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

( zigongneimoyiweizheng )

别名: 痛经 , 不孕 , 癥瘕 , 月经失调

西医

简介: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于正常子宫腔内壁以外的部位。异位的子宫内膜,在月经周期中受卵巢激素的影响,亦可出现增生或分泌期改变,但这种形态上完全良性的内膜组织却可像恶性肿瘤一样播散、种植与转移,而这种病变的发生发展和消散又是在内分泌功能控制下进行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见于卵巢、子宫骶骨韧带、盆腔粘膜等处,故又称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较常见的妇科疾病。多发生于3o—40岁生育年龄妇女,20岁前后发病者也不少见。
人群:
发生于20~40岁的妇女,亦有20岁前发病者,但未有月经初潮前发病者,绝经后初发或复发者罕见。
发病机理:
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机制有以下几种学说:①sampson学说。即月经血倒流学说。月经血经输卵管倒流,引起子宫内膜碎片异位播散而种植于盆腔组织及其他脏器。②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女性生殖系统上皮、卵巢生殖上皮及盆腔腹膜均起源于体腔上皮,当受到炎症、创伤、雌激素过高等因素的影响时,可使体腔上皮化生而成子宫内膜样组织,8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在卵巢,与卵巢生发上皮的化生潜能有关。但目前很多学者认为腹膜刺激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果而不是因,而且腹膜刺激都发生在异位灶以外的部位。③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是指子宫内膜碎屑通过淋巴或静脉播散至远离盆腔的器官如腹膜后淋巴结、输尿管、肺、胸膜、大腿、手、臀、淋巴结等组织。④直接种植:是指直接将子宫内膜带至腹壁手术切口,或宫颈、阴道会阴伤口等处,是医源性种植。如剖腹取胎术后可见腹壁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分娩会阴切开处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等。⑤基因学说:某些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其家属中同病的发生率较一般妇女为多,因而推测可能有遗传基因的存在。⑥koninckx等学说:最近koninckx等提出在于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常合并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luteinized unruptuted follicle syndrome,简称lufs)。由于lufs,卵泡未破裂,腹水内雌、孕激素的浓度低,有利于子宫内膜细胞种植而易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此学说尚待进一步证实。 ⑦免疫学学说:现已证实妇女细胞免疫缺陷易发生子宫内膜碎片移位、种植而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理:
本症的病理特点是异位的子宫内膜受性激素的影响,发生反覆周期性出血从而导致病灶周围组织纤维化,最后形成结节或包块。切开包块及结节,可见陈旧性出血及瘢痕,显微镜下异位灶应含子宫内膜的间质、红细胞及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异位子宫内膜的组织结构与正常内膜基本相同。异位内膜也受性激素影响,可呈增生或分泌反应,但不一定与正常子宫内膜同步。异位内膜对激素反应不如正常内膜敏感,特别对孕酮常缺乏反应,可能是由于病灶周围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影响血供或异位内膜尚不成熟。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中,以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多见,可形成囊肿内含褐色糊状液体,称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又称为卵巢巧克力囊肿。此外子宫直肠陷凹部腹膜及子宫骶骨韧带亦是常见发病部位,病变部位呈斑点状或小结节,其颜色可以呈红色、褐色、灰色、白色等。
诊断标准: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标准:
1.有继发性进行性痛经不孕史,常有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性交痛及大便坠胀等。
2.子宫可稍增大、后倾、有粘连,子宫骶骨韧带、子宫直肠窝或子宫后壁可扪及小硬结,触痛明显。阴道后穹窿可能见到紫蓝色结节,附件处可扪及与子宫相连的不活动的囊块,有轻压痛。
3.腹腔镜或剖腹探查可协助诊断。

参考诊断标准(丁曼琳.妇产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2~124)
一、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一)临床表现及体征
1.症状:①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②月经失调: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以及经前2~3天阴道少量出血;③不孕;④深部性交痛;⑤急性腹痛
2.体征:在子宫直肠窝常可触及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表面不光滑,触痛明显,固定的硬结;卵巢子宫内膜异位时常在子宫两侧扪及囊肿,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明显触痛,囊肿在经期迅速增大。
(二)辅助检查主要是腹腔镜检查;作为肉眼直视的诊断方法,可以有效地观察所有盆腔器官及病变情况,检查同时有目的地进行活体组织检查以确诊。cohen按发病程度将观察结果分为三度:
1.轻度:病变局限在盆腔腹膜及生殖器表面。
2.中度:病灶形成瘢痕和挛缩,且有轻度粘连。
3.重度:卵巢肿瘤样出血病灶。

二、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
1.症状:月经期出现排便痛,或里急后重感,甚至排便困难,或周期性血便
