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

( mianshenjingyan )

别名: 中络 , 贝耳麻痹 , 面瘫 , 吊线风 , 口眼歪斜 , 面神经麻痹

中医

简介:
中医虽无面神经炎的病名,但本病的临床表现与中医中风中中络颇为相似,故其临床诊断应为中络,亦有称之为“面瘫”、“吊线风”、“口眼歪斜”的。
病因:
由于在本病的发生前,多数患者均有劳累和体力下降的情况,据此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因为“正气”相对虚于内,头面部受风寒之邪侵袭所致。正如《诸病源候论》中所言,“偏风口歪是体虚受风,令口歪僻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引起经络阻滞,气血阻于经脉之中,导致筋脉失养而使本病发生
病机:
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气相对虚于内是本病发生的基础,风寒之邪内侵则是本病发生的直接病因。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导致经络阻滞,气血经脉筋脉失养,则见口眼歪斜
诊断:
本病的临床阶段不同,在治疗上也有所区别。因此,中医辨证分型时也常以上述情况为依据,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或后遗症期。
1、急性期  患者于本期中医辨证多为脉络空虚,风痰阻络。临床常见突然口眼歪斜,患侧面部表情动作消失,局部发僵,前额无皱纹,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流涎,可有耳后乳突疼痛或见外耳道有疱疹舌苔白腻,脉弦滑。
2、恢复期或后遗症期  本期病人多属于病久失治、误治或虽经治疗但仍未完全恢复者,本期中医辨证多为痰瘀互阻,经络。临床常见病人仍口眼歪斜,患侧面部发僵或有面部肌肉抽搐,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流涎舌质暗,苔薄腻或厚腻,脉弦滑。
治疗:
1、辨证治疗  
(1)脉络空虚,风痰阻络:治宜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方以牵正散加味:白附子10~l2g、白僵蚕10~15g、全蝎6~10g、蜈蚣2~3条、防风6~10g、川芎10g、白芷6~10g。有寒象者,加细辛麻黄以温经通络散寒;痰湿重者,加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和胃化痰;有瘀血之象者,加鸡血藤路路通红花等活血通络。
(2)痰瘀互阻,经络:治宜益气活血;祛痰通络,方以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生黄芪10~30g、川芎10g、地龙10~15g、赤芍10~12g、白附子10g、白芥子10g、红花10g、全蝎6~10g、白僵蚕10g、细宰3g。有寒象者,可酌加桂枝羌活等以温经散寒;有热象者,可加黄芩、生石膏清胆、胃经热;痰湿明显者,可以合用二陈汤;伴有面肌痉挛者,可适当加大全蝎的剂量,加用蜈蚣白芍甘草鸡血藤等以解痉缓急、通络。2、单验方
1)蜈蚣全蝎僵蚕,其量为1:2:3,焙干研末,每服2g,每日服3次。
2)蓖麻子捣烂,左斜敷右,右斜敷左。
3)马钱子外敷  以生马钱子质黑或黑黄者温水中浸泡7天后取出、每枚切成6薄片,贴敷于患侧口角,每天换1次,至病愈为止。
4)皂角去皮150g研末,以陈醋调膏,敷于地仓、颊车穴,干后即换。
5)鳝鱼血外敷  割断鳝鱼头或尾,取血涂于患侧。
中药:
1、本病有寒象者服大活络丹,每服1丸,每日2~3次。
2、本病有热象者服牛黄清心丸,每服1丸,每日2~3次。
针灸:
局部针刺治疗面神经炎时,应当注意刺激的强度,以局部不出现发僵、发紧感为宜,以免影响面瘫的恢复,导致面肌痉孪的出现。
(1)体针: 针刺治疗以疏风散寒,化痰通络为治疗原则,多局部取穴。常取患侧的太阳下关阳白四白地仓颊车迎香等穴,健侧的合谷。不能抬眉者加患侧的攒竹;乳突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消失加廉泉。
(2)耳针:选面颊、眼、1、2。 
(3)火针:取坐位,将一枚消毒的硬币放入口中,紧贴患侧颊粘膜处,并用手指将硬币固定于口腔内,面部消毒后,将在酒精灯上烧红的三棱针垂直刺入面颊部(地仓穴的外上方),以碰到硬币为止。针刺时,注意进针要稳、准、快,每三天1次。本治疗方法应慎用。
(4)电针:为了加大对局部的刺激量,可以在体针治疗的基础上,加脉冲电流刺激,每次10~20分钟。通电量以患者感到舒适,不出现面肌痉挛为宜。
(5)穴位注射: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或硝酸一叶秋碱等药物进行穴位注射。可选取患侧地仓颊车下关和健侧的合谷穴。每穴注射0.2~0.5ml,每周2~3次,5次为1疗程。
推拿:
按摩对于改善局部的木僵感,促进面瘫恢复有一定帮助,而且不容易导致面肌痉挛,值得提倡应用。手法以点揉为主,穴位选用可参照体针治疗。

