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症
参考:过敏性紫癜
“血症” 相关论述
瘀血留滞作症,惟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症矣。然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凡欲治血,则或攻或补,皆当以调气为先。罗谦甫曰∶养正邪自除。必先调养,使营卫充实。若不消散,方可议下。但除之不以渐,则必有颠覆之害。若不守禁忌,纵嗜欲,其有不丧身者鲜矣。
血瘀作痛,或成形不散,在脐腹之下。若暂见停蓄而根盘未固者,只宜五物煎,或决津煎加减主之,则血无不去,痛无不止,足称神剂。
妇人形气病气俱实,或腹胀,或痛甚,而新有所逆,但欲行滞止痛者,宜通瘀煎、失笑散、玄胡当归散、加减四物汤之类,疏之导之,气通滞去,痛必自愈。若稍久且坚而欲消之磨之,宜三棱煎、万病丸之类主之。
形气强壮而瘀血不行,或大病结闭,或腹胀痛甚,有非下不可者,宜《良方》桃仁承气汤下之最捷,或用夺命丹、桃仁煎、穿山甲散、赤金豆之类皆可。然下须详慎,非有大实不得已之证,不宜妄用。
养正之法,当察阴阳上下,病之久新,及邪正强弱之势。其有停瘀虽甚而元气困弱者,不可攻。病久而弱,积难摇动者,不可攻。凡此之类,皆当专固根本,以俟其渐磨渐愈,乃为良策。如郁结伤脾者,宜用归脾汤、逍遥饮、寿脾煎。脾胃虚寒者,宜温胃饮、养中煎、六君子汤。肝肾虚寒者,宜大营煎、暖肝煎、理阴煎,或《良方》交加散亦可。脾肾虚寒,大便泄泻或不实者,宜胃关煎、理阴煎。病久脾肾气滞而小腹痛胀者,宜八味地黄丸。
肝火不清,血热而滞者,宜加味逍遥散。以上诸证,凡虚中带滞者,不妨于前药中各加行气导滞之品,此在用者之圆活也。
妇人久 宿痞,脾肾必亏,邪正相搏,牢固不动,气联子脏则不孕,气联冲任则月水不通。内治之法宜如前,外以阿魏膏贴之,仍用熨痞方,或用琥珀膏亦可。然必须切慎七情及六淫、饮食起居,而不时随证调理,庶乎可愈。
一种或多种脂蛋白升高,或出现异常脂蛋白者,称高脂蛋白血症,它常与高脂血症并存。临床观察发现,血胆固醇增高与冠心病的发病有因果关系。研究证实,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可以减少冠心病发病的危险,血清总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的危险性就降低2%。故此,积极防治高脂蛋白血症,对老年人的健康十分重要。
[发病原因]
高脂蛋白血症的发病原因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但不同类型的高脂蛋白血症在病因上又略有差异,概括起来其发病原因主要有:
1.遗传因素。如Ⅱ型高脂蛋白血症为家族性遗传疾病,至少有家属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属性联合高脂血症、多基因性高胆固醇血症等三种不同的遗传本质。
2.先天因素。各型不同的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均存在分子缺陷,如载脂蛋白或脂蛋白的缺乏或缺陷、产生过多、清除障碍、异常增高等,或某种酶的缺乏、缺陷或活力受抑制,或细胞受体的缺乏或缺陷等。
3.饮食因素。平素喜食高糖,高胆固醇,高脂饮食者,易患本病。如动物性脂肪(肥肉等)、全脂奶、奶油、黄油、奶酪、动物内脏、蛋黄、鱼子、饱和植物油(棕榈油、椰子油等)等。长期饮酒,由于酒精刺激脂肪组织脂解,降低脂蛋白脂酶的活力,亦易患本病。
4.疾病影响。某些疾病可成为本病的原发疾病或诱发因素。主要有:肾病综合征、肥胖、甲低、柯兴氏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肾功能衰竭、酒精中毒、肝脏疾病、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5.药物影响。主要有:噻嗪类利尿剂、速尿、异维生素a酸、同化类固醇等。
本病属于中医的“痰浊”、“湿热”、“肥胖”等病证范畴。素体脾肾亏虚,复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醇酒厚味,或喜静好坐,或七情劳伤等,终致脾肾本虚,痰浊或湿热郁积,发为本病。
[临床表现]