2.辅助检查: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在直视下取活体组织检查以确诊。

三、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
1.症状:周期性尿频、尿痛、血尿等。
2.辅助检查:膀胱镜检查,直视下取活体组织病检以确诊。

四、其他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
1.症状和体征:①皮肤下或瘢痕内子宫内股异位症时可出现周期性结节、肿块、并有触痛,或出现周期性局部破溃,流暗红色分泌物,经后自然好转;②肺部子宫内膜异位时出现周期性咯血后鼻粘膜子宫内膜异位时出现周期性鼻衄
2.辅助检查:①皮肤下或瘢痕内子宫内膜异位症用活体组织检查以确诊;②鼻粘膜子宫内膜异位症用鼻镜检查并活检以明确诊断;③肺部子宫内膜异位时做胸透或拍胸片,具有肺部病灶随月经周期反复出现、反复消失的特点。
诊断依据:
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妇科检查。由于患者症状常不典型,部分医务人员对本病缺乏认识,易发生误诊及漏诊。不少病例在剖腹后才确诊。腹腔镜检查是常用的有效辅助诊断方法,除可直接观察盆腔病变外,必要时作活体组织检查。也可用于治疗,分离粘连或电凝病灶等。腹腔镜下常见腹膜病灶表现为:①白色不透明瘢痕或局限的斑点、增厚、稍隆起。②红色火焰样病灶,略高出于腹膜。③与子宫内膜面相似的腺体样病灶。④黄棕色斑点。⑤圆形腹膜缺陷,筛状或非特异炎性浸润。⑥水泡样赘生物。⑦其他如非特异性色素、炎性反应、浆膜上皮包涵体等。最后确诊须经病理组织切片证实。
病史:
本病多有渐进性加剧的痛经史,不育史,剖宫产、人工流产、诊刮等宫腔手术史,还有经期妇科检查,生殖器先天畸形,如阴道横膈、宫颈闭锁等,后天宫颈粘连等使经血倒流的病史。
症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随病变部位、范围及演变过程而不同。主要表现为:①痛经:常为继发性。痛经和局部前列腺素增高有关,在异位内膜组织中合成pgf2及pge增多,而排出减少,代谢灭活减慢,以致局部蓄积和腹水中pg增多。在局部内膜结节中pgf2。过高可诱发局部炎症,刺激激肽(kinins)的产生,使局部痛觉过敏。经期中,溶酶体破裂和出血,释放大量pgf2,疼痛加剧。疼痛发生在下腹及腰骶部,可以放射至阴道会阴肛门,或有性交疼痛。少数患者的巧克力囊肿在行经期间发生自然破裂,产生突发性脐周或下腹剧痛。②月经异常:表现为周期缩短,经量增多,或经量少而经期延长,经前点滴出血等。这与卵巢间质受异位内膜的侵犯或卵巢周围重度粘连影响排卵有关。③不孕:约30%—50%的患者有原发性或继发性不孕不孕原因可能与输卵管、卵巢粘连影响输卵管拾卵及改变其蠕动有关。或因异位内膜产生前列腺素,腹腔液pgf水平升高,使黄体溶解及影响输卵管蠕动妨碍受孕。或因患者常合并黄索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所致。④肠道及尿路症状:如子宫内膜异位症侵犯肠道,可有里急后重、排便困难,或周期性便血:如累及膀胱、输尿管或肾脏,则可产生尿急、排尿困难,以及周期性血尿等症状。⑤妇科检查时,发现双侧附件增厚,或扪到不活动的囊肿,或在后穹窿处偶可见到紫蓝色斑点。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期:根据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所见进行分期。1985年美国生育协会的分期法,其目的是希望制订全世界妇产科医生都可应用的标准分期,以统一收集资料,考评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及预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期方法:Ⅰ期(微小型)1—5分
Ⅱ期(轻型)6—15分
Ⅲ期(中型) 16—40分
Ⅳ期(重型) >40分
体征:
1.痛经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症状,其特点是痛经继发性进行性加重,或原发性痛经逐年加重。一般多发生在经前1 ~2天,月经第一天最严重,以后逐渐减轻,持续到经净,个别患者甚至经净后仍有疼痛。疼痛多发生在下腹部及腰骶部,可向阴道肛门、外阴、臀部及大腿内侧放散,部分患者有肛门坠胀疼痛。
2.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约20~66%有原发性不孕或继发性不孕,而在不孕妇女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占30%。
3.月经失调:表现为月经量增多而经期正常,或经量少而经期延长,也有经前2~3天阴道少量流血,或月经周期紊乱。
4.性交疼痛:常于经期前明显,以阴道深部性交痛为主。
5.肠道症状: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直肠或乙状结肠时可在月经前及月经期出现排便疼痛或坠胀痛,严重时可出现排使困难,或周期性便血
6.排尿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膀胱、输尿管时可在月经期出现尿频、尿痛及周期性血尿
7. 急性腹痛:多发生在月经期。突然剧烈腹痛,甚至休克,见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
8. 其他:①经期低热;②皮肤下或疤痕内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可出现周期性结节、肿块、并有触痛,或出现周期性局部破溃,流暗红色分泌物,经后自然好转;③肺部子宫内膜异位时可出现周期性咯血;④鼻粘膜子宫内膜异位时可出现周期性鼻衄
体检:
妇科检查:典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体征;在子宫后上方或骶骨韧带处触及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硬结,固定而有压痛,经前结节增大,触痛更明显,子宫体常正常,但多数后倾固定。如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体增大;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常可在子宫的一侧或两侧们及囊肿,壁稍厚,张力大,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并有明显触痛,经前1~2天,尤其在经期囊肿增大,触痛更明显;宫颈内膜异位时,宫颈表面可见紫蓝色给节,月经期有渗血,出血;阴道内膜异位时可在阴道壁或穹窿部,特别是后穹窿可见紫蓝色结节,或呈息肉样突起,经期可伴有表面出血。
影响诊断:
1.b超检查: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诊断有一定帮助。