西医

简介:
面神经炎指的是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由此引起外周性面神经麻痹。临床上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多为单侧性的,双侧同时发病的极少。本病为神经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
病因:
对于本病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由于部分患者发病前常有局部受风、着凉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因此,通常会被认为局部受风寒后,导致营养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使局部神经组织出现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或因病毒感染或感染引起的兔疫反应使面神经发生肿胀。风湿性面神经炎则是因为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使面神经受压、肿胀、局部血循环障碍而致面神经麻痹。总之,本病的原因与病毒感染、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或局部神经缺血有关,并因此而致神经发生肿胀,在其穿过面神经管时受压或缺血所引起的。
季节:
任何季节均可发病。
人群: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最为常见。男性较女性为多见。
病理:
本病早期主要的病理改变是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明显。部分病人的乳突和面神经管的骨细胞也有变性。
诊断标准:
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
1. 发病突然,或有面部受凉、风吹病史2.除部分患者起病后有耳痛颜面部不适外,多数患者因说话不便或被他人发现患病。3.患侧鼻唇沟变平坦,口角低,额纹消失,鼓气时漏气齿颊面间常有食物存积。
4.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肌反射,威吓瞬目反射均减退。
5.恢复期可见患侧面肌痉挛,偶见“鳄鱼泪”现象,即嚼食物时,伴有病侧流泪。
6.损害在茎乳孔以上影响鼓索支时,则有舌前2/3味觉障碍;损害在镫骨神经处,可有听觉障碍;损害在膝状神经节,可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及耳廓之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样损害;损害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有泪液、唾液减少。

