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病

( gaoshanbing )

别名: 高原适应不全症 , 高空病 , 急性高空缺氧 , 高原胸痹

中医

简介:
头痛,胸闷痛,咳嗽气喘心悸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疾病
病机:
高原胸痹指因新处高原之地,气候失宜,使胸阳阻,心血个畅,气滞血瘀而成。
诊断:
1.短时间内进入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原地区。
2.初起表现轻者为头痛头晕心悸气短。重者有纳减,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胸闷腹胀口唇青紫,面部浮肿,呼吸困难,胸闷痛,少尿,吐粉红色泡沫痰,严重者可有神志恍惚,抑郁,兴奋,谵语等症。
类证:
1.肺心病:具有慢性久咳、哮病等病史和桶状胸、胸部叩诊过清音等体征,呈慢性发病过程,而无进入高原迅速发病情况。
2,心痹:其面部浮肿、呼吸困难、心悸气短等症状类似高原病,但具有三痹病史,心脏有杂音,心脏b超见心瓣膜病变,而无进入高原迅速发病情况。
治疗:
(一)辨证论治
1.痰阻心脉证:胸闷,心悸,气短,咳嗽吐痰,恶心欲呕,唇色紫,舌淡紫,苔白腻,脉弦滑。法痰宣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制南星桂枝杏仁等。
2.心脉瘀阻证:胸闷,心痛如刺,气短,吐粉红色泡沫痰,唇青紫,舌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涩。化瘀宽心。桃仁红花煎加减。
3.水气凌心证:心悸,气短,恶心呕吐,面部浮肿,呼吸困难,少尿,或吐粉红色泡沫痰,舌胖苔滑,脉沉弦。温补心肾、化气行水。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
4.肺肾气虚证:咳嗽,胸闷,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声低懒言,吐痰色白,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咳则遗尿口唇紫黯,舌质淡,苔白润,脉弱。补肾益肺、纳气平喘。平喘固本汤,送服人参蛤蚧散
5.心阳虚脱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回阳固脱。参附汤加味。

