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
( baochongbing )
别名: 棘球蚴病
中医
简介: |
以局部囊肿,检查有包虫征候为主要表现的寄生虫病。 |
病因: |
中医对本病无明确文献记载。一般认为本病以食入沾染虫卵的食物为外因;而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内生湿热,有利于绦虫的生存和繁殖为内因。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积聚的虫体逐渐形成,并造成压迫症状,也可因积聚体破裂,湿浊痰瘀溃流而并发中毒及脏腑阻塞症状。 |
病机: |
包虫病是因包虫卵在人体内发育为幼虫,主要寄着于肝、肺等处,与痰瘀水湿相搏结而形成包块。 |
类证: |
1、肝瘤:肝瘤一般触之无坚韧、光滑、囊样感,肝b超、肝ct、同位素扫描以及血清免疫学试验可资鉴别。 2、肝癌:肿块坚硬,表面不光滑,且伴全身消瘦,右胁下疼痛较剧,肝b超、同位素扫描、ci以及血清免疫学试验有助于鉴别。 3、肝痈:以急起发热、右胁痛、右胁下肿块为主要表现,血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清免疫学试验有助于鉴别。 4、肺痈:以骤起发热,咳嗽、胸痛、咯腥臭脓血痰为主要特征,血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5、脑瘤:多发于中老年人,脑ct、磁共振成像等有助于鉴别。 |
治疗: |
1·包虫着肝证:右上腹缓起无痛性肿块,按之坚韧、光滑,有囊样感,伴脘腹痞胀,右胁下闷痛,舌边可有瘀点,苔白,脉弦涩。杀虫疏肝、软坚散结。柴胡疏肝散。加雷丸、槟榔、土鳖虫、炒山甲等。 2·包虫袭肺证:干咳阵作,久而不止,胸满胸闷,或时时咯血,短气息促,咽干口燥,胸部x线检查发现肺部圆形或多环形、边缘清晰而光滑的肿块,舌红少苔,脉细数。杀虫肃肺、润燥止咳。蒌贝养营汤加雷丸、槟榔、露蜂房等。 3·包虫侵脑证:头痛较剧,固定不移,颅骨隆凸,呕吐不止,或痫病发作,突然昏仆,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或为截瘫等,舌淡苔白滑,脉弦滑。杀虫降逆、熄风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加怀牛膝、代赭石、雷丸、槟榔等。 |
西医
简介: |
是人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犬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本病为动物源性疾病,可为家畜疫源性和野生动物疫源性。在中国甘肃、新疆、宁夏、青海、内蒙古、西藏、四川、陕西、河北等省和自治区较为多见。本病的临床表现视包虫囊部位、大小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 |
病因: |
棘球属绦虫种类较多,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有4种:细粒棘球绦虫 echinococcus gran- ulosus(batsch,1786);多房棘球绦虫e. multilocularis(leuckart,1863);少节棘球绦 虫e. oligarthrus(diesing,1863);福氏棘球绦虫e. vogeli (rausch & bernstein, 1972)。在我国,仅发现前两种。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期称为棘球蚴,俗称为包虫;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期称为多房棘球蚴,又称为泡球蚴。这两种绦虫的成虫形态,生活史和传播途径是相似的。但它们的寄生部位不尽相同,故产生不同的疾病。疾病的详细介绍请查询细粒棘球绦虫病和多房棘球绦虫病。 |
