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
( huxishuaijie )
别名: 喘证 , 痰饮 , 水肿 , 血证 , 闭脱
西医
简介: |
呼吸衰竭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的缺氧或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在海平面呼吸大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kpa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6.66kpa,而产生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 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呼衰是指呼吸功能原来正常,由于突发原因如溺水、电击、创伤、药物中毒、吸入毒气等导致呼吸抑制、肺功能突然衰竭的临床表现,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生命。慢性呼衰多继发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肺结核等;其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虽有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但通过机体代偿适应,仍从事个人生活,称为代偿性慢性呼吸衰竭;一旦发生呼吸道感染,或因其他原因增加呼吸生理负担,则代偿失调,出现严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称为失代偿性慢性呼吸衰竭。 |
病因: |
任何能减损呼吸功能的因素都可导致衰竭,临床上常见的病因大致有如下五类。 (1)中枢神经:周围神经传导系统及呼吸肌的病变,如脑血管病变、脑炎、脑外伤、电击、药物中毒等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颈椎外伤等所致的肌肉神经接头阻滞影响传导功能,可使胸廓扩张和收缩失去动力,削弱通气量,产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甚至呼吸骤停。 (2)胸廓病变:如胸廓外伤、畸形、手术创伤、大量气胸、胸腔积液等,影响胸廓活动和肺脏扩张,导致通气减少及吸入气体不匀,影响换气功能。 (3)肺组织病变:重度肺结核、肺炎、肺气肿、广泛肺纤维化、矽肺、肺气肿等,可引起肺容量、通气量、有效弥散面积减少,或通气和血流比例失调,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4)呼吸道病变:支气管痉挛、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阻塞气道、增加通气阻力和呼吸肌负担,最后发展至呼吸动力衰竭,而产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5)肺血管病变:肺毛细血管瘤、肺小动脉栓塞,使部分静脉血注入肺静脉,使动脉血氧减少。 |
发病机理: |
呼吸衰竭、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发生机制主要为:①肺泡通气不足:并发呼吸道感染时,支气管及肺部炎症加重,分泌物增多,造成通气阻塞,肺泡通气不足,导致肺泡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增加,产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②通气与血流灌注比值失调:严重的阻塞性肺病,通气与血流灌注不能保持正常比值。若肺泡通气量正常。血流量减少,结果无效腔气量增多,使通气与血流灌注比值增加;若血流量正常,肺泡通气量减少,结果静动脉分流增加,使通气与血流灌注比值减低。通气与血流灌注比值失调大多只引起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这是因为代偿性过度通气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而氧离解曲线达平坦部分后,即使肺泡通气量增加,血氧饱和度却极少增加,故不能过多摄氧。动-静脉血的po2差较大(8kpa),pco2差较小(0.8kpa)且二氧化碳弥散系数为氧的20倍左右,故以缺氧为主;直到肺泡通气量严重减少时,方才伴有二氧化碳储留。③弥散障碍:肺气肿时肺泡及毛细血管床大量减损,弥散面积减小;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或肺泡毛细血管床减少,弥散距离增大,均可导致弥散功能减退,影响氧的摄入。现一致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呼吸衰竭所引起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主要因素为通气不足和通气与血流灌注比值失调,而弥散障碍是次要因素。 |
病理生理: |
(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当吸入氧浓度低于12%~14%时,通气量开始增加,氧浓度为10%时,通气量增加50%; (2)对中枢神经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的敏感性可因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其中以大脑皮质最为敏感。 (3)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心血管活动中枢和交感神经兴奋,表现为腹腔内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以及血压上升。 (4)对血液系统的变化:长期缺氧患者,由于刺激造血功能,使红细胞的体积和数量增加,从而产生红细胞增多症,增加携氧量,但因血液粘稠度增加而使心脏负担加重。 (5)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缺氧可直接或间接损害肝细胞,使谷丙转氨酶上升,但随着缺氧的纠正,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
诊断标准: |
(一)诊断标准 1.有呼吸衰竭的病因,如气道阻塞性疾病、肺实质浸润、肺水肿、肺血管病、胸廓及胸膜疾病、麻醉药过量、神经肌肉疾病或睡眠性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2.有缺氧或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紫绀、精神神经症状等。并发肺性脑病时出现意识障碍、球结膜充血水肿、视神经乳头水肿、扑翼震颤等。严重者可有消化道出血。 3.血气分析:在海平面大气压,静息状态下,呼吸室内空气动脉血氧分压(pao2)<8.0kpa(60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6.6kpa)(50mmhg)(或≤正常)。 [附]美国selivanov等1983年根据实验室检查,提出潜在性(前驱性)呼衰,对于提高呼衰的预测是有帮助的,供参考: 前驱性呼衰:1. 呼吸频率:30~40次/分;2. paco2:48~59mmhg;3. pao2:60~75mmhg;4. fev1200mmhg;8. vd/vt(死腔/潮气容量) 40~50%;9. q/qt(分流) 15~20%。 呼衰:1. 呼吸频率:>40次/分;2. paco2:>60mmhg;3. pao2:50%;9. q/qt(分流) >20%。 |
诊断依据: |
呼吸衰竭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极为重要。关于诊断呼衰的血气标准,根据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呈s型态的特点,当氧分压<8kpa以下,曲线处陡直段,如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则急剧下降,说明氧分压远较血氧饱和度敏感。急性呼吸衰竭一般以动脉血氧分压在8kpa以下,作为诊断标准,二氧化碳分压>6.6kpa;慢性呼衰因机体具代偿机制(如心输出量增 加、肾脏对酸中毒的代偿等)血气指标可放宽些:氧分压6.6~7. 3kpa, paco:>7.3kpa,作为诊断指标。 根据患者有急性呼衰和慢性呼衰的基础病史,有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临床表现,结合体征,诊断并不困难。 |
