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
( liuxingxingsaixianyan )
别名: 大头瘟 , 痄腮 , 蛤蟆瘟
西医
简介: |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腮腺非化脓性肿胀,伴有疼痛。常见并发不同程度的脑膜脑炎,青春期尚可并发睾丸炎及卵巢炎。 |
病因: |
流腮是由流腮病毒引起,此病毒为单股的rna病毒,属于粘液病毒组,表面由15~20nm原囊膜覆盖,含有病毒“v”抗原,具有凝血、溶神经氨酸、血凝吸附及溶血的特性,具感染性;膜内有一条对称螺旋状的核糖核酸链形成的内核,含有可溶性“s”抗原,无感染力,可通过补体结合试验检查出来。病毒呈多形性,通常外形似球形,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是由许多亚单位组成。病毒大小为35~540nm。本病毒只存在一种血清型,其抗原结构稳定,具有特异的过敏原,对外环境抵抗力不强。 |
季节: |
全年均有流行,但以冬春季为高峰。 |
人群: |
多见于儿童,1岁以下较少见,成人亦有发病。 |
发病机理: |
流腮病毒可经眼、鼻、咽、口腔粘膜侵入,病毒粘着在粘膜后进入附近的淋巴管也进入唾液腺,人感染流腮病毒后机体与病毒相互间有三种反应表现: 1. 当机体有一定的免疫力时,可成为一过性带毒,病毒不复制,既无临床表现,也无机体对此次感染的明显免疫反应。 2.机体免疫力不足时,侵入的病毒可在粘膜淋巴管内(也可能在唾液腺的上皮细胞中)复制并进入血液,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此时扁桃体及唾液腺带毒也排毒,但临床无明显症状,为亚临床型的隐性感染。 3.机体无免疫力,第一次病毒血症使病毒进入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并主要在肝脾中复制,引起具有更大病毒量的第二次病毒血症。由于流腮病毒的亲腺体及亲神经性,引起唾液腺、其他腺体(尤以功能活跃的腺体如青壮年的睾丸)及全身任何系统及脏器的损害,临床出现相应的腺体及脏器损害的症状。可以先出现唾液腺以外的其他腺体及系统损害,也可以先损害唾液腺而继之损害其他脏器。机体对后二种发病模式的免疫反应,由于个体差异而不同表现为: (1)产生持久而足够的免疫反应,病情恢复顺利,可得到终身免疫。 (2)当有多脏器损害时,有些人产生的免疫力弱而不持久,病情重而反复发作,或恢复不顺利、或有合并症,偶有后遗症,或第二次发病(但一般不超过2%~4%)。 感染流腮病毒发病后,机体对病种的二种抗原产生二种相应的抗体。对可溶性“s”抗原的血清抗体出现早,病后二周达高峰,而此时对病毒“v”抗原的抗体才出现,但前者持续时间短,后者长,可达数年,滴度也高。 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免疫球蛋白各组分:特异igm阳性率为82%,持续约2~3周。特异iga阳性率为90%,持续至病后二周,后者意义大;二者与补体结合试验测得igg浓度间没有明显关系。 gutj-p(1995)观察到再发流腮(第二次得病)比原发流腮的血清特异的igm、iga、igg及其亚型与igg亲和力(avidity)间有不同(elisa法):前组病人无igm抗原,比后组有较高的igg亲和力(p<0.001=、较低的地iga(p<0.0001=,在iga亚型:1、2及3间也有较大的统计学差异,对病毒核膜有关的免疫反应igg3则明显地低(p<0.01=,说明流腮病毒再感染的免疫反应不同于原发感染。事实上在城市15岁儿童的92%已经有流腮抗体。 |
病理: |
腮腺的主要病变为非化脓性炎症改变,腺体及周围组织充血、水肿,腺泡细胞有混浊及肿胀,或呈坏死并碎解。腺体间质中有浆液性纤维素渗出物伴淋巴细胞浸润。 |
诊断标准: |
1.流行病学:冬春季节,当地有本病流行;或患者于病前2~3周内有与流腮患者接触史。 2.临床特点:发热,一侧或双侧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及轻度压痛,腮腺管口红肿。且可发生颌下腺炎、舌下腺炎、睾丸炎、脑膜脑炎、胰腺炎等。 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胀,而仅出现脑膜脑炎、睾丸炎、颌下腺炎或舌下腺炎。 3.实验室检查 (1)血像: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或略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非唾液腺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增多。 (2)血清及尿淀粉酶测定:正常或轻度至中度增高。 (3)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①双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及血凝抑制试验效价呈4倍增长。②病毒分离:有条件者可由早期患者的唾液、尿及脑膜炎型的脑脊液中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凡具备1、2、3项者可作出临床诊断,血清学及病原学阳性可确诊。 临床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三型。 轻型:单侧腺体的轻度肿大,体温正常或不超过38℃,持续1~2天,1周内完全恢复,全身症状轻微。 中型:常有多腺体损害,体温在39℃以下,持续4~5天,有时呈双峰热,8~10天恢复,全身及局部症状均较明显。 重型:有多腺体损害,病程中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脏器的损害,体温常在39℃以上,常呈双峰热型,可持续5~7天,病情恢复缓慢,需12~15天或以上。 |
发病: |
本病潜伏期14-25d,平均17-18d。 |
体征: |
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及周围肿大,边缘不清,2-3d达高峰。肿胀为非化脓性,局部皮肤紧张或发亮,但不发红,触之有弹性感及轻度压痛,张口咀嚼及吃酸性食物或干燥食物时,胀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先肿大1-4d后,对侧也肿,持续4-5d后逐渐消退,整个病程约10-14d。75%患者两侧腮腺同时肿胀,部分仅侵犯一侧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多先后被累及。少数患儿仅有颌下腺或舌下腺肿而始终无腮腺肿。有时腮腺四周软组织水肿明显,上达颞部及颧骨弓,下达颌部、颈部,甚至波及胸骨前软组织,使面貌变形。舌下腺严重肿大时可见颈部肿胀及吞咽困雅。部分患者无前驱症状,以腮腺肿大为主要表现。 |
体检: |
位于上颌第二臼齿对面颊粘膜上的腮腺管口在病程早期可有红肿,有助于诊断。 |
实验室诊断: |
一般自病前5~6天至病后8天可从咽部分离到流腮病毒,唾液为33% |
尿: |
尿液中在病后4天出现流腮病毒 |
脑脊液: |
流腮病毒在脑脊液中发病5日内的阳性率为50%以上。 |
免疫学: |
其他还有血清免疫学上改变。 |
组织学检验: |
