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 Xì Xīn )

别名: 细条 , 绿须姜 , 万病草 , 卧龙丹 , 铃铛花 , 四两麻 , 玉香丝 , 小辛 , 细草 , 少辛 , 独叶草 , 金盆草 , 山人参

细辛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主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9g;研末,1-3g。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塞耳、敷脐;或煎水含漱。
性味:
辛;温;小毒
归经:
肺;肾;心;肝;胆;脾经
各家论述:
1. 李杲细辛,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阴证麻黄附子细辛汤也。
2.《纲目》:细辛,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口疮喉痹齿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则发之之义也。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用之。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之。辛能润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之。
3.《本草经疏》:细辛风药也。风性升,升则上行,辛则横走,温则发散,故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盖及死肌,皆是感地之湿气,或兼风寒所成,风能除湿,温能散寒,辛能开窍,故疗如上诸风寒湿疾也。《别录》又谓温中下气,破痰开胸中,除喉痹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益肝胆,通精气,皆升发辛散,开通诸窍之功也。其曰久服明目,利九窍,必无是理,盖辛散升发之药,岂可久服哉。细辛,其性升燥发散,即入风药,亦不可过五分,以其 气味俱厚而性过烈耳。
4.《药品化义》:细辛,若寒邪入里,而在阴经者,以此从 内托出。佐九味羌活汤,发散寒邪快捷,因其气味辛香,故 能上升。入芎辛汤,疗目痛羞明畏日,隐涩难开。合通窍汤,散肺气而通鼻窍。佐清胃汤,祛胃热而止牙疼。此热药入寒剂,盖取反以佐之之义也。
5.《本草新编》:细辛,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用,而不能独用。多用则气耗而痛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细辛阳药也,升而不沉,虽下而温肾中之火,而非温肾中之水也。火性炎上细辛温火而即引火上升,此所以不可多用耳。或问:细辛散真气,何以头痛反能取效?盖头为六阳之首,清气升而浊气降,则头目清爽;惟浊气升而清气降,头 沉沉欲痛矣。细辛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所以治头痛如神也。但味辛而性散,必须佐之以补血之药,使气得血而不散也。
6.《本草经百种录》:细辛,以气为治也。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风必挟寒 以来,而又本热而标寒,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故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
7.《长沙药解》:细辛,敛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 最清气道,兼通水源,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其诸主治,收眼泪、利鼻壅、去口臭、除齿痛、通经脉,皆其行郁破结,下冲降逆之力也。
8.《本经疏证》:细辛,凡风气寒气、依于精血津液便溺涕唾以为患者,并能曳而出之,使相离而不相附,则血津液便溺涕唾各复其常,风气寒气,自无所容。如《本经》所 载主治咳逆者,风寒依于胸中之饮;头痛脑动者,风寒依于脑中之髓;百节拘挛者,风寒依于骨节屈伸泄泽之液;风 湿痹痛死肌者,风寒依于肌肉中之津。推而广之,随地皆有津液,有津液处,风寒皆能依附焉。故在胸为痰为滞结,在喉为,在乳为结,在心为,在小肠为水,在气分为汗不出,在血分为血不行。此《别录》之与《本经》一贯不异者也。
9.《本草正义》: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 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甄权谓治嗽,去皮风湿痹,《政和本草》引作痒),亦仍《本经》之旧。又治风眼泪下,则清阳不升迎风流泪也。弘景谓含之去口臭,则芳香固可以辟秽,然口气多由胃火,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扬汤止沸,何如釜底抽薪之为愈乎。海藏谓润肝燥,治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按:督脉为病,纯由精血大衰,络脉失养,以致脊强反折,谓为肝燥,未可厚非,然先天肾阴几于耗竭,大补肝肾真阴,恐亦难臻速效,细辛辛温,少少引经,以通阳气,虽无不可,然竟以辛之一字谓润肝燥,而视为此症主药,其弊何如,学者当自知之。石顽谓辛温能散,凡风寒风湿,头痛口疮喉痹齿诸病用之,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之之义,按:所谓火郁者,有火郁结于内而外寒束之,不能透泄,则升阳所以散火,其郁得泄,而表邪自解,若本是气火上浮,而亦误投温散,则教猱升木,为祸尤烈。
10.《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
11.《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12. 陶弘景: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
13.《药性论》: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痒,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
14.《日华子本草》:治咳,消死肌肉,胸中结聚。
15.《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
16.《珍珠囊》:主少阴苦头痛。
17.《纲目》:治口舌生疮,大使燥结,起目中倒睫
18.《本草通玄》:主风寒湿头疼,痰厥气壅。
19.《本经逢原》: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
毒性:
华细辛挥发油对蛙、小鼠、兔等,初呈兴奋现象,继即陷于麻痹状态,逐渐使随意运动及呼吸运动减退,同时反射消失,终以呼吸麻痹而死亡,呼吸先于心跳而停止,对心肌、平滑肌有直接抑制作用。醇浸出液在兔身上,能拮抗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对小鼠灌胃与静脉注射,其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23.75mg及7.78mg/10g。细辛醇浸出液之毒性大于水煎剂。
小鼠腹腔注射细辛油的半数致死量 为1.2±0.04ml/kg。甲基丁香酚给于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456.67±43.43mg/kg。3只猴分别静脉注射甲基丁香酚30.8mg/kg,麻醉后再继续给药30分钟,平均总给药量达90mg/kg,停药后维持麻醉时间30分钟。于给药后24小时和72小时分别进行血象、肝、肾功能检查。结果除白细胞略有上升外,其它指标均属正常。2只犬和2只猴分别静脉注射甲基丁香酚,总药量分别为198.1mg/kg、136.6mg/kg,24小时后进行血象、肝、肾功能检查,结果白细胞和尿素氮略有上升,给药72小时后尿素氮恢复正常。5只犬分别每天静脉注射甲基丁香酚50mg/kg,连续给药3天,第4天处死解剖,取心、肝、肺、脾、肾、胰腺、胃、肠及脑等脏器进行病理检查,结果均无病理性变化。
用药禁忌: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本草经疏》:凡病内热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虚,气虚 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得配本草》:风热阴虚禁用。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1.细辛对犬左室功能的作用: 北细辛用乙醇提取至浸膏状,再加水稀释成1:2的溶液(每1ml含生药2g,简称a.h)。在心肺制备犬中静脉注射a.h.0.1-0.4ml/kg。结果显示,lvsp↑、lvedp↓、map↑、co↑、hr↑、sv↓、dp/dtmax↑、-dp/dtmax↑、t-dp/dtmax↓、vpm↑、vce-cpip↑、vmax↑;在麻醉开胸犬中,静脉注射 0.05-0.4ml/kga.h除可使map↓和sv↑外,其它结果与心肺制备实验基本一致;上述两个实验测得的lis-sajous图形的正向前降支均向右上方移位。从而排除了前、后负荷的影响,表明泵功能的改善似由于a.h增强心肌收缩性能所致。a.h和北细辛中含的dl-去甲乌药碱(简称h.g)以及异丙肾上腺素(简称i.s)三者进行比较。结果三者均能增强犬左室功能,但a.h可使sv增加,h.g和i.s却使sv减少。其原因可能与a.h使心率增快适度、心室舒张较完全有关。
1.2.细辛对犬心源性休克的作用: 用细辛(asarumheterotcmliboids)的根制成1:2的水溶液。用犬冠脉前降枝分段结扎和冠状窦扦管阻流法制备心源性休克模型。结果细辛提取物多巴胺和细辛中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均能提高休克动物的map,lvsp,±lvdp/dtmax和 scbf,降低cvr,多巴胺和细辛提取物的作用相似,但多巴胺加快心率而细辛不加快心率。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2.1.协同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本品挥发油中所含的甲基丁香酚,小鼠腹腔注射50mg/kg,给药后20分钟腹腔注射阈下剂量的戊巴比妥钠15mg/kg,结果给药组小鼠均睡倒,与对照比较p<0.01,具显着协同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小鼠腹腔注射甲基丁香酚50mg/kg与100mg/kg可明显延长硫喷妥钠(剂量为静脉注射,25mg/kg)的睡眠时间,p<0.01。大鼠腹腔注射甲基丁香酚144mg/kg,可明显加强氯丙嗪(15mg/kg)的中枢抑制作用,p<0.01。
2.2.对不同种属动物的麻醉作用: 甲基丁香酚以每分钟2.0ml(50mg/ml)的给药速度,对不同种属动物分别给药,一般静脉注射后1-2分钟进入麻醉。猫静脉注射50mg/kg剂量时,唾液分泌明显增加及出现颈部强直;犬给药后出现呕吐、排便等消化道反应;而猴、兔给药后基本无上述反应,但如给药过快可出现呼吸减慢,甚至停止,如立即停药呼吸即可恢复。
2.3.镇痛作用: 甲基丁香酚对小鼠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但特异性不高。细辛煎剂能阻滞蟾蜍坐骨神经的冲动传导,具可逆性。
2.4.降温作用: 甲基丁香酚对大鼠腹腔注射90mg/kg、144mg/kg,有明显的降温作用,但比氯丙嗪(15mg/kg)为弱。
3.对家兔脑电活动的影响:细辛挥发油对兔脑皮层、海马、中脑网状结构和心电的同步记录,证明其对中枢的作用与巴比妥类相似,都有去同步化低幅快波→高幅慢波→低幅慢波→间断性脑电消失→脑电持续消失的发展过程。心电消失出现在皮层、海马和中脑网状结构脑电消失之后。
4.对微循环的影响:用肾上腺素引起小鼠耳廓微循环障碍模型。先测定记录给药前的管径、血流情况,然后按体重0.1ml/10g腹腔注射细辛液,观察10分钟内管径及血流变化,再腹腔注射肾上腺素10μg/10g体重,观察10分钟内血流及管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细辛对轻度由肾上腺素引起的微动脉血流停止或减慢有推迟作用,但统计处理不显着。
5.抗炎作用:由北细辛中提取的挥发油,(简称细辛油),腹腔注射给于大鼠0.24ml/kg,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01。此作用在切除肾上腺的大鼠亦存在,与醋酸可的松40mg/kg的作用相似。细辛油能降低炎症大鼠组织及渗出液中组胺含量,但5-ht和pge2的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对组胺或pge2引起的大鼠足肿有抑制作用,而对5一ht引起的足肿胀则无抑制作用。细辛油还能对抗组胺或pge2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能抑制大鼠胸腔因注射角叉菜胶后引起的白细胞游走;对大鼠棉球肉芽肿有抑制作用,并能使胸腺萎缩,还可降低正常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
6.抑菌作用:初步体外试验表明,细辛对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结核杆菌有某些抑制作用。细辛还能完全抑制黄曲霉素的产生。
