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疮

参考:新生儿脐炎

“脐疮” 相关论述

脐部疾患是指小儿出生后断脐结扎护理不善,或先天性异常而发生的脐部病证。其中脐部湿润不干者称为脐湿;脐部红肿热痛,流出脓水者称为脐疮,血从脐中溢出者称为脐血,脐部突起者称为脐突。古代医籍对脐部疾患记载甚多,认为脐湿脐疮脐血发病与接生断脐不当有密切关系,脐突发生与体质因素有关。脐湿脐疮西医学泛指新生儿脐炎脐血西医学称脐带出血,脐突包括西医学所称脐疝、脐膨出
脐部疾患发生在新生儿期,一般预后良好。但是,脐疮处置不当亦可酿成败血症等重症;若脐血与全身血液疾病有关,则病情较重。脐突患儿大多数预后良好,可治愈。
[病因病机]
产生脐湿脐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断脐后护理不当,感受外邪所致。婴儿洗浴时,脐部为水湿所侵,或为尿液浸渍;或脐带未干,脱落过早;或为衣服摩擦损伤等,使湿浊浸淫皮肤,久而不干者,则为脐湿。若湿郁化热,或污秽化毒,则湿热之邪蕴郁,致营卫失和、气滞血瘀,而致脐部红、肿、热、痛,进而湿热酿毒化火,毒聚成,致脐部溃烂化腐,则为脐疮
导致脐血的病因可为断脐结扎失宜所致,亦有因胎热内盛或中气不足所致。断脐时,脐带结扎过松,可致血渗于外;结扎过紧,伤及血脉,亦可致血渗于外。或因胎热内盛,迫血妄行,以致断脐不久,血从脐溢。部分患儿先天禀赋不足,中气虚弱,脾不统血,亦可致脐血不止。
引起脐突的原因有内因外因两大类。内因是由于初生儿腹壁肌肉嫩薄松弛,或先天发育不全,脐孔未全闭合,留有脐环,或腹壁部分缺损。外因为啼哭叫扰,屏气所致。啼哭口叫扰过多,小肠脂膜突人脐中,成为脐突,若肿物突起久不回纳,致外邪侵入,可因邪毒化热化火,致高热;腹胀腹痛等症。
[临床诊断]
1.有脐带处理不洁,尿液及水湿浸渍脐部或脐带根痂撕伤等病史。
2.脐带根部或脱落后的根部见发红、肿胀、渗液为脐湿;有脓性分泌物渗出,气味臭秽者为脐疮
3.断脐后,血从脐孔渗出为脐血
4.脐部呈半球状或半囊状突出,虚大光亮,大小不一,以手按之,肿块可以回纳为脐突
[辨证论治]
脐湿脐疮临床上应辨常证与变证。仅见脐部发红,创面肿胀,有脓水渗出,一般情况尚好为常证;若脐部红肿,有脓性或血性渗出,伴烦躁不宁,甚则昏迷抽风为变证
脐血一病应辨轻证、重证。轻证一般出血量少,患儿精神,吮乳俱佳,无明显全身不适症状;重证则出血量较多,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拒乳,甚而同时出现吐血便血
脐突包括西医学所称的脐疝与脐膨出脐膨出为先天性脐疝,除脐部突起外,往往伴有其他先天性畸形,如膀胱外翻、肠旋转不全等。
治疗脐湿脐疮以祛湿生肌、清热解毒为总原则。若热毒炽盛,邪陷心肝则凉血清营,熄风镇惊。配合外治法可增强疗效。
治疗脐血应分清原因,不能见血止血。因脐带结扎失宜所致,应重新结扎;因胎热内蕴,迫血妄行宜凉血止血中气不足,气不摄血而致应益气摄血。
脐突的治疗以外治为主,如年龄已逾2岁仍未痊愈,应考虑手术治疗。
一、脐湿
证候:脐带脱落以后,脐部创面渗出脂水,浸渍不干,或微见发红。
分析:脐部为水湿或尿液浸渍,或为秽毒之邪所侵袭,壅于肌表,故局部渗出脂水,浸淫不干。
治法:收敛固涩。
方药:龙骨散。常用药:龙骨枯矾收敛燥湿。外用,干撒脐部。
若局部红肿热痛者,加金黄散清热解毒
二、脐疮
证候: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脓水流溢,恶寒发热,啼哭烦躁口干欲饮,唇红舌燥。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
