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类风湿性关节炎

“痹” 相关论述

黄帝问曰: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也。
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着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噎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淫气喘息聚在肺;淫气忧思,聚在心;淫气遗溺聚在肾;淫气乏竭,聚在肝;淫气肌绝聚在脾。诸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何故也?
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问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乎?
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
帝曰:善。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其热者,阳气多,气少病气胜,阳遭,故为痹热
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气盛,两气相盛,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之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帝曰:善。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逢湿则纵。黄帝曰:善”,见《素问》卷十二第四十三《论篇》。自“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至“阴阳之病也”,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七《周痹篇》。自“问曰:人有身寒”至“不相有也曰死”,见《素问》卷九第三十四《逆调论篇》。自“风痹淫病”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又自篇首至“故不为黄。帝曰:善”,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上篇。自“问曰:或痛或不痛”至“逢湿则纵。黄帝曰:善”,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篇。自“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至“转引而行之”,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上篇。自“问曰:人有身寒”至“是人当挛节”,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篇。自“问曰:人之肉苛者”至“不相有也曰死”,见《甲乙经》卷十二第三。自“风痹淫病”至末,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篇。

黄帝岐伯曰:安生?岐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
风寒湿等,各为其病。若三气杂至,合而为一,病称为
平按:“安生”《甲乙》作“将安生”,《素问》作“之安生”。“杂至,合而为”《甲乙》作“合至,杂而为”。

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
若三合一多,即别受名。故三中风多,名为行痹,谓其痹病转移不住,故曰行痹。三中寒多,阴盛为痛,故曰痛痹。三中湿气多,住而不移转,故曰著。著,住也。此三种病,三气共成,异于他病,有寒有热,有痛不痛,皆名为也。

问曰:其五者何也?[平按:《素问》、《甲乙》“其五者”作“有五者”。]答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冬时不能自调,遇此三气以为三痹,俱称骨痹,以冬骨也。余四仿此。至阴六月,脾所主也。

问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五时感于三气,以为五痹,其义已知;而有痹病内舍脏腑之中,何气使然也?

答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内舍其合。[平按:《素问》“不去”下有“者”字;“内舍其合”作“内舍于其合也”,《甲乙》作“内舍于合”。]故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五脏合者,五脏五输之中皆有合也。诸脉从外来合五脏之处,故合为内也。是以骨、筋、肌、皮等五痹,久而不已,内舍于合。在合时复感邪之气,转入于脏,入脏者死也。平
按:注“入脏者死也”,袁刻“脏”误作“腑”。

所谓者,各以其时重感于寒温之气也。[平按:“寒温”二字,《素问》、《甲乙》作“风寒湿”三字。又《素问》此下有“凡之客五脏者”至“聚在脾”一段,新校正谓:“全元起本在《阴阳别论》中,此王氏所移。”本书在《阴阳杂说》中。]不已,亦益于内。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所谓五痹不已者,各以其时而重感贼邪寒温之气,益内五脏者死。益风者,易已也。
平按:“亦益于内”《素问》、《甲乙》作“亦益内也”。注“而重感”,“而”字袁刻无。

问曰: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轻重,无过此三,故为问之也。
平按:《素问》“曰”下有“”字。

答曰:其入脏者死,
以脏有神,故入致死也。

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
膈著相系,在于筋骨之间,故筋骨疼痛也。

其流皮肤间者易已。
流行在于皮肤浅处之间,动而又浅,故易已也。
平按:“流”《素问》作“留”,《甲乙》作“留连”二字。

问曰:客六腑者何也?答曰:此亦由其食饮居处而为病本六腑各有输,风寒湿气中其输,而食饮应之,循输而入,各舍其腑。
以上言入脏,以下言入腑所由。风寒湿三气外邪中于腑输,饮食居处内邪应,内以引外,故六腑中。其输者,亦腑之合也。
平按:《素问》、《甲乙》“此亦”下无“由”字;“输”作“俞”,下同。

问曰:以针治之奈何?答曰:五脏有输,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治其遇,则病瘳已。
五脏输者,疗法取五脏之输。问曰:疗之要,以痛为输,今此乃取五脏之输,何以通之?答曰:有痛之,可以痛为输;不痛之,若为以痛为输?故知量其所宜,以取其当,是医之意也。疗六腑,当取其合,良以脏腑输合,皆有脏腑脉气所发,故伺而诛之。
平按:“各治其遇”《素问》作“各随其过”,《甲乙》作“各治其过”,袁刻“遇”作“道”。

问曰:营卫之气,亦合人乎?
此问营卫二气,何者与三气合为也?
平按:《素问》、《甲乙》“合”作“令”。

答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故循脉之下,贯五脏,络六腑
营卫血气循经脉而行,贯于五脏,调和精神,络于六腑,洒陈和气,陈,起也,故与三气而合①以为也。但十二经脏脉贯脏络腑,腑脉贯腑络脏,皆为营气,何因此所言于营气唯贯于脏但络于腑?然此所言,但举一边,脏腑脉贯络是同之也。
平按:“之下”《素问》、《甲乙》作“上下”。注“十二经脏脉”,“脉”字袁刻误作“腑”。
①“而”字,人卫本注曰:观日抄本乃是旁注,详文义亦不当有,兹删去。编者注:查仁和寺本,“而”字为杨注之文,非旁注。考其文义,似与下“合”字误倒。

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其不能入于脉,故循皮肤之内,分肉之间,熏于胃募,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疾,顺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风气合,故不为黄帝曰:善。
卫之水谷悍气,其性利疾,走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胃募,故能散于胸腹。壅之则生痈疽之病,通之无疾,是以不与三气合而为也。
平按:《素问》、《甲乙》“皮肤之内”作“皮肤之中”;“胃募”作“肓①膜”;“则疾”作“则病”。《甲乙》“慓”作“剽”;“散于胸腹”作“聚于胸腹”,注云:“《素问》作散。”
①“肓”,萧本误作“盲”。今据《灵枢》、《甲乙》改。

问曰: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者,其故何也?
三气之状,凡有其七,故请解之。

答曰:痛者,其寒气多,有衣寒,故为痛。
内受寒气既多,复衣单生寒,内外有寒,故有痛。
平按:《素问》、《甲乙》“有衣寒,故为痛”作“有寒故痛”。

不仁者,其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疏而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
仁者,亲也,觉也。营卫经络之气疏涩,不营皮肤,神不至于皮肤之中,故皮肤不觉痛痒,名曰不仁。所感阳热气少,寒气多,与先所病相益,故为寒也。
平按:《素问》、《甲乙》“其不仁者”作“其不痛不仁者”。“疏而不痛”《甲乙》作“故不痛”,《素问》作“故不通”,新校正云:“《甲乙经》不通作不痛。详《甲乙经》此条论不痛与不仁两事,后言不痛,是再明不痛之为重也。”

其热者,阳气多,气少病气胜阳遭,故为痹热
所感阳热气多,寒气少,阴阳二气相逢相击,阳盛为病,故为痹热也。
平按:“遭”《甲乙》作“乘”。

其多寒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其阳气少,气盛,两气相感,故寒汗出濡。
所感阳气少,湿与寒气相感,故寒而汗濡衣湿也。
平按:“其多寒汗”,《甲乙》“汗”下有“出”字,《素问》“汗”上无“寒”字。“逢湿甚”,《甲乙》“甚”作“胜”。“故寒汗出濡”,《素问》无“寒”字。

之为病,不痛何也?
气合而为病称,而有不痛者,其故何也?

曰:在骨则重,在脉则血涘而不流,在筋屈不伸,在肉则不知,在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凡之类,逢寒则急,逢湿则纵。黄帝曰:善。
三气,所在有五,一人具此五者为。其不痛,此为不痛之。有云者痛者,未为解者也。不知者,不觉不仁也。
平按:《甲乙》、《素问》“涘”作“凝”;“不知”作“不仁”。《素问》“则急”作“则虫”;“逢湿”作“逢热”。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随脉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之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蓄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
周痹者,邪居分肉之间,令正气循身不周,邪与周为,故称周痹。今帝之意,言其痛,循行上下,移徙往来,无处不至,名为周痹岐伯之意,言于此行于众处,可为众痹,非周痹也。间不及下针者,痛之中,未及下针,其痛已移也。
平按:注“循行上下”别本作“循形上下”。

岐伯对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黄帝曰:愿闻众痹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
众痹在身左右之处,更身而发,不能周身,故曰众痹。居起,动静也。

黄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众痹在身,所居不移,但痛有休发,故其痛虽止,必须刺其痛休之处□令不起也。
平按:注“令”上一字原缺左方,右方剩“彡”字,袁刻作三,恐误,谨空一格。

黄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岐伯对曰:周痹者,在血脉之中,随脉以上,循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周痹之状,血脉之中,循脉上下,不能在其左右不移其处,但以壅其真气,使营身不周,故名周痹也。
平按:“循脉以下”《灵枢》作“随脉以下”。

黄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周痹之法,观从上自②下,当先刺向下之前,使其不得进而下也;然后刺其后,使气泄脱也。有从下上者,准前可知也。
平按:“遏”《灵枢》作“过”,注云:“亦作遏。”《甲乙》作“通”,注云:“一作遏。”
②“自”,人卫本注曰:疑当作“至”。

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
此问周痹之所由,并问周痹名之所起也。

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排分肉而裂分也,分裂则痛,
三气以为周痹,循脉而行,至分肉之间,气聚排迫分肉,肉裂而为痛也。
平按:《灵枢》、《甲乙》“而裂分”作“而分裂”。

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发,则如是。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
痛引神,即神归痛,神痛不已,故热气集而痛解,此处痛解厥已,即余处痛生,周痹休发,如是以为休起也。
平按:“发”下,《灵枢》、《甲乙》重一“发”字。注“痛生”,袁刻“痛”误作“病”。

此①内不在脏,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
以下解周痹名也。
平按:《灵枢》、《甲乙》“外”上有“而”字。“命曰”《甲乙》作“名曰”。
①“此”,人卫本注曰:此前疑脱“岐伯曰”三字。

故刺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
六经,三阴三阳也。切循痹病之下六经虚实,一也。
平按:“下之六经”《甲乙》作“上下之大经”。

及大络之血而结不通,
切循十五大络,知其通塞,二也。
平按:《灵枢》、《甲乙》“而结不通”作“结而不通”。

及虚而脉陷空者,调之,熨而通其瘈紧,转引而行之。黄帝曰:善。余以得其意矣,又得其事也。
又循其脉,知其虚陷者,三也。然后设以熨法,用微熨之,令其调适,又以导引瘈紧,转引令其气行,方始刺之,此为疗瘈之要也,紧急瘈牵令缓也。
平按:《灵枢》、《甲乙》“调”上有“而”字;“通”下有“之”字。“瘈紧”《灵枢》作“瘈坚”,《甲乙》“紧”下有“者”字。

人九者,经络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得其事者,谓得之人法于九野,经络阴阳之病也。
平按:《灵枢》“九”上无“人”字。

问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也,厚衣不能温也,然不冻栗,此为何病?
人身体冷而不觉寒,其病难知,故问也。
平按:《素问》“热”、“温”下均无“也”字;“此为”作“是为”,《甲乙》同。

答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主骨,故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
素,先也。其人肾气先胜,足太阳肾腑又衰,肾脂枯竭,不能润长,以其一肾脏腑之水,与心、肝二阳同在一身,为阳所击,一水不胜二阳,故反为寒,至于骨髓,衣、火不能温也。
平按:“而主骨”《素问》作“而生于骨”。

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上二火,故不能冻栗者,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
虽寒至骨,二阳犹胜,故不觉寒栗,遂为骨痹之病,是人当为骨节拘挛也。一本“挛”为“变”,人有此病,必节操变改也。
平按:“上二火”《甲乙》作“上下火”,《素问》无“上”字。

问曰:人之肉苛者何也?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为何病也?答曰:营气虚,卫气实。卫气虚不仁而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苛也,人身与志不相有也,曰死。
苛,音柯,有本为“苟”,皆不仁之甚也。故虽衣絮温覆,犹尚不仁者,谓之苛也。故知近衣絮温覆即知觉者,为不仁也。营虚卫实,气至知觉,故犹仁也。若营实卫虚者,肉不仁也。若营卫俱虚,则不仁之甚,故肉同苛。如,同也。所以身肉不仁甚者,与神不能相得,故致死也。
平按:《素问》“卫气虚不仁而不用”作“荣气虚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肉如苛也”作“肉如故也”;“有”下有“也”字。《甲乙经》“曰死”作“三十日死”。