7.提高机体新陈代谢功能:细辛中含的去甲乌药碱具有肾上腺素能b兴奋剂样的广泛生理作用,具有强心、扩大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强脂质代谢及升高血糖等功效。去甲乌药碱在附3、细辛吴茱萸等祛寒药中含有,其药理作用符合祛寒药的药理学基础。
8.抗组胺及抗炎态反应:从北细辛中分得的甲基丁香油酚、hakucl、n-异丁基十二碳四烯胺和去甲乌药碱等,均可明显抑制组胺所制豚鼠离体回肠的收缩。细辛的水或乙醇提取物均能使速发型变态反应总过敏介质释放量减少40%以上。提示具有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9.对平滑肌的作用:细辛挥发油对兔离体子宫、肠管,低浓度使张力先增加后下降,振幅增加;高浓度则呈抑制。对大鼠离体子宫呈抑制作用。
10.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华细辛醇浸剂静脉注射于家兔,可对抗吗啡所致的呼吸抑制。甲基丁香油酚对豚鼠离体气管有显着的松弛作用。北细辛醇浸剂对离体肺灌流量先呈短暂的降低,而后持续增加,可维持15-30分钟,异丙肾上腺素未见先短暂减少的现象,但在肺灌流量增加和持续时间上,均与细辛类似。因此认为细辛的后续作用与异丙肾上腺素的作用相似。
化学成分:
1.辽细辛(辽宁产)全草(干品)含挥发油2.5%,挥发油中的成分有:a-蒎烯(a-pinene),樟烯(camphene),β-蒎烯(β-pinene),月桂烯(myrcene),香桧烯(sabinene),柠檬烯(limonene),1,8-桉叶素(1,8-cineole),对-聚伞花素(p-cymene),y-松油烯(y-terpinene),异松油烯(terpinolene),龙脑(borneol),优葛缕酮(eucarvone),爱草脑(estcmlibagole),2-异丙基-5-甲基茴香醚(2-isopropyl-5-methylanisole),3,5-二甲氧基甲苯(3,5-dimetho-xytoluene),黄樟醚(safrol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 eugenol),细辛醚(asaricin),肉豆蔻醚(myristicin),榄香脂素(elemicin),β-水芹烯(β-phellanrene),β-松油烯(β-terpinene),3,4-二甲基-2,4,6-辛三烯(3,4dimethyl-2,4,6-octatcmlibiene),表樟脑(epica-mphor),异龙脑(isoborneol),a-松油醇(a-terpineol),十五烷(pen-tadecane),β-甜没药烯(β-bisablene),2-甲氧基黄樟醚(croweacin),卡枯醇(kakuol),细辛脑(asarone),n-异丁基十二碳四烯酸胺腔(n-isobutyldodecatetcmlibaeneamide)。另含和乌胺(hi-genamine)。
2.华细辛(湖北产)全草(干品)含挥油2.6%,挥发油中的成分有:a-蒎烯(a-pinene),樟烯(camphene),β-蒎烯(β-pinene),月桂烯(myrcene),香桧烯(sabinene),柠檬烯(limonene),1,8-桉叶素(1,8-cineole),对-聚伞花素(p-cymine),γ-松油烯(γ-terpinene),异松油烯(ter[omp;eme),龙脑(borneol),4-松油烯醇(terpinen-4-ol),a-松油醇(a-terpineol),爱草脑(estcmlibagole),萘(naphthalene),3,5-二甲氧基甲苯(3,5-dimethoxytoluene),黄樟醚(safrole),正十五烷(n-pentadecan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2-甲氧基黄樟醚(croweacin),细辛醚(asaricin),肉豆蔻醚(myristicin),榄香脂素(elemicin),a-侧柏烯(a-thujene),细辛素(asarinin)。
3.汉城细辛(辽宁产)全草(干品)含挥发油1.0%。从挥发油中除分离出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黄樟醚(safrole),细辛醚(asaricin)和优葛缕酮(eucarvone)外,还含有:a-蒎烯(a-pinene),樟烯(camphene),β-蒎烯(β-pinene),月桂烯(myrcene),香桧烯(sabinene),柠檬烯(limonene),l,8-桉叶素(1,8-cineole),对-聚伞花素(p-cymene),龙脑(borneol),a-松油醇(a-terpieol),a-羟基-对-聚伞花素(p-cymen-a-ol),爱草脑(estcmlibagole),2-异丙基-5-甲基茴香醚(2-isopropyl-5-methylanisole),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3,5-二甲氧基甲苯(3,5-dimethoxytoluene),肉豆蔻醚(myristicin)和榄香脂素(elemicin)等。
附方: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附子汤伤寒论》;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炮制:
除净杂质,用水喷润,及时切段,晾干。《雷公炮炙论》:凡使细辛,一一拣去双叶,服之害人。去头土了,用瓜水浸一宿,至明漉出,曝干用之。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ml振摇后浸出15min,滤过。取滤液 1ml置蒸发皿中,待乙醚挥散后加1%香草醛浓硫酸试剂,溶液由浅棕色变为棕紫色。(检查挥发油)(2)薄层色谱取本品挥发油,用乙醚稀释成1:10溶液供点样用。另取1,8-按油素、甲基丁香酚、黄樟醚、a-蒎烯为对照品。样品液及对照液各适量同点于硅胶g薄展板上,以苯-乙酸乙酯(95:5)展开,展距17.3cm,用至1%香草醛浓硫酸试液显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2.0%(ml/g)。含杂质不得超过 1%。总灰分量不得超过12.0%。
性状:
性状鉴别 (1)辽细辛常卷曲成团。根茎呈不规则圆柱形,长1-10cm,直径2-4m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环节,节间长2-3mm。根细长,密生节上,长10-20cm,直径约lmm;表面灰黄色;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基生叶叶柄长,光滑,完整叶展平后呈卵状心形或肾状心形,先湍急尖或钝,塞部深心形,长4-9cm,宽5-13cm,表面深绿色,上面脉上有毛,下面毛密。偶见花,紫褐色,半球状,花被裂片由基部反折与花被管相贴。气芳香,味辛辣,略有麻舌感。
(2)细辛与辽细辛相似,但根茎细长,长5-15cm,直径1-3mm,节间长0.2-1cm;叶片较薄,心形。气味较弱。
(3)汉城细辛细辛极相似,但通常叶背的毛较密,叶柄有毛。栽培品叶的毛疏密变化较大,不易与细辛区分。
显微鉴别 (1)辽细辛根横切面:表皮脱落。外皮层细胞有草酸钙小方八晶和双晶;皮层宽,有油细胞散列;内皮层明显。皮 层与中柱之比为4(-5.6):1。粗根初生本质部三原型;细根多二原型。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根茎根切面:表皮细胞1列。皮层细胞16-21列,外侧2-3列为厚角组织;有油细胞、纤维及石细胞分布。内皮层明显。维管束通常4-8个,韧皮部偶见纤维,木质部内侧有纤维。髓部可见石细胞。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偶见草酸钙小方晶。
叶片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弯曲;可见不定式气孔及类圆形油细胞,非腺毛1-4个细胞,表面具壁疣。上表皮非腺毛长48-l00μm。直径32-40μm;下表皮非腺毛长60-140μm。直径 28-40μm。(2)细辛 根中未见草酸钙结晶。根茎中极少见石细胞。叶片北腺毛多为3-7个细胞,上表皮非腺毛长88-100μm,直径36-44μm,下表皮非腺毛长100-280μm,直径28-40μm。(3)汉城细辛根的外皮层细胞几等径。初生木质部四原型。根茎近髓部有时可见纤维和石细胞。上表皮非腺毛l-7个细胞,长160-240μm,直径40-50μm;下表皮非腺毛4-7个细胞,长280-360μm,直径28-36μm。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冷凉、阴湿环境,耐严寒,宜在富含腐殖质的疏松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忌强光与干旱。易积水的粘重土壤及涝洼地均不宜栽培。种子属于下胚轴休眠类型,经研究表明20-24℃胚发育较快,10-13℃低湿条件下胚很难生长分化,15-18℃生长、分化缓慢。已长根的种子需0-5℃低湿条件打破胚轴休眠,才能出苗。种子粒重4.89g。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为主,也可分根繁殖。种子繁殖:夏播,6月上旬、中旬采果实,置室内堆放1-2d,待果实变软后,去掉果皮,淘洗种子,及时播种。切勿干燥贮藏。或短期沙藏,于7月份播种,条播或穴播。条播按行距10-12cm,播幅4-5cm,每行播120-150粒,1hm2用籽约60kg。播后2-3年可移栽。分根繁殖:将根状茎顶部留根条。栽植时按行株距30cmx20cm开穴,每穴栽2-3段根状茎。
田间管理 出苗后在畦面上盖一层3-5cm厚的树叶或稻草,以保持畦土湿润。生长季如遇干旱,应适当浇水2-3次并及时松土。从6月初开始搭棚遮荫,透光度50%-60%为宜非采种田应在早春摘除花蕾。在松土、除草同时,进行整畦、培土。生长期根外追施2%过磷酸钙溶液2-3次,上冻前施有机肥,盖上枯落叶或防寒土。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菌核病、疫病等,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出苗前用1%硫酸铜消毒畦面。早春开发病时可用多菌灵:代林铵:水(1:1:200)2-4kg/m2灌根。细辛风蝶,可用敌百虫做毒饵或叶面喷施。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林下坡地或山沟阴湿而肥沃的地上。
2.生于林下阴湿腐殖质土中。
3.生于林下及山沟阴湿地。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及山西、陕西及山东、河南等地。
2.分布于陕西、山东、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3.分布于辽宁。
原形态:
1.辽细辛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叶卵状心形或近肾形,长4-9cm,宽5-13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心形,上面脉上有毛,有时全体疏生短毛,下面毛较密;芽胞叶近圆形。花紫棕色,稀紫绿色;花梗长3-5cm,花期在顶部成直角弯曲,果期直立;花被管壶状或半球状,直径约1cm,喉部稍缢缩,花被裂片三角状卵形,片三角状卵形,长约7mm,宽约9mm,由基部向外反折,贴靠于花被管上;雄蕊着生于子房中部,花丝常较花药稍短,药隔不伸出;子房半下位或几近上位,近球形,花柱6,先端2裂,住头侧生。蒴果半球状,直径约12mm。花期5月,果期6-7月。
2.细辛 多年生草本。根茎直立或横走,节间长1-2cm。叶通常2枚,叶柄长8-18cm;芽胞叶肾圆形,边缘疏被柔毛;叶片心形或卵状心形,长4-llcm,宽4.5-13.5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深心形,上面疏生短毛,脉上较密,下面仅脉上被毛。花紫黑色;花便长2-4cm;花被管钟状,直径1-1.5cm,内壁有疏离纵行脊皱;花被裂片三角状卵形,直立或近乎展;雄蕊着生子房中部,花丝与花药近等长或稍长,药隔突出,短锥形;子房半下位或几近上位,球状,花往6,较短,先端2裂,柱头侧生。葫果近球状,直径约1.5cm。花期4-5月。
3.汉城细辛 本变型与细辛相似,但叶片背面密生短毛,叶柄被疏毛,可以区别。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细辛及汉城细辛的带根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sarum heterotcmlibopoides fr.schmidtvar.mandshuricum(maaxim.)kitag.2.asarum sieboldii miq.3.asarum sieboldii miq.f.seoulense(nakai)c.y.ching et c.s.yang
采收和储藏:移栽田生长3-5年,直播地生长5-6采收。9月中旬挖出全部根系,去掉泥土,每1-2kg捆成1把,放阴凉处阴干后打包入库。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吴普本草》:细辛,如葵叶,赤色,一根一叶相连。三月、八月采根。
2.《别录》:细辛,住华阴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3.《本草图经》:细辛,今处处有之,然它处所出者不及 华州者真。其根细而味极辛,故名之曰细辛。今人多以 杜衡当之,杜衡吐人,用时须细辨耳。杜衡春初于宿根上生苗,叶似马蹄形状,高二、三寸,茎如麦藁粗细,每窠上有五、七叶或八、九叶,别无枝