分析:秽毒之邪侵入脐部,壅于肌肤经络受阻,气血凝滞,发为脐疮。局部红、肿、热、痛,渐为糜烂化脓,溃则脓血流溢。风火交织,邪毒内攻,则见恶寒发热,啼哭烦躁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外治。
方药:犀角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水牛角甘草清热解毒防风荆芥牛蒡子疏散风邪,加黄连连翘蒲公英清解热毒。局部外用金黄散
大便秘结舌苔黄燥加大黄通腑泄热;脐部渗出混有血液加景天三七紫草凉血止血;伴神昏抽搐,加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三、脐血
证候:断脐后,脐部有血渗出,经久不止,或见发热面赤唇焦舌红口干,甚则吐衄、便血肌肤紫斑。或见精神萎靡、手足欠温、舌淡苔薄、指纹淡。
分析:断脐后,如脐带结扎过松,可致血溢外出,啼哭时出血加重,静止时稍止。如胎热内蕴,逼血妄行,血循脐带创u外溢,可见脐血鲜红渗泄。脾虚气不摄血,可见脐血色淡,缓渗不止。
治法:胎热内甚者清热凉血止血,气不摄血者益气摄血,结扎松脱者重新结扎脐带
方药:胎热内盛者用茜根散。常用药:水牛角、生地、丹皮清热凉血赤芍紫草仙鹤草活血止血
气不摄血者用归脾汤。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大枣当归血余炭藕节炭。
尿血加大蓟、小蓟便血槐花地榆形寒肢冷加炮姜炭
四、脐突
证候: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起,虚大光浮,大如胡桃,以指按之,肿物可推回腹内,啼哭叫闹时,又可重复突出。脐部皮色如常,精神、食欲无明显改变,亦无其他症状表现。
分析:腹壁肌肉嫩薄松弛,脐孑l未全闭合,留有脐环,啼哭叫闹,压力过高,致小肠脂膜突人脐中,故脐部光浮胀突。.
治法:压脐法外治
先将突出脐部的小肠脂膜推回腹内,再以纱布棉花包裹光滑质硬的薄片,厚垫脐部,外用纱布扎紧。
若脂膜突出过大,或不能回纳,并见哭闹不安,或年龄已逾2岁仍未见痊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小儿化毒散每服0.3—0.5g,1日2次。用于脐疮
2.云南白药每服0.5g,1日2次。用于脐血
3.三七片每服1-2片,1日2次。用于脐血
二、单方验方
1.马齿苋,每日5g,水煎。分3二4次服。用于脐疮
2.鱼腥草野菊花各5g,水煎。1日分3—4次服。用于脐疮
[预防护理]
一、预防
新生儿断脐后,应注意脐部残端的保护,防止尿便及洗浴浸渍,保持清洁干燥。脐部残端让其自然脱落。保持内衣和尿布的清洁、干燥、柔软,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二、护理
换药时要注意局部的消毒,若有干痂形成,切不可强剥,以免发生出血和伤及肉芽。防止脐疮脓液外溢污染健康皮肤,造成其他感染。
减少婴儿啼哭叫扰。若啼哭频频,肿物久不回复,应注意检查其原因,及时作出相应处理。
[文献摘要]
《储病源候论·卷五十.儿杂病诸候》:“脐疮候,脐疮由初生断脐,洗浴不即拭燥,湿气脐中,因解脱遇风、风湿相搏,故脐疮久不瘥。风气人伤经脉,则变为痫也。”
《万氏家传幼科指南心法·卷之上》:“生下忽然肿胀,脐间血水淋漓。断脐将息大失宜,客水邪风侵入。外用枯矾粘贴,速令干燥为奇。”
幼幼集成·卷二》:“脐突者,小儿多啼所致也。脐之下为气海,啼哭不止,则触动气海,气动于中,则脐突于外。其状突出光浮,如吹起者,控之则微有声。”
[现代研究]
闫继勤.复方天仙胶囊外敷治疗新生儿脐炎30例.新中医1996;(2):53
复方天仙胶囊具有清热解毒,祛腐生肌,止痛散结及活血化瘀的功效,局部用药后,药粉直接渗入感染灶,充分发挥治疗作用,能使新生儿脐炎迅速痊愈,方便易行。本组治疗30例,痊愈29例。