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的标准,高脂蛋白血症可分为五型,即Ⅰ型高乳糜微粒血症、Ⅱ型高β脂蛋白血症、Ⅲ型异常β脂蛋白血症、Ⅳ型高前β脂蛋白血症、Ⅴ型高前β脂蛋白血症及乳糜微粒血症,最常见发病的是Ⅱ、Ⅲ、Ⅳ型。
Ⅱ型临床表现特点是可见睑黄斑瘤,肌腱黄色瘤,肘、膝、臀等处可见结节状黄色瘤,青年角膜弓,早年即有进展迅速的动脉粥样硬化表现;Ⅲ型常伴有肥胖,可见皮下结节状黄色瘤,有冠状动脉与周围动脉粥样硬化表现,进展迅速,且常伴有血尿酸增高表现;Ⅳ型在四肢、躯干可见皮疹状黄色瘤,眼底可见视网膜脂血症表现,常可早发冠心病、中风,动脉粥样硬化呈进展性,可并发胰腺炎、糖尿病等。
[预防措施]
高脂蛋白血症的发病由于多与先天性或遗传性的分子缺陷有关,所以预防措施只能从改善环境因素入手,减轻或延缓本病的发病。
1.积极防治原发疾病。可有效地预防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
2.饮食预防。注意饮食结构对防治本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平素应以低糖、低脂、低胆固醇饮食为主,少食动物性脂肪、全脂奶粉、奶油、奶酪、黄油、动物内脏、动物脑、鱼子、蛋黄、饱和植物油(如棕榈油、椰子油等),提倡多食鱼和贝类、谷类、豆类、蔬菜、水果,同时少饮酒或不饮酒。
3.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避免久坐、久卧,以防脂肪蓄积而肥胖。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抑郁恼怒,以防肝郁气滞而致气滞津停,痰湿内生而发本病。
5.慎用某些药物。“发病原因”中所提的药物尽量少用或不用。
6.药膳防治。常吃鲜连皮冬瓜,可降脂减肥;黑木耳烧瘦肉,有活血降脂之功;赤小豆煮粥常服,可防治高年高血脂及肥胖症;常吃山楂片,可消食降脂。
[治疗方法]
1.控制饮食。低脂饮食对本病的治疗非常重要,这是治疗本病的第一步,必须限制总热量的摄入,使体重正常化,膳食中脂肪成分不超过总热量的30%,胆固醇摄入量限制在每天150~300毫克,具体饮食的宜忌可参照“预防措施”。
2.药物治疗。Ⅱ型用消胆胺,开始每次4克,每日4次,维持量每日16~22克,或用β谷固醇,每次3~6克,每日3次;Ⅲ、Ⅳ型双安妥明,每次500毫克,每日2~4次。此外尚有降脂复方制剂可供选用,如脉舒、脉康、脉通、血脂平、心脉宁等。
3.中医辨证论治。脾气虚弱,痰浊内盛,表现为体胖乏力、纳呆、头晕、胸闷者,可选用二陈汤合四君子汤加味(法夏10克、陈皮15克、茯苓15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山楂30克、泽泻10克、甘草5克)以健脾气,除痰浊;肝肾亏损,脉络瘀阻,表现为头晕腰酸、身体多处有黄色斑瘤者,可用降脂汤加减(何首乌30克、草决明15克、枸杞子15克、丹参15克、红花10克、山楂30克、三七3克)以补肝肾,通血脉。
4.单方验方。可据证选用以下方药。
(1)白金丸:每次6克,每日3次,20天为1疗程,可连续用2~3个疗程,用于痰浊偏盛者。
(2)大黄粉:装胶囊,每次服1克,每日2次,用于大便干结,有瘀浊者。
(3)复方山楂片:山楂30克、葛根15克、明矾1.2克,制成片剂,为1日量,分3次服,用于胆固醇偏高明显者。
(4)白僵蚕:单味研末,每次3克,每日3次,2个月为1疗程,对降胆固醇、甘油三酯效果显著。
(5)降脂合剂:首乌、丹参、茵陈、桑寄生、山楂、草决明各30克,每日1剂,服用1~2个月,对本病的Ⅱ、Ⅲ、Ⅳ型均有较好疗效。
(6)复方山楂煎剂:山楂50克、元胡、菊花、红花各15克、丹参30克、麦芽40克,水煎服,每日1剂,疗程3周,有降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作用。
(7)荷蒲冲剂:荷叶100克、蒲黄80克,共研细末,装胶囊,每次5克,每日3次,20天为1疗程,用于痰瘀偏盛者。
(8)萆薢:单味萆薢,研细末,每次6克,每日3次口服,2个月为1疗程,有显著的降脂作用。
5.药膳治疗。菊苗(甘菊之嫩苗)、粳米各等量,菊苗洗净切细,煎水取汁,加粳米,熬成稀粥,冰糖调味,常服可降脂、降压;荷叶(鲜)1张,切细煎水取汁150毫升,加粳米50克、冰糖适量,熬成稀粥,温服,老年性高脂血症、高血压患者常服之,有良好效果。