细辛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用法用量:
1~3g;外用适量。
性味:
辛,温。
归经:
归心、肺、肾经
用药禁忌:
不宜与藜芦同用。
炮制: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阴干
性状:
北细辛:常卷缩成团。根茎横生呈不规则圆柱形,具短分枝,长1~10cm,直径0.2~0.4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环形的节,节间长0.2~0.3cm,分枝顶端有碗状的茎痕。根细长,密生节上,长10~20cm,直径0.1cm;表面灰黄色,平滑或具纵皱纹,有须根及须根痕。基生叶1~3,具长柄,表面淡绿色,光滑;叶片多破碎,完整者心形至肾状心形,全缘,先端急尖,基部深心形,长4~10cm,宽6~12cm。有的可见花,多皱缩,钟形,暗紫色,花被顶裂片由基部反卷与花被筒几全部相贴。果实半球形。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栽培品的根茎多分枝,长5~15cm,直径0.2~0.6cm。根长15~40cm,直径0.1~0.2cm。叶甚多。
汉城细辛:根茎直径0.1~0.5cm,节间长0.1~1cm。基生叶多为2,叶柄有毛,叶片较厚,花被裂片开展。果实半球形。
华细辛:根茎长5~20cm,直径0.1~0.2cm,节间长0.2~1cm。基生叶1~2,叶片较薄,心形,先端渐尖。花被裂片开展。果实近球形。气味较弱。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来源:
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 、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 var. 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全草。前二种习称“辽细辛”。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沙,阴干
备注:
(1)细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与羌活荆芥川芎等同用,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较剧的病症;对于外感风寒、阴寒里盛的病症,亦可应用,配合麻黄附子等同用。细辛止痛力强,对于头痛齿痛都有较显着的疗效,头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齿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对于风湿痹痛,以属于寒湿者为宜,可与羌活川乌草乌等配合应用。细辛温肺化痰饮,所以主要用于治疗肺寒咳嗽、痰多质稀色白的病症,常与干姜半夏等配伍应用。本品又能通鼻窍,疗口疮。用于鼻渊,常配合白芷等应用;用于口舌生疮,可单用一味细辛,研末敷于脐部。
(2)本品虽有较好的散寒作用,但发汗作用力较弱,一般解表方剂中不作主药,临床用于风寒表症主要有两个方面:或者外助麻黄以发汗解表,内助附子以扶阳温肾,治疗阳虚体质的外感风寒形寒怯冷等症;或者取其兼有止咳、镇痛作用,用于风寒表症兼有头痛、身痛或咳嗽等症。此外,在镇咳方面,可配合干姜以温肺化痰,配五味子以开阖并施,配麻黄宣畅肺气;在止痛方面,可配合白芷治牙痛,配川芎头痛,配乌头痛,都是常用的配伍应用方法,可供参考。

