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

( Chá Yè )

别名: 苦荼 , 郭璞注 , 苦瑹 , 蔎 , 苦茶 , 槚 , 荼 , 茗 , 荈 , 苦梌 , 蔎) , 腊茶 , 茶芽 , 芽茶 , 细茶 , 酪奴

茶叶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清头目;除烦渴;消食;化痰;利尿;解毒。主头痛目昏目赤;多睡善寐;感冒心烦口渴;食积口臭痰喘癫痫小便不利泻痢喉肿疮疡肠;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沸泡。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性味:
苦;甘;凉
归经:
心;肺;胃;肝;脾;肾经
各家论述:
1.《汤液本草》:茗,苦茶腊茶是也。治阴证汤药内用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阳,大意相似。茶苦,《经》云:苦以泄之。其体下行,所以能清头目。杨士瀛:姜、茶治痢,姜助阳,茶助,并能消暑解酒食毒。且一寒一热,调平阴阳,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良。
2.《纲目》: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蠢,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为酪奴,亦贱之也。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3.《本草经疏》:茗,《本经》味甘,气微寒,无毒,藏器言苦,然亦有不苦者。太阴为清肃之脏,喜凉而恶热,热则生痰而津液竭,故作渴也;瘘者,大肠积热也;小便不利者,小肠热结也;甘寒入心、肺而除热,则津液生,痰热解,脏气既清,腑病不求其止而止矣,令人少睡者,盖心藏神神昏则多睡,清心经之热,则神常自惺寂,故不寐也。下气消食者,苦能下泄,故气下火降,而兼涤除肠胃,则食自消矣。凡茶之种类极多,方宜大异,要皆以味甘不涩,气芬如,摘于夏前者为良。夫茶能涤肠胃一切垢腻,宁非木中清贵之品哉?昔人多以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发黄消瘦之说,此皆语其粗恶苦涩,品类最下者言之耳。
4.《本经逢原》:茗乃茶之粗者,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开郁利气,下行之功最速,故《本经》主瘘,利小便,去痰热之患,然过饮令人少寐,以其气清也。消食止渴,无出其右,兼香鼓、葱白生姜,治时疫发热头痛。凡茶皆能降火,清头目。其陈年者曰腊茶,以其经冬过腊,故以命名。佐刘寄奴便血最效。产徽者曰松萝,长于化食;产浙绍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闽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蒙山者世所罕有,近世采石苔代充,误人殊甚。其余杂茶,皆苦寒伐胃,胃虚血弱之人,有嗜茶成癖者,久而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呕逆洞泄,种种皆伤茶之害,而侵晨啜茗,每伤肾气。酒后嗜茶,多成茶癖。又新茶饮之。令人声音不清,以其能郁遏火邪也。至于精气寒滑,触之易泄者勿食,宜以沙菀蒺藜点汤代之。
5.《随息居饮食谱》:茶以春采色青,炒焙得法,收藏不泄气者良。色红者,已经蒸庵,失其清涤之性,不能解渴,易成停饮也。
6.《本草经集注》:(主)好眠。
7.《千金·食治》:令人有力,悦志。
8.《唐本草》:主瘘,利小便,去淡(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
9.《食疗本草》:利大肠,去热,解痰。
10.《本草拾遗》:破热气,除瘴气
11.《本草别说》:治伤暑,合醋治泄泻甚效。
12. 张洁古:清头目。
13.《汤液本草》:治中风昏愤,多睡不醒。
14.《日用本草》:除烦止渴,解腻清神。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藭葱白煎饮,止头痛
15.《纲目》:浓煎,吐风热痰涎。
16.《本草通玄》:解炙煿毒、酒毒。
17.《随息居饮食谱》:清心神,凉肝胆,涤热,肃肺胃。
用药禁忌:
失眠者忌服。
1.《本草拾遗》:食之宜热,冷即聚痰。久食令人瘦,使不睡。
2.《纲目》:服威灵仙土茯苓者忌饮茶。
临床应用:
1.治疗细菌性痢疾: 无论急、慢性菌痢均有效果。据数十例至上百例的观察,急性菌痢的治愈率一般在95%以上;慢性菌痢的近期治愈率在85%以上,虽症状消失较慢,但对肠粘膜病变的愈合及大便细菌的转阴尚较满意。亦有报告168例急、慢性菌痢的治愈率仅40.6%。用法:100%茶叶煎液日服3-4次,每次2ml或5-10ml;10%煎液日服4次,每次20-40ml,或每次15ml同时并用2%煎剂灌肠;或5%煎剂单独灌肠,每次100-300ml,每日3次;丸剂内服,每次2g,每日4次。据临床观察,茶叶的不同品种和等级以及茶液的不同浓度,其疗效似无明显差异。煎液灌肠较口服效果满意,特别对肠粘膜糜烂的减轻、消失,溃疡的愈合,效果显着,且无不良反应。
茶叶获效的原因主要是:1.1.抗茵作用。
1.2.通过改变机体调节机能,加强吞噬作用及抗体之产生而使疾病痊愈。
1.3.茶汁中含鞣酸颇多,与细菌中的蛋白质相遇,即被吸收结合而使细菌停止生活。
1.4.副作用:部分病例服药后有兴奋失眠头晕、心跳、恶心呕吐、多尿、便秘等反应,平素饮茶少或治疗时所用茶液的浓度高者尤易发生,服溴剂后能使兴奋失眠等反应减轻或消失;少数病例舌边缘出现炎症或溃疡改变;个别病例发生过敏性皮疹,甚或引起中毒性精神障碍。另有文献指出,煎剂口服副作用较大,病员往往因此而不愿服用,改用丸剂可显着减轻;采用灌肠法则很少发生不良反应。
2.治疗阿米巴痢疾: 口服100%煎剂,每次5-10ml,或10%煎剂每次15-20ml,均每日4次。据12例的观察,服药后临床症状均于1-7天消失,大便镜检3-7天转为正常。部分病例经1-5个月追踪观察,未见复发。
3.治疗急性胃肠炎:成人用50%煎液每次10ml,日服4次;小儿用10%煎液,1-5岁15-20ml,5-10岁20-30ml,10-15岁30-40ml。观察20例,服药后症状于1-2天内消失。对少数严重脱水病例,同时补充液体。茶叶治疗本病的作用在于:对肠粘膜起收敛及保护作用,减轻发炎和肠蠕动;其次是通过兴奋中枢神经,增强其活动,以抑制和消灭来自局部的恶性刺激,使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4.治疗急、慢性肠炎:观察急性肠炎87例,治愈率达90%以上,平均治愈日数为2天:慢性肠炎12例,服药4-21天后,10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恢复正常2例接近正常。用法:100%茶叶煎剂,每次2ml或5ml,日服3-4次。
5.治疗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观察2岁以下中毒性消化不良婴儿21例,除服茶叶煎剂外(参见3治疗急性胃肠炎剂量),同时配合补液、纠正酸碱平衡失调,3例加用抗菌素,结果全部治愈。平均住院时间为6天。
6.治疗伤寒:以100%茶叶煎剂10ml口服,每日3次,试治伤寒副伤寒各1例。1例伤寒患者于服药3天后体温降至正常,另1例副伤寒则于服药9天后体温完全正常,其它症状亦随之好转。
7.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内服绿茶丸每日3-4次,每次3g,连服2-3周。根据30例观察,治疗后各种症状体征消失所需平均时间为1.4-14.5天不等,肝功能恢复所需平均时间为14.5-26天。与辨证施洽组对照,疗效大致相仿。所治病例均系黄疸型,中医分型属于阳黄范围。
8.治疗羊水过多症:对已确定羊水过多产妇,在临产前数周即酌饮红茶,早晚各1次,曾以此法治疗12例羊水在3000ml以上的产妇,疗程7-20天,用茶约3两,即安全渡过产期。
9.防治稻田皮炎:取老茶叶2两,明矾2两,加水500ml浸泡煎煮。在下水田前后将手脚各浸泡1次,听其自行干燥。忌用肥皂洗涤。既能预防,亦可治疗。