地区: |
包虫病的地理分布很广泛,几乎遍布世界各大洲。我国包虫病的分布主要在畜牧地区,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自治区较为严重,甘肃、山西、河北、四川、黑龙江和辽宁等地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
人群: |
脑包虫病 发病率低,多见于儿童。骨包虫病:的发病率占全部包虫病的1%—2%。由于包虫在骨内生长缓慢,大约要10—20年后才产生症状。所以,虽然很多病人在儿童期受感染,但儿童骨包虫病者极少,发病年龄大多在30—50岁。 |
发病机理: |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是绦虫中最小者,长仅3—6mm,雌雄同体,成虫寄生于大的小肠内,狼、狐、豺等野生动物亦可为其终宿主。虫卵随狗粪排出体外,污染牧场、畜舍、蔬菜、土壤和饮水,被人或羊等中间宿主吞食后,经胃而入十二指肠。经消化液的作用,六钩蚴脱壳而出,钻入肠壁,随血循环进入门静脉系统。幼虫大部分被阻于肝脏,发育成包虫囊(棘球蚴),部分可逸出而至肺,或经肺而散布于全身各器官发育为包虫囊。狗吞食含有包虫囊的羊或其他中间宿主的内脏后,原头蚴进入小肠肠壁隐窝内发育为成虫,约7—8周完成其生活史。六钩蚴脱壳逸出后,6—12h到达肝脏,其周围有大单核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如不被单核细胞所破坏,则第4d即长成为40/μm的幼虫,第3周末幼虫直径为2mm,并转变为囊状体,即棘球蚴。感染后5个月其直径仅1cm。多数幼虫在5年左右死亡,但部分则继续生长成巨大囊肿,容积从数百至数千毫升不等。囊肿分内外两囊,内囊为虫体本身,外囊为宿主组织形成的纤维包膜,两者间有轻度粘连,内有来自宿主微血管供给营养。囊壁由角皮层与生发层(胚层)组成,前者具有弹性,状如粉皮,无细胞结构,由生发层分泌物组成,起保护生发层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等作用。生发层具细胞核,实系寄生虫的本体,可向囊腔芽生成群的细胞,形成许多带小蒂的育囊、子囊和原头蚴。游离于囊液中的育囊、于囊、原头蚴统称为棘球蚴砂。包虫囊穿破而囊液溢出时,原头蚴可在邻近组织形成新囊肿。较大、较老的包虫囊,其囊壁具相当厚度而与周围组织粘连,囊液亦具相当密度与张力,数百个子囊相互撞击或囊壁震动时可产生包虫囊震颤。囊液清澈,其主要成分为氯化物、卵磷脂、蛋白质、葡萄糖、钠、钾、钙、磷、非蛋白氮等,囊液含有毒性白蛋白。 |
诊断标准: |
脑包虫病诊断标准: 1.病前有牲畜密切接触史。 2.有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等脑损害症状。 3.具有肝肺等内脏受损的症状和体征。 4.血和脑脊液嗜酸粒细胞增多。包虫补体结合试验与包虫液皮内试验阳性。 5.脑血管造影与脑ct可示囊性病变。 |
诊断依据: |