风痹淫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汤入腹中,胀胫淫泺烦心头痛,时欧时惋,眩以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
人病风痹之病,又有此十二状者,不出三年死也。
平按:“风痹淫病”,《灵枢》“病”上有“泺”字。“汤入腹中”《灵枢》、《甲乙》作“入汤中”。“胀胫”《灵枢》作“股胫”,
甲乙》作“肢胫”。“时欧时惋”《灵枢》作“时呕时悗”,《甲乙》作“时呕时闷”。“喜恐”《甲乙》作“喜怒”。《灵枢》无“不乐”二字。

千金恶风毒瓦斯,脚弱无力,顽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瓦斯冲心,有人病者,但一病相当即服,第一服此麻黄汤,次服第二第三第四方。
麻黄(一两去节) 防风(二两) 大枣(二十枚擘) 当归(二两) 茯苓(三两) 升麻(二两) 芎 (二两) 白术(二两) 芍药(二两) 麦门冬(二两去心) 黄芩(二两) 桂心(二两) 杏仁(三十枚去皮
上十四味切。以水九升,清酒二升。合煮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覆令小汗粉之,莫令见风。忌海藻菘菜生葱桃李雀肉酢物。
第二服独活汤方
独活(四两) 干地黄(三两) 芍药(二两) 葛根(一两) 桂心(二两) 生姜(五两)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清酒二升,合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四服,日三夜一,犯之一世不愈。忌同脚弱,特忌食瓠子蕺菜
第三服兼补浓朴汤,并治诸气咳嗽逆气呕吐方。
吴茱萸(一升一方用三两) 半夏(七两洗) 干地黄(二两) 生姜(一斤) 芎(二两)桂心(二两) 浓朴(二两炙) 芍药(二两) 当归(二两) 人参(二两) 黄 (三两) 甘草(三两炙)
上十二味切。以水二斗煮猪蹄一具,取一斗二升,去上肥,纳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忌同。
又第四服风引独活汤,兼补方。
独活(四两) 人参(二两) 附子(一两炮) 大豆(二升) 桂心(二两) 防风(二两)芍药(二两) 当归(二两) 茯苓(三两) 黄 (二两) 干姜(二两) 甘草(三两炙) 升麻(一两半)
上十三味切。以水九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半,去滓,分四服,相去二十里久,忌同。
又疗脚弱,神验防风汤方
防风(三两) 独活(二两) 黄芩(二两) 茵芋(二两) 葛根(二两) 芎 (二两) 细辛(一两) 蜀椒(一两出汗) 防己(一两) 桂心(一两) 芍药(二两) 麻黄(一两去节) 石膏(一两碎) 生姜(三两) 乌头(二枚炮) 茯苓(三两) 甘草(二两)
上十七味切。以竹沥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分六服,一日一夜服尽,其间可常作赤小豆饮,有人脚弱,先常服竹沥汤四剂,未觉增损,作此方后,觉得力云,脉沉细驶,风在内者作又越婵汤,疗风痹脚弱方。
麻黄(六两去节) 石膏(半斤碎) 白术(四两) 大附子(一枚炮) 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分三服,覆取汗,一方用附子二枚。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桃李雀肉等。(此仲景方本云越婵加术汤又无附子胡洽云

病源此由血气虚弱,受风寒湿毒瓦斯,与血并行于肤腠,邪气盛,正气少。故血气涩,涩则,虚则弱,故令弱也。(出第十三卷中)
肘后疗香港脚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疼,或两胫小满,或行起忽屈多用急先取好豆豉一斗,三蒸三曝干,以好酒三斗渍三宿,便可饮,随人多少,欲尽预作。
若不及待渍,便以酒煮豉饮之,以滓敷脚,其势得小退,乃更营诸酒及膏汤炙之。(文仲备急同)又独活酒方。
独活(五两切) 附子(五两生用去皮破)
上二味。以酒一斗,渍三宿,服从一合始,以微为度。忌猪肉冷水。(文仲备急同)
又方:好硫黄(二两末之) 牛乳(五升)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乳水至五升,乃纳硫黄煎取三升,一服三合,亦可直以乳煎硫黄,不用水也,卒无牛乳羊乳亦善。(千金翼云一服一合不知至三合
又方:先煎牛乳三升,令减半,以五合硫黄末一两,服毕,浓覆取汗,勿令得风,中间更一服,至暮又一服。若已得汗不更服,但好消息将护之;若未瘥愈,后数日中亦可更作;若长将亦千金松脂散,主一切风,及大风脚弱风痹方,薰陆法亦同。
松脂三十斤,以棕皮袋盛,系头,铁铛底布竹木,置袋于上,石押之,下水于铛中,令满煮之,膏浮出得尽,以后量更二十沸;接取置于冷水中,易袋洗铛,更煮如此九遍,药成,药,微取置汤秘涩一年苏恭煮散,疗香港脚,经春夏及秋脚弱或肿,气时上冲心,身体闷者方。
独活茯苓牛膝汉防己白术麻黄(去节) 柴胡(各六两) 当归防风橘皮两屑) 生姜杏仁
上二十二味。不着分两,自随时加减,余二十物切如豆,分作三十贴,贴着生姜一两合皮碎冷闷病瘥即止,不常服。忌猪肉冷水羊肉饧生葱桃李雀肉酢物。(出第一卷中)
又疗诸香港脚弱,未至大发,寻常煮散方。
独活汉防己麻黄(去节) 茯苓丹参牛膝(各六两) 磁石(十六两碎) 黄防风人参犀角(各六两) 升麻青木香 桂心(各四两) 石膏(十四两碎) 吴茱萸(八两) 生姜半夏(洗)槟榔(大者) 杏仁大黄(切)
上二十一味。将十六物捣切如豆,分作三十分,分和为一服,服以槟榔三枚,生姜一两,各服。

病源香港脚之病,有挟风毒者,则风毒搏于筋,筋为挛,风湿乘于血则。故令挛也。
(出第十三卷中)
金石斛酒,疗风虚气满,脚疼冷痹,挛弱不能行方。
石斛(五两) 丹参(五两) 防风(二两) 侧子(四两) 桂心(三两) 干姜(三两) 羌活(三两) 秦艽(四两)芎(三两) 杜仲(四两) 薏苡仁(一升碎) 五加根皮(五两) 山茱萸(四两) 橘皮(三两) 椒(三两) 黄 (三两) 白前(三两) 茵芋(三两) 当归(三两) 牛膝(四两) 钟乳(八两)
上二十一味切。将钟乳捣碎,别绢袋盛,系于大药袋内,以清酒四斗渍三日,初服三合,日再,稍稍加之,以知为度。忌猪肉冷水生葱。(出第七卷中)
千金翼防己汤,主风湿四肢疼挛急浮肿方。
木防己(三两) 茯苓(四两) 芎 (三两) 芍药(二两) 桂心(三两) 甘草(六分炙)大枣(十二枚擘) 麻黄(三两去节) 桑根白皮(切二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黄,减一升,纳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服渐汗出,令遍身,以粉粉之。慎风冷。(出第十六卷中)

香港脚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疼,或两胫小满,或行起忽弱,或小腹不仁,或时冷时热,皆其候也,不即治,转上入腹,便发气,则杀人。治之多用汤酒摩膏,种数既多,不但一剂,今只取单效,用兼灸法
取好豉一升,三蒸三曝干,以好酒三斗渍之,三宿可饮。随人多少,欲预防不必待时,便与酒煮豉服之,脚弱其得小愈,及更营诸方服之,并及灸之。
次服独活酒方。独活五两,附子五两(生用,切)。以酒一斗,渍经三宿,服从一合始,以微为度。
又方:白矾石二斤,亦可用钟乳(末),附子三两,豉三升。酒三斗,渍四五日,稍饮之。若此有气,加苏子二升也。
又方:好硫黄三两(末之),牛乳五升。先煮乳水五升,仍纳硫黄,煎取三升。一服三合亦可。直以乳煎硫黄,不用水也。卒无牛乳羊乳亦得。
又方:法先煎牛乳三升,令减半,以五合,辄服硫黄末一两,服毕,浓盖取汗,勿令得风,中间更一服,暮又一服。若已得汗,不复更取,但好将息,将护之。若未瘥,愈后数日中,亦可更作。若长将,亦可煎为丸,北人服此治脚多效,但极好硫黄耳,可预备之。
若胫已满,捏之没指者。但勒饮乌犊牛溺二三升,使小便利,息渐渐消。当以铜器,尿取新者为佳。无乌牛,纯黄者,亦可用之。
又方:取牵牛子,捣,蜜丸如小豆大五丸。取合,小便利,亦可,正尔吞之,其子黑色,正似?子核形,市人亦卖之。
又方:三白根,捣碎。酒饮之。
又方:酒若水煮大豆饮其汁。又食小豆亦佳。又生研胡麻酒和服之,瘥。
又方:大豆三升,水一斗,煮取九升,纳清酒九升,又煎取九升。稍稍饮之,小便利,则肿歇也。
其有风引白鸡竹沥独活诸汤,及八风石斛狗脊诸散,并别在大方中。金芽酒最为治之要,今载其方。
蜀椒茵芋、金牙、细辛、?草、干地黄防风附子、地肤、蒴?、升麻各四两,人参三两,羌活一斤,牛膝五两。十四物,切,以酒四斗,渍七日,饮二三合,稍加之。亦治口不能言,脚屈至良。又有侧子酒,亦效。
若田舍贫家,此药可酿。菝?及松节、松叶皆善。
菝?(净洗,锉之)一斛,以水三斛,煮取九斗,以渍曲,及煮去滓。取一斛,渍饭,酿之如酒法,熟即取饮,多少任意。可顿作三五斛。若用松节叶,亦根据准此法,其汁不厌浓也,患脚屈,积年不能行,腰脊挛痹,及腹内紧结者,服之不过三五剂,皆平复。如无酿,水边商陆亦佳。
灸法孔穴亦甚多,恐人不能悉皆知处,今止疏要者。必先从上始,若直灸脚,气上不泄则危矣,先灸大椎
在项上大节高起者,灸其上面一穴耳。若气,可先灸百会五十壮,穴在头顶凹中也。
肩井各一百壮。
在两肩小近头凹处,指捏之,安令正得中穴耳。
次灸膻中,五十壮。
在胸前两边对乳胸厌骨解间,指按觉气翕翕尔是也,一云正胸中一穴也。
次灸巨阙
在心厌尖尖四下一寸,以寸度之,凡灸以上部五穴,亦足治其气。若能灸百会风府胃管五脏?,则益佳,视病之宽急耳。诸穴出《灸经》,不可具载之。
次乃灸风市百壮。
在两髀外,可平倚垂手直掩髀上,当中指头大筋上,捻之,自觉好也。
次灸三里二百壮。
以病患手横掩,下并四指,名曰一夫,指至膝头骨下,指中节是其穴,附胫骨外边,捻之,凹凹然也。
次灸上廉,一百壮。
又灸三里下,一夫。
次灸下廉,一百壮。
又在上廉下,一夫。
次灸绝骨,二百壮。
在外踝上三寸余,指端取踝骨上际,屈指头四寸便是,与下廉颇相对,分间二穴也。此下一十八穴,并是要穴,余伏兔、犊鼻穴,凡灸此壮数,不必顿毕,三日中报灸合尽。
又方:孔公孽二斤,石斛五两。酒二斗浸。服之。
附方《斗门方》治卒风毒,肿气急痛。以柳白皮一斤,锉,以酒煮令热。帛裹熨肿上,冷再煮,易之,甚妙也。
圣惠方》治走注风毒疼痛。用小芥子末和鸡子白。调敷之。
《经验后方》治风毒骨髓疼痛。芍药二分,虎骨一两。炙为末,夹绢袋贮,酒三升,渍五日。每服二合,日三服。
食医心镜》除一切风湿痹,四肢拘挛
苍耳子三两,捣末,以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呷之。
又?治筋脉拘挛,久风湿痹下气,除骨中邪气,利肠胃,消水肿,久服轻身益气力。
薏苡仁一升,捣为散,每服以水二升,煮两匙末作粥。空腹食。
又?主补虚,去风湿痹醍醐二大两,暖酒一杯,和醍醐一匙。饮之。
经验方》治诸处皮里面痛。何首乌,末,姜汁调成膏。痛处以帛子裹之,用火炙鞋底,熨之,妙。
真人方,主香港脚及上气。取鲫鱼一尺,长者,作脍食,一两顿瘥。
千金翼》治香港脚冲心。白矾二两,以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洗脚,良。
《广利方》治香港脚冲烦,闷乱不识人大豆一升,水三升,浓煮取汁,顿服半升。如未定,可更服半升。即定。
苏恭云,凡患香港脚,每旦任意饱食,午后少食,日晚不食,如饥可食豉粥。若暝不消,欲致霍乱者。
即以高良姜二两,打碎,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尽,即消,待极饥乃食一碗薄粥,其药唯极饮之,良。若卒无高良姜,母姜一两代之,以清酒一升,煮令极熟,和滓食之,虽不及高良姜,亦大效矣。
唐《本注》云,香港脚。
荭草浓汁,渍之,多瘥。
《简要济众》治香港脚连腿肿满,久不瘥方。
附子一两,去皮脐,生用,捣为散,生姜汁调如膏。涂敷肿上,药干再调涂之,肿消为度。

论曰∶饮天和,食地德,皆阴阳也。然阳为气,为血;气为卫,血为营。气卫血营,通贯一身,周而复会,如环无端。岂郁闭而不流哉!夫惟动静居处,失其常,邪气乘间,曾不知觉。此风寒湿三气,所以杂至合而为。浅则客于肌肤,深则留于骨髓。阳多者,行流散徙而靡常;多者,凝泣滞碍而有着。虽异状殊态,然即三气以求之,则所谓者,可得而察矣。且害于身,其为疾也,初若无足治,至其蔓而难图,则偏废弗举,四体不随,皆自诒伊芳戚者也。可不慎哉!

