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草

( Mǎ Biān Cǎo )

别名: 马鞭梢 , 马鞭 , 龙芽草 , 马鞭稍 , 小铁马鞭 , 蜻蜓草 , 燕尾草 , 白马鞭 , 蜻蜓饭 , 狗咬草 , 铁扫帚 , 凤颈草 , 紫顶龙芽 , 铁马鞭 , 狗牙草 , 鹤膝风 , 苦练草 , 顺捋草 , 靖蜒草 , 退血草 , 铁马莲 , 田鸟草 , 铁扫手 , 疟马鞭 , 土荆芥 , 野荆芥 , 红藤草

马鞭草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用于症瘕积聚经闭痛经疟疾喉痹痈肿水肿热淋
用法用量:
4.5~9g。
性味:
苦,凉。
归经:
归肝、脾经
炮制:
除去残根及杂质,洗净,稍润,切段,晒干。
鉴别:
(1)本品粉末绿褐色。茎表皮细胞呈长多角形或为类长方形,垂周壁多平直,具气孔。叶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卫细胞3~5个。腺鳞头部4细胞,直径23~58μm;柄单细胞。非腺毛单细胞。花粉粒类圆形或类圆三角,直径24~35μm,表面光滑,有3个萌发孔。
(2)取本品粉末2g,加80%甲醇6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马鞭草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熊果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4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异丙酮(16:0.5:0.2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乙醇溶液(1→100)和高氯酸溶液(3→100)的混合溶液(临用时等量混合),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性状:
本品茎呈方柱形,多分枝,四面有纵沟,长0.5~1m;表面绿褐色,粗糙;质硬而脆,断面有髓或中空。叶对生,皱缩,多破碎,绿褐色,完整者展平后叶片3深裂,边缘有锯齿。穗状花序细长,有小花多数。无臭,味苦。
贮藏:
置干燥处。
来源:
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的干燥地上部分。6~8月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马鞭草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清热解毒截疟杀虫,利尿消肿,通经散瘀。主治: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感冒发烧,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肝炎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囊肿痛,月经不调血瘀经闭牙周炎白喉咽喉肿痛;外用治跌打损伤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性味:
苦,微寒。
药理作用:
1、本品针剂在控制疟疾症状和抑杀疟原虫方面效果较好,控制症状,宜在发作前2~3小时注射,它能使疟原虫变形。
2、马鞭草的水及醇提取物对家兔结膜囊滴入芥子油而引起的炎症有消炎作用。
3、本品水提取物给家兔作齿髓电刺激法实验证明有镇痛作用。醇性水溶液的镇痛作用更持久。
4、马鞭草甙(verbenalin)对哺乳动物有持久的促进乳汁分泌作用。
5、马鞭草甙可促进家兔血凝,大剂量可使蛙的粘膜剥离,并引起痉挛。