10.治疗牙本质过敏症:次级红茶1两,水煎。先用煎液含漱,然后饮服。每日至少2次,直至痊愈,不可中断。不宜服用二煎。用于治疗全口性及局部性牙本质过敏症20例,治愈12例,好转6例,不明2例。认为次级红茶含氟量较高,而牙齿的组织成分主要是氢氮磷灰石,与氟接触后,变成氟磷灰石,具有较高的抗酸能力,且能减弱牙质内神经纤维束的传导性,故对牙本质过敏症具有脱敏作用。此外,据报道用0.4%的茶叶浸液作皮肤划痕试验诊断钧虫病,其阳性率与粪检及钩虫成虫抗原皮肤划痕试验的阳性率基本相符。
药理作用:
茶叶的药理作用主要由其所含的黄嘌吟衍化物(咖啡因及茶碱)所产生;另外尚含大量鞣酸,故有收敛、抑菌及维生素p样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咖啡因能兴奋高级神经中枢,使精神兴奋,思想活跃,消除疲劳;过量则引起失眠心悸头痛耳鸣眼花等不适症状。它能加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其最有效剂量与神经类型有关。
2.对循环系统的作用:咖啡因、茶碱可直接兴奋心脏,扩张冠状血管。对末梢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但咖啡因对血管运动中枢、迷走神经中枢也有兴奋作用,因而影响比较复杂。
3.对平滑肌、横纹肌的作用:茶碱(通常使用氨茶碱)能松弛平滑肌,故用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胆绞痛等。咖啡因还能加强横纹肌的收缩能力。
4.利尿及其他作用:咖啡因,特别是茶碱能抑制肾小管的再吸收,因而有利尿作用,咖啡因能增强胃分泌,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人不宜多饮茶。对代谢有兴奋作用。
5.抑菌作用:茶叶浸剂或煎剂在试管中,对各型痢疾杆菌皆具有抗菌作用,其抑菌效价与黄连不相上下。一般而言,花茶、绿茶的抗菌效能大于红茶;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的作用强于其他三型(福氏、施氏、宋内氏)。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枯草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亦有抑菌作用;血液及肉汤能减弱其抑菌作用,茶的浓度过高相反也会降低其作用。在试管中茶叶煎剂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的作用略逊于黄连而优于磺胺噻唑。对霍乱弧菌在试管中也有明显的杀灭作用,且在低于体温的温度(27℃)下即有效力。痢疾杆菌在茶叶肉汤培养基中多次传代后,能产生明显的抗药性。茶叶抗菌的有效成分一般认为即系鞣质。对豚鼠(眼)的痢疾杆菌实验性感染,茶叶煎剂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6.收敛及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 茶叶中的鞣质,有收敛肠胃的作用。此鞣质乃儿茶素与没食子酸酯的混合物,有高度维生素p的活性。它能保持或恢复毛细血管的正常抵抗力。实验证明,它能抑制大鼠无菌性炎症的发展;在慢性试验中,连续用药可降低兔的收缩压,停药后很快恢复正常。茶叶中含咖啡因一般在2-3%,故一杯浓茶含咖啡因在0.1g左右。快速浸泡之茶,咖啡因几全可浸出,但其中所含鞣质则仅可浸出一部分(鞣质可妨碍消化),因此,短时浸泡似很合理。发酵后之红茶,挥发性成分(茶之香味)损失一部分,鞣质也被破坏一部分(大致含量为5-6%),较绿茶(鞣质含量12-15%)为少。
化学成分:
茶叶含膘呤类生物碱,以咖啡(caffeine)为主,含量1%-5%,另有可可豆碱(theobromine),茶碱(theophylline),黄瞟呤(xanthine)。还含鞣质,绿茶中含缩合鞣质约10%-24 %,红茶中约6%左右,其中没食子酸以左旋表没食子儿茶精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为主,并有左旋表没食子儿茶精(epigallocate-chin),没食子酸表儿茶精酯(epicatechingallate),左旋表此茶精(epi-catechin),没食子酸左旋没食子儿茶精酯[(-)gallocatechin gallate],消旋儿茶精(catechin),没食子酸儿茶精酯(catechin gallate)以及没食子酸(gallic acid),茶黄素(theaflavin),异茶黄素(isotheaflavin)。又含精油,绿茶中含β-及γ-庚烯醇(heptenol),α-及β-庚烯醛(heptenal),4-乙基愈创木酚(4-ethyl guaiaool),荜澄茄烯醇(cadinenol),橙花叔醇(nerolidol),α-及β-紫罗兰酮(ionone),酞酸二丁酯(dibutlphthalate),3,7-二甲基辛-l,5,7-三烯-3-醇(3, 7-dimethyl-1,5,7-octatriene-3-ol),辛-3,5-二烯-2-酮(3,5-octadiene-2-one),芳樟醇(linalool),牻牛儿醇(geraniol),顺式茉莉酮(cis-jasmone),顺式及反式芳樟醇氧化物(linalool oxide),吲哚(indole),茶螺酮(theaspirone),5,6-环氧紫罗兰酮(5,6-三甲环已酮(2,6,6-trimethylcyclohexanone),2,6,6-三甲基-2-羟基环已酮(2,6,6-trimethyl-2-hydroxycyclohexanone)等;红茶中含α-及β-紫罗兰酮,顺式茉莉花素,茶螺酮,荜澄茄烯醇,牻牛儿醇,δ-荜澄茄烯(δ-cadinene),α-衣兰油烯(α-muurolene),糠醇(furfuryl aclcohol),甲基苯基甲醇(methylphenylcrbinol),吡咯-2-甲醛(pyrrole-2-aldehyde),吲哚,甲酸苄酯(benzyl formate),甲酸苯乙酯(phenylethyl formate),α-松油醇(α-terpineol),苯甲酸顺式已-2-烯醇酯(cis-2-hexenyl benzoate),3,7-二甲基辛-1,5,7-三烯-3-醇,癸-反2,反4-二烯醛(deca-trans2,trans4-dienal),2-苯基-丁烯醛(2-phenyl-2-butenal),酞酸二丁酯,正十六酸甲酯(methyl n-hexadecanoate),4-氧壬酸甲酯(methyl 4-oxononanoate),2,3-环氧紫罗兰酮(2,3-epoxy-ionone),二氢猕猴桃内酯,3-酮-β-紫罗兰酮(3-keto-β-ionone)等;黑茶中含丁醛(butyraldehyde),异丁醛(isobutyraldehyyde),戊醛(valeraldehyde),异戊醛(isovaleraldehyde),已醛(capronaldehyde),苯甲醛(benzaldehyde),水杨醛(salicylaldehyde),苯乙酮 (acetophenone),异戊醇(isoamyl alcohol),乙醇(hexanol),苯甲 醇(benzylalcohol),苯乙醇(phenylethyl alcohol),顺式及反式芳樟醇氧化物,顺式已-3烯-l-醇(cis-3-hexen-1-ol),乙酸乙酯(ethylacetate),乙酸等苄酯(benzyl acetate),水杨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芳樟醇,牻牛儿醇,β-紫罗兰酮,α-松油醇 ,戊-1-烯-3-醇(l-penten-3-ol),反式戊-2-烯-1-醇(trans-2-penten-l-ol),龙脑(borneol),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戊醇(amyl alcohol),甲酸异戊酯(isoamyl ormate),戊酸甲酯(methyl valerate),乙酸戊酯(amyl acetate),乙酸牻牛儿醇酯(geranyl acetate),乙酸苯乙醇酯(phenylethyl acetate)等。