千金疗鱼脐疮似新火针,四边赤,中央如欲黑色,可针刺之若不痛,即可畏也方。(亦名鱼脐疔)腊月鱼头灰,以乱发等分,以鸡稀溏屎和令相得,封上,频贴瘥止,此见不足言而能杀人。
又方:以寒食饧封之,又硬者烧灰涂贴敷之,即瘥。
又疗鱼脐疮,其头白似肿,痛不可忍者方。
先以针刺上及四畔作孔,捣白芷取汁,滴着孔中,如无,以干白芷末用敷。(一云白苣)又方(本方云赤根疔疮)取鼢鼠壤土,以水和如泥,涂粘贴,热则易之瘥。
又方:马牙齿捣末,以腊月猪脂和涂之,拔根出,即止亦烧灰用。
又方(本方云疗犯疔疮)刺头及四畔,令汁极出,捣生栗黄敷上,以面围之,勿令黄出,自旦至午根必出。
又方(同上)以面围如前法,以针乱刺上及四畔,取铜器煎醋令沸,泻着面围中,令容一盏,冷即易之,不过三度即拔根出。
又方(同上)以水四升煮蛇蜕皮鸡子大,三四沸,去滓,服之立愈,又烧蛇皮灰以鸡子清和涂上瘥。(并出第二十三卷中)
崔氏疗鱼脐毒疮肿方。
初生之时,头白如黍米许大,当中黑如蚁,四畔赤,至四五日之后,疼痛不可忍,似溃不即得
又方:取瞿麦生油,熟捣涂之亦佳。(并出第五卷中)

论曰小儿初生,当先洗浴,然后断其脐,断脐后,盒饭以熟艾封裹之,或灸数壮。勿令犯湿日者治小儿脐不干。白矾散
矾石(烧灰) 龙骨(各一分)
上二味细研,敷脐中,取瘥为度。
治小儿脐风汁出。甘草散
甘草(炙锉) 蝼蛄(炙焦各一分)
上二味,捣罗为散,掺敷脐中、瘥。
治小儿脐赤肿,汁出不止。白石脂散
白石脂(一两)
上一味,研为散,熬令温。扑脐中,日三。
治小儿盈月脐不干。方
虾蟆(五枚)
上一味烧灰扑脐、日三。
治小儿脐中水湿肿,赤汁出,时时啼呼,当归粉
当归(末) 胡粉(各半两)
上二味,相和研匀,敷脐中,仍炙絮熨之,以啼呼止为候。
治小儿脐湿。熨方
上取盐豉捣作饼子,如钱大,于新瓦上,熬令热,更互熨之,亦可以黄柏末敷之。一方,用盐二两,豉二合,同捣作饼熨之。
治小儿脐疮久不差。方
虾蟆(大者一枚烧灰) 白矾(一分烧灰)
上二味研细,每用少许敷之,以瘥为度。
治小儿脐疮,汁出不干。黄柏散
黄柏(去粗皮一两半为末) 釜下墨(研三分) 乱发(灰研一分)
上三味,同研匀细,少少敷之。
治小儿脐中汁出。国老散
甘草(炙锉一分) 当归(焙) 铅丹(研各半分)
上三味,捣罗二味为散,入铅丹同研匀细,扑脐中、日三。
治小儿脐湿,逾月不止。三灰散
虾蟆(烧) 白矾(烧) 皂荚子(烧各一分)
上三味细研,少少着脐中
治小儿脐久不干,赤肿脓出及清水当归散
当归(焙)
上一味为末极细,少少着脐中,频用之,顷有小儿,尝病脐湿五十余日,用此一敷即干,后因尿入复病,又一敷愈。

