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
参考:恶性淋巴肿瘤
“淋巴瘤” 相关论述
一、早期信号
淋巴瘤分为何杰金氏病及非何杰金氏病两类,为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在儿童期也比较多见,占10%,该病和病毒感染、免疫缺陷、家族、化学药物皆有一定关系。
何杰金氏病(淋巴网状细胞肉瘤)
多发生于少年至青春期阶段,儿童期较少见。
以浅表淋巴结进行性、无痛性肿大为特点,少年儿童如颈部出现无痛性小包块者常为本病早期信号。青少年时期大多缺乏全身症状,往往以颈部(80%以上)或锁骨上、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块为唯一早期标志。一旦出现发热、恶心、消瘦、肿块增大呈现压迫症状及肝脾肿大时,已进入晚期,因此对少年儿童应定期进行颈部及其它部位淋巴结检查。
非何杰金氏病
为小儿多见的恶性肿瘤,是一种发展极速,转移扩散极快的淋巴组织恶性肿瘤,早期即已迅速扩散。
首发信号为无原因的、无痛性的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1~2周内即迅速增大,并向扁桃体、眼、骨骼、乳腺等处转移。一旦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虚弱、厌食、消瘦和肿大淋巴结的压迫症状时,则疾病已近晚期。
二、早期检查
1.淋巴结穿刺或切片活检 确诊。
2.胸部x线断层摄片 以发现肺部浸润情况。
3.骨摄片 确定是否骨转移。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与其他器官中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由淋巴——组织细胞系统恶性增生所引起,是造血系统三大恶性疾病之一。在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中淋巴瘤占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发病年龄一般有二个高峰,60岁左右的老年人为第二发病高峰,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2.42~3.7∶1。女性的预后较男性为好。
[发病原因]
淋巴瘤可分为何杰金病和非何杰金淋巴瘤二大类,确切病因迄今未完全明确,各种学说很多,大致上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病毒感染。某些动物的淋巴瘤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现已获得了证明。在人类身上虽然还未能完全证明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人类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和病毒感染有关是不可否认的。经研究发现何杰金病的活体组织中存在二种病毒颗粒,一种为疱疹病毒,一种为病毒sv5样颗粒。
2.免疫缺陷。据有关报道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慢性冷性凝集综合征等用硫唑嘌呤治疗后,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本身,都可促发淋巴瘤。
3.其他因素。本病常伴有染色体异常,所以染色体异常似乎与淋巴瘤的发生有关;此外,组织相容性抗原与何杰金病之间亦有一定的联系;药物与淋巴瘤发生的关系已初步得到证实,除上述的硫唑嘌呤外,见于文献报道的还有苯妥因钠,马利兰等,这可能与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有关。
中医认为,本病的主因是气郁、痰结、热瘀。此因长期忧思郁怒,性情不畅,而致肝气不舒,气机郁结,这既可致痰浊内停,郁久不化,结成肿块;又可使血行不畅,瘀而化热,热瘀交结而成肿块,故临床可见发热、疲乏、消瘦、气促、喘促、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等症。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发病隐潜,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到后期则有明显的发热、疲乏、消瘦、盗汗和贫血,热型多呈不规则高热或周期性发热,何杰金病中有部分病例以发热和皮肤搔痒为早期症状,在病变后期因免疫力减退,常易并发严重感染。
2.淋巴结肿大。淋巴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的淋巴组织,早期病变多局限于一组淋巴结,或一个解剖区域的(即人体的某一个部位)一二群淋巴结,在疾病后期,肿大的淋巴结可遍及全身。
(1)浅表淋巴结肿大:绝大多数病员有两侧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的浅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这常是淋巴瘤的最早期临床表现,肿大的淋巴结大小不一,从黄豆样到鸡蛋大小,质地多硬而富有弹性,早期无粘连,可移动,后期增大的淋巴结可彼此融合成块,除非局部压迫或浸润神经,肿大的淋巴结多无疼痛。
(2)深部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由于在人体中的位置较深,体表不易触及,临床主要表现为压迫症状,例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支气管时可引起肺不张,出现咳嗽,气急等表现;上腔静脉受压时可致头面部及上肢浮肿,颈静脉怒张,前胸及背部出现侧支循环等所谓“上腔静脉综合征”的表现;颈交感神经受压时则引起同侧上眼睑下垂、汗闭、头颈部充血、瞳孔缩小等;肝脾肿大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肠或幽门梗阻症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可出现腹痛、腹部包块和腹水;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可出现脑部占位性症状,如失语、偏瘫等;脊髓受压时出现截瘫;外周神经受压时可出现神经痛或神经麻痹。
3.其他。皮肤受到淋巴瘤浸润时有皮下硬结、红斑、红皮病、剥脱性皮炎、溃疡等表现。骨组织的淋巴瘤和骨肿瘤相似,骨骼疼痛最为显著,x线显示局部骨质缺损,有时可以发生病理性骨折;瘤细胞侵入骨髓可引起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少数病员可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鼻咽部受浸润时,表现为鼻塞、鼻衄、扁桃体肿大等。
