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痹
参考:心功能不全 , 风湿性心脏病 ,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痹” 相关论述
论曰∶《内经》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以夏遇此为脉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是为心痹。其状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曝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盖淫气忧思痹聚在心,经所谓诸痹不已,亦益内者如此。
治心痹神思昏塞,四肢不利,胸中烦闷,时复恐悸。茯神汤方。
茯神(去木) 羌活(去芦头) 龙齿麦门冬(去心,焙) 麻黄(去根节,各一两)蔓荆实人参薏苡仁防风(去叉) 远志(去心) 犀角屑(各三分) 赤芍药甘草(微炙各半两)
上一十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治心痹胸中满塞,心中微痛,烦闷不能食。赤茯苓汤方。
赤茯苓(去黑皮) 人参半夏(汤浸,洗七遍去滑,焙) 柴胡(去苗) 前胡(去芦头)桂(去粗皮)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三分) 甘草(微炙一分)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二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计时候。
治心痹邪气乘虚,恍惚不乐,身体强直,面目变色。秦艽汤方。
秦艽(去苗土) 菖蒲 桂(去粗皮) 当归(切,焙) 蔓荆实人参附子(炮裂,去皮脐) 黄芩(去黑心) 甘草(炙) 远志(去心) 防风(去叉各半两) 龙骨赤石脂白茯苓(去黑皮) 白芍药 芎 防己各三分
上一十七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治心痹忧思恍惚,惕惕然惊畏。紫石英散方。
紫石英(别研细,水飞过一两) 远志(去心) 赤小豆(炒) 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去粗皮) 人参干姜(炮裂) 防风(去叉) 龙骨(别研) 菖蒲 熟干地黄(焙)各半两 白茯苓(去黑皮) 白术 黄 (锉各一两)
上一十四味,除别研外,捣罗为散,同拌匀,再研细。每服食前温酒调下二钱匕。
治心痹精神恍惚,恐畏闷乱,不得睡卧,志气不定,言语错误。犀角散方。
犀角屑 牛黄(别研) 麝香(别研) 羚羊角屑(各一分) 丹砂(别研半两) 防风天麻独活(去芦头) 人参茯神(去木) 沙参(去芦头) 天竺黄(别研) 升麻龙齿各一分麦门冬(去心,焙半两) 白藓皮(一分) 远志(去心一分) 龙脑(别研半分) 甘草(微炙一分)
上一十九味,除别研者外,捣罗为散,同研药一处拌匀,再研细。每服三钱匕,煎麦门冬汤调下,不计时候。
心痹,指风湿性心脏病,本病虽与关节痛密切相关,然心痹实源于咽,因心脉上挟咽,心咽相通,受咽部毒热干扰所致。故先兆症的标虽在周身关节,本却在咽……
一、概述
心痹,主要指风湿性心脏病,在人群中发病率很高,占我国所有心脏病的首位。多发于青少年,与风湿热有密切关系,主要为心脏瓣膜受损害,尤以二尖瓣损害为显着,并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及扁桃体炎有关。病变的心脏瓣膜由于粘连、脱落,造成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导致心肌受损,最终引起心力衰竭,对人民健康的危害极大。
心痹属痹症范畴,和外邪感染,尤其是风、寒、湿邪客入有密切关系。《内经》认为由脉痹发展而来,如《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并记述了心痹的具体症状:“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上气则恐”。