6、抑菌:马鞭草全草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煎剂的31毫克/公升浓度能杀死钩端螺旋体。
化学成分:
全草含两种内酯类物质:马鞭草甙(verbenalin,c[xb]17[/xb]h[xb]24[/xb]o[xb]10[/xb])、马鞭草醇(verbenalol,c[xb]11[/xb]h[xb]14[/xb]o[xb]5[/xb])。此外,尚含有腺甙(adenosine,c[xb]10[/xb]h[xb]13[/xb]o[xb]4[/xb]n[xb]5[/xb])及鞣质、挥发油。
附方:
1、疟疾:①鲜马鞭草2~4两(干草减半),水煎浓缩至300毫升,于发前4小时、2小时各服1次,连服5~7天。对间日虐疗效较恶性疟为佳。②马鞭草1份,黄荆条2份,上药晒干,研成粉末。每日2次,每次3~5钱,可连服1周。③马鞭草注射液:成人3毫升,儿童酌减,发作前2小时肌肉注射。
2、痢疾:鲜马鞭草2两,土牛膝5钱。水煎服,每日1剂。孕妇慎用。
3、急性胃肠炎:鲜马鞭草2两,鲜鱼腥草1两。洗净,捣烂,加冷开水适量,搅匀后,绞取药汁,服药水,每日2次。
4、丝虫病马鞭草6钱,苏叶5钱,青蒿4钱。加水150毫升,浓缩至80毫升。早、晚2次饭前服,小儿酌减。7~10天为一疗程。
5、牙周炎牙髓炎,牙槽脓肿:马鞭草1两,水煎服,每天1剂。
6、急性肝炎马鞭草1.5两,水煎,分3次服。
7、白喉马鞭草(全草)1两,加水2000毫升,煎熬,浓缩至300毫升。成人每服150毫升,每日2次;8~10岁每服100毫升,每日2次;8岁以下每服30毫升,每日3~4次。均为连服3~5日。
8、亚急性及慢性盆腔炎马鞭草鱼腥草一枝黄花各5钱。水煎服。
9、疔疮疖肿:鲜马鞭草2两,水煎服。再用鲜马鞭草适量,洗净,加白糖少许,共捣烂敷患处,1日2次。
10、感冒发热马鞭草3~5钱,水煎服,每日3次。
制剂:
马鞭草注射液:去全草切碎,加水煎煮3次,第1次煮沸2小时,以后每次1.5小时。药渣弃去。合并3次煎液,浓缩至浓稠状,加3倍量乙醇,冰箱静置6~12小时,过滤,回收乙醇,水浴浓缩,再加20倍量乙醇精制,冰箱静置12~24小时,过滤,回收乙醇,水浴浓缩,再加30倍量乙醇精制,冰箱静置12~24小时,过滤,回收乙醇,水浴浓缩,至加乙醇无沉淀为止,弃去沉淀物,余液加3%醋酸铅(按生药量)沉淀,放冰箱12小时,减压过滤,加5%硫酸陈铅,过滤,以5%氢氧化钠调ph至6,加0.5~1%活性炭,煮沸30分钟,过滤,加1~2%苯甲醇和适量吐温-80,并加注射用水至所需量,经3号垂熔漏斗抽滤,100℃灭菌30分钟。每支3毫升相当生药干品24克。
栽培:
喜阳和干旱,忌水浸。对土壤要求不严,低洼和盐碱土地不宜种植。用种子繁殖,可春秋季播种,条播,行距1尺,覆土2~3分,每亩播种量1斤左右。播后半月左右出苗。出苗后,应注意除草,并按株距4~5寸间苗。苗高1尺左右,可追施氮肥一次。夏季采收后要适当培土
生境分布:
生于林边及旷野草地。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主根近木质,黄白色,有多数须根。茎多分枝,四棱形,棱及节上有刚毛。叶对生;基生叶有柄,茎生叶无柄;叶片卵圆至长圆形,长2.5~8厘米,宽1~1.5厘米,通常3裂,裂片作不规则羽状分裂,最终裂片披针形,边缘有粗齿,两面有粗毛。夏、球开淡蓝色小花,多花组成顶生和腋生的细长穗状花序,长至30厘米,类似马鞭状,有时分枝,成圆锥花序。花初时甚密,花轴伸长后,各花距离4~8毫米;呈小卵状钻头形;萼筒状,顶端5齿,长1.5~2毫米;花冠漏斗状,顶端有5裂片,略作二唇形,裂片顶端全缘,外面有柔毛;雄蕊4,二强,不外露,花药卵形;2室;雌蕊1,子房长方形,4室,每室含1胚珠。朔果包于萼内,成熟时开裂成4个小坚果。
来源:
马鞭草马鞭草属植物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以全草入药。野生品夏、秋采收。栽培品每年可采全草2~3次,洗净切段,晒干。