附:诊断标准:
1、病前常有受凉、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
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出现一侧(偶为双侧)外周性面瘫,可以伴有舌前2/3味觉减退、耳鸣、听觉过敏、耳部疱疹等;
3、可以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外周性面瘫,如小脑桥脑角病变、脑干病变、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等。
诊断依据:
根据其急性起病,发病前或有面部受凉、风吹病史;多为一侧的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一侧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变大,闭目不能或不良,病侧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偏向健侧,鼓腮漏气,噘嘴及吹口哨均不能,咀嚼时食物残渣常留存于齿颊之间: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肌反射、威吓瞬目反射均减退;或伴有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障碍及泪液唾液分泌减少等,即可诊断本病。
体征:
(一)症状: 
本病通常呈急性起病。病前多有局部受风、着凉或有上感病史。部分病人在发病前还有面瘫侧耳后、耳内或乳突区的疼痛。大多数病人往往在晨起洗漱发现患病侧口角漏水,面部活动不灵,口角歪斜;或于进食时发现食物存积于一侧的齿颊间隙,并常有口水从口角淌下。此外典型的面瘫还可以具备以下临床表现,不能做闭目、皱眉、鼓气、噘嘴等动作,部分病人还有病侧面部发僵以及汗出减少等。
当病变部位高于茎乳突孔时,还可出现其他症状。如面神经在茎乳突孔以上受损而影响到鼓索神经时,可以出现病侧舌前2/3味觉障碍;镫骨肌分支处以上受损,可以有味觉障碍和听觉过敏;膝状神经节受损时,除有上述症状外,还具备病侧乳突疼痛,同时,绝大多数病人的外耳道或鼓膜还可以出现疱疹,并伴有剧痛、耳廓及外耳道感觉迟钝,即所谓的膝状神经节综合征(hunt综合征),该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如累及经过膝状神经节的岩浅大神经时,除可见hunt综合征外(此时无外耳道和鼓膜上的疱疹出现),尚有病侧的泪液分泌减少。病侧面部出汗障碍。
 面神经麻痹如恢复不完全可以留有后遗症,常可产生瘫痪肌的孪缩使病侧鼻唇沟加深,眼裂变小;部分病人还可以遗有病侧面肌的面肌痉挛;另外,部分还可出现联带运动。
(二)体征 
 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能或不全,泪液分泌减少,病侧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病侧皱额、蹙眉、闭目、鼓气、示齿、噘嘴和吹口哨均不能。
电诊断:
根据本病轻重的不同,病侧面部肌电图检查提示不同程度的失神经改变。
鉴别诊断:
1、中枢性面瘫  表现为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的瘫痪,即病变对侧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低,但皱额尚好,闭目力量可以较弱,同时常伴有同侧的偏瘫。
2、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由本病所致的外周性面神经麻痹多为双侧性的,发病前多有前驱感染病史,同时伴有对称性的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四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脑脊液检查可见蛋白质增加而细胞数不增加的蛋白质细胞分离现象。
3、腮腺炎、腮腺肿瘤及颌后的化脓性淋巴结炎  上述病变均可累及面神经而引起外周性面瘫,但根据腮腺及局部的体征可以与面神经炎鉴别。
4、后颅窝病变  后颅窝病变所致的面神经麻痹多伴有其他颅神经受损及各种原发病的特殊表现和体征。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  眼睑闭合良好,其他面肌功能也得以恢复。
2.好转  临床症状改善,遗有不同程度的面肌功能障碍。
预后:
本病大多在发病1~2周后即开始好转,1~2月内症状明显改善。大约有2/3的患者可完全自愈。有的文献则认为,本病的自愈率可以高达85%~90%,面瘫轻者预后较好,面瘫重者及老年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较差,面瘫4天后,镫骨肌反射存在者预后较好,消失者预后较差。面瘫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面瘫恢复后,个别患者仍可复发,根据文献记载,复发间隔时间最长可达20年。
治疗:
由于本病的自愈率较高,而且,影响其康复的因素又较多。迄今为止,尚很难说明某种疗法在本病的治疗上的可靠疗效。 
1.激素治疗  在急性期(1~2周以内),为了减轻神经水肿、减轻神经受压,大多数学者认为应给予一个疗程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可予强的松30~60mg,晨起一次顿服。也可运用地塞米松5~10mg,静脉滴注,连用7~10天。停用激素时应逐渐撤停,突然中止激素治疗可出现反跳现象。对hunt综合征的治疗应当运用较大剂量的激素,如强的松60mg/日,连用2周后开始减量。 
2、b族维生素  维生素b1 10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或口服10~20mg,每日3次;维生素b12  250~500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
3、地巴唑 10mg,口服,每日3次。
4、新斯的明 15mg,口服,每日3次。 
5、加兰他敏 2.5mg,肌肉注射,每日1次。2、理疗:急性期可以在耳后茎乳突孔附近进行热敷、红外照射,或短波照射,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减轻或缓解局部疼痛症状。恢复期可予碘离子透入治疗。
4、功能锻炼:早期的面部表情肌的功能锻炼对于缩短疗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尽早进行皱眉、抬额、闭眼、露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的训练,每日可进行数次,每次进行数分钟。
中西医结合:
本病急性期的治疗原则应当是立即采取措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水肿的消退和吸收,以免面神经进一步受损。恢复期治疗的重点则应当放在促进面神经的恢复上或病侧面部表情肌功能的重建恢复上。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保护病侧暴露的角膜免受伤害或感染,防止瘫痪肌被健侧面肌过度牵引等。因此,在急性期治疗时最好应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运用激素治疗等;后期则以中药为主,辅以物理康复治疗。