症状: |
1.呼吸困难 2. 紫绀 3.神经精神症状 急性呼衰的症状较慢性为明显,急性严重缺氧可立即出现精神错乱、狂躁、昏迷、抽搐等症状;慢性缺氧多有智力或定向功能障碍而被忽视。 4.血液循环系统症状 可发生右心衰竭,严重缺氧可出现心律失常。二氧化碳诸留及脑血管扩张,可产生搏动性头痛。5. 消化道和泌尿系统症状 |
体征: |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早期,患者皮肤红润、温暖多汗、末梢紫绀。颞浅静脉充盈,球结膜充血,水肿。瞳孔常缩小,眼底检查,可见血管扩张或视乳头水肿。鼻翼扇动,口唇和口腔粘膜紫绀,有吸气三凹征(颈静脉切迹,锁骨上窝)颈静脉充盈或怒张。双肺底听到干性和湿性罗音。心率加快,严重二氧化碳潴留,可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锥体束征阳性等。 |
影响诊断: |
胸部x线片检查 对于任何严重呼吸系疾病,皆应拍摄后前位或前后位胸片,如有可能,还要拍摄一张至少是与床成75°角的近垂直胸片,这种胸片对识别左心衰竭早期表现有一定价值。若能与过去的胸片对比,则更有意义。 |
实验室诊断: |
痰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肾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一般在肝瘀血时上升,心力衰竭好转后1~2周内可恢复。 电解质检查 |
鉴别诊断: |
呼吸衰竭的病人常因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但应注意并非出现该症状就是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加重,还可以见于下列情况。 1. 脑血管疾病 脑动脉硬化或脑血栓形成,若血氧变化还未达到引起神经精神症状的水平时则应考虑到脑动脉硬化。而脑血栓则伴有体瘫较易鉴别。 2.电解质紊乱 多在患者不适当地使用碱性利尿剂超过4天皮质激素或呼吸兴奋剂后引起,临床症状多偏于兴奋、躁动、谵妄,严重时出现心律紊乱、抽搐,但动脉血ph>7.45为低血钾、低血氯性代谢性碱中毒。在长期摄入不足、使用利尿剂情况下,常合并低镁低钙。特别在使用庆大霉素后,常加重低镁血症,病人神经兴奋性增高,各种反射亢进,手足抽搐,而低钠血症可引起严重厌食、淡漠、嗜睡以致昏迷,应加以鉴别。 3. 药物本身引起 如皮质激素、氯霉素、异烟肼等可出现幻视、幻听、精神失常。 |
疗效评定标准: |
1.治愈:呼吸困难减轻,肺性脑病症状消失,呼吸道感染控制,吸气时pao2≥8.okpa(60mmhg),paco2接近正常范围。 2.好转:临床症状好转,血气测定值改善。 |
预后: |
中医认为急性呼吸衰竭发作早期为邪气壅盛,祛邪利气则愈。若正气耗竭,根本不固,补之未必即效。尤其是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者因体虚易感外邪,诱发反复发作,往往喘咳而致汗脱,血症则难治。 病死率高低与能否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有密切关系,文献报道病死率为10%~60%。近年来有呼吸衰竭监护室(ricu)的建立,使用各种类型机械呼吸装置和呼吸生理功能仪器监测,已取得显著疗效。 |
治疗: |
一西药治疗 1.通畅呼吸道 呼吸衰竭的碎死多因呼吸道多种原因引起的阻塞,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和治疗呼衰成功与否的关键。如用多孔导管通过口腔、鼻腔、咽喉部,将分泌物和胃内反流物吸出。痰粘稠不易咳出,可用生理盐水100ml、氨茶碱250mg、α-糜蛋白酶50mg、庆大霉素8万超声雾化吸收。应注意雾化器面罩与患者口不要过分压紧,以免雾化气刺激气道太强,而引起支气管痉挛,出现气短、气喘。用支气管解痉剂扩张支气管,常用β2受体兴奋剂和茶碱类,必要时给肾上腺皮质激素以缓解支气管痉挛。如上述处理效果甚微,则应作口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 2.抗感染 就呼吸系感染而言,具有较好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抗菌药物为大环内脂类、氯霉素、甲硝唑,利福平、甲氧苯氨嘧啶等,其次为氨基糖甙类。大环内脂类及氯霉素在痰及支气管分泌物中的浓度约为血浓度之半(40%~60%),氨基糖甙类的痰中浓度均为血浓度为 10%~40%,可抑制50%~70%肠杆科细菌和绿脓杆菌,但脓痰中的钙、镁离子及脓腔中的酸性及厌氧环境常影响其抗菌活性,故单独应用奏效。β-内酰胺类(主要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类)系通过弥散进入支气管-肺组织中,其在痰或支气管分泌物中的浓度远较血浓度为低,一般仅为后者的1%~10%,但因可用较大剂量,且炎症时渗入的药物浓度明显升高,故仍为常被采用的药物。 抗生素在呼吸系统感染中的应用一般可分为预防性应用、气溶吸入和治疗三个方面。一 种抗生素的效果至少要应用48小时才能做出判断,抗生素的疗程一般为7~10天,病情重者要14天,如发生混合感染,疗程还要延长。病情危重,病原菌不明确的应选用广谱抗生素,而且联合用药有利于防止耐药性发生。 3.增加通气量改善二氧化碳潴留 现常采用呼吸兴奋剂和机械通气支持改善通气功能。机械通气已成为呼吸衰竭的主要治疗手段,呼吸兴奋剂可兴奋呼吸中枢刺激通气,不需要机械通气那样的设备和技术要求,易于推广普及。但在临床实践中,对呼吸兴奋剂疗效的评价不一致,甚至有持否定态度。我们认为,应结合具体病例的病理生理和临床情况严格掌握使用指征,如低通气,是以中枢呼吸抑制为主,呼吸兴奋剂的疗效较好。但以换气障碍为特点为呼吸衰竭,呼吸兴奋的有弊无益,应列为禁忌。目前国内最常用的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nikethamide)能刺激呼吸中枢,增加通气量,并有一定的苏醒作用,常规用量0.375~0.75g静脉缓慢推,随即以3~3.75g加入500ml液中,按25~30滴/分静滴,密切观察患者神志,随访动脉血气,以便调节剂量,如出现副反应须减慢滴速。若经4~12小时未见效,或出现肌肉抽搐、严重副反应等应停用。吗乙苯吡酮(doxapram)是末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剂,对延髓呼吸中枢有直接作用,具改善肺泡通气作用,可防止慢阻肺呼衰氧疗不当所致的二氧化碳麻醉。一般用每次0.5~2mg/kg 静脉滴注,开始滴速1.5mg/分,每天最高剂量2.4g,长期使用可产生肝损害或消化道溃疡穿孔。烯丙呱三嗪(almitrine bismysglate)是一种新的口服兴奋剂,它的作用是兴奋外周化学受体感受器,而对呼吸中枢影响较小;还能改善通气/血流比例,提高动脉血氧分压。用量为每日200mg,分两次口服。长期服用可以缓解继发红细胞增多症。口服大剂量可出现消化症状,如恶心、呕吐等,静脉注射可发生心动过缓,在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慎用。 4.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是呼吸衰竭处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首先应分析是哪种类型。Ⅱ型呼吸衰竭,呼吸性酸中毒发生率最高,其次是代谢性酸中毒(低氧性乳酸证)和多数属于医源性低钾、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因发生的原因不同,处理应给以针对性治疗。前二者是由缺氧和二氧化碳潞留引起。关键是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当ph低于7.20时,用碱性药物作应急性对症处理,常用药物为4%(或5%)碳酸氢钠和11.2%乳酸钠溶液。可按以下公式计算:所需碱性液总量(mmol/l)=0.3×be (负值)×体重;4%碳酸氧钠2.1ml=1 mmol;11.2%乳酸钠1ml=1 mmol;实际应用时先给半量或2/3量,以免过多ph上升过快,氧离曲线左移,血氧亲和力增加,氧不易释出,致组织的缺氧更加严重。代谢性碱中毒时补氯化钾,可口服或静脉补充。