2.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因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少累及输卵管粘膜,故输卵管往往是通畅的,以此可和盆腔炎症鉴别。
3. 腹腔镜检查:是目前确诊子宫内膜异位症最有诊断价值的重要方法。镜检直视盆腔有内膜异位病灶即可诊断。
实验室诊断:
药物治疗性诊断:当怀疑子宫内膜异位症而不具备上述检查手段时可采用药物治疗性诊断,即用丹那唑、雄激素、孕激素、连服1~3个月,如疼痛明显减轻,给节或肿块缩小,变软,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即可成立。
组织学检验:
1.活体组织检查:对可疑病灶部位做活体组织切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适用于各个部位,尤其是对阴道、宫颈、皮肤、疤痕等处浅表病灶更是不可缺少的诊断方法。
2.直肠镜或乙状镜检查:怀疑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应用此项检查,可在直视下取活体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3.膀胱镜检查:怀疑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时采用膀胱镜检查,可在直视下取活体组织检查以确诊。
4.剖腹探查:如条件所限不具备上述辅助检查,或腹腔镜检失败,为尽早明确诊断,可采用剖腹探查术。
鉴别诊断:
1.原发性痛经:多发生于未婚、未产妇女,常于婚后或产后显著好转或自愈。膜样痛经当患者排出大块脱落的子宫内膜时疼痛剧烈,一旦排出后疼痛迅速减轻。妇科检查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有时可见宫颈口狭小,子宫过度倾、屈。
2.慢性盆腔炎:常有感染史或急性发作、发热病史,经常下腹及腰骶部酸胀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有时呈脓性,虽有痛经但较轻,且无进行性加剧,有时可缓解;妇科检查在子宫一例或双侧触及界线不甚清楚的包块。抗炎治疗有效,性激素治疗无效。
3.结核性盆腔炎:有结核病或结核病接触史,下腹痛持续存在,行经时尤为明显,月经量减少或月经稀少,甚闭经,可伴有低热,盗汗,无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妇查可无阳性体征,有时可触到两侧附件增厚,触痛,诊刮子宫内膜并活检,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盆腔x线平片或经血培养等可明确诊断,抗结核药物试验性治疗有效。
4.卵巢恶性肿瘤:常有下腹部肿块及肿块迅速增大史,伴下腹部疼痛,多为持续性,与月经周期无关,无痛经史。妇科检查在盆腔内触及固定质硬包块,很少有触痛,如肿瘤已在盆腔内转移时可在子宫骶骨韧带处扪及多个不规则硬结,一般无压痛,晚期常伴有腹水。b超及腹腔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5.子宫腺肌病:妇查子宫呈对称性或不对称或结节性增大,质较硬,用孕激素和避孕药治疗无效,反而使痛经加剧,b超有助于诊断,核磁共振诊断率可达100%。如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存在则术前诊断较困难,有待于本后切除子宫病理检查才能确诊。
6.直肠癌;脓血便与月经周期无关,无痛经史,大便形状不规整,肛门直肠指诊可触及直肠上有坚硬肿块,固定于肠壁,或有边缘隆起中央凹陷的溃疡,有时肠腔呈环状狭窄,而仅能容纳指尖、钡灌肠有助于鉴别,乙状结肠镜、直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并可取活体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7.肺部疾病:肺部肿瘤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咯血均与月经周期无关,不发生在月经期。胸透或拍片无反复出现、反复消失的特点。支气管造影检查可以与支气管扩张相鉴别。
8.泌尿系感染:可出现尿频、尿痛、尿血等症状,但并不发生在月经期,与月经周期无关。抗炎治疗有效。通过膀胱镜检查或活检可明确诊断。
疗效评定标准:
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判定标准:
1.痊愈
(1)保守疗法:①痛经消失;②月经正常;③子宫正常大小,粘连吸收,结节及增厚消失。
(2)手术疗法,①主要病灶己切除,残存粘连或增厚组织基本消失;②临床症状消失;③腹部或其他伤口愈合好;④术后恢复好。
3.好转
(1)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2)腹部包块缩小。
4.无效:经治疗症状无改变或加重。
预后:
近年来由于广大妇产科工作者提高了对本病的认识和腹腔镜的应用,使本病的确诊率较前增加,很多早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得以确诊,同时因剖宫产及人工流产术的增加,也使本病的绝对发病率上升。
治疗:
因本病是受激素影响而发生疾病,故主要采用激素治疗,对激素治疗无效或病情较重时用手术治疗。这些方法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复发率较高,远期疗效尚不满意。一、定期随访:
如患者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早期,症状轻或无症状,可暂时观察,定期随访,对不孕者可鼓励其妊娠,往往经妊娠分娩后症状消失而愈。随访期间病情加重则应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二、激素疗法
1.雄激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有特效。常用甲基睾丸素5mg,每日2次口服;或丙酸睾丸酮25mg,肌注,每周2次,2~3个月后停药观察。每月剂量不能超过300mg。否则可发生男性化表现。
2,假孕疗法:即口服避孕药造成类似妊娠的人工闭经方法。常用的药物有乙酸孕酮、安宫黄体酮、甲地孕酮、18甲基炔诺酮等,均可用于治疗本病,一般常用剂量为避孕剂量的4倍以上,并辅以一定量的雌激素,常用炔雌醇,以防止子宫内膜脱落出血,一旦发生突破性出血,可将雌激素剂量增大。一般主张持续给药6~12个月。
3.假绝经疗法:是目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最有效的方法。用丹那唑 400~800mg/日,分2~4次口服,一般从月经第5天开始服药,当出现闭经后剂量逐渐减少至每天200mg,疗程6个月。
4. 甲氧萘丙酸钠:为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适用于痛经明显而体征轻微或不适宜手术与激素治疗的患者。其用法为痛经时口服甲氧萘丙酸钠2片(每片275mg),然后根据情况每4 ~6小时服1片,维持3~5天。一般无明显副反应,少数可出现疲乏,轻度头痛胸痛等症。