临床分期有利于掌握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作为选择相应而有效治疗的依据,一般可以分为四期:Ⅰ期,病变仅限于一组(一个解剖部位)或相邻的两组淋巴结;Ⅱ期,病变已累及横膈以上或以下的两组以上的淋巴结;Ⅲ期,病变累及横膈以下,但限于淋巴结、脾脏和口鼻区的淋巴组织;Ⅳ期,病变延及肺、胃肠、肝、骨髓、皮肤等处的淋巴结。
[预防措施]
1.怡情养性。保持心情开朗,不要发怒,遇事要能自我化解,万不可耿耿于怀而自寻烦恼。
2.调摄起居。良好有序的生活规律,对老年人是必不可少的,切忌长时间的坐卧(如长时间打牌、下棋、看电视等)。中医讲久坐伤气,久视伤血,气伤则血停,血伤则气不行,气血流行不畅,结而易生疾患。
3.适当的体育锻炼。本病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散步,均能增强体质,以抵御病毒的侵袭。
4.有病及时诊治。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减退,抵抗疾病能力低下,有病一定要及时诊治,久拖小病往往会酿成大患,例如本病的发生发展即是如此。
[治疗方法]
放射治疗与化学治疗是当前治疗淋巴瘤的主要手段,并且疗效显著,治疗原则一般是Ⅰ~Ⅱ期病人采用单纯放疗,Ⅲ~Ⅳ期病人,则应选择联合化疗,并配合广泛的照射较为合适。
1.放射治疗。用超高压射线(如[sb]60[/sb]钴远距离治疗机、直线加速器等),一般剂量在3500~4500拉德,疗程3~4周。
2.联合化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实施联合化疗方案,对于本病有一定的效果,常用药物有氮芥、长春新碱、甲基苄肼、环磷酰胺、强的松等。
3.全身支持疗法。同白血病,可参阅有关内容。
4.单方验方。据各地医院经验,临床使用中草药验方,对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
(1)夏枯草30克、昆布12克、白蔹12克、麦冬30克、玄参24克、银花30克、射干12克,蚤休12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若配以中成药犀黄丸、醒消丸同用,效果更好。
(2)龙葵30克、蛇莓15克、蜀羊泉30克、黄药子30克、蒲黄根30克、海藻3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
(3)牡蛎30克、夏枯草15克、海藻12克、海带12克、玄参12克、花粉12克、川贝6克、南沙参12克、鳖甲15克、丹参12克、淮山12克、望江南12克、炙山甲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
(4)郁金10克、枳壳10克、白术10克、柴胡10克、丹参30克、木香6克、玄胡10克、五灵脂10克、红花10克、鸡内金10克、鳖甲15克、生牡蛎30克、茯苓10克、砂仁壳1.5克、白芍10克、甘草3克,每日1剂,分二次煎服。
(5)蛇六谷30克、山海螺15克、海藻15克、黄药子15克、半枝莲30克、生甘草3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
此外,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应用中药以扶助人体正气,对本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非何杰金淋巴瘤(nhl,简称淋巴瘤)多发生于表浅淋巴结,以颈部淋巴结最多见,其次为腋下和腹股沟淋巴结,并可累及纵隔、肠系膜和腹膜后等深部淋巴结。近1/3的淋巴瘤发生于淋巴结外的淋巴组织,如咽淋巴环、扁桃体、胃肠和皮肤等。病变可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侵犯其他淋巴结,也可开始即为多发性。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的淋巴瘤都有向其他淋巴结和全身其他组织和器官如脾、肝、骨髓等扩散的倾向。有时淋巴瘤广泛播散,瘤细胞侵入血流,全身多数淋巴结和骨髓内都可有瘤细胞浸润,很难与白血病侵犯淋巴结相区别。非何杰金淋巴瘤与何杰金病不同,瘤组织成分单一,以一种细胞类型为主。故常根据瘤细胞的类型鉴别其来源,是nhl分类的基础。
【分类】
非何杰金淋巴瘤的分类方法很多,但大多仍以lukes-collins淋巴瘤的免疫功能分类为基础。因此本章重点介绍lukes-collins分类及其分类依据。lukes等将近代免疫学的观念和新技术应用于淋巴瘤的研究,提出了形态与功能结合以瘤细胞来源为基础的免疫功能分类,并将本瘤分为b细胞、t细胞和组织细胞型三大类及不同的亚型(表11-1)。其中b细胞淋巴瘤最多见,t细胞淋巴瘤次之,组织细胞淋巴瘤很少见。恶性淋巴瘤是免疫系统的肿瘤。淋巴细胞在分化、成熟和转化过程中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发生恶变,形成肿瘤。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不同时期发生的肿瘤,在形态和免疫功能方面都与其相应的正常细胞相似。因此,了解这些正常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的形态和功能变化,有助于理解各型淋巴瘤的发生及其特点。
表11-1 非何杰金淋巴瘤lukes-collins分类
b细胞型淋巴瘤 | t细胞型淋巴瘤 |
小淋巴细胞(b)型 | 小淋巴细胞(t)型 |
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型 | 曲折核淋巴细胞型 |
滤泡中心细胞型 | 脑迴状核淋巴细胞型(蕈样霉菌病,sézary综合征) |
小核裂滤泡中心细胞型 | 免疫母细胞型淋巴瘤(t) |
大核裂滤泡中心细胞型 | 组织细胞型淋巴型 |
小无核裂滤泡中心细胞型 | 未定型淋巴瘤 |
burkitt淋巴瘤 | |
非burkitt淋巴瘤 | |
大无核裂滤泡中心细胞型 | |
免疫母细胞型淋巴瘤(b) |
淋巴细胞和髓样细胞在发育分化、成熟以及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的过程中,细胞内和细胞表面的分子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细胞在发育分化各不同时期的标记可用细胞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单克隆抗体技术,流式细胞仪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加以识别。例如b细胞具有表面免疫球蛋白(sig)。前b细胞表面无sig,但具有cd19(b4)和cd20(b1),这些是幼稚的b细胞最早出现的表面抗原。同时前b细胞浆内先后出现μ重链基因重组和ig轻链重组,可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t细胞具有羊红细胞受体(cd2)可与羊红细胞形成e花环。t细胞分化的各个阶段表现不同的表面抗原都可用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加以识别。