另含黄酮类成分:牡荆素(vitexin),肥皂草素(saponaretin)即是异牡荆素(isovitexin),紫云英甙(astragalin),槲皮素(quercetin),异概皮素(isoqueretin),芸香甙(rutin),槲皮素-3-鼠李糖二葡萄糖甙(quercetin-3-rhamnodiglucoside),山亲酚-3-鼠李糖葡萄糖甙(kaempferol-3-rhamnoglucoside)山柰酚-3-鼠李糖二葡萄糖甙(kaempferol-3-rhamnodiglucoside)杨梅树皮素-3-葡萄糖甙(myricetin-3-glucoside),6,8-二-c葡萄糖基芹菜素(6,8-di-c-β-glu-copyranosyl apigenin),芹菜素(apigenin),山茶黄酮甙(camellianin)a及b等。还舍茶氨酸(theanine),茵芋甙(skimmin),东莨菪素(scopoletin),茶醇(thea aloohol)a即三十烷醇(triacontanol),苯醇b即三十二烷醇(dotriacontanol),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豆甾-7-烯-3-醇(stigmasta-7-ene-3-ol),α-菠菜甾醇龙胆二糖甙(α-spinasterol gen-tiobioside),β-香树脂醇(β-amyrin),维生素a、r2、c,胡萝卜素(carotene)等。又含多种三萜皂甙,水解后得山茶皂甙元(camel-ligenin)a玉蕊醇(barrigenol)r1,玉蕊皂甙元(barringtogenol)c,玉蕊醇(barigenol)a1,桂皮酸(cinnamic acid),当归酸(angelic acid)和阿拉伯糖(arabinose),本糖(xylose),半乳糖(galactose),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等,其中称为茶叶皂甙(thneafolisaponin)的,系由玉蕊皂甙元 c,玉蕊醇r1,巴豆酸(tiglic acid),桂皮酸,当归酸和阿拉伯糖,木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所组成。
鉴别:
理化鉴别 取粉末进行微量升华,得白色针状结晶,偶有呈杆状或粒状结晶。加浓盐酸1滴,升化物溶解,滴加氯化金试液,即得黄色细针状结晶或集成松针状。(检咖啡碱)
性状:
性状鉴别 叶常卷编成条状或成薄片状或皱折。完整叶片展平后,叶片被针形至长椭圆形,长1.5-4cm,宽0.5-1.5cm,先端急尖或钝尖,叶基楔形下延,边缘具锯齿,齿端呈棕红色爪状,有时脱落;上下表面均有柔毛;羽状网脉,侧脉4-10对,主脉在下表面较凸出,纸质较厚,叶柄短,被白色柔毛;老叶革质,较大,近光滑;气微弱而清香,味苦涩。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例,外方覆有较厚的角质层;下表皮具气孔,单细胞非腺毛,长112-740μm,壁厚,基部木化;叶缘锯齿处呈弯钩状。叶肉组织不等面形,栅栏细胞2列不通过主脉,上列长圆柱形,下列细胞上部较宽。主脉维管束1个,外韧型,周围有柱鞘纤维束环列,其壁不甚厚,木化,韧皮薄壁细胞内含草酸钙小结晶或簇晶。其余薄壁细胞含簇晶,薄壁组织内散有大型分枝状石细胞,壁较厚,木化,具纹孔。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防、怕旱、怕寒、怕涝、怕盐碱。适宜栽培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25℃之间,有效用温(10℃以上)在3500℃以上;年降雨量在1000-2000。茶树能耐-6-8℃,短时间气温达-30℃尚能过冬,在35℃左右生长受到抑制。绝对最高温度为45℃。茶树虽能耐,但优质产品在全光照下培育。以高山、丘陵、平地的黄壤、红黄壤、红壤ph4.5-5为适宜栽培;不宜在近中性或碱性土壤栽种。
栽培技术 用种子、扦插、压条繁殖。种子繁殖:品种繁多,选优良树种,10月待果实呈绿褐色,微现裂缝,种壳硬脆,剥开种亮时,见子叶饱满,呈乳白色时即可采集,放干燥阴凉通风处,阴干,脱粒。要避免日光暴晒和雨淋。10月至翌年3月播种,尤以秋播为好。如要春播,将种子用湿沙贮藏。条播,按行距20cm开沟,株距3-4cm;穴播,按行距20cm,穴距15cm开穴,每穴播3-5粒。培育1年即可出圃。扦插繁殖:3-10月扦插,以复插为好,插穗长3cm,具有1芽1叶,按行距10cm开沟,株距以叶不重叠为宜,斜插于苗床,覆土轻压,浇水,遮荫。一般扦插1个月左右发根。压条繁殖:可用伞状、堆土、卧式压条等方法。每穴栽种2-3株,填土压实,浇水,剪去部分枝叶。
田间管理 栽种后可间种绿肥、花生等。中耕幼树期宜浅耕,材行后深耕,可每年或隔年结合施肥进行。追肥以氮肥为主,在春茶采收后施尿素、硫酸钦、人粪尿等。可应用根外追肥方法。9-10月结合深耕,施厩肥、堆肥、过磷酸钙等。遇旱及时灌溉、覆草、培土等。幼龄时需定型修剪,可加速扩大树冠,经过3次修剪,培养成骨架。每年10-11月或到翌年采春茶前,轻剪2-3cm和茶丛突出部分。树势衰老时,或萌芽力不强的树,在采春茶前要重修剪,剪后还应有一季或两季的留养,并要加强水、肥管理。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茶云纹叶枯病,可用代森锌65 %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射或用灭菌丹400倍液喷射。还有茶根结线虫病为害。虫害有茶尺蠖、茶毛虫、长白蚧、卷叶蛾、绿小叶蝉、茶叶螨类等为害。
生境分布:
原产我国南部,现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广为栽培。
原形态:
茶 常绿灌木,高1-3m;嫩枝、嫩叶具细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3-7mm;叶片薄革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5-12cm,宽1.8-4.5cm,先端短尖或钝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下面无毛或微有毛,侧脉约8对,明显。花两性,白色,芳香,通常单生或2朵生于叶腋;花梗长6-10mm,向下弯曲;萼片5-6,圆形,被微毛,边缘膜质,具睫毛,宿存;花瓣5-8,宽倒卵形;雄蕊多数,外轮花丝合生成短管;子房上位,被绒毛,3室,花柱1,顶端3裂。蒴果近球形或扁形,果皮革质,较薄。种通常1颗或2-3颗,近球形或微有棱色。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10-11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茶的嫩叶或嫩芽。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thea sinensis l.]
采收和储藏:培育3年即可采叶。4-6月采春茶及夏茶。采收标本,各种茶类对鲜叶原料要求不同,一般红、绿茶采摘标本是1芽l-2叶;粗老茶可以1芽4-5叶。加工方法因茶叶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可分全发酵、半发酵、不发酵三大类。“绿茶”,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探捻、干燥而成。绿茶加工后用香花熏制成花茶。“红茶”,鲜叶经凋萎、探捻、发酵、干燥而成。还可以加工成茶砖。
出处:
出自《本草便读》。
1.《本草图经》:旧不着所出州郡,今闽、浙、荆、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今通谓之茶,茶、茶声近。故呼之。春中始生嫩叶,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饮,与古所食殊不同也。
2.《茶经》曰:茶者,南方佳木,自一尺、二尺、至数十尺,其巴川峡山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木如瓜芦,叶如桅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拼桐,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茶性极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痰。
3.《纲目》:

茶叶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治头痛目昏,多睡善寐,心烦口渴,食积痰滞,,痢。
①《本草经集注》:"(主)好眠。"
②《千金·食治》:"令人有力,悦志。"
③《唐本草》:"主瘘,利小便,去淡(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
④《食疗本草》:"利大肠,去热,解痰。"
⑤《本草拾遗》:"破热气,除瘴气。"
⑥《本草别说》:"治伤暑,合醋治泄泻甚效。"
⑦张洁古:"清头目。"
⑧《汤液本草》:"治中风昏愤,多睡不醒。"
⑨《日用本草》:"除烦止渴,解腻清神。""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藭葱白煎饮,止头痛。"
⑩《纲目》:"浓煎,吐风热痰涎。"
⑾《本草通玄》:"解炙煿毒、酒毒。。
⑿《随息居饮食谱》:"清心神,凉肝胆,涤热,肃肺胃。"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泡茶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性味:
苦甘,凉。
①《千金·食治》:"味苦咸酸,冷,无毒。"
②《唐本草》:"味甘苦,微寒,无毒。"
归经:
入心、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足厥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肺、肾五经。"
③《本草求真》:"入胃、肾。"
各家论述:
①《汤液本草》:"茗,苦茶腊茶是也。治阴证汤药内用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阳,大意相似。茶苦,《经》云:苦以泄之。其体下行,所以能清头目。"
杨士瀛:"姜、茶治痢,姜助阳,茶助,并能消暑解酒食毒。且一寒一热,调平阴阳,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良。"
③《纲目》:"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为酪奴,亦贱之也。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④《本草经疏》:"茗,《本经》味甘,气微寒,无毒,藏器言舌,然亦有不苦者。太阴为清肃之脏,喜凉而恶热,热则生痰而津液竭,故作渴也;瘘者,大肠积热也;小便不利者,小肠热结也;甘寒入心、肺而除热,则津液生,痰热解,脏气既清,腑病不求其止而止矣。令人少睡者,盖心藏神神昏则多睡,清心经之热,则神常自惺寂,故不寐也。下气消食者,苦能下泄,故气下火降,而兼涤除肠胃,则食自消矣。""凡茶之种类极多,方宜大异,要皆以味甘不涩,气芬如,摘于夏前者为良。夫茶…能涤肠胃一切垢腻,宁非木中清贵之品哉?昔人多以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发黄消瘦之说,此皆语其粗恶苦涩,品类最下者言之耳。"
⑤《本经逢原》:"茗乃茶之粗者,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开郁利气,下行之功最速,故《本经》主瘘,利小便,去痰热之患,然过饮令人少寐,以其气清也。消食止渴,无出其右,……兼香豉葱白生姜,治时疫发热头痛。……凡茶皆能降火,清头目。其陈年者曰腊茶,以其经冬过腊,故以命名。佐刘寄奴便血最效。产徽者曰松萝;长于化食;产浙绍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闽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蒙山者世所罕有,近世采石苔代充,误人殊甚。其余杂茶,皆苦寒伐胃,胃虚血弱之人,有嗜茶成癖者,久而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呕逆洞泄,种种皆伤茶之害。而侵晨啜茗,每伤肾气。酒后嗜茶,多成茶癖。又新茶饮之,令人声音不清,以其能郁遏火邪也。至于精气寒滑,触之易泄者勿食,宜以沙菀蒺藜点汤代之。"
⑥《随息居饮食谱》:"茶以春采色青,炒焙得法,收藏不泄气者良。色红者,已经蒸盒,失其清涤之性,不能解渴,易成停饮也。"
用药禁忌:
失眠者忌服。
①《本草拾遗》:"食之宜热,冷即聚痰。久食令人瘦,使不睡。"
②《纲目》:"服威灵仙土茯苓者忌饮茶。"
临床应用:
①治疗细菌性痢疾
无论急、慢性菌痢均有效果。据数十例至上百例的观察,急性菌痢的治愈率一般在95%以上;慢性菌痢的近期治愈率在85%以上,虽症状消失较慢,但对肠粘膜病变的愈合及大便细菌的转阴尚较满意。亦有报告168例急、慢性蓖痢的治愈率仅40.6%。用法:100%茶叶煎液日服3~4次,每次2毫升或5~10毫升;10%煎液日服4次,每次20~40毫升,或每次15毫升同时并用2%煎剂灌肠;或5%煎剂单独灌肠,每次100~300毫升,每日3次;丸剂内服,每次2克,每日4次。据临床观察,茶叶的不同品种和等级以及茶液的不同浓度,其疗效似无明显差异。煎液灌肠较口服效果满意,特别对肠粘膜糜烂的减轻、消失,溃疡的愈合,效果显著,且无不良反应。茶叶获效的原因主要是:㈠抗菌作用;㈡通过改变机体调节机能,加强吞噬作用及抗体之产生而使疾病痊愈;㈢茶汁中含鞣酸颇多,与细菌中的蛋白质相遇,即被吸收结合而使细菌停止生活。副作用:部分病例服药后有兴奋失眠头晕、心跳、恶心呕吐、多尿、便秘等反应,平素饮茶少或治疗时所用茶液的浓度高者尤易发生,服澳剂后能使兴奋失眠等反应减轻或消失;少数病例舌边缘出现炎症或溃疡改变,个别病例发生过敏性皮疹,甚或引起中毒性精神障碍。另有文献指出,煎剂口服副作用较大,病员往往因此而不愿服用,改用丸剂可显著减轻;采用灌肠法则很少发生不良反应。
②治疗阿米巴痢疾
口服100%煎剂,每次5~10毫升,或10%煎剂每次15~20毫升,均每日4次。据12例的观察,服药后临床症状均于1~7天消失,大便镜检3~7天转为正常。部分病例经1~5个月追踪观察,未见复发。
③治疗急性胃肠炎
成人用50%煎液每次10毫升,日服4次;小儿用10%煎液,1~5岁15~20毫升,5~10岁20~90毫升,10~15岁30~40毫升。观察20例,服药后症状于1~2天内消失。对少数严重脱水病例,同时补充液体。茶叶治疗本病的作用在于:对肠粘膜起收敛及保护作用,减轻发炎和肠蠕动;其次是通过兴奋中枢神经,增强其活动,以抑制和消灭来自局部的恶性刺激,使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④治疗急、慢性肠炎
观察急性肠炎87例,治愈率达90%以上,平均治愈日数为2天;慢性肠炎12例,服药4~21天后,10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恢复正常;2例接近正常。用法:100%茶叶煎剂,每次2毫升或5毫升,日服3~4次。
⑤治疗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
观察2岁以下中毒性消化不良婴儿21例,除服茶叶煎剂外(参见③治疗急性胃肠炎剂量),同时配合补液、纠正酸碱平衡失调,3例加用抗菌素,结果全部治愈。平均住院时间为6天。
⑥治疗伤寒
以100%茶叶煎剂10毫升口服,每日3次,试治伤寒副伤寒各1例。1例伤寒患者于服药3天后体温降至正常,另1例副伤寒则于服药9天后体温完全正常,其它症状亦随之好转。
⑦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内服绿茶丸每日3~4次,每次3克,连服2~3周。根据30例观察,治疗后各种症状体征消失所需平均时间为1.4~14.5天不等,肝功能恢复所需平均时间为14.5~26天。与辨证施治组对照,疗效大致相仿。所治病例均系黄疸型,中医分型属于"阳黄"范围。
⑧治疗羊水过多症
对已确定羊水过多产妇,在临产前数周即酌饮红茶,早晚各1次。曾以此法治疗12例羊水在3000毫升以上的产妇,疗程7~20天,用茶约3两,即安全渡过产期。
⑨防治稻田皮炎
取老茶叶2两,明矾2两,加水500毫升浸泡煎煮。在下水田前后将手脚各浸泡1次,听其自行干燥,忌用肥皂洗涤。既能预防,亦可治疗。
⑩治疗牙本质过敏症
次级红茶1两,水煎。先用煎液含漱,然后饮服。每日至少2次,直至痊愈,不可中断。不宜服用二煎。用于治疗全口性及局部性牙本质过敏症20例,治愈12例,好转6例,不明2例。认为次级红茶含氟量较高,而牙齿的组织成分主要是氢氮磷灰石,与氟接触后,变成氟磷灰石,具有较高的抗酸能力,且能减弱牙质内神经纤维束的传导性,故对牙本质过敏症具有脱敏作用。