静脉补充按每日每公斤体重1~3mmol计算, 浓度不超过0.3%(相当40 mmol/l),15%氯化钾1ml=2 mmol。 5.防治消化道出血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患者,应常规给甲氰眯胍和雷尼替丁口服预防;出血时采用静脉注入。若大量呕血或排柏油样便。应输新鲜血。局部止血可用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洗胃后给予粘膜保护剂 6.心力衰竭的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心肺功能不全时一般不需强心剂,应用利尿剂、双氢克尿塞和氨苯喋啶并用或交替使用。无效时可肌注或静脉注射速尿或利尿酸钠。利尿剂不宜过快,以免发生血液浓缩、痰液变稠和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但在呼吸道感染基本控制而心功能不全仍未改善,或以心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强心剂可选用快速作用且蓄积小者,剂量一般为常用剂量的1/2~1/3,常用毒毛旋花素k或西地兰注射,或地戈辛口服。 二、非药物疗法 1.氧疗急性呼吸衰竭多属于现场复苏抢救,应即刻使用高浓度氧或纯氧吸入。一般认为吸入氧浓度>50%称为高浓度氧疗,但时间不易过长(尤其是纯氧吸入),以防止氧中毒。弥散呼吸在抢救急性呼吸衰竭具有理论和实践重要意义。所谓弥散呼吸,是呼吸骤停后如能保持肺循环,借肺泡一静脉血氧和二氧化碳存在分压差使静脉血继续动脉化的过程。估计弥散呼吸的通气量可为机体额外提供1.5~2分时间,使动脉氧分压保持在脑组织产生不能逆转损伤水平以上。但是如在呼吸停顿前用纯氧充分冲洗肺泡,使肺泡和呼吸道保持最高氧分压88kpa,弥散呼吸即可使动脉血氧在致命低水平以上维持10分钟。低浓度(<35%)持续给氧主要用于缺氧伴二氧化碳明显潴留患者,因为患者呼吸中枢已适应高碳酸血症,所以应依靠缺氧刺激来维持通气,故应以低流量给氧为原则,切记不可过分限制氧的输入。鼻导管或鼻塞吸氧大致可按照吸入氧浓度%=21+4×吸入氧流量(升/分),同样氧流量,吸入的氧浓度随每分钟通气量变化而改变。若低通气量吸入氧浓度偏高,高通气量则相反,气管内给氧仅为鼻导管的1/2~1/4的氧流量。 2.营养支持 呼吸衰竭患者机体处于负代谢,呼吸肌易疲劳乃至衰竭,会降低机体免疫功能,所以抢救时常规给患者鼻饲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饮食,必要时给予脂肪乳剂静脉滴注,一般每日热量约2000千卡左右。 |
中西医结合: |
呼吸衰竭是内科的危重症,常导致患者死亡。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其预后己改观,死亡率在逐年下降。急性期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可提高疗效,需密切观察患者的舌、脉象及症状体征,根据病情的发展变化确定立法及方药。缓解期病情稳走可服扶正固本中药或中成药以巩固疗效。 |
“呼吸衰竭” 相关论述
【病因】
慢性呼吸衰竭常为支气管-肺疾患所引起,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重症肺结核、肺间质性纤维化、尘肺等。胸廓病变和胸部手术、外伤、广泛胸膜增厚、胸廓畸形亦可导致慢性呼吸衰竭。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一、缺o[xb]2[/xb]和co[xb]2[/xb]潴留的发生机制
(一)通气不足 在静息呼吸空气时,总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才能维持正常的肺泡氧和二氧化碳分压。肺泡通气量减少,肺泡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上升。呼吸空气条件下(吸入氧浓度为20.93%,二氧化碳接近零),肺泡氧和二氧化碳分压与肺泡通气量的关系见图2-6-1。
[imgz]huxibingxue007.jpg[alt]肺泡氧和二氧化碳分压与肺泡通气量的关系 [/alt][/img]
图 2-6-1肺泡氧和二氧化碳分压与肺泡通气量的关系
(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肺泡的通气与灌注周围毛细血管血流的比例必须协调,才能保证有效的气体交换。正常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xb]a[/xb])4l,肺毛细血管血流量(q)5l,两者之比为0.8。如肺泡通气量在比率上大于血流量(>0.8)。则形成生理死腔增加,即为无效腔效应;肺泡通气量在比率上小于血流量(<0.8),使肺动脉的混合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进入肺静脉 ,则形成 动静脉样分流(图2-6-2)。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产生缺o[xb]2[/xb],而无co[xb]2[/xb]潴留。此因混合静脉血与动脉血的氧分压差要比co[xb]2[/xb]分压差大得多,前者为7.98kpa,而后者仅0.79kpa,相差10倍。故可藉健全的肺泡过度通气,排出较多的co[xb]2[/xb],以代偿通气不足肺泡潴留的co[xb]2[/xb],甚至可排出更多的co[xb]2[/xb],发生呼吸性碱中毒。由于血红蛋白氧离解曲线的特性,正常肺泡毛细血管血氧饱和度已处于平坦段,即使增加通气量,吸空气时,肺泡氧分压虽有所增加,但血氧饱和度上升甚少,因此藉健全的通气过度的肺泡不能代偿通气不足的肺泡所致的摄氧不足,因而发生缺o[xb]2[/xb]。
通气>血流 正常 血流>通气
(死腔效应)(有效换气)(静动脉分流效应)
[imgz]huxibingxue008.jpg[alt]通气/血流比例对气体交换的影响[/alt][/img]
图2-6-2 通气/血流比例对气体交换的影响
(三)肺动-静脉样分流 由于肺部病变如肺泡萎陷、肺不张、肺水肿和肺炎实变均可引起肺动脉样分流增加,使静脉血没有接触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的机会。因此,提高吸氧浓度并不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分流量越大,吸氧后提高动脉血的氧分压效果越差,如分流量超过30%以上,吸氧对氧分压的影响有限。
(四)弥散障碍 氧弥散能力仅为二氧化碳的1/20,故在弥散障碍时,产生单纯缺氧。
(五)氧耗量 氧耗量增加是加重缺o[xb]2[/xb]的原因之一,发热、寒战、呼吸困难和抽搐均将增加氧耗量。寒战耗氧量可达500ml/min,严重哮喘,随着呼吸功的增加,氧耗量可为正常的十几倍。氧耗量增加,肺泡氧分压下降,正常人藉助增加通气量以防止缺氧。图2-6-3表示呼吸空气时,氧耗量的变化对肺泡氧分压和肺泡通气量关系的影响。图中各条曲线与虚线相交之点为不同氧耗量时,维持正常肺泡氧分压所需的肺泡通气量,随着氧耗量的增加,亦相应明显增加,每分钟氧耗量分别为200ml、400ml、800ml时,肺泡通气量分别达3l、6l、12l 。从图中每条曲线前段陡直,后段平坦的特点亦能看出,氧耗量增加的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肺泡氧分压不能提高,缺氧亦难缓解。
[imgz]huxibingxue009.jpg[alt]不同氧耗量时肺泡通气量与肺泡氧分压的关系 [/alt][/img]
图2-6-3 不同氧耗量时肺泡通气量与肺泡氧分压的关系
(曲线旁数字表示氧耗量ml/min)
二、缺o[xb]2[/xb]、co[xb]2[/xb]潴留对机体的影响
(一)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脑组织耗氧量约占全身耗量的1/5-1/4。中枢皮质神经原细胞对缺氧最为敏感,缺o[xb]2[/xb]的程度和发生的急缓对中枢神经产次价高生不同的影响。如突然中断供o[xb]2[/xb],改吸纯氮20秒钟可出现深昏迷和全身抽搐。逐渐降低吸o[xb]2[/xb]的浓度,症状出现缓慢,轻度缺o[xb]2[/xb]可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定向障碍;随缺o[xb]2[/xb]加重,动脉血氧分压(pao[xb]2[/xb])低于6.66kpa 可致烦躁不安、神志恍惚、谵妄;低于3.99kpa时,会使神志丧失,乃至昏迷;低于2.66kpa则会发生不可逆转的脑细胞损伤。