心痹,无论风湿为患或湿热客入,根本问题为湿,与脾失转输,湿热不化有关,故病位虽在心,病源实在脾。因此健脾除湿是治本病的一大要义,无论在病初,或是后期心水肿证阶段,健脾、温脾对本病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心脉上挟咽,心咽相通,故咽部毒热最易影响于心,尤其湿热型心痹与咽关系最大。此外,心脉通于肺,心肾相交,故心痹晚期最易累及肺肾,出现喘咳、水肿,加重了心的损害,从而形成病理恶性循环。
二、风心病先光潜证
(一)湿热型先兆潜证
该型心痹与感受湿热的关系最大,咽常作痛,扁桃体呈Ⅰ°~Ⅱ°度肿大,经常患风热型感冒,加之,患者长期居处潮湿之地,故关节经常不适,偶有心前区隐痛。
阻截治则 清热除湿利咽,方予利咽蠲痹汤活、忍冬藤、连翘、桔梗、射干、白术、茯苓、牛膝、防己、甘草。
该型由于湿热伤阴,阴不敛阳、致心阳浮越,故易发展为心阴亏虚型心痹,证见面暗,颧红如朱,胸闷夜热,手足心热,心悸气促。又当清热育阴蠲痹,方予益心蠲痹汤参、麦冬、桑枝、秦艽、萆薢、忍冬藤、牛膝、独活、姜黄、没药、丹参、甘草。
(二)寒湿型先兆潜证
素体单薄,阳气不足,腠理空虚,或居处阴冷之地,致寒湿之邪客袭入体。可见面色?白,手足常冷,畏寒,天冷即感关节酸痛,动即气促、汗多乏力。进一步发展还易导致心水症。
阻截治则 温阳益心蠲痹,方予桂枝附子汤加味:桂枝、附子、白术、茯苓、防己、丹参、甘草。
三、风心病早期信号
由于心痹的主要病理为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导致血行受阻,因此“瘀”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如《内经》说:“心痹者,脉不通”(《素问·痹论》)故以瘀象为本病的早期信号,即曾有发热,咽痛、关节痛史,渐出现动则心悸,胸?隐痛。天气变化加重常为本病早期信号。咽峡炎、扁桃体炎数日后,心前区隐痛,偶感心悸,常为隐性心痹的预兆。
四、典型征兆
(1)胸闷隐痛,时感憋气,常有气短现象。
(2)心悸怔忡,动则加剧,天气变化明显,为风心病、心脏损害征兆。
(3)关节作痛,并与天气变化有关,关节周围可能到皮下小节结。
(4)日久失代偿,心衰可出现面白、颧赤、唇紫(二尖瓣面容),疲倦乏力及持续性心悸、怔忡,甚则气喘、咳嗽、水肿。
五、风心病凶兆
(一)心阳暴脱
患者于夜间突然出现端坐呼吸,气喘,憋气、神昏,唇绀,并咯吐血性泡沫痰,为心阳暴脱凶兆。现代医学认为,由于二尖瓣狭窄,导致小循环郁血,引起右心衰竭、急性肺水肿,属心肺失代偿险证。
急救原则 回阳固脱通瘀,方予独参汤或参附汤。并配合西医抢救。
(二)水气凌心症
心痹病人,心悸气喘逐渐加重,并伴随下肢浮肿,肝大唇紫,为心病及肾,水气凌心凶讯,现代医学认为,上述症状乃由于二尖瓣损害,导致右心负荷加重,日久失于代偿引起体循环郁血之故。
急救原则 温阳利水,强心益气。方予真武汤加味:附子、干姜、白术、白芍、茯苓、甘草。
(三)心脉瘀阻
患者出现气喘胸闷,胸痛闷乱,心悸怔忡,憋气唇紫,颈脉动甚,舌质紫、脉涩,为心脉闭阻瘀象,应化瘀通络、益心复脉。如栓子脱落引起肺梗塞,则可出现突然气喘、呛咳胸痛、窒息危象。
急救原则 强心益气,化瘀通络,方予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加人参、桂枝。
病名。因心虚邪乘,血脉闭阻所引起的病证。由脉痹发展而成,亦有称为脉痹。症见心烦、心下满痛、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夜卧不安等。《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诸病源候论·心痹候》:“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里幅幅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圣济总录·心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是为心痹。”《症因脉治·心痹》:“心痹之症,即脉痹也。脉闭不通,心下鼓暴,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心下痛,夜卧不安。”