此外,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ig及tcr基因对鉴别b细胞和t细胞及其克隆性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方法。组织细胞除表面抗原外还含有多种酶类如非特异性酯酶,α1-抗胰蛋白酶和溶菌酶等,可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成熟淋巴细胞在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免疫母细胞和产生抗体的浆细胞的过程中,形态和功能也发生一系列变化。lukes等提出b细胞的转化过程在淋巴结的淋巴滤泡生发中心进行,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①小核裂细胞,②大核裂细胞,③小无核裂细胞和④大无核裂细胞(图11-3)。成熟的b细胞接受抗原信息后体积逐渐增大,细胞核表面出现沟状凹陷似裂隙称为小核裂细胞。细胞继续增大,核较大,周围有少量胞浆,称为大核裂细胞。以后核逐渐变为圆形或椭圆形,裂隙消失,核内出现核仁。胸浆增多,胞浆内rna含量和蛋白质合成增多,派若宁染色阳性,称为小无核裂细胞。这时滤泡中心内可见多数核分裂像。细胞继续增大可达原来小淋巴细胞的4~6倍。核大,圆或椭圆形,核内常有1~3个明显的核仁。胞浆丰富,派若宁染色阳性,称为大无核裂细胞,核分裂像多见。以上4种细胞都属于滤泡中心细胞(follicular center cell)。大无核裂细胞逐渐向淋巴滤泡外移动,进入滤泡间区,继续增大形成免疫母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派若宁染色强阳性,核大,圆或椭圆形,有明显的核仁,有些可表现浆细胞样的特点。免疫母细胞继续增殖形成浆细胞或转变为记忆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细胞表面标记检查证实,滤泡中心细胞属于b细胞。
[imgz]binglixue257.gif[alt]淋巴细胞转化过程示意图[/alt][/img]
图11-3 淋巴细胞转化过程示意图
t细胞分布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受抗原刺激后也发生相应的转化过程,形成t免疫母细胞。t细胞在转化过程中与b细胞不同,没有核裂细胞到无裂细胞的各种变化。有些t细胞来源的淋巴瘤,瘤细胞胞浆少,核形状不规则,呈多角形,或有裂隙呈折叠状或分叶状,称为曲折核淋巴瘤。瘤细胞含有末端去氧核苷酸转移酶,免疫表型为cd2+,cd7+,cd5+,这些都是正常未成熟t细胞具有的标记,因此,说明瘤细胞来源于未成熟t细胞。
各型非何杰金淋巴瘤细胞的形态和免疫标记在不同程度上与其来源的相应的正常细胞相似,故对其形态不另做详细描述。病变淋巴结内有大量瘤细胞浸润将淋巴结的结构破坏。瘤细胞成分单一,以一种细胞类型为主,其特点与其来源的细胞相似,但具有一定程度的异型性。可参阅正常淋巴细胞的形态及其分化抗原或表面标记来鉴别其类型。
除lukes-collins的免疫功能分类外,还有rappaport于1966年提出的分类,主要根据常规组织切片中淋巴瘤细胞的形态和组织结构决定淋巴瘤的类型,曾广泛应用。因提出的年代较早,其中有些名称不符合现代科学的观点。但由于rappaport分类方法简便易行,有些地方仍沿用至今。此外,还有很多分类方法,对临床应用造成了困难和混乱。因此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组织了国际上著名的专家共同讨论研究制订了一个nhl的工作分类(表11-2)。这个工作分类不代表各家的统一意见,也不取代原有的分类。工作分类的作用在于将各种分类法中相应的类别和名称联系起来,以便在具体工作中有共同的了解。工作分类中所应用的名称比较混杂,多数与lukes-collins分类相似。
表11-2 非何杰金淋巴瘤的工作分类及其与lukes-collins分类和rappaport分类的关系
工作分类 | lukes-collins分类 | rappaport分类 |
低度恶性 | ||
a.小淋巴细胞型 | 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型 | 高分化淋巴细胞性 |
b.滤泡性,小核裂细胞为主型 | 滤泡中心细胞,小核裂细胞型 | 结节性低分化淋巴细胞性 |
c.滤泡性,小核裂和大核裂细胞混合型 | 滤泡中心细胞,小核裂和大核裂细胞混合型 | 结节性,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混合性 |
中度恶性 | ||
d.滤泡性,大细胞为主型 | 滤泡中心细胞,大核裂/无核裂细胞型 | 结节性,组织细胞性 |
e.弥漫性,小核裂细胞型 | 滤泡中心细胞,弥漫性小核裂细胞型 | 弥漫性,低分化淋巴细胞性 |
f.弥漫性,大、小细胞混合型 | 滤泡中心细胞,小核裂细胞,大核裂细胞或大无核裂细胞型 | 弥漫性,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混合性 |
g.弥漫性,大细胞型 | 滤泡中心细胞,大核裂细胞或大无核裂细胞型 | 弥漫性,组织细胞性 |
高度恶性 | ||
h.大细胞,免疫母细胞型 | 免疫母细胞型,b或t细胞性 | 弥漫性,组织细胞性 |
i.淋巴母细胞型 | 曲折核t细胞型淋巴瘤 | 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
j.小无核裂细胞型 | 滤泡中心细胞,小无核裂细胞型 | 未分化型,burkitt和非burkitt |
杂类 | ||
复合性 | ||
蕈样霉菌病 | 脑回状t细胞淋巴瘤(蕈样霉菌病) | |
组织细胞型 | 组织细胞型 | |
髓外性浆细胞瘤 | ||
不能分类者 | ||
其他 |
【临床病理联系】
多数患者起病缓慢,早期多无症状。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晚期病变可累及多处淋巴结或其他器官。根据受累的器官不同可引起不同的症状。nhl的扩散途径与hd不同,多无一定规律。晚期病人常有发热、盗汗、消瘦及肝、脾肿大。
儿童淋巴瘤与成人淋巴瘤有些不同,淋巴结外器官的淋巴瘤比较多见。曲折核t细胞淋巴瘤伴纵隔肿块者和burkitt淋巴瘤常见于儿童,前者常伴有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预后很差。nhl的预后与病变范围和肿瘤的组织类型有关。病变局限在一个部位者预后较好。多组淋巴结受累、肝脾肿大或侵犯其他器官者预后较差。肿瘤的组织类型中,一般以小淋巴细胞型、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型和有核裂的滤泡中心细胞型,尤其是早期瘤细胞呈滤泡样增生者比弥漫增生者预后较好。无核裂细胞型预后较差。免疫母细胞型和曲折核t细胞淋巴瘤预后最差。
【特殊类型的淋巴瘤】