在发病的2~5天病人鼻咽部细胞学检查,可见75%病人有纤毛细胞损坏,9%可见到多核(4~5个)的巨细胞,多为上皮细胞的核增生引起,在45%病例可见到含有包涵体的细胞,与多核巨细胞同时存在,包涵体均存在于细胞浆内。 |
鉴别诊断: |
需与流行性腮腺炎鉴别的疾病主要有:化脓性腮腺炎、 颈部及耳前淋巴结肿大、其他病毒所致腮腺肿大(依赖血清学检测而诊断)等,其他疾病如慢性肝病、营养不良、糖尿病或用羟布宗(羟保泰松)及碘化物后可见腮腺肿大,一般为对称性,质软。腮腺管阻塞所致腮腺肿大,如腮腺管结石,有反覆腮腺肿大发作史,须进行×线摄片或腮腺管造影等检查诊断,手术治疗有效。 |
疗效评定标准: |
治愈:隔离期满;症状消失,腮腺炎症完全消退;并发症消失,实验检查结果正常。 |
预后: |
本病预后良好,但有极个别留下永久性耳聋及男性双睾萎缩后失去生育能力的报道。 |
并发症: |
合并症有: ①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膜脑炎、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炎及听神经炎等。脑膜脑炎一般于腮腺肿大后3-14d出现症状,亦可在腮腺肿大前1-2周内发病。其临床表现及脑脊液变化与其他病毒引起的脑膜炎或脑膜脑炎相似。预后良好,少数患者脑脊液中细胞数较一般病毒性脑膜炎为高,偶尔超过(1-2)×l09/l,蛋白质在发病早期可升高超过一般病毒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变化,糖量有时减低至220μmol/l以下。无神经系统症状的腮腺炎患者中可有15%-31%出现脑脊液细胞数增加,此种情况为腮腺炎病程中的表现。 ②生殖器官并发症:腮腺炎病毒好侵犯成熟的生殖腺体,较多见于青春期,常在腮腺肿大后1周出现症状,亦可在腮腺肿前或与腮腺肿同时发生。主要为睾丸炎与附睾炎及卵巢炎。睾丸炎多为单侧性,双侧发病占2%。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恶心、呕吐及下腹痛等症状。并发右侧睾丸炎时,症状可似阑尾炎。睾丸疼痛并肿胀,持续数天至2周,单侧睾丸炎一般不妨碍生育,重者可引起睾丸萎缩及男性不育症。卵巢炎比睾丸炎少见,临床症状轻,有下腹痛,故不易确诊。 ③急性胰腺炎:在小儿不多见,主要有恶心、呕吐、上腹痛、腹胀等症状,时有发热。血清脂肪酶及淀粉酶显著升高,超过单纯腮腺炎的水平。 ④肾炎:临床表现不明显,少数患者有面部浮肿及高血压,出现血尿或管型,肾功能大多正常或暂时减低,能自限,偶有发生重症肾炎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情况。 ⑤其他:包括心肌炎、关节炎、乳腺炎、胸膜炎等。心肌炎多在心电图上显示改变,临床主诉不明显,严重者有房室传导阻滞及停搏,偶可致命。血象中血小板减少的并发症也有发生。 |
治疗: |
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发烧病人应卧床,食物以软食或半流质饮食为宜,多喝水,注意口腔卫生。卧床休息5~9天可使病程恢复更顺利,可明显减少其他脏器的损害,尤其是成年人,是防止和减少睾丸炎发生的有效办法。为防止胰腺炎,避免过饱及酸辣味食物并少吃淀粉及脂肪,若有胰腺炎可能时可吃些乳品及蔬菜水果等,若已发生要禁食一段时间并按胰腺炎处理。保持口腔卫生,每次饭后要漱口或刷牙,早晚以盐水、2%苏打水等漱口。 由于还没有特定的抗流腮病毒的药物。在临床认为有抗病毒作用,治疗例数较多,疗效优于对照组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2.病毒唑 是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病毒药,主要是通过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阻断肌苷酸变为鸟苷酸从而抑制病毒核酸的合成。用量是每日10~15mg/kg,溶于5%葡萄糖静点,同时加服中药可使各种症状比对照组缩短1~2天消失,疗程3~5天。 3.潘生丁 近年证明潘生丁有抗病毒作用,在体内能稳定地诱导干扰素,用量是每日3mg/kg,分二次饭前口服,与局部敷药同用,用药3天后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8/102,76.5%比24/102, 23.5%)。 4.激素的应用 目的是利用其非特异性的抑制炎症作用,减轻中毒症状,解除病人痛苦,是一个暂时性的治疗药物,故疗程以3~4天为宜,主要用于有脑膜脑炎或睾丸炎等临床较重病例。一般采用口服泼尼松,成人每天30~40mg,小儿递减。 5.对症治疗无明显发热及局部疼痛的轻型病人,除一般治疗外,不必给其他治疗,遇高热或明显全身症状者,必须给对症治疗。 (1)体温超过39℃时可给阿司匹林及其他解热药物。 (2)睾丸炎局部疼痛剧烈者除口服泼尼松外,可用0.25%奴夫卡因20ml或0.5%~1%普鲁卡因15~20ml精索周围封闭,若睾丸肿胀厉害不易从阳囊摸得腹股沟皮下环时可采用、腹股沟封闭、封闭疗法能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消肿也较快,此外睾丸应以丁字带固定。有认为每天给乙烯雌酚5mg,可明显减低睾丸炎发生率,疗程3~4天。 (3)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降低颅压可给高渗葡萄、甘露醇或山梨醇等静点每日1~2次,以减轻脑水肿。 (4)有胰腺炎时,腹痛明显可给阿托品或山莨菪碱,停止饮食,必要时胃肠减压,清洁灌肠、静脉输入10%葡萄糖及生理盐水,注意水电平衡,病情缓解后给流食或半流食。 (5)减轻局部疼痛,以药物敷局部治疗。认为外敷药功力直达肤腠、能疏通经脉,协同口服药物作用,使软坚散结以消肿止痛,使病情减轻病程缩短并治愈。 |
中医
简介: |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风温邪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临床主要特征。四季均有发病,冬春最易流行,中医称“痄腮”,又称“大头瘟”。 |
病因: |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外感风温邪毒所致。 |
病机: |
病机关键为温毒循经传变,壅阻少阳经脉。病位主要在少阳,并可传至厥阴。 |
诊断: |
本病属温病范畴,辨清病之表里,为本病辨证关键。一般温毒在表者多属轻证,发热不重,腮肿不甚,精神如常。热毒入里者多属重证,发热重,腮肿甚,烦躁不安。故临证当综合其热之轻重,腮肿程度及精神状态,以判断病情。 1.温毒在表 主证:发热恶寒,一侧或双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数。 分析:本证为感受温毒,病邪在表所致。邪犯卫表,故见发热恶寒,咽红。邪蕴少阳经络,循经上犯,故见腮部肿疼,咀嚼不便。 2.热毒蕴结 主证:壮热烦躁,头痛,食欲不振,或伴呕吐,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咽喉肿痛,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分析:本证为热邪入里,毒热亢盛所致。毒热内炽,故见壮热烦渴。热毒内蕴,故见头痛、呕吐。热毒炽盛,蕴结少阳,故见腮部肿痛,坚硬拒按。 3.邪陷心肝 主证:腮部肿胀,高热不退,头痛项强,呕吐,甚则嗜睡、昏迷、抽搐,舌质红绛,苔黄糙,脉数。 分析:本证为邪毒炽盛,内陷心肝所致。邪窜心肝、蒙闭心窍,引动肝风,故见突然壮 热,神昏抽搐。舌红绛,脉数为邪毒内陷之证。 4.邪毒窜睾 主证:腮腺肿痛,发热,少腹胀痛,睾丸肿胀疼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分析:本证为邪毒壅盛,循经下行,郁滞肝经所致。肝经循绕阴器,布达两胁,抵达少腹,邪滞经脉,故见睾丸肿痛,连及少腹。邪毒壅滞,故见发热。 |