细辛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①《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
②《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陶弘景:"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
④《药性论》:"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庠,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
⑤《日华子本草》:"治咳,消死肌肉,胸中结聚。"
⑥《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
⑦《珍珠囊》:"主少阴苦头痛。’
⑧《纲目》:"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
⑨《本草通玄》:"主风寒湿头疼,痰歇气壅。"
⑩《本经逢原》:"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
(1)发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风寒所致的头痛,可配麻黄藁本
(2)温经止痛:用于寒邪入络之肌肉关节痛
(3)温化寒痰:用于稀痰壅盛的慢性支气管炎
(4)宜通肺窍:用于鼻炎、鼻窦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钱。外用:研末撒、吹鼻或煎水含漱。
性味:
辛,温。
①《本经》:"味辛,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桐君:辛,小温;岐伯:无毒;李氏:小寒。"
③《药性论》:"味苦辛。"
④《用药心法》:"辛,热。"
归经:
入肺、肾经
①《汤液本草》:"手少阴引经药。"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胆、牌四经。"
③《本草经疏》:"入手少阴、太阳。"
④《本草汇言》:"入足蹶、少阴血分。"
各家论述:
①《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
②《注解伤寒论》:"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内经》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
张元素:"治头痛太阳羌活,少阴则细辛阳明白芷厥阴川芎吴茱萸,少阳则柴胡,用者随经不可差。细辛香味俱细而缓,故入少阴,与独活颇相类。"
④《纲目》:"细辛,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口疮喉痹、匿齿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则发之之义也。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用之。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之。辛能润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之。"
⑤《本草经疏》:"细辛风药也。风性升,升则上行,辛则横走,温则发散,故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盖及死肌,皆是感地之湿气,或兼风寒所成,风能除湿,温能散寒,辛能开窍,故疗如上诸风寒湿疾也。《别录》又谓温中下气,破痰开胸中,除喉痹齆鼻,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益肝胆,通精气,皆升发辛散,开通诸窍之功也,其曰久服明目,利九窍,必无是理,盖辛散升发之药,岂可久服哉。""细辛,共性升燥发散,即入风药,亦不可过五分,以其气味俱厚而性过烈耳。"
⑥《本草汇言》:"细辛,佐姜、桂能驱脏府之寒,佐跗子能散诸疾之冷,佐独活能除少阴头痛,佐荆、防能散诸经之风,佐芩、连、菊、薄,又能治风火齿痛而散解诸郁热最验也。"
⑦《药品化义》:"细辛,若寒邪入里,而在阴经者,以此从内托出。佐九味羌活汤,发散寒邪快捷,因其气味辛香,故能上升。入芎辛汤,疗目痛羞明畏日,隐涩难开。合通窍汤,散肺气而通鼻窍。佐清胃汤,祛胃热而止牙疼。此热药入寒剂,盖取反以佐之之义也。"
⑧《本草新编》:"细辛,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用,而不能独用。多用则气耗而痛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细辛阳药也,升而不沉,虽下而温肾中之火,而非温肾中之水也。火性炎上细辛温火而即引火上升,此所以不可多用耳。或问:细辛散真气,何以头痛反能取效?盖头为六阳之首,清气升而浊气降,则头目清爽;惟浊气升而清气降,头目沉沉欲痛矣。细辛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所以治头痛如神也。但味辛而性散,必须佐之以补血之药,使气得血而不散也。"
⑨《本草经百种录》:"细辛,以气为治也。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风必挟寒以来,而又本热而标寒,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故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
⑩《长沙药解》:"细辛,敛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其诸主治,收眼泪、利鼻壅、去口臭、除齿痛、通经脉,皆其行郁破结,下冲降逆之力也。"
⑾《本经疏证》:"细辛,凡风气寒气、依于精血津液便溺涕唾以为患者,并能曳而出之,使相离而不相附,则精血津液便溺涕唾各复其常,风气寒气,自无所容。如《本经》所载主治咳逆者,风寒依于胸中之饮;头痛脑动者,风寒依于脑中之髓;百节拘挛者,风寒依于骨节屈伸泄泽之液;风湿痹痛死肌者,风寒依于肌肉中之津。推而广之,随地皆有津液,有津液处,风寒皆能依附焉。故在胸为痰为滞结,在喉为,在乳为结,在鼻为齆,在心为癫痫,在小肠为水,在气分为汗不出,在血分为血不行。此《别录》之与《本经》一贯不异者也。"
⑿《本草正义》:"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甄权渭治嗽,去皮风湿痹(’’,《政和本草》引作’痒’),亦仍《本经》之旧。又治风眼泪下,则清阳不升迎风流泪也。弘景谓含之去口臭,则芳香固可以辟秽,然口气多由冒火,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扬汤止沸,何如釜底抽薪之为愈乎。海藏渭润肝燥,治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按:督脉为病,纯由精血大衰,络脉失养,以致脊强反折,谓为肝燥,未可厚非,然先天肾阴几于耗竭,大补肝肾真阴,恐亦难臻速效,细辛辛温,少少引经,以通阳气,虽无不可,然竟以辛之一字谓润肝燥,而视为此症主药,其弊何如,学者当自知之。石顽谓辛温能散,凡风寒风湿,头痛口疮喉痹齿诸病用之,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发之之义,按:所谓火郁者,有火郁结于内而外寒束之,不能透泄,则升阳所以散火,其郁得泄,而表邪自解,若本是气火上浮,而亦误投温散,则教猱升木,为祸尤烈。"
用药禁忌: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曾青枣根为使。恶狼毒山茱萸黄芪。畏滑石消石。反藜芦。"
②《药性论》:"忌生菜。"
③《本草经疏》:"凡病内热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
④《得配本草》:"风热阴虚禁用。"
临床应用:
①用于局部麻醉
用干燥细辛经乙醚提取的挥发油制成3%麻醉液,作为局部浸润麻醉与神经阻滞麻醉的注射剂,施行耳鼻咽喉科、口腔科及眼科手术共52刚,结果麻醉效果良好(手术时病人完全不痛)者33例(63.5%),效果尚佳(手术时病人偶感局部疼痛,但仍可忍受手术直至完毕)者17例(32.7%),无效者2例(3.8%)。药物剂量根据手术要求而定,最多有一次用达30~40毫升的。由于此药于局部注射后向周围组织的渗透、扩散范围较普鲁卡因稍差,故注射的范围宜稍大些。麻醉时间一般可维持1.5小时。应用本品除术后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肿胀外,尚未发现特殊的全身反应或其它局部反应,创口愈合亦未见不良影响。如于细辛麻醉液中加入适量1%肾上腺素溶液,可适当延长麻醉时间,减轻术后组织肿胀反应。细辛的麻醉有效成分提得越纯,麻醉效果就越高,术后的肿胀反应就越小。
②治疗口疮糜烂