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资料:本病见于畜牧区,患者大多有与狗、羊等密切接触史。(2)临床征象:上述患者如有缓起的腹部无痛性肿块(坚韧、光滑、囊样)或咳嗽、咯血等症状时应疑及本病。胸部x线检查在无并发症的病例可见单个或多个肿块(圆形、卵圆形或多环形),边缘清晰、光滑(有继发感染时边缘不清)。囊肿随呼吸而变形,罕见钙化,大小不一,最大可占一侧肺野。囊肿被咳出后,肺部x线呈空洞变。肝包虫囊退化后x线检查囊壁可呈弧形钙化。骨骼包虫囊每有剥蚀(表现为孤立的膨胀性溶骨性病灶)、骨折等。如囊壁已钙化,可见弧形钙化边缘。ct对肝包虫病与脑包虫病有定位诊断的价值。肝b型超声波可示囊性病变。肝放射性核素扫描示占位性病变。 (3)实验室检查(免疫学诊断):皮内试验的灵敏性强但特异性差,通常以囊液抗原0.1ml注射前臂内侧, 15—30min后观察反应,阳性者局部出现红色丘疹,可有伪足(即刻反应),2—24h后消退; 12—24h时出现的红肿和硬结为延迟反应。皮试阳性率在80%—90%之间,可出现假阳性。 血清学诊断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胶乳凝集、免疫电泳、琼脂扩散、酶联免疫吸附等。约80%包虫病患者呈阳性反应。当囊肿穿破或手术后短时期内有继发感染,阳性率可提高。晚期囊肿退化、包虫死亡或囊腔内容物变浓厚时,抗体效价显著降低。囊肿被完全摘除后数月补体结合试验即可转阴;在包虫囊手术摘除后12个月,如仍呈阳性,则为复发的依据。间接血凝试验试管法与玻片法的结果相仿,玻片法尤为快速简易。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
体征: |
1.主要流行于畜牧区,有与狗、羊等密切接触史。2.包虫寄着于肝者,右上腹部缓起无痛性肿块,按之有坚韧、光滑、囊样感,扣打囊肿可听到震荡,伴有脘腹胀痞,或肝肿大,肝功能正常,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肝b超、同位素扫描及ct检查均显示肝占位性病变。3.包虫寄着于肺者,有干咳、咯血或气促,若囊肿穿破,囊液可随咳出而愈,亦有、穿人胸腔而成液气胸者,胸部x线检查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卵圆形或多环形边缘清晰、而光滑的肿块。4、包虫寄着于脑者,多见于儿童,常有痫病样发作或头痛呕吐,颅骨隆凸,预后较差,脑血管造影、脑ct、脑核磁共振均有助于诊断。 在包囊形成初期,由于生长缓慢,体积不大,临床上常无特殊表现。随着包囊逐渐增大,其临床表现可因囊肿部位、大小、多少及机体反应性和有无合并症等不同而异。在囊肿发育过程中,机体经常吸收少量的包虫抗原,因而致敏;若囊肿穿破或手术时囊液溢出可致皮疹、发热、气急、腹痛、腹泻、昏厥、谵妄、昏迷等过敏反应,重者可死于过敏性休克。 人体长期吸收囊液与寄生虫的代谢产物后,可产生一系列中毒症状。当囊肿长得很大时,常见消瘦与贫血等,少数患者还可出现包虫病性恶液质。在有并发症或多发性囊肿的病人,全身情况常较差,儿童常呈发育迟缓。 肝包虫病 包虫囊肿寄生于肝脏,临床上表现为肝包虫病。因门脉右支较左支粗直,故囊肿大多位于右叶,且多在表面。位于左叶者仅1/4,但体征出现较早且较显著。囊肿位于右叶中心部时肝脏呈弥漫性肿大,向上发展压迫胸腔时可引起反应性胸腔积液、肺不张等。向下向前生长时则向腹腔鼓出。大多数患者体检时可发现肝脏极度肿大,局部可扪及表面平滑的圆形囊肿,少数病例叩打囊肿后可听到震颤。肝功能大多正常。 肺包虫病 包虫囊肿寄生于肺时,临床上表现为肺包虫病。肺组织疏松,故包虫囊生长较快,常伴于咳、咯血等症状。2/3患者的病变位于右侧,且以下叶居多。囊肿破人支气管时,可咳出粉皮样内囊。 脑包虫病 发病率低,多见于儿童,寄生部位以顶叶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与颅内压增高症状。包囊多为单个,多数位于皮质下。