5.三苯氧胺(tmx):一种合成非甾体类抗雌激素药,常用量每次10mg,日2次,连服6个月,不抑制排卵,血清lh和fsh无变化,在治疗过程中能受孕,动物实验表明无致畸作用,副作用少,价格低廉,但效果不如丹那唑,停药后复发较快。
6. 孕三烯酮:是一种抗雌激素类药物,剂量为每周2次,每次2.5mg,于周期的第一周开始服用,连续服6个月,如在治疗后一月未发生闭经,则增加剂量,每周3次,每次2.5mg,停药后月经平均在33日内恢复。副作用少而且轻,不影响肝功能,生育力的恢复与丹那唑相仿。
7. gnrh显效剂:能抑制性腺激素分泌,使异位内膜的生长受抑制。有鼻腔吸入和皮下注射植入两种。剂量分别为每日3次,每次300ug,共用6个月,每6周皮下注射1次,每次6.6mg,共3次,药效以皮下植入较好。副作用乃为低雌激素血症引起的各种症状。
三、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主要是解除疼痛,切除盆腔包块,治疗不孕及根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不同的病情及目的,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1.保守手术: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下手术,手术范围有分离盆腔粘连,电灼或切除盆腔病灶,子宫悬吊术,卵巢内膜异位囊肿剥出术,合并有子宫肌瘤时同时切除,有严重痛经者,多主张将骶前神经切除。术中尽可能保留正常的卵巢组织。适合于年轻患者持久不孕,保守治疗无效时,或严重痛经药物不能缓解者。术后的妊娠率为40~60%。术后复发率较高,部分患者往往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2.半保守手术:主要是切除子宫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保留卵巢功能。适用于45岁以下,无生育要求,或病灶范围广泛,无法保留生育功能者,或合并有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者。术后复发率较低,仅为2~3%。
3。根治手术:是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不保留卵巢功能。如粘连严重行全子宫切除有困难时,可行次全子宫切除或仅切除双侧卵巢。适用于近绝经期,或虽年轻但病情严重者。术后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对症状严重者,可给小剂量雌激素治疗。用药复发时应及时停药。
防治要点
应根据患者年龄、临床表现、病变部位、范围以及对生育要求等酌情选用最佳的治疗方法。原则上对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应多考虑药物治疗,尽可能保留卵巢及生殖功能。
药物治疗有:①假孕疗法:应用大剂量含有雌激素及孕激素的甾体药物造成假孕的治疗方法。使异位内膜转化为蜕膜,以后蜕膜坏死、吸收和消退。kistner介绍每天用炔诺酮5mg、炔雌醇0.075mg治疗,疗效好,不良反应轻。持续给药6—12月,症状明显缓解,病灶缩小或消失。停药后部分患者可复发。治疗结束后,在短时间内可恢复排卵功能。治疗后的妊娠率为30%—43%,适用于病情较轻,要求生育的年轻患者,以及手术后症状复发患者。②假绝经疗法:采用人工合成的17-α-乙炔睾丸酮衍生物达那唑。该药具有微弱雄激素作用,抑制促性腺激素的释放,直接影响卵巢甾类激素产生,使体内雌激素下降而抑制子宫内膜生长,患者出现闭经,但其fsh及lh属低值而非高值,故又称假绝经疗法。domoski报告用本药治疗后的妊娠率为72%,治疗期间症状100%缓解,体征改善达85%。停药后有15%—30%复发。常用剂量为每日400—800mg,分2—4次口服,从月经第5日开始服药,连续治疗3—6个月。停药数周内即可恢复排卵。其不良反应为潮热、出汗、痤疮水肿、体重增加等。其他有sgpt升高,这与药物的化学结构有关,引起胆汁郁积所致,停药后即可恢复。达那唑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如合并子宫肌瘤时,还可以促使其萎缩,但其价格昂贵,尚难普遍应用。③药物性切除卵巢:即采用长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长效gnrh-α)。药物作用是明显抑制fsh水平,减少卵巢雌激素的分泌。meldrum报道于月经第5日开始,用gnrh一α100μg,皮下注射,1次/dx28d,治疗一个月测血雌二醇明显减低,与卵巢切除者相仿。治疗时病人症状改善,停止治疗一周后重新恢复月经,长程治疗和卵巢切除相似,是目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较肯定的方法。
手术治疗:①保守手术:适用于要求生育的年轻患者。手术范围包括分离盆腔粘连、电灼或切除盆腔病灶、子宫悬吊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出术等。如手术未能完全切除病灶,术后宜用药物治疗3—4月。保守手术后的妊娠率为40%—60%。②半保守手术:对无生育要求者,或病情需要切除子宫而较年轻者,尽可能行保留卵巢的半保守手术,保留一侧或双侧正常的卵巢组织,以免术后出现绝经期综合征。③根治手术:病情较重,年龄较大者可行全子宫及附件切除术,达到根治目的。如粘连严重,切除子宫有困难时,可行次全子宫切除术或仅切除双侧卵巢。
中西医结合: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较难治的疾病,不论单纯中医或单纯西医治疗,远期疗效都不令人十分满意。近年来中西医结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两者有机结合应用于临床,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一、减少激素类药物用量,配以中药治疗
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激素依赖性疾病,故西医治疗以激素为主,但疗程长,往往需要半年以上,且副作用较大,有男性化表现,闭经,绝经期综合症等,治疗期间尽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缓解,但随之而来又给患者带来新的病痛,停药后复发率较高。如中西医结合,可先用激素疗法治疗1~2个月见效后即可停用,继而改服中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舌脉辨证施治,以活血化瘀为主,分别治以疏肝理气,温经散寒,益气升阳,清热,补肾等法,同时结合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口服不同的汤药以调整月经周期,特别是在经期活血化瘀因势利导,使原有陈旧性瘀血病灶随经血而去,同时又可防止新的瘀血病灶产生。消除了痛经,并可起到调经助孕的作用,即减少了激素药的用量,又使机体阴阳达到平衡,气血调畅,祛除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而且中药无明显副作用,在治疗期间可以妊娠,患者容易接受。