论曰∶血性得温则宣流,得寒则凝涩,凝涩不行,则皮毛萎悴,肌肉。《内经》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又曰∶夏遇此者为脉痹则血凝不流可知也。
脉痹血道壅涩。导汤方
黄 (锉四两) 当归(切,焙)人参白茯苓(去黑皮) 龙齿远志(去心) 甘草(炙各三两) 桂(去粗皮) 半夏(汤浸洗七遍,焙各五两) 枳实(去瓤,麸炒) 桔梗(去芦头,锉,炒) 茯神(去木各二两)
上一十二味,粗捣筛。每服先以水二盏,煮粳米半合,米熟去米,即入药五钱匕,生姜五片,大枣二枚(劈破),同煎数沸,去滓,取一盏温服,不计时候。
脉痹。通行血脉人参丸方。
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茯神(去木) 龙齿远志(去心) 黄 (锉) 菖蒲赤石脂(各
上九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后良久,以清粥饮下三十丸。
脉痹身体不仁。黄 汤方
黄 (锉) 芍药 桂(去粗皮各三两) 当归(切,焙) 白茯苓(去黑皮) 菖蒲人参(各二两)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五片,大枣二枚劈破,同煎,去滓,取一盏温服,不计时。
脉痹面颜脱色,脉空虚,口唇色赤干燥。消蠲热,润悦颜色。
升麻汤方。
升麻射干人参(各三两) 赤小豆五合生姜(二两半) 麦门冬(去心,焙) 葳蕤
上一十一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计时,日三治风湿脉痹皮肤不仁防风汤方
防风(去叉) 当归(切,焙) 秦艽(去苗土) 赤茯苓(去黑皮) 茵芋(去粗茎)甘(炙)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 桂(去粗皮) 独活(去芦头各一两)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酒水各半盏,入生姜半分(切),煎取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脉痹营卫不通,四肢疼芍药汤方
芍药干地黄(焙) 当归(切,焙各二两) 防风(去叉) 秦艽(去苗土) 羌活(去芦头防己白术(各一两) 桂(去粗皮) 甘草(炙各三分)
上一十一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二服。

论曰香港脚弱者,营卫俱虚也。内经谓营气虚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故不仁不用。其状令人不知痛,弱不能举,本由肾虚而得。故苏氏云,香港脚之为病,本因肾虚
千金曰,肾受阴湿即寒痹
治恶风毒,香港脚弱。麻黄汤方
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一两) 防风(去叉) 当归(切焙) 赤茯苓(去黑皮各三两) 升麻白术芍药麦门冬(去心焙) 黄芩(去黑心) 桂(去粗皮) 甘草(炙锉各二两)
上一十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酒半盏,入大枣一枚劈破,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夜一。
治香港脚弱。独活汤方
独活(去芦头四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 大豆(炒) 当归(切焙) 赤茯苓(去黑皮各二两) 芍药(三
上一十二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酒半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日三夜一.治香港脚弱。防风汤方
防风(去叉) 甘草(炙锉) 独活(去芦头茵芋(炙) 葛根 芎 (各二两) 细辛(去麻黄(去根心三两)
上一十六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大盏,入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夜一。
治香港脚弱。防风麻黄汤方
防风(去叉) 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 独活(去芦头秦艽(去苗土各三两) 当归((去心) 石
上一十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连三服,衣复取微汗。
治香港脚弱。防己汤方
防己秦艽(去苗土) 葛根(各二两) 桂(去粗皮一两半)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各三两) 甘草(炙锉一两半)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八十枚)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衣复出汗。
治身体微肿,心胸痞满壮热小腹重,两脚弱。小鳖甲汤方
鳖甲(醋炙去裙 ) 升麻黄芩(去黑心) 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 羚羊角(镑)仁炒二两)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薤白三茎,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夜一。
治香港脚风虚弱。人参汤方
人参防风(去叉各二两) 芍药(锉) 甘草(炙锉) 当归(切焙各一两半) 赤茯苓(去黑皮半两) 肉苁蓉(去皴皮酒浸一宿切焙) 黄 (锉各二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桂(去粗皮) 龙骨(各一两)
上一十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入大枣一枚劈破,生姜二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服,日三夜一。
风痹脚弱,手足拘挛痹弱,小腹紧急,不能食,五劳七伤,肾气不足。内补石槲散方
秦艽叉) 细辛(去苗叶) 杜仲(去粗皮锉炒) 莽草(炙各二两) 当归(锉焙四两)
上一十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日三夜一。
风毒、心腹虚胀,香港脚弱,不能行步。枳实汤方
枳实(去瓤麸炒) 草豆蔻杉木节(锉) 大腹(锉)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白术(各一两)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日三.治香港脚风湿痹不仁,不能行。侧子酒
侧子(炮裂去皮脐二两) 金牙(三两) 牛膝丹参山茱萸杜仲(去粗皮)石槲(各三两) 防风(去叉) 干姜(炮锉) 椒(去及闭口者炒出汗) 细辛(去苗) 独活(去芦头秦艽(去苗土) 桂(去粗皮各一两) 芎 当归白术茵芋五加皮薏苡仁(各二两)
上二十一味。锉如麻豆,绢袋盛,以酒三斗浸七宿,初服一盏,渐加盏数,不拘时候。
治香港脚风痹,缓弱无力。食栗方
生栗
上一味。每旦取三二十颗食之,次食猪肾粥佳。
治香港脚弱,头目眩筋急黑豆酒
黑豆(炒二升)
上一味,以酒一斗浸,密复瓶口,经三宿,随性饮。常令酒力相续。
风痹脚弱,或两胫小,行步艰难。豉酒
豉(蒸曝干一大升)
上一味。内净瓷瓶中,以无灰酒五升,浸三宿。随性饮之。
治香港脚弱,不能行步。牛膝丸
牛膝(酒浸切焙) 独活(去芦头) 桂(去粗皮各三分) 丹参 石槲(去根) 牡丹(去心)锉) 白蒺藜(炒各二两) 麻黄(去根节半两)
上一十三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温酒下三十丸,日午再服。

论曰香港脚挛者,寒气多也。寒搏于筋脉,结而为病,则筋急不能转侧,行步艰难,甚则不可屈伸也。
风湿香港脚,客搏筋脉不仁苁蓉丸
肉苁蓉(酒浸切焙) 牛膝(酒浸切焙) 天麻何首乌(米泔浸一宿竹刀刮去皮) 黄(锉) 木瓜(去皮作片六味各十两好酒五升浸候药泣酒干取出与后三味同焙) 狗脊(去毛锉) 续断(锉) 萆 (锉各二两)
上九味。捣罗为末,用木瓜三枚,去皮剜作瓮子,入青盐一两在内,闭口饭上蒸令烂熟,捣成膏。入上件药末,和为丸,如木瓜膏少,即入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或酒任下,不拘时。
风毒流入脚膝,行履艰难,向夜筋脉挛疼痛。海桐皮散方
海桐皮(锉) 独活(去芦头五加皮(锉) 防风(去叉) 郁李仁(炒去皮别研如膏各一两) 杜仲(去粗皮炙锉) 枳壳(去瓤麸炒) 薏苡仁(炒) 牛膝(酒浸切焙) 虎胫骨(酥炙) 恶实(炒) 熟干地黄(焙干各一两半) 朴硝(别研二两)
上一十三味。先将十一味,捣罗为散,次入郁李仁膏,并朴硝同研匀。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早晚食后夜卧各一服。
风寒湿气中脚,搏于筋脉挛不可屈伸者。薏苡酒方
薏苡仁(炒) 白蔹芍药酸枣仁干姜(炮) 甘草(炙各五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
上七味。并锉如麻豆大,以酒五升,渍一宿,微火煎沸去滓,瓷器贮之。每服一小盏,甚者常使人扶行,少饮酒者,可随性饮之。常令有酒气佳。
治香港脚肿满不仁,屈伸挛,或上攻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续断丸
续断 黄 (锉) 杜仲(去粗皮炙锉) 牛膝(酒浸切焙) 香子(炒) 羌活(去芦头白附子(炮) 木瓜(干者) 白蒺藜(炒) 楝实(去核炒各二两)
上一十味。捣罗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牛膝酒下,空心食前服
治香港脚不能行步、挛。秦艽汤
秦艽(去苗土) 枳壳(去瓤麸炒) 白术(锉) 丹参羌活(去芦头人参柴胡(去苗)半) 防风(去叉)石槲(去根) 大麻仁甘草(炙锉各二两)
上一十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午晚后各一服治香港脚营卫不顺。筋脉挛。羌活汤方
羌活(去芦头) 芎 人参赤茯苓(去黑皮) 本(去苗土) 恶实甘草(炙锉) 牵牛子(炒) 枳壳(麸炒各一两)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脚膝挛痹,去风湿,活血脉,益元气。石楠丸方
石楠白术牛膝(三味酒同浸一宿焙干) 防风(去叉) 天麻 枸杞(各二两) 黄(锉二两) 桂(去粗皮) 鹿茸(酥炙去毛各一两半)
上九味。捣罗为末,用木瓜一枚,去皮瓤,炊令烂熟,捣作膏和药末,更用面糊少许,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空心温酒下。盐汤亦得。
治香港脚流注历节疼痛,脚膝热疼,皮肤麻痹,两脚挛。何首乌散
何首乌(不计多少切作半寸浓以黑豆不计多少水拌令匀湿就甑内用豆一重何首乌一重蒸令豆烂为度去豆曝干秤一斤) 仙灵脾牛膝(锉各一斤二味共酒浸一宿焙) 乌头(去皮脐半斤切入盐二两半炒黄去盐)
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日三服。粥饮调亦得。
治香港脚挛痹,或四肢挛肿,不可屈伸。防己汤方
防己 桂(去粗皮) 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各三两) 白茯苓(去黑皮四两) 桑根白皮(锉炒) 芍药(各二两) 甘草(炙锉一两半)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入大枣二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日午晚后各一服,服讫汗出粉之。勿见风冷。
治香港脚挛,寒搏筋脉,不能转侧。大腹汤方
大腹(连皮锉四枚) 防己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紫苏茎木通(锉) 羌活(去芦头)五两)
上一十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破,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晚再服。

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风痹者,厥气上攻腹,取阳之络,视主病者,泻阳补阴经也。
会阴及太渊消泺照海主之。
骨痹烦满商丘主之。
足下热,胫疼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
大趾搏伤,下车 地,通臂指端伤为筋痹,解溪主之。
胫重,足跗不收跟痛,巨虚下廉主之。
胫疼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条口主之。
寒痹不仁,痿不屈伸,髀关主之。
肤痛痿,外丘主之。
外廉痛,不可屈伸,胫不仁阳关主之。
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之。
寒气分肉间痛,上下不仁中渎主之。
腰胁相引痛急,髀筋螈,胫痛不可屈伸,不仁环跳主之。
风痹从足小趾起,脉痹上下,带胸胁痛无常处,至阴主之。

原料:木通1g、茯苓2g、大黄0.5g、前胡2g、桑白皮2g、绿茶5g。
用法:用木通茯苓大黄前胡桑白皮的煎煮液400ml,冲泡绿茶即可。
功能:利水理气通
用途:喉痹心胸气闷、咽喉阻塞不通。
来源:传统药茶方。

