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证
参考:脑动脉硬化症 , 急性肺梗塞 , 气闭 , 结核性脑膜炎 , 运动神经元疾病
“痉证” 相关论述
产褥期间,突然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者,称为“产后痉证”,又称“产后发痉”、“产后痉风”。
本病血虚型相当于西医学的产后搐搦症,感染邪毒型相当于西医学产后破伤风。后者病情变化迅速,若治不及时,常可危及产妇生命。
[病因病机]
主要发病机理有二:一是亡血伤津,筋脉失养;二是邪毒感染,直窜筋脉。
一、阴血亏虚
素体阴血亏虚,产后失血伤津,因产重虚,血虚津伤,筋脉失养,拘急抽搐,致令发痉。
二、邪毒感染
多因接生不慎,或产创护理不洁,邪毒乘虚而人,损及脉络,直窜筋脉,以致筋脉拘急而发痉。
[辨证论治]
治疗时首当辨其虚实,分清是血虚,还是邪毒感染所致。属血虚者,治宜养血熄风;属邪毒感染者,治宜解毒镇痉。
一、阴血亏虚型
主要证候:产后出血过多,突然头项强直,四肢抽搐,牙关紧闭,面色苍白,舌淡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因产亡血伤津,筋脉失养,血虚肝风内动,则头项强直,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苍白。舌淡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无力,为阴血亏虚之征。
治疗法则:滋阴养血,柔肝熄风。
方药举例: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加天麻、钩藤。
炙甘草、干地黄、白芍、阿胶、麦门冬、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
方中阿胶、干地黄、白芍、麦冬滋阴养血柔肝;龟板、鳖甲、牡蛎育阴潜阳;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甘草和中。全方共奏滋阴养血,平肝潜阳,熄风镇痉之效。
若阴道出血不止者,酌加党参、黄芪益气摄血,山茱萸敛阴止血;汗出过多者,酌加浮小麦、山茱萸、麻黄根敛汗防脱。
二、邪毒感染型
主要证候:产后头项强痛,发热恶寒,牙关紧闭,口角抽动,面呈苦笑,继而项背强直,角弓反张,舌正常,苔薄白,脉浮而弦。
证候分析:产后气血亏虚,产伤不洁,感染邪毒,初起邪人未深,正邪交争,故发热恶寒,头项强痛;继而邪窜经脉,致使牙关紧闭,口角抽动,面如若笑;进而邪毒人里,直犯筋脉,筋脉拘急,则项背强直,角弓反张。脉浮而弦,为邪毒感染之征。
治疗法则:解毒镇痉,理血祛风。
方药举例:五虎追风散(《史传恩家传方》)。
蝉衣、天南星、天麻、全蝎、僵蚕
方中全蝎、僵蚕解毒镇痉,熄风定搐,配天麻、南星、蝉衣以增祛风解痉之功。
若证轻者,方用止痉散(经验方)。
全蝎2个、蜈蚣1条
方中全蝎、蜈蚣为解毒镇痉,熄风定搐之要药,以豆淋酒送服,其效更佳。
若邪毒内传攻心,病势笃重,如伴高热不退,抽搐频繁发作者,应急以中西医结合抢救。
经义
《至真要大论》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螈,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
《经筋篇》曰∶足太阳之筋病,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盘中纽痛,不可左右摇。足少阴之筋病,主痫螈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
《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
《骨空论》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
《经脉篇》曰∶膀胱足太阳也。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 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
《气厥论》曰∶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
《诊要经终论》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螈 ,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阳所至,为寝汗痉。
《热病篇》曰∶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 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九日热而痉者死,腰折,螈 ,齿噤 也。