二、人工流产术后用中药进行预防性治疗
从临床报道看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上升与人工流产、宫内置环密切相关,为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可采用中药对人工流产术后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口服中药促进宫内瘀血排出,以降低手术的应激反应,调节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平衡,清除人流术时倒流盆腔的血液和防止宫内血液倒流,减少本病的发生率,从预防角度看中医中药治疗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补肾活血将可能成为今后治疗的方向
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产生主要是血瘀所致,故在治疗上始终不离活血化瘀。近年来有人研究认为是由于肾虚而致血瘀,尤其是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原因的80%以上是由于高泌乳血症,卵泡发育障碍,黄体不健与未破裂卵泡黄素化所致,采用补肾养髓,疏肝活血化瘀,使本病的受孕率进一步提高,因此认为中医辨证应以肾虚肝郁血瘀更为科学。还有人认为温肾药确有类似内分泌激素作用,能调节性腺和肾上腺功能,并激发肾上腺释放皮质素。另外补肾药具有一定的雌、孕激素样作用,因此补肾活血有可能成为今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向,人们将期待着一种新的方法和药物治疗本病,无副作用且可治愈疾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关论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一种特殊性疾病,它既非炎症,也不属于肿瘤范围,是由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的子宫内膜所引起的一种病变。本病多发生在30~40岁妇女。
病人主要表现为痛经痛经的部位为下腹及腰骶部胀痛,性交痛或肛门坠痛,痛经特点是继发性进行性加重。伴随月经周期性发作,月经前1~2天开始,随月经来潮加重,有时持续至经后数日才能缓解。可伴月经异常,以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为主。常有不孕。少数病人有周期性便血尿血咯血,低热。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妇科疾病,但由于表现的症状与体征常不相称,有的病人症状虽严重,体征不明显,有的病人体征明显而症状不典型。典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继发性进行性的痛经及性交痛。如为年轻不孕妇女,经一般检查均正常,或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久治无效;以及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伴有经常性腹痛及腰骶部胀痛不适者,均考虑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应去医院妇科检查,于月经中期月经第二天各作一次盆腔检查,有助于确诊。必要时可作腹腔镜检查,可疑病灶活体组织检查,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等协肋诊断。

子宫内膜组织出现于正常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一般称子宫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
(一)予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指子宫肌壁内出现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在异位的腺体及间质周围有增生肥大的平滑肌纤维。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主要临床表现为子宫增大,痛经月经过多。病因未明,有人认为是子宫内膜直接向肌层扩展的结果。病人常有雌激素增高及伴有子宫内膜增生症。妊娠分娩及过度刮宫等创伤可能会增加子宫内膜碎片进入肌层的机会,故多见于经产妇。
【病变】
肉眼观,分弥漫型及局灶型两种。弥漫型表现为子宫均匀增大;局灶型者子宫呈不规则增大,多见于子宫后壁,呈球形增大。切面可见在增厚的子宫壁中散在大小不等的小腔,有些小腔含血性浆液或巧克力样液,有时可见棕色含铁血黄素沉着,偶尔有较大的囊腔形成。小腔隙周围可见平滑肌纤维呈旋涡状排列,与平滑肌相似,故有腺肌瘤(adenomyoma)之称,但与周围肌层的分界不如平滑肌明显。
镜下,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标准是,距子宫内膜基底层以下至少一个低倍(10×10)视野(大约2mm)深处的子宫肌层中出现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呈岛状分布,其周围有肥大的平滑肌纤维。异位的腺体往往呈增生期改变。这种内膜对雌激素有反应,而一般对孕激素比较不敏感,可能与其来自子宫内膜基底层有关。少数腺体可呈分泌期改变。间质与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相似。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是指子宫内膜异位于子宫以外的组织及器官,如卵巢、子宫直肠窝、输卵管、子宫浆膜、子宫韧带、直肠膀胱、子宫颈、阴道、外阴、腹股沟、腹部手术瘢痕、盆腔淋巴结等。一般好发于青年妇女和不孕症妇女。主要症状为痛经
最多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于卵巢表面,且多为双侧性。因引起局部纤维组织增生而常形成结节状肿物。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作用下,可发生周期性变化,随月经反复出血,在局部形成充满“血液”的囊性肿物,即所谓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囊内含棕红色粘稠的变性血性液体,似巧克力糊、称巧克力囊肿。镜下,在其囊壁内往往可找到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由于经血不断产生和聚集,囊肿可继续增大,囊内压不断增高,引起临床症状。囊肿也可破裂,引起腹腔出血和附近组织粘连。其次为子宫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常引起严重粘连,并往往形成紫褐色结节状肿物。