“面神经炎” 相关论述

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引起周围面神经麻痹称bell氏麻痹
这种病非常多见,一般以青壮年男性发病较多,以一侧为最多。通常发病很急,表现出一侧面部突然瘫痪,不能活动,而且进展非常快,在极短时间即可变成完全性瘫痪。发病早期的信号是在病前几天时间,会有同侧的耳后、耳内、乳突区或面部的轻度疼痛。很多病人在清晨发现口角歪斜、肌麻痹、前额部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有病这一侧则出现闭眼、露齿鼓气和噘嘴等动作。进食时,食物常残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有流口水、流泪。有少数病人出现味觉障碍,舌部味觉消失或者减低。而听觉过敏、病侧乳头部疼痛,以及外耳道或鼓膜中出现疱疹
面神经炎是可以恢复的,面部的瘫痪症状一般经过1~2周可以恢复,大部分病人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也有少数人留有后遗症,关键在于早期治疗。

面神经炎系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急性周围性面瘫,又称为颜面神经麻痹、倍耳氏麻痹。本病以口角歪斜、周围性面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中年以后较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常发生于一侧。该病是一种常见病,发病不受季节影响。
[发病原因]
1.感受风寒。部分患者可因头面部吹风或着凉,导致局部血管痉挛,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
2.感染因素。一部分病人因患风湿性疾病导致面神经炎,或者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面神经麻痹
3.免疫功能降低。少部分患者还可因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使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等不同程度变性,形成本病。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人体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痰、火等邪气经络,以致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气血阻于面,属中医“中经络”、“?僻”、“歪嘴风”等病证。
[临床表现]
1.发病突然。病人常在晨起洗漱时发现口角漏水,歪斜,面肌麻痹,症状在数小时或者2~3天内达到顶峰,部分病人在病前几天感觉病侧耳后、耳内及面部有轻度疼痛或压痛。
2.口角歪斜。病侧的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斜,在哭笑露齿口角明显歪向健侧,常伴有流诞,味觉障碍或消失。
3.面肌瘫痪。患者表现为病侧面部的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扩大,眼睑不能紧闭或闭合不全,眼轮匝肌反射减弱或消失,角膜反射、瞬目等反射减退,瘫痪侧眼球转向上内方时,可露出白色巩膜。
4.食物残留。进食咀嚼时,食物常残留在齿颊间隙中,鼓颊、吹口哨时,患侧口唇漏气
5.听觉障碍。部分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耳廓及外耳道感觉迟钝,或者出现听力减退。
6.后遗症。多数病人在起病后2个月内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个别可延至1年而痊愈,少数恢复不全者可出现各种后遗症,如面肌挛缩时,口角反牵向患侧,鼻唇沟变深,睑裂缩小,面肌发生不自主的抽动,在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更明显。
[预防措施]
1.避免风寒。注意局部保暖,外出或夜间尽量避免受风寒侵袭,以防诱发本病。