新生儿脐部疾患,系指断脐时结扎手术欠妥,或断脐后护理不当所致。
脐湿 由于断脐后沐浴,脐部被水湿所侵,或护理失宜,脐部受尿液浸渍而成。症见脐带脱落后,脐部渗液不干,或有红肿。治予收敛固涩。
(一)
处方:白石脂3克,黄柏10克,枯矾3克,百草霜1克。
用法:混合研为细末,撒布脐内,胶布或膏药固定,2日换药1次。换药前用艾叶熬水洗净上药部位,并擦干。
(二)
处方:艾叶
用法:将艾叶烧灰,填脐中
(三)
处方:熟明矾龙骨麝香等。
用法:以上3药共少许研末,敷脐上。
(四)
处方:干马齿苋1把,四季葱数根。
用法:将马齿苋烧灰存性,研细粉,瓶贮备用。先用(四)季葱煎水温洗脐孔,洗后即以消毒脱脂棉花拭干脐孔中水,再取马齿苋黑粉适量,撒满脐孔,外加消毒纱布覆盖,以胶布固定。通常1次即可痊愈,倘1次未痊愈者,可如法再做1次。
说明:如无干马齿苋,用棉花子烧炭研粉代替亦有效。
(五)
处方:煅龙骨枯矾各等量。
用法:共研细末,取适量撒敷脐部,敷料固定,每日1换。
(六)
处方:煅牡蛎、炉甘石各等量。
用法:共研细末,撒敷脐部,敷料固定,每日1换。
脐疮 由于脐湿长期不愈,或脐带脱落过早,摩擦损伤,感染邪毒,化热生腐侵蚀脐周。症见脐部发红,甚则波及脐部周围。肿胀疼痛,化浓糜烂,兼有发热,烦躁不安。治以清热解毒
(一)
处方:青黛、黄柏各60克,生石膏120克。
用法:共研细末,撒敷脐部,每日数次。
(二)
处方:地蚕适量。
用法:用地蚕研末,敷脐上,数次即愈。
(三)
处方:棉子若干。
用法:烧灰,掺上即愈。
(四)
处方:黄柏3克。
用法:将黄柏研细末贴患处。
(五)
处方:杏仁3克。
用法:将杏仁捣烂敷于脐上。
(六)
处方:龙骨6克。
用法:将龙骨煅烧后研细末,敷于患处。
(七)
处方:车前子适量。
用法:将车前子炒焦,和黄柏研面,外敷。
(八)
处方:黄连20克,枯矾30克,朱砂10克,冰片2克。
用法:分别研末,加入氧化锌、炉甘石粉各10克,混合过筛,装瓶备用。以3%甲紫溶液调此粉,外敷患处。一般敷3~5天可愈。
(九)
处方:龙骨3克(煅),轻粉1.5克,黄连3克,枯矾1.5克,麝香0.15克。
用法:上药共为末,干掺脐中
(十)
处方:马齿苋适量。
用法:将马齿苋焙枯,为末敷之,即愈。
(十一)
处方:车前子适量。
用法:将车前子炒焦为末,敷之即愈。
(十二)
处方:硇砂枯矾朱砂各6克,冰片0.6克。
用法:研末,密封备用。用3%双氧水洗净脐心,擦干,上药少许,敷料盖上,2日换药1次。脐周围感染或湿疹者涂以1%紫药水。
本方适用于脐息肉
脐肿 由胎毒或感染病毒引起,症见肚脐红肿、灼热、疼痛或伴有发热恶寒,烦躁不安,啼哭口开等。治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一)
处方:淡豆豉12克,赤小豆20克,天南星6克,白蔹10克,芭蕉根汁适量。
用法:将前四药研末,过筛后,与芭蕉根汁调拌和匀成膏。临用时,取药膏适量,敷在肚脐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连续5~7天即愈。
(二)
处方:牡蛎(煅)、大黄各15克,朴硝3克。
用法:上药研末,用田螺浸水调3~6克敷脐上,其水从小便而消。
(三)
处方:茯苓车前子各3克,甘草0.6克,陈皮0.9克,通草0.9克。
用法:共煎汤灌之,一剂即安。
(四)
处方:红饭豆淡豆豉南星(去皮脐)、白蔹各3克。
用法:共为末,用芭蕉自然汁调敷脐四旁,即愈。
脐血 因断脐时,脐带结扎不当,可重新结扎清理。若同时有发热、面红、口干等症,治予清热凉血止血
(一)
处方:煅龙骨6克,枯矾6克,胭脂3克,麝香0.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掺脐上。
(二)
处方:白石脂末适量。
用法:掺脐上即愈,未愈,微微炒过,放冷再掺,不得剥揭。
脐突 脐突又称“脐疝”是由于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腹壁肌肉嫩薄松弛,啼哭叫扰过多,致肠管突入脐中。症见脐部呈半球形状或囊状突起,按压时膨出物可纳回腹中。但当啼哭时,又重胀突,局部皮肤正常。对此一般不需内服治疗。只外治压脐法即可。若突出过大,不能回纳,且超过2岁仍未痊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一)
处方:赤小豆淡豆豉天南星白及各3克。
用法:上药研末,以芭蕉汁调敷脐两旁,自愈。
(二)
处方:乱人头发1团(烧炭存性),枯白矾适量,蜜糖
蜂蜜)少量。
用法:将前二药研为末,过筛,以蜂蜜成膏,摊于1块纱布棉垫上,贴在脐突部位上,以硬板纸轻往下压;然后用纱布束紧固定,一般3~4天自行消散。
(三)
处方:大黄牡蛎(煅)各15克,朴硝6克。
用法:共研细末,用活田螺数十枚,洗净,再用清水半盆养之,过宿,取田螺清水调药敷于患处。每日敷1~2次。
(四)
处方:赤小豆(不去皮)、豆豉天南星(去皮脐)、白蔹各3克。
用法:共研细末,用时加芭蕉树汁3~6克调匀,敷脐(四)周,纱布包扎,每日换2次。一般2~3天可愈。
(五)
处方:艾绒适量。
用法:用艾绒包裹五分硬币1个,外包纱布,压在脐部固定,7天换药1次,直至痊愈。
(六)
处方:艾绒、食醋各适量。
用法:将艾绒置醋内浸泡,将突出的脐疝复位后,把醋艾绒置脐内,填满为度,将硬纸垫压盖在脐孔上,胶布固定。
(七)
处方:猪牙皂2克,雄黄1.5克,细辛1.5克,地龙1条,吴茱萸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冰片1.5克。
用法:上药研末备用。每次取药粉3克,用开水调成糊状,外敷于脐疝处,再以铜钱1枚压盖于药上,最后用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5日为1个疗程。