细辛1.5钱,研为细末,分作5包。每用1包以米醋调如糊状,敷于脐眼,外贴膏药。每日一换,连用4~5日。据观察,口疳(即一般口腔溃疡)敷后一般不出4天多能痊愈。小儿高热或泄泻后满口糜烂、流涎特多、痛甚不肯饮食者,用之亦有效果。未见副作用。
药理作用:
①局部麻醉作用
华细辛水浸剂或醇浸剂(20~100%)能阻断蛙坐骨神经的冲动传导,在豚鼠皮丘试验中,有浸润麻醉效力;但煎剂无效。细辛挥发油尚有表面麻醉(兔角膜反射)作用。50%细辛酊涂于人舌后约半分钟,舌尖即有辛冷感,1分钟后有麻木感,以后痛觉完全消失,经1小时左右始逐渐恢复。局麻作用与其所含的挥发油有关,但有较强的刺激性,尚不适作表面麻醉剂。有报告,细辛与其他中药合用,作涂抹麻醉以拔牙,取得较好效果。
②解热、镇痛作用
细辛挥发抽的阿拉伯胶乳剂0.2~1.0毫升/公斤予兔口服。对正常及温刺法引起的体温升高均有降低作用。对四氢-β-萘胺或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引起之发热,口服挥发油0.5毫升/公斤也有某些抑制作用。同样剂量对兔(电刺激齿髓法)百镇痛作用,强度与安替匹林相似。
③抑菌作用
初步体外试验,细辛对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乃至结核杆菌有某些抑制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④对血压的作用
华细辛醇浸出液(0.125~0.25克/公斤)静脉注射,可降低麻醉犬的血压。进一步分析指出,盆草细辛挥发油能使麻醉动物血压下降,而煎剂则使血压上升,并谓华细辛对瞬膜及血压皆有肾上腺素样作用。
⑤毒性及其他作用
华细辛挥发油对蛙、小鼠、兔等,初呈兴奋现象,继即陷于麻痹状态,逐渐使随意运动及呼吸运动减退,同时反射消失,终以呼吸麻痹而死亡,呼吸先于心跳而停止,对心肌、平滑肌有直接抑制作用。醇浸出液在兔身上,能拮抗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对小鼠灌胃与静脉注射,其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23.75毫克及7.78毫克/10克。细辛醇浸出液之毒性大于水煎剂。
除上述外,同属植物欧细辛的浸剂能升高麻醉猫的血压,而其总黄酮则有降压作用;它还能缓解或消除由新斯的明引起的气管痉挛。挥发油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抑菌作用(1:500)。
化学成分:
细辛含挥发油约3%,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甲基丁香油酚,其他有黄樟醚、β-蒎烯、优葛缕酮、酚性物质等。
华细辛含挥发油2.75%,1.9%。挥发油中主要含甲基丁香油酚(约占50%),还有细辛酮、蒎烯、优葛缕酮、黄樟醚、1,8-桉叶素、l-细辛素等。
双叶细辛的挥发油含优葛缕酮6%、龙脑或爱草脑7%、1,8-桉叶素4%、蒎烯2%、甲基丁香油酚15%、黄樟醚10%、科绕魏素10%、榄香脂素8%、少辛酮0.2%、芳樟醇、大牻牛儿三烯醇。2-甲基-2-乙烯基-3-异丙烯基-5-异丙叉环己醇等。
圆叶细辛全草含黄酮甙、氨基酸、糖类和挥发油。
附方:
①治风冷头痛,痛则如破,其脉微弦而紧:细辛一两(净),川芎一两,附子(炮)半两净,麻黄一分。上细切,入连根葱白、姜、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连进三服。(《普济方细辛散
②治偏头痛:雄黄(研)、细辛(去苗叶,为末)等分。上二味,再同研匀。每服一字,左边疼搐入右鼻,右边痛搐入左鼻。(《圣济总录》至灵散)
③治伤风鼻塞:细辛紫苏防风杏仁桔梗薄荷桑白皮。煎服。(《方脉正宗》)
④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小青龙汤
⑤治鼻塞不通:细辛末少许,吹入鼻中。(《普济方》)
⑥治牙齿痛久不瘥:细辛(去叶苗)、荜拨。上二味等分,粗捣筛。每用半钱匕,水一盏,煎十数沸,热漱冷吐。(《圣济总录细辛汤
⑦治牙齿疼痛:荆芥细辛露蜂房等分。上为粗末,每用三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漱冷吐。(《御药院方细辛散
⑧治牙痛:细辛一钱,黄柏一钱。煎水漱口,不可嚼下。(《吉林中草药》)
⑨治痰饮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⑩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⑾治风入腹,切痛烦冤:细辛吴茱萸干姜各半两,当归防风各一两,芍药二两。上为末,每以半两,水二升,煮一升。温分三服,相续进之。(《元和纪用经细辛汤
⑿治小儿口疮:细辛末,醋调,贴脐上。(《卫生家宝方》)
⒀治口臭及匿齿肿痛:细辛煮取浓汁,热含冷吐。(《圣惠方》)
⒁治耳聋:细辛末,溶黄蜡丸鼠屎大。绵裹一丸,塞之。怒气。(《龚氏经验方聪耳丸
⒂治虚寒呕哕,饮食不下: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为末。每服一钱,柿蒂汤下。(《纲目》)
⒃治暗风卒倒,不省人事:细辛末,吹入鼻中。(《世医得效方》)
小儿客忤(按:本病症状是:面青,惊痛,不能说话;或颈项强硬,出现险象;或在夜中忽然惊啼不止)。用细辛、桂心,等分为末,每服少许放入小儿口中。
⒅口舌生疮。用细辛黄连,等分为末,搽患处,漱去涎汁。治小儿口疮,可用醋调细辛末贴敷脐上。
鼻中息肉。用细辛末时时吹入。
耳聋。用细辛末溶在黄蜡中,团成小丸。每棉裹一丸。塞耳中。此方名"聪耳丸"。
炮制:
除净杂质,用水喷润,及时切段,晾干。
雷公炮炙论》:"凡使细辛,一一拣去双叶,服之害人。去头土了,用瓜水浸一宿,至明漉出,曝干用之。"
性状:
①辽细辛
又名:北细辛(《理伤续断秘方》)。叶片1~2枚,下连根茎及根,有时可见花或果实。叶柄长,有纵纹,叶片多皱缩或破损,质薄,灰绿色,有时带黄,质脆易碎。花单1,暗紫褐色,碗状。根茎为不规则圆柱形,纤细弯曲,具分枝,长1~4厘米,直径2~4毫米,灰棕色,粗糙,有节,节间约2~3毫米。根细长,密生节上,灰棕色,表面平滑,或有微细纵皱纹,下端常有细须根.质脆易断。断面平坦,黄白色。气甚芳香,味辛辣,后具麻木烧灼感。以根灰黄色、叶绿色、味辛辣而麻舌者为佳。
产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华细辛
外形与辽细辛相似,但根茎较长,长约3~8厘米,直径约1~2厘米,节间极短,仅达1毫米。香气及辛辣味较弱,而麻木的烧灼感较强。
产陕西。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原形态:
①辽细辛(《本草原始》),又名:万病草细参烟袋锅花、东北细辛
多年生草本,高12~24厘米。根茎横走,密生须根,捻之有辛香。茎短,基部有2~3枚鳞片,茎端生2~3叶;叶柄长5~18厘米,通常无毛或稀有短毛,具浅沟槽;叶片心形或近于肾形,长5~11厘米,宽6~15厘米,先端钝尖,偶或渐尖,基部,b形或深心形,两侧成耳状.全缘,上面绿色,脉上被短毛,其他部分亦疏被极短的伏毛,下面淡绿色,密被短伏毛。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3~5厘米,直立。花被筒壶形,紫褐色,内有隆起的棱条;裂片3,三角状阔椭圆形,稍尖,长7~9毫米,宽10毫米,向外反卷,呈污褐红色;喉部有环状缢缩;雄蕊12,长3毫米,花丝及花药等长;子房半下位,6室,花柱6出,上部分歧。假浆果半球形,长10毫米,宽约12毫米.种子卵状圆锥形,有硬壳,表面具有黑色肉质的假种皮。花期5月。果期6月。
生长于林下、灌木丛间、山沟、林缘或山阴湿地。分布东北及山东、山西、河南等地。
华细辛,又名:西细辛(《本草原始》),白细辛
多年生草本。与前种极为近似;但根茎较长,节间密。叶通常2枚,先端尖至锐尖,两面疏生短柔毛。叶柄长10~15厘米。花被筒壶形,裂片3,平展,广卵状心形或广卵形,长约10毫米,宽约12毫米,先端渐尖或急尖,暗紫色,内侧密被细小的乳头突起,花丝较花药长1.5倍。花期5月。果期6月。
生长于山谷溪边、林下、岩石旁等阴湿处。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来源:
马兜铃科植物细辛华细辛带根全草。5~7月间连根挖取,除净泥土,及时阴干。(不宜晒干,勿用水洗,否则会使香气降低,叶变黄,根变黑而影响质量)置干燥通风处,防止霉烂。
出处:
本经
备注:
除上述正品外,少数地区尚以下列各种作细辛使用,一般称为土细辛
杜衡的根茎及根,亦称马辛,使用于江苏、浙江等地。参见"杜衡"条。
大花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四川等地。参见"花脸细辛"条。
花叶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广东、广西等地。
④圆叶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广西
⑤盆草细辛(又名:毛细辛)及双叶细辛的全草,使用于四川、陕西。
⑥长花细辛的根茎及根,使用于陕西,参见"黄细辛"条。
茨菇细辛的带根全草,使用于湖北、广西,参见"苕叶细辛"条。
金耳环的全草,使用于广西,参见"金耳环"条。