治疗: |
本病为温毒致病,治宜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为主。初起病尚在表,当以清解达邪外出为主。毒邪循经内传,则宜清利肝胆,疏通经脉,重用解毒为要。 一、辨证选方 1.温毒在表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牛蒡子各12g,桔梗、天花粉各10g,荆芥、薄荷 (后下)、僵蚕各6g,甘草5g。咽喉肿痛红赤加马勃、板蓝根;腮肿痛甚加夏枯草。 2.热毒蕴结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黄芩、板蓝根、连翘各15g,桔梗、夏枯草、赤芍各10g,柴胡、升麻、僵蚕备6g,马勃、黄连各5g。腮肿硬痛加海藻、昆布;大便秘结加生大黄、玄明粉。 3.邪陷心肝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镇痉。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水牛角各20g,知母、连翘、黄芩、夏枯草各12g,丹皮、赤芍、生地、钩藤各10g,竹叶、甘草各5g。抽搐重者加僵蚕、地龙,或加服紫雪散。 4.邪毒窜睾 治法:清泻肝火,活血散结。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山栀、柴胡各10g,赤芍、延胡索、川楝子各6g,黄芩、木通、当归各5g。呕吐甚加竹茹、陈皮,腹痛重加白芍、甘草。 二、专方验方 1.痄腮方:桑叶10g,薄荷10g,葶苈子6g,连翘10g,元参10g,马勃6g,白桔梗6g,花粉6g,白僵蚕6g,银花10g,马兜铃6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温毒在表之腮腺炎。 2.腮腺宁冲剂:赤芍、连翘、大青叶、全瓜蒌、花粉各9g,金银花3g,葛根4.5g。共研细末,制成冲剂。3岁以下每日5~6g,3~7岁每日10g,分2~3次服。适用于各型腮腺炎。 3.清解汤:龙胆草9g,黄芩6g,连翘9g,板蓝根9g,蒲公英9g,山栀子6g,夏枯草9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于热毒内蕴之腮腺炎,腮腺肿痛甚者。 4.凉血解毒汤:青黛3g,紫草9g,寒水石12g,贯众9g,白芷6g,乳香6g,细辛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4次服。用于腮腺炎之重症,发热及腮腺肿甚者。贴敷:大黄100g,芒硝100g,赤小豆100g,白矾20g,共研细面,以凡士林调匀为膏,敷于患处;生大黄30g,川黄柏15g,共研细面,以胆南星煎水浓缩取汁,调和药面,敷于患处;仙人掌100g,去刺捣烂,涂于纱布上,另取冰片5g,研成细粉,撤于其上,敷于患处;吴茱萸15g,胆南星10g,大黄15g,胡黄连15g,共研细面,以陈醋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 |
中药: |
1.清瘟解毒丸:具有清热解毒,驱邪透表之功,为表里双解之剂。适用于热毒蕴结,腮腺肿痛之证。1~3岁每服1/4丸,3~6岁每服1/3丸,6岁以上每服1/2丸,每日3次。 2.复方大青叶合剂: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透邪之功。适用于热毒蕴结之腮腺炎。1~3岁每服5ml,3~6岁每服7ml,6岁以上每服1oml,每日2次。 3.腮腺炎片:具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用于腮腺炎各期。1岁以内每服1片,1~3岁每服2片,3~6岁每服3片,6岁以上每服4片,每日2次。 4.时疫清瘟丸:具有疏风清热,清瘟解毒之功。用于腮腺炎之瘟毒在表之证。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1/2丸,6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 |
针灸: |
1.体针:取翳风、颊车、合谷为主穴,发热加曲池、大椎。头痛加风池、侠溪,并发睾丸肿痛加血海、三阴交。采用泻法,强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 2.耳针:取颊、皮质下、腮腺、内分泌。毫针浅刺,强刺激,每日1次。 |
推拿: |
按揉翳风、摩牙关、揉太阳、拿合谷、按揉曲池、清天河水、退六腑。高热加推大椎、揉涌泉;并发脑炎加推天柱;并发睾丸炎加按揉血海、按揉曲泉。每日1次。 |
西医
简介: |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为特征,尤以腮腺肿大最常见。此外尚可伴有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和其他腺体受累。 |
病因: |
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属副粘病毒,为单股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
季节: |
四季皆可发病,多见于冬春。 |
人群: |
以5~9岁小儿多见。 |
发病机理: |
病毒经呼吸道飞沫传染,在腮腺或呼吸道上皮内繁殖,入血引起病毒血症,定位于腺样组织和神经组织内,有时体内其他器官也受侵。腮腺是最易受累部位,引起非化脓性炎症。 |
诊断标准: |
1.流行病学:冬春季节,当地有本病流行;或患者于病前2~3周内有与流腮患者接触史。 2.临床特点:发热,一侧或双侧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及轻度压痛,腮腺管口红肿。且可发生颌下腺炎、舌下腺炎、睾丸炎、脑膜脑炎、胰腺炎等。 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胀,而仅出现脑膜脑炎、睾丸炎、颌下腺炎或舌下腺炎。 3.实验室检查 (1)血像: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或略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非唾液腺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增多。 (2)血清及尿淀粉酶测定:正常或轻度至中度增高。 (3)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①双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及血凝抑制试验效价呈4倍增长。②病毒分离:有条件者可由早期患者的唾液、尿及脑膜炎型的脑脊液中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凡具备1、2、3项者可作出临床诊断,血清学及病原学阳性可确诊。 临床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三型。 轻型:单侧腺体的轻度肿大,体温正常或不超过38℃,持续1~2天,1周内完全恢复,全身症状轻微。 中型:常有多腺体损害,体温在39℃以下,持续4~5天,有时呈双峰热,8~10天恢复,全身及局部症状均较明显。 重型:有多腺体损害,病程中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脏器的损害,体温常在39℃以上,常呈双峰热型,可持续5~7天,病情恢复缓慢,需12~15天或以上。 |