脐疮毒为难治,火内飞矾地上摊,
寒食面糊才粘贴,生肌退肿即时安。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又称脐中生疮。多由脐湿(详该条)而致皮损,复感毒邪,壅郁局部而发。症见脐部红肿,轻者局限于脐部,重者可向周围蔓延,甚则糜烂,脓水外溢,兼有发热烦躁,唇红口干。治宜清热解毒,佐以疏风止痒。轻者,用青黛散金黄散扑脐;重者,内外兼治,加内服五味消毒饮等。

浴儿不慎水浸脐,或因硼袍湿渍之,脐间淋漓多痛,甚则焮肿作疮痍,脐湿必用渗脐散金黄散最宜,治疗之法如此,临证施之不可疑。
[注]
儿生洗浴,不可久在水中,任意洗濯,既包裹毕,宜时常留意,勿令尿湿浸脐,如不知慎,遂致肚脐浸渍不干,名口脐湿渗脐散敷之,甚则焮赤成,名日脐疮金黄散敷之,庶不致寒湿之气内攻也。
渗脐散枯矾龙骨各二钱煅麝香少许共研细末,干撤脐中
金黄散)川黄连二钱半煅胡粉龙骨各一钱共为末,敷患处。

【方歌】脐疮儿脐破水伤,草纸烧灰敷最良,久而不愈风邪袭,恐发风痫紧紧防。
【注】此证由水湿伤脐所致。若久不愈,则发抽搐,又因风邪外袭也,恐变风痫。宜大草纸烧灰敷之,或加枯矾;或再加龙骨烧上等分,入麝香少许,撒之即效。

《巢氏病源》小儿脐疮候∶脐疮由初生断脐,洗浴不即拭燥,湿气脐中,因解脱遇风,风湿相搏,故脐疮久不瘥也。脐疮不瘥,风气入伤经脉,则变为痫也。
《葛氏肘后》治风脐及脐疮久不瘥方。
上用干虾蟆烧为灰敷之,日三、四佳。(《千金翼》脐有汁,亦用此方,见裹脐法。)
千金》治小儿脐中生疮方。
上用桑汁敷乳上,使儿饮之。
千金》又方
上用 羊乳及血令饮之。
千金》治小儿风脐,遂作恶疮,历年不瘥,汁出不止方。
上烧苍耳子粉之。
千金》又方
上用干蛴螬虫末粉之,不过三、四度瘥。
千金》治小儿脐不合方。
上用大车辖脂烧灰,日二敷之。
千金》治小儿脐中生疮方。
上用甑带烧灰,和膏敷之。
子母秘录》小儿脐疮不合方。
上用黄柏末涂之。
圣惠》治小儿脐疮,久不瘥方。
虾蟆(一分,烧灰) 白矾(一分,烧灰)
上件药合研令细,以敷脐中
圣惠》又方
黄连(末) 胡粉(各半两)
上件药合研令细,以敷脐中
圣惠》又方
上用马齿苋,曝干为末敷之。
圣惠》又方
上用龙骨烧,细研为末敷之。
圣惠》又方
上用香豉,炒令黄焦,捣、罗为末敷之。
圣惠》又方
上用伏龙肝,细研敷之。
张涣婴儿脐疮不瘥,风气传于经络,变为痫疾者,宜急用金黄散
黄连(一分,别为末) 胡粉(别研) 龙骨(烧灰,别研。各五钱)
上件同再研,为细末。每用少许敷脐中,时时用。