组织发生主要有两种学说,一为种植及移植学说,认为在行经期,经血倒流至输卵管,进入盆腔,使子宫内膜碎片种植在盆腔及腹膜表面;或经淋巴道、血道带到淋巴结和远隔部位;或在子宫切开或切除手术时人为地将子宫内膜移植到腹壁切口所致。另一种是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认为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是由于器官本身局部的体腔上皮化生而来,这种可能性较小。

具有生长能力及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部位者,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当内膜在子宫肌层内生长,且局限于子宫者,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又称子宫肌腺病;内膜侵犯子宫肌层以外的组织,称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以卵巢最为常见,此外子宫骶骨韧带、子宫下段后壁浆膜层以及子宫直肠陷凹、乙状结肠的盆腔腹膜、阴道直肠隔等处也较为常见,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近来发病率明显增高。
[imgz]fuchankexue166.jpg[alt]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部位[/alt][/img]
图170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部位
一、病因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良性病变,但具有远处转移和种植能力。对于其发病原因,目前有多种学说。
(一)子宫内膜种植学说
月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碎屑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腹腔,种植于卵巢表面或盆腔其他部位。如严重的后倾后屈子宫及先天性宫颈狭窄或阴道闭锁者,易并发本症。剖宫取胎手术时,可将内膜碎片带至腹壁伤口上,形成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此为种植学说的有力例证。
(二)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卵巢生发上皮、盆腔腹膜、直肠阴道隔等都是由具有高度化生潜能的体腔上皮分化而来,均具有潜在能力化生成为子宫内膜样组织。
(三)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
子宫内膜碎屑通过淋巴或静脉播散种植,可造成远隔器官的内子宫内膜异位症,如肺、胸膜病灶等。
二、病理
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
内在性内膜异位症局限于子宫肌层使子宫不规则增生,酷似子宫肌瘤,切面可见增生的肌组织也似肌瘤呈旋涡样结构,还可见散在紫褐色陈旧性出血斑点,且外周无包膜,此种病症称子宫肌腺瘤;异位的内膜弥散于整个子宫肌壁,使子宫较均匀地增大,称子宫肌腺病(图171)。
[imgz]fuchankexue167.jpg[alt]子宫肌瘤病[/alt][/img]
图171 子宫肌瘤
外在性内膜异位症最常发生在卵巢,由于周期性出血,可出现血性囊肿,多为6~7cm直径大小,表面为一层原纤维囊壁包绕,内含棕黑色粘稠陈旧血液,又称“巧克力”囊肿,多与周围有紧密粘连。其次子宫直肠隐窝之腹膜、子宫骶骨韧带、直肠阴道隔甚至直肠前壁,常有散在紫褐色出血点或结节,使肠壁与子宫后壁及卵巢间形成致密粘连,术中很难分离。
光镜下能见到子宫内膜上皮、内膜腺体或腺样结构、内膜间质和出血。由于异位内膜反复出血,上述典型组织结构可能被破坏而难以发现。异位的子宫内膜极少发生恶变,但卵巢巧克力囊肿可以恶变为宫内膜样腺癌等,要引起注意。
三、临床表现
症状与体征随病变部位与范围不同而异,并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约20%患者无自觉症状。
(一)症状
1.痛经与疼痛
主要表现为继发性与渐进性痛经。疼痛多位于下腹部及腰骶部,可放散至阴道会阴肛门或大腿部。常于经前1~2开始,经期第1天最剧,持续至经后逐渐消退,但随月经周期而呈进行性加重,且疼痛程度与病灶大小不成正比。当异位内膜累及子宫直肠陷凹及子宫骶骨韧带时,多有性交疼痛和肛门坠胀感,经期尤甚;腹壁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经期见腹壁瘢痕增大并感剧痛;肠道内膜异位伴有腹泻便秘,甚至有周期性便血大便时可引起难忍的疼痛;膀胱内膜异位可出现周期性尿频、尿痛或尿血;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时可引起急性腹痛和腹膜刺激征,酷似宫外孕破裂症状。
2.月经失调
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为主,可能与内膜增生或卵巢功能失调有关。
3.不孕
多数内膜异位患者输卵管并无阻塞,可因输卵管与其周围组织有粘连,而致蠕动受限;少数患者输卵管壁呈结节状增厚、管腔可能被阻塞;子宫位置后倾固定、卵巢功能失调等原因,约74%以上患有不孕史。
(二)体征
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子宫多增大变硬,一般不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多有压痛,可能为局限性隆起,也可能为均匀性增大。
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征者,可在子宫一侧或双侧附件区扪及子宫相连的张力较大、不活动包块,有压痛;在子宫骶骨韧带、子宫后壁或子宫直肠陷凹处可扪及一至数个米粒至蚕豆大小不等的硬结,明显触痛,肛诊时尤为明显。如阴道直肠受累,在阴道后穹窿可触及甚至可见到突出的紫褐色结节
四、诊断
可根据病史、症状与体征作出诊断。但要注意有时症状与体征不一致,可能症状典型,但体征并不明显,或体征较明确而症状不支持。对可疑病例试用药物治疗有效者亦可诊断,也可借助腹腔镜检查和活检查组织作病理检查以确诊,甚至有时须经剖腹探查,方能明确诊断。
五、鉴别诊断
(一)子宫肌瘤
子宫有不同程度增大,尤其是壁间子宫肌瘤子宫肌腺瘤光凭妇科检查不易区分。但子宫肌瘤痛经史及周期性下腹痛史。