1.burkitt淋巴瘤 burkitt淋巴瘤是1958年burkitt首先描述的发生于非洲儿童的一种淋巴瘤。现在世界各地都发现类似的病例。我国也有少数病例报道。患者主要为儿童和青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病变特点为肿瘤常发生于颌骨、颅面骨、腹腔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等。一般不累及外周淋巴结和脾,也很少发生白血病。颌骨和眼眶的肿瘤在局部生长,侵蚀破坏附近组织,造成面部畸形。肿瘤发生于腹腔,常形成巨大肿块,并可累及腹膜后淋巴结、卵巢、肾、肝、肠等。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可侵犯脑膜或压迫脊髓。
肿瘤由小无核裂滤泡中心细胞恶性增生而来。镜下见大量瘤细胞弥漫增生,细胞大小相似,形态单一,胞浆少,呈嗜碱性及明显的嗜派若宁性。胞浆内有一些脂肪小空泡。细胞核较大,圆或椭圆形,染色质细,常有2~3个明显的核仁,核分裂像多见。肿瘤细胞常变性、坏死。瘤细胞表面有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多数为igm伴κ轻链,证实瘤细胞来自b细胞。瘤细胞间散在多数吞噬各种细胸碎屑的巨噬细胞,形成所谓满天星图像(图11-4)。
[imgz]binglixue258.jpg[alt]burkitt淋巴瘤[/alt][/img]
图11-4 burkitt淋巴瘤
瘤细胞由小无核裂滤泡中心细胞组成,细胞大小相似,核圆形。瘤细胞间散在多数吞噬细胞呈“满天星”图像
burkitt淋巴瘤对化疗效果较好,缓解期长。本病原因尚不清楚,由于常发生在温暖潮湿地带,故有人认为可能与蚊子或其他昆虫传播的病毒性感染有关。非洲流行区eb病毒感染率很高。约95%非洲burkitt淋巴瘤细胞有eb病毒基因组,并且burkitt淋巴瘤患者抗eb病毒抗体滴度增高。因此有人认为eb病毒与burkitt淋巴瘤的发生有关。
此外,还有一组淋巴瘤也来源于小无核裂细胞,并具有与burkitt淋巴瘤相似的细胞标记,但瘤组织结构和病人的预后与burkitt淋巴瘤不同,称为非burkitt淋巴瘤。非burkitt淋巴瘤的瘤细胞比较多形性,大小不一,细胞核大小也不一致。核仁大而明显,有时只有一个大核仁。巨噬细胞造成的“满天星”现象不多见(图11-5)。非burkitt淋巴瘤比较少见。多发生于成年人,治疗效果较差,预后也较差。
[imgz]binglixue259.jpg[alt]小无核裂滤泡中心细胞型淋巴瘤—非burkitt淋巴瘤[/alt][/img]
图11-5 小无核裂滤泡中心细胞型淋巴瘤—非burkitt淋巴瘤
瘤细胞大不不甚一致,胞浆少,核多为圆形,大小形状也不一致
2.蕈样霉菌病 蕈样霉菌病(mycosis fungoides)是原发于皮肤的t细胞淋巴瘤。多发生于40~60岁。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1。
肉眼观,皮肤病变早期表现为湿疹样病损,皮肤瘙痒,表面有不规则的红色或棕色斑疹,逐渐发展使皮肤增厚变硬呈斑块状。以后形成多数不规则的棕红色瘤样结节。有时可溃破。
镜下可见皮肤表皮和真皮浅层及血管周围有多数瘤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瘤细胞体积较大,核大,染色深,高度扭曲,有深切迹,呈折叠状或脑回状。这些瘤细胞sig阴性,与羊红细胞形成e花环,cd4+,来自t辅助细胞。真皮内的瘤细胞常侵入表皮,在表皮内聚集成堆形似小脓肿称为pautrier微脓肿。晚期表皮可溃破,并可向深部浸润及真皮深部。
蕈样霉菌病早期病变局限于皮肤,以后常扩散至淋巴结和内脏,多见于脾、肝、肺和骨髓等处。病变局限于皮肤者治疗效果较好,扩散至内脏者预后较差。
目前有较多的报告淋巴结外组织未分小细胞癌或网瘤,常规切片很难与恶性淋巴瘤区别,小细胞肉瘤有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外周性神经母细胞瘤,ewing’s肉瘤,merkel细胞癌以及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应用免疫组化有较好的鉴别作用。首先应根据he组织学改变,一般特殊组织化学染色初步确定某一类肿瘤的可能。再从总体上先作lca(白细胞共同抗原)与ema(上皮膜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标记。确定是淋巴瘤还是未分瘤。如果两者均阴性则应加作其他淋巴瘤抗体标记。因为lca抗体在浆细胞瘤,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及何杰金氏病r—r细胞不表达。上述标记全阴性,则应作vimentin标记,如为阳性,则为间叶组织源。再用肌球蛋白标记阳性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作糖元染色阳性为ewing肉瘤,nse阳性为merkel细胞或肺小细胞癌,s—100阳性为神经母细胞瘤。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临床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病因及发病机理】
人类淋巴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在动物中,有多种病毒可引起淋巴瘤的发生,例如rous肉瘤病毒能引起家禽的淋巴瘤。但在人类只有两种病毒很明确与淋巴瘤有关,即eb病毒和人类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病毒(htlv-1)。eb病毒已发现与非洲儿童的burkitt淋巴瘤有密切的病因关系,eb病毒dna已从burkitt淋巴镏的细胞核中提取出来。但发生于非洲以外地区的同类型淋巴瘤则未发现与eb病毒有关。1980年从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瘤细胞株中分离出一种独特逆转录病毒(c型rna病毒)命名为人类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病毒,与1976年日本所发现的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atlv)是同一种病毒。以上这些说明病毒在人类淋巴瘤病因学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这些现象表明淋巴瘤发生的可能机理:在遗传性或获得性免疫障碍的情况下,淋巴细胞长期受到外源性或内源性抗原的刺激,导致增殖反应,由于t抑制细胞的缺失或功能障碍,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的增殖反应失去正常的反馈控制,因而出现无限制的增殖,最后导致淋巴瘤的发生。
【病理及分类】
淋巴瘤的典型病理学特征有:①淋巴结正常滤泡性结构为大量异常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所破坏,被膜及其周围组织同样被侵及;②异常细胞的分裂指数增高。
淋巴瘤是一组非均一性疾病,依据其病理学特点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霍金奇淋巴瘤(nhl)。