圣惠》∶夫小儿鱼脐疮者,此头黑,深破之黄水出,四畔浮浆起,狭长如鱼脐,故谓之鱼脐疮也。
圣惠》治小儿鱼脐疮方。
蛇蜕皮(一两,炙微黄) 鸡子(一枚,打破取清)
上件药以水一大盏煎蛇皮至五分,去滓入鸡子清,搅令匀,更煎三两沸,放温,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圣惠》又方
芫花根(二两,细锉) 猪牙皂角(五挺) 黑豆三合白矾(三两,烧令汁尽,细研)
上件药用醋七升,先浸芫花根皂角黑豆三日于釜中,以文火煎至二升。去滓后却于别铛中煎至一升,入白矾灰,搅令匀,膏成以瓷盒盛,摊于故帛上贴。
圣惠》又方
上腊月猪脂并髓,以鸡子清调令匀涂。
圣惠》又方
上以寒食干饧烧灰,细研敷之。
圣惠》又方
上以白莴苣捣,绞取汁,先以针刺上及四伴,滴汁于中即瘥。
圣惠》又方
上当上切大蒜片子贴定,以艾灸二七壮,逐壮换蒜,灸毕,研豆豉浓罨,定效。
张涣鸡清散 治身体生疮出黄水,四畔 浆起,狭长似鱼脐
上以蛇蜕皮一两,烧灰细研,每用少许,鸡子清调涂上。

申斗垣∶鱼脐疮形似鱼脐,生于肘肚者,是手少阴心经多气少血少海灵道上是也。生于小腿肚者,是足少阳膀胱经多血少气承山飞扬二穴上下是也。(《启玄》)

婴儿脐中肿湿,经久不瘥,若至百日,即危。宜急治之,用枯矾龙骨,等分为末,入麝少许,揩拭脐干。
糁药时,切避风。(滑伯仁)
绛帛灰敷脐中
○干虾蟆牡蛎各一枚,烧灰研敷。
○破屋上烂草为末,频糁,效。(《证治准绳》)
浴儿水入脐中,或尿湿绷袍,致脐肿烂成。或解脱,风袭经络,则成风痫。若脐肿不干,久则发搐。(《巢氏病原》)
脐突,因儿初生洗浴,系脐不紧,秽水浸入,旬日外,脐忽光浮如吹,治宜白芍药汤加苡仁,另用外消散涂贴,自平。(曾氏)

巢氏曰∶因浴儿,水入脐中,或尿湿 袍,致脐中受湿,肿烂成,或解脱为风邪所袭,入于经络,则成风痫,若脐肿不干,久则发搐。《肘后》干虾蟆烧灰敷,日三四,佳。(圣惠枯矾。)
异功散脐中
龙骨( ) 薄荷叶 蛇床子(各二钱) 轻粉(半钱)
上为极细末。少许,干掺脐。
龙骨散脐中
龙骨( ) 轻粉(各半钱) 黄连(去,一钱半)
上为极细末。少许,干掺脐。
治儿盈月,啼叫脐中出血,用白石脂、炒研极细末,干掺。
治儿因剪脐、伤于外风,致脐疮不干方白明矾( ) 龙骨( ,各半钱)
上研为极细末。干掺。
张涣金黄散脐疮久不瘥,风气传于经络,变为痫疾。
黄连(二钱半) 胡粉龙骨(烧灰。各一钱)
上各另研,复合研为细末。每用少许,敷脐中,时时用。