发病: |
潜伏期为8~30天,一般为16~18天。 |
病史: |
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
体征: |
一、症状: 1.前驱期:部分患儿可先有发热、头痛、厌食、咽充血等不同症状。但多数患儿可无前驱期症状,从腮腺肿大开始发病。 2.腮肿期:前驱期症状出现后数小时至2日内出现,或腮腺肿大为首发症状。咀嚼时疼痛加剧。腮肿初期3~5日内仍可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头痛等。在腮肿消失前常已恢复正常。 二、体征: 前驱期症状出现后数小时至2日内出现,或腮腺肿大为首发症状。以耳垂为中心呈马鞍形肿大,边界不清,局部皮肤不红,有轻压痛,并有弹性感。常为双侧性,一先一后或同时肿大。持续时间约8~10日。颊内腮腺管口(上颌第2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在急性期可见红肿。颌下腺及舌下腺也可先后受累,少数病儿仅有颌下腺及舌下腺肿而无腮腺肿。 |
实验室诊断: |
病毒分离:腮腺炎急性期病人的唾液、尿液、脑脊液中可分离出病毒。 |
脑脊液: |
合并脑膜脑炎者,脑脊液压力稍高,细胞数稍高且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稍高,糖正常。 |
鉴别诊断: |
1.急性淋巴结炎:耳前、颈前上和下颌角淋巴结肿大,伴有周围组织水肿时,易与腮腺炎混淆。但淋巴结炎时局部疼痛较重,边界相对清楚,且常有头面部或口咽部感染灶,颊内腮腺管口无红肿。 2.化脓性腮腺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致,仅限于一侧,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有脓肿形成时可有波动,压挤时腮腺管口流出脓液,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3.症状性腮腺肿大:常为双侧,质软无肿痛感,可见于营养不良、慢性肝病、糖尿病,或服用碘化物、羟基保泰松等药物的患者。 4.腮腺管阻塞:由于小结石等阻塞腺管,引起腮腺肿大。腺管x线造影可确诊。 5.米可利 (mikulicz)综合征: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浸润可致唾液腺 (腮腺及颌下腺)和泪腺对称性肿大,患儿口腔干燥,咀嚼困难,应用抗白血病化疗后迅速好转消失。 |
疗效评定标准: |
治愈:隔离期满;症状消失,腮腺炎症完全消退;并发症消失,实验检查结果正常。 |
并发症: |
1.神经系统并发症:以脑膜脑炎最常见,发生于腮腺肿胀后3~10天,也可在腮腺肿大前6天内或不伴腮腺受累。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颈抵抗、神志改变,脑脊液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10天左右恢复。此外可出现耳聋、脊髓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等。 2.生殖器官并发症:多见于青春期后患者,于腮肿后1~2周内出现,表现为腮肿减退时又出现体温升高,局部疼痛,单侧或双侧睾丸肿胀,少数累及双侧者可有睾丸萎缩。女孩卵巢炎少见,且症状轻,仅有下腰酸痛,不易确诊。 3.胰腺炎:常与腮腺炎并发,表现为体温骤升,恶心、呕吐、上腹痛、腹胀,体检上腹有压痛及肌紧张。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显著增高。病程3~7天。 4.其他:尚可出现心肌炎、甲状腺炎、肾炎、肝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
治疗: |
一、一般治疗:注意口腔卫生,流食或半流食,避免摄入酸性食品。发热、头痛、肿痛显著时,给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 二、抗病毒药治疗:可用吗啉呱每日10mg/kg,分2次服。 三、合并症治疗 1.脑膜脑炎:对症治疗,有颅压增高时给以20%甘露醇或利尿剂降颅压。 2.胰腺炎:禁食,静脉输液,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待症状好转后开始进流食或半流食。 3.睾丸炎:卧床,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局部冷敷以减轻疼痛,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每日1mg/kg,口服2~4天,能迅速消肿、止痛,但不能防止睾丸萎缩。 |
“流行性腮腺炎” 相关论述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风温邪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春季,以5~9岁为最多。一般预后良好,但严重者可并发脑膜炎,年长儿童偶见睾丸炎。临床表现为腮腺部一侧或双侧漫肿胀痛,甚则坚硬拒按,咀嚼困难,轻微发热恶寒或高热烦躁,头痛渴饮,咽红肿痛,治以疏风清热,解毒散结。
(一)
处方:板蓝根12克。
用法:将板蓝根煎成汤,一次服下。
本方适用于痄腮初起。
(二)
处方:赤豆粉适量,冰片3克,青黛6克。
用法:以赤豆粉加冰片末、青黛末,一同调敷在患部,用水调和极易干燥,故要随时更换,每日涂5~6次,连涂几日,即可消退。
本方适用于发作期痄腮。
(三)
处方:丝瓜30克,冬瓜子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四)
处方:金银花10克,土茯苓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五)
处方:豆腐30克,绿豆6克,冰糖5克。
用法:水煎,喝汤吃豆腐,每日1次。
(六)
处方:仙人掌60克,朴硝6克。
用法:共捣成糊状,涂患处,每日1~2次。
(七)
处方:大青叶6克,野菊花6克,生蒲黄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八)
处方:雄黄30克,青黛15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用少许,鸡蛋清调成膏状,涂腮部,每日1次。
(九)
处方:葱白2根,生大黄30克。
用法:葱白捣烂,大黄研末,调成膏状,涂患处,每日1次.