马鞭草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通经;利水消肿;截疟。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牙龈肿痛黄疸痢疾血瘀经闭痛经症瘕水肿小便不利疟疾痈疮肿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性味:
苦;辛;微寒
归经:
肝;脾经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马鞭草,本是凉血破血之药。下部ni者,血热之极,兼之湿热,故血污浊而成,且有虫也。血凉热解,污浊者破而行之,靡不瘥矣。陈藏器谓其破血杀虫,亦此意耳。
2.《别录》:主下部ni
3.《本草拾遗》:主症癖血癖,久疟破血。作煎如糖,酒服。
4.《日华子本草》: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
5.《本草衍义补遗》:治金疮,行血,活血。
6.《纲目》:捣涂痈肿及蠼螋尿,男子阴肿
7.《生草药性备要》:活血通经。能去脓毒,洗痔疮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8.《分类草药性》:去小便血淋肿痛。
9.《天宝本草》:利小便,平肝泻火。治赤火眼
10.《现代实用中药》:根用于赤白痢疾,慢性疟疾水肿膨胀等。并有泻下作用。
毒性:
其毒性很低,不溶血,有拟副交感作用。
用药禁忌:
孕妇慎服。
药理作用:
1.抗炎止痛作用 水及醇提取物对滴入家兔结膜囊内芥子油引起的炎症均有抗炎作用,后者的抗炎作用比前者好。后者中的水溶部分又较水不溶部分为佳。水提取物对电刺激家兔齿髓引起的疼痛有镇痛作用,给药后1h开始,3h消失;醇提取物的镇痛作用在6h后尚示完全消失,水溶部分作用更大,而水不溶部分则无镇痛作用。2.镇咳作用 马鞭草水煎液有一定镇咳作用,其镇咳的有效成分为β-谷甾醇和马鞭草甙。3.对子宫的作用 马鞭草在浓度为1.6×10-2g/ml时,对大白鼠子宫肌条及非妊娠人体子宫肌条均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在大白鼠子宫肌条,动情期的标本马鞭草最为敏感,加入马鞭草后常引起紧张性和收缩振幅同时增加;而其他各期的标本常常只是收缩振幅有所增加。人的子宫肌条对马鞭草的反应较弱,一般只是紧张性发生变化。在大白鼠子宫肌条实验中马鞭草和pge2有相互增强作用,而和pgf2a则只有相加作用。马鞭草在足以兴奋子宫平滑肌的浓度时,对空肠平滑肌去没有明显作用,也不能增强pge2对空肠平滑肌的作用。4.其他作用 马鞭草甙对交感神经末梢小量兴奋,大量抑制;对哺乳动物可促进乳汁分泌。5.毒性 其毒性很低,不溶血,有拟副交感作用。
化学成分:
全草含马鞭草甙(verbenalin),戟叶马鞭草甙(hastatoside ),羽扇豆醇(lupelo),β-谷甾醇(β-sitosterol),熊果酸(ursolic acid) ,桃叶珊瑚甙(aucubin),蒿黄素(artemetin)。叶中含马鞭草新甙(verbascoside),腺甙(adenosine),β-胡萝卜素(β -carotenne)。根和茎中含水苏糖(stachyose)。
炮制:
拣净杂质,洗净,润软切段,晒干。
鉴别: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10g,加入等量的碳酸钙拌匀,用80%甲醇溶液回流提取2h,滤过。滤液低温蒸干,残渣用少量乙醇溶液,作供试液。以马鞭草甙为标准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异丙醇(1:3:1)展开,用godin试剂(1%香草醛乙醇溶液和3%高氯酸水溶液,临用时等量混合)喷雾后于105℃烘烤片刻,供试液色谱在对照液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颜色斑点。
性状:
性状鉴别 带根的全草。根茎圆柱形。茎方柱形,直径0.2-0.4cm;表面灰绿色至黄绿色,粗糙,有纵沟;质硬,易折断,断面纤维状,中央有白色的髓或已成空洞叶对生,灰绿色或棕黄色,多皱缩破碎,具毛;完整叶片卵形至长圆形,羽状分裂或3深裂。穗状花序细长,小花排列紧密,有的可见黄棕色花瓣,有的已成果穗。果实包于灰绿色宿萼内,小坚果灰黄色,长约 0.2cm,于扩大镜下可见背面有纵脊纹。气微,味微苦。以色青绿、带花穗、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长方形,切向壁稍厚。棱角的角隅处有角质状增厚细胞4-5列,内含浅黄色色素。皮层纤维束于茎的四角,各有1个大束,四边各有2个小束。韧皮部狭窄,细胞较小。形成层成环。木质部稍宽,由导管、木薄壁细胞及纤维组成。中央髓部宽广,细胞壁薄。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为严。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秋雨季均可播种。按行距30cm开浅沟条播,3星期出苗,分2次间苗,最后按株距15cm定苗。春播的当年可收,秋播的在田间越冬,翌春返青,应加强管理。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边、溪旁或林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南、西南及山西、陕西、甘肃、新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原形态:
马鞭草,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120cm。茎四方形,节及枝上有硬毛。叶对生;叶片卵圆形、倒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2-8cm,宽1-5cm,基生叶的边缘通常有粗锯齿及缺刻;茎生叶多为3深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锯齿,两面均被硬毛。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细弱,长可达25cm;花小,初密集,结果时疏离;每花具1苞片,有粗毛;花萼管状,膜质,有5棱,具5齿;花冠淡紫色至蓝色,花冠管直或弯,先端5裂,裂片长圆形;雄蕊4,着生于花冠管的中部,花丝短。果长圆形,长约2mm,包于宿萼内,成熟后4瓣裂。花期6-8月,果期7-9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erbena officinalis l.
采收和储藏:6-8月花开放时采收,除去泥土,晒干。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马鞭草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症瘕痈肿毒,牙疳
①《别录》:"主下部匿。"
②《本草拾遗》:"主症癖血瘕久疟破血。作煎如糖,酒服。"
③《日华子本草》:"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
④《本草衍义补遗》:"治金疮,行血,活血。"
⑤《纲目》:"捣涂痈肿及蠼螋尿,男子阴肿。"
⑥《生草药性备要》:"活血通经。能去脓毒,洗痔疮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⑦《分类草药性》:"去小便血淋肿痛。"
⑧《天宝本草》:"利小便,平肝泻火。治赤火眼。"
⑨《现代实用中药》:"根用于赤白痢疾,慢性疟疾水肿膨胀等。并有泻下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鲜者捣汁1~2两);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性味:
苦,凉.
①《药性论》:"味苦,有毒。"
②《蜀本草》:"味苦,微寒,无毒。"
⑧《日华子本草,:"味辛,凉,无毒。"
④《本草图经》:"味甘苦,微寒,有小毒。"
归经:
入肝、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二经。"
②《得配本草》:"入手阳明足厥阴经血分。"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用药禁忌:
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疏》:"病人虽有湿热血热证脾阴虚胃气弱者勿服。"
②《本草从新》:"证久而虚者,斟酌用之。"
临床应用:
①治疗疟疾