一、霍奇金病
以细胞多样性及肿瘤组织中找到reed-sternberg细胞为特征。1966年rye会议将其分为4个亚型(表5-6-1)。以结节硬化型及混合细胞型最为常见,各型并非固定不变,尤以淋巴细胞为主型,易向其他各型转化,结节硬化型较为固定。
表5-6-1 霍奇金病的病理亚型
rye会议分类 | 预后 |
淋巴细胞为主型 | 好,平均存活9.2年 |
结节硬化型 | 较好,平均存活4.2年 |
混合细胞型 | 较差,平均存活2.5年 |
淋巴细胞减少型 | 最差 |
二、非霍金奇淋巴瘤
其病理分类在1940年以前简单地分为三类,即滤泡性淋巴瘤、淋巴肉瘤和网状细胞肉瘤。1966年rappaport根据淋巴结病变是否有结节性,将其分为结节型与弥漫型。又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和细胞成分进一步分类(表5-6-2)。晚近由于对淋巴细胞的成熟过程及各阶段的生理功能的认识日益增多,发现从前分类中的网状细胞或组织细胞,绝大多数是转化中的淋巴细胞。真正的组织细胞淋巴瘤仅占nhl的5%。混合型是淋巴细胞转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细胞同时存在。1980年提出了国际工作分类法(working famulation),是根据病理学与疾病的临床表现分成低度、中度及高度恶性(5-6-3)。此分类法与治疗反应关系密切,具有实际临床意义。在此基础上,1985年我国提出成都会议分类法(表5-6-4)。其与工作分类法相比,类型增加,免疫功能属性更明确,绝大多数病例能归入。目前我国正采用此分类法。
表5-6-2 rappaport分类法 (1966)
结节性型 | 弥漫性型 |
淋巴细胞分化良好性 淋巴细胞分化不良性 混合细胞性 组织细胞性 | |
未分化型(包括burkitt淋巴瘤) |
表5-6-3 国际工作分类
低度恶性 a.小淋巴细胞型 b.滤泡性小裂细胞为主型 c.滤泡性小裂细胞与大细胞混合型 中度恶性 d.滤泡性大细胞为主型 e.弥漫性小裂细胞型 f.弥漫性大、小细胞混合型 g.弥漫性大细胞型 高度恶性 h.大细胞、原免疫细胞型 i.原淋巴细胞型 j.小无裂细胞(burkitt)型 杂类 复合型、蕈样霉菌病 骨髓外浆细胞瘤、不能分类 |
表5-6-4 成都会议工作分类(1985)
低度恶性 | 中度恶性 | 高度恶性 |
小淋巴细胞性 | 弥漫型裂细胞性 | 无裂细胞性 |
淋巴浆细胞性 | 弥漫型裂-无裂 | burkitt淋巴瘤 |
滤泡型裂细胞性 | 细胞性 | 免疫母细胞性 |
滤泡型裂-无裂 | 滤泡型无裂 | 透明细胞性 |
细胞性 | 细胞性 | 多形细胞性 |
分化好髓外浆 | 分化差髓外浆 | 淋巴母细胞性 |
细胞瘤 | 细胞瘤 | (曲核与非曲核) |
蕈样霉菌病 | 不能分类 | 组织细胞性 |
【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发病年龄高峰在31[xb]~[/xb]40岁,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高峰略往前移。男女之比为:2[xb]~[/xb]3:1。
一、淋巴结和淋巴组织起病
浅表淋巴结起病占多数,而hd又多于nhl。受累淋巴结以颈部为最多,其次是腋下、腹股沟。一般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中等硬度。早期可活动,晚期多发生粘连及多个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块。有些hd患者淋巴结肿大在某一时间可暂时停顿,甚至缩小,以致于误诊为淋巴结炎或淋巴结核。
深部淋巴结起病,以纵隔淋巴结为多见,肿大之淋巴结可压迫上腔静脉,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也可压迫气管、食管、喉返神经而相应发生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等症状。纵隔nhl并发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者较多见。而青年妇女纵隔首发之hd多为结节硬化型,对治疗反应常不满意。
原发于腹膜后淋巴结的恶性淋巴瘤,以nhl为多见,可引起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给临床诊断造成困难。
首发于咽淋巴环的淋巴瘤,多见于nhl,且常伴随膈下侵犯。症状有咽痛、异物感、呼吸不畅和声音嘶哑等。
原发于脾和肝的淋巴瘤较少见,但在病程中侵犯脾和肝则常见,尤以脾受累更为多见。肝的病变系由脾脏通过静脉播散而来的。肝脾肿大和黄疸为常见症状。少数病人发生门脉高压,酷似肝硬化。
二、结外起病
除淋巴组织以外,身体任何部位都可发病,其中以原发于胃肠最为常见,胃及高位小肠淋巴瘤可有上腹痛、呕吐等症状。小肠淋巴瘤好发于回盲部,常有慢性腹泻,也可发生脂肪泻,还可引起肠梗阻。
原发于皮肤较少见(称为蕈样霉菌病),但淋巴瘤的皮肤征象则较常见,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表现。特异性表现有肿块、结节、浸润斑块、溃疡、丘疹等。非特异性表现有搔痒、带状疱疹、获得性鱼鳞癣、干皮症、剥脱性红皮病、结节性红斑、皮肤异色病等。
此外尚有少数病例原发于肺、骨骼、泌尿道及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各类症状。
三、全身症状
常有全身无力、消瘦、食欲不振、盗汗及不规则发热。少数hd可有周期性发热(称为pel-ebstein热)。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早期一般无特别。贫血见于晚期或合并溶血性贫血者。白细胞除骨髓受累之外一般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hd常见。约有1/3hd患者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浆细胞和reed-sternberg细胞偶可见于周围血。血小板下降提示有骨髓受累,或继发于脾功亢进。
二、骨髓象
骨髓未受淋巴瘤侵犯之前,一般无异常。在hd的骨髓涂片中找支reed-sternberg细胞地诊断有价值。这种细胞体积大、直径为15~20μ,胞核大,可为分叶状、双核(镜影细胞)或多核。染色质分布不均、浓集成块。核膜厚而深染。核仁大而园,可达8μ,核仁周围有空晕区。
三、生化检查
血沉加快提示病情处于活动;乳酸脱氢酶升高反映瘤细胞增殖速度快,>500单位/l提示nhl的预后不良。病情进展时血清铜及铁蛋白升高,缓解期则下降;锌与之相反。硷性磷酸酶升高可能有肝或骨骼受累。肝受累者同时可伴有5-核苷酸酶升高。高钙血症提示有骨侵犯,此种变化可出现于x线改变之前。脑脊液β[xb]2[/xb]微球蛋白升高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四、免疫学异常
