汁,旦顿服之,至巳时,与好食令饱,须臾虫出,不瘥,明且更合服之,不瘥,三日服。(《千金方》) ⒃治呕逆:麻仁三合,熬,捣,以水研取汁,着少盐吃。(《近效方》) ⒄治小儿头面疮疥:麻子五升末之,以水和绞取汁,与蜜和敷之。(《千金方》) ⒅治小儿疳疮:捣麻子敷之,日六、七度。(《子母秘录》) ⒆治金疮腹中瘀血:大麻子三升,大葱白二十枚。各捣令熟,著九升水,煮取一升半,顿服之。若血出不尽,腹中有脓血,更合服,当吐脓血耳。(二物汤) ⒇治瘭疽着手足肩背,忽发累累如赤豆,剥之汁出者:麻子熬作末,摩上良。 (21)治赤流肿丹毒:捣大麻子水和敷之。(⒆方以下出《千金方》) (22)治汤火伤:火麻仁、黄柏、黄栀子,共研末,调猪脂涂。(《四川中药志》) (23)治聘耳,脓水不止:麻子一合,花臙脂一分。都研为末,满耳塞药,以绵轻拥。(《圣惠方》) |
炮制: |
拣去杂质及残留外壳,取净仁。 |
性状: |
干燥果实呈扁卵圆形,长4~5毫米,直径3~4毫米。表面光滑,灰绿色或灰黄色,有微细的白色、棕色或黑色花纹,两侧各有1条浅色棱线。一端钝尖,另端有一果柄脱落的圆形凹点。外果皮菲薄,内果皮坚脆。绿色种皮常粘附在内果皮上,不易分离。胚乳灰白色,菲薄;子叶两片,肥厚,富油性。气微,味淡。以色黄、无皮壳、饱满者佳。 |
生境分布: |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产黑龙江、辽宁、吉林、四川、甘肃、云南、江苏、浙江等地。 |
原形态: |
大麻(《本草经集注》),又名:麻(《诗经》),汉麻(《事物纪原》),火麻(《日用本草》),山丝苗(《救荒本草》),黄麻(《纲目》)。 一年生草本,高1~3米。茎直立,分枝,表面有纵沟,密被短柔毛。掌状复叶互生,茎下部的叶对生;小叶3~11,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长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粗锯齿,上面深绿色,粗糙,下面密被灰白色毡毛;柄长4~14厘米,有短绵毛。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呈疏生的圆锥花序,黄绿色,花被5,长卵形,覆瓦状排列,雄蕊5,花丝细长;雌花丛生于叶腋,绿色,每朵花外被1卵形苞片,花被1,膜质,雌蕊1,子房圆球状,花柱分为2枝。瘦果扁卵形,长4~5毫米。有细网纹,外围包以黄褐色的苞片。花、果期因产地不同而异,华东花期5~6月,果期6~7月;华北花期6~7月,果期8~9月。 |
来源: |
为桑科植物大麻的种仁。秋、冬果实成热时,割取全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
出处: |
《日用本草》 |
备注: |
大麻的雌花枝和果穗亦入药,能镇痛、麻酸、致幻、有成瘾性。 |
火麻仁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
润肠通便。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 |
用法用量: |
9~15g。 |
性味: |
甘,平。 |
归经: |
归脾、胃、大肠经。 |
炮制: |
火麻仁:除去杂质及果皮。炒火麻仁:取净火麻仁,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微黄色、有香气。 |
鉴别: |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药渣再加乙醚20ml洗涤,弃去乙醚液,药渣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火麻仁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15:1:0。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乙醇溶液-硫酸(1:1)混合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
性状: |
本品呈卵圆形,长4~5。5mm,直径2。5~4mm。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有微细的白色或棕色网纹,两边有棱,顶端略尖,基部有1圆形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破碎。种皮绿色,子叶2,乳白色,富油性。气微,味淡。 |
贮藏: |
置阴凉干燥处,防热,防蛀。 |
原形态: |
一年生草本,高1~3米。茎粗壮直立,有纵沟,密生短柔毛,掌状复叶互生或下部对生。夏季开花,排列成长而疏散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瘦果扁卵圆形,灰褐色,有细网状纹,为宿存的黄褐色苞片包裹。 |
来源: |
本品为桑科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
备注: |
(1)常用于体质较为虚弱、津血枯少的肠燥便秘,可配合柏子仁、瓜蒌仁、郁李仁、等同用。 |
“火麻仁” 相关论述
(麻麦稻)润燥滑肠
火麻仁(专入脾胃大肠)。即今作布火麻之麻所产之子也。与胡麻之麻绝不相似。味甘性平。按书皆载缓脾利肠润燥。如伤寒阳明胃热。汗多便闭。治多用此。盖以胃府燥结。非此不解。(汪昂曰。胃热汗多便难。三者皆燥也。汗出愈多。则津枯而大便愈燥。仲景治脾约有麻仁丸。成无己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之甘以缓脾润燥。张子和曰。诸燥皆三阳病。)更能止渴通乳。及妇人难产。老人血虚。产后便秘最宜。(弘景曰。麻子中仁合丸药。并酿酒大善。但性滑利。许学士云。产后汗多则大便秘。难于用药。惟麻子粥最稳。不惟产后可服。凡老人诸虚风秘。皆得力也。)至云初服作泻。其说固是。久服能令肥健。有补中益气之功。亦是燥除血补而气自益之意。若云宽能益气。则又滋人岐惑矣!但性生走熟守。(生用破血利小便。捣汁治产难胎衣不下。熟用治崩中不止。)入药微炒研用。入丸汤泡去壳。取帛包煮。沸汤中浸。至冷出之。垂井中一夜。勿着水。次日日中曝干。 出壳。簸扬取仁。畏茯苓白薇牡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