大人小儿患癖,肠间一块硬如砖,
捣将大蒜硝黄共,敷贴患处软如绵。

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脏腑之为也。入腑则病浅易洽,入脏则病深难治。而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有热痹,有气痹,而又有筋肉血脉气之五痹也。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肝则名筋痹,入于肾则名骨痹,入于心则名血痹,入于脾则名肉痹,入于肺则名气。感病则同,其治乃异。
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病。或痛,或痒,或淋,或急,或缓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张,或行立艰难,或言语蹇涩,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缩,或口眼偏邪,或手足欹侧,或能行步而不能言语,或能言语而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壅滞,或上不通于下,或下不通于上,或大腑闭塞[一作小便秘涩],或左右手疼痛,或得疾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满不寐,或昏冒而不醒,种种诸症,皆出于也。
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则使之然也。其于脉候,形证,治疗之法亦各不同焉。

①病名。临床以关节肌肉痛和肢体(以上下肢为主)拘急,甚则影响屈伸为主证,多因风、寒、湿、邪侵袭经脉、皮、肌、筋、骨、气血阻所致。《素问·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也。”又:“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症因脉治》卷三:“者闭也,经络闭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痛,或凝结关节,或重着难移,手足偏废,故名曰。”需斟酌风、寒、湿邪之轻重和具体症情予以施治。亦有属于热痹,宜清热祛邪,宣止痛;瘀血痹者,用《医林改错身痛逐瘀汤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灵脂香附牛膝地龙)参见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等条。
②泛指病邪闭阻肢体、经络脏腑所致的多种疾病(包括风、寒、湿痹等在内)。《中藏经》:“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除前述诸外,包括周痹众痹气痹血痹肌痹筋痹脉痹心痹肝痹脾痹肾痹肺痹顽痹胞痹肠痹痛风走注十二经筋病等。参见有关各条。


病名。《素问·五脏生成篇》:“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王冰注:“谓(疒帬)也。”(疒帬),音、义同顽。详顽痹条。


风、寒、湿。
发散风寒湿三气,合为行痹,上下左右无定,宣明防风汤
温经 寒胜为痛痹,四肢疼而浮肿,宣明茯苓汤。湿胜为着,四肢麻、筋挛、肿,茯苓川芎汤
润肤滋肾血脉之中,随上下不通。
摩擦 姜汁、葱泥,周身擦之。

疏风养血通圣散去硝、黄,加白芷羌活,为末服之。
痰饮 有因支饮手足麻痹、多唾、眩冒守田赤茯苓陈皮枳实桔梗甘草,名茯苓汤


治肿毒口疮,兼治咳嗽声哑
当归、生地、沙参百部各一钱,射干地骨皮知母麦冬桔梗、炒黄芩各七分,元参甘草各五分,水煎服。


〔《素》〕黄帝曰∶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也。其风胜者为行痹,(行痹者,行而不定也,称为走注疼痛及历节之类是也),寒气胜者为痛痹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称为痛风及白虎飞尸之类是也),湿气胜者为着着痹者,着而不移,世称为麻木不仁之类是也。凡麻木不仁必着而不移,河间所谓气之道路着而麻者得矣。或痛着一处,始终不移者是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凡风寒湿所为行痹痛痹着痹之病,冬遇此者为骨痹,春遇此者为筋痹,夏遇此者为脉痹长夏遇此者为肌痹,秋遇此者为皮痹,皆以所遇之时,所客之处命名。非此行痛痹着痹之外,又别有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也)。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凡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治见飧泄门)。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治见淋门)。
淫气喘息聚在肺。淫气忧思,聚在心。淫气遗溺聚在肾。淫气乏竭,聚在肝。淫气肌绝聚在脾(王注云∶淫气谓气之妄行者,各随脏之所主而入为也)。诸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帝曰∶,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见论篇)
冬感风寒湿者,为骨痹。久不已,则内入于肾,病肾胀,足挛,尻以代踵,身蜷,脊以代头。取太溪委中
春感风寒湿者,为筋痹。久而不已,则内入于肝,病卧则惊,多饮,数小便。取太冲阳陵泉
夏感风寒湿者,为脉痹。久而不已,则内入于心,病心下满暴喘嗌干,善噫恐惧。取大陵小海
长夏风寒湿者,为肉痹。久而不已,则内入于脾,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取太白三里
秋感风寒湿者,为皮痹。久而不已,则内入于肺,病烦满喘呕。取太渊合谷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 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疾,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帝曰∶善。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治见痛痹)。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治见着痹)。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治见痛风条酒渍巾熨)。其热多,阳气多,气少病气胜,阳乘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为逢湿甚也,阳气少,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帝曰∶夫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在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而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帝曰∶善。(俱论)

〔河〕升麻汤热痹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唇口反纵,皮色变,诸风皆治。
升麻(三两) 茯神(去皮) 人参防风犀角(镑) 羚羊角(镑) 羌活(各一两) 官桂(半两)
上为末。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二块,碎,竹沥少许,同煎至一盏,温服,不计时候。

〔《素》〕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不足,病肺痹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四时刺逆从论)。肺脉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日光。心脉微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全文见诊)

〔《灵》〕黄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黄帝曰∶之高下有处乎?少俞答曰∶欲知高下者,各视其部。(五变论)
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五色篇)。浮络多青则痛,黑则(全文见皮)。络脉暴黑者,留久也。(全文见阴阳

〔《素》〕脉涩曰。(平人气象论)


〔垣〕香港脚之疾,实水湿之所为也。盖湿之害人皮肉筋脉而属于下,然亦有二焉∶一则自外而感,一则自内而致。其治法自应不同,故详而论之。其为病也,有证无名。香港脚之称,自晋苏敬始,关中河朔无有也。惟南方地下水寒,其清湿气中于人,必自足始。故经曰∶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或者难曰∶今兹北方,其地则风土高寒,其人则腠理致密,而复多此疾者,岂是地湿之气感之而为邪?答曰∶南方之疾,自外而感者也;北方之疾,自内而致者也。何以言之?北方之人,常食 乳,又饮酒无节,过伤而不厌,且 乳之为物,其气味则 乳,其形质则水也,酒醴亦然。人之水谷入胃,胃气蒸腾,其气与味宣之于经络,化之为血气,外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周而复始,以应刻数焉,是谓天地之纪,此皆元气充足,脾胃之气无所伤而然也。苟元气不充,则胃气之本自弱,饮食既倍,则脾胃之气有伤,既不能蒸化所食之物,其气与味,亦不能宣畅旁通,其水湿之性流下而致之,其自外而入者,止于下胫肿而痛,自内而致者,乃或至于手节也。经云∶足胫肿曰水,太阴所至为重跗肿。此但言其自外者也。所治之法,前人方论备矣。自内而致者,治法则未有也。杨大受云∶香港脚是为壅疾,治以宣通之剂,使气不能成壅也。壅既成而盛者,砭恶血而去其重势。经曰∶蓄则肿热,砭射之后,以药治之。
按东垣论南方香港脚,外感清湿,作寒治;北方香港脚,内伤酒醴,作湿热治,此实发前人之未发者。以人论之,不必以南北分寒热,凡外感寒湿者,皆属寒湿,不必南方为然;凡内伤酒醴者,皆属湿热,不必北方为然;但随脉症及询其病之由来而施治可也。

〔《素》〕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厥也。(五脏生成篇)
冬苦病厥。(全文见五厥。)

〔垣〕孙真人云∶凡四时之中,皆不得久坐久立湿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脱衣洗足,当风取凉,皆成香港脚。若暑月久立湿冷之地者,则湿热之气,蒸人经络,病发必热,则四肢皆酸疼烦闷。若寒月久坐久立湿冷之地者,则湿冷之气,上入经络,病发则四肢皆酷冷转筋。世有勤工力学之士,久坐久立于湿地,不得动静,冷风来入经络,不觉成病也。若欲使之不成病者,初觉则灸患处二三十壮则愈,不复发热。黄帝云∶当风取凉,醉以入房,能成此病。又云∶妇人产后取凉,多有此疾。深宜慎之。《内经》论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蒸也,江东岭南,大率如此,春夏之交,山林蒸郁,风湿毒瓦斯为甚,足或感之,遂成瘴毒香港脚。其候则脚先屈弱,渐至疼,胫微肿,小腹不仁头痛烦心,痰壅吐逆,时作寒热,便溲不通,甚者攻心而势逼,治之诚不可缓。支法存所以留意经方偏善此术者,岂非江右岭表此疾得之多欤?
《千》、《外台》、《总录》所录,皆谓南方卑湿雾露所聚之地,其民腠理疏,阳气不能外固,因而履之,则清湿袭虚,病起于下,此因血虚气弱,受清湿邪气,与血并行于肤腠,邪气盛,正气少,故血气涩,涩则,虚则弱,故令弱也,后人名曰香港脚。《针经》云∶有道以来,有道以去。治之多以灸 为佳,以导引湿气外出,及饮醪醴以通经散邪。所制之方,寒药少,热药多,多用麻黄川乌、姜、附之属。《内经》云∶湿淫于外,以苦发之。麻黄苦温,发之者也。川乌辛热,走而不能守,通行经络。姜、附辛甘大热,助阳退,亦能散清湿之邪。又察足之三阴三阳,是何经络所起,以引用药为主治,更审六气中何气当之,治以佐使之药。孙真人云∶医者意也,随时增损,初无定方,真知言哉。

〔《千》〕 风毒之气,入人体中,脉有三品内外证候相似,但脉有异耳。若脉大而缓,宜服续命汤二剂,立瘥。若风盛宜作越婢汤加白术二两。若脉浮大而紧转快,宜作竹沥汤。又云∶脉浮大而紧 ,此最恶脉也。若细而 者,同是恶脉。浮大者病在外,沉细者病在内,治亦不同。病患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此人脉多是因虚而得之。若大虚短气力乏,可间作补汤,随病冷热而用之。若未愈,更服竹沥汤即止。

〔《活》〕治香港脚属冷者,小续命汤煎成,旋入生姜自然汁服之,最快。(续命方见前中风门。)

〔仲〕越婢加白术汤。(见后痿厥门。)

〔《千》〕第一竹沥汤 治两脚弱或转筋,皮肉不仁腹胀起如肿,按之不陷,心中恶,不欲食,或患冷方。
竹沥(五升) 甘草 蓁艽 葛根黄芩麻黄防风细辛 桂心 干姜(各一两) 防己升麻(各一两半) 茯苓(三两) 附子(二枚) 杏仁(五十枚)
上 咀,以水七升,合竹沥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千金冀方》无茯苓杏仁,有白术一两。
第二大竹沥汤卒中风口噤不能言,四肢纵缓,偏挛急,风经五脏恍惚,恚怒无常,手足不随方。
竹沥(一升四合) 独活芍药防风茵芋甘草白术葛根细辛黄芩 芎 (各二两) 桂心防己 人参石膏麻黄生姜茯苓(各一两) 乌头(一枚)
上 咀,竹沥每服四升,分六服,先未汗者取汗,一服相当即止。
第三竹沥汤风毒入人五脏短气,心下甚热,手足烦疼,四肢不举,皮肉不仁口噤不语方。
竹沥(一斗二升) 防风茯苓秦艽(各三两) 当归黄芩(《千金翼》作白芍人参 芎(《千金》作防己细辛 桂心 甘草升麻(《千金》作通草麻黄白术(各二两)附子(二枚) 蜀椒(一两) 葛根(五两) 生姜(八两)
上 咀,以竹沥煮取四升,分五服。初得病,即须摩风膏,日再,定止。(《千金翼》无麻黄蜀椒生姜。)
风引汤
麻黄石膏独活茯苓(各二两) 吴茱萸附子秦艽细辛 桂心 人参防风防己甘草干姜(以上各一两) 白术(三两) 杏仁(六十枚)
上 咀,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为度。
上六方表剂。
竹沥汤若不及热服,辄停在胸膈,更为人患。每服当使极热。若服竹沥汤得下者,必佳也。若加服数剂,病及脉势未折而苦胀满者,可以大鳖甲汤下之。汤势尽而不得下,可以丸散助汤令下,下后更服竹沥汤,令脉势折,将息料理乃佳。
大鳖甲汤脚弱风毒挛痹气上,及伤寒风湿毒,山水瘴气热毒,四肢弱方。
鳖甲(二两) 防风麻黄白术石膏知母升麻茯苓橘皮杏仁(去皮尖) 人参# ####
半夏当归芍药葳蕤甘草麦门冬(各一两) 羚羊角(六铢) 大黄(一两半) 犀角雄黄青木香(各半两) 大枣(二十枚) 贝齿乌头(七枚) 生姜(一两) 薤白(十四枚) 麝香(二铢) 赤小豆三合吴茱萸五合
上 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分六服,去渣,食前温服。如人行十里久,得下则止。一方用大黄半两,煨,畏下可止用六铢。一方用羚羊角五钱,毒盛可用六铢。(胡治有山茱萸半升,《千金翼》无知母升麻橘皮、芎 、人参当归葳蕤。)
上治寒湿属里。