《厥论》曰∶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痉,治主病者。
论证(共六条)
之为病,即《内经》之痉病也。以痉作 ,盖传写之误耳。其证则脊背反张,头摇口噤,戴眼项强,四肢拘急,或见身热足寒,恶寒面赤之类皆是也。
仲景曰∶太阳之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风病,下之则 ,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
陈无择曰∶夫人之筋,各随经络退出于身,血气内虚,外为风寒湿热之所中,则。盖风散气,故有汗而不恶寒曰柔 。寒泣血,故无汗而恶寒曰刚 。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无所营,故邪得以袭之。所以伤寒汗下过多,与夫病疮人,及产后致斯疾者,概可见矣。诊其脉皆沉伏弦紧,但阳缓阴急,则久久拘挛,阴缓阳急,则反张强直,二证各异,不可不别。
愚谓痉之为病,强直反张病也,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挛。观仲景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风病下之则成痉。疮家不可发汗,汗之亦成痉。只此数言,可见病 者多由误治之坏证,其虚其实可了然矣。自仲景之后,惟陈无择能知所因,曰∶多由亡血筋无所营,因而成痉,则尽之矣。但惜其言之既善,而复有未善者,曰∶血气内虚,外为风寒湿热所中则痉,斯言不无又误。若其所云,则仍是风湿为邪,而虚反次之。不知风随汗散,而既汗之后,何复言风;湿随下行,而既下之后,何反致湿。盖误汗者,必伤血液。误下者,必伤真阴。阴血受伤则血燥,血燥则筋失所滋,筋失所滋则为拘为挛,反张强直之病势所必至,又何待风寒湿热之相袭而后为痉耶?且仲景所言,言不当汗而汗也,不当下而下也。汗下既误,即因误治而成 矣。岂误治之外,必再受邪而后成痉,无邪则无痉哉!此陈氏之言,不惟失仲景之意,而反致后人疑惑,用持两端。故凡今人之治此者,未有不以散风去湿为事,亦焉知血燥阴虚之证,尚能堪此散削否?此不可不为辩察。故余列二子之论于前,以资后学之印证。
痉证甚多,而人多不识者,在不明其故而鲜有察之者耳。盖凡以暴病而见反张戴眼、口噤拘急之类,皆痉病也。观仲景以汗下为言,谓其误治亡阴所以然也。余因类推,则常见有不因误治,而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如中风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产妇之有此者,必以去血过多,冲任竭也。疮家之有此者,必以血随脓出,营气涸也。小儿之有此者,或以风热伤阴,遂为急惊,或以汗泻亡阴,遂为慢惊。凡此之类,总属阴虚之证。盖精血不亏,则虽有邪干,亦断无筋脉拘急之病,而病至坚强,其枯可知。故治此者,必当先以气血为主,而邪甚者,或兼治邪。若微邪者,通不必治邪。盖此证之所急者在元气,元气复而血脉行,则微邪自不能留,何足虑哉!奈何今人但见此证,必各分门类而悉从风治。不知外感之风,寒邪证也,治宜解散。内生之风,血燥证也,止宜滋补。矧此数者,总由内证,本无外邪,既以伤精败血枯燥而成,而再治风痰,难乎免矣。故余笔于此,以明 证之要。
仲景言痉止属太阳,而不及他经者何也?盖 必反张,其病在背,背之经络惟太阳、督脉耳,言太阳则督在其中矣,此其义也。然仲景止言其表,而未详其里。考《内经》之《经脉篇曰》∶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经筋篇》曰∶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又曰∶足太阳之筋病,脊反折,项筋急。足少阴之筋病,主痫螈及痉。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由此观之,则痉之为病,乃太阳少阴之病也。盖肾与膀胱为表里,膀胱为津液之府,而肾为藏精之脏,病在二经,水亏可知,故治此者,最当以真阴为主。
论治(共八条)
一、痉证凡因汗因泻者,其气必虚。微虚者,宜三阴煎、五福饮之类主之。大虚而脉见沉细,阴胜者,宜大营煎、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之类主之。
痉证多汗者,宜三阴煎、参归汤、人参建中汤主之。阳气大虚,汗出或亡阳者,宜参附汤、 附汤、大补元煎之类主之。若汗出兼火,多热躁者,且当归六黄汤主之。
痉因泄泻者,宜胃关煎、温胃饮之类主之。泻止而痉者,宜大营煎、五福饮之类主之。
痉有兼火者,必脉见洪滑,证见烦热,宜一阴煎,或加减一阴煎主之。若火盛之甚,以致阴血涸燥者,不得不先去其火,宜清化饮、保阴煎、玉女煎之类主之。