治宜养心通脉安神,可选用茯神汤、赤茯苓汤、秦艽汤、紫石英散、犀角散、导赤各半汤、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方。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邪客于脏则病重,为难治矣。肺痹者,遏其心火而多烦,肺主气而居胸,气痹,故胸满而喘,肺胃相连,故胃气亦逆,则呕也;心主血脉,痹则脉不通而烦,烦则气动,故心下鼓,暴逆犯肺则喘,心火上灼则嗌干,脘滞则善噫,阳上亢而下虚则厥,厥则伤肾而恐也;肝藏魂,气痹而魂不安,故夜卧则惊,肝火郁,故多饮,数小便者,肝木主疏泄也,肝阳本上升,痹不得达,故上引如有物在怀中也;三焦通主升降,而肾司下焦,肾气痹而下焦不宣,则中上两焦皆不通利,故善胀也,督脉通肾,肾痹而督脉阳气不通,跷维之脉皆不用,而两足不举,以尻代踵,尻音考,平声,尾骨也,督伤则天柱骨痿,头垂背曲,故脊以代头也;脾主四肢,气痹不得充于四肢,故懈堕无力,脾为肺母,母病必及于子而发咳,有痰名嗽,无痰有声名咳也,脾不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汁上泛,则呕出,浊壅不降,上焦大塞也。病至如此,不可治矣,故下文言入脏者死。
神门、治疟.心烦甚.欲得饮冷.恶寒则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噫.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喘逆身热.狂悲哭.呕血遗溺.(铜)上管、治心中热烦.阴都、(见疟.)巨阙、治心中烦满.玉堂、治烦心.(见胸痛.)鱼际、少商、(见善噫.)公孙、(见狂言.)解溪、(见癫.)至阴、(见头痛.)完骨、治头痛烦心.阳溪、治热病烦心.百会、(见风.)强间、承光、治烦心.(见头痛.)曲差、治心中烦满.汗不出.完骨、主风头耳后痛.烦心.(千)关冲、主舌卷口干.心烦闷.幽门、治心烦闷.(见胸痛.)少冲、疗烦心上气.(明)紫宫、疗胸胁支满.痹痛骨疼.食不下.呕逆.上气烦心.玉堂、疗胸满.不得喘息.膺痛骨疼.呕逆上气烦心.公孙、主烦心.(千见叹息.)尺泽、少泽、主心烦.(见胁痛.)凡心虚则心烦.内关主之.(见心痛.)通里、主烦心.(千见心痛.)巨阙、心俞、疗烦心.(明见心痛.)太一、治心烦.(铜见癫狂.)上管、疗心风惊悸.(铜同.)不能食.心中闷发哕.百会、疗心热闷.心烦.(见风痫.)巨阙、疗心中烦闷.(见风痫.)中脘、疗心闷.(见贲豚.)紫宫等、主心烦.(见上气.)曲泽、疗心痛出血.则心下澹澹喜惊.身热烦心.口干.逆气唾血.肘螈 .喜摇头.清汗出不过肩.(明)曲差、疗心烦.(明见颈项.)
心闷痛、灸巨阙二七壮.(千见心痛.)百会、治心热闷.(见风痫.)
绝骨、治风心烦.(并见中风.)鱼际、疗心痹.(铜见上气.)临泣、(月事.)鬲俞、治心痛周痹.(铜见 癖.)
进贤三尹张思轩公,与潘少保印川公,皆受室于施氏,称联襟云。施故富家,而张公夫人贤慧,治家勤笃,为人精洁周致,以产多而气血惫,又以婚嫁繁,而费用不支积忧,年将五十,因病心痹,发则晕厥,小水短涩,胸膈痛不可忍,烦躁,干哕恶,内蒸热,气 上腾,肌削骨立,月汛不止。苕城时辈,有认为气怯者,有认为膈食者,皆束手无措。尸寝浃旬,浆粒不入口者五日,凶具备而待毙,举家计无所之,惟神是祷。予适在潘府,逆予诊之,脉左弦大,右滑大而数。诊毕,予曰∶可生也。病机云∶诸逆吐酸,皆属于火;诸风掉眩,皆属于木。法当调肝清热,开郁安神。诸医群然目摄而背谑曰∶书云骨蒸肉脱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绝谷食者死。孙君独许其生,果药王再世哉。予若不闻,而捡药以进。竹茹、滑石各三钱,白豆蔻仁七分,半夏曲、橘红、姜连、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令一口口咽之。服毕,哕止晕定。次日用温胆汤调辰砂益元散三钱,服之,胸膈顿开,渐进饮食,小水通长,烦躁尽减, 然安若无事。后用逍遥散、六君子汤,加黄连、香附,三越月而肌肉全,精神如旧。苕入骇然曰∶能起此病,信药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