(十)
处方:鲜蜗牛肉10克,白面6克。
用法:捣成糊状,涂患处,每日1~2次。
(十一)
处方:活蚯蚓30条,白糖30克。
用法:将蚯蚓剖开,去泥土,洗净,置容器内,加入白糖拌和,30分钟后即浸出蜂蜜状液体。用此液体涂患处,外以湿纱布敷盖防其干燥。每日涂3~4次。
(十二)
处方:银花9克,连翘6克,板蓝根6克,元参12克,蒲公英9克,青黛3克。
用法:将上述各味中药加水适量煎煮成汤,去渣饮服。每日1剂,作2~3次饮服。连服3~5剂。
(十三)
处方:鲜蒲公英100克。
用法:将鲜蒲公英捣烂如泥,敷患处,每日换3~5次。
(十四)
处方:韭菜500克。
用法:将韭菜捣烂,拧取汁加入盐,调合均匀,分成3份,抹在患处,干后再换,一二日即愈。
(十五)
处方:马齿苋适量。
用法:将马齿苋捣烂敷患处。
(十六)
处方:鲜野菊花叶。
用法:取鲜野菊叶捣烂,外敷贴患处。
(十七)
处方:夏枯草15克,蒲公英15克,马勃15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3剂。
(十八)
处方:赤小豆50~100克,白糖20克。
用法:将赤小豆洗净,置温开水中浸泡至软,取出擂如烂泥,加入白糖及清水少许调匀,放锅内隔水蒸化,凉后可用。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3~5天。
(十九)
处方:白糖500克,板蓝根150克,夏枯草100克。
用法:将板蓝根、夏枯草置锅中,加水1500毫升,用文火熬煮至500毫升,去渣,再倒入白糖熬炼成膏状,取出候凉,装瓶备用。1~2岁小儿每次10毫升,3~5岁者每次15毫升,6岁以上者每次20毫升,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连服7~10天。
(二十)
处方:粳米50克,牛蒡根30克,白糖30克。
用法:将牛蒡根洗净剁碎,放锅内加清水煮取浓汁,去渣,再加入粳米及水适量煮成稀粥,倒入白糖溶化,凉后可用。每日1剂,早晨空腹1次服完,连服5~7天。2岁以下小儿酌减。
(二十一)
处方:鲜马齿苋若干,冰糖20克。
用法:将马齿苋洗净,捣烂绞取原汁50~100毫升,加入冰糖,放碗内置锅中隔水蒸化,候温用。1次饮完,每日1~2剂,连用5~7天。
另将所余渣滓加红糖适量,擂如烂泥,摊布上外敷患处,每日1~2次。
(二十二)
处方:海带50克,海藻40克,小茴香3克。
用法:将海带、海藻洗净,切成小段,与小茴香共放锅内加清水适量煮取浓汁,去渣,凉后分1~2次饮完。每日1剂,连服7~10天。
另购青黛30克,用鸡蛋清调成糊状,分2~3次涂敷患处。
本方适用于痄腮并发睾丸红肿疼痛。
流行性腮腺炎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是腮腺肿大伴疼痛,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及全身不适。中医称之为痄腮。
本病的表现,一般先见一侧耳下部肿大,1~2天后对侧耳下亦见红肿,并伴疼痛,表面灼热,并有触痛,开口咀嚼时疼痛更加显着。腮腺肿胀大约持续4~5天以后,逐渐消退。可伴随出现发热、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结膜炎、咽炎等症状。亦有少数病儿出现前述其他症状,1~2天以后才出现腮腺肿大。
一般而言,腮腺炎预后良好,但亦有可能迁延而导致并发睾丸炎、脑膜炎、心肌炎的严重后果,因此,不可轻视,任其自然,而应当及时积极予以防治,注重调养。
(一)起居调养法
1.隔离患儿,预防流行
因为该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粘液病毒,传播途径以唾液飞沫的吸入为主。所以对痄腮病儿应进行隔离,上学的孩子应停课在家休息治疗,至肿胀完全消退后方可上学或去公共场所。对接触过患儿的孩子可口服板蓝根煎液,以预防发病,每日用板蓝根20~30克,煎水200毫升,随时饮服,连服3天。
2.注意休息,观察病情
为了预防并发症,患儿应注意休息,积极治疗,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本病预后良好,一般都能完全恢复。但若防治疏忽,亦可能产生严重并发症,因此应使病儿卧床休息治疗,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如患儿出现烦躁、呕吐、头痛嗜睡及颈项强痛等症,则应警惕并发脑膜炎;如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则应提防并发心肌炎;如患儿见腹痛、呕吐及腹部压痛,则应提防合并胰腺炎;尤其12岁左右的患儿可能并发睾丸炎(或卵巢炎),而出现寒战、高热、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并见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重者可使睾丸萎缩,双侧睾丸炎可能导致妨碍生育的结局。如果出现睾丸炎并发症,应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并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局部用冷湿敷,以减轻疼痛。出现上述并发症者,最好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二)药物调理法
(1)因为腮腺管开口于口腔内,所以,饭后用盐水或银花甘草水漱口,可以保持口腔卫生,并可给病变局部清热解毒。
(2)外用验方。可用仙人掌去刺捣成泥状,外涂敷处;也可用青黛加醋调匀后局部涂敷;还可用如意金黄散加醋调敷。
(3)内服验方。①可用板蓝根、大青叶、银花、连翘、黄芩、黄连等中药,水煎服。②也可选服抗病毒口服液、银黄口服液等中成药。
(三)饮食调养法
(1)多喝开水,以补充因发热而消耗的水分。
(2)多吃蔬菜和水果,如油菜、丝瓜、冬瓜、西瓜、香蕉等清凉性食物。