人有一时狂吐血者,未有不本之火者也。然血已吐出如倾盆,则火必变为虚火矣。实火可泻,而虚火断不可泻,况血已吐出,无血养身,而又用泻火之药,以重伤其胃气,毋论血不能骤生,而气亦不能遽转,往往有至气脱而死者。治法不可止血,而当活血,尤不可活血,而急当固气。盖气固则已失之血可以渐生,未失之血可以再旺耳。方用固气生血汤∶
黄 (一两) 当归(五钱) 荆芥(炒黑,二钱) 水煎服。一剂血止,再剂气旺,四剂血各归经,不致再吐矣。
此方即补血汤之变,全在荆芥引血归于气分之中,引气生于血分之内,气血之阴阳既交,则水火之阴阳自济,断不至脏腑经络再有拂逆,使血冲击而再呕也。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宜急固,吐血不治血而治气,前人已有言之者,余不必再论也。大约此方,治初起呕狂血者,若吐血既久,尚宜斟酌。
此症用黄荆汤亦神。
生地(四两) 炒黑荆芥(三钱) 煎服血止。
人有久吐血而未止,或半月一吐,或一月一吐,或三月数吐,或终年频吐,虽未咳嗽,而吐痰不已,委困殊甚,此肾肝之吐也。夫吐血未必皆是肾肝之病,然吐血而多,经岁月未有不伤肾肝者。肾肝既伤,则水不能养肝,而肝木必燥,龙雷之火不能安于木中,必下克于脾胃,而脾胃寒虚,龙雷之火,乃逆冲于上,以欺肺金之弱,挟胃中之血,遂火旺而沸腾,随口而出矣。治法必肾、肝、肺三经统补之。
方用三台救命汤∶
熟地(半斤) 麦冬(三两) 丹皮(二两) 水煎二碗,一日服尽,不再吐。
熟地补肾以滋肝,麦冬清肺以制肝,丹皮去肝中浮游之火,又能引上焦之火以下归于肾脏,使血归经也。然非大用之,则火势燎原,何能止抑其炎炎之势,故必用重剂,则滂沱大雨,而遍野炎氛始能熄焰。至于火息血静,用地黄丸调理三年,乃延生之善计,愿人守服以当续命膏也。
此症用填精止血汤甚佳。
熟地(二两) 山茱萸(四钱) 麦冬(五钱) 北五味子(一钱) 炒黑荆芥(三钱) 白芍(一两)水煎服。十剂血不再吐。
人有吐黑血者,虽不至于倾盆,而痰嗽必甚,口渴思饮,此肾经之实火也。盖肾中之火,又挟心包相火并起而上冲耳。然而心包之火可泻,而肾火终不可泻,泻心包之火,必致有伤于肾,吾乃泻其肝,则二经之火不泻而自泻也。肝为心包之母,而肾之子也,母弱而子不能强,子虚而母亦自弱耳。方用两泻汤∶
白芍(一两) 丹皮(一两) 地骨皮(一两) 炒黑栀子(三钱) 玄参(一两) 水煎服。连服二剂,而黑血变为红色矣,再服二剂而咳嗽除,血自止,神效也。
夫黑乃北方之色也,黑血宜属肾,而乃兼属之心火者,亦犹火热之极,投于水中,则化为乌薪。心包之火同入于肾中,则火极似水,又何疑乎。今用两泻之汤,虽泻肝木,其实仍是两泻心包与肾经也。火得水而解,血得寒而化,此黑血之所以易变,而吐血之所以易止也。
此症亦可用三仙散火汤∶
玄参(三两) 生地(二两) 白芍(一两) 水煎服。二剂即止血。
人有感触暑气,一时气不得转,狂呕血块而不止者,此暑邪犯胃也。其症必头痛如破,汗出如雨,口必大渴,发狂乱叫,若作虚症治之,必反增剧,如当归补血汤又不可轻用也。法宜消暑热之气,而佐之下降归经之药,则气不逆,而血自止矣。
方用∶
青蒿(一两) 当归(五钱) 荆芥(炒黑,三钱) 石膏(一两) 麦冬(五钱) 玄参(五钱)大黄(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暑气消,口渴止,二剂而血归于经,诸症悉愈,不可再用三剂也。
此方名为解暑止血汤。青蒿能于解暑之中善退阴火,则阴阳既济,而拂抑之气自除,于是以石膏退胃火,麦冬退肺火,玄参退肾火,荆芥从上焦而引火下行,又得大黄ht 逐不再停于胃,又恐血既上越,大肠必然燥结,加入当归之滑,以助其速行之势,故旋转如环,而取效甚捷也。
此症亦可用散暑止血汤甚神。
大黄 生地 石膏(各三钱。)
人有痰中吐血如血丝者,日间则少,夜间则多,咳嗽不已,多不能眠,此乃肾中之火,冲入咽喉,而火不得下归于命门,故火沸为痰而上升,而心火又欺肺金之弱,复来相刑,是水之中,兼有火之气,所以痰中见血丝也。方用化丝汤∶
熟地(一两) 麦冬(五钱) 贝母(一钱) 玄参(五钱) 茯苓(三钱) 苏子(一钱) 地骨皮(三钱)沙参(三钱) 荆芥(炒黑,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血丝少,再剂而血丝断矣。
此方肺、肾、心三经并治,加之去痰退火之剂,消弭于无形,故能成功之速,倘不用补剂,而唯事于去痰退火,吾恐痰愈多而血愈结也。惟是既愈之后,不可仍服此方,宜服益阴地黄丸。方用∶
熟地(一斤) 山药(八两) 麦冬(十两) 北五味(三两) 山茱萸(八两) 丹皮(六两) 茯苓(六两)地骨皮(十两) 泽泻(四两) 蜜为丸。服一年,永不再发。