据数百例的观察,对控制临床症状,有效率在90%左右。其中以针剂的疗效较佳,丸剂的疗效略低。对久疟或慢性疟疾,经其它抗疟药物治疗无效者,亦往往能收到效果。马鞭草对杀灭疟原虫有一定作用:36例患者症状消失后48小时,血检疟原虫均转;另据31例观察,除间日疟与恶性疟混合感染1例、恶性疟生殖原虫3例未消失外,其余基本上控制了症状的发作和原虫的繁殖。经验证明,控制现症疟疾,复发病人的效果似优于新发病人;治疗前发作次数多者疗效优于初次发作的患者;对间日疟比恶性疟疗效好。有人认为马鞭草除对恶性疟生殖原虫无效外,对其它各型疟原虫均有杀灭作用。有的认为,马鞭草的抗疟作用,只对红血球内型疟原虫有效,相当于氯喹的作用,也有用于抗复发治疗而取得了较好效果者。制剂、剂量及用法:㈠煎剂:新鲜马鞭草2~5两(干品减半),加水浓煎成300毫升左右,于发作前4小时、2小时各服1次;或于发作前后1~2小时各服1次;或每日3次,连服2~4天,每次按年龄大小用干品全草1~5钱。抗复发用马鞭草1~1.6两,马蹄金1~1.3钱,休止期煎服,每日2次,连服3天。㈡丸剂马鞭草研末,水泛为丸,成人每次3钱,日服1次,连服3日。儿童剂量酌减。㈢注射剂:规格不一。用3毫升相当于干生药24克的注射液,成人每次3毫升,儿童2毫升,于发作前2小时肌肉注射。或用每2毫升含干草2克的注射液,每次按年龄大小用2~4毫升,于发作前4小时肌肉注射。此外,有用鲜马鞭草嫩叶,洗净捣烂,捏成小团,于发作前2小时塞入鼻孔,有时亦可控制发作。实践证明,鲜草比干草效果好。用药时间宜在发作前2~4小时,过迟则不能奏效;煎剂药液要浓,并需足量,否则无效。副作用较少,部分患者服药后有水泻腹痛等反应。
②治疗白喉
取干马鞭草(全草)1两,浓煎成300毫升左右。剂量:成人每次150毫升,日服2次,连服3~5日。儿童8~14岁每次100毫升,每日2次,连服3~5日;8岁以下每次50毫升,每日3~4次,连服3~5日。治疗咽白喉60例,全部治愈,服药后平均退热时间15.3小时,假膜消失时间2.2天,咽拭培养转阴时间2.4天,平均住院时间4.6天。临床曾试用片剂、注射剂,但效果不及煎剂显著。鲜草较干品效果更好,奏效迅速。服药后无明显中毒反应,少数病人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停药后即消失。
③防治传染性肝炎
㈠预防:用马鞭草6钱,甘草1钱,加水150毫升,煎2小时,制成药液40毫升,为成人1次剂量,饭前服,每天3次,连服4天。在流行期间对74例有可能感染者进行服药观察,4个月内未见1人发病,而对照组35人中有3人发病。㈡治疗:1)取马鞭草1斤制成煎液800毫升,成人40~50毫升,小儿20~30毫升,均日服3次;或用100%注射液每次肌肉注射2~5毫升,每日2次。共治疗80例,77例痊愈,2例显效,无效1例。黄疸消失时间平均15天;各种消化系统症状3~12天消失;肝肿大72例于14~35天消失,8例未消失;肝功能及转氨酶检查,79例在10~30天内恢复正常。住院日期平均23.6天。临床上发现用药后有些患者有夜汗现象,此类患者黄疸消退比较迅速。此外,患者可有轻度腹痛腹泻,但可自行消失。在应用中口服效果较针剂为快。2)用马鞭草溪黄草人字草(均为干品)各5钱,水煎,每日2次分服。大部分辅以维生素乙1、丙,小部分加用葡萄糖或其它中药,极少数曾加用强的松。观察200例,治愈190例,治愈率95%,平均治愈天数31.5天。服药后黄疸指数平均14.4天恢复正常(最短6天,最长49天),谷丙转氨酶平均18.4天恢复正常(最短6天,最长59天),其它如麝浊、麝絮、脑絮等恢复正常时间均为26天上下。临床症状和体征,一般在黄疸消退,谷丙转氨酶等恢复正常前消失。肝肿大大部分在谷丙转氨酶恢复过程中恢复,触痛消失。
④治疗流行性感冒
马鞭草1两,青蒿羌活各5钱,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或研末加面粉做成茶剂冲服。用药后随访51例,46例痊愈,3例有效,2例无效。
⑤治疗丝虫病
马鞭草为主,配合苏叶青蒿,治疗血检阳性但无明显体征的丝虫病人81例,经过一个疗程后复查,微丝蚴转率达90%,45天后复查转率为81.4%。另观察118例,经治疗后3天和1个月的复查,微丝蚴的转率仅为11%和22.1%。用法:马鞭草0.6~1两,苏叶5钱,青蒿4~5钱,加水煮沸浓缩至50~80毫升。每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服下。1~10岁和11~15岁的儿童,剂量约为成人总量的1/3和2/3,连服10天为一疗程。服药后无严重副反应,仅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头昏,头痛呕吐腹痛等,可自行恢复。
⑥关于治疗血吸虫病问题