病变广泛者可累及侧脑室,并可压迫、侵蚀颅骨,出现颅骨隆凸。心包、肾、脾、骨骼、肌肉、胰腺等包虫病均属少见,其症状类似良性肿瘤。 骨包虫病 :病变在骨盆、脊柱、股骨、肱骨、胫骨等处。病变常为原发性。棘球蚴随血流带至骨骼。病变自松质骨或骨髓腔开始,在长骨则病变大多由骨端开始,由于骨质坚硬,骨内空隙又狭小,包虫不可能象在肝、肺部发展成圆形大囊,而只能沿髓腔或骨质薄弱部发展蔓延而成多房性的包囊,其外围没有纤维包膜,内面也没有典型的生发层。囊肿逐渐增大,骨皮质受压萎缩,髓腔变宽,最后可穿破皮质,形成软组织包囊。亦可发生继发性感染及病理性骨折,在脊柱可并发截瘫。 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及病理性骨折,截瘫者极少。病理性骨折后连接困难。x线见受累骨呈虫蛀样不规则的侵蚀,出现囊状透明区,呈“葡萄状”,骨质稀疏,其间骨纹理粗乱,有时可蔓延及整个骨干。骨膜及关节软骨可能有抵抗囊肿扩展能力,病骨周围无骨膜反应及新骨形成为其特征。晚期可发生病理性骨折,亦可穿破骨皮质侵犯软组织。 |
实验室诊断: |
血清免疫学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合免疫吸附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绝大多数呈阳性,乳胶凝集,免疫电泳、免疫荧光、琼脂扩散等试验,亦可呈阳性。 |
疗效评定标准: |
脑包虫病的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或仍残留某些神经体征,补体结合试验与皮内试验转阴。 2.好转:症状改善,补体结合试验滴度下降,皮内试验减轻。 |
治疗: |
外科手术是根治本病的首选方法,应争取在压迫症状或并发症发生前施行。术时应先用细针将囊液抽去(慎防囊液外溢),然后将内囊摘除。内囊与外囊仅有轻度粘连,极易剥离,常可完整取出。在手术摘除包虫内囊之前,向囊内注入2%甲醛(福马林)、0.01%过氧化氢、1%碘剂、0.05%次氯酸或25%甘油等可起到杀死原头蚴的作用,后4者的疗效较甲醛为佳,过氧化氢及甘油的毒性也较低微。曾有人试用甲苯达唑(甲苯咪唑)每日40—200mg/kg,共16—48周治疗包虫病,患者均能耐受;但有人在应用药物3个月后,取囊液作动物接种,仍获阳性结果,故认为本品口服后血浓度低,疗效尚难定论,目前只作为手术疗法的辅助治疗。阿苯达唑(丙硫咪唑)在组织中与包虫囊内的浓度高,每日10—40g/kg,分2次口服, 30d为一疗程,其疗效尚满意。 骨包虫病者只有少数情况下能彻底切除病骨,故刮除植骨术是较常用的方法,术中要注意子囊的扩散及术后继发感染的可能性甚大,必要时只能考虑截肢。脊柱及骨盆的病变治疗更难, fontann介绍在刮除囊壁后用20%苯酚(石炭酸)甘油涂擦囊腔, 10min后再用90%乙醇冲洗,置引流管缝合伤口,术后第4日开始,每日经引流管注入20%—30%高渗氯化钠溶液,效果甚好,预后决定于受累的程度及部位,骨盆及脊柱病变的预后差。 |
中西医结合: |
1.手术摘除包囊,可在压迫症状或并发症之前施行。 2.可适当选用抗包虫药,如甲苯咪唑和丙硫咪唑。 3.单方验方: (1)柳树娃(即柳树皮上所生的植物包块),适量,水煎服。 (2)蛇蜕研未,6~10g/次,冲服。 (3)灭消包虫汤(黄芪、党参、海藻、白术各15g,补骨脂、槟榔各15g,蛇蜕、蝉蜕、炙山甲各6g,土鳖虫、露蜂房各3~6g,雷丸12g),1剂/日,水煎服,4周为1疗程,小儿量酌减,孕妇忌服。为丸则每丸重10g,1丸/次,3次/日。 |
“包虫病” 相关论述