此症用还源汤亦佳。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炒黑荆芥(三钱) 地骨皮(五钱) 麦冬(三钱) 天门冬(二钱)甘草贝母(各三分) 桔梗(五分) 水煎服。三十剂愈。
人有久吐血,百计止之而不效者,盖血犯浊道也。夫火不盛与气不逆,则血俱不吐,当知气逆由于火盛,欲治气逆,必须降火。然而火盛既久,则火不能盛,气逆既久,则气更加逆,似乎泻火易而降气难,不知火泻则气亦随之而降矣。但火久则变为虚火,虚火宜引,而引火之药,多是辛热之味,恐反有助逆之虑,不若壮水以镇阳火之为得也。方用壮水汤∶
熟地(二两) 生地(一两) 荆芥(炒黑,二钱) 三七根末(三钱) 水煎调服。一剂而血即止,再剂而血即断,不再发也。
熟地与生地同用,补精之中,即寓止血之妙,荆芥引血而归于经络,三七根即随之而断其路径,使其入而不再出也。火得水而消,气得水而降,此中自有至理也。
此症单用三七根末三钱,加入童便一碗,调服即止。
人有大怒吐血,色紫气逆,两胁胀满作痛,此怒气伤血,不能藏而吐也。肝本藏血,逢怒则肝叶开张,血即不能藏矣。肝气本急,怒则更急,急则血自难留,故一涌而出,往往有倾盆而吐者。
况肝中原有龙雷之火,因怒而击动其火,于是劈木焚林,而血乃上越矣。血既上涌,肝无血养,自然两胁作痛,轻则胀满矣。治法急宜平其肝气,而少加清凉之品,则怒气一平,而龙雷之火自收,血症可愈。倘一味用止血之药,反足以拂其火热之性也。方用平肝止血散∶
白芍(二两) 当归(一两) 荆芥(炒黑,三钱) 炒栀子(二钱) 甘草(一钱) 丹皮(二钱)水煎服。
一剂而肝气平,二剂而吐血止,三剂气不逆,而胀痛尽除也。
芍药平肝,而又能益肝中之气血,同当归用之,则生血活血,实有神功。丹皮、栀子不过少凉其血,以清其火,以便荆芥之引经,甘草之缓急也。
此症用断红饮亦神效。
白芍当归(各一两) 荆芥(炒黑,三钱) 三七根末(三钱) 水煎调服。一剂即止血。
人有咯血者,血不骤出,必先咳嗽不已,觉喉下气不能止,必咯出其血而后快,人以为肺气之逆也,谁知是肾气之逆乎。肾气者,肾中之虚火也。虚火之盛,出于真水之衰,不能制火,致火逆冲而上,血遂宜大吐矣,又何必咳而后出,盖肺气阻之也。夫肺为肾之母,肾水者肺之顺子,肾火者肺之骄子也。肺本生肾水,而不生肾火,恶骄子之凌犯也,其骄子因肺母之偏于肾水,乃上犯劫夺肺金之血,而肺又不肯遽予,故两相牵掣而咯血也。方用六味地黄汤∶
熟地(一两) 山茱萸(三钱) 山药(三钱) 麦冬(一两) 五味子(一钱)茯苓泽泻丹皮(各二钱)水煎服。连服四剂,血必不咯矣,服一月全愈。
用六味汤以大资其肾水,用麦冬、五味以大益其肺金,自足以制火之有余,何至于血之再咯而出哉。此治水所以不须泻火也。
此症用生熟二地汤亦妙。
生地 熟地(各二两) 水煎服。十剂即愈。
人有嗽血者,因咳嗽而出血也。其症多因劳伤而成,耗损肾水,水不能分给于各脏,而又不慎于女色,则水益涸矣。水涸而肺金必来相生,以泄肺金之气,而无如肾水日日之取给也,则子贫而母亦贫矣。夫贫子盗母之资,则母有剥肤之痛,欲求救于胃,而胃又受肝火之凌,则胃不敢生肺,肝木生火,则心火必旺,心火一旺,必来乘肺,肺受外侮,必呼子以相援,而肾子水衰,不能制火,火欺水之无用,凌肺愈甚,肺欲避之子宫,而肾子之家,又窘迫干枯,无藏身之地,势不得不仍返于本宫,而咳嗽吐血矣。治法自宜救肺,然而徒救肺,而肾之涸如故,则肺之液仍去顾肾而肺仍伤也。故治肺仍须补肾,肾水足而肝木平,心火息,不必治肺而肺已安矣。方用救涸汤∶
麦冬(二两) 熟地(二两) 地骨皮(一两) 丹皮(一两) 白芥子(三钱)水煎服。一剂而嗽轻,二剂而咳轻,连服十剂,咳嗽除而血亦自愈。
麦冬与熟地同用,乃肺肾两治之法也,加入地骨、丹皮者,实有微义。盖嗽血必损其阴,阴虚则火旺,然此火旺者,仍是阴火,而非阳火也。我用地骨、丹皮以解骨髓中之内热,则肾中无煎熬之苦,自然不索于肺金,而肺中滋润,自然清肃之气下济于肾内,子母相安,则肾水渐濡,可以养肝木,可以制心火,外侮不侵,家庭乐豫,何至有损耗之失哉。至于白芥子,不过消膜膈之痰,无他深意,以阴虚咳嗽者,吐必有痰,故取其不耗真阴之气也。
此症用麦冬熟地汤亦佳。
熟地(二两) 麦冬(一两) 水煎服。十剂全愈。
人有鼻中流血,经年经月而不止者,或愈或不愈,此虽较口中吐血者少轻,然而听其流血而不治,与治不得其法,皆能杀人。盖吐血犯胃,衄血犯肺,胃为浊道,肺为清道也。犯浊道,则五脏尽皆反复,犯清道,则止肺经一脏之逆也。气逆则变症多端,故皆能杀人。治法宜调其肺气之逆,但肺逆成于肺经之火。夫肺属金,本无火也,肺经之火,仍是肾水之火,肺因心火之侵,肾水救母而致干涸,以肾火来助,乃火与火斗,而血遂妄行,从鼻而上越矣。然则调气之法,舍调肾无他法也,而调肾在于补水以制火。方用止衄汤∶