“细辛” 相关论述

【药用】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东北细辛细辛的全草。
性味归经】辛,温。入心、肺、肝、肾经
【功效】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等症。
细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与羌活荆芥川芎等同用,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较剧的病症;对于外感风寒、阴寒里盛的病症,亦可应用,配合麻黄附子等同用。
2.用于头痛齿痛风湿痹痛。
细辛止痛力强,对于头痛齿痛都有较显着的疗效,头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齿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对于风湿痹痛,以属于寒湿者为宜,可与羌活川乌草乌等配合应用。
3.用于痰多咳嗽
细辛温肺化痰饮,所以主要用于治疗肺寒咳嗽、痰多质稀色白的病症,常与干姜半夏等配伍应用。
本品又能通鼻窍,疗口疮。用于鼻渊,常配合白芷等应用;用于口舌生疮,可单用一味细辛,研末敷于脐部。
【处方用名】北细辛细辛(喜净,晒干,切碎用)、炙细辛(用蜂蜜拌炙,减少温散之性)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一钱五分,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细辛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祛阴寒,同时止痛、镇咳功效较佳。本品虽有较好的散寒作用,但发汗作用力较弱,一般解表方剂中不作主药,临床用于风寒表症主要有两个方面:或者外助麻黄以发汗解表,内助附子以扶阳温肾,治疗阳虚体质的外感风寒形寒怯冷等症;或者取其兼有止咳、镇痛作用,用于风寒表症兼有头痛、身痛或咳嗽等症。此外,在镇咳方面,可配合干姜以温肺化痰,配五味子以开阖并施,配麻黄宣畅肺气;在止痛方面,可配合白芷治牙痛,配川芎头痛,配乌头痛,都是常用的配伍应用方法,可供参考。
方剂举例】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桂枝细辛芍药五味子干姜半夏甘草。治痰饮咳嗽气喘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治阳虚而兼外感,身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减,神衰欲寐。
【文献摘录】《本经》:「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不可缺此。」
本草别说》:「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

麻黄二两(去节,甘热) 细辛二两(辛热)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蛔者,宜乌梅丸

黄芪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湿气在下,中于水冷,从腰以下重,两足肿,脉沉而涩者,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主之。

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湿气在外,因风相搏,流于经络骨节烦疼,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若恶寒,身体疼痛,四肢不仁,脉浮而细紧,此为寒气,并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大黄三两 附子三两 细辛二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后,如人行四五里,再进一服。 

【问曰】阳明宿食何以别之?
【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其有宿食也,大承气汤主之。(方见前)
寸口脉数而滑者,此为有宿食也。
下利不欲食者,此为有宿食也。
脉紧如转索者,此为有宿食也。
脉紧,腹中痛,恶风寒者,此为有宿食也。
宿食在上脘者,法当吐之,宜瓜蒂散。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当归四两 细辛一两 附子一枚(炮) 人参二两 干姜一两半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十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痉病,本属太阳,若发热,汗出,脉弦而实者,转属阳明也,宜承气辈与之。
痉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介齿,宜大承气汤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麻黄二两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 二枚细辛三两附子一枚(炮)
右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汗出即愈。

水饮,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枳实白术汤主之。

味辛温。
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生山谷。
吴普》曰:细辛一名细草(《御览》引云,一名小辛),神农黄帝雷公桐君辛小温,岐伯元毒,李氏小寒,如葵叶,色赤黑,一根一叶相连(《御览》引云,三月八月采根)。
《名医》曰:生华阴,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案《广雅》云:细条少辛细辛也;《中山经》云:浮戏之山,上多少辛;郭璞云:细辛也;《管子·地员篇》云:小辛大蒙;《范子计然》云:细辛出华阴,色白者善。