co[xb]2[/xb]潴留使脑脊液氢离子浓度增加,影响脑细胞代谢,降低脑细胞兴奋性,抑制皮质活动;随着co[xb]2[/xb]的增加,对皮质下层刺激加强,引起皮质兴奋;若co[xb]2[/xb]继续升高,皮质下层受抑制,使中枢神经处于麻醉状态。在出现麻醉前的患者,往往有失眠、精神兴奋、烦躁不安的先兆兴奋症状。
缺o[xb]2[/xb]和co[xb]2[/xb]潴留均会使脑血管扩张,血流阻力减小,血流量增加以代偿之。严重缺o[xb]2[/xb]会发生脑细胞内水肿,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脑间质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挤压脑组织,压迫血管,进而加重脑组织缺o[xb]2[/xb],形成恶性循环。
(二)对心脏、循环的影响 缺o[xb]2[/xb]可刺激心脏,使心率加快和心搏量增加,血压上升。冠状动脉血流量在缺o[xb]2[/xb]时明显增加,心脏的血流量远超过脑和其他脏器。心肌对缺o[xb]2[/xb]十分敏感,早期轻度缺o[xb]2[/xb]即在心电图上显示出现,急性严重缺o[xb]2[/xb]可导致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缺o[xb]2[/xb]和co[xb]2[/xb]潴留均能引起肺动脉小血管收缩而增加肺循环阻力,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增加右心负担。
吸入气中co[xb]2[/xb]浓度增加,可使心率加快,心搏量增加,使脑、冠状血管舒张,皮下浅表毛细血管和静脉扩张,而使脾和肌肉的血管收缩,再加心搏量增加,故血压仍升高。
(三)对呼吸影响 缺o[xb]2[/xb]对呼吸的影响远较co[xb]2[/xb]潴留的影响为小。缺o[xb]2[/xb]主要通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反射作用刺激通气,如缺o[xb]2[/xb]程度缓慢加重,这种反射迟钝。
co[xb]2[/xb]是强有力的呼吸中枢兴奋剂,吸入co[xb]2[/xb]浓度增加,通气量成倍增加,急性co[xb]2[/xb]潴留出现深大快速的呼吸;但当吸入超过12%co[xb]2[/xb]浓度时,通气量不再增加,呼吸中枢处于被抑制状态。而慢性高碳酸血症,并无通气量相应增加,反而有所下降,这与呼吸中枢反应性迟钝、通过肾脏对碳酸氢盐再吸收和h[sb]+[/sb]排出,使血ph值无明显下降,还与患者气阻力增加、肺组织损害严重,胸廓运动的通气功能减退有关。
(四)对肝、肾和造血系统的影响 缺o[xb]2[/xb]可直接或间接损害肝使谷丙转氨酶上升,但随着缺o[xb]2[/xb]的纠正,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动脉血氧降低时,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量、尿排出量和钠的排出量均有增加;但当pao[xb]2[/xb]<5.3kpa时,肾血流量减少,肾功能受到抑制。
组织低氧分压可增加红细胞生成素促使红细胞增生。肾脏和肝脏产生一种酶,将血液中非活性红细胞生成素的前身物质激活成生成素,刺激骨髓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有利于增加血液携氧量,但亦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肺循环和右心负担。
轻度co[xb]2[/xb]潴留会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尿量增加;当paco[xb]2[/xb]超过8.64kpa,血ph明显下降,则肾血管痉挛,血流减少,hco[xb]3[/xb][sb]-[/sb]和na[sb]+[/sb]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五)对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的影响 严重缺o[xb]2[/xb]可抑制细胞能量代射的中间过程,如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作用和有关酶的活动。这不但降低产生能量效率,还因产生乳酸和无机磷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能量不足,体内离子转运的钠泵遭损害,使细胞内钾离子转移至血液,而na[sb]+[/sb]和h[sb]+[/sb]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内酸中毒和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产生的固定酸与缓冲系统中碳酸氢盐起作用,产生碳酸,使组织二氧化碳分压增高。
ph值取决于碳酸氢盐与碳酸的比值,前者靠肾脏调节(1-3天),而碳酸调节靠肺(数小时)。健康人每天由肺排出碳酸达15000mmol之多,故急性呼衰co[xb]2[/xb]潴留对ph影响十分迅速,往往与代谢性酸中毒同时存在时,因严重酸中毒引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乃至心脏停搏。而慢性呼衰因co[xb]2[/xb]潴留发展缓慢,肾减少碳酸氢排出,不致使ph明显降低。因血中主要阴离子hco[xb]3[/xb][sb]-[/sb]和ci[sb]-[/sb]之和为一常数,当hco[xb]3[/xb][sb]-[/sb]增加,则ci[sb]-[/sb]相应降低,产生低氯血症。
【临床表现】
除引起慢性呼吸衰竭的原发症状外,主要是缺o[xb]2[/xb]和co[xb]2[/xb]潴留所致的多脏器功能紊乱的表现。
一、呼吸困难
表现在频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如中枢性呼衰呈潮式、间歇或抽泣样呼吸;慢阻肺是由慢而较深的呼吸转为浅快呼吸,辅助呼吸肌活动加强,呈点头或提肩呼吸。中枢神经药物中毒表现为呼吸匀缓、昏睡;严重肺心病并发呼衰二氧化碳麻醉时,则出现浅慢呼吸。
二、紫绀
是缺o[xb]2[/xb]的典型症状。当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85%时,可在血流量较大的口唇指甲出现紫绀;另应注意红细胞增多者紫绀更明显,贫血者则紫绀不明显或不出现;严重休克末梢循环差的患者,即使动脉血氧分压尚正常,也可出现紫绀。紫绀还受皮肤色素及心功能的影响。
三、精神神经症状
急性呼衰的精神症状较慢性为明显,急性缺o[xb]2[/xb]可出现精神错乱、狂躁、昏迷、抽搐等症状。慢性缺o[xb]2[/xb]多有智力或定向功能障碍。
co[xb]2[/xb]潴留出现中枢抑制之前的兴奋症状,如失眠、烦躁、躁动,但此时切忌用镇静或安眠药,以免加重co[xb]2[/xb]潴留,发生肺性脑病,表现为神志淡漠、肌肉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等。ph代偿,尚能进行日常个人生活活动,急性co[xb]2[/xb]潴留,ph<7.3时,会出现精神症状。严重co[xb]2[/xb]潴留可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锥体束征阳性等。
四、血液循环系统症状
严重缺o[xb]2[/xb]和co[xb]2[/xb]潴留引起肺动脉高压,可发生右心衰竭,伴有体循环淤血体征。co[xb]2[/xb]潴留使外周体表静脉充盈、皮肤红润、湿暖多汗、血压升高、心搏量增多而致脉搏洪大;因脑血管扩张,产生搏动性头痛。晚期由于严重缺o[xb]2[/xb]、酸中毒引起心肌损害,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跳停搏。
五、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
严重呼衰对肝、肾功能都有影响,如谷丙转氨酶与非蛋白氮升高、蛋白尿、尿中出现红细胞和管型。常因胃肠道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渗血,或应激性溃疡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以上这些症状均可随缺o[xb]2[/xb]和co[xb]2[/xb]潴留的纠正而消失。
【诊断】