生地(一两) 麦冬(三两) 玄参(二两) 水煎服。一服即止。
麦冬直治其肺金之匮乏,生地、玄参以解其肾中遏抑之火。火退而气自顺,血自归经矣。倘畏此方之重而减轻,则火势炎炎,未易止遏,不能取效也。
此症用麦冬三七汤亦神。
麦冬(三两) 二七根末(三钱) 水煎调服。二剂即止。
人有耳中出血者,涓涓不绝,流三日不止而人死矣。此病世不尝有,然而实有其症也。耳者,肾之窍也,耳中流血,自是肾虚之病,然而肾虚,血不走胃,不从口出,而偏从耳出者,正有其故。盖心包火引之也,心包之火,与命门之火原自相通,二火沸腾,则血不走胃而走耳矣。盖胃为心包之子,胃恐肾火之害心,而兼害胃,故引其火而上走于耳,诸经所过之地,尽卷土而行,故血乃随之而出也。虽耳窍甚细,不比胃口之大,无冲决之虞,而涓涓不绝,岂能久乎?故必须急止之。方用填窍止氛汤∶
麦冬(一两) 熟地(二两) 菖蒲(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效如响。
用熟地以填补肾经之水,麦冬以息心包之焰,二经之火息,而耳窍不闭,则有孔可钻,虽暂止血,未必不仍然越出也。故用菖蒲,引二味直透于耳中,又引耳中之火,而仍返于心包,火归而耳之窍闭矣。如此用药之神,真有不可思议之妙。
此症用截流汤亦神效。
熟地(二两) 生地 麦冬(各一两) 三七根末(三钱) 菖蒲(一钱) 水煎服。一剂即止血。
人有舌上出血不止者,舌必红烂,其裂纹之中,有红痕发现,血从痕中流出,虽不能一时杀人,然而日加顿困,久亦不可救援也。此症乃心火太炎,而肾中之水不来相济。夫心必得水以相养,邪水犯心则死,真水养心则生,故心肾似乎相克,而其实相生也。今肾水不交于心,则欲求肾之养而不可得,乃借资于舌下之廉泉,终日取给其津液,未免舌为之敝而干涸矣。夫廉泉有水能灌注五脏,然而肾水足,而廉泉之水亦足,肾水枯而廉泉之水亦枯,譬如江河之水旺,而井水亦满也。今肾水既不济于心之中,何能越心而上升于唇口之上,此廉泉欲自养方寸之舌而不能,何能济心之炎热乎。故泉脉断而井 裂,亦无济于心而并烂其舌,舌即烂矣,清泉泥泞必流红水而成血也。治法必大补其心肾,使心肾交济,而舌血不断而自止也。
方用护舌丹∶
丹皮(三钱) 麦冬(三钱) 桔梗(三钱) 甘草(一钱) 玄参(五钱) 人参(一钱) 熟地(一两)五味子(一钱) 黄连(三分) 肉桂(一分) 水煎服。一剂而舌之血即止,连服四剂,而舌之烂亦愈。
此方全不治舌,而但交其心肾,心肾交,而心之气下通于肾,宁再求济于舌乎。舌不耗津于心,则舌得自养,此不治舌正胜于治舌,不止血而正胜于止血耳。
此症用清心救命丹亦神效。
玄参麦冬(各一两) 甘草(一钱) 菖蒲(三分) 茯神人参 三七根末(各三钱) 五味子(三粒)水煎调服。一剂即止血。
人有齿缝出血者,其血之来,如一线之标,此乃肾火之沸腾也。夫齿属肾,肾热而齿亦热,肾虚而齿亦虚,肾欲出血而齿即出血矣。虽然齿若坚固,则肾即欲出血,无隙可乘,似乎必须治齿,然而徒治齿无益,仍须治肾,盖肾为本,而齿为末也。夫肾火乃龙雷之火,直奔于咽喉,血宜从口而出,何以入于齿耶?盖肾火走任、督之路而上趋于唇齿,无可出之路,乘齿缝有隙而出之。龙雷之火,其性最急,而齿缝之隙细小,不足以畅其所出,故激而标出如线也。方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骨碎补治之。
熟地(一两) 山药(四钱) 山茱萸(四钱) 丹皮(五钱) 泽泻(三钱) 茯苓(三钱)麦冬(五钱) 五味子(一钱) 骨碎补(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血即止也。连服四剂,永不再发。
六味地黄汤大补肾中之真水,水足而火自降,火降而血不妄行矣。又虑徒补肾水,而水不易生,用麦冬、五味子以补其肺,从肾之化源而补之也。补肺而水尤易生,加入骨碎补透骨以补其漏,则血欲不止而不可得矣。
此症亦可用阖缝丹∶
猴姜人参 北五味 三七根末(各一钱) 甘草(三分) 各为细末,擦牙,含漱即止血。
止后用六味丸则不再发。
人有脐中流血者,其血不十分多,夹水流出,人亦不十分野狼狈。然脐通气海、关元、命门,乌可泄气乎?虽流血非泄气之比,而日日流血,则气亦随之而泄矣。
治法自应闭塞脐门,然而不清其源,而徒闭其门,亦徒然也。夫脐之所以出血者,乃大小肠之火也,二火齐旺,必两相争斗于肠中,小肠之火欲趋出于大肠,而大肠之火欲升腾于小肠,两不相受,而火乃无根据,上下皆不可泄,因脐有隙,乃直攻其隙而出。火出于脐,而血亦随之矣。然则治脐之出血,可不急安其大小肠之火乎。