一论小儿因剪脐。外伤于风邪。以致脐疮不干。用
矾龙散
枯矾龙骨( 各五分)
共为细末。每用少许。干掺脐上。
一小儿脐中汁出。并痛。用枯矾末干掺。
又方。黄柏末敷之。
又方。蚕茧壳烧灰存性。掺之亦可。

脐疮,由初生断脐,洗浴不即拭燥,湿气脐中,因解脱遇风,风湿相搏,故脐疮久不瘥也。脐疮不瘥,风气入伤经脉,则变为痫也。

脐疮儿脐被水伤,草纸烧灰敷最良,久而不愈风邪袭,恐发风痫紧紧防。
【注】此证由水湿伤脐所致。若久不愈,则发抽搐,又因风邪外袭也,恐变风痫。宜大草纸烧灰敷之,或加枯矾;或再加龙骨烧灰等分,入麝香少许,撒之即效。

脐疮因水湿伤脐所致.久不愈则发搐.由风邪外袭也.恐变风痫.用干虾蟆烧灰敷之.或加枯矾.或再加龙骨.或旧绵烧灰当头末等分.加麝香少许掺之.
脐突者.肿赤虚大也.由胎母失养.儿受积热所致.宜调其母.清其热.不必敷治.恐反为害.如旬日外.忽肿如吹.不赤.捻动微响.或惊悸作啼者.宜白芍药汤加薏苡仁.外以外消散敷之.
白芍药汤脐突及冷疝腹疼.
白芍药(一两) 泽泻(五钱) 甘草(一钱二分) 薄桂(去粗皮三钱为粗末)
每服二钱.水一钟.煎六分.空心服.脐下痛钩藤生姜食盐
外消散脐突叫啼.及感湿热阴器肤囊浮肿者.
大黄牡蛎(各五钱) 朴硝(二钱)
为末.用田螺洗净.再以清水半碗养之.过宿.取水调药涂之.其螺仍放水中.勿害方效.
阴器肤囊肿者.车前子煎汤.候冷调敷.

疔肿、灸掌后横文后五指.男左女右.七壮即瘥.已用得效.疔肿灸法虽多.然此法甚验.出于意表.(千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疔肿上二七壮.即消.)
疔疮灸法千金以为神验.亦有先以针刺鱼脐疮上四畔作孔.捣白苣汁滴孔者.有刺及四畔令汁出.捣生栗黄敷.(以面围之.勿令黄出.)从旦至午.根拔出者.有用苍耳根茎苗但取一色烧灰醋泔淀和如泥涂.干即易之.不过十度.拔根出者.(疔肿方有千首皆不及此.)有用皂荚子取仁作末敷.五日内瘥者.有用水獭屎敷大良者.可考而知也.有道人敷瓦盘覆蜣螂.安浓米泔小盏.以火逼之.虫热吃泔及困死.取脑中白肉.(乃米泔也.)新瓦上 干为末.热酒调二钱服.仍以少敷即愈.胡签母患此.疼如铁丁丁然.根据此治之效小海、治疡肿振寒太冲临泣、(见腋肿.)治马刀疡 .(铜)一切窝.灸足大指奇间二七壮.灸大指头亦佳.(千)
予年少生一.在足内外踝之中.深而疼.阴证也.偶阅古阴阳书.有用青桑浆治.用之即愈.后在武林.内踝上生一.逾月又生一.令仆往江下取得少黄桑浆.仅可一抹.翌朝愈矣.自是常教人用.皆验.舍侄腿生疮不可行.舍弟取桑根成膏敷.亦愈.举体痛痒如虫啮.痒而搔之.皮便脱落作.灸曲池二穴.随年壮.发即灸之.神良.(千)凡疔肿头鱼脐等.一切无名者.皆治.(见发背.)凡毒久不合.灸合谷各七壮.至七七壮.极验.(仍服内托散.)
小儿湿疮.灸第十五椎侠脊两傍七壮.未瘥、加七壮.(千)疔肿在左.灸左臂曲肘.取病患三指外于臂上处中灸之.两筋间从不痛至痛.肿在右从右灸.不过三日即瘥.(千