hd患者对结核菌素和其他刺激原反应性降低,体外淋巴细胞转化率减低,其程度与疾病的进展有关。体液免疫一般正常,免疫球蛋白通常正常或增高,晚期可减少。nhl的部分患者有体液免疫异常,表现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coombs试验阳性,少数患者有单克隆高球蛋白血症。治疗取得缓解的病人,免疫功能可恢复正常。
【诊断】
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性检查。诊断应包括病理类型及病变范围(分期)。对只有深部病变而无浅表淋巴结肿大者,诊断往往较困难,需要借助于辅助检查,介绍如下:
一、活体组织检查
为肯定诊断所不可少的检查方法。一般应选择下颈部或腋部的淋巴结,因颌下及腹股沟部淋巴结常有慢性炎症,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斜角肌脂肪垫活检,对纵隔或肺部病变有一定诊断意义。
二、纵隔镜检查
纵隔镜可经胸膜外进入纵隔作活检,比较简便安全。
三、下肢淋巴管造影
对腹膜后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判断疗效和观察复发方面是一项准确性较高、安全简单和并发症少的检查技术,且在某些方面优于ct和声象图,它能发现正常大小的病变淋巴结内部结构变化。
四、ct、核磁共振和声象图检查
可发现胸内、腹膜后、肠系膜之淋巴结病变及肝脾病变。
五、剖腹检查
可明确脾、肝及腹腔内淋巴结是否受累,为采用放射治疗,确定照射野所必不可少的(病理分期)。如同时作脾切除,还可以避免因脾区放疗对邻近组织器官的损伤。
六、骨髓活检
对诊断和查明病期比骨髓涂片阳性率高。凡血清硷性磷酸酶升高,不能解释的贫血、血小板减少、x片疑有骨侵犯以及Ⅲ期以上病人均应作骨髓活检。
【鉴别诊断】
临床上恶性淋巴瘤易被误诊。以表浅淋巴结肿大者,需要和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转移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嗜酸性淋巴细胞肉芽肿等鉴别。以深部纵隔淋巴结起病者,须与肺癌、结节病、巨大淋巴结增生等病相鉴别。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者,须与结核病、恶性组织细胞病,败血症、风湿热、结缔组织症等鉴别。
淋巴瘤的播散规律及分期
一、霍奇金病认为是单中心起源,主要沿淋巴管播散,并有下列特点
(一)淋巴结播散呈连续性,并非跳跃性播散。
(二)左下颈部病变易侵犯膈下。有双侧颈或左颈部病变者,50%同时有膈下病变。而单独右颈部病变者仅2%有膈下病变。
(三)局限性上颈部病变很少同时累及腹部。
(四)临床诊断为膈上病变者约有25[xb]~[/xb]35%发生膈下侵犯。
(五)有脾受累者,25%有肝侵犯。有肝侵犯者几乎必先有脾受累。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播散规律不明显
但其原发于腹腔者比hd为多,且滑车上、腘窝、耳前、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及咽淋巴环的侵犯远比hd多见,因此,认为是呈离心性或跳跃性播散。
【分期】
临床分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疾病的播散程度,以便选择相应治疗方案。现均采用annarbor会议分期法(表5-6-5)。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结果,而b型超声波、ct扫描、下肢淋巴管造影,下腔静脉造影等技术对准确分期有重要帮助。
表5-6-5 临床分期(ann arbor 1970)
病期 | 病变范围 |
Ⅰ期 | 单个淋巴结区受累(Ⅰ)或单个结外器官组织受累(Ⅰe)。 |
Ⅱ期 | 膈的同侧两个或更多淋巴结区受累(Ⅱ);或结外器官或组织和一个或更多淋巴结区受累(Ⅱe)。 |
Ⅲ期 | 膈两侧淋巴结受累(Ⅲ),同时有结外器官或组织的局限性受累(Ⅲe)或脾受累(Ⅲs)或两者均有(Ⅲse)。 |
Ⅵ期 | 一个以上结外器官或组织(有或无淋巴结肿大)弥漫性或播散性受累 |
每期又分a和b。a为无症状;b有①不明原因半年内体重下降10%;②发热38°c以上;③盗汗。
此分期法主要适用于hd,也可作为nhl分期之参考。
【治疗】
淋巴瘤的治疗,近年来取得了重大进展,hd大部分都可治愈。nhl疗效虽不如hd,但也有部分病例得以治愈。
一、放射治疗
(一)hd的Ⅰa和Ⅱa可单独采用次全淋巴野照射即病变在膈以上应用斗蓬野(包括纵隔、肺门、双侧颈部、锁骨上和腋窝淋巴结(见图5-6-1);病变在膈以下采用倒y野(包括脾,脾蒂、腹主动脉旁、髂部、腹股沟部和股部淋巴结)。根治剂量45gy/5-6周;预防剂量40gy/4-5周。Ⅰb、Ⅱb和Ⅲa可采用全淋巴野照射(即斗蓬野+倒y野)。
(二)nhl低度Ⅰa和Ⅱa采用扩大野,Ⅰb,Ⅱb和中度的Ⅰ、Ⅱ期原则上同Ⅰa和Ⅱa,但放疗后(1月)宜加化疗。根治剂量50[xb]~[/xb]55gy/5[xb]~[/xb]6击;预防剂量45-55gy/5-6周。
[imgz]xueyebingxue007.jpg[alt]斗逢野及倒丫野[/alt][/img]
图5-6-1 斗逢野及倒丫野
二、化疗
(一)hdⅢb[xb]~[/xb]v期病例宜用化疗,联合化疗方案mopp(表5-6-6)6个疗程,完全缓解率可达60[xb]~[/xb]80%,有1/2[xb]~[/xb]1/3病例保持长期缓解,有的长达15年。复发的病人再用mopp仍有90%患者达到第2次缓解。其他联合方案并不比mopp优越。但abvd方案与mopp无交叉抗药性。如mopp失败可改用abvd,此二方案交替治疗12个疗程,可取得较满意效果。而将两方案综合起来形成mopp/abv新方案,治疗6个疗程也取得同样疗效。
表5-6-6 霍奇金病化疗方案
方案 | 药物组成及剂量 | 用法 | |
mopp | 氮芥6mg/m[sb]2[/sb] 长春新硷 1.4mg/m[sb]2[/sb] 甲基苄肼100mg/m[sb]2[/sb] 强的松40mg/m[sb]2 [/sb] | Ⅳ 第1和第8 天 Ⅳ 第1和第8 天 口服 1[xb]~[/xb]14天 口服 1[xb]~[/xb]14天 | 28天重复疗程 |
abvd | 阿霉素 25mg/m[sb]2[/sb] 平阳霉素 10mg/m[sb]2[/sb] 长春花硷 10mg/m[sb]2[/sb] 氮烯咪胺 375mg/m[sb]2[/sb] | 均为Ⅳ于第1和第15天 给药,每28天重复 疗程 | |
mopp/abv | 氮芥 6mg/m[sb]2[/sb] 长春新硷 1.4mg/m[sb]2[/sb] 甲基苄肼 100mg/m[sb]2[/sb] 强的松 40mg/m[sb]2[/sb] 阿霉素 35mg/m[sb]2[/sb] 平阳霉素 10mg/m[sb]2[/sb] 长春花硷 6mg/m[sb]2[/sb] | Ⅳ 第1天 Ⅳ 第1天 口服 1[xb]~[/xb]7天 口服 1[xb]~[/xb]14天 Ⅳ 第8天 Ⅳ 第8天 Ⅳ 第8天 | 28天重复疗程共6个疗程 |
(二)nhl低、中度的Ⅲ、Ⅵ期和高度恶性的Ⅰ[xb]~[/xb]Ⅳ期病例均宜于化疗,待肿瘤获得缓解后再酌情进行区域性放疗。化疗方案见表5-6-7。