〔仲〕乌头汤 治香港脚疼痛,不可屈伸。(方见历节注疼痛。)

〔《千》〕麻黄汤 治风恶毒瓦斯,脚弱无力,顽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瓦斯冲心。有人病者,但一病相当,即服此第一服,次服第二、第三、第四方。
麻黄大枣(二十枚) 茯苓(三两) 杏仁(三十枚) 防风白术当归升麻芍药黄芩 桂心 麦门冬甘草(各二两)
上 咀,以水九升,清酒二升,合煮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覆令小汗,粉之,莫令见风。
第二服独活汤方
独活(四两) 熟地(三两) 生姜(五两) 葛根 桂心 甘草芍药麻黄(各二两)
上 咀,以水八升,清酒二升,合煎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脚弱时忌瓠子蕺菜,犯之一世治不愈。
第三兼补浓朴汤并治诸气咳嗽逆气呕吐方。
浓朴 芎 桂心 熟地芍药当归人参(各二两) 黄 甘草(各三两) 吴茱萸(二升) 半夏(七两)生姜(一斤)
上 咀,以水二斗,煮猪蹄一具,取汁一斗二升,去上肥,内入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更进服。
第四服风引独活汤兼补方。
独活(四两) 茯苓甘草(各三两) 升麻(一两半) 人参 桂心 防风芍药当归干姜附子(各二两) 大豆(二升)
上 咀,以水九升,清酒三升,合煮三升半,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更进服。

〔《本》〕益气血,补肝肾,祛风湿,壮脚膝,地黄丸
熟地(一两) 牛膝石斛(各三两) 肉苁蓉茵芋防风川芎 桂心 五味子附子薏苡仁(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吞下,空心,食前服
治腰脚走注痛,此是香港脚,宜薏苡丸
薏苡仁茵芋白芍药牛膝川芎防风独活(各半两) 熟地侧子(一枚) 桂心 橘红
上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下,食前,日三服。木瓜汤下亦得。

〔《三因》〕胜骏丸 治元气不足,真气虚弱,及诸虚寒湿气进袭,手足拳挛,脚指连脚面拘急走注疼痛,筋脉不伸,行步不随,常服益真气,壮筋骨,黑髭须,滑皮肤,及去一切足弱鹤膝风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 当归(酒浸一宿) 天麻(酒浸) 牛膝(酒浸) 酸枣仁(炒)熟地(酒浸) 防风(各二两) 木瓜(四两) 乳香(半两,别研) 全蝎(去毒,一两) 麝香(二钱,别研)木香没药(另研) 羌活甘草(炙。各半两)
上件为细末,用生地黄三斤,洗净,研烂如泥,无灰酒四升,煮烂如膏,以前药匀和,杵令坚,每两作十丸,每服用一丸,细嚼临睡酒下。如冬月无地黄,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酒亦可。服此药五七日或半月,见效甚速,行履如飞,千里可至,故名胜骏。(一方加槟榔、萆 、苁蓉破故纸巴戟木瓜各一两,减当归地黄各一两,尤妙。)

〔《云》〕苍术丸 治干湿香港脚,筋脉拘挛,疼痛不能行。
乳香没药(各二两。另研) 牛膝青盐(各半两) 熟艾(四钱) 川乌(三钱) 全蝎(炒,二钱)苍术(米泔浸,炒,四两)
上为细末,共研药和匀。以木瓜一个,大者,切一头,留作盖,去穣,入上件药于内,将盖拴定,安木瓜黑豆中,蒸令极烂,取出去皮,连药研成膏,却入生苍术末拌匀,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木瓜汤下,以温盐酒亦可,日三服。忌血与蒜。

〔《本》〕治腰脚筋骨酸无力,酒浸牛膝丸
牛膝(三两,炙黄) 川椒(半两,去子并合口者) 附子(一两,炮去皮脐) 虎胫骨(真者半两,醋炙黄)
上 咀,用生绢作袋,入药扎口,用煮酒一斗,春秋浸十日,夏浸七日,冬浸十四日,每日空心饮一大盏。
酒尽,出药为末,醋糊为丸。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忌动风等物。

〔丹〕香港脚,用提起其湿之在下者,药随气血用。
治肿痛方。
生地 黄柏(酒炒) 苍术(盐炒) 白术防风槟榔川芎犀角甘草梢木通黄连
热加芩、连。痰加竹沥、姜汁。及时令热加石膏。大便秘桃仁小便涩加牛膝
食积流注者。
苍术黄柏防己南星川芎白芷犀角槟榔血虚牛膝龟板。有如常肿者,专主湿热肥人痰药
一妇人足肿。
生地 黄柏苍术南星牛膝(酒洗) 草龙胆川芎脚弱筋痛
牛膝(二两) 白芍(一两半) 龟板(酒炙) 黄柏(炒,一两) 知母(炒,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为末,酒糊为丸。

〔垣〕异法方宜论云∶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冷洌,其俗饮 酪而肉食。凡饮 酪,以饮多饮速者为能。
经云∶因而大饮则气逆。又云∶食入于长气于阳。今乃反行阳道,是为逆也。夫乳酪醇酒者,湿热之物,饮之属也。加以奉养太过,亦滋其湿。水性润下,气不能 ,故下疰于足陉,积久而作肿痛,此饮食下流之所致也。通评虚实论云∶谷入多而气少,湿居下也。况 酪醇酒之湿热,甚于谷者也。至真要大论云∶太阴之胜,火气内郁,流散于外,足胫 肿,饮发于中, 肿于下,此之谓也。故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若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则胃气不能施化,脾气不能四布,故下流乘其肝肾之位,疰于足胫。加之房事不节,阴盛阳虚,遂成痼疾。孙真人云∶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缨士人多有之,亦此意也。
当归拈痛汤湿热为病,肢节烦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兼遍身疼痛,流注手足,足胫肿痛不可忍。
羌活甘草(炙) 黄芩(酒炒) 茵陈(各半两,酒炒) 人参苦参(酒洗) 升麻葛根苍术 归身(各二钱) 知母(酒洗,三钱) 泽泻(三钱) 猪苓(三钱) 白术(一钱半) 防风(三钱)
水煎,不拘时候。

〔《本草十剂》〕云∶宣可去壅,通可去滞。《内经》云∶湿淫所胜,治以苦温。羌活苦辛,透关节胜湿,防风甘草温散经络中留湿,故以为君。水性润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而上行,以苦发之也;白术苦甘温和平,除湿,苍术体轻浮,气力雄壮,能除肤腠间湿,故以为臣。夫血壅而不流则为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血气各有所归,人参、二十草甘温,补脾养正气,使苦药不能伤脾胃。仲景云∶湿热相合,肢节烦疼苦参黄芩知母茵陈苦寒,乃苦以泄之者也,凡酒制炒,以为因用。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甘温平,泽泻咸平,淡以渗之,又能导其留饮,故以为佐。气味相合,上下分流其湿,使壅滞之气得宣通也。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半,浸药少时,煎至一大盏,去渣温服。空心,待少时,以美膳压之。临卧一服,不须饭压。

〔罗〕中书粘合公,年四旬有一,体干魁梧,丙辰春从征至扬州,香港脚忽作,遍身肢体微肿,其痛手不能近,足胫尤甚,履不任穿,跣以骑马,控两蹬而以竹器盛之,以困急来告。予思《内经》有云∶饮发于中,肿于上。又云∶诸痛为实,血实者宜决之。以三棱针数刺其肿上,血突出,高二尺余,渐渐如线,流于地,约半升许,其色黑紫。顷时肿消痛减,以当归拈痛汤一两半服之,是夜得睡,明日再服而愈。

〔《肘》〕风毒香港脚,若胫已满,捻之没指,但勤饮乌 牛溺二三升,使小便利,渐渐消。当以铜器取新者为佳。纯黄者亦可用。

〔垣〕杨大受云∶香港脚之疾,自古皆尚疏下,为疾壅故也。然不可太过,太过则损伤脾胃,使营运之气不能上行,反下注为香港脚;又不可不及,不及则使壅气不能消散。今立三方于后,详虚实而用之。
羌活导滞汤 治香港脚初发,一身尽痛,或肢节肿痛,便溺阻隔,先以此药导之,后用当归拈痛汤除之。
羌活独活(各半两) 防己(三钱) 大黄(酒煨,一两) 当归(三钱) 枳实(面炒,二钱)
上 咀,每服五钱或七钱,水二盏,煎至七分,温服。微利则已,量虚实加减。
开结导饮丸 饮食不消,心下痞闷。
陈皮白术泽泻茯苓 曲 麦 半夏(制。各一两) 枳实(炒) 青皮干姜(各半两)
如有积块者,加巴豆霜一钱半。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至七十丸,温汤下,食远服
又方 治湿热并诸湿客搏,腰膝重痛,足胫浮肿
槟榔甘遂赤芍威灵仙泽泻葶苈乳香(研。各二两) 没药(研,一两) 牵牛(半两)大戟(炒,三两) 陈皮(四两)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食前温水送下。得更衣,止后服。前药忌酒二日,又忌面及甘草三两日。食温淡粥补胃。
乙巳春,廉平章年三十八,身体充肥,香港脚始发,头面浑身肢节微肿,皆赤色,足胫赤肿,痛不可忍,不敢扶策,手着皮肤,其痛转甚,起而复卧,卧而复起,昼夜苦楚,难以名状,求予治之。平章以北土高寒,故多饮酒,积久伤脾,不能运化,饮食下流之所致。投以当归拈痛汤一两二钱,其痛减半。再服肿痛悉除。止有右手指末微赤肿,以三棱针刺于爪甲端,多出黑血,赤肿全去。不数日,因食湿面,肢体觉痛,再以枳实大黄汤治之。
羌活(一钱半) 当归(一钱) 枳实(五分) 大黄(酒煨,三钱)
夫香港脚之疾,皆水湿之为也。面滋其湿,血壅而不行,故肢节烦疼。《内经》曰∶风能胜湿。羌活辛温,透关节,去湿,故以为主。血留而不能行则痛,当归之辛温,散壅止痛。枳实之苦寒,治痞消食,故以为臣。
大黄苦寒,以导面之湿热,并治诸老血留结,取其峻快,故以为使也。
上 咀,只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利下两行,痛止。

〔世〕香港脚。控涎丹加胭脂一钱,槟榔木瓜各一两,卷柏半两,先以盐水煮半日,次日白水煮半日,同前药为丸,每三十丸,加至四五十丸,服下恶物,立效。(控涎丹方见走注疼痛。)

〔《衍》〕有人嗜酒,日五七十杯,后患香港脚甚危。或教以巴戟半两,糯米同炒,米微转色,不用米,大黄一两,锉炒,同为末,熟蜜为丸,温水下五七十丸,仍禁酒,遂愈。

〔《本》〕治风气滞成香港脚,常觉微肿,发则或痛,茵芋
茵芋(炒) 薏苡仁(各半两) 郁李仁(一两) 牵牛子(三两,生取末一两半)
上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枣汤下。未利加至三十丸,日三,快利为度,白粥补之。
肾脏风攻注脚膝方。
连珠甘遂(一两) 木鳖子(一雌一雄,去壳)
上为末, 猪腰子二个,批开,用药末一钱掺匀,湿纸裹数重,火煨熟,放温,五更初细嚼,米饮下。积水多则利多,少则利少,宜软饭将息。若息一脚,看左右,如左脚用左边腰子,右脚用右边腰子,药末止许一钱。
壬子年在毗陵,有姓马人鬻酒,久不见,因问其子,云∶宿患肾脏风,今一足发肿如瓠,自腰以下巨细通为一律,痛不可忍,欲转侧,两人挟持方可动,或者欲以铍刀决之。予曰∶不可,吾有药当合以赠。如上法服之,辰巳间下脓水数升,实时痛止肿退。一月后,尚拄拐而行。予再以赤乌散,令涂贴其膝方愈。后十年,至毗陵,率其子列拜以谢,云∶向脚疾至今不复作,虽积年肾脏风并已失去,今健步自若矣。