慢性呼吸衰竭失代偿期,根据患者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或其他导致呼吸功能障碍的病史,有缺o[xb]2[/xb]和(或)co[xb]2[/xb]潴留的临床表现,结合有关体征,诊断并不困难。动脉血气分析能客观反映呼衰的性质和程度,对指导氧疗、机械通气各种参数的调节,以及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均有重要价值。
一、动脉血氧分压(pao[xb]2[/xb])
指物理溶解于血液中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健康人pao[xb]2[/xb]随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并受体位等生理影响。根据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的关系,氧合血红蛋白离解曲线呈s形态,当pao[xb]2[/xb]>8kpa(60mmhg)以上,曲线处平坦段,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pao[xb]2[/xb]改变5.3kpa(40mmhg),而血氧饱和度变化很少,说明氧分压远较氧饱和度敏感;但当pao[xb]2[/xb]<8kpa以下,曲线处陡直段,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故pao[xb]2[/xb]小于8kpa(60mmhg)作为呼衰的诊断指标。
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xb]2[/xb])
是单位血红蛋白的含氧百分数,正常值为97%。当pao[xb]2[/xb]低于8kpa(60mmhg),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处于陡直段时,血氧饱和度才反映出缺氧状态,故在重症呼衰抢救时,用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仪来帮助评价缺o[xb]2[/xb]程度,调整吸o[xb]2[/xb]浓度使患者sao[xb]2[/xb]达90%以上,以减少创伤性抽动脉血作血气分析,这对合理氧疗和考核疗效起积极作用。
三、动脉血氧含量(cao[xb]2[/xb])
是100ml血液的含氧毫升数。其中包括血红蛋白结合氧和血浆中物理溶解氧的总和。cao[xb]2[/xb]=1.34×sao[xb]2[/xb]×hb+0.003×pao[xb]2[/xb]。健康者cao[xb]2[/xb]参照值为20ml%。混合静脉血血氧饱和度(s[xb]v[/xb]o[xb]2[/xb])为75%,其含氧量c[xb]v[/xb]o[xb]2[/xb]为15ml%,则每100ml动脉血经组织后约有5ml氧供组织利用。血红蛋白减少,sao[xb]2[/xb]低于正常,血氧含量仍可正常范围。
四、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xb]2[/xb])
指血液中物理溶解的co[xb]2[/xb]分子所产生的压力。正常paco[xb]2[/xb]为4.6kpa-6kpa(35-45mmhg),大於6kpa为通气不足,小於4.6kpa可能为通气过度。急性通气不足,paco[xb]2[/xb]>6.6kpa(50mmhg)时,按henderson-hassellbalch公式计算,ph已低于7.20,会影响循环和细胞代谢。慢性呼衰由於机体代偿机制,paco[xb]2[/xb]>6.65kpa(50mmhg)作为呼衰诊断指标。
五、ph值
为血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值。正常范围为7.35-7.45,平均7.40。低于7.35为失代偿性酸中毒,高于7.45为失代偿性碱中毒,但不能说明是何种性质的酸碱中毒。临床症状与ph的偏移有密切相关。
六、碱过剩(be)
在38℃,co[xb]2[/xb]分压5.32kpa(40mmhg),血氧饱和度量100%条件下,将血液滴定至ph7.4所需的酸碱量。它是人体代谢性酸碱失衡的定量指标,加酸量为be正值,系代谢性碱中毒;加碱量eb为负值,系代谢性酸中毒。正常范围在0±2.3mmol/l。在纠正代谢性酸碱失衡时,它可作为估计用抗酸或抗碱药物剂量的参考。
七、缓冲碱(bb)
系血液中各种缓冲碱的总含量,其中包括重碳酸盐、磷酸盐、血浆蛋白盐、血红蛋白盐等。它反映人体对抗酸碱干扰的缓冲能力,及机体对酸碱失衡代偿的具体情况。正常值为45mmol/l。
八、实际重碳酸盐(ab)
ab是在实际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氧饱和度下人体血浆中所含的碳酸氢根的含量。正常值为22-27mmol/l,平均值为24mmol/l。hco[xb]3[/xb][sb]-[/sb]含量与paco[xb]2[/xb]有关,随着pco[xb]2[/xb]增高,血浆hco[xb]3[/xb][sb]-[/sb]含量亦增加。另一方面hco[xb]3[/xb][sb]-[/sb]血浆缓冲碱之一,当体内固定酸过多时,可通过hco[xb]3[/xb][sb]-[/sb]缓冲而ph保持稳定,而hco[xb]3[/xb][sb]-[/sb]含量则减少。所以ab受呼吸和代谢双重影响。
九、标准碳酸氢盐(sb)
系指隔绝空气的全血标本,在38℃,paco[xb]2[/xb]为5.3kpa,血红蛋白100%氧合的条件下,所测的血浆中碳酸氢根(hco[xb]3[/xb][sb]-[/sb])含量,正常值为22-27mmol/l,平均24mmol/l。sb不受呼吸因素的影响,其数值的增减反映体内hco[xb]3[/xb][sb]-[/sb]储备量的多少,因而说明代谢因素的趋向和程度。代谢性酸中毒时sb下降;代谢性碱中毒时sb升高。ab>sb时,表示有co[xb]2[/xb]潴留。
十、二氧化碳结合力(co[xb]2[/xb]cp)
正常值为22-29mmol/l,反映体内的主要碱储备。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时,co[xb]2[/xb]cp降低;代谢性碱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时,则co[xb]2[/xb]cp升高。但呼吸性酸中毒伴代谢性酸中毒时,co[xb]2[/xb]cp不一定升高,因呼吸性酸中毒,肾以nh[xb]4[/xb][sb]+[/sb]或h[sb]+[/sb]形式排出h[sb]+[/sb],回吸收hco[xb]3[/xb][sb]-[/sb]进行代偿,碱储备增加,故co[xb]2[/xb]cp的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呼吸性酸中毒的严重程度,但不能及时反映血液中co[xb]2[/xb]的急剧变化,还受到代谢性碱或酸中毒的影响,故co[xb]2[/xb]cp有其片面性,必须结合临床和电解质作全面考虑。
以上这些指标中以pao[xb]2[/xb]、paco[xb]2[/xb]和ph最为重要,反映呼衰时缺o[xb]2[/xb]、co[xb]2[/xb]潴留,以有酸碱失衡的情况,如加上be就能反映机体代偿情况,有无合并代谢性酸或碱中毒,以及电解质紊乱。
【治疗】
慢性呼吸衰竭多有一定的基础疾病,但急性发作发生失代偿性呼衰,可直接危及生命,必须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抢救。呼衰处理的原则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条件下,改善缺o[xb]2[/xb]和纠正co[xb]2[/xb]潴留,以及代谢功能紊乱,从而为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但具体措施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一、建立通畅的气道
在氧疗和改善通气之前,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使呼吸道保持通畅。如用多孔导管通过口腔、咽喉部,将分泌物或胃内反流物吸出。痰粘稠不易咳出,用溴已新喷雾吸入,亦可保留环甲膜穿刺塑料管,注入生理盐水稀释分泌物,或用支气管解痉剂β[xb]2[/xb]兴奋剂扩张支气管,必要时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吸入缓解支气管痉挛;还可用纤支镜吸出分泌物。如经上述处理效果差,则采用经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
二、氧疗
