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热
( weire )
别名: 消渴 , 急慢性胃炎 , 胃脘痛 , 胃 , 呕吐 , 十二指肠溃疡 , 吐血 , 上消化道出血 , 糖尿病 , 便秘 , 牙龈肿痛
中医
简介: |
本证常因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香燥之品,过食肥甘之物,或嗜酒;或素体阳盛,外邪入侵化火;或气郁日久化火等,导致胃火炽盛,灼伤胃络,损伤胃津,胃失和降。 |
病机: |
本证常因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香燥之品,过食肥甘之物,或嗜酒;或素体阳盛,外邪入侵化火;或气郁日久化火等,导致胃火炽盛,灼伤胃络,损伤胃津,胃失和降。其病位在胃,乃属实证、热证。 |
治疗: |
治疗法则: 清胃泻火。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l.基本方药:(1)清胃散加味:黄连6克、黄芩10克、生石膏24克、升麻3克、生地黄15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牛膝10克。适用于牙痛,胃病之胃热证。(2)泻心汤加味:黄连6克、黄芩10克、白芨15克、丹皮10克、炒栀子10克、大黄10克、地榆炭10克。适用于胃中积热,迫血妄行之证。以上方药,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次微温服,每日一剂。 2.加减变化:若多食善饥,嘈杂口干,舌燥喜饮水者,用方(1)去升麻加玄参15克、麦冬10克、石斛12克、五味子6克、花粉15克;若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者,于方(1)中加大黄10克;鼻衄、齿衄者于方(1)去升麻加龙胆草10克、白茅根15克。胃脘灼痛,吐血紫暗或鲜红,大便色黑者,用方(2)加三七粉3克或云南白药1克调服,或胃内喷洒中药复方苧麻液或复方五倍子液;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证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者,急服独参汤益气固脱,并以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抢救。 (二)外敷药物 1.清胃膏:大黄、玄明粉、栀子、香附、郁金各30克,滑石60克,甘草、黄芩各15克,诸药共研末,姜汁调敷中脘穴。 2.三黄平胃散:用平胃散加醋炒大黄30克,黄连、黄芩、甘草、茵陈各15克,姜汁调敷胃脘部。 (三)饮食疗法 限止辛辣香燥肥甘之食物和咖啡、浓茶、酒精、汽水等饮料。宜于清淡易消化之食品。若有吐血或便血的患者,宜进流汁或半流汁饮食,大出血者应予禁食。 (1)石膏粥:生石膏60克、粳米60克,用水三大碗,煮至米烂,约得清汁两大碗,每日2汰,每次30~60毫升。 (2)竹叶地黄粥:淡竹叶30克、生地黄30克、粳米60克,加清水l000毫升。先将两药用中等火煮30分钟,捞出药渣,放入米煮至汤稠,频频饮之,每日1~2剂。 (3)葛根粥:葛根粉50克、瓜萎根粉30克、乌梅10克、生甘草6克、麦冬10克、白茅根30克、粳米100克,加清水1500毫升。先用水煮乌梅、甘草、麦冬、白茅根30分钟,捞出药渣,再放入葛根、花粉与粳米煮至米烂,即可食用。每日2次,每次适量。以上各方均适于胃热或胃热伤津之消渴、胃脘痛患者。 施治要点: (一)本证因胃中火热,或气郁化火,清胃泻火乃正治之法,当以苦味寒凉之品而治之。“胃口有热而作痛,非栀子不可”“热服心痛者,服金铃子散则愈”。故临床上多用栀子、黄连、大黄、石膏、川楝子等,再配以理气止痛之玄胡、郁金等,治疗因热而胃痛或热而吐血、便血者。 (二)胃火炽盛者,常易引起出血诸证,如吐、衄、便血之类。对于此类血证,治宜降火、治气。因为气有余便是火,降气即是降火,气降则胃和。近年来,在临床上使用大黄治疗胃热出血之症,取得较好的疗效,同时,对其机理亦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 (三)本证还有在气、在血的不同机理。病在气者,自当清泻胃热,而在血者,当气血兼顾,治气、治血并重。常配合凉血止血药物,如鼻衄、齿衄,可用荷叶炭、鲜生地、黑山栀;吐血用生大黄、藕节炭、白芨;咯血用大小蓟、仙鹤草、阿胶珠;便血用地榆炭、槐花炭等。 (四)因胃热而引起消渴者,虽有燥热,终为其标,究以阴虚为本,因此在清胃热的同时,还应注意滋润育肾,以甘寒复以苦寒,在黄连、栀子清火泻热之时,尚需加用石膏、知母、生地、麦冬等。 |
针灸: |