2.稳定情绪。做到精神愉快,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焦虑、急躁,尽量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以调节神志,保持恬愉心情。
3.劳逸结合。充分休息,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但不可过于安逸,应经常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4.合理安排饮食。平时在高蛋白、低盐饮食的基础上,宜多增加维生素的摄入量,选用各种动物食品,如蛋、乳、鱼、肉等,少吃甜食。此外,可以常食些粗粮及豆类制品,如玉米花生黄豆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胡萝卜、青红辣椒西红柿菠菜韭菜、桔子、杏子枇杷等。
5.治疗其他疾患。由于某些感染性疾病或免疫机能降低导致本病发生,因此,要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及时消除各种诱发因素。
[治疗方法]
1.西药治疗。在急性期可用强的松,每次10~20毫克,每日3次口服,用药7~10天后可根据病情逐渐减量停药;亦可用地塞米松10毫克静脉滴注,7~10天后改口服;选用维生素b族药物,用维生素b[xb]1[/xb]100毫克,肌肉注射,每天1次,或口服每次20毫克,每天3次;亦可用维生素b[xb]12[/xb]100~300微克肌肉注射,每天1次;口服水杨酸钠每次0.3~0.6克,每日3次;或地巴唑口服,每次10毫克,每天3次。
2.中医辨证治疗。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表现为突然口眼歪斜,患侧面部表情动作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流口水,伴耳部疼痛者,宜以牵正散加减(白附子10克、白僵蚕12克、全蝎6克、蜈蚣3条、防风15克、地龙15克、川芎10克)以疏风散寒,活血通络;若气血瘀阻,表现为口眼歪斜,面部抽搐,病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扩大,日久不愈者,用当归补血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生黄芪30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川芎15克、生地30克、红花10克、地龙12克、全蝎6克、僵蚕12克)以益气活血,祛风通络。
3.药膳疗法。面肌痉挛、疼痛者,可自制川芎白芷鳙鱼汤,做法是:川芎9克、白芷9克、鳙鱼头1个,加水适量,同炖至熟,调味食之。
4.针刺治疗。在麻痹侧取阳白四白翳风地仓颊车太阳迎香下关攒竹廉泉等穴;或用电针刺激相应穴位,如地仓颊车阳白合谷等,通电量以面肌跳动,局部舒适为宜,每次5~10分钟。
5.磁电疗法。取风池阳白攒竹四白下关颊车地仓合谷等穴,每次选3~6穴,各穴交替使用。具体方法是:以二块高磁块作一对磁极,一面接触皮肤穴位上,另一面与脉冲电极导线接通,通电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
6.热敷法。用当归9克、桂枝9克、鸡血藤15克、防风9克、红花6克、桃仁9克、川芎9克、桑枝15克、天仙藤15克、透骨草15克,水煎15分钟后,用毛巾浸透药汁趁热敷于患处,每次10分钟,每日2~3次。
7.穴位膏药敷贴。取制马钱子0.5~1克,研成粉末,散于香桂活血膏中,贴在患部压痛点(太阳下关颊车等穴),隔2~3天更换一次。
8.单方验方及中成药。取活黄鳝鱼1条,斩头取血,涂于面部歪斜的一侧,每天1次,3~5天即愈,但此法仅适用于病初期;亦可用蜈蚣全蝎僵蚕,其量为1∶2∶3,焙干研末,每次服2克,日服3次;中成药可用大活络丹,每服1丸,日服2次。
9.手术治疗。对神经功能已不能恢复的病人,可以考虑手术,根据病情酌行面神经——副神经、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使面肌运动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10.加强功能练习。当神经功能开始有所恢复时,应指导病人对镜加强功能锻炼,练习面肌的各种随意运动,以促进疾病的痊愈。