是通过提高肺泡内氧分压(pao[xb]2[/xb]),增加o[xb]2[/xb]弥散能力,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增加可利用的氧。
(一)缺氧不伴二氧化碳潴留的氧疗 氧疗对低肺泡通气、氧耗量增加,以及弥散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较好地纠正缺o[xb]2[/xb];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的患者提高吸入氧浓度后,可增加通气不足肺泡氧分压,改善它周围毛细血管血液氧的摄入,使pao[xb]2[/xb]有所增加。对弥慢性肺间质性肺炎、间质性肺纤维化、肺间质水肿、肺泡细胞癌及癌性淋巴管炎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弥散损害、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所致的缺氧,并刺激颈动脉窦、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引起通气过度,paco[xb]2[/xb]偏低,可给予吸较高氧浓度(35%-45%),纠正缺o[xb]2[/xb],通气随之改善。但晚期患者吸高浓度氧效果较差。
对肺炎所致的实变、肺水肿和肺不张引起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肺内动脉分流性缺o[xb]2[/xb],因氧疗并不能增加分流静脉血的氧合,如分流量小於20%,吸入高浓度氧(>50%)可纠正缺o[xb]2[/xb];若超过30%,其疗效差,如长期吸入高浓度氧会引起氧中毒。
(二)缺氧伴明显二氧化碳潴留的氧疗 其氧疗原则应给予低浓度(<35%)持续给氧,其原理如下。
慢性呼吸衰竭失代偿者缺o[xb]2[/xb]伴co[xb]2[/xb]潴留是通气不足的后果,由於高碳酸血症的慢性呼衰患者,其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xb]2[/xb]反应性差,呼吸的维持主要靠低o[xb]2[/xb]血症对颈动脉窦、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驱动作用。若吸入高浓度氧,pao[xb]2[/xb]迅速上升,使外周化学感受器失去低o[xb]2[/xb]血症的刺激,患者的呼吸变慢而浅,paco[xb]2[/xb]随之上升,严重时可陷入co[xb]2[/xb]麻醉状态,这种神志改变往往与paco[xb]2[/xb]上升的速度有关;吸入高浓度的o[xb]2[/xb]解除低o[xb]2[/xb]性肺血管收缩,使高肺泡通气与血流比(v[xb]a[/xb]/q[xb]a[/xb])的肺单位中的血流向低v[xb]a[/xb]/q[xb]a[/xb]比肺单位,加重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引起生理死腔与潮气量之比(v[xb]d[/xb]/v[xb]t[/xb])的增加,从而使肺泡通气量减少,paco[xb]2[/xb]进一步升高;根据血红蛋白氧离解曲线的特性,在严重缺o[xb]2[/xb]时,pao[xb]2[/xb]与sao[xb]2[/xb]的关系处于氧离解曲线的陡直段,pao[xb]2[/xb]稍有升高,sao[xb]2[/xb]便有较多的增加,但仍有缺o[xb]2[/xb],能刺激化学感受器,减少对通气的影响;低浓度o[xb]2[/xb]疗能纠正低肺泡通气量(v[xb]a[/xb])的肺泡氧分压(pao[xb]2[/xb]),此与吸入不同氧浓度时肺泡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的关系曲线,都有前段陡直,后段平坦的特点,见图2-6-4。当吸入氧浓度在30%以上时,虽肺泡通气量低于1.5l/min,肺泡氧分压保持在10.67kpa(80mmhg),而肺泡二氧化碳分压(paco[xb]2[/xb])将超过13.3kpa(100mmhg)。一般吸入低浓度o[xb]2[/xb],paco[xb]2[/xb]上升不超过17/21,即pao[xb]2[/xb]上升2.8kpa(21mmhg),则paco[xb]2[/xb]上升不超过2.26kpa(17mmhg)。
(三)氧疗的方法 常用的氧疗为鼻导管或鼻塞吸氧,吸入氧浓度(f[xb]1[/xb]o[xb]2[/xb])与吸入氧流量大致呈如下关系:f[xb]1[/xb]o[xb]2[/xb]=21+4×吸入氧流量(l/min)。但应注意同样流量,鼻塞吸入氧浓度随吸入每分钟通气量的变化而变化。如给低通气量吸入,实际氧浓度要比计算的值高;高通气时则吸入的氧浓度比计算的值要低些。
[imgz]huxibingxue010.jpg[alt]吸入不同浓度氧时的肺泡气o2和co2分压与肺泡通气量的关系 [/alt][/img]
图2-6-4 吸入不同浓度氧时的肺泡气o[xb]2[/xb]和 co[xb]2[/xb]分压与肺泡通气量的关系
细曲线为肺泡通气量与肺泡氧分压的关, 系粗曲线为肺泡通气量与co[xb]2[/xb]
分压的关系,曲线旁数字为吸氧浓度(%),[xb]-[/xb]o[xb]2[/xb];━co[xb]2[/xb]
面罩供氧是通过venturi原理,利用氧射流产生负压,吸入空气以稀释氧,调节空气进量可控制氧浓度在25%-50%范围内,分档次调节结构示意图2-6-5,面罩内氧浓度稳定,不受呼吸频率和潮气量的影响。其缺点是进食、咳痰不便。
氧疗一般以生理和临床的需要来调节吸入氧浓度,使动脉血氧分压达8kpa以上,或sao[xb]2[/xb]为90%以上。氧耗量增加时,如发热可增加吸入氧浓度。合理的氧疗提高了呼衰的疗效,如慢阻肺呼衰患者长期低浓度氧疗(尤在夜间)能降低肺循环阻力和肺动脉压,增强心肌收缩力,从而提高患者活动耐力和延长存活时间。
[imgz]huxibingxue011.jpg[alt]可调氧浓度面罩工作原理示意图 [/alt][/img]
图2-6-5 可调氧浓度面罩工作原理示意图
三、增加通气量、减少co[xb]2[/xb]潴留
co[xb]2[/xb]潴留是肺泡通气不足引起的,只有增加肺泡通气量才能有效地排出co[xb]2[/xb]。机械通气治疗呼衰疗效已肯定;而呼吸兴奋剂的应用,因其疗效不一,尚存在争论。现简介如下:
(一)合理应用呼吸兴奋剂 呼吸兴奋剂刺激呼吸中枢或周围化学感受器,通过增强呼吸中枢兴奋性,增加呼吸频率和潮气量以改善通气。与此同时,患者的氧耗量和co[xb]2[/xb]产生量亦相应增加,且与通气量成正相关。由于其使用简单、经济,且有一定疗效,故仍较广泛使用于临床,但应掌握其临床适应证。患者低通气量若因中枢抑制为主,呼吸兴奋剂疗效较好;慢性阻塞性肺病呼衰时,因支气管-肺病变、中枢反应性低下或呼吸肌疲劳而引起低通气量,此时应用呼吸兴奋剂的利弊应按上述三种因素的主次而定。在神经传导系统和呼吸肌病变,以及肺炎、肺水肿和肺广泛间质纤维化的换气功能障碍者,则呼吸兴奋剂有弊无利,不宜使用。
在应用呼吸兴奋剂的同时,应重视减轻胸、肺和气道的机械负荷,如分泌物的引流、支气管解痉剂的应用、消除肺间质水肿和其他影响胸肺顺应性的因素。否则通气驱动会加重气急和增加呼吸功,同时需增加吸入氧浓度。此外,还要充分利用一些呼吸兴奋剂的神志回苏作用,要鼓励患者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必要时可配合鼻或口鼻面罩机械通气支持。
尼可刹米是目前常用的呼吸中枢兴奋剂,增加通气量,亦有一定的苏醍作用。嗜睡的患者可先静脉缓慢推注0.375g-0.75g,随即以3-3.75g加入500ml液体中,按25-30滴/min静滴。密切观察患者的睫毛反应、神志改变,以及呼吸频率、幅度和节律,随访动脉血气,以便调节剂量。如出现皮肤瘙痒、烦躁等副反应,须减慢滴速。若经4h-12h未见效,或出现肌肉抽搐严重反应,则应停用,必要时改换机械通气支持。
(二)合理应用机械通气 随着呼吸生理和病理生理的发展,鼻和口鼻面罩、人工气道、呼吸监护和呼吸机性能的不断完善,机械通气可使呼吸衰竭患者起死回生。实践证明,机械通气治疗呼衰的成败,除与呼吸机的性能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医务人员能随时掌握呼衰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合理应用机械通气。通过增加通气量和提供适当的氧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换气功能和减少呼吸功的消耗,使呼衰患者缺o[xb]2[/xb]、co[xb]2[/xb]潴留和酸碱平衡失调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纠正,一般不致死于呼衰。还应注意防治可能致死的气道感染、分泌物阻塞气道、高压肺创伤等并发症。即使在一些严重的呼衰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后,由於改善了患者心、脑、肾、肝等脏器的供氧和机体内在环境,再给予鼻饲或静脉营养支持,为患者恢复创造条件,拯救了不少垂危病人的生命。