生于肘肚与小腿肚间,极疼痛。初起一、二日,先用灸法,极易解散。内服∶
金银花一两 当归 黄 各五钱 生甘草 青黛地榆各二钱 白矾一钱
水煎服。

孙思邈曰.脐风者.断脐之后.被水湿风冷所乘.风湿之气入于脐.而流入心脾.遂令肚腹胀满.脐肿.身体重着.四肢柔直.日夜多啼.不能食乳.甚则发为惊搐.若脐边青黑.撮口不开.是为内搐.不治.爪甲黑者即死.
朱震亨曰.初生七日内.见噤口撮口脐风三症者危.百日内见此症.手足蜷者.亦不治.
曾氏曰.如禀赋充实.发热有痰.惊搐.投黑白饮、温蜜汤.空心调下.微泄似茶褐色二三行.进白芍药汤加姜枣.常用此法.亦妙.脐突一症.又非脐风.此亦因初生洗浴.系脐不紧.秽水浸入于内.产后旬日外.脐忽光浮如吹.捻动微响.间或惊悸作啼.治用白芍药汤加苡仁.次以外消散涂贴.自然平夏.
陈无择曰.小儿初生一七日内.忽患脐风撮口.百无一效.坐视其死.良可悯也.有一法世罕知者.凡患此症.看儿齿龈上有小泡子如粟米.以温水蘸熟帛裹连 指.轻轻擦破.即开口便安.不药神效.
李 曰.断脐后.为风湿所乘.或尿湿 裙.遂成脐风面赤喘急.啼声不出.其症脐肿凸.腹胀满.日夜多啼.不能乳.甚则发搐.撮口噤口.宜调气益黄散.甚者金乌散宣风散.亦有热在胸堂.伸引努气.亦令脐肿发风.千金龙胆汤
钱乙曰.脐湿肿者.断脐后为水湿所伤.或入风冷.致令四肢不和.脐肿多啼.不能乳哺.宜柏墨散、五通膏.
滑伯仁曰.婴儿脐中肿湿.经久不瘥.若至百日.即死.宜速治之.用枯矾龙骨为末.入麝少许.拭脐干掺之.避风.
巢元方曰.脐疮者.水入脐中.或受尿湿.肿烂成.或解脱为风所袭.入于经络.则成风痫.若脐肿不干.久则发搐.宜金黄散
王汉东曰.断脐作枯矾龙骨当归末皆可掺.或油调敷之.
李仲南曰.脐突者.芽儿有热在胸堂.则频频伸引.呃呃作声.努胀其气.抑入根本之中.所以脐突肿赤.虚大可畏.无识之人.将谓断脐不利而使然者.非也.此由胎中母多惊悸.或恣食热毒之物所致.宜对症与药.其热自散.其脐归本.不必敷药.恐反为害.

儿生久坐水中,任意洗濯,或包裹时,水湿浸脐,尿湿浸脐,遂致肚脐浸渍不干,名曰脐湿,古法用渗脐散(如 龙骨红棉灰、焙归头,三味研末掺之,或用白羯子即 子,烧灰敷上。)若渍湿已久, 赤成,名曰脐疮,古法用金黄散(如黄连胡粉龙骨等味),敷之可愈。
〔真按〕肚脐湿气,最易惹起脐风,急治以防变状,只用枯白矾龙骨、研极细末,干撒脐中,至已成脐疮,或出血及脓,金黄散黄连一味,仍嫌寒凉过甚,用海螵蛸、胭脂,共为末,掺之极易收干。

窄而长肿而黑者是
腊猪头骨烧枯研末,鸡子清调搽。

脐疮(图缺)
生于肘肚者.是手少阴心经.多气少血.少海灵道上是也.生于小腿肚者.是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承山飞扬二穴上下是也.又名鱼脐疔.最痛.宜托表加引经药.亦先灸妙.

浴儿不慎水浸脐,或因绷袍湿渍之,脐间淋漓多痛痒,甚则 肿作疮痍,脐湿必用渗脐散金黄散最宜,治疗之法如此,临证施之不可疑。
【注】儿生洗浴,不可久在水中,任意洗濯。既包裹毕,宜时常留意,勿令尿湿浸脐。
如不知慎,遂致肚脐浸渍不干,名曰脐湿渗脐散敷之。甚则 赤成,名曰脐疮金黄散敷之,庶不致寒湿之气内攻也。
渗脐散
枯矾龙骨( ,各二钱) 麝香(少许)
研细末,干撒脐中
金黄散
黄连(二钱半) 胡粉龙骨( ,各一钱)
上为末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