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

( zhongwan )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主治:无食欲;腹胀呕吐泄痢恶心失眠癫痫;腹部有压力;发烧;腹部结块;肠鸣晕厥咽酸;神经过敏;烧心;惊悸;肌痉挛。
功效:和脾胃;调和胃部逆气;祛湿;消除恐惧
针灸方法:针法直刺0.5-1.2寸。
灸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释义: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下脘二穴而为中也。
脘,空腔也。
中脘名意指任有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脘
该名称是指本穴位的位置、穴位影响的区域而言。
备注:募穴;影响中焦腑会任脉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交会穴

“中脘” 相关论述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 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配伍] 配百会足三里神门失眠脏躁;配膻中天突、丰隆治哮喘;配梁丘下巨虚急性胃肠炎;配肝俞太冲三阴交公孙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梁门(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阳池胞门子户(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足三里内关百会胃下垂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胃经募穴八会穴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位置】脐上4寸。
【主治】胃痛腹胀反酸呕吐泄泻痢疾黄疸脾胃虚弱
【应用】中脘又名太仓胃脘、中纪,为任脉经穴,是任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之会穴,胃之募穴,腑之会穴。向本穴发气,有安魂魄,调升降,和胃气,理中焦化湿滞,祛痰饮之功。临床向本穴与丰隆发气导气能化湿滞,祛痰饮。向本穴与足三里发气导气,能健脾和胃;向本穴与脾俞发气导气,能调脾胃及前后阴阳之气。本穴居中、下丹田之冲要位置,是发气调理中、下丹田之气的要穴。用震颤手法向中脘发气,有安眠、定魂魄的作用。


穴名。出《针灸甲乙经》。《脉经》名中管。别名上纪太仓胃脘。属任脉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腑会。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布有第七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

陈良甫曰∶妊娠阻病,《产宝》谓之子病,巢氏《病源》谓之恶阻。由胃气怯弱,中脘停痰,脉息和顺,但肢体沉重,头眩择食,唯嗜酸咸。甚者寒热呕吐,胸膈烦闷,半夏茯苓丸主之。

中脘.在心窝下.胃腑也.积食滞在此.揉者.放小儿卧倒仰睡.以我手掌按而揉之.左右揉.则滞食闷.即消化矣.

生地(八两,研砂仁入酒,九蒸九晒) 丹皮(三两,酒蒸) 五味子(三两) 归身(三两,酒洗)淮山药(四两,乳拌多次) 莲蕊(五两) 枸杞子(四两) 茯苓(三两,去皮,乳拌) 肉苁蓉(四两,酒洗,竹刀刮去毛甲) 鱼鳔(六两,蛤粉炒) 菟丝饼(四两,酒蒸) 鹿胶(五两,酒化入蜜)山萸肉(四两)
炼蜜丸,桐子大,每晨服三、四钱。制药勿用绍酒,用三白豆酒、花露酒。

上脘下一寸,脐上四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上纪者,中脘也。胃之募也。《难经》曰:『腑会中脘。』疏曰:『腑病治此。』《铜人》针八分,留七呼,泻五吸,疾出针。灸二七壮,止二百壮。《明堂》日灸二七壮,止四百壮。《素注》针一寸二分,灸七壮。
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胀,中恶,脾疼,饮食不进,翻胃赤白痢寒癖,气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胀面色萎黄天行伤寒热不已,温疟腹痛,先泻,霍乱,泻出不知,食饮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气发噎。
东垣曰:『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取三里章门中脘。』又曰: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