〔《草》〕有人重病,足不履地者十年,良医殚技莫能治,所亲置之道傍以求救者。遇一游僧见之,告曰∶此疾一药可治,但不知此土有否。因为之入山求索,果得,乃威灵仙也,使服之数日,能步履。其后山人邓思济知之,遂着其法云∶探得阴干月余,捣筛,温清酒和二钱匕,空心服之。加人本性杀药,可加及六钱匕。利过两行则减之,病除乃停服。其性甚善,不触诸药,但恶茶及面汤,以甘草栀子代饮可也。

〔《集》〕治肾脏风,腰膝沉重。威灵仙末,蜜和丸,如桐子大,初服酒下八十丸,平明微利恶物如青脓桃胶,即是风毒滞也。如未动,夜再服一百丸,取下后,吃粥补之一月,仍当服温补药。

〔子和〕息帅腰股沉痛,行步坐马皆不便。或作香港脚寒湿治之,或作虚损治之,乌、附、乳、没,活血壮筋骨之药,无不用之。至六十余日,目赤上热,大小便俱涩,腰股之病如故。戴人诊其两手脉皆沉迟,沉者在里也,宜泄之。以舟车丸浚川散各一服,去积水二十余行。至早辰,服齑白粥一二顿,与之上马,已能矍铄矣。
棠溪李十八郎,病腰脚大不伸,偃偻跛 而行,已数年矣,服药无功,止药却愈。因秋暮涉水病复作,医氏使服四斤丸,其父李仲安乃乞药于戴人。戴人曰∶近日服何药?仲安曰∶四斤丸。曰∶目昏赤未?其父惊曰∶正暴发。戴人曰∶宜速来,不来则丧明矣。始来策杖而行,肿无所见。戴人先令涌之,药下忽走二十行,两目顿明,策已弃去。比再涌泄,能读宫历日,调一月,令服当归丸,健步而归矣。

〔仲〕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得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禀,四续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便为历节。(桂枝加黄 汤之类治之。)

〔丹〕恂 脚底如锥刺痛,或 肿,手腕亦痛而肿,大便泄滑,里急。此血少又下焦血分受湿气为病,健步丸
主之。(手腕恐是足腕。)
生地(一两半) 苍术芍药陈皮(各一两) 大腹子(三钱) 牛膝(半两) 归尾 茱萸 黄芩(各一两)桂枝(三钱)
上为丸,每服百丸,白术通草煎汤,食前下之。

〔《三因》〕十全丹 治香港脚上攻,心肾相击,足心隐痛,小腹不仁,烦渴,小便秘或利,关节挛,皮疼痛,神效不可具述。
肉苁蓉(酒浸) 石斛(酒浸) 狗脊(去毛) 萆 茯苓牛膝(酒浸) 地仙子 远志(去心,炒。各一两) 熟地(三两) 杜仲(去皮,炒,三两)
上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盐汤任下。

〔《本》〕治肝肾风虚气弱,脚不可践地,腰脊疼痛,风毒注下经,行止艰难,小便余沥。此药补五脏内伤,调中益气凉血,强筋骨,益智轻身耐老,续断丸
思仙木(五两,即杜仲五加皮防风薏苡仁羌活川续断(各三两) 萆 (四两) 生地(五两)牛膝(酒浸,三两)
上为末,好酒三升,化青盐三两,用木瓜半斤,去皮子,以盐酒煮木瓜成膏,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食前,温酒盐汤下。

〔《本》〕疗丈夫腰脚,缓急,行履不稳者。以萆 二十四分,合杜仲八分,捣筛,每日温酒和服三钱匕,增至五钱。忌食牛肉

〔《活》〕薏苡仁酒 治脚
薏苡仁牛膝(各二两) 海桐皮五加皮独活防风杜仲(各一两) 熟地(一两半) 白术(半两)
上锉为粗末,散入生绢袋内,用好酒五升浸,春秋冬二七日,夏月盛热,分作数帖,逐帖浸酒。每日空心温服一盏或半盏,日三四服,常令酒气醺醺不绝。久服觉皮肤下如数百条虫行,即风湿气散。

〔《本》〕去风补血益气,壮筋骨,强脚力,虎骨酒
胫骨(真者) 萆 仙灵脾薏苡仁牛膝熟地(各二两)
上细锉,绢袋盛,浸酒二斗,饮了一盏入一盏,可得百日。妇人去牛膝

〔丹〕六七叔婆,血少气多,大便后脚痛而麻。
当归(二钱半) 芍药白术(二钱) 陈皮青皮(一钱) 地黄(一钱半) 川芎(五分) 甘草(少些)桃仁(十八个) 分二帖煎。
香港脚壅肿,便溺阻隔,心下痞满,饮食不消,宜微利之。(方见内伤湿热条。)
香港脚多属肺气实。经云∶肺病者汗出,尻阴股膝髀 足皆痛,故戴人治香港脚用涌法者,良由此也。又《千金方多汗之者,亦泻肺之法也。今集疏肺气之方于左。

〔子和〕魏德新因赴冬选,犯寒而行,真元气衰,加之坐卧冷湿,饮食失节,以冬遇此,遂作骨痹。骨属肾也,腰之高骨,坏而不用,两胯似折,面黑如炭,前后 痛,痿厥嗜卧。遍问诸医,皆作肾虚治之。予先以玲珑灶熨蒸数日,次以苦剂上涌寒痰三二升,上实下虚,明可见矣。次以淡剂使白术除脾湿,茯苓肾水,又刺肾 、太溪二穴,二日一刺。前后一月,平复如故。
孙少府监韩彦正暴得疾,手足不举。诸医皆以为风,针手足,亦不知痛。遂召孙诊之。孙曰∶此香港脚耳。用槟榔末三钱,生姜三片,干紫苏七叶陈皮三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渣热服,数次而愈。
脚肿者,槟榔散主之。
陈皮(一大握) 苍术(炒,一握) 酒半盏(同以上药煎)
上煎数沸,调槟榔末二钱,食后服

〔《圣》〕治香港脚及风寒湿,四肢挛急,脚疼不可践地。用紫苏二两,捣碎,水三升,研取汁,以苏子汁煮粳米粥二合,和葱、豉、椒、姜食之,即止。
槟榔紫苏例。

〔世〕治一切香港脚奇方。用穿山甲前两足者,烧存性,研细,入麝香当门子少许,多少随人斟酌。要服此药,去他事,至晚不可进饮食,候至夜深腹空时调服,坐卧随意。及鸡鸣,又一服,痛立止,过一二日便能步履如常,极妙如神。

〔《千》〕治香港脚十二风痹不能行,松叶酒。用松叶六十斤,细锉 咀,以水四石,煮取四斗九升,以酿五斗米,如常法。另煮松叶汁以渍米,并 饭,泥酿封头,七日后澄饮之,取醉。得此酒力者甚众。

〔《本》〕虎骨酒腰脚痛挛急,不得屈伸,及腿膝冷麻。
虎骨一具,及胫骨二茎,酥炙黄,捶碎,无灰酒三斗,密封七日,空心晚食,酒随意饮。

〔崔〕治腰脚蒸法。取黄荆叶不限多少,蒸熟热置于瓮中,其下着火温之,以病患置于叶中。须臾,汗出叶中,旋旋吃饭,稍倦即止,以绵衣盖避风,仍进葱豉酒,以瘥为度。

〔世〕治诸般香港脚,一服除根。
防风(三钱,去芦) 羌活蝉蜕(各三分) 薄荷(五分) 紫苏(四分)
上晒干为末,每服五钱,以无灰酒半碗,热调服讫。服至一时久,即煎后药,汤倾桶内,披浓衣于桶上坐,勿令走了药气,将脚腿熏之,当自下而上汗出,直至顶门,其出如水,尽为度。熏洗用∶
紫苏(半斤) 忍冬花(四两) 木馒头(七个) 苏木(二两)
上为粗末,水一中样桶,煎药味出,分三度添用,只一用,永除根。

〔垣〕香港脚渫洗法。《活人书》曰∶凡香港脚服补药及用汤渫洗,皆医之大禁也,为南方外感湿气乘虚袭人为肿痛而言,非为北方内受湿气注下肿痛而言也。盖湿气不能外达,宜淋渫开导,泄越其邪,名曰导气除湿汤
威灵仙防风荆芥当归地骨皮升麻白芍 蒴 叶
等分锉细,水二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渣,热淋洗无时。

〔世〕治脚赤肿。杉皮煎浓汤洗数次,立愈。(本草云∶用杉节殊效。)

〔《千》〕治岭南香港脚从足至膝胫肿满连骨疼者。用蓖麻子叶,切蒸薄裹,三二易,即消。治岭南香港脚从足至膝胫肿满连骨疼者。蒴 根锉碎,和酒醋共三分,根一分,合蒸熟,封裹肿上,二三日即消。亦治不仁

〔《简》〕治香港脚连腿肿满久不瘥方。黑附子一两,去皮脐,生用,捣为散,生姜汁调如膏,涂敷肿上,药干再涂之,候肿消为度。

〔《山》〕治香港脚。用无名异化牛皮胶,调匀贴患处。

〔世〕治远行脚肿,用之可行千里,轻便甚妙。
防风细辛草乌
上等分为末,掺内鞋底内。如着前鞋,即以水微湿过,然后掺药

〔《食》〕疗香港脚风痹不仁,五缓筋急熊肉半斤,于豉汁中和姜、椒、葱白、盐、酱作腌腊,空腹食之。

〔《玉》〕针香港脚肿痛∶三里绝骨(各二寸半。) 丘墟(针入一寸,泻之。) 行间(五分,留八吸泻之。)解溪(留十吸泻之,针入五分。) 商丘(针入五分,泻十吸。)

〔《撮》〕治香港脚诸穴,随经选用之∶陷谷(三分,泻之。)行谷(五分,泻之,灸。) 中封(泻之,灸。)侠溪(先泻后补,灸。) 阳辅绝骨(各二寸半,泻之,灸。) 通谷(一分,泻之,灸。)

〔东阳〕香港脚针灸大法∶(此法与《千金》同,兼服药。) 风市(百壮。三报穴,正身平立垂手指尽处大筋上是。) 伏免(病患端坐离膝盖上七寸,以左右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状是穴,可灸五十壮,三报穴。)
犊鼻(五十壮,三报穴。) 膝眼(二十壮。) 三里上廉下廉绝骨(各五十壮。凡上项诸穴,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令尽壮数为佳。凡一脚病即灸一脚,两脚病灸两脚,弱者看轻重加减,不可执一,灵验不可述也。)

扁鹊〕又香港脚∶肾气(脐傍相去各四寸。) 肩井三里气海 交龙

〔《撮》〕寒湿香港脚,红肿生疮∶中封(五分,泻之。) 阳辅绝骨(各二寸半,泻之,灸。)

〔《集》〕又法∶行间三里照海昆仑绝骨京骨委中三阴交

〔《玉》〕两足麻,足腿膝无力∶风市(在腿外廉垂手中指点到处是穴,针五分,补多泻少 留五呼,先泻成,后补生。)

〔《集》〕又足不能行∶丘墟行间昆仑太冲阳辅三阴交复溜三里(大治足不行)

〔《本》〕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唯香港脚、头风上气药不绝,余则随其发动临时消息。但有风气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得通泄则不困剧,所谓通泄者,如麻黄牵牛郁李仁之类是也,不必苦寒利药也。

〔垣〕《外台》云∶第一忌嗔,嗔则心烦,烦则香港脚发。第二禁大语,大语则伤肺,肺伤亦发动。又不得露足当风入水,以冷水洗脚,两脚胫尤不宜冷,虽暑月常须着绵裤,至冬寒倍令两胫温暖,得微汗大佳。根据此将息,气渐薄损,每至寅丑日割手足甲,割少侵肉去气。夏时腠理开,不宜当风卧睡,睡觉令人按 ,勿使邪气稽留,数劳动关节,常令通畅,此并养生之要,拒风邪之法也。寻常有力,每食后行三五百步,疲倦便止,脚中恶气,随即下散,虽浮肿气,不能上也。