取穴期门、合谷、中脘、梁门、足三里、太冲。重刺疾出,用泻法。 |
“胃热” 相关论述
论曰黄帝针经曰,肠胃相通,疾病相连,人因饮食不节,寒温失宜,致肠胃受邪,有冷有热,疾证俱见者,则善饥小腹痛胀,为胃热肠寒之病,胃热则消谷故善饥,肠寒则血凝脉急故小腹痛,又寒则气聚,故痛而且胀。
治胃热肠寒,善饥小腹痛胀,芍药丸方
芍药人参赤茯苓(去黑皮)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各二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木香
上八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饮下,日二。
治胃热肠寒,善食数饥,小腹胀痛,立通丸方
京三棱(炮锉) 黄连(去须)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蓬莪术(炮各一两)巴豆(霜一分)
上五味,为细末,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食后茶酒任下。
治胃热肠寒,食已善饥,小腹痛胀,沉香散方
沉香(锉) 白檀香(锉) 乌药(锉) 山芋甘草(炙锉) 白茯苓(去黑皮) 京三棱(炮锉) 前胡(去芦
上一十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一钱匕,入盐少许,沸汤点服,不拘时。
治胃热肠寒,善食数饥,少腹痛胀。干地黄汤方
熟干地黄人参白茯苓(去黑皮) 麦门冬(去心焙) 枇杷叶(拭去毛) 地骨皮甘草(炙锉) 石斛(去根) 黄 (细锉)
上九味,各等分,粗捣筛,每服一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一服,不拘时。
治胃热肠寒,食已辄饥,小腹痛胀,调中汤方
人参白茯苓(去黑皮各十两) 紫河车甘草(各二两生)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治胃热肠寒,食已复饥,小腹痛胀,京三棱煎丸方
京三棱(三两杵末取二两) 砂(一两飞过同三棱用米醋三升煎成膏) 当归(酒浸切焙) 大黄(锉炒) 鳖甲(去裙 醋炙) 五灵脂(炒) 木香沉香(锉各半两) 槟榔(锉) 桂(去粗皮) 干漆(炒令烟尽各三分) 没药马蔺花(各一分) 蓬莪术(炮一两)
上一十四味,捣罗十二味为末,入三棱前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空心临卧,温酒或盐汤下。
治胃热肠寒,食已复饥,小腹胀痛,分气黄汤方
黄 (细锉半两) 人参白术白茯苓(去黑皮) 京三棱(锉各一两) 芎 陈橘皮(汤去白焙) 麦门冬(去心焙) 诃黎勒皮 前胡(去芦头) 桔梗(炒) 柴胡(去苗各半两) 牡丹皮甘草(炙锉) 芍药(各三分)
上一十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二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治胃热肠寒,食已复饥,小腹胀痛,前胡木香汤方
前胡(去芦头) 木香柴胡(去苗) 秦艽(去苗土) 桂(去粗皮) 香子(炒各一两) 槟榔(三枚面裹煨熟) 肉豆蔻(去壳三枚) 芎 甘草(炙锉)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甜葶苈(隔纸炒各半两
上一十二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治胃热肠寒,善食数饥,少腹胀痛,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去心焙) 甘草(炙锉各二两) 白茯苓(去黑皮) 羌活(去芦头) 旋复花玄参白术芍药柴胡(去苗) 人参升麻当归(切焙) 桑根白皮(锉各一两)胡黄连(一分) 熟干地黄(焙一两半) 木香(半两)
上一十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甘草一寸,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胃热肠寒,冷热不匀,善食数饥,入腹胀痛,半夏汤方
半夏(汤洗七遍焙) 麦门冬(去心焙) 人参白茯苓(去黑皮) 桔梗(炒)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柴胡(去苗) 防风(去叉) 前胡(去芦头) 细辛(去苗叶) 白芷紫菀(去土) 款冬花(各一两)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半)