痉有表邪未解者,当察其邪之微甚及证之阴阳。若身有微热,脉不紧数者,此微邪也。只补正气,其邪自散。宜五福饮之类主之。若表邪未解,阴虚无汗身热者,宜三柴胡饮、四柴胡饮、补阴益气煎之类主之。若阳气大虚,阴极畏寒,邪不解而痉者,宜大温中饮主之。
痉有痰盛者,不得不先清上焦。若火盛多痰者,宜用清膈煎、抱龙丸。若多痰无火,宜用六安煎。凡此证候,多属虚痰虚火。因其壅滞,不得不暂为清理。但得痰气稍开,盒饭调理血气。
小儿吐泻及多汗之后。一、妇人产后。一、诸证大失血之后。一、凡病中风及疮毒溃脓之后,皆有此证,悉当根据前法酌宜治之。
痉证有兼湿者,当如王海藏治法,详见后条。
述古(共二条)
仲景治太阳之 ,身体强,脉沉迟者,用栝蒌桂枝汤取微汗。治刚 无汗者,用葛根汤。治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 齿者,用大承气汤。按此皆散逐实邪之法,虽此证不多见,然间或有之,则亦不可不知。
王海藏治刚 ,用神术汤加羌活、独活、麻黄。治柔 ,用白术汤加桂心、黄。
痉证论列方
大营煎(新补十四) 五福饮(新补六) 参归汤(补三八) 参附汤(补三七) 附汤(补四三) 白术汤(和二六) 一阴煎(新补八) 三阴煎(新补十一) 保阴煎(新寒一) 温胃饮(新热五) 胃关煎(新热九) 清化饮(新因十三) 玉女煎(新寒十二) 大补元煎(新补一)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五积散(散三九) 大温中饮(新散八) 人参建中汤(补二六) 清膈煎(新寒九) 二柴胡饮(新散二) 当归六黄汤(寒六五) 神术汤(和三九) 三柴胡饮(新散三)补阴益气煎(新补十六) 六安煎(新和二) 四柴胡饮(新散四) 加减一阴煎(新补九) 葛根汤(散二九) 大承气汤(攻一) 栝蒌桂枝汤(散十二) 抱龙丸(小八五)
论外备用方
防风当归汤(和二四一 过汗反张)
痉病者,汗亡津血而感风寒也。其证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目俱赤,头摇口噤,背反张,总由风寒乘虚入太阳经而成此证也。太阳兼统营卫,风寒伤人,营卫攸分。其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风伤卫也。其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寒伤营也。如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ktkt然,脉反沉迟,此为柔痉,栝蒌桂枝汤主之。如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如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 齿,可与大承气汤。如妇人产后,或男子患金疮,伤血过多而成痉证者,以当归补血汤,合桂枝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
栝蒌根(四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大枣(四枚) 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饮热稀粥,取微汗。
葛根汤
葛根(四钱) 麻黄(三钱先煎去沫) 桂枝(二钱) 芍药(二钱) 甘草(二钱)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微汗。
大承气汤
大黄(五钱生) 芒硝(三钱) 枳实(三钱) 浓朴(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此汤所治之证,乃阳明燥热,筋脉焦枯之故。宜用清凉滋润之味。甚者乃用此汤,泄其胃热乃愈。
当归补血汤合桂枝汤方
黄 (一两) 当归(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
新产之后,发生项背强直,四肢搐搦,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者,称为“产后痉证”。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产后亡血伤津,或风痰壅盛,筋脉失养,或接生不洁,邪毒乘虚直犯筋脉而致。
一、血少津亏 产后失血太甚,或产后误汗、误下,伤津亡血,以至筋脉失于濡养,发而为病。
二、风痰壅盛 素体湿盛,痰郁内蕴,新产之后,风邪乘袭,风痰互搏,筋脉失养,发而为病。
三、 邪毒侵袭 接生不慎,产创失洁,邪毒乘虚侵袭,直犯筋脉,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为产后急重证之一,特别是邪毒侵袭,若处理不当,往往危及产妇性命。
临证对于血少津亏者,治以养血生津;对于风痰壅盛者,治以祛风豁痰;对于邪毒侵袭者,治以祛风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