此外,据报道用0.4%的茶叶浸液作皮肤划痕试验诊断钩虫病,其阳性率与粪检及钩虫成虫抗原皮肤划痕试验的阳性率基本相符。
药理作用:
茶叶的药理作用主要由其所含的黄嘌呤衍化物(咖啡因及茶碱)所产生;另外尚含大量鞣酸,故有收敛、抑菌及维生素p样作用。
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咖啡因能兴奋高级神经中枢,使精神兴奋,思想活跃,消除疲劳;过量则引起失眠心悸头痛耳鸣眼花等不适症状。它能加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其最有效剂量与神经类型有关。
②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咖啡因、茶碱可直接兴奋心脏,扩张冠状血管。对末梢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但咖啡因对血管运动中枢、迷走神经中枢也有兴奋作用,因而影响比较复杂。
③对平滑肌、横纹肌的作用
茶碱(通常使用氨茶碱)能松弛平滑肌,故用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胆绞痛等。咖啡因还能加强横纹肌的收缩能力。
④利尿及其他作用
咖啡因,特别是茶碱能抑制肾小管的再吸收,因而有利尿作用。咖啡因能增强胃分泌,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人不宜多饮茶。对代谢有兴奋作用。
⑤抑菌作用
茶叶浸剂或煎剂在试管中,对各型痢疾杆菌皆具有抗菌作用,其抑菌效价与黄连不相上下。一般而言,花茶、绿茶的抗菌效能大于红茶,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的作用强于其他三型(福氏、施氏、宋内氏)。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枯草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亦有抑菌作用;血液及肉汤能减弱其抑菌作用,茶的浓度过高相反也会降低其作用。在试管中茶叶煎剂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的作用略逊于黄连而优于磺胺噻唑。对霍乱弧菌在试管中也有明显的杀灭作用,且在低于体温的温度(27℃)下即有效力。痢疾杆菌在茶叶肉汤培养基中多次传代后,能产生明显的抗药性。茶叶抗菌的有效成分一般认为即系鞣质。对豚鼠(眼)的痢疾杆菌实验性感染,茶叶煎剂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⑥收敛及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
茶叶中的鞣质,有收敛肠胃的作用。此鞣质乃儿茶素与没食子酸酯的混合物,有高度维生素p的活性。它能保持或恢复毛细血管的正常抵抗力。实验证明,它能抑制大鼠无菌性炎症的发展;在慢性试验中,连续用药可降低兔的收缩压,停药后很快恢复正常。
茶叶中含咖啡因一般在2~3%,故一杯浓茶含咖啡因在0.1克左右。快速浸泡之茶,咖啡因几全可浸出,但其中所含鞣质则仅可浸出一部分(鞣质可妨碍消化),因此,短时浸泡似很合理。发酵后之红茶,挥发性成分(茶之香味)损失一部分,鞣质也被破坏一部分(大致含量为5~6%),较绿茶(鞣质含量12~15%)为少。
化学成分:
茶叶含嘿呤类生物碱,以咖啡碱为主,含量约1~5%,并含微量的可可豆碱、茶碱和黄嘌呤。绿茶中含缩合鞣质约10~24%,红茶因经过发酵,鞣质含量减少,一般仅6%左右,茶叶鞣质中以没食子酰-l-表没食子儿茶精为主,并含少量l-表没食子儿茶精、没食子酰表儿茶精、l-表儿茶精等。咖啡碱在茶叶中大部与鞣质结合而存在,以春季的嫩叶中含咖啡碱量较高。茶叶发酵,可使游离的咖啡碱的含量比例增加。我国所产的各种市售茶叶,一般含咖啡碱约2~4%,含鞣质约3~13%。
茶叶含挥发袖约0.6%,调制的绿茶含挥发油约0.006%,是茶叶的香气成分。主成分是β,γ-庚烯醇,占50~90%,以及α,β-庚烯醛等。红茶的香气成分是:α-及β-紫罗兰酮和它的衍生物,α-松油醇,癸二烯-2,4-醛,3,7-甲基辛三烯-1,5,7-醇-3,2-苯基丁烯-2-醛,茶螺酮,茉莉花素,δ-毕澄茄烯,糠醇,α-衣兰油烯,甲酸苄酯,甲酸苯乙酯,牻牛儿醛,吡咯-2-甲醛,苯甲酸己烯-2-酯,甲基苯基甲醇,吲哚等。
茶叶中尚含三萜皂甙及甙元:茶皂醇e、茶叶皂甙等,并含维生素c130~180毫克%,少量胡萝卜素,二氢麦角甾醇,黄酮类槲皮素及山柰酚等和黄酮醇与没食子酸所成的一些酯。
附方:
①治卒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是痛是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之即瘥:单煮茗作饮二、三升许,适冷暖,饮二升;须臾即吐,吐毕又饮,如此数过,剧者吐胆乃止,不损人而渴则瘥。(《千金方》)
②治风热上攻,头目昏痛,及头风热痛不可忍:片芩二两(酒拌炒三次,不可令焦),小川芎一两,细芽茶三钱,白芷五钱,薄荷三钱,荆芥穗四钱。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用茶清调下。(《赤水玄珠茶调散
③治诸般喉症:细茶三钱(清明前者佳),黄柏三钱,薄荷叶三钱,硼砂(煅)二钱。上各研极细,取净末和匀,加冰片三分吹之。(《万氏家抄方茶柏散
④治霍乱后,烦躁卧不安:干姜(炮为末)二钱匕,好茶末一钱匕。上二味,以水一盏,先煎茶末令热,即调干姜末服之。(《圣济总录姜茶散
⑤治羊癫风:经霜老茶叶-两。为末,同生明矾五钱为细末,水泛丸,朱砂作衣。每服三钱,白滚汤送下。(《周益生家宝方》)
⑥治三阴疟:雨前茶三钱,胡桃肉五钱(敲碎),川芎五分,寒多加胡椒三分。未发前,入茶壶内以滚水冲泡,乘热频频服之,吃到临发时,不可住。(《医方集听》)
⑦治热毒下痢:好茶一斤。(炙)捣末,浓煎一、二盏服。久患痢者亦宜服之。(孟诜
⑧治血痢:盐水梅(除核研)一枚,合腊茶加醋汤沃,服之。(《圣济总录》)
⑨治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海金沙一两,腊茶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煎生姜甘草汤调下,不拘时,未通再服。(《圣济总录海金沙散
⑩治腰痛难转:煎茶五合,投醋二合,顿服。(《食疗本草》)
⑾治虫积哮喘虫胀:茶叶五钱,青盐一钱,洋糖、三棱、雷丸各三钱。为末,将上盐、糖煎好后,入三味调匀。每服三钱,白汤送下。(《串雅补》)
⑿治脚趾缝烂,及因暑手抓两脚烂:细茶研末调烂敷之。(《摄生众妙方》)
生境分布:
原产我国南部山地。现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均有栽培。
原形态:
茶(《唐本草》)
常绿灌木,有时呈乔木状,高1~6米。多分枝,嫩枝有细毛,老则脱落。单叶互生,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彤,或倒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有时稍钝,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质厚,老则带革质,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平滑无毛,下面淡绿色,羽状网脉,幼叶下面具短柔毛;叶柄短,略扁。花腋生,1~3朵,具有花柄,微垂;总2;萼片5,宿存,深绿色;花瓣5,白色,稍有香气,近圆形或广倒卵形;雄蕊多数,排列成多轮;雌蕊居于中央,子房上位。蒴果,木质化,扁圆三角形。暗褐色。花期10~11月。果实越年成熟。
来源:
为山茶科植物芽叶。茶树通常种植三年以上即可采叶。以清明前后枝端初发嫩叶时,采摘其嫩芽最佳(清明前采摘者称"明前",谷雨前采摘者称"雨前")。此后约一个月,第二次采收其成长之嫩叶,再一月第三次采收。亦有在立秋后第四次采收者,惟采摘时间愈迟,品质愈次。鲜叶采集后,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精制等加工过程,则为成品"绿茶"。若鲜叶经过萎雕、揉捻、发酵、干燥、精制等加工过程,则为成品"红茶"。本品宜密藏于干燥处,以防发霉变质。
出处:
本草便读