然大小肠之所以动火,以肾经干燥无水以润之也。故治大小肠之火,仍须以治肾为主。方用两止汤∶
熟地(三两) 山茱萸(一两) 麦冬(一两) 北五味(五钱) 白术(五钱) 水煎服。一剂即止血不流,四剂除根。
熟地、山茱以补肾水,麦冬、五味以益肺气,多用五味子者不特生水,而又取其酸而敛之也,加白术以利腰脐,腰脐利则水火流通,自然大小肠各取给于肾水,而无相争之乱,水足而火息,血不止而自止也。
此症用障脐汤亦甚神。
大黄(五分) 当归 生地(各一两) 地榆(三钱) 水煎服。一剂即止血。
人有九窍流血者,其症气息奄奄,欲卧不欲见日,头晕身困,人以为祟凭之,不知此乃热血妄行,散走于九窍也。视其症若重,然较狂血走一经者反轻,引血归经则血不再流矣。夫人一身之中无非血也,九窍出血,乃由近而远,非尽从脏腑而出,然而治法,仍须治脏腑,而不可止治经络,以脏腑能统摄经络也。方用当归补血汤加味治之。
当归(五钱) 黄 (一两) 荆芥(炒黑,三钱) 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生地(五钱)水煎服。一剂即止血,二剂不再流矣。
热血妄行,不清火而反补其气,因由于气之虚也。气虚则不能摄血,血得火而妄行,逢窍则钻,今补其气则气旺矣,气旺自能摄血。倘用止抑之法则一窍闭,而众窍安保其尽闭乎。用补血汤,而又行气凉血,未尝无清火之味,焉得不奏功如神哉。
此症可用掩窍丹∶
人参当归 生地 玄参(各一两) 炒黑荆芥(三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一剂即止血,二剂全愈。
人有大便出血者,或粪前而先便,或粪后而始来,人以为粪前来者属大肠之火,粪后来者属小肠之火,其实皆大肠之火也。夫肠中本无血也,因大肠多火,烁干肠中之液,则肠薄而开裂,血得渗入,裂窍在上则血来迟,裂窍在下则血来速,非小肠之能出血也。小肠出血,则人且立死,盖小肠无血,如有血则心伤矣,心伤安能存活乎。故大便出血,统小肠论之,以辨症则可,谓大便之血,以粪后属小肠,则不可也。是治便血之症,宜单治大肠,然而大肠之所以出血,非大肠之故也。肾主大小便,肾水无济于大肠,故火旺而致便血也。方用三地汤∶
熟地(一两) 当归(一两) 生地(一两) 地榆(三钱) 木耳末(五钱) 水煎调服。一剂即止血,二剂全愈。
精血双补,则肠中自润,既无干燥之苦,自无渗漏之患,况地榆以凉之,木耳以塞之,有不取效之速者乎。
此症用荠 熟地汤亦神。
熟地(三两) 地粟(三两,捣汁,同熟地煎汤服。二剂即止血。)
人有小便溺血者,其症痛涩马口,如刀割刺触而难忍,人以为小肠之血也,而不知非也。小肠出血,则人立死,安得痛楚而犹生乎?因人不慎于酒色,欲泄不泄,受惊而成之者。精本欲泄,因惊而缩,入则精已离宫,不能仍反于肾中,而小肠又因受惊,不得直泄其水,则水积而火生,于是热极而煎熬,将所留之精化血而出于小便之外,其实乃肾经之精,而非小便之血也。治法宜解其小肠之火,然而解火而不利其水,则水壅而火仍不得出,精血又何从而外泄哉。方用水火两通丹∶
车前子(三钱) 茯苓(五钱) 木通(一钱) 栀子(三钱) 黄柏(一钱) 当归(五钱)白芍(一两) 蓄(一钱) 生地(一两) 水煎服。一剂而涩痛除,二剂而溺血止,三剂全愈,不必用四剂也。
方中通利水火,而又加平肝补血之药者,盖血症最惧肝木克脾胃,则脾胃之气不能升腾,而气乃下陷,气陷而血又何从而升散乎。今平其肝则肝气舒,而脾胃之气亦舒,小肠之水火两通,败精有不速去者乎。
此症用通溺饮亦神。
黄柏车前(各三钱) 茯苓白术(各五钱) 王不留行(二钱) 肉桂(三分) 黄连(一钱)水煎服。二剂即止血。
人有皮毛中出血者,或标出如一线,或渗出如一丝,或出于头上,或出于身中,或出于两胫之间,皆肺肾两经之亏,火乘隙而外越也。此等之症,舍补肾水,无第二法可救。
然而补肾之功缓,必须急补其气,气旺则肺金自旺,而皮毛自固矣。方用肺肾两益汤∶
熟地(二两) 人参(一两) 麦冬(一两) 三七根末(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血即止矣。再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调服一月,不再发。
盖熟地壮水,麦冬益金,金水相资,则肺肾之火自息,血自归经,何至走入皮毛而外泄,况三七根原能止血乎。
此症用 归敛血汤亦神效。
黄 玄参(各一两) 当归(五钱) 麦冬(一两) 北五味(一钱) 苏子(二钱) 三七根末(三钱)水煎调服。一剂即止血。