(二)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患者疼痛不仅限于月经期,平时亦有隐痛,且可能出现反复炎症发作史,对抗炎治疗有效,但内膜异位症抗炎治疗则无效。还需注意凡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经久治疗症状不消者,应考虑有内膜异位症之可能。
(三)盆腔恶性肿瘤
卵巢恶性肿瘤除在子宫旁扪及固定实性包块外,也可能在盆腔内触及散在转移结节,因而易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混;直肠内膜异位除便血外,尚可触及硬块而易误诊为直肠癌。但肿瘤患者一般体质差,病情发展迅速,疼痛为持续性,与月经周期无关。凡诊断不明确者,尤其疑有恶变者,应尽早剖腹探查明确诊断。
六、预防
(一)防止经血逆流 对明显的后倾后屈子宫及宫颈管粘连、狭窄及闭锁者,均应纠正或及时手术治疗。
(二)避免手术操作引起子宫内膜种植 输卵管通畅试验及造影应在月经净后3~7天进行,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时,不应突然降低宫内负压,以避免宫内破碎内膜逆液流入腹腔;宫颈冷冻、电熨、锥切均不宜在经前进行,剖宫取胎时,应避免宫腔内容物流入腹腔或腹壁切口;在缝合子宫及腹壁切口前,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以防内膜种植。
七、治疗
应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病变部位及范围以及是否有生育要求,加以全面考虑。
(一)激素疗法
鉴于无排卵性月经往往无痛经,故要采用性激素抑制排卵,以达缓解痛经的目的。适用于年轻、有生育要求及病变轻者。
1.孕激素 常用药物有炔诺酮(妇康片)、甲孕酮(安宫黄体酮)、甲地孕酮(妇宁片)或异炔诺酮。自月经周期第6~25天服药,每日口服上述一种药5~10mg,可连续服用3~6个周期。有此法可抑制排卵,并使异位内膜退化。有人主张用大剂量合成孕激素3~10个月,辅以小剂量雌激素防止突破性出血,以造成类似妊娠的人工闭经,称为假孕疗法。
2.雄激素 常用甲基睾丸素5mg,每日2次,舌下含服,或丙酸睾丸酮25mg,每周2次肌注,连用6~8周为一疗程,两疗程之间停药4周,可试用2个疗程观察效果。
3.丹那唑 常用量为每日400~800mg,分为2~4次口服,当出现闭经后剂量逐渐减少至每日200mg为维持量,一般从月经第5天开始服药,连续治疗6个月,在停药后30~45天即能恢复排卵,并可提高受孕率。
此药具有轻度雄激素和类孕激素作用,它可通过丘脑下部抑制排卵前lh高峰的出现,并能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以抑制内膜生长,使痛经症状迅速消失。目前普遍认为丹那唑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较为理想的激素类药物。由于其对肝肾功能有不良影响,用药期间应注意肝肾功能。
(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有不良反应或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以下不同术式:
1.保留生育功能手术
适用于年轻尚未生育的妇女。手术应保留子宫,行单例卵巢囊肿切除或卵巢巧克力囊肿剥离术,输卵管周围粘连分离术,盆腔内局部病灶电灼或切除,以及子宫悬吊术。术后症状多能改善,50~65%妇女术后有受孕可能。
2.保留卵巢功能手术
适用于35岁以下,已无生育要求的妇女。切除全子宫及盆腔内其他病灶,但保留一侧或部分卵巢以维持患者卵巢内分泌功能。
3.根治性手术
适用于近绝经期或虽较年轻但病变严重,且激素疗法无明显疗效者。行全子宫双附件及分腔内局部病灶切除。卵巢切除后,即使残留部分异位内膜,变可逐渐自行萎缩退化。术后视情况给予性激素治疗。
4.腹腔镜下手术治疗
是近年国外较普遍采用的新技术,分为电凝、烧灼及电切或激光切除三种。初步观察术后妊娠率较高。

正常在子宫内壁上生长的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到子宫以外部位引起的疾病,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通常局限在腹膜和腹腔器官的表面。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常附着在卵巢和子宫支持韧带上,也可以附着在肠、输尿管、膀胱阴道、腹壁手术瘢痕,甚至在胸膜上。极罕见的在肺部发现子宫内膜组织。
由于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对激素的反应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同,也可以在月经期出血,引起痉挛、疼痛、炎症、瘢痕组织形成等。随着病情发展,形成粘连,影响器官的功能,甚至引起肠梗阻
子宫内膜异位症有遗传倾向,患者一级亲属(母亲、姐妹、女儿)的发病率比其他妇女高。另外,年龄在30岁以上的初产妇、高加索血统妇女和子宫异常等因素都可能增加患病的危险性。
估计在25~44岁的妇女中约有10%~15%有子宫内膜异位,十几岁已来月经的女孩也可能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妇女中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因为只有直接观察到病变才能确诊,很多诊断是在手术时才确定的。不育妇女中可能有25%~50%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是妊娠生理受到干扰所致。严重的子宫内膜异位可以堵塞卵子从卵巢进入子宫的通道造成不孕,有时轻微的子宫内膜异位也可以引起不孕,但原因尚不清楚。
子宫内膜异位症:错位的组织
小块的子宫内膜组织(以小点表示)通过输卵管从子宫逆行移动进入腹腔。这些组织可以粘附在卵巢、支持子宫的韧带、肠壁、输尿管、膀胱阴道、手术瘢痕或胸腔内。
[imgz]mokejiatingzhenliao196.gif[alt]子宫内膜异位症:错位的组织[/alt][/img]
【病因和症状】
子宫内膜异位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可能是子宫内膜细胞以某种方式移植到子宫以外继续生长。移植可能发生月经期间,脱落的小块子宫内膜碎片,通过输卵管逆向流入腹腔,而不是随经血通过阴道流出体外。
子宫内膜异位引起下腹和盆腔疼痛,月经不规则,在正常月经来潮前有点滴出血、不孕等。有些严重子宫内膜异位的妇女并没有症状,而某些病变很轻微的却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
子宫内膜组织附着在结肠、膀胱上,可出现腹胀、肠蠕动时疼痛、经期直肠出血或排尿时下腹疼痛等症状。子宫内膜组织附着在卵巢或卵巢附近,有时形成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囊肿内充满陈旧性的血液。偶尔囊肿破裂可突然引起剧烈腹痛
【诊断】