曾报告用马鞭草研粉或制成丸剂内服,每日3次,每次1钱,8~10天为一疗程,治疗早、中期血吸虫病有一定疗效,部分病例大便复查转。但另据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结果,认为马鞭草既不能杀灭或影响血吸虫虫体,又无保护机体肝功能的作用,因此对治疗血吸虫病无效。
化学成分:
全草含马鞭草甙(verbenalin)ey 5-羟基马鞭草甙;另含苦杏仁酶、鞣质;叶又含腺甙(adenoside)、β-胡萝卜素。
附方:
①治伤风感冒、流感:鲜马鞭草一两五钱,羌活五钱,青蒿一两。上药煎汤二小碗,一日二次分服,连服二至三天。咽痛加鲜桔梗五钱。(《江苏验方草药选编》)
②治卒大腹水病:鼠尾草马鞭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更煎,以粉和为丸服,如大豆大二丸加至四:五丸。禁肥肉,生冷勿食。(《补缺肘后方》)
③治鼓胀烦渴,身干黑瘦:马鞭草细锉,曝干,勿见火。以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滓,温服。(《卫生易简方》)
④治痢疾马鞭草二两,土牛膝五钱。将两药洗净,水煎服。每天一剂,一般服二至五剂。(《全展选编·传染病》)
⑤破腹中恶血,杀虫:马鞭草,生捣,水煮去滓,煎如饴,空心酒服一匕。(《药性论》)
⑥治妇人月水滞涩不通,结成块,腹肋胀大欲死:马鞭草根苗五斤,细锉,以水五斗,煎至一斗,去滓,别于净器中熬成煎。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半匙。(《圣惠方》)
⑦治妇人疝痛马鞭草一两,酒煎滚服,以汤浴身,取汗甚妙。(《纂要奇方》)
⑧治酒积下血马鞭草灰四钱,白芷灰一钱。蒸饼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十丸。(《摘元方》)
⑨治,无问新久者: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分三服。(《千金方》)
⑩治乳痈肿痛: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姜一块。擂汁服,渣敷之。(《卫生易简方》)
⑾治疳疮马鞭草煎水洗之。(《生草药性备要》)
⑿治牙周炎牙髓炎,牙槽脓肿:马鞭草一两,切碎晒干备用,水煎服,每天一剂。(《全展选编·五官科》)
⒀治喉痹深肿连颊,吐气数者(马喉痹):马鞭草根一握,截去两头,捣取汁服。(《干金方》)
⒁治咽喉肿痛:鲜马鞭草茎叶捣汁,加人乳适量,调匀含咽。(江西《中草药学》)
⒂治黄疸马鞭草鲜根(或全草)二两,水煎调糖服。肝肿痛者加山楂根山楂三钱。(江西草药手册》)
炮制:
拣净杂质,洗净,润软切段,晒干。
性状:
干燥全草或带根全草。根茎圆柱形,长1~2厘米,表面土黄色,周围着生多数的根及须根。茎四棱形,灰绿色或黄绿色,有纵沟,具稀疏的毛;质硬、易折断,断面纤维状,中央有白色的髓,或已成空洞。叶片灰绿色或棕黄色,质脆,多皱缩破碎,具毛。顶端具花穗,可见黄棕色的花瓣;有时巳成果穗,果实宿存灰绿色的萼片,萼片脱落后,则见灰黄色的4个小坚果。气微,味微苦。以干燥、色青绿、带花穗、无根及杂质者为佳。
贮藏:
置干燥处。
生境分布:
生于河岸草地、荒地、路边、田边及草坡等处。分布全国各地。主产湖北、扛苏、广西、贵州。此外,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福建、河北、四川等地亦产。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以上。茎直立,基部木质化,上部有分枝,四棱形,棱及节上疏生硬毛a叶对生;茎生叶近无柄;叶片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5厘米,宽2~3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羽状深裂,裂片上疏生粗锯齿,两面均有硬毛。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6~30厘米;花小,紫蓝色;花萼管状,长约2毫米,先端5浅裂,外面及顶端具硬毛;花冠唇形,下唇较上唇为大,上唇2裂,下唇3裂,喉部有白色长毛;雄蕊4,着生花冠筒内,不外露;雌蕊1,子房上位,4室,花柱顶生,柱头2裂。蒴果长方形,成热时分裂为4个小坚果。花期6~8月。果期7~10月。
来源:
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全草带根全草。7~10月开花时采收,晒干。
出处:
别录