表5-6-7 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方案
方案 | 药物组成及剂量 | 用法 | |
cop | 环磷酰胺 400mg/m[sb]2[/sb] 长春新硷 1.4mg/m[sb]2[/sb] 强的松 100mg/m[sb]2[/sb] | Ⅳ 第1[xb]~[/xb]5天 Ⅳ 第1天 口服 第1[xb]~[/xb]5天 | 每3周重复 |
chop | 环磷酰胺 750mg/m[sb]2[/sb] 阿霉素 50mg/m[sb]2[/sb] 长春新硷 1.4mg/m[sb]2[/sb] 强的松 100mg/m[sb]2[/sb] | Ⅳ 第1天 Ⅳ 第1天 Ⅳ 第1天 口服 1[xb]~[/xb]5天 | 每2[xb]~[/xb]3周重复 |
copp | 环磷酰胺 600mg/m[sb]2[/sb] 长春新硷 1.4mg/m[sb]2[/sb] 甲基苄肼 100mg/m[sb]2[/sb] 强的松 40mg/m[sb]2[/sb] | Ⅳ 第1和第8天 Ⅳ 第1和第8天 口服 1[xb]~[/xb]14天 口服 1[xb]~[/xb]14天 | 28天重复 |
Ⅲ | a. 长春新硷 1mg/m[sb]2[/sb] 平阳霉素 4~7mg/m[sb]2[/sb] 阿霉素 35mg/m[sb]2[/sb] 环磷酰胺 350mg/m[sb]2[/sb] 甲基苄肼 100mg/m[sb]2[/sb] 强的松 40mg/m[sb]2[/sb] b. 长春新硷 1mg/m[sb]2[/sb] 阿霉素 35mg/m[sb]2[/sb] 环磷酰胺 350mg/m[sb]2[/sb] 甲基苄肼 100mg/m[sb]2[/sb] 强的松 40mg/m[sb]2[/sb] | 持续静滴第1天[xb]~[/xb]第2天 Ⅳ 第1天,随后持续vd2[xb]~[/xb]6天 Ⅳ 第1天 Ⅳ 第1天 口服 1[xb]~[/xb]5天 口服 1[xb]~[/xb]5天 Ⅳ 第1天 Ⅳ 第1天 Ⅳ 第1天 口服 1[xb]~[/xb]5天 口服 1[xb]~[/xb]5天 a22天接b22天再接b…… 共6周期(34周) | |
coeap | 环磷酰胺 600mg/m[sb]2[/sb] 长春新硷 1.4mg/m[sb]2[/sb] vp[xb]16 [/xb]200mg/m[sb]2[/sb] 阿霉素 30mg/m[sb]2[/sb] 强的松 40mg/m[sb]2[/sb] | Ⅳ 第1和8天 Ⅳ 第1和8天 Ⅳ 第1天 Ⅳ 第8天 口服 1[xb]~[/xb]14天 | 28天重复 |
三、手术治疗
有以下情况者可行手术根治,再继以放疗和化疗:①局限性体表的结外病变;②消化道淋巴瘤;③泌尿生殖系淋巴瘤;④原发于脾之淋巴瘤。
四、骨髓移植
对恶性程度较高,常规治疗反应不佳或虽有疗效,但有复发者可作自体或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但瘤体大且耐药、年龄大于55岁者不宜作骨髓移植。骨髓移植对淋巴瘤的疗效有待评定。
五、单克隆抗体导向治疗 lak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疗法正在探索。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系统并常播散到全身各处的一组相关的恶性肿瘤。
本病部分进展很慢(数年),部分播散迅速(数月)。非霍奇金淋巴瘤较霍奇金病常见。在全美每年约诊断5万名新病例。而新的病例数还在增多,尤其在老年人及艾滋病感染者中。
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因未明。一些证据提示与尚未确定的病毒有关。但本病未表现出传染性。一种少见的进展迅速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与htlv-Ⅰ(人类t细胞嗜淋巴病毒Ⅰ)的感染有关,这种病毒为逆转录病毒,与引起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功能上相似。非霍奇金淋巴瘤可以是艾滋病的并发症之一,这与每年新病例的增加有一定关系。
【症状】
初发症状多为某一部位的淋巴结增大,如颈部、腹股沟或人体其他任何部位。淋巴结增大较慢且为无痛性。偶尔,扁桃体部位的淋巴结增大可引起吞咽困难。胸部或腹部的深部淋巴结增大可压迫各种器官,引起呼吸困难、纳差、严重便秘、腹痛,或进行性腿部肿胀。若淋巴瘤侵犯血液可并发白血病。淋巴瘤和白血病有很多相似点(见第157节)。非霍奇金淋巴瘤较霍奇金病更易侵犯骨髓、胃肠道和皮肤。
在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首发症状常为淋巴瘤细胞浸润骨髓、血液、皮肤、肠管、脑和脊髓,而非淋巴结肿大。浸润可引起贫血、皮疹以及神经系统症状,如无力和异常感觉。肿大的淋巴结多位于深部,引起胸腔积液和呼吸急促;亦可压迫肠管引起纳差或呕吐;或者可以阻断淋巴管引起体液的潴留。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症状
症状 | 原因 | 发生概率(%) |
呼吸困难面部水肿 | 胸腔淋巴结肿大 | 20~30 |
纳差、严重便秘、腹痛或腹胀 | 腹部淋巴肿大 | 30~40 |
腿部进行性肿胀 | 腹股沟或腹部淋巴管阻塞 | 10 |
体重减轻,腹泻吸收不良(干扰了营养物质的摄取和转运入血) | 小肠浸润 | 10 |
肺周液体积聚(胸腔积液) | 胸腔淋巴管阻塞 | 20~30 |
皮肤增厚、变黑、发痒 | 皮肤浸润 | 10~20 |
体重减轻、发热、盗汗 | 疾病在全身扩散 | 50~60 |
贫血(红细胞数量不足) | 消化道出血、脾大、脾功能亢进、异常抗体破坏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淋巴瘤侵犯骨髓、化疗或放疗后骨髓造血不足 | 30,最终几乎达100 |
容易发生严重细菌感染 | 骨髓和淋巴结浸润使抗体产生减少 | 20~30 |
【诊断和分期】
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必须进行淋巴结活检以鉴别霍奇金病和其他引起淋巴结肿大的疾病。
根据淋巴结的显微镜下改变和淋巴瘤起源的淋巴细胞类型(b或t淋巴细胞,见第156节),非霍奇金淋巴瘤可以进行分型。尽管已有多种修正的分期系统,一种将细胞类型与预后相关的分期系统目前仍被使用。它将淋巴瘤分为:低度恶性,预后较好;中度恶性,预后介于低度和高度之间;高度恶性,预后最差。由于这种分型未考虑治疗与预后的关系,因而有一定误导:许多低度恶性淋巴瘤经数年或十年以后成为一种致命性疾病;另有很多中高度恶性淋巴瘤目前已能得到完全治愈。
本病常在就诊时即已广泛播散;仅有10%~30%的病例仍局限于人体某一部位。要确定疾病播散的程度和淋巴瘤组织的多少(分期),常采用腹部和盆腔的ct扫描;镓扫描亦有一些帮助。很少需要外科途径来进行分期。多数情况下应作骨髓活检。本病的分期与霍奇金病相似,但在判断预后方面不太准确。能较准确判断预后的新的分期系统已被修改提出,主要基于某些血液检验结果以及病人的总体状况。
【治疗】
对某些病人而言,完全的治愈是可能的。对另外部分病人,治疗能延长生命并改善症状达数年之久。治愈或长期存活的可能性大小取决于淋巴瘤的类型以及治疗时疾病所处的分期。一般而言,来源于t淋巴细胞的淋巴瘤对治疗的反应较b细胞淋巴瘤差。年龄超过60岁、有全身淋巴瘤播散和大量的肿瘤、严重疲乏无力卧床不起者,其治愈的可能性较低。