妇女出现典型的症状或有不明原因的不孕,应怀疑有子宫内膜异位症
查体可能没有异常出现,有时在盆腔检查时,受检者有疼痛感,医生可以在子宫后或卵巢附近扪到结节和肿块。个别的可在外、子宫颈、阴道、肚脐或手术瘢痕上发现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
只有在观察到异位内膜组织形成的斑块时才能确诊,可以用腹腔镜通过在脐下作的一个小切口插入腹腔观察。如果肉眼观察不能确定病变的性质,应该在内窥镜下取活体组织送检,才能作出诊断。
其他的检查方法,如超声波扫描、x线造影、ct和mri等可用来了解病情的范围和发展情况,但对于确诊的实际作用有限。某些血液检查,如ca-125和子宫内膜抗体等,也可以作为跟踪病情参考。但由于这些指标在另外一些疾病中也会出现,因此,一般不用来作诊断依据。
美国生育协会建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类标准,是根据子宫内膜组织的位置是在器官表面,还是侵入器官深层;粘连是薄片状,还是紧密厚实等来划分。标准分为极微(Ⅰ期)、轻度(Ⅱ期)、中度(Ⅲ期)和重度(Ⅳ期)四期。要确定子宫内膜异位是否影响到患者的生育能力,还要做另外一些检查。
【治疗】
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生育要求、年龄和病变的范围、严重程度来决定。
抑制卵巢功能和减慢子宫内膜组织生长速度的药物有:复合口服避孕药、孕激素、达那唑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等。gnrh-a开始时刺激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但用药几周之后,又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极微或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妇女,治疗好转后,是否受孕率也有所提高,目前尚不清楚;然而,病情不严重的妇女,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受孕率可达40%~60%。药物不能治愈子宫内膜异位症,往往在停药后又复发。
中度和重度的子宫内膜异位症,需要手术治疗,在尽可能切除异位子宫内膜组织的同时,应尽量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一般在腹腔镜诊断时,就可同时切除病变组织。病灶直径大于4~5cm、下腹或盆腔广泛粘连、子宫内膜组织堵塞一侧或双侧输卵管,药物不能缓解的下肢或盆腔剧烈疼痛等,都应该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有时可用电灼器(一种用电流产生热的装置)或激光器(一种把光聚焦成强光束产生热的装置)来切除病灶。然而,手术切除也是一种暂时措施,大多数患者术后都可能复发。病灶切除后,受孕率可达40%~70%。受孕率高低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药物治疗可以提高受孕率。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选择
·药物抑制卵巢功能和减慢子宫内膜组织的生长速度
·手术尽可能彻底切除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
·药物和手术联合治疗
·切除子宫,通常同时切除输卵管和卵巢
药物治疗或手术切除子宫内膜后,口服避孕药可以延缓病程。只有手术切除双侧卵巢,才可能防止复发。
患者下腹和盆腔疼痛用药物治疗不能缓解,而且不想再生育时,可以切除卵巢和子宫。切除卵巢和子宫后,应开始雌激素代替治疗,因为手术的后果与绝经相似(见第233节)。治疗可以在手术后立即开始,如果残留的子宫内膜组织较多,也可以延至4~6个月后再治疗,在此期间,子宫内膜组织可以慢慢萎缩,而不会因雌激素刺激而增生。此时,应继续使用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的药物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用药物

药物副作用
雌激素、孕激素复合型 口服避孕药腹胀乳房触痛、食欲改变、踝部水肿恶心月经间期出血,深静脉血栓形成
孕激素月经间期出血、情绪波动、抑郁、萎缩性阴道炎
达那唑体重增加、痤疮、音调变低、体毛增多、潮热、阴道干燥、踝部水肿肌肉痉挛、月经间期出血、乳房变小、情绪波动、肝功能障碍、腕管综合征
gnrh-a热潮、阴道干燥、钙丢失、情绪波动

当在子宫腔面以外有子宫内膜组织生长时称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常见部位为卵巢、子宫韧带和盆腔腹膜等处。病变在卵巢最为常见,多呈囊肿样,内含混有子宫内膜组织的棕褐色稠厚陈旧性血液,称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到子宫肌肉内的称为子宫肌腺症。身体其他部位如胸膜、肺、臂、腿等许多器官都可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但罕见。剖宫产的腹壁切口疤痕和分娩时的会阴切开疤痕也都可成为发病部位。
本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痛经月经失调不孕。其痛经特点是继发性和渐进性(逐年加剧)痛经,疼痛时间长、程度剧。不孕也不一定同病变严重度成正比,有时相当轻的病变也伴不孕
本病的预防和处理主要为:
1.防止经血倒流(经输卵管流入腹膜腔)。先天性外阴阴道畸形(如处女膜闭锁、阴道横膈)、后天性阴道炎性狭窄和宫颈粘连等均应及时手术治疗;经期一般不作盆腔检查。
2.避免手术操作引起的子宫内膜种植,若经前不作输卵管通畅试验以免经血倒流入腹腔;剖宫取胎(尤其是孕中期作)医生要采取措施避免子宫腔内膜碎屑留落在腹腔内或切口中种植。
3.适龄婚育、药物避孕。妊娠可阻碍和减轻本病的发生和发展,所以已属婚龄或已婚女子痛轻较重者应及时婚育;已有子女者较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对本病有预防作用。
4.若已患本病者的治疗应根据年龄、症状、病情及对生育的要求而定。不孕者即使轻度病变也要积极药物治疗,或对有巧克力囊肿者作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如巧克力囊肿剥出术)痛经明显而病变轻的无生育要求或未婚妇女用性激素疗法,目前常用药如孕酮类、丹那唑和三苯氧胺等;病变重而无生育要求者年龄在35岁以下,可作保留卵巢功能的手术;病情严重药物无效或近绝经期的重度病人可选根治性手术。
5.注意丹那唑,内美通与大剂量孕激素等药容易损害肝功能,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原有肝病者禁用。
6.子宫肌腺症孕激素疗法无效,常需切除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