包虫病包括棘球蚴引起的包虫囊肿病和泡球蚴引起的多房型包虫病。包虫囊肿病主要传播者是狗、而羊、牛及其它家畜是中间宿主,因此本病在牧区多见,如我国的内蒙、新疆、西藏、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河北、四川等地。多房型包虫病主要传播是狼、狗、狐、而各种鼠类是中间宿主。建国后在青海、甘肃、四川和新疆等地陆续发现有此型包虫病存在。人感染包虫病的主要原因是接触狗、或处理狗、狼、狐皮而误食虫卵引起。虫卵在人的胃、十二指肠内孵化,放出六钩蚴,此幼虫循门静脉至肝,发生肝包虫病;有时幼虫通过肝脏,可达肺、脑、骨髓而致病。(图2-9-6)
[imgz]xiaohuabingxue013.jpg[alt]包虫病的传播[/alt][/img]
图2-9-6 包虫病的传播
肝包虫病的发病原理是六钩蚴在肝内、逐渐发育成一个有包膜的囊状体,缓慢生长,逐渐扩大,其周围组织因受压而萎缩,形成一纤维组织层。囊的内壁向腔内生长出生发囊,生发囊的内壁长出头节,此种头节到达其它部位,便能发生继发性的包囊。
多房型包虫病几乎都发生在肝内,本病最早被误认为一种胶样癌。以后才确定是多房棘球绦虫引起的。肝泡球蚴包虫囊肿通常是呈灰色,少数为灰黄色,质硬如软骨,内有无数小囊泡集合而成海绵状。包囊呈浸润性生长,不断向外伸出囊泡。周围无明显的包膜,与宿主组织的分界不清。内容不含囊液而为豆腐渣样的蚴体碎屑和小囊泡。后期蚴体因营养障碍中心部可变性坏死而溶解成胶冻状液体,也可继发感染而成脓性。泡球蚴具有类似肝癌在肝内扩散的倾向。包虫可在人体生存数年至数十年不等。
【临床表现】
包虫囊肿的症状视其寄生虫部位、大小及有无并发症而异。肝包虫病病情呈发展型。早期毫无症状,当囊肿逐渐增大时,病人可有饱胀牵拽感,或肝区坠痛或钝痛,若病灶中心溶解或胆管受压梗阻可产生剧烈疼痛,如肝内囊肿靠近肝脏表面,则可于右上腹部渐渐隆起一肿块,形圆而光滑,坚韧而有弹性感,可触及液波感及震颤感。如包虫囊肿体积甚大,压迫消化道时,可出现上腹部饱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压迫到胆道则可引起黄疸、皮肤瘙痒等。由于球蚴囊肿在肝内广泛浸润和转移,患者常有贫血、消瘦、低热及恶液质现象。如棘球蚴囊肿因外力而穿破,可有剧烈腹痛、休克、发热、荨麻疹等急性过敏性休克及急腹症,病情严重则可致死亡。
【诊断】
本病之诊断可根据
一、流行病史 患者有流行区居住史并有和狗密切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 主要为右上腹无痛性、缓起的肿块。
三、包虫皮内试验 (卡松尼试验)简便而实用,阳性率约95%。试验方法以囊液抗原0.1~0.2毫升注射前臂皮内,15-20分钟后观察反应。阳性者局部呈红色丘疹,直径可达5厘米左右,并有伪足(即时反应)、2-2、5小时后消退;约12-24小时后继以皮肤红肿及硬结(延迟反应)持续1-3天。如病人血内有足量特异抗体,则抗原在皮内全被中和,不出现延迟反应。肝病及恶性肿瘤病人偶有假阳性反应。
四、b超检查 可发现圆形之无回声区,并可测定其部位、大小与数目。
五、同位数肝扫描 内有占位性病变。
六、x线检查 右膈抬高。肝包虫囊退化后x线平片示弧形钙化影。
【治疗】
包虫囊肿的治疗以外科手术摘除为主。对不宜手术摘除的弥漫性生长的多房性包虫病可用大剂量的甲苯咪唑试验治疗。其用量是每次400-600mg,一日三次,连服21-30天。最近报导甲苯咪唑成人口服量最大剂量有达3.0克/日,常规服药三个月。也有用丙硫咪唑0.8克/日,30日为一疗程,间隔两周可重复2-3个疗程。
【预防】
流行区的病畜尸体应予深埋或焚毁,以免狗被感染。感染绦虫的狗应予捕杀或治疗,人应避免与狗密切接触,且应注意饮食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