“马鞭草” 相关论述

【药用】马鞭草科草本植物马鞭草verbenaofficinalisl.的地上部份。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活血祛瘀,利水,截疟
【临床应用】1.用于症瘕结块,跌仆伤痛,风湿痹痛,经闭经痛等症
马鞭草入肝经血分,具有活血祛瘀、通经的作用,治关节酸痛、跌扑损伤,可配合红花落得打等药同用;治妇女瘀阻经闭痛经,可配合益母草香附等药同用;用于症瘕结块,可配合三棱、莪朮等同用。
2.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以及截疟等症
马鞭草又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症。近人用以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配合刘寄奴半边莲等药同用,有一定的消水退肿作用;如用治脚气,可配合牛膝木瓜车前草等同用;治疟疾可单用本品煎服。
此外,本品配合茶叶马齿苋可用以治疗痢疾泄泻。用本品鲜草适量,洗净,捣烂取汁含咽,有可治疗咽喉肿痛
【处方用名】马鞭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月经过多、孕妇忌用。
【文献摘录】《本草拾遗》:「主症癖血瘕久疟破血。」
日华子本草》:「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

释名龙牙草凤颈草
气味」(苗、叶)苦、微寒、无毒
「主治」
1、疟疾寒热。用马鞭草捣汁五合,加酒二合,分二次服。
2、鼓胀烦渴,身干黑瘦,用马鞭草锉细,晒干,加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渣温服
3、大腹不肿。用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加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渣,再次浓煎,和粉做成丸子,如大豆大。每服二、三丸,渐加至四、五丸,极效。
4、囊肿痛(肿大中升,睾丸疼痛)。用马鞭草捣烂,涂搽。
5、妇女经闭,结成索子。用马鞭草的根和苗五斤,锉细,加水五斗,煎成一斗,去渣熬成膏,每服半匙,热酒化下。一天服二次。
6、乳痈。用马鞭草一把、酒一碗、生姜一块,共捣汁内服,以渣敷患处。
7、疥疮。用马鞭草捣汁,生饮半碗,忌触铁器,十日内愈。
8、赤白痢。用马鞭草五钱、陈茶一撮,水煎服,极交。病初起时,用马鞭草根、焙干、捣碎成末,每服一匙,米汤送下。

味苦甘,性寒有小毒,入肝脾二经。主活血通经,治金疮诸,取汁和酒服。
按∶肝,藏血者也;脾,裹血者也。马鞭专主血分,故入是二经。

『来源』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的干燥地上部分。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季节』5~6月采收。
炮制方法』采鲜品拣去杂质,洗净切片2分长,晒干。
『用量』6~9克。
『贮存』装箱内加盖。


主治下部
村墟陌甚多。茎似细辛,花紫色,叶微似蓬蒿也。(《大观》卷十一,《政和》二六九页)


主下部kt
村墟陌甚多。茎似细辛,花紫色,叶微似蓬蒿也。
〔谨案〕苗似野狼牙茺蔚,抽三、四穗、紫花,似车前,穗类鞭鞘,故名马鞭,都不似蓬蒿也。


泻,破血,消胀,杀虫
味苦微寒。破血通经,杀虫消胀。
治气血症瘕痈疮阴肿(捣汁涂敷)。
墟陌甚多。方茎,叶似益母对生,夏、秋开细紫花,穗如车前草,类蓬蒿而细,根白而小。
用苗、叶。


辛,苦,微寒,无毒破血通经,杀虫消胀。治气血症结,消阴肿
村墟下地甚多,衡山、庐山、江淮皆有之。春生苗,方茎,叶似益母,对生。夏秋开细紫花男阴肿疼,人不能治者,捣敷之。(验方第一。)
鼓胀烦渴,身干黑瘦,水煎服。(第二。)
经闭瘕块,肋胀欲死,煎汁作膏,酒化下。(第三。)
酒积下血,为灰四分,白芷灰一分,丸服。(第四。)
鱼肉症结,在胸膈不化,取汁服。(第五。)
发背痈肿,取汁服,外敷


味甘、苦,气微寒。有小毒。江淮州郡多,村墟陌路有。苗叶类菊,又若野狼牙。高二三尺茎圆,抽四五穗花紫。(春开细碎紫色,秋复再花。)穗较鞭鞘不异,故以马鞭为名。
主下部 并金疮积血作疼,研末敷妙;(曾治杨梅疮,用此煎汤,先熏后洗,汤气才到便觉爽快,候温洗之,痛肿随减。)通女人月水及血气成症结瘕,生捣煎良。(醇酒煎服。)去小腹卒痛难当,禁久疟发热不断。绞肠痧即效,缠喉痹极灵。杀诸般疰虫,消五种痞块

味苦气寒无毒,为凉血湿热杀虫之药。下部湿热阴肿恶疮,煎汤先熏后洗,气到便爽,痈肿随减,实有神效。但脾胃虚弱者勿服。
马鞭草,苗叶类菊。穗抽似鞭,花开色紫。下部杨梅疮煎汤熏洗,金疮积血作疼,研末敷妙。通女人月水,血气成 结瘕,生捣,醇酒煎良。治小肠卒痛难当,禁久疟发热不断,绞肠沙即效。缠喉痹极灵,杀诸般疰虫,消五肿痞块