“茶叶” 相关论述

(一)中医学茶叶保健功能的认识
“茶为万病之药”,这是唐代医药学家陈藏器对茶的多功能保健作用的高度评价,那么茶是怎样发挥其保健作用的呢?
中医学认为茶味苦、甘,性凉,入心、肝、脾、肺、肾五经。苦能泻下、燥湿、降逆,甘能补益缓和,凉能清热、泻火、解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蘖初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阴中之阳,可升可降。”这些特性说明了茶具有能攻能补、又能入五脏发挥作用的较全面的能力,因此它对多种疾病都能发挥一定的防治作用。茶叶主要具有以下
功能:
1.解渴作用。这是茶叶的最基本功能,最早也是这个功能的作用,使其成为了一种受大众喜爱的天然饮品。《本草拾遗》曾言:“止渴除疫,贵哉茶也。”
2.清利头目作用。因其气味轻薄,易于上达头目,消散蒙上之热,故可用于头目昏花之症。
3.清热作用。因其性凉,凉则可泻其热,故可用于发热烦躁等热性疾病。
4.明目作用。因其气轻盈,能循肝经,扬其障目之邪热,故能疗疾。
5.利尿作用。因其味苦,其气可下行膀胱,以助气化行水,故能利尿。
6.消暑作用。因其气轻浮发散,可发泄暑热之邪,又能下泻膀胱之水,以除暑湿,故可解暑。
7.解毒作用。茶的解毒作用主要是通过利水作用来完成的,利水泻毒,淡化体内邪毒之浓度。此外其轻清之气,也可扬散邪毒。这个功能是被神农氏在尝百草时最先发现的。
8.防睡抗眠作用。因其性凉,清沁爽神,味又甘,可使其振兴活跃起来之精神得以补益,神清持久而不欲睡,故有此功。
9.消食去肥腻作用。因其性飘逸,能升能降,能合胃气之升降,促胃气之运化,故能消食去肥腻。
10.醒酒作用。饮酒过度,酒湿于体内,郁而化热,湿热并煎,上蒙清阳,故头目不清、语言不利。茶叶以其能升能降之功,轻轻散其热,沉沉利其湿,湿去热散,精神重见,酒醉自醒。
11.延年益寿。饮茶能延年益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①由于茶能攻能补,既可攻其邪,又可补其虚,其气在五脏六腑之中升降合度,有机地调整机体的功能,使其协调一致,故可使人健康长寿。②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使人在品茶过程中情绪得以调理,性情怡和开朗,肝气疏畅,气血和达,“病安何来”,故可使人长命不衰。
(二)现代药理学茶叶保健功能的认识
1.消炎杀菌作用。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对金葡菌、链球菌、伤寒杆菌等多种病菌都具有抑制作用;黄烷醇类能间接地对发炎因子组胺产生拮抗作用,从而达到消炎的目的;茶多酚能凝结细菌蛋白质而致细菌死亡。
2.明目作用。茶叶中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c,能避免白内障的发生;还有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可参与视黄醛的形成,增强视网膜的辨色能力。
3.兴奋作用。茶叶中含的咖啡碱和黄烷醇类化合物,能引起高级神经中枢的兴奋;儿茶酚胺能促进循环系统兴奋。
4.降血压作用。茶叶中含的咖啡碱和儿茶素类能使血管壁松弛,扩大血管管径、弹性和渗透能力,达到降压作用。
5.降血脂作用。茶叶中丰富的维生素c能通过使胆固醇转移至肝脏,达到降血脂作用。
6.降血糖作用。茶叶中降血糖的主要成份是葡萄糖、阿拉伯糖、核糖的复合糖、儿茶素类、二苯胺,它们能促进胰岛液的大量分泌,减少血糖的来源;另外维生素c、b1还有促进糖代谢的作用。茶叶中的氨基酸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7.防龋防口臭作用。茶叶中的氟和茶多酚类化合物可杀死齿缝中的乳酸菌及其它龋齿细菌;茶多酚还能抑制龋齿连锁球菌;茶叶中还含有芳香物质和棕榈酸,可消除口腔中的腥臭味和吸收异味,从而起到防口臭的作用。
8.利尿作用。茶叶通过其所含的可可碱、咖啡碱和芳香油的综合作用,促进尿液从肾脏中滤出。
9.抗疲劳作用。茶叶通过利尿作用,使体内的乳酸得以排除,可消除肌肉的疲劳。
10.止痢作用。茶叶中含的儿茶素类能对肠道中的病原菌进行明显的抑制。
11.醒酒作用。茶叶中含的维生素c能协助肝脏中酒精水解酶的作用,将酒精水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咖啡碱具有利尿作用,能使酒精迅速排出,并抑制肾脏对酒精的再吸收;浓茶还可刺激被酒精麻痹的大脑神经系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促进血液循环;茶中所含的茶多酚能与乙醇化合,以降低血液中的酒精浓度。
12.抗衰老作用。茶叶中含的儿茶素类有抗氧化的作用;降血压、降脂等作用也利于长寿。
13.抗幅射作用。茶叶中含的多酚类有吸收放射性锶并阻止其扩散的作用,还能提高放疗后的白细胞数。
14.抗癌作用。茶叶中含的茶多酚类和儿茶素类,可抑制和阻断亚硝胺的形成,抑制某些能活化原致癌物的酶系的作用,还能消除自由基。抗癌效果最好的是绿茶,其次为乌龙茶、红茶。