(3)疼痛严重者,应食用清淡而易于消化的半流质或软性食物。既防止生热上火,又可减轻咀嚼引起的疼痛。
(4)忌食酸辣食物,因为酸辣食物可刺激唾液腺分泌增多,增加疼痛,而且辛辣性食物可以导致助热生火。
本品系用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减毒株接种鸡胚细胞,经培育、收获病毒液后冻干制成。用于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1 毒种
1.1 毒种来源
应用经卫生部批准符合疫苗制造要求的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上海s[xb]79[/xb]减毒株或其他减毒株。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或卫生部指定的其他单位保管、分发。毒种来源、减毒过程历史应清楚。经纯毒试验证明为流行性肋腺炎病毒,无外源因子污染,经临床观察证明安全有效。传代不应超过国家检定部门批准的代数,并冻干保存于-20℃以下。
1.2 毒种检定
由制造部门会同质量检定部门进行。
1.2.1 无菌试验
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由合并的生产毒种批取样不得少于总量的1%。加抗生素者,先将样品置20~25℃增菌2~4天,再移种培养基。剩余的样品分装2小瓶,分别放30~35℃或20~25℃培育。检查需、厌氧菌及霉菌,培育8天判定结果。加抗生素者,由开始增菌时算起。检查支原体于35~37℃培育14天判定结果,阳性者不重试。
1.2.2 病毒滴定
取样品做10倍系列稀释,每个稀释度病毒液接种鸡胚细胞或其他适宜的传代细胞,于适宜温度培育8~10天判定结果(可用鸡胚细胞作血吸附试验判定)。病毒滴度不得低于5.5logccid[xb]50[/xb]/1.0ml。应用病毒参考品同时进行滴定(参考品由检定所供应)。
1.2.3 纯毒试验
用经稀释的腮腺炎抗血清与一定量的病毒液等量混合后,置37℃水浴60分钟,接种鸡胚细胞或其他适宜的传代细胞,37℃培育7~8天判定结果。腮腺炎病毒应完全被中和,并不应有其他病变出现(抗血清参考品由检定所供应)。
1.2.4.外源因子检查
1.2.4.1 血吸附病毒检查
每消化批细胞应留5%(不少于500ml)用为细胞对照,观察细胞病变至少14天。取其中25%培养瓶于第7天时用0.2%~0.5%鸡、豚鼠混合红细胞进行血吸附试验,先于4~8℃放置30分钟后判定,如为阴性,再移至20~25℃放置30分钟判定结果,应为阴性。凡有可疑细胞病变或血吸附试验可疑阳性者,应用同种不同批细胞进行盲传。
1.2.4.2非血吸附病毒检查
在对照细胞观察结束时,取10ml细胞培养合并液接种同种不同批制备种子批用的细胞,另取10ml接种人源和猴源细胞,同时各留一瓶人源和猴源细胞作对照,置35~37℃观察14天,应无异常。
1.2.5 免疫原性检查
取检定代毒种批制成疫苗,按常规接种易感儿,免疫前及免疫后1个月采血,测定血抑抗体或中和抗体,每次检查至少要包括免前抗体阴性(<1∶2)者20名。抗体阳转(免后抗体≥1∶2)率不应低于95%,并不应有腮腺肿大等反应。
1.3 毒种传代
应按各毒株的培育条件进行传代,以保持其特性。疫苗所用的毒种代次应在国家检定部门许可范围内。生产毒种批不得通过任何传代细胞系。
1.4 毒种保存
1.4.1必须选择早代毒种批进行冻干保存。
1.4.2液体毒种批需加5%~10%灭能小牛血清,置-60℃以下保存。
1.5 生产用毒种
检定合格的毒种批可再传递10代,10代以内只做上述1.2.1~1.2.3项检定。
2 疫苗制造
2.1 细胞制备
选用来自spf鸡群的9~10日龄鸡胚,经胰蛋白酶消化分散。同一容器内制备的细胞为1个消化批。
2.2 使用液体
生长液为含适量灭能小牛血清乳蛋白水解物欧氏液或经国家检定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培养液。
2.2.1疫苗生产过程中不得加青霉素或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3 培育方法
以适量病毒接种鸡胚单层细胞,置33℃培育,当出现“+”病变时,倾去培养液,用不少于原培养液量的洗液洗涤细胞表面,并换以疫苗液,当病变达+++、++++时,放2~8℃或用其他适宜方法释放病毒。
2.4 外源因子检查
每消化批细胞留5%(不少于500ml)作为细胞对照,观察细胞病变至少14天,取其中25%培养瓶于第7天时用0.2%~0.5%豚鼠和鸡红细胞混合液进行血吸附试验,先于4~8℃放置30分钟后判定,如为阴性再移至20~25℃放置30分钟判定结果,应为阴性。凡有可疑细胞病变或血吸附试验可疑阳性者,应用同种不同批的细胞进行盲传。
2.5 半成品检定
释放病毒后按每1培养瓶或合并批为1批,及时抽样进行检定。
2.5.1病毒滴定
方法同1.2.2项。冻干前滴度不得低于4.75logccid50/1.0ml。
2.5.2 无菌试验
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支原体检查与质量检定部门会同进行。
2.5.3 纯毒试验
每一消化批应抽样进行纯毒试验。方法同1.2.3项。
2.6 疫苗冻干
半成品检定合格后按比例加适宜保护剂,及时进行分装,分装时置冰浴中保冷,采用适宜的冻干条件进行冻干。封口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亦可采用其他适宜封口方法。
2.7 包装
按《生物制品包装规程》进行。
3 成品检定
3.1 物理检查
应为乳酪色疏松体,溶解后应为橘红色透明液体,无异物。
3.2 无菌试验
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成品不做支原体检查。
3.3 残余水分含量
冻干疫苗残余水分应≤3.5%。
3.4病毒滴定及稳定性试验