对轻中度神志尚清,能配合的呼衰患者,可作鼻或口鼻面罩机械通气;病情严重,神志虽清但不合作、昏迷或有呼吸道大量分泌物的患者,应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如经鼻(或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选用带组织相容性好的高容低压气囊(<3.3kpa)的聚氯乙烯或硅胶导管,导管能保留半个月以上,避免使用乳胶低容高压的气囊的橡皮导管,因其反应大,可引起气道粘膜明显充血、水肿、糜烂、乃至溃疡。在肺功能极差、反复发生呼衰、分泌物多、机体极度虚弱、营养不良、需长期机械通气支持的患者,可作气管切开,长期留置气管套管机械通气治疗。
在使用呼吸机之前医务人员一定要了解患者呼吸的病理生理,给予相适应的潮气量、呼吸频率和呼吸之比等各种参数,如阻塞性通气需潮气量偏大,频率慢呼气稍长的呼吸,而限制性通气患者则相反。可通过手捏简易呼吸囊作辅助呼吸过渡,随后再进行机械通气,并监测患者的临床表现,如胸廓活动度、气道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等,一般20min后随访动脉血气再作进一步调整呼吸机参数。在机械通气的不同时期,应选用不同的通气方式,如相当于手控呼吸囊辅助通气的控制或称辅助间歇正压通气(ipp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同步间歇强制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还可将不同通气形式组合,如peep+psv相结合为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peep改善换气功能,simv和psv有利脱离呼吸机,以达到避免过度通气或通气不足。减少对心脏循环的影响。在机械通气期间要加强呼吸道和呼吸机管理。如做好呼吸道的湿化、分泌物的吸引,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机的清洁消毒和维修,避免交叉感染等。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加强呼吸和心血管的监护,及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妥善给予解决,从而充分发挥机械通气治疗呼衰的积极作用,做到合理而又有效的应用机械通气,提高其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四、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
在呼衰的诊治过程中,常见有以下几种类型的酸碱平衡失调。
(一)呼吸性酸中毒 由于肺泡通气不足,co[xb]2[/xb]在体内潴留产生高碳酸血症,改变了bhco[xb]3[/xb]/h[xb]2[/xb]co[xb]3[/xb]的正常比例1/20,产生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通过血液缓冲系统的作用和肾脏的调节(分泌h[sb]+[/sb],吸收na[sb]+[/sb]与hco[xb]3[/xb][sb]-[/sb]相结合成nahco[xb]3[/xb]),使ph接近正常。呼衰失代酸中毒可以用碱剂(5%nahco[xb]3[/xb])暂时纠正ph值,但会使通气减少,进一步加重co[xb]2[/xb]潴留,所以没有去除产生酸中毒的根本原因。只有增加肺泡通气量才能纠正呼吸性酸中毒。
(二)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由於低o[xb]2[/xb]血症、血容量不足、心排血量减少和周围循环障碍,体内固定酸如乳酸等增加,肾功能损害影响酸性代谢产物的排出。因此在呼酸的基础上可并发代谢性酸中毒。阴离子中的固定酸增多,hco[xb]3[/xb][sb]-[/sb]相应减少,ph值下降。酸中毒使钾离子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血k[sb]+[/sb]增加,hco[xb]3[/xb][sb]-[/sb]减少,血ci[sb]-[/sb]出现扩张性升高,na[sb]+[/sb]向细胞内移动。治疗时,除了因酸中毒严重影响血压,或是在ph<7.25时才补充碱剂,因nahco[xb]3[/xb]会加重co[xb]2[/xb]潴留危险(nahco[xb]3[/xb]+hac→naac+h[xb]2[/xb]o+co[xb]2[/xb])。此时应提高通气量以纠正co[xb]2[/xb]潴留,并治疗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
(三)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在慢性呼吸性酸中毒的治疗过程中,常由於应用机械通气,使co[xb]2[/xb]排出太快;补充碱性药物过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利尿剂,以致排钾增多;或者因为纠正酸中毒,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产生低钾血症。呕吐或利尿剂使血氯降低,亦可产生代谢性碱中毒,ph偏高,be为正值。治疗时应防止以上发生碱中毒的医原性因素和避免co[xb]2[/xb]排出过快,并给予适量氯化钏,以缓解碱中毒,一旦发生应及时处理。
(四)呼吸性碱中毒 此为无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发生心跳呼吸停止使用机械通气,因通气过度排出co[xb]2[/xb]过多所致的呼吸性碱中毒。
(五)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系慢性呼衰患者机械通气,在短期内排出过多co[xb]2[/xb],且低于正常值;又因肾代偿,机体碳酸氢盐绝对量增多所致。
还可因处理不当,呼衰患者在呼吸性和代谢性酸中毒基础上,又因低钾、低氯引起代碱的三重酸碱平衡失调。
五、合理使用利尿剂
呼衰时,因肺间质、肺泡、以及细支气管支气管粘膜水肿引起肺泡萎陷、肺不张而影响换气功能,又因呼衰时体内醛固酮增加和机械通气的使用增加抗利尿激素增多所致的水钠潴留。所以在呼衰心力衰竭时,试用呋塞米(furosemide)10-20mg后,如有血氧饱和度上升,证实有使用利尿剂的指征。不过一定要在电解质无紊乱的情况时使用,并及时给以补充氯化钾、氯化钠(以消化道给药为主),以防发生碱中毒。
综上所述,在处理呼衰时,只要合理应用机械通气、给氧、利尿剂和碱剂,鼻饲和静脉补充营养和电解质,特别在慢阻肺肺心病较长期很少进食、服用利尿剂的患者更要注意。所以呼衰的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是有原因可查的,亦是可以防治的。
六、抗感染治疗
呼吸道感染常诱发呼衰,又因分泌物的积滞使感染加重,尤在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反复发生感染,且不易控制感染。所以呼衰患者一定要在保持呼吸道引流通畅的条件下,根据痰菌培养及其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药物控制呼吸道感染。还必须指出,慢阻肺肺心病患者反复感染,且往往无发热,血白细胞不高等中毒症状,仅感气急加重、胃纳减退,如不及时处理,轻度感染也可导致失代偿性呼衰发生。
七、防治消化道出血
对严重缺o[xb]2[/xb]和co[xb]2[/xb]潴留患者,应常规给予西咪替丁或雷尼替丁口服,以预防消化道出血。若出现大量呕血或柏油样大便,应输新鲜血,或胃内灌入去甲肾上腺素冰水。须静脉给h[xb]2[/xb]受体拮抗剂或奥美拉唑。防治消化道出血的关键在于纠正缺o[xb]2[/xb]和co[xb]2[/xb]潴留。
八、休克
引起休克的原因繁多,如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严重感染、消化道出血、血容量不足、心力衰竭,以及机械通气气道压力过高等,应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措施。经治疗未见好转,应给予血管活性药如多巴胺、阿拉明等以维持血压。