〔罗〕凡治此疾,每旦早饭任意饱食,午饭少食,晚饭不食,弥佳。恐伤脾胃营运之气,失其天度。况夜食则血气壅滞,而阴道愈增肿痛矣。

〔垣〕第一,凡饮食酒及 酪,勿使过度,过则伤损脾胃,下注于足胫跗肿,遂成脚疾。第二,欲不可纵,嗜欲多则香港脚发。凡饮食之后,宜缓行二三百步,不至汗出,觉困则止,如此则不能成壅也。经云∶逸者行之。又云∶病湿痹,忌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千》〕凡香港脚之病,极须忌房室牛羊鱼肉蒜韭菜菘菜蔓菁瓠子酒面酥油浮糜猪鸡鹅鸭,并忌大怒,惟得食粳粱粟米酱豉葱椒姜橘皮,又不得食诸生果子酸酢之食,犯者皆不瘥。
凡香港脚之病,始起甚微,多不令人识也。食饮嬉戏,气力如故,惟卒起脚屈,弱不能动,有此为异耳。凡香港脚之候,或见食呕吐,憎闻食臭,或有腹痛下利,或大小便闭涩不通,或胸中冲悸,不欲见光明,或精神昏惯,或喜迷忘,语言错乱,或壮热头痛,或身体极冷疼烦,或觉转筋,或肿或不肿,或 腿顽痹,或时缓纵不随,或复百节挛急,或小腹不仁,此皆香港脚状貌也。香港脚有肿者,有不肿者,其小腹顽痹不仁者,多不肿。小腹顽后不过三五日,即令人呕吐者,名香港脚入心。如此者,死在旦夕。其人黑瘦者易治,肥大肉浓赤白者难愈。黑人耐风湿,赤白不耐风湿,瘦人肉硬,肥人肉软,肉软则受病难愈。凡香港脚觉病候有异,即大怖畏,决意急治之,稍缓则气上胸胁,逆满气上肩息,急者死不旋踵,宽者数日必死,不可不急治也。但见心下急气喘不停,或自汗数出,或乍寒乍热,其脉促短而数呕吐不止者死。

4。肺痹烦满咳嗽肾胀尻踵脊代头,脾呕痞硬肢懈堕,心烦悸噫恐时休,数饮卧惊肝太息,饮秘胀泻在肠究,胞秘沃痛鼻清涕三焦胃附胆无忧。
【注】久病皮痹,复感于邪,见胸满而烦喘咳之证,是邪内传于肺,则为肺痹也。久病骨痹,复感于邪,而见腹胀,尻以代踵,足挛不伸,脊以代头,伛偻不直之证,是邪内传于肾,则为肾痹也。久病肌痹,复感于邪,而见呕涎心下痞硬,四肢懈堕之证,是邪内传于脾,则为脾痹也。久病脉痹,复感于邪,而见心烦心悸嗌干噫气,有时则恐之证,是邪内传于心,则为心痹也。久病筋痹,复感于邪,而见喜饮小便数多,夜卧则惊,太息之证,是邪内传于肝,则为肝痹也。久不巳复感于邪,脏实不受而传腑者,凡见喜饮小便秘,不胀则泻,不泻则胀之证,是邪内传于大小肠,则为肠痹也。凡见少腹胞中,按如沃汤状而痛,小便秘涩,鼻流清涕之证,是邪内传于膀胱,则为胞痹也。三焦附于膀胱,从水道也。胃痹附于大,小二肠,从传化也。胆为清净之腑,不受邪,故曰无忧也。
小续命汤 增味五痹汤
5。虚加减小续命,实增味五痹汤,麻桂红花芷葛附,虎羊耆草二防羌。
【注】虚,谓气虚之人病诸也。宜用加减小续命汤,风胜行痹防风,寒胜痛痹附子,湿胜着痹防己皮痹黄耆桂枝,皮脉痹姜黄或加红花肌痹葛根或加白芷筋痹羚羊角或加续断骨痹虎骨或加狗脊。有汗减麻黄,便溏减防己,寒胜减黄芩干姜,热胜减附子石膏,加减治之。实,谓气血实之人病诸也。宜用增味五痹汤,即麻黄桂枝红花白芷葛根附子虎骨羚羊角黄耆甘草防风防己羌活也。行痹羌活防风为主,痛痹麻黄附子为主,着痹以防己,羌活为主,皮痹黄耆桂枝皮为主,脉痹红花桂枝为主,肌痹葛根白芷为主,筋痹羚羊角为主,骨痹虎骨为主,增味于五痹治之可也。
木通汤 附子五苓散 苍术五苓散
6。三痹木通长流水,湿加防己风羌防,寒痹附麻分汗入,胞肠五苓附子苍。
【注】三痹;谓行痹痛痹着痹也。宜用木通一味,不见水者二两,以长流水二碗,煎一碗,热服取微汗,不愈再服,以愈为度。若其痛上下,左右流走相移者,加羌活防风以袪风邪。其痛苦甚者,有汗加附子无汗麻黄,以去寒邪。其痛重着难移者,加防己以胜湿邪。其所应加之药,不可过三钱,弱者俱减半服。胞痹宜用五苓散附子肠痹五苓散苍术,以利寒饮也。五苓散方在伤寒门。
三痹汤 独活寄生汤
7。三痹十全无白术,牛秦续杜细独防,独活加桑除耆续,入脏乘虚久方。
【注】三痹,谓三痹汤,即十全大补汤无白术,加牛膝秦艽续断杜仲细辛独活防风也。独活,谓独活寄生汤,根据三痹汤方加桑寄生,除去黄耆续断也。此皆治五痹不巳,乘虚入脏,反留连日久,谓理痹病之方也。
黄耆益气汤
8。黄耆气虚皮痹,皮麻不知痒与疼,补中益气加红柏,味秋芩夏桂加冬。
【注】气实麻木,用小续命汤加麻黄治之。气虚麻木,用黄耆益气汤
,即补中益气汤加红花黄柏也。秋加五味子,夏加黄芩,冬加桂枝皮。
蠲痹汤 加味升阳散火汤
9。蠲冷痹寒厥,附归耆草桂羌防,肌热如火名热痹,羚犀升阳散火汤
【注】蠲痹汤,即附子当归黄耆,炙草,官桂,羌活防风,治痹病而身寒无热,四肢厥冷,名曰冷痹也。加味升阳散火汤,即内伤门升阳散火汤加羚羊角犀角,治痹病肌热如火,名曰热痹也。

2。痿病足兮痹病身,仍在不疼痛里分,但观治痿无风药,始晓虚实别有因。
【注】痿之证,今人多为一病,以其相类也。然痿病两足痿软不痛,痹病通身肢节疼痛。但观古人治痿,皆不用风药,则可知痿多虚,多实,而所因有别也。

论篇》曰∶,其时有死者,或疼脉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伯曰∶其入脏者,死。其流连筋骨间者,疼久。其流皮肤间者,易已。(入脏者,死。以神去也。筋骨疼久,以其定也。皮肤易已,以浮越也。由斯深浅,故有不同。)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正理论》曰∶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故循脉上下,贯五脏六腑也。(营行脉内,故无所不至。)卫者,水谷之捍气也。其气 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捍气,谓浮盛之气也。以其浮盛之气,故 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中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谓脉外也。盲膜,谓五脏之间,膈中膜也。以其浮盛,故能布散于胸腹之中,空虚之处,熏其盲膜,令气宣通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和,故不为。(夫营卫之所行者,如此必逆,营卫之气则病,而顺营卫之气则愈。则此营工者,乃气也。非筋、骨、肌,皮、脉与五脏六腑之有形者也。不与风寒湿三气相合者也,故营卫在人不为也。)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不仁者,皮顽不知有无也。)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病本生于风寒湿气,故阴气益之也。)其热者,阳气多,气少,病气盛,阳遭,故为痹热。(阴气不胜故为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言之所以痛者,以其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故曰∶其寒气胜者,为痛痹也。之所以不痛者,以病久则邪气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之脉有时而疏,故亦不为痛也。之所以不仁者,以其皮肤之中少气血以为之,营运故皮顽不动,而为不仁也。之所以体寒者,以卫气少营气多,惟营气多则与病气相益,故寒冷也。之所以体热者,以卫气多营气少,故邪气盛,则风气为阳,阳与营气相遭,而阴气不能胜之,故为痹热也。之所以为湿者,以其与湿甚也。卫气少,营气多,两因相感,故汗出而湿也。之所以燥者,虽未之言而即湿者,以反观之,则卫气多,营气少,遇热太甚,两阳相感,则可以知其为燥也。)夫之为病不痛何也?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虫,谓皮中如虫行。纵,谓纵缓不相就。)

《巢氏病源》小儿马候∶马喉痹相似,亦是风热毒瓦斯客于咽喉颔颊之间,与血气相搏,结聚肿痛,其状从颔下肿连颊,应喉内痛肿塞,水浆不下,甚者脓溃。毒若攻心,则心烦懊闷至死。
千金》凡喉痹深肿连颊,吐气数者,名马喉痹,治之方。
上以马衔一具,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千金》又方
上以马鞭草根一握,勿中风,截去两头,捣取汁服。
千金翼》治马喉痹方。
上烧马蔺根灰一方寸匕,烧桑枝,沥汁和服。

论篇》曰∶,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入脏者死,以神去也。筋骨疼久,以其定也。皮肤易已,以浮浅也。由斯深浅,故有不同。)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正理论》曰∶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荣行脉内,故无所不至。)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 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悍气,谓浮盛之气也。以其浮盛之气,故 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中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谓脉外也。肓膜,谓五脏之间鬲中膜也。以其浮盛,故能布散于胸腹之中,空虚之处,熏其肓膜,令气宣通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夫荣卫之所行者如此,必逆荣卫之气则病,而顺荣卫之气则愈。则此荣卫者,乃气也,非筋骨肌皮脉与五脏六腑之有形者也。不与风寒湿三气相合者也。故荣卫在人不为也。)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不仁者,皮顽不知有无也。)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病本生于风寒湿气,故阴气益之也。)其热者,阳气多,气少病气胜阳遭,故为痹热。(阴气不胜故为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言之所以痛者,以其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故曰∶其寒气胜者,为痛痹也。之所以不痛者,以病久则邪气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之脉有时而疏,故亦不为痛也。之所以不仁者,以其皮肤之中,少气血以为之营运,故皮顽不动,而为不仁也。之所以体寒者,以卫气少营气多,惟营气多则与病相益,故寒冷也。之所以体热者,以卫气多,营气少,故邪气胜,则风气为阳,阳与营气相遭,而阴气不能胜之,故为痹热也。之所以湿者,以其遇湿甚也,卫气少,营气多,两相感,故汗出而湿也。之所以燥者,虽未之言而即湿者,以反观之,则卫气多,营气少,遇热太甚两阳相感,则可以知其为燥矣。)夫之为病,不痛何也?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虫,谓皮中如虫行。纵,谓纵缓不相就。)