西医

简介:
高山病包括高空病,属于低气压环境所造成以缺氧为特征的全身疾病
病因:
参加高原建设者或登山运动员,易受高山低气压时的缺氧影响,如未及时预防,可引起高山病在飞行时,由于增压座舱及供氧装备发生故障等原因,而急性暴露于高空低气压环境,所致的缺氧称“急性高空缺氧”。
发病机理:
在高山或高空的低气压环境中,大气与肺泡氧分压之差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的速度使机体供氧不足,产生缺氧。在急性高空缺氧时,随高度升高,肺泡气氧分压降低的速率较环境大气氧分压下降的速率要快。如在高度6700m时,大气压力为42.8kpa(321mmhg),吸入气氧分压为7.6kpa(57mmhg);此时,肺泡气氧分压已降至4kpa(30mmhg)。此为一特殊临界水平,未经高空锻炼的健康青年迅速发生意识丧失。在急性高空缺氧时,机体动员各器官系统协同发挥代偿功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组织氧分压的下降程度。严重缺氧时,糖代谢转由无氧酵解途径,但需大量消耗糖基质,引起严重细胞内酸中毒,因而仅能维持极短时间。
病理生理:
在高山缺氧时,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首先发生功能的适应性变化,逐渐过渡到稳定的适应,称为习服,约需1—3个月。人对缺氧的适应个体差异很大,一般在3000m以内,能很快适应,5330 m为人的适应临界高度,易于发生缺氧反应。在缺氧初期,由于低氧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间接刺激呼吸中枢,引起早期通气增加,机体可吸入更多的氧气。部分人血压升高,并且血浆和尿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适应后,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大部分人血压正常。由于肺泡低氧引起肺小动脉和微动脉的收缩,造成肺动脉高压,且随海拔升高而增高,使右心室肥大。血液方面见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有随海拔升高而增多的趋势。血细胞比容、血液比重和血液粘滞性也增加。后者也是加重右心室负担的因素之一。
诊断标准:
一、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诊断标准:
1、高原反应
初入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或由一高处迸入另一更高处,l~2天内于静止时或活动后出现头昏、头痛、胸闷、胸痛、心慌、气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腹泻失眠、乏力、嗜睡、手足发麻或抽搐等部分症状,脉搏增快、血压轻度或中度升高(也有偏低者)、口唇和手指紫绀、眼睑或面部有水肿等体征者。且一经转入低海拔或吸氧后症状体征即可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可以除外上呼吸道感染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肝肾疾病晕车等即可诊断为本病。
2、高原肺水肿
在海拔3500米以上地区或初次迸人3000~3500米高原,于劳累、上感、骤冷后出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阵咳,咯出浆液或粉红色泡沫痰,心率增快,肺部出现啰音等。严重者出现呼吸极度困难、四肢潮冷、颈静脉怒张甚至休克急性肺水肿症状和体征以及x线征象,一经吸入氧或转入低海拔处,上述症状、体征迅速明显好转者。尚应排除器质性心脏病所致急性肺水肿
3、高原昏迷
在海拔3500米以上地区发病,或初次急速迸入3000~3500米高原,有劳累、上感、骤冷等诱因,或因发生其他类型的高原适应不全症,未得到及时治疗而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或有兴奋、谵妄,以及逐渐嗜睡昏迷,并有颅压增高各项体征、脑脊液压力升高、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下降,并可排除其他原因所致昏迷者。
二、慢性高原适应不全症诊断标准:
(1)高原心脏病
1.既往无心脏病史,迸入高原后出现持续的心慌、气短、胸闷、紫绀、下肢浮肿等症状,伴有心脏扩大、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心脏收缩期杂音、心律不齐、肺部湿啰音等体征。
2.x线检查显示右室或双室增大,肺动脉圆锥部突出,部分病例可见右房增大。
3.心电图可见肺部p波、右室或双室肥厚、右束支或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右偏等改变。
具有上述症状及体征,并可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器质性心脏病者,可以诊断为高原心脏病
(2)高原高血压及高原低血压
在平原血压正常,进入高原后血压持续在2l.3/12.65kpa(160/95mmhg)以上,伴有高血压的一般症状和体征。或血压低于12.0/8.okpa(90/60mmhg)以下,伴有头昏、乏力、心悸、胸闷、晕厥等。上述症状持续2周以上经休息仍不恢复,回平原后不经治疗在短期内即可恢复正常,可除外原发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低血糖、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可分别诊断为高原高血压或高原低血压
(3)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1.在海拔3000~4000米以上地区,红细胞超过6.5*10l2/l(650万/mm3);血红蛋白超过185g/l(18.5g/dl),红细胞比容≥0.62[以后每升高500米高度,红细胞增加20万,血红蛋白增加5g/l(0.5g/dl),红细胞压约增加0.01],并有头痛头胀、困倦、健忘,颊、唇、指端等处皮肤呈紫红色,眼结膜、咽部粘膜显著充血等红细胞增多症的表现。
2.上述各项表现,转至平原1~3个月内,症状、体征即逐渐消失,血象也渐趋正常。
应排除慢性心、肺、肾疾患所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4)混合型高原适应不全症
凡符合高原心脏病、高原高血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三型中两型以上的诊断依据,并经两周观察不变者,即可诊断。