茶叶,是著名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被称为“东方饮料的皇帝”。经分析,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单宁、茶多酚、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游离氨基酸、叶绿素、胡萝卜素、芳香油、酶、维生素a原、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p以及无机盐、微量元素等400多种成分。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作为我国的特有饮料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历代“本草”类医书在提及茶叶时均说它有止渴、清神、利尿、治咳、祛痰、明目、益思、除烦去腻、驱困轻身、消炎解毒等功效。
近代研究发现,经常饮茶可提神醒脑。茶叶中含有5%左右的生物碱,其主要成分是咖啡碱,这种咖啡碱在泡茶时有80%可溶进水中,饮用后能兴奋神经中枢,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心脏功能;并能促进胃液分泌,助消化,解油腻;还能加强横纹肌的收缩功能,因而能使人解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因此,每天清晨喝一杯茶,会使人精神振作,精力充沛。
茶叶还具有消脂作用,我国古代许多医书中都提到,饮茶具有解油消食作用。如《本草备安》中说,“茶有解酒食油腻、烧炙之毒,利大小便,多饮消脂肪,去油”。所以,古代人们都把茶叶作为消食饮料。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饮茶帮助消化的药理作用,主要是促进人体脂肪的代谢以及提高胃液及其它消化液的分泌量,增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经常饮茶还有利于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硬化茶叶中含有的儿茶素和黄酮甙,具有增加微血管弹性、降低血脂以及溶解脂肪的作用,因而能防止血液中或肝脏中胆固醇和中性脂肪的积聚,对防止血管硬化有一定作用。
饮茶虽然好处很多,但也有很多禁忌,如:神经衰弱的人不宜睡前饮茶;茶叶中所含的咖啡碱有促进胃液分泌的作用,能增加胃酸浓度,故患有溃疡病的人不宜饮茶;因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能影响人体对铁和蛋白质等的吸收,因此,患有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的人不宜饮茶。还有不宜空腹饮茶,不饮隔夜茶,饭后不宜立即饮茶等等。
茶叶因性苦寒,老年人喝茶时,只宜饮热茶,不能喝凉茶,饮凉茶能伤脾胃。老年人因脾胃功能趋于衰退,故宜饮淡茶,选择茶叶应以红茶和花茶为宜。

茶叶是著名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它含有近400种大多对人体有益的化学成分,具有营养和防病治病的功效。具体来讲,饮茶有以下十大好处:(1)饮茶可以提神醒脑。茶叶中含有5%左右的生物碱,其中主要是咖啡碱(也叫茶素)。这种咖啡碱泡茶时80%可溶进茶水。人饮用后,能兴奋神经中枢,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心脏和肾脏的功能;能促进胃液分泌,助消化,解油腻;它还能加强横纹肌的收缩能力,因而能消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2)饮茶有利于防治痢疾。茶多酚能与细菌中的蛋白质结合、沉淀,起到抑菌和杀菌的作用。(3)饮茶有利于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粥样硬化。(4)饮茶有利于防治糖尿病。(5)饮茶有利于补充维生素。(6)饮茶有解酒和去烟毒的功效。(7)饮茶还可以防止放射性损伤。(8)饮茶可以防止龋齿发生。(9)饮茶可补充人体对铜的需要。每公斤茶叶中含有几毫克至几十毫克的铜。(10)饮茶还可以给人体补充蛋白质及其他一些营养物质。茶叶中含有8%左右的蛋白质、2%~3%的矿物质及一定量的糖分。祖国医学认为,茶叶味苦、甘,绿茶性凉,红茶性温,具有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下气、利尿、止泻的功效。
饮茶虽有不少好处,但也有量的限制。若过量饮用,可致失眠心悸头痛耳鸣眼花便秘等症状。而且不宜空腹饮茶,以免冲淡胃酸,影响对蛋白质等营养的吸收。服药时也忌饮茶,这是因为茶中有大量鞣酸,它具有很强的收敛性,很容易与药物中的蛋白质、含铁化合物等发生化学作用而影响药效;茶叶中的咖啡碱,还会对所服药物产生一定副作用,抵消某些药物的镇静作用。
【应用实例】
1.肺炎茶叶5克、银耳2克、冰糖25克,先将银耳冰糖在火上炖烂后再加茶叶,每日温服
2.急性结膜炎:用茶叶5~10克,煮沸后熏洗患眼,每天2~3次。
3.蜂螫伤:取少量泡过1次的茶叶擦拭红肿灼痛处,或将茶叶捣烂敷患处。
4.带状疱疹:将茶叶研成细末,以浓茶调沫敷患处;或用浓茶汁冲洗患处。
5.稻田性皮炎:老茶叶400克、明矾60克,加水500毫升煎汁,稍冷后涂在浸过水的皮肤处。
6.糖尿病:将丝瓜250克切成2厘米厚的片状,加入盐水煮,再掺进适量茶汁,每日3次饮服。
7.急、慢性胃肠炎茶叶9克加水70毫升,煎开后约得30~40毫升,再加入酱油30毫升,煎开,每天服2~3次。
8.消化不良茶叶6克,大米100克。先将茶叶用沸水冲泡6分钟,滤出茶汁加淘净的大米,煮成稀粥,每日吃1次。
9.痛经茶叶1克、红糖10克,放杯中用开水冲泡5分钟,饭后饮1杯。
10.小儿蛔虫腹痛茶叶3克用开水冲泡5分钟,取茶叶汁加陈醋2毫升,每天冲饮3次。
11.痢疾:以1%的绿茶日服4次,成人每次100毫升,饭前空腹饮用。
12.牙本质过敏症:次级红茶30克,水煎。先用煎液含漱,然后饮服。每日至少2次,直至痊愈,不可中断。
13.消化性溃疡茶叶白糖等量,1次可各取120~300克,加水同煮数沸,沉淀去渣,贮有盖瓶中,经6~12日后,色如陈酒,结面如罗皮,即可服用。如未结面,只要经7~14日,就可服用,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一调羹,蒸热后服。
14.牛皮癣茶树根30~60克,切片,加水煎浓。每日2~3次空腹服
15.冠心病:老茶树根30克,余甘根30克,茜草根15克,每日1剂,水煎服。
16.便秘茶叶3克、蜂蜜2毫升,饭后以温开水冲饮1杯;或取红糖15克、茶叶3克,沸水冲泡10分钟,饭后饮1杯。
17.久泻茶叶15克、姜3克、食盐3克、粳米30克,水煎服。


茗。五月采叶。
苦,甘,微寒,无毒。入手足厥阴。利小便而下痰热,止燥渴而消酒食;清头目而醒眠睡,热毒下痢赤白,好茶一斤,炙,捣末煎服。亦治久痢。又赤痢蜜水下。白痢姜水下。又同乌梅丸服。又醋煎热服。(验方第一。)
脚丫湿烂,嚼敷之。(第二。)
霍乱烦闷,为末煎水,调干姜末服。(第三。)
月水不通,茶清一瓶,入沙糖少许,露一夜服,虽三个月亦通,不可轻视。(第四。)
腰痛难移,煎茶五合,同醋二合服之。(第五。)