五痹皮脉肌筋骨,
者,气闭塞不通流也,或痛痒,或麻痹,或手足缓弱,与痿相类。但痿属内因,血虚火盛,肺焦而成;风寒湿三气侵入而成,然外邪非气血虚则不入,此所以久亦能成痿。又中风之一,但纯乎中风则阳受之,风寒湿三气,则受之,所以为病更重。观宋明医钱仲阳,自患周痹偏废,不能全愈可见。
上多风湿寒湿
经言∶春为筋痹,夏为脉,仲夏为肌肉,秋为皮痹,冬为骨痹。言皮、脉、肌、筋、骨,各以时而受风寒湿之邪也。大概风湿多侵乎上,肩背麻木,手腕硬痛;寒湿多侵乎下,脚腿木重;若上下俱得,身如板挟,脚如石坠。风寒湿多少治之。风多,痛走不定;寒多,掣痛周身拘急,手足冷痹,与痛风无异;湿多,浮肿,重着一外不移。风多,乌药顺气散三痹汤越婢汤、单 丸。
寒多,五积散,加天麻附子,或蠲痹汤寒湿五积交加散。湿多,川芎茯苓汤当归拈痛汤防己黄汤羌活胜湿汤续断丸。又冷痹,身寒不热,腰脚沉冷,即寒痹之甚者,三痹汤合三五七散,或舒经汤附子理中汤。又热痹,或湿生热,或风寒郁热,身上发鼠走,唇口反纵,肌肉变色,宣明升麻汤。风寒湿热痹二炒苍柏散等分,加虎胫骨防风减半,水煎服。
皮顽脉涩证多烦,肌肉不仁筋骨屈。
风寒湿三邪交侵,在皮则顽不自觉,遇寒则急,遇热则纵,应乎肺,其证气喘烦满;在脉则血滞,六脉涩而紧,面无色,应乎心,其证心烦上气嗌干善噫;在肌肉则四肢不仁,应乎脾,其证怠惰呕吐;在筋则屈而不伸,应乎肝,其证夜卧多惊,溺涩,小腹痛。在骨则重不能举,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应乎肾,其证心腹胀满。初入皮肤血脉,邪轻易治;留连筋骨,久而不痛不仁者难治;久久不愈,五痹复感三邪,入五脏,卧不起床,泻多食少,亦如中风入脏者死。
祛邪后分气血痰,
初起强硬作痛者,宜疏风豁痰;沉重者,宜流湿行气。久病,分气血虚实,痰瘀多少治之。气虚痹者,关节不充,一身如从水中出,阳虚阴盛也,四君子汤加肉桂、生附,或川附丸血虚痹者,皮肤不仁济生防风汤,或黄 建中汤去饴加桂枝。挟瘀血者,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挟痰者,手足麻,多睡眩晕济生茯苓汤,或二陈汤加竹沥、姜汁。肾脂枯涸不行,髓少筋弱,冻栗挛急者,十全大补汤地仙丹。通用五痹汤,擦法。
补早反令经络郁。
初病骤用参、 、归、地,则气血滞而邪郁经络不散。虚者,乌头粥、行湿流气散主之。
麻属气虚木痰瘀,
此概言之耳。有因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麻木并作者;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盖麻犹也,虽不知痛痒,尚觉气微流行,在手多兼风湿,在足多兼寒湿。木则非惟不知痛痒,气亦不觉流行,常木为瘀血碍气,间木为湿痰。总皆经络凝滞,血脉不贯,谓之不仁,或兼虚火,则肌肉 动,不可误作风治。周身掣痛麻木者,谓之周痹,乃肝气不行也,宜先汗后补,黄 汤。开麻木暂退,闭目甚者,升阳和中汤。皮肤麻木者,补气汤。手足麻,气虚者,补中益气汤当归陈皮,加五味子白芍、生甘草。虚甚挟风者,补中益气汤正料,加乌药附子羌活防风天麻十指麻木,胃有湿痰死血者,二陈汤加二术、红花桃仁,少加附子行经。左手脚腿偏麻疼痛,右口角并眼牵引侧视者,表有风也,宜天麻黄 汤。两腿麻木者,导气汤两脚麻木如火热者,三妙丸
治同风戒酒醋。
凡味酸伤筋则缓,味咸伤骨则痿,令人发热,变为痛痹麻木等证。慎疾者,戒鱼腥、面酱、酒醋。肉属阳助火,但可量吃,若浓味过多,下必遗溺,上必痞闷,先用二陈汤加芍药黄连降火,然后用本证药。

经义
黄帝问曰∶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为骨痹;以春遇此为筋痹;以夏遇此为脉痹;以至阴遇此为肌痹;以秋遇此为皮痹
○帝曰∶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荣,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其热者,阳气多,气少病气胜,阳乘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气盛,雨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
○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素问》)
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阴阳俱病命曰风痹
○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灵枢》)
哲言
经热则络血则痿。
○邪中于经则,邪中于络则痿。(叶天士)
∶有分肉者;有于营卫者;有躯壳之内胸胁之间者;有气分者;有血分者。分肉者,则痛痹、周痛之类是也;于营卫者,则中风、四肢苦烦之类是也;躯壳之内胸胁之间者,胸痹之类是也;气分者,黄胆之类是也;血分者,血痹之类是也。虽同而之所在不同,证亦因之迥异,不可不察也。
痉病非风不成,虽有寒亦附于风而已;痹病非寒不成,虽有风亦附于寒而已。(魏荔彤
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盖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如《论》曰∶风气胜者为行痹。盖风者善行数变,故其为,则走注历节,无有定所,此阳邪也。
曰∶寒气胜者为痛痹。以血气受寒则凝涩留聚,聚则为痛,此阴邪也。曰∶湿气胜者为着。以血气受湿则濡滞,濡滞则肢体沉重而疼痛顽木,留着不移,亦阴邪也。凡此三者,即之大则也。此外如脏腑,虽以饮食居处皆能致之,然必重感于邪,而内连脏气,则合而为矣。若辨其轻重,则在皮肤者轻,在筋骨者甚,在脏腑者更甚。若辨其寒热,则多热者方是阳证,无热者便是阴证。然阴邪,惟寒者多而热者少,此则不可不察。
○《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又曰∶在阳者命曰风,在阴者命曰,何也?盖三气之合,乃专言痹证之所因也。曰在阳为风,在,又分言表里之有殊也。如风之与,本皆由感邪所致,但外有表证,而见发热头疼等证,或得汗即解者,是皆有形之谓,此以阳邪在阳分,是即伤寒中风之属也。故病在阳者命曰风。若既受寒邪,而初无发热头疼等证,或有汗,或无汗,而筋骨之痛如故,及延绵久不能愈者,是皆无形之谓,此以阴邪直走分,即诸之属也。故病在阴者命曰。其或既有表证,而疼痛又不能愈,此即半表半里、阴阳俱病之证。故阴阳俱病者,命曰风痹。此所以风病在阳而痹病也。然则诸者皆在分,亦总由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经》曰∶邪入于,正谓此也。(张景岳)
补编
太阳病骨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为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血痹病从何得之?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汁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风痹状,黄 桂枝五物汤主之。(《金匮》)
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参以补血之剂。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参以补火之剂。所谓热则流通,寒则凝塞,通则不痛也。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参以补脾之剂。盖土旺则能胜湿,而气足自无麻顽也。(程钟龄)
痛痹一证,肝肾为病,筋脉失于荣养,虚火乘于经络,红肿疼痛。若肿痛而不红,得温稍定者,又属虚寒也。初起恶寒发热,类于伤寒,多肿痛于四肢经络之间,或左右移动,或上下游行,脉或大而数,或细而数,或细而涩,或大而空。医家认作风、寒、湿三气杂至之说,概以外邪为治,病势渐增,阴液渐耗,虚虚之祸,不可胜言。盖风自内动,湿热内生者,属阴虚有火,表之、清之,证变虚损者居多。寒自内发,寒湿内生者,属阳虚无火,表之、清之,证变中风者居多。即其人体实,果系外邪侵入,服表散清凉之药痛止肿消,亦必用扶脾益血之品以收后效。又有过服热药,胃中蕴热日深,筋脉不利,手足肿痛如锥,以阳明主宗筋,筋热则痛,历关节而为热痹。证见口渴面赤便秘溺短,脉数大有力,或洪大有力,所谓历节白虎风证。治宜芩、连、知、柏、生地、石膏元参之属,清热降火。然后热解筋舒,而痛方定。医家泥于风、寒、湿三气杂至之说,非表散风寒,则温经利湿,愈服愈热。虽然,《内经》有入脏者死,留连筋骨间者痛久,留皮肤间者易已之旨。足见内生之风、寒、湿三气,鼓舞于经络之中者,恐用攻耗之药,而脏气空虚,真阴欲竭。外入之风、寒、湿三气,鼓舞于经络之中者,恐用攻耗之药,而脏气受敌,真阳欲脱。况者,闭也。脉络涩而少宣通之机,气血凝而少流动之势。治法非壮水益阴,则补气生阳;非亟亟于救肝肾,则 于培脾胃,斯病退而根本不摇。倘泥三气杂至为必不可留之邪,日从事于攻伐,实者安而虚者危矣。(《会心录》)
痛痹之证,多有昼轻夜重者,正阴邪之在阴分也。其有遇风、雨、、晦而甚者,此阴邪侮阳之寒证也。
或得暖遇热而甚者,此湿热伤阴之火证也。有火者宜从清凉,有寒者宜从温热
筋脉拘滞,伸缩不利者,此血虚、血燥之证也,非养血养气不可。
○治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风湿等药,再伤阴气,必反增其病矣。(张景岳)
者,闭而不通之谓。正气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皆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致湿痰、浊血流注凝涩而得之。有卫阳疏,风邪入络而为者,治以宣通经脉,甘寒去热。
经脉受伤阳气不能护持而为者,治以温养通补,扶持生气。有暑伤气湿热入络而为者,用舒通络脉之剂,使清阳流行。有风湿肿痛而为者,用参、术益气,佐以风药。有湿热伤气,及湿热血络而为者,用固卫阳以却邪,及宣通营络兼治奇经。有肝阴虚邪入络而为者,治以寒苦滋阴,通逐缓攻。有寒湿入络而为者,以微通其阳,兼以通补为治。有气滞热郁而为者,从气分宣通为治。有肝胃虚滞而为者,以两补厥阴阳明为治。有风、寒、湿入下焦经隧而为者,用辛温宣通经气为主。有肝胆风热而为者,用甘寒和阳、宣通脉络为主。有血虚络涩及营虚而为者,以养营、养血为主。又有周痹行痹、肢筋痹,及风、寒、湿三气杂合之,亦不外乎流畅气血,祛邪养正,宣通脉络诸法。(《临证指南》)
肩背、肢节、骨腕、筋会之处注痛,多属痰凝气滞。不拘男女,取神旺气长者,令以口对患处,不呵不吸,极力努气,使气透入,觉暖至热,又易一人,以愈为度。肾虚腰痛,令掌心摩擦万遍,或令进气于肾俞之穴。
丹田冷者,亦摩擦而进气于脐轮,其功尤烈。
○痿疾者,偎卧于壮阴之怀,久之,生气和浃,病气潜消。(韩飞霞)
凡治痹证,不明其理,以风门通套药施之者,医之罪也。(《医门法律》)
选案
陆文湖,两足麻木,自服活血之剂不效,改服攻痰之剂又不效。半载后,两手亦麻,左脐下有尺许不知痛痒。余曰∶此《经》所谓着痹也。脉大无力,气血皆损,用神效黄汤加茯苓白术当归地黄十剂有效。更用十全大补汤五十剂始安。(李士材)
周巡台太夫人,先患手臂不仁,次渐足膝无力。服二陈、六君百剂,两足不能起立。更服鹿茸、虎胫、人参,疼痛非常。予谓积热肠胃,治宜用攻。公畏甚。予曰∶贼在关内,不速歼除,能安枕乎?公攒眉不敢,乃之曰∶予家制有河车大造丸,权服半月,再攻何如?公许诺。私以承气合白虎为丸与服,五日而痛止,十日而能行,更以回天丸调治三月而愈。
○郑秋田令眷,左胫浮肿,服苡仁防风汤,胫消,膝上麻痛,呕吐寒热
数日后,腿忽肿大,其色时黑时红,形如马面,口鼻俱全,敷药不退。予取旧驿络头烧灰,和贝母白芥、干马粪末,敷二次而消。内服加减漏芦汤寒热亦止,改服八珍汤调理而愈。(程华仲)
一人年七十外。患尾闾骨痛,脉沉迟细涩。其痛在督脉之根,督脉属阳,则阳分虚矣。方用鹿角胶以补督派,参、附温补下元而宣阳气,加归、地、枸杞、杜仲续断牛膝五加皮以补髓养血,用酒煎以行药力,数服而效。
○一老人早起梳洗,忽右手自肩膊至指尖其痛非常,不能屈伸。医谓老人血虚,余思血虚痛不应如是之骤,亦不至如此之甚。脉浮数而紧,乃风寒无疑,方用羌、防、秦艽川芎五加皮桂枝桑枝当归,服二剂痛减,手能运动,乃去羌活,加黄 ,倍当归,再服四剂而愈。(吴天士)
一人感受风湿,得白虎历节风证,偏身抽痛,足不履地者三年,百治不效。一夕,梦人与木通汤。遂以木通二两,长流水煎,服后一时许,偏身痒甚,上体发红丹如豆大,汗出至腰,上体便不痛矣。次日如前煎服,下体又发红丹,汗出至足,通身舒畅。一月后,人壮气复,步履如初。后治数人皆验,盖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也。(《证治准绳》)
湖南一行主人风疾在榻,交易写算,尚能应客。一卖药者在门,拥挤多人,有碍客商,恶之,命驱去。卖药者顾谓曰∶勿驱我,我为尔起足疾。主人耐之。问足废几年?曰∶三年矣。又问痛否?曰∶阴雨时掣痛。令铲骡蹄底下皮两许,酒洗炙末,炙乳香一钱和入,分三日酒冲服。三日后,能下榻移步,再服一料疾愈。江斯荇亲见其治,问予曰∶骡蹄治疯疾,书有之乎?予曰∶未之见也。问何以速效?予曰∶骡马善行去风,其力在蹄,加乳香,借酒力,安得不速?阿胶,骡皮所煎,尚能去风,况骡蹄乎?此虽在方书之外,实在理法之中,录之以广见识。(许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