诊断依据:
诊断急性高山病高空病可根据登山史和飞行史,结合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红细胞超过7×1012/l、血红蛋白超过180g/l、血细胞比容超过60%,可诊断高山红细胞增多症
体征:
临床表现可分为高山缺氧和高空缺氧两种形式。高山病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急性高山病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1)急性高山反应:短时间内进入3000m以上高原,在3050m时,以头痛为主,约占30%。在进入4000m以上唐古拉山区的筑路工中,有90%以上发生缺氧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悸、气短,重者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胸闷、口唇轻度发绀、面部浮肿等。急性高山反应多发生在登山后24h内,大多经4—6d症状基本消失。
(2)高山肺水肿:约有5%在4000m以上处发病。常在登山后24—60h内发病,多为未经习服的登山者。早期临床表现与急性高山反应不易区别。严重者有干咳、发绀、多量血性泡沫状痰、呼吸极度困难、胸痛、烦躁不安、轻度发热(38.3℃)、明显的心率加快。
(3)高山脑水肿:发病急,个别人在4000m以上处发病,多为未经习服的初登山者。发病率较低,为0.5%—2%,但病死率高。由于缺氧引起脑部小血管痉挛和通透性增强,而产生脑水肿;缺氧又可直接损害大脑皮质,如变性、灶性坏死等。故患者除有急性高山反应症状外,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剧烈头痛、兴奋、谵妄,并有明显发绀、呼吸困难,随后嗜睡转入昏迷,少数可有脑膜刺激症状及抽搐者。
此外,登山队员中还出现眼部综合征。手、面、踝部水肿,在女性较男性为多见,但与月经无关。
慢性高山病主要见于高山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不消退者或较长时期生活于高原者,由于某种原因失去了对缺氧的适应能力而引起。
临床可分为五种类型:(1)慢性高山反应(迁延型高山反应):有些患者虽在高原居住一定时间,但始终存在高山反应症状。常表现为神经衰弱,有时出现心律失常或短暂昏厥。
(2)高山心脏病:儿童为多见。由于缺氧引起肺血管痉挛,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因持续负荷过重而增大,而使右心衰竭。常表现为心悸咳嗽、发绀、浮肿等。少数患者心律失常、肝大和颈静脉怒张。
(3)高山红细胞增多症:在3000m以上处发病,在中国拉萨生活的汉族人患病率达13%。红细胞、血红蛋白随海拔增高而递增,伴有发绀、头痛、呼吸困难、全身乏力等。
(4)高山高血压:一般移居高原1年内为适应不稳定期,血压波动明显而升高者多,以后趋于稳定。该症可同时合并其他高山病,如高山心脏病及高山红细胞增多症等。
(5)高山低血压症:中国较少发病,患病率约为1%。急性高空缺氧可导致体力及智力减退。脑及感觉器官的功能对缺氧最为敏感,如累及情感、感觉、运动协调及智力功能,甚至发生意识障碍。在7000m高度时,仅数分钟,肺泡气氧分压即已降至临界水平,多数人突然丧失意识,症状可有头痛恶心、倦怠、视觉及感觉障碍等。严重缺氧时,大部分人可出现头晕头胀、心慌、手抖、手发麻、发呆、不能集中思考和视觉障碍等。急性高空缺氧,大脑皮质功能严重受累,丧失正常判断分析能力,导致航空事故。
电诊断:
心电图呈电轴右偏,顺钟向转位,p波高尖,右束枝传导阻滞和右室肥厚等。
影响诊断:
x线检查显示双肺野有密度较谈、边缘不清的云絮状阴影。高山病的心脏变化,由于心脏扩大系以右心室为主,故x线检查时,小儿心脏常呈弥散性或球型扩大,在成人则其肺动脉明显突出,肺动脉主干直径常大于1.5cm。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增高,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疗效评定标准:
一、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疗效判定标准:
(1)、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
1.治愈:症状消失,能如正常人参加一般活动。
2.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活动后仍有不同程度症状,不能负担较重劳动。
(2)、高原昏迷
l.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能参加一般活动,神经系统无明显后遗症者。
2.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留有部分后遗症。
二、慢性高原适应不全症诊断标准:
(1)高原心肺病
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心功能恢复正常。
好转:症状基本消失,心功能基本恢复,但重要体征、x线、心电图未恢复正常。
(2)高原高血压及高原低血压
治愈:症状消失,血压恢复正常。
好转:症状基本消失,血压仍未恢复正常。
(3)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治愈: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值降到高原正常值左右,即为基本治愈。
(4)混合型高原适应不全症疗效判定标准:
同上述有关各型。
治疗:
一、急性高山反应一般在1—2周内即能适应,症状自行消失。症状严重时可对症治疗,给适量镇静剂如苯巴比妥或氨茶碱等。应警惕高山肺水肿和高山脑水肿的先驱症状。
二、高山肺水肿,应绝对卧床休息、吸氧、严禁大量饮水,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利尿剂。病情稳定后转至较低海拔处,积极治疗呼吸和心力衰竭
三、高山脑水肿,应给氧,及早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脱水,并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和采取抗感染措施。待病情稳定后尽可能转至低处继续治疗。
中西医结合:
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低盐饮食。
2.吸氧。应早期及时吸氧,停氧不能过早,症状好转后乃需继续给氧一段时期。
其余可参照肺心病治疗。