人有唾血不止者,然止唾一口而不多唾,人以为所唾者不多,其病似轻,而不知实重。盖此血出于脾,而不出于胃也。夫脾胃相表里者也,血犯胃已伤中州之土,先天已亏矣,况更犯脾阴之后天乎。胃主受而脾主消,脾气一伤,不能为胃化其津液,虽糟粕已变,但能化粗而不能化精,以转输于五脏六腑之间,则脏腑皆困,是脾之唾血,更甚于胃之吐血矣。然而脾之所以唾血者,仍责之胃土之虚,不特胃土之虚,而尤责之肾水之衰也。盖胃为肾之关门,肾衰则胃不为肾以司开阖,而脾之血欲上唾,而胃无约束,任其越出于咽喉之上矣。故脾之唾血,虽脾火之沸腾,实肾胃二火之相助也。治法平脾之火,必须补脾之土,更须补肾水以止胃之火也。方用滋脾饮∶
人参(三分) 茯苓(二钱) 玄参丹皮芡实茅根山药(各三钱) 熟地(一两)
沙参(五钱) 甘草(五分)水煎服。一剂而唾血止,再剂全愈。
此方轻于治脾,而重于补肾,诚探本之法也。倘止泻脾火之有余,必致损胃土之不足,胃气伤,而脾气更伤,然后始去补肾,则不能生肾水矣,何能制脾火之旺哉,毋论唾血难止。吾恐胃关不闭,而血且大吐矣,此滋脾饮之所以妙耳。
此症用同归汤亦神效。
白术玄参(各一两) 熟地(二两) 北五味(一钱) 荆芥(炒黑,三钱) 贝母(五分)水煎服。一剂即止血。
人有双目流血,甚至直射而出,妇人则经闭不行,男子则口干唇燥,人以为肝血之妄行也,谁知是肾中火动乎。夫肾中之火,相火也,若君火宁静,则相火不敢上越,惟君火既衰,而后心中少动于嗜欲,则相火即挟君主之令,以役使九窍,而九窍尊君之命,不敢不从,听其所使矣。心之系通于目,肝之窍开于目,肝中有火,亦相火也,与肾中命门之相火、心中包络之相火,正同类也。同气相助而沸腾,不啻如小人结党,比附而不可解,直走心肝之窍系,血不下行而上行矣。治法似宜补心君之弱,以制肾火之动,然而心火既虚,补心而心不易旺,必须补肾以生心,则心火不动,而肾火亦静耳。方用助心丹∶
麦冬(一两) 远志(二钱) 茯神(三钱)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玄参(五钱)
丹皮(三钱) 芡实(三钱) 莲子心(一钱) 当归(三钱) 柴胡(三分) 水煎服。一剂而血止,二剂不再发。
此方心、肝、肾三经同治之药也,补肾以生肝,即补肾以生心耳。或疑肾中火动,不宜重补其肾,不知肾火之动,乃肾水之衰也,水衰故火动,水旺不火静乎。
况心火必得肾水之资,而火乃旺也,心火旺而肾火自平,非漫然用之耳。
此症用 膏汤亦神效。
熟地白芍(各一两) 山茱萸(五钱) 柴胡(五分) 荆芥(炒黑,三钱) 北五味(十粒)
竹沥(一合) 同水煎服。二剂愈。
人有舌上出血不止,细观之有小孔标血,此心火上升以克肺金也。夫鼻衄犯气道也,舌中衄血,不过犯经络之小者耳。然有血出于口者,犯胃而不犯心;血出于舌者,犯心而不犯胃。犯胃为腑,而犯心为脏,乌可谓经络细小之病而轻治之乎。
治法内补其心中之液,而外填其舌窍之孔,则心火自宁,而舌血易止也。方用补液丹∶
人参(三钱) 生地(三钱) 麦冬(五钱) 丹参(二钱) 北五味子(十粒) 山药(三钱)
当归(五钱) 黄连(一钱) 玄参(五钱) 贝母(一钱) 水煎服。外用炒槐花、三七根各等分,为末,掺之即愈。
夫槐花、三七本能止血,似不必借重于补液丹也。然而内不治本而徒治其末,未必不随止而随出也。
此症用柏子安心汤亦神效。
人参茯神柏子仁(各三钱) 远志(一钱) 菖蒲(三分) 当归 生地(各五钱) 五味子(十粒)
贝母黄连(各五分) 水煎服。
二剂即止血。
禀水谷之精华,出于中焦,以调和五脏,洒陈六腑者,血也。生化于脾,宣布于肺,统于心,藏于肝,化精于肾,灌输百脉,其清而纯者,为守脏之血,清中之浊者,为腑络之血,清中之清者,为营经之血,皆有气以护之,膜以隔之,络以通之,原不至上溢而下脱也。一有偏伤,或怒劳迫而上升,或阴阳虚而失守,则为吐,为衄,为呕,为咯,为咳血唾血,经所谓阳络伤则血外溢也。或阴虚阳搏,或阳衰阴脱,或湿热下陷,则为崩中,为漏下,为溺血,为便血,为肠风血痢,经所谓阴络伤则内溢也。更有瘀血在里,漱血不欲咽,小腹满,身黄便黑,在上则喜忘,在下则如狂。《伤寒论》所谓三焦蓄血证也。夫血行清道出于鼻,行浊道出于口,吐血出于胃,衄血咳血出于肺,呕血出于肝,咯血出于心,痰涎之血出于脾,唾血出于肾。鼻血为衄,口鼻俱出为脑衄,耳血为 ,目血为眼衄,齿血为牙衄,舌血为舌衄,九窍俱出为大衄,胸前一孔出血为心漏,脐间出为胃血,肤血为红汗,为肌衄。上出如泉涌为血溢;冲任不摄为崩漏;由精窍出,溺孔出为血淋;由膀胱出,不痛为溺血∶色稠红为结阴便血;清而色鲜,四射如溅,为肠风;浊而色暗,为脏毒;脓血杂痢为肠癖;射血如线为痔血。凡血色鲜浓者属火,紫黑者火极;晦淡无光者,阳衰不能摄阴。粉红者肺血;赤如朱漆光者心包血;鲜稠浓紫者脾肝血;痰唾杂红点红丝者肾血;血虽少,治最难。吐多成碗成盆者胃血。胃多气多血。欲知何脏之血,吐在水碗中。浮者肺血,沉者肝血,半沉半浮者心血。各随所见以羊肺、羊肝、羊心煮熟蘸白芨末日食之。吐血服药而血不止,乃肺上有窍也。用白芨末,以猪肺煮熟蘸食之,日服三四次,使窍为芨末填满,其血自止。方名独胜散。下注之血,血淋多因房劳肾虚;溺血多因气化移热。便后血为远血,由肠胃来;便前血为近血,由肛门出。溅射者风淫;