面神经炎又称bell麻痹,系指茎孔以上面神经管内段面神经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
【病因及发病机制】
面神经炎在脑神经疾患中较为多见,这与面神经管是一狭长的骨性管道的解剖结构有关,当岩骨发育异常,面神经管可能更为狭窄,这可能是面神经炎发病的内在因素。面神经炎发病的外在原因尚未明了。有人根据其早期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及轴空有不同程度的变性,推测可能因面部受冷风吹袭,面神经的营养微血管痉挛,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所致。也有的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但一直未分离出病毒。近年来也有认为可能是一种免疫反应。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hunt syndrome)则系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所致。
【临床表现】
可见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多为单侧,双侧者甚少。发病与季节无关,通常急性起病,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可于数小进内达到高峰。有的患者病前1-3天患侧外耳道耳后乳突区疼痛,常于清晨洗漱时发现或被他人发现口角歪斜。检查可见同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因眼轮匝肌瘫痪,眼裂增大,作闭眼动作时,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而眼球则向外上方转动并露出白色巩膜,称bell现象。下眼睑外翻,泪液不易流入鼻泪管而溢出眼外。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口角被牵向健侧。不能作噘嘴和吹口哨动作,鼓腮进病侧口角漏气,进食及嗽口时汤水从病侧口角漏出。由于颊肌瘫痪,食物常滞留于齿颊之间。
若病变波及鼓索神经,除上述症状外,尚可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蹬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时,因蹬骨肌瘫痪,同时还可出现同侧听觉过敏。膝状神经节受累时除面瘫、味觉障碍和听觉过敏外,还有同侧唾液、泪腺分泌障碍,耳内及耳后疼痛,外耳道及耳廓部位带状疱疹,称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hunt syndrome)。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起病形式和临床特点,诊断多无困难。但需与下述疾病鉴别:
一、中枢性面瘫
系由于对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所致,仅表现为病变对侧下组面肌瘫痪
二、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相鉴别:
(一)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绝大多数伴有其他颅神经及肢体对称性瘫痪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等。
(二)桥脑损害:桥脑面神经核及其纤维损害可出现周围性面瘫,但常伴有桥脑内部邻近结构,如外展神经、三叉神经、锥体束、脊髓丘系等的损害,而出现同侧眼外直肌瘫痪、面部感觉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瘫痪)。见于该部肿瘤、炎症、血管病变等。
(三)小脑桥脑角损害:多同时损害三叉神经、位听神经、同侧小脑及延髓,故除周围性面瘫外,还可有同侧面部痛觉障碍、耳鸣耳聋眩晕眼球震颤、肢体共济失调及对侧肢体瘫痪等症状,称“小脑桥脑角综合征”,多见于该部肿瘤、炎症等。
(四)面神经管邻近的结构病变:见于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术及颅底骨折等,可有相应的病史及临床症状。
(五)茎乳孔以外的病变:见于腮腺炎、腮腺肿瘤、颌颈部及腮腺区手术等。除仅有周围性面瘫外,尚有相应疾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病程及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通常于起病1~2周后开始恢复,2~3月内痊愈。约85%病例可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但6个月以上未见恢复者则预后较差,有的可遗有面肌痉挛或面肌抽搐。前者表现为病侧鼻唇沟的加深,口角被拉向病侧,眼裂变小,易将健侧误为病侧;后者病侧面肌不自主抽动,紧张时症状更明显,严重时可影响正常工作。少数病侧还可出现“鳄泪征”即进食时病侧眼流泪,可能为面神经修复过程中神经纤维再生时,误入邻近功能不同的神经鞘通路中所致。肌电图检查及面神经传导功能测定对判断面神经受损的程度及其可能恢复的程度,有相当价值,可在起病两周后进行检查。
【治疗】
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为主,后期以促进神经机能恢复为其主要治疗原则。
(一)激素治疗:强的松(20-30mg)或地塞米松(1.5-3.0mg)1/d,口服,连续7-10天。
(二)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可用706代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静滴1/d,连续7~10天,亦可加用脱水利尿剂。
(三)神经营养代谢药物的应用:维生素b150-100mg,维生素b12100μg,胞二磷胆碱250mg,辅酶q105-10mg等,肌注1/d。
(四)理疗:茎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直流电碘离子导入,以促进炎症消散。亦可用晶体管脉冲治疗机刺激面神经干,以防止面肌萎缩,减轻瘫痪侧肌受健侧肌的过度牵引。
(五)针刺治疗:取翳风听会太阳地仓下关颊车、并配曲池、合谷等穴。
(六)血管扩张剂及颈交感神经节阻滞:可选用妥拉苏林25mg或烟酸100mg,口服,3/d或患侧颈星状神经节阻滞,1/d,连续7-10日。
恢复期除上述治疗外,可口服vitb1、vitb8各10-20mg,3/d;地巴唑10-20mg,3/d。亦可用加兰他敏2.5-5mg,肌注,1/d,以促进神经机能恢复。
此外,保护暴露的角膜,防止发生结、角膜炎,可采用眼罩,滴眼药水,涂眼药膏等方法。对长期不恢复者可考虑行神经移植治疗。一般取腓肠神经或邻近的耳大神经,连带血管肌肉,移植至面神经分支,计有效率约60%左右。
【预防】
增强体质,寒冷季节注意颜面及耳后部位保暖、避免头朝风口窗隙久坐或睡眠,以防发病或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