释名」亦名小辛少辛
气味」辛、温、无毒李时珍说:辛、温能散,所以各种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带气、惊等症,可用本品治疗。
「主治」
1、中风(突然倒下,不省人事)。用细辛末吹入鼻中。
2、虚寒呕哕,饮食不下。用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共研为末。每服一钱,柿蒂汤送下。
3、小儿客忤(按:本病症状是:面青,惊痛,不能说话;或颈项强硬,出现险象;或在夜中忽然惊啼不止)。用细辛、桂心,等分为末,每服少许放入小儿口中。
4、口舌生疮。用细辛黄连,等分为末,搽患处,漱去涎汁。治小儿口疮,可用醋调细辛末贴敷脐上。
5、牙齿肿痛。口中溃烂,用细辛煎成浓汁,多次漱口,热含冷吐。
6、鼻中息肉。用细辛末时时吹入。
7、耳聋。用细辛末溶在黄蜡中,团成小丸。每棉裹一丸。塞耳中。此方名“聪耳丸”。

雷公云∶凡使,一一拣去双叶,服之害人。去头、土,了,用瓜水浸一宿,至明漉出,曝干用之。

味辛,温无毒,入心肝胆脾四经。止少阴合病之茴痛,散三阳数变之风邪,主肢节拘挛风寒湿痹,温中气,散死肌,破结气,消痰嗽,止泪,疗牙疼,治口臭,利水道,除喉痹,通血闭独活曾青枣根为使,恶野狼毒山茱萸、黄?,畏硝石滑石,反藜芦,忌生菜狸肉,华阴者良。
按∶细辛辛温,宜入心肝等经,以疗在里之风邪,其气升阳,故上部多功。然诸证犯寒者可用,若因火热属阳证者忌之,单服末不可过半钱,多则气塞不通者死。
雷公云∶凡使一叶,拣双叶,服之害人,去头上,田瓜水浸一宿,至明漉出,晒干用。

味辛,温,无毒。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温中下气,,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 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汁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生华阴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来源』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华细辛的干燥全草。
『常用名』北细辛、辽细辛
『产地』辽宁等地。
『采收季节』秋冬季采收。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洗净,冬春季用温水抢洗,夏秋季用冷水抢洗,捞入筐内、滤干水粉,当时切片3分长、晒干。炙细辛:每斤药片,用蜜4两炼开,炒至深黄色,取出摊冷,以疏散不粘手为佳。
『用量』1~5克。
『贮存』装箱内加盖,防潮。

原料:细辛0.3g、绿茶3g。
用法:用1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祛风,散寒,行水开窍;解热镇痛,抑菌。
用途:风寒湿头痛风湿痹痛。
来源:《本草通玄》。

原料:细辛0.2g、吴茱萸3g、干姜3g、红茶3g、白糖10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祛风散寒止痛。
用途:风寒入里所致腹痛
来源:《元和纪用经》。


味辛,温,无毒。主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 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生华阴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曾青桑根为之使,得当归芍药白芷、芎 、牡丹、 本、甘草共治妇人,得决明、鲤鱼胆青羊肝共治目痛。恶野狼毒山茱萸、黄 ,畏硝石滑石,反藜芦
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及华阴、高丽者。用之去其头节。人患口臭者,含?


味辛,温,无毒。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 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生华阴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曾青桑根为之使,得当归芍药白芷、芎 、牡丹、 本、甘草共疗妇人,得决明、鲤野狼毒山茱萸、黄 ,畏硝石滑石,反藜芦。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及华阴、高丽者。用之去其头节。人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也。


味辛温。主咳逆,散肺经之风。头痛脑动,散头风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散筋骨肌肉之风。久服,明目,利九窍,散诸窍之风。轻身长年。风气除,则身健而寿矣。
此以气为治也,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风必挟寒以来,而又本热而标寒。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


《御览》卷九百八十九
一名小辛,一名细草神农黄帝雷公桐君∶辛,小温。岐伯无毒。李氏∶小寒。如葵,叶赤色,一根一叶相连。二月、八月采根。


细辛用根,今惟华州者佳,柔韧,极细直,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治头面风痛,不可阙也。叶如葵叶,赤黑,非此,则杜蘅也。杜蘅叶形如马蹄下,故俗云马蹄香
盖根似白前,又似细辛。襄、汉间一种细辛,极细而直,色黄白,乃是鬼督邮,不可用。


气温,味大辛,纯阳。性温,气浓于味,阳也。无毒
阴经药,手少阴引经之药。
《象》云∶治少阴头痛如神,当少用之。独活为使,为主用。去头芦并叶。华州者佳。
《珍》云∶主少阴经头痛
《心》云∶主诸项头痛,诸风通用之。味辛热,温阴经,散水寒以去内寒
本草》云∶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 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久服明目,利九窍
东垣云∶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也。
易老云∶治少阴头痛太阳羌活,少阴则细辛阳明白芷厥阴川芎吴茱萸,少阳则柴胡。用者随经不可差。细辛香味俱缓,故入少阴,与独活颇相类。
本草》又云∶曾青枣根为之使,得当归芍药白芷川芎、牡丹、 本、甘草,共疗妇人。得决明、鲤鱼胆汁青羊肝,共疗目痛。恶野狼毒山茱萸、黄 ,畏硝石滑石,反藜芦
《衍义》云∶治头面风痛,不可缺也。


宣散风湿,补肝润肾
辛温散风邪,故诸风痹痛、咳嗽上气头痛脊强者宜之(专治少阴头痛独活为使)。
辛散浮热,故口疮喉痹(少阴火)、鼻渊齿蛊者(虫蚀脓烂)宜之。辛益肝胆,故胆虚惊痫,风眼泪下者宜之。水停心下则肾燥,细辛之辛,能行水气以润之(肾燥者,心亦燥,火屈于水故燥也。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虽手少阴(心)引经,乃足少阴(肾)本药,能通精气,利九窍,故耳聋鼻 (音瓮,鼻塞不闻香臭也。风寒入脑,故气不宣通。寒宜表,热宜清,有息肉者,为末吹鼻)、倒睫便涩者宜之。散结温经,破痰下乳,行血发汗(能发少阴之汗。仲景治少阴证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邪在里之表剂)。然味浓性烈不可过用(不可过一钱,多则气不通,闷绝而死,虽而无伤可验,开平狱尝治此,不可不知)。
味极辛,产华阴者真(杜蘅鬼督邮徐长卿皆可乱之),拣去双叶者用。恶黄 、山茱。畏硝石滑石。反藜芦


去头子、双叶,水浸干用。恶黄 、野狼毒山茱萸,忌生菜狸肉,畏硝石滑石,反藜芦
辛,温,无毒,性升。入足厥阴、少阴。去头风而止嗽,疗齿痛通气,驱寒湿而荡浊,消水饮而破痰。除癫痫之风疾,解痛之风湿,调百节拘挛,且润大便燥结。息风泪淋,兼治睫倒,通 鼻气塞,亦解耳聋。不可过用
凡使勿用杜衡。柔茎细根,直而色紫,味极辛者,细辛也。茎微粗,根曲而黄白色,味亦辛者,杜衡也。根同细辛,色如杜衡,味辛微苦者,鬼督邮也。处处有之,以华阴、高丽者为真,其根细而极辛,今多以杜衡伪之。细辛叶如葵,赤黑色,非此则杜衡也。
诸般耳聋,为末蜡丸,绵包塞之,戒怒气。(验方第一。)
鼻中息肉,为末常吹。(第二。)
暗风猝倒,为末吹鼻。(第三。)
寒呕哕,稍佐丁香,每柿蒂汤下末二钱。(第四。)
小儿客忤不语,同桂心末,少纳口中。(第五。)
小儿口疮,为末,醋合敷脐上。(第六。)
口舌生疮,细辛黄连等分,为末掺之,漱涎甚效。(第七。)
口臭齿肿痛,煎漱吐之。(第八。)