每批成品疫苗必须同时做病毒滴定及37℃放置7天进行稳定性试验。取3~5支样品混合滴定,方法同1.2.2项。疫苗滴度于37℃放置7天前后均不得低于4.0logccid50/1.0ml。37℃7天后滴度下降不得超过1log。
3.5 安全试验
用体重14~16g小白鼠4只,每只腹腔注射0.5ml,注射后密切观察3天,应健存。
3.6 残余牛血清蛋白含量测定
用检定所认可的试剂和方法测定,残余牛血清蛋白含量应≤ 50ng/ml。
4 疫苗稀释液
灭菌注射用水,其质量应符合《中国药典》规定。
5 保存与效期
应保存于8℃以下。运输应在冷藏条件下进行。疫苗自病毒滴定合格之日起效期为1年半。
本品系用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减毒株接种鸡胚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后冻干制成。为奶酪色疏松体,溶解后为澄明橘红色液体。用于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接种对象
年龄为8个月以上腮腺炎易感者。
用法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用酒精消毒,待干后皮下注射0.5ml,按瓶签所载用量加灭菌注射用水,待完全溶解后使用。
禁忌
严重疾病,急性及慢性感染,发热或有过敏史者不得接种。孕妇禁用。
反应
注射后局部一般无反应,在注射后6~10天时少数人可能发热,一般不超过2天。
注意事项
1.启开安瓿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
2.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冻干疫苗变红或溶解后混浊者均不可使用。
3.安瓿开封后,疫苗应在1小时内用完。
4.注射过丙种球蛋白者,接种本疫苗应间隔1个月以上。
保存及运输
应于8℃以下保存和运输。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会引起腮腺肿大和疼痛。这种感染尚可能影响其他器官,尤其是成年患者。
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这种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属,类似于麻疹病毒。通过打喷嚏或咳出含有病毒的飞沫传播,也可因直接接触被感染者唾液污染的物品而传染。
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染性低于麻疹和水痘。在人口稠密地区,全年均可发生,但通常在冬末至初春流行。当大量易感者集中时,可发生大流行。虽然腮腺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发病最多的是5~15岁的儿童,2岁以下的儿童很少见。感染一次腮腺炎病毒就可产生终生免疫。
【症状和诊断】
病毒感染唾液腺。感染后14~24天出现症状。在未见唾液腺肿大之前,可有畏寒、头痛、厌食、不适和轻度到中度发热,持续12~24小时;但有25%~30%的患者无这些症状。流行性腮腺炎最早的症状是咀嚼和吞咽时疼痛,尤其是吞咽酸性液体例如柠檬汁时。触摸时感腺体柔软。随着病情进展,体温通常升至39.5~40.5℃。第二天,腮腺及周围组织肿大最显著。
当患者唾液腺肿大时,医生会对是否流行性腮腺炎进行确诊。如果正值流行期,则可确诊。在其他时期,则应进行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性。实验室检查可以确定腮腺炎病毒及其抗体。但是,诊断通常并不需要通过这些检查。
流行性腮腺炎患儿
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很可能在耳与下颌角之间出现触痛性肿胀。
[imgz]mokejiatingzhenliao234.gif[alt]流行性腮腺炎患儿[/alt][/img]
预后和并发症
大多数患儿会痊愈,但有极少数病例,会在康复2周后复发。
流行性腮腺炎除了唾液腺受累外,还会影响其他器官,特别是在青春期后患该病。并发症可能在唾液腺肿大之前、之后或与其同时出现,也可在唾液腺没有肿大的情况下发生。
青春期后男性患者,大约有20%会发生单侧或双侧睾丸炎。在治疗过程中,睾丸可能会出现萎缩,但极少造成睾丸永久性的损伤。双侧睾丸受损伤将会引起不育。另一种极少见的并发症是在女性患者中出现的单侧或双侧卵巢炎症。会引起轻微的腹痛,但很少会造成不孕。
腮腺炎能并发脑炎或脑膜炎,通常表现为头痛、颈强直、嗜睡、昏迷或惊厥。大约有5%~10%的腮腺炎患者会引发脑膜炎,大部分患者能够完全康复。大约400~6000个病例中会出现1例全脑炎,这种患者很可能发生永久性的神经或大脑损伤,例如神经性耳聋或面部肌肉瘫痪。这两种损伤在同一患者中通常只发生一种。
胰腺炎通常发生在第一周末。表现为轻微或严重的恶心、呕吐并伴有腹痛;症状一周左右消失,患者完全康复。
还可能并发其他器官的炎症。例如:肾炎,患者会排出大量稀释的尿液;关节炎,引起一处或多处关节疼痛。
【预防和治疗】
预防接种是预防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一种常规方法。通常为用腮腺炎-麻疹-风疹联合疫苗肌肉注射。
感染一旦发生,病程则难以避免。由于咀嚼疼痛,故应食用软食。酸性食物和液体例如柠檬汁,会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增加而加剧疼痛。对于头痛和不适可使用止痛药,如扑热息痛和布洛芬。由于阿司匹林可能引发雷耶综合征,因此不应给儿童和青少年服用。
并发睾丸炎的患者应卧床休息,使用阴囊托以减轻张力,应用冷敷可以减轻疼痛。