【基原】为山茶科植物茶的叶。
性味归经】苦、甘,凉。入心、肺、胃经
【功效】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祛湿利尿,消食止泻,清心提神。
【应用】
1.霍乱烦躁卧不安干姜(炮为末)6g,好茶末3g。上二味,以水一盏,先煎茶末令熟,即调干姜末服之。(《圣济总录姜茶散)
2.热毒下痢:好茶500g(炙),捣末,浓煎一、二盏服。久患痢者亦宜服之。(《食疗本草》)
3.血痢:盐水梅(除核研)一枚,合腊茶加醋汤沃,服之。(《圣济总录》)
【使用注意】失眠者忌服。
【现代研究】
茶叶中含400多种化学物质,主要有嘌呤类生物碱,如咖啡碱、可可豆碱等;含有鞣质、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试验证明茶叶对治疗放射性损伤,保护造血机能,提高白细胞数量有一定功效。可治疗痢疾急慢性胃肠炎急性传染性肝炎等病。
茶叶上可清头目,中消食滞,下利二便。《随息居饮食谱》曰:“清心神醒酒除烦,凉肝胆涤热消痰,肃肺胃明目解渴。”适于肥胖高血压水肿肿瘤病人饮用。
【按语】
茶树通常种植三年以上即可采叶。以清明前后嫩叶初发时为佳,以后采摘时间愈迟品质愈次。由于加工不同可分绿茶、红茶等。绿茶能清心神,涤热,肃肺胃。红茶能温脾胃,畅中焦
【参考文献】
1.《随息居饮食谱》:“茶以春采色青,炒焙得,收藏不泄气者良,色红者,已失其清涤之性,不能解渴,易成停饮。”
2.《本草纲目拾遗》:“雨前茶产杭之龙井者佳,莲心第一,旗枪次之;于谷雨前撮成茗,故名。三年外陈者入药,新者有火气。”

〔甘苦微寒,入心、肺二经。味甘不涩,气芬如,色白如玉者良。〕消食祛痰热,〔下气降火,而兼有涤除肠胃之功。〕止渴醒睡眠;〔甘寒除热,则肺气清肃而渴止,心肺明爽而睡醒。〕解炙爆之毒,〔又能消暑,解酒食之毒,故治便血热毒,下痢〔赤白〕亦用之。〕消,〔因大肠积热所致,肺脏清而腑病自安。〕善利小便,〔清心小肠热结亦解。〕颇疗头痛。〔取其降火也。头目不清,热熏上也,以苦泄其热,则上消矣。〕昔人言其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发黄消瘦之说,此皆语其粗恶苦涩者耳!岂有味甘气芬者,服之反致疾耶??

虫动物也.草木水土之中宜有之.何为而有于人之肠胃中乎.盖虫者.亦得天地之气.以成形者也.而形不自成.必假于物而后成.如草腐而生萤.雀死而生蛤鱼烂而生蛆.皆旧有形之物.感阴阳之气.而后形体成焉.人身小天地.而人之气.即天地之气也.然则虫之生于肠胃中者.亦岂无所假而成哉.饮食入胃.不能消化.如鱼 肉醢生面硬饭之类.停于中.湿热相感.稠粘胶固.资热血以相成.得生气以陶熔.则不动之物.悉成能动之形.头尾皆具.而浑然一虫类矣.其始也.因饮食而变.其既也.赖饮食以养.绞扰蟠结.食人精气.饮人膏血.坏人脏腑.夭人命寿.虫之为害.可胜言哉.大凡难化之物.皆能生虫.不但肉醢面硬饭之类而已.若误吞头发羽毛.尤其易生者也.不特此也.虽无质之物.亦能生焉.如浓茶浊酒.本无质者.而所澄之脚.最能成病.故有茶癖酒积之症.久之亦变为虫.成于茶者.常思食茶.成于酒者.必酷嗜酒.一日不获所欲.则一日不能暂安.此其症也.又有所谓痨虫者.又何所自而生耶.盖痨虫即尸虫也.劳疾之人多瘀血瘀血不消.得火炼.遂成细虫.其色变赤.无翼而能飞.或隐或见.其来也不测.皆血之所化也.以其为血所化.故此诸虫则甚灵焉.血统于肝.则藏魂.故比虫者魂之所根据也.病患既死.魂随虫出.好觅同气同气之亲.不幸而染之.则成传尸痨症.此又虫之可畏也.然虫病患常有之.何以灼知其真而药之耶.必有形症可见也.虫病之人面黄肌瘦.唇白毛竖.容颜不泽.脸多白印.时觉恶心吐清水.或心腹胀痛.饮食不为肌肤头发狰狞.洒淅恶寒.或额面生.湿痒沿连.皆其症也.如此详察.则可以用药矣.
【脉云】
脉虚小者生.紧急者死.
【立方】
寻虫散 治大人小儿.腹内诸虫
白丑(一半炒) 黑丑(一半炒) 雷丸槟榔(各一两) 广木香(五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黑沙糖调下.
槟楝饮诸虫积久.肚腹胀大.
槟榔(五钱) 苦楝根(六钱向东南者洗净) 水一碗.入黑糖少许煎服.
宝鉴化虫丸 治虫咬心痛
鹤虱(去土) 槟榔苦楝根(各一两) 白矾(枯过三钱) 胡糊(炒八钱)
上为末.米糊为丸.如粟米大.大人服八分.小儿服三分.米饮汤送下.
又方 治小儿口中常吐出虫.
黑锡灰槟榔(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花椒煎汤送下.
追虫至宝丹五脏诸虫.面黄肤瘦.四肢 嬴.肚腹膨胀.饮食减少.虫咬心疼. 瘕积块.并皆治之.
大黄(四两) 雷丸槟榔广木香玄胡索山楂(各二两) 贯众(去土) 黑丑半生三棱(醋炒) 使君子肉(各一两五钱) 蛇含石( 醋淬五次一两)
上为末甘草煎水为丸.每服三钱.五更时白滚汤送下.
又方 治好吃壁泥.
黄泥(一斤) 砂仁(四两泥炒)
上为末.黄连熬膏为丸.每服二钱.五更糖汤下.
又方 治好吃干茶叶.并茶癖
寒水石( ) 苍术(炒) 黄芩(酒炒) 薄荷叶 胆星(各三钱) 白芍(酒炒) 朱橘皮使君子肉(各五钱) 上为末.黑沙糖神曲.打糊为丸.每服.空心糖汤下.
祛虫丹 治小儿疳虫.面黄肌瘦服之良.

花椒炒,研末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八丸,茶汤下。

炒芝麻一盅,拌雄黄末二分,开水送。三日后单食芝麻,若止,爱食壁土,用壁土末煎黄连汁和饼食之。

茶叶(图缺)
清心而入胃.涤垢除烦.可消食以行痰.解酲止渴.芳香清肃.甘苦阴寒.(茶叶处处有之.皆产山谷间.种类不一.大抵以嫩而色香味美者为佳.味苦而甘.性寒.入心肺脾胃四经.能蠲除上焦郁热垢腻.除痰化食.清头目.利二便.令人少睡.若虚寒之人服之.戕败脾胃.易成痰饮等证耳.)

味苦甘.入手足少阴太阴厥阴经.功专清心肺.涤肠胃.得甘菊治头痛.得生姜滞下.酒后饮之.引入膀胱肾经.患瘕疝水肿空心亦忌之.陈细者良.

此症皆属有虫。用炒芝麻一盘。拌雄黄末三分。始服白汤下三日。后只吃炒芝麻。服半月自愈。

滇中茶叶(图缺)气味甘、苦,性微寒。主治下气消食,去痰除热,解烦渴,并解大头瘟天行时症。此茶之巨功,人每以其近而忽之。
──模板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