味大辛,气温。气浓于味,升也,阳也。无毒。山泽多产,华阴(县名,属陕西。)独良。叶类马蹄,茎如麦蒿。其根甚细,其味甚辛。药中惟采根煎,故因名曰细辛也。卖者多以杜蘅假代,殊不知气虽小异,入口吐人,不可不细择耳!反藜芦,忌生菜。畏滑石硝石,恶野狼茱(野狼毒山茱萸。)黄耆。虽手少阴引经,乃足少阴本药。或用独滑为使,或佐曾青枣根。止本经头痛如神,治诸风湿痹立效。安五脏尤益肝胆,温阴经旋去内寒利窍通精,清痰下气。得归芍牡本芎甘草,(当归芍药牡丹皮、 本、芎 、白芷甘草。)疗妇人血闭神方;得决明鱼胆羊肝,(石决明青鱼胆青羊肝。)止风泪疼劫剂。寒邪发在里之表,合麻附三味煎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载仲景方。)口臭齿肿疼,煮浓汁热含;冷吐过半钱单服,令气塞命倾。

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注】
此详上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仍脉沉发热不解者,宜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也。
盖谓二、三日不见吐利里寒之证,知邪已衰,然热仍在外,尚当汗之,但不可过耳,故不用细辛而用甘草,盖于温散之中有和意也。此二证,皆末曰无汗,非仲景略之也,以不得有汗,不须言也。
【集注】
张璐曰:少阴无发汗之法,汗之必至亡阳。惟此一证,其外有太阳发热无汗,其内不吐利躁烦呕渴,乃可温经散寒,取其微似之汗也。
程应旄曰:既云微发汗矣,仍用「以」字、「故」字推原之,足见郑重之意。按此二条,与太阳发热头痛脉沉用四逆者同一证。彼以不差,则期过三日,可知病已入里,虽尚冒太阳头痛,直以少阴法律之。此少阴病在初得二、三日,虽无头痛证,不容竟作少阴治之,故仍兼太阳之法以律之。一出一入,不啻爰书。假令前条得之二、三日,后二条过二、三日不差,则四逆之与麻黄,易地皆然矣。
汪琥曰:上条反发热脉沉,此亦反发热脉沉,但上言始得之为急,此言得之二、三日为缓。病势稍缓,治法亦缓。

茯苓四两细辛干姜各二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细辛各一两附子(炮)一枚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复如□,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脓。
【注】
风水得之内有水气外感风邪,风则从上肿,故面浮肿骨节疼痛恶风,风在经表也。皮水得之内有水气,皮受湿邪,湿则从下肿,故跗浮肿,其腹如□,按之没指,水在皮里也,非风邪,故不恶风,因水湿故不渴也。其邪俱在外,故均脉浮,皆当从汗从散而解也。正水水之在上病也,石水水之在下病也;故在上则胸满自喘,在下则腹满不喘也。其邪俱在内,故均脉沉迟,皆当从下从温解也。黄汗者,汗出蘖汁色也,其脉沉迟,藏内有寒饮;身发热者,经外有伏热寒饮胸满,四肢头面浮肿;伏热若久不愈,故必致脓也。由此推之,可知黄汗是内饮外热,蒸郁于中,从土化而成也。以黄汗而列水病之门者,亦因水之为病而肿也。
【集注】
程林曰:风水与皮水相类属表,正水与石水相类属里。但风水恶风皮水恶风正水自喘,石水不自喘为异耳!
尤怡曰:风水水为风搏,因风而病水也。风伤皮毛,而湿流关节,故脉浮恶风,而骨节疼痛也。皮水水行皮中,内合肺气,故其脉亦浮,不兼风,故不恶寒也。其腹如□
,即『内经』□□然不坚之意。以其病在皮肤,而不及肠藏,故外有胀形,而内无喘满也。水在皮者,宜从汗解,故曰:当发其汗。正水肾藏之水自盛也。石水水之聚而不行者也。正水乘阳之虚,而浸及上焦,故脉沉迟而喘。石水因阴之盛而结于少腹,故脉沉腹满而不喘也。黄汗汗出沾衣如蘖汁,得之湿热交病,而湿居热外,其盛于上而阳不行,则身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则浸及于里而荣不通,则逆于肉里而为脓也。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按】
身体洪肿之「洪」字,当是「浮」字。「此为黄汗」四字,当是衍文。
【注】
六脉俱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之病,若风强于气,相搏为病,则偏于荣,故为隐疹,身体为痒,痒者肌虚,为风邪外薄故也。名曰泄风,即今之风燥是也,故日久不愈,则成痂癞痂癞,疥癣、疠癞之类是也。若气强于风,相搏为病,则偏于卫,故为水气,难以俯仰,即今之支饮喘满不得卧也。若风气两相强击为病,则为风水,故通身浮肿也。以上诸证皆属肌表,故当发汗,汗出乃愈也。风水无汗,当以越婢汤发汗,若汗出恶风则为表阳虚,故加附子也。若不恶风小便通利,非表阳有寒,乃上焦有寒也,上焦有寒,惟兼病水者,则其人口内必多生涎沫也。
【集注】
尤怡曰:风,天之气;气,人之气,是皆失其和者也。风湿相搏,风强则气从风而浸淫肌体,故为瘾疹;气强则风从气而鼓涌水液,故为水;风气并强,两相搏击,而水液从之,则为风水;汗之则风去而水行,故曰:汗出乃愈。若恶风表虚也,不恶风小便通利者,以上焦有寒不能约束津液,故其口多涎也。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裹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欬,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注】
此承上条详申风水之证脉也。寸口脉沉而滑,中有水气之诊也;面目肿大,中有水气之证也。有寒者,其脉沉迟,则为石水也。有热者,其脉沉滑,名曰风水也;视其人之目胞上微拥似蚕,如新卧起之状,人迎颈脉动甚,时欬,按其肿之手足,陷而不起者,皆风水之证也。
【集注】
赵良曰:『内经』云:脉沉曰水,脉滑曰风,面肿曰风,肿如新卧起之状曰水,颈脉动,喘欬曰水。又肾风者,面跗庞然,少气时热,其有跗肿者,亦曰本于肾,名风水。皆出『内经』也。
程林曰:沉者就下之性,滑者流衍之象,故沉滑者,中有水也。面肿曰风,风郁于经则热,故面跗肿大有热,名曰风水。『内经』曰:诸有水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水者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颈脉人迎脉也,水邪干土,则颈脉动,水之本在肾,水之标在肺,故时时欬也。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此属水胀,如按水囊者,必随手而起。今风水搏于手足,跗属肌肉之间,按而散之,猝不能聚,故陷下而不起也。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耆汤主之。腹痛芍药
【注】
此承上条风水,详申其证,以明其治也。风水之病,外风内水也。脉浮恶风者风也,身重肿者水也。汗出表虚,故用防己黄耆汤,固表以散风水也。若腹痛芍药甘草以调中也。

禀天地阳升之气以生,故其味辛温而无毒。入手少阴、太阴经风药也。
细辛亦止少阴头痛,通鼻 而疗牙痛。辛能攻表,故在上之阳邪可解;温能救里,故在里之伏邪可散。或用独活为使,止本经头痛如神,治诸风湿立效。温阴经,除内寒利窍通精,清痰下气,得石决明青鱼胆青羊肝风泪目痛。劫剂过半钱。单服令气塞命倾,盖辛温燥烈,不可常用。血虚头痛者,尤宜戒之。
主治(痘疹合参) 疗齿痛开窍止嗽,百节拘挛,散头面诸风,散水湿,治内寒,消死肌,又主喉痹。凡痘初发表,及痒塌者,间有用之,不可常用多用,惟通关散皆用之,取散寒通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