“高山病” 相关论述

高山病(高海拔病)是由于在高海拔地区缺氧引起的疾病
随着海拔增高,大气压递减,在稀薄的空气中氧分子减少,这样可有效利用的氧减少,在很多方面影响身体: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增加,扰乱了肺和血液间的气体平衡,血液的碱度不断增加,电解质分布改变,如细胞中的钾和钠的分布。结果导致血液和组织间水分布改变。这些变化是引起高山病的主要原因。在高海拔地区,血中含氧量减少,皮肤、嘴唇和指甲呈蓝色(发绀),经过几周时间,机体为适应缺氧性反应产生更多的红细胞,以便携带更多的氧到组织中去。
高海拔的影响取决于海拔的高度和上升的速度。海拔低于2000米,很少有显著影响,但一般在2700米以上,影响就会迅速增大。大多数人在几天时间后,就能适应海拔高达3000米的高度。适应更高的高度可能需要花几周时间。
【症状】
急性高山病,居住在海平面附近的人,在一两天时间内登高到中等海拔高度(2500米左右)就可以引起。患者呼吸急促、心跳快、容易疲乏。大约20%的人还有头痛恶心呕吐或睡眠障碍。大量出汗可使症状恶化。大多数在几天内症状可以缓解。轻微的反应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只不过是有些不舒服而已。但随着年龄增长,反应也会加重。
高山肺水肿急性高山病伴有液体聚积在肺内,出现更严重的症状。久居高海拔地区的人,特别是儿童,他们在海拔低的地区住上7~10天后,再返回高海拔地区时,容易发生高山肺水肿。以前患过高山肺水肿的人,再次患病的可能性更大。甚至轻度的呼吸系统感染,如感冒等都很可能增加患病的危险。患高山肺水肿的男性比女性更多。通常在到高海拔地区后24~96小时内发生高山肺水肿。海拔低于3000米不易患此病。高山肺水肿的呼吸困难比急性高山病更严重;甚至稍微用力就会引起严重呼吸困难。常常咳嗽、最初发痒、干咳,有时咳出少量稀薄的泡沫状痰。随后咳出大量呈粉红色甚至带血的痰。患者可能有低烧。高山肺水肿能迅速恶化,从出现轻微症状到死亡有时只有几小时。
高山脑水肿是高山病中最严重类型,常在到达高海拔地区后24~96小时内发生或者继急性高山病或高山肺水肿之后发生。高山脑水肿患者脑内液体积聚,步行困难(共济失调),可能伴有手运动不灵活,是常见的先兆。严重的头痛,稍后出现幻觉,但常常被忽视。海拔越高,越容易查觉和诊断脑损伤,症状类似醉酒。高山脑水肿从出现轻微症状到发生生命危险,往往只有几小时。如果发现高山脑水肿的症状必须立即下到低海拔地区。
高山水肿(手足肿胀、清晨醒来时脸肿)常发生在徒步旅行、登山和滑雪的人中。部分是因为在高海拔地区体内电解质分布改变引起。但是,甚至在海平面附近,由于大量出汗也可以引起体内电解质分布改变发生水肿
高山视网膜出血(在眼底视网膜上有小的出血点)是在上升到高海拔地区,有时甚至中等海拔地区出现的眼底出血。很少出现症状,出血点会慢慢自动消失。偶尔出血发生在眼球中央视觉部位(黄斑区),可出现一个明显的小盲点。很少造成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或失明;有时可能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偏头痛,下到低海拔地区后很快消失。
亚急性高山病是很少见的类型,有报道双亲为中国人,在中等海拔高度出生或带到这类地区的婴儿,以及在海拔6000米以上兵站住上几周或几个月,可能由于心力衰竭导致肺、腹部、下肢大量积液。下到低海拔地区后能够自愈,必要时需采取紧急救护。
慢性高山病发生在高海拔地区居住几个月或几年以上的人。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嗜睡和疼痛。在下肢和肺形成血栓、心力衰竭。机体补偿缺氧过度,形成过多的红细胞导致本病发生。患者逐渐丧失劳动能力,若不下到低海拔地区,可能引起死亡。
【预防】
预防高山病的最好方法是减慢登高速度,用1~2天的时间上升到2400米高度,然后,每天登高300~600米。按适合每个人自己的步速登高比跟着固定速度登高,更有助于预防高山病。登至一半高度停下来过夜休息可以减少发病的危险。身体健康的人患高山病的危险较小,但不能保证在高海拔地区不出现高山病。到达目的地后头两天要避免大量出汗。喝大量的水,避免吃盐或含盐的食品可能有帮助。在高海拔地区饮酒应特别小心。高海拔地区饮一杯酒精饮料的影响相当于海平面地区的两倍影响。酒精过多的表现类似某些类型的高山病
登山开始时和到达目的地后几天内,服用小剂量的乙酰唑胺或地塞米松可减少患急性高山病的危险。出现高山肺水肿症状时可使用心痛定。布洛芬对减轻高海拔引起的头痛最有效。少吃多餐高碳水化合物食物比多吃少餐更好。
【治疗】
轻度急性高山病除多饮水补充因出汗、呼吸加快和空气干燥损失的水分外,不需其他治疗,一两天后就会好转。服用布洛芬、饮大量的水有助于减轻头痛。如果症状更严重一些,可服用乙酰唑胺、地塞米松或其他药物
高山肺水肿有时有生命危险,必须密切观察,卧床休息、给氧。如果无效,应将患者转移到低海拔地区,不要延误。心痛定作用很快,但只能维持几小时的疗效,不能取代把症状严重的病人转移到低海拔地区。高山脑水肿也可危及生命,可用地塞米松治疗,如果病情加重,应转移到低海拔地区。如果病情恶化,延误转移到低海拔地区,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转移到低海拔地区后,症状一般都能迅速好转,若无好转,应寻找其他的原因。
如果不可能转移到低海拔地区,可用增压装置治疗严重高山病患者,相当于降低海拔高度的这种装置(高压袋)是用轻型纤维制成的袋或帐篷和一个手动泵组成。把患者放入袋中,密封后用手动泵向袋中加压。病人在袋中停留2~3小时。这种方法补充氧气同样是一种有效的临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