上一十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
(脾热附)
《巢氏病源》小儿胃中有热候∶小儿血气俱盛者,则脏腑皆实,故胃中生热。其状大便则黄,四肢温壮,翕然体热。
钱乙论∶弄舌者,脾脏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舒舌。治之勿用冷药及下之,当少与泻黄散渐服之(方见本门。)
亦或饮水,医疑为热,必冷药下之者,非也。饮水者,脾胃虚,津液少也。又加面黄肌瘦,五心烦热,即为疳瘦,宜胡黄连丸辈(胡黄连丸方见病后虚羸门中。)大病未已,用药弄舌者凶。
《婴童宝鉴》小儿胃热歌∶
胃热皆因气血强,四肢温壮小便黄,表里热时烦躁甚,渴多身体恰如汤。
《圣惠》治小儿胃中热,心腹烦闷,不欲乳食。麦门冬散方
麦门冬(去心,焙) 赤茯苓黄芩茅根(锉) 甘草(炙微赤,锉。以上各半两) 芦根(二分,锉) 犀角(屑,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竹叶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胃中热,烦闷,不欲乳食,身体黄,多渴。栝蒌散方
栝蒌 芦根(锉) 柴胡(去苗) 黄芩(各三分) 川大黄(炒) 甘草(炙) 川芒硝麦门冬(去心,焙) 石膏(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胃中热,烦闷不食。芦根散方
芦根(锉) 茅根赤茯苓黄芩麦门冬(去心,焙) 甘草(炙微赤,锉。以上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小麦五十粒、糯米五十粒、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
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胃中热,日渐肌瘦。栀子仁散方
栀子仁 甘草(炙) 黄连(去须) 黄芩(以上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温服。
《圣惠》又方
甘草(炙微赤,锉) 川大黄(锉,微炒。各半两) 栝蒌根(三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婴孺》治小儿胃中热,便利赤黄而难,或四、五日乃便利,此为胃中热故也。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炙) 栝蒌(二两) 枣(二个)
上以酒、水各一升,煮一升。服一鸡子许,日进三服。
钱乙论泻黄散 又名泻脾散
藿香叶(七钱) 山栀子仁(一两) 石膏(半两) 甘草(三两) 防风(去芦,切,焙,四两)
上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同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南方多以寒水石为石膏,以石膏为寒水石,正与京师相反,乃大误也。盖石膏洁白坚硬,有墙壁;而寒水石则软烂,以手可碎,外微青黑,中有细纹。方书中寒水石则火 用之,石膏则坚硬不可入火。如白虎汤用石膏,则能解肌热,破痰,治头痛,若用寒水石则误矣。又有一等坚白全类石膏而方,敲之亦皆成方者,名方解石也,代石膏用之。南人有不信此说者,孝忠尝相与同就京师大药肆中,买石膏、寒水石、方解石三种,又同诣惠民和剂局,及访诸国医询证之,皆合此说,乃信服。孝忠顷编《保生信效方》已为辨论,恐小儿尤不可误,故复见于此。
钱乙藿香散 治脾胃虚有热,面赤,呕哕涎嗽及转过度者。
藿香(一分,用叶) 半夏(曲炒) 甘草(炙) 麦门冬(去心,焙干秤) 石膏(各半两)
上同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食前温服。
《活人书》甘露饮子 治胃中客热,口臭,不思饮食,或饥烦不欲食,齿龈肿疼,脓血,舌口咽中有疮,赤眼,目睑重不欲开,疮疹已发未发并宜服。
熟干地黄 生干地黄天门冬、麦门冬(各去心,焙) 枇杷叶(去毛) 枳壳(麸炒,去瓤) 黄芩石斛(去苗) 山茵陈甘草(炙。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聚宝方》四倍散 治小儿胃热,咽喉不利,发歇如疟、喘。
真珠(末,四钱) 生犀(末,二钱) 香附子(一钱) 龙脑(半钱)
上四味为细末。一服一字,煎桃仁汤调下。乳母忌生冷。
《孔氏家传》治小儿脏腑不调,脾胃有热。大便黄色。
灯心(一把) 扁竹(一钱) 槐花(一钱) 甘草(炙,二钱)
上水三盏,同煎至一盏,去滓,温冷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