九、营养支持
呼衰患者因摄入热量不足和呼吸功增加、发热等因素,导致能量消耗增加,机体处于负代谢。时间长,会降低机体免疫功能,感染不易控制,呼吸机疲劳,以致发生呼吸泵功能衰竭,使抢救失败或病程延长。故抢救时,常规给鼻饲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饮食,必要时作静脉高营养治疗,一般每日热量达14.6k/kg。
(1)轻型呼衰:①口唇、指、趾末稍出现紫绀、虽经吸氧及纠正呼衰后,紫绀仍无改善。②呼吸频率加快(按年龄不同,一般在40-80次/分以上)。③心率增加。④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嗜睡。⑤pao[xb]2[/xb]<8.0kpa,paco[xb]2[/xb]>6.67-8.66kpa(2)重型呼衰:①全身明显紫绀,可有樱红唇、四肢温暖及结膜充血水肿。②有呼吸节律改变,如呼吸节律不规则,呼吸表浅,点头呼吸(叹息样呼吸),抽泣样呼吸(双吸气)。③可有抽搐,昏迷等,当有脑水肿及脑疝时,则有瞳孔改变(可表现为瞳孔大小不等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少数可见视神经乳头水肿或出现肢体强直外翻。④pao[xb]2[/xb]<50mmhg,paco[xb]2[/xb]>12.0kpa以上。
2、反复呼吸道感染
反复性呼吸道感染(recunent reepiratouginfectine)是指一年中反复患上呼吸道感染5-7次以上或支气管炎、肺炎2-3次以上。在婴幼儿时期的发病率较高。近年来引起了广大儿科医师的重视。
(1)发生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症。②微量元素缺乏,如锌缺乏或不足时,儿童胸腺、脾脏萎缩,t细胞数量明显减少。铁、镁、钙、磷不足时,可直接影响巨噬细胞的吞噬及杀菌力,并削弱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消除病原及过敏颗粒的能力。③先天性畸形,如先天纤毛功能异常征、先天性会厌吞噬功能不全症、先天性肺发育不良、先性肺囊肿等。④慢性病灶,如慢性扁桃体反复发作,支气管扩张病等。⑤其它:如营养不良,蛋白质异常丢失,包括肾病、蛋白质丢失性肠病、皮肤损伤等。
(2)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为著,发热可有可无,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症状和体征。
按1987年成都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见表4-8
表4-8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
年龄(岁) | 上感发生次数/年 | 下感发生次数/年 |
0-2 | 7 | 3 |
3-5 | 6 | 2 |
6-12 | 5 | 2 |
注:①上感第一次距第二次至少7日以上。
②若上感次数不够可加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反之则不成立,需观察一年。
(3)治疗:
一般措施:应设立儿科呼吸道专科门诊,集中管理,以期获得合理和及时的治疗。
免疫功能低下者,可于增强免疫疗法。
丙种球蛋白,适用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病儿,常用剂量25mg/kg,1/2~1月一次,肌肉注射。
血浆疗法 可供给免疫球蛋白、补体、调理素等,10ml/kg,每月一次静脉注射。
转移因子 每次2 ml,皮下注射。注射于上臂内侧。每周一次,3个月为一疗程。
胸腺肽 每次2-3 mg,每周3次采用皮下注射于上臂内侧。3~6个月为一疗程。
左旋咪唑,每日1-1.5mg/kg,分3次口服,连服2天/周,三个月为一疗程。
③微量元素补充
在锌缺乏可用硫酸或葡萄糖酸锌制剂,每天5mg/kg,两周为一疗程,一般应用2-3个疗程。其它如铁、镁、钙、磷缺乏时,按常规治疗量治疗。
呼吸衰竭是指血氧含量显著降低或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升高的状态。
呼吸衰竭可由肺脏与血液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不足,或吸气和呼气(通气)活动减弱所致。
任何影响呼吸和肺脏的疾病均可发生呼吸衰竭。麻醉药或酒精过量时,出现的深睡状态,可导致呼吸停止而发生呼吸衰竭。气道阻塞、肺组织损伤、肺周骨骼和组织损伤,以及呼吸肌无力均为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伴肺脏血流异常的疾病(如肺栓塞),受损部位的肺组织通气正常,但无血流通过,致使不能充分地从空气摄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导致呼吸衰竭。其他有肺血流异常的疾患,如先天性疾病,其静脉血可不经过肺脏而直接被送到身体的其余部位,亦可形成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的病因
基础疾病 | 病因 |
气道阻塞 |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囊性纤维化,哮喘,细支气管炎,异物吸入 |
通气不足 | 肥胖症,睡眠暂停,药物中毒 |
肌肉无力 | 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脊髓灰质炎,吉兰—巴雷综合征,多发性肌炎,脑卒中,肌萎缩性侧束硬化症,脊髓损伤 |
肺组织异常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药物反应,肺纤维化,纤维化性肺泡炎,肿瘤肺转移,放射性肺损伤,结节病,烧伤 |
胸壁异常 | 脊柱后侧凸,胸部创伤 |
【症状和诊断】
呼吸衰竭的症状随病因不同而有差异。然而,氧含量降低引起发绀(皮肤青紫),以及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导致意识模糊和嗜睡,则为共同的症状。气道阻塞的患者可出现气喘和用力呼吸;中毒或衰竭的患者则可安静地进入昏迷状态。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氧含量低下最终均可引起大脑和心脏功能紊乱,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和心律失常而导致死亡。二氧化碳的积聚导致血液酸化,可进一步加重器官损伤,尤其对心脏和大脑。机体通过深快呼吸可排出二氧化碳,但如果肺脏功能异常,这种呼吸属于无效呼吸。
如呼吸衰竭发展缓慢,肺血管压力可升高,称为肺动脉高压。如不及时治疗,肺动脉高压可损伤肺血管,进一步影响氧气转运入血,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功能衰竭。
【治疗】
应首先进行氧疗。一般吸氧量应大于患者的需要量,但存在慢性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例外,因为后者吸氧过度将出现呼吸频
率减慢。
对基础疾病,亦必须进行处理。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支气管扩张剂松弛气道,以及应用可减轻炎症及防止血凝块形成的药物。
一些危重患者则需机械通气以辅助呼吸。可经鼻腔或口腔插入一塑料导管至气管内,并连接呼吸机,将空气压入肺内。借助于肺脏的弹性回缩力产生被动呼气。依据患者的基础疾病,有多种呼吸机和通气模式可供选择。如肺脏仍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应通过呼吸机给予较多的氧气。对通气不足的患者,机械通气具有挽救生命的作用。
体内液量必须仔细监测和调整,以使肺脏和心脏保持最佳功能状态。血液酸度必须保持平衡,可通过调节呼吸频率和使用药物得以实现。可用药物使患者保持安静,以减少耗氧量,和促进肺扩张。
当肺组织严重受损时,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常需给予皮质激素以减轻肺部炎症。然而,皮质激素一般不作为常规用药。皮质激素可引起许多并发症,如肌力减退等。通常皮质激素仅对存在肺脏和气道炎症的患者有益,如血管炎、哮喘及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