早期病例(Ⅰ期和Ⅱ期)常用放射治疗处理局部淋巴瘤以及邻近区域。尽管放射治疗一般不能治愈低度恶性淋巴瘤,但它能使病人生存期延长5~8年。对中度患者放疗可使生存期延长2~5年。而对高度恶性淋巴瘤患者,放射治疗仅能使病人生存期延长6个月~1年。然而,只要在病程早期即开始治疗,单纯联合化疗,或与放射治疗一起能使50%以上的中高度恶性淋巴瘤获得治愈。
大多数病人均在确诊时即为晚期病例(Ⅲ期和Ⅳ期)。低度恶性者也许不需要立即治疗,但应严密观察以确定尚无严重的潜在并发症。化疗适用于中度恶性者。高度恶性者由于病情进展迅速,应立即给予强化化疗。
目前已有很多潜在有效的化学治疗方案。化疗对低度恶性者可给予单次单剂量药物,对中高度恶性者应各种药物一起联合应用。联合化疗的进步已使晚期病人的完全治愈率提高到50%~60%。研究者们正在研究强化化疗方案与生长因子和骨髓移植的使用。
正在研究的新治疗方法有与毒素结合的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即抗体含有毒性物质如放射性同位素以及称为蓖麻蛋白的植物蛋白质。这些经裁剪制造的抗体能特异性附着到淋巴瘤细胞上,释放出毒性物质而杀伤淋巴瘤细胞。
标准化疗方案对复发后病人疗效有限。新的二线药物方案正在试用,它们比其他治疗危险性大,但可以提供较好的治愈机会。
骨髓移植(见第170节)的骨髓可从病人自身获得(净化淋巴瘤细胞),亦可从相合的供者处取得。骨髓移植在55岁以下者成功率最高。用标准化疗方案不能治愈的病人有30%~50%可通过骨髓移植而被治愈。但它有某些危险性。约5%的病人可在移植后早期死于感染。骨髓移植亦正在用于化疗早期反应好,但又很容易复发的病人。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联合化疗方案
方案 | 药物 | 评价 |
单剂药物治疗 | 瘤可宁或环磷酰胺 | 用于低度恶性淋巴瘤,使淋巴结缩小,改善临床症状 |
cvp(cop) | 环磷酰胺 长春新碱 强的松 | 用于低度和部分中度恶性淋巴瘤以使淋巴结缩小,改善症状。反应较单剂药物作用快 |
chop | 环磷酰胺 阿霉素 长春新碱 强的松 | 为中度和部分高度恶性淋巴瘤的标准治疗方案。对高危组病人正在试用大剂量方案 |
c-mopp | 环磷酰胺 长春新碱 甲基苄肼 强的松 | 为老方案;用于中度和部分高度恶性淋巴瘤;亦用于有心脏疾患不能耐受阿霉素者 |
m-bacod | 甲氨蝶呤 博来霉素 阿霉素 环磷酰胺 长春新碱 地塞米松 | 较chop方案毒性大,需严密监测肺、肾功能;总的疗效与chop相似 |
pro mace/cytabom | 甲基苄肼 甲氨蝶呤 阿霉素 环磷酰胺 足叶乙甙 交替使用 阿糖胞苷 博来霉素 长春新碱 甲氨蝶呤 | promace方案与cytabom方案交替使用,总的疗效与chop相似 |
macop-b | 甲氨蝶呤 阿霉素 环磷酰胺 长春新碱 强的松 博来霉素 | 主要优点为疗程短(仅12周),但需每周用药(其他多数方案均为每3~4周一个疗程,共6个疗程);总的疗效与chop相似 |
伯基特淋巴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它起源于b淋巴细胞,容易播散到淋巴系统以外的部位如骨髓、血液、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脑脊液。
伯基特淋巴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最常见于儿童和青年,特别是男性病人。亦可并发于艾滋病人。
与其他淋巴瘤不同,本病有特殊的地理分布:它最常见于中非,在美国很少见。本病由e-b病毒所致。e-b病毒在美国居民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但有伯基特淋巴瘤的病人并不传播本病。为什么同样的病毒在不同地域引起不同的疾病目前尚未阐明。
【症状】
大量的淋巴瘤细胞可积聚在淋巴结和腹部器官中引起相应部位的肿胀。淋巴瘤细胞可侵犯小肠引起肠梗阻和肠道出血。颈部和颌骨可肿胀,有时出现疼痛。
【诊断和治疗】
要明确诊断,医生必须做异常组织的病理活检。还必须进行有关检查以明确疾病的播散范围(分期)。很少有病变仅局限在一个部位的。若确诊时淋巴瘤已播散到骨髓、血液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则预后很差。
若不给予治疗,本病将迅速发展而危及生命。有时可能需行外科治疗以去除受累的肠段,以免发生出血、梗阻及穿孔。化疗应强有力。药物包括联合使用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长春新碱、阿霉素以及阿糖胞苷。化疗能使80%的局部病变者和70%的轻度进展者达到治愈。对广泛播散的病人,仅有50%~60%的治愈率。若有骨髓和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则治愈率降低到20%~40%。
淋巴瘤(俗称淋巴癌)是由淋巴组织发生恶性增生所引起。根据病理组织学可将淋巴瘤分为霍奇金(原何杰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原非何杰金淋巴瘤)两大类。临床上以淋巴结肿大(颈部、腋下、腹股沟、胸部、腹部和腹膜后),肝、脾肿大,反复发热、贫血、消瘦和盗汗为主要特征。
淋巴瘤是恶性肿瘤之一,病人常常多思多虑,饮食不佳,精神萎靡,体重减轻。家属、亲朋好友和医护人员必须要多加关心和照料,多做心理治疗和护理,使病人精神振奋,消除顾虑,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树立信心,战胜疾病,力争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在高热、化疗、放疗期间,要卧床休息,注意调节饮食,多吃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适当限制食盐,多饮水,增加尿量以排出体内废物,减轻肾脏负担。
发热和多汗的病人,要给予降温,可以使用冰袋、酒精擦浴和药物降温;出汗宜用干毛巾擦,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皮肤瘙痒的病人,且勿用手抓痒,可用温水擦洗,涂擦止痒药物(花露水、炉甘石洗剂等),也可口服息斯敏、扑尔敏或非那根等药物,帮助解除皮肤痒之难忍。讲究个人卫生,尤其要保持腋下、腹股沟和会阴部的干燥和清洁,防止体癣和股癣的发生和蔓延。
若病人有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发生紫绀,提示有纵隔淋巴结受累,此时应取半卧位,必要时需吸氧,颈、面部浮肿者可用利尿剂和限制食盐的摄入,也可按医嘱应用适量的镇静药。若病人出现腹痛、腹泻、腹水和腹部肿块,提示有腹腔淋巴结肿大或肠道受累,应明确诊断,给予解痛、止泻、利尿等处理,以减少病人的痛苦。但是,根本的措施需应用化疗和放疗,以抑制肿块的增大或缩小肿块的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