如果并发胰腺炎引起严重的恶心和呕吐症状,应静脉输液。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大嘴巴”,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5~15岁儿童最易得病。病初先发热,接着一侧或两侧腮腺肿胀。肿胀的腮腺把两侧耳垂托起来,吃饭嚼东西还有点痛。除了腮腺肿胀外,两侧下颌的颌下腺、舌头下面的舌下腺也可能肿大,少数病人的胰腺、脑膜、脑、肝和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成年人得病还有一部分合并睾丸或卵巢发炎,个别的因此而造成不育症。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自愈性疾病,也就是说这种病不治疗也会自愈。西药病毒灵、中药板蓝根或普济消毒饮等有一定疗效。睾丸炎时可用软布将其托起固定,局部冷敷,以减轻疼痛。病情严重时要找医生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通过空气借飞沫传染,常在冬春季发生。病儿要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约3周)为止。
孙某某,7岁
【初诊】
初春患感,身热,微有恶寒,两侧耳下腮肿作痛,舌红苔白根厚,大便略千,小便短黄,口渴心烦,脉象浮滑且数,按之滑数有力。此温邪毒热内蕴,痄腮初起,当以轻宣清解,火郁当发也,宜外用热敷法。忌荤腥油腻,宜静卧休息。
薄荷2克(后下),杏仁10克,蝉衣6克,僵蚕10克,前胡6克,片姜黄6克,浙贝12克,茅芦根各24克,焦山楂12克,二付
连服两剂,药后得小汗而身热已退,大便已通,腮肿亦退,原方加元参24克,赤芍10克又三付而愈。
【按】:痄腮多见于儿童,颌下肿硬作痛,伴发热恶寒,此为温毒之一种,必素体蕴热,复感温邪,热毒上攻,结于少阳之分,步阳乃枢机所在,枢机不利,则邪结不散澈治之以升降散疏调气机,运转枢机,合杏仁、前胡、薄荷宣肺散邪,浙贝母消肿散结,茅芦根泄热利水遭,焦山楂和胃助消化。药合病机,故能两剂而愈。其外用热敷之法乃先生独到经验,取“温则消而去之”之意,亦《内经》“火郁发之”之一法也。
黄某某,男,7岁
【初诊】
发烧2天,体温37.8℃,头痛寒热不重,昨天开始两侧耳下腮腺肿痛,舌红咽痛不肿,两脉浮滑且数,微有咳嗽,夜间睡眠不安,大便略干,小便赤黄。风温郁热上扰,势成痄腮,用宣郁疏风,防其逆传入里,饮食当慎。
薄荷6克(后下),前胡6克,炒牛蒡6克,片姜黄6克,酒炒黄芩6克,浙贝母6克,僵蚕6克,蝉衣3克,元参10克,马勃3克,芦根20克,二付,并嘱热敷两腮,早晚各30分钟。敷后肿势虽增无妨。
【二诊】
前药二剂之后,两腮肿势较增而疼痛大减,身热渐退,体温37.3℃,两脉滑数,舌红咽痛皆减,大便已通。风温郁热已透,政以清热解毒方法,仍当静卧休养,饮食当慎。
旋覆花6克,前胡6克,连翘6克,片姜黄6克,僵蚕6克,元参10克,板兰根10克,马勃3克,焦三仙各6克,二付,仍热敷两腮,早晚各30分钟。
【三诊】
身热已退净,两脉数象已差,两侧腮腺肿势已退,转为正常。温邪蕴热已解,再以活血通络,清化折热。仍宜静卧休息一周,防引起睾丸炎症。
前胡6克,连翘6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僵蚕6克,浙贝母10克,马勃3克,板兰根10克,焦三仙各6克,三付。
药后诸证悉平,舌脉二便如常,仍需清淡饮食,以防余热复起。
【按】:腮腺暴肿,是郁热不得宣散澈当宣郁疏风透邪外出,不可骤用凉药。尤奇者,用热敷不用冷敷,盖寒则凝,温则通,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此为妙法。唯热敷后势必引起肿势暂时加重,故预先告知病家,不令惊慌无措。虽肿加,而痛减,是欲消散之兆也。观外治之法,亦当知内治之理,不当骤用寒凉药也。
张某某,女,40岁
【初诊】
从3月12日头痛咳嗽,微有寒热,咽徽痛,两侧腮腺作痛。由于工作忙,未能及时到医院治疗,3月15日曾服安宫牛黄丸二丸,并注射消炎针剂。自17日始,面目周身浮肿,胸闷气短孙便短少,头晕周身酸痛,已不能转动,曾化验小便,无异常发现。风温蕴热在肺卫,发为寒热头痛,本当疏和宣化,今反误服安宫牛黄丸寒凉之品,卫气不宣,湿邪遏阻,三焦不通,故面目一身浮肿。热郁于内,不得外解,故两侧腮腺疼痛加重。
胸阳为湿邪所遏,气机为寒凉抑郁,必须用辛宣以开其郁,活络兼祛其湿,防其增重。
苏叶梗各6克,淡豆豉10克,荆穗炭10克,防风6克,杏仁10克,半夏曲10克,草蔻3克,黄芩6克,大腹皮6克,三付
【二诊】
前药服后,遍体汗出,身热疼痛及周身疼痛皆解,面目四肢浮肿渐消,今晨体温已基本正常,舌苔白腻滑润已化,舌质红势亦浅,两脉已从沉涩带弦转为滑数,且力渐增。病人自述药后肿、满、闷堵及寒热头晕皆愈,然右腮部肿痛,扪之有核如核桃大。此湿郁蕴热,郁阻少阳络脉,改用宣阳和络,转枢少阳方法。并嘱热敷两侧腮腺,每日早午晚各30分钟。
荆穗炭10克,防风6克,柴胡6克,夏枯草10克,旋覆花10克,枇杷叶15克,杏仁10克,前胡6克,渐贝母10克,黄芩10克,焦山楂10克,二付
【三诊】
病人自述前药一剂后,右腮明显红肿,延及耳前后及面部,其势较重,因医生曾嘱告:“药后肿势大作”,故病人及家属并未着急,仍服第二剂药,每早、午、昨各热敷30分钟。3月24
日仍服前药,继续热敷。3月25日两腮及面部肿势全消,诸症皆去。静卧休息两天,恢复正常,上班工作。
【按】:此为痄腮误治案。痒腮一证本属外感风热邪毒,与体内蕴热相合,郁而不得宣泄,故发为肿胀疼痛。治当宣疏散邪。而前医竟投安宫牛黄寒凉之剂,致冰伏其邪,气机被郁,三焦不畅,则为胸闷短气,一身面目皆肿。此皆过用寒凉,火郁于内所致澈冶用辛散疏化方法,以解其郁而散其邪。药后得汗,邪随汗泄,立时轻松。二诊改用宣阳和络法,并辅以热敷患部,并预告知肿当加甚。其后果如其言。热敷以助通络,内外合治,促其消散。此与现代医学之冷敷法正相反,其理颇深。热敷后可见肿胀愈甚,宣预先告知病家,以免惊慌。然若无此经验,且不明其理者,未必敢用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