点滴者湿着。血下行为顺,其治易;上行为逆,其治难。得寒则凝涩,得温则行,见黑则止;常随气行,气和则血循经,气逆则血越络。上溢之血,火乘之,实气逆之也,故治血宜调气,不宜降火,猛进苦寒,以寒能凝涩,且易伤脾,若脾伤,则愈不能统摄诸血以归经矣。入手须辨阴阳,阳症吐衄,血色鲜红;阴症血色紫暗如猪肝。阳症脉洪滑,口渴面红,喘烦溺赤,火载血升,宜清降凉剂;阴症脉虚数,口干颊赤,烦躁足冷,乃真阳失守,无根之火上炎,宜引火归元,切忌寒凉降火。治火前后调理,须按三经用药。宜归脾汤,盖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此方乃三经主剂也。远志、枣仁,补肝以生心火;茯神、龙眼,补心以生脾土;
参、 、术,草,补脾以固肺金;木香,香先入脾,总欲使血归于脾,故名归脾汤。有郁怒伤肝,思虑伤脾者,尤宜。如火旺,加黑栀、丹皮。火衰加桂心。再以八味地黄丸,培先天根本,治得其要矣。
凡血症见咳嗽喘满,及膈左右胀痛者,病在肺也,宜清降,不宜升浮。如膻中一丝牵痛,或懊恼嘈杂者,病在心包也,宜营养,不宜耗散。如腹膨不饥,食不知味,吐涎沫者,病在脾也,宜温中,不宜酸寒。如胁肋牵痛,躁扰不安,往来寒热者,病在肝也,宜甘缓,宜疏利,不宜秘滞。如气短似喘,咽痛音哑,骨蒸盗汗者,病在肾也,宜滋阴壮水,不宜香燥。如呕吐烦渴,大热不得卧者,病在胃也,补泻当察兼症,勿谓阳明尽可攻也。至用药有君臣,或专用兼用,当知其类。如治血虚,甘温为主,宜人乳、鹿胶、阿胶、熟地、杞子、炙草、龙眼、红枣。甘酸为佐。山药、茯苓、枣仁、山萸、五味、牛膝、白芍。又如天真丸、海参胶,乌骨鸡丸、河车膏、燕窝饮,皆血肉有情补法。血虚热,当凉润。生地,麦冬、莲子、茯神、小麦、沙参、玉竹、藕汁、茅根、童便。血虚寒,宜辛热。桂心、炮姜、杜仲、沉香,必火不归元者用之。气逆血升,宜苦降。山栀、丹皮、赤芍、栝蒌、枳壳、杏仁、苏子、郁金。血热妄行,宜咸寒苦寒。犀角、元参、三七、鲜生地、黄连、黄芩、知母、青黛。血虚而滞,宜辛甘以和之。桂枝、当归、橘皮、丹参、泽兰、益母、侧柏叶。血滞而痛,宜辛温以行之。韭汁、当归须、延胡、郁金、便香附、五灵脂、降香末。血陷下,宜辛苦香以举之。白芷、川芎、升麻。血滑脱,宜酸涩收之。花蕊石、续断、白芨、莲房、地榆、百草霜、乌梅、蒲黄灰、棕灰、发灰。气虚血脱,宜温补以摄之。人参、黄 、白术、炙草。血枯经闭,宜咸温以通之。乌 鱼骨、 茹、牛膝、肉苁蓉。血瘀而结,宜苦泻之,酸泄之。大黄、桃仁、三棱、苏木、红曲、红花、茜根、山楂、琥珀。血积而坚,宜咸寒以软之。元明粉、牡蛎、青盐、旋复花、秋石、鲮鲤甲。血燥,宜甘润以滑之。乳酪、蜂蜜、黄明胶、核桃肉、柏子仁、鸡蛋黄、麻仁、芝麻。其风淫袭血,散之。防风、炒荆芥、秦艽、紫苏叶。温邪呛血,清之。甘蔗、甜梨、石斛、银花露、天冬、象贝母。暑 嗽血,凉之。杏仁、扁豆、沙参、竹叶、麦冬、薄荷、百合。火热迫血,泻之。石膏、花粉、连翘、犀角、龙胆草、栀心、地骨皮、生地、丹皮、童便。
此用药类例也。
凡口鼻出血,皆阳盛阴衰,有升无降,血随气上,越出上窍,法当补阴抑阳,气降血自归经矣。然有阳气本虚,复为寒凉所伤,致脉沉而不浮,尺小于寸,右弱于左,色夭而血黯,宜生脉散加肉桂、熟附、炙草。
继以理中汤、八味丸,间服。若果受寒气,食冷物,血得寒则凝,不归经络,色必黑黯,脉必沉迟,身必清凉,若此者,不用姜桂,而用凉血之剂,殆矣。
雷公真君曰∶凡人有一时忽吐狂血者,人以为火也,多用寒凉药泻火,乃火愈退而血愈多,或用止血药治之而仍不效,此乃血不归经之故,若再以寒凉泻火之药而重泻之,未有不死者矣。当用补气之药,而佐之归经之味,不必止而自止矣。方用引血汤∶人参五钱,当归一两,炒黑荆芥三钱,丹皮二钱,水煎服。一剂而血无不止。此方妙在不专去补血,反去补气以补血;尤妙在不单去止血,反去行血以止血。盖血逢寒则凝滞而不行,逢散则归经而不逆,救死于呼吸之际,此方实有神功也。
人有大怒而吐血者,或倾盆而出、或冲口而来,一时昏晕,亦生死顷刻也。倘以止血药治之,则气闷而不能安;倘以补血药治之,则胸痛而不可受,往往有变症蜂起而毙者,不可不治之得法也。方用解血平气汤,白芍二两,当归二两,荆芥炒黑三钱,柴胡八分,红花二钱,