马鞭草凉味苦辛,活血行血利女人,通经破癖消膨胀,男子囊肿可伸。
苗类益母而茎圆,抽穗如马鞭梢,故名。无毒。活血行血,治妇人月经不通、气血腹胀月候不匀,破恶血痞块、肋胀欲死,并煎膏酒下。男子阴肿核痛,捣烂涂之。兼治水肿久疟喉痹、臊肿连颊及食鱼脍生肉住膈,结成 瘕,并捣汁饮之。

马鞭草_图缺)
主下部
陶隐居云∶村墟陌甚多。茎似细辛,花紫色,叶微似蓬蒿也。唐本注云∶苗似野狼牙茺蔚马鞭草,主症癖血瘕久疟破血。作煎如糖,酒服。若云似马鞭鞘,亦未近之。其节生紫花,如马鞭节。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味苦,微寒,无毒。又《图经》云∶生湿地。花白色抽三、四穗,以七月、八月采苗,日干。所在皆有之。药性论云∶马鞭草亦可单用。味苦,有毒。生捣水煎去滓,成煎如饴。空心酒服一匕。主破腹中恶血皆下,杀虫良。日华子云∶味辛,凉,无毒。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似益母草,茎圆,并叶用。
图经曰∶马鞭草,旧不载所出州土,今衡山、庐山、江淮州郡皆有之。春生苗似野狼牙,亦类益母而茎圆,高三、二尺。抽三、四穗子,七月、八月采苗叶,日干用。叶甘、苦,微寒,有小毒。或云∶子亦通用,古方多用之。葛氏治卒大腹水病。用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再煎令稠浓,以粉和丸。一服二、三大豆许,加四、五豆,神良。
圣惠方∶治白癞,用马鞭草,不限多少为末。每服食前,用荆芥薄荷汤调下一钱匕。
又方妇人月水滞涩不快,通结成瘕块,肋胀大欲死。用马鞭草根、苗五斤,锉细,水五斗,煎至一斗,去滓,别于净器中熬成膏。每食前温酒调下半匙。外台秘要∶治蠼 尿。马鞭草烂捣以封之,干复更易瘥。千金方∶食鱼脍及生肉,住胸膈不化,必成症瘕。捣马鞭草汁饮之一升,生姜水亦得,即消。又方∶治喉痹,躁肿连颊,吐气数者,名马喉痹马鞭草一握勿见风,截去两头,捣取汁服之。集验方∶治男子肿大如升,核痛,人所不能治者。捣马鞭草涂之。

一名龙牙草
苦微寒,无毒
发明马鞭草色赤入肝经血分,故治妇人血气腹胀月经不匀。通经散瘕,治金疮行血活血。生捣汁饮治喉痹痈肿。又捣敷治下部 及蠼 尿,男子阴肿。惟血虚而胃弱者勿服。

马鞭草(图缺)
肝胃两相宜.破血通淋消肿胀.苦寒偏禀劣.杀虫散热愈痈疽.(马鞭草苦寒能入肝胃.长于破血杀虫.至利湿通淋一语.亦旁及之耳.不过观其主治各证皆在下部.故有此言也.)

苦微寒,破血消胀杀虫,治症瘕疽毒。

味苦微寒.入足厥阴经.功专破血通经.杀虫消胀.治气血症瘕痈疮阴肿

苦,微寒,熬膏,空心酒服半杯,治 瘕,杀虫,通经活血,涂。煎汤熏洗阴肿,洗杨梅恶毒。

味苦微寒,破血通经,杀虫消胀。取苗、叶用。虚人忌之。

气寒,味甘苦,有小毒。主下部 ,并金疮积血作疼,研末敷妙。通妇人月水,及血气成症结瘕,生捣煎良。利小腹卒痛难当,禁久疟发热不断。绞肠沙即效,缠喉痹极灵。杀诸般疳虫,消五肿痞块

马鞭草(图缺),今处处有之。气味苦,寒。无毒。主治妇人经水不通成劳,速煎此草服之愈。亦治痈疽毒冲心,服此神效。

马鞭草(图缺),旧不载所出州土,今衡山、庐山、江淮州郡皆有之。春生苗,似野狼牙,亦类益母而茎圆,高三、二尺,抽三、四穗子。七月、八月采苗叶,日干用。味甘、苦,微寒,有小毒。或云子亦通用。古方多用之。葛氏治卒大腹水病,用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再煎,令稠浓,以粉和丸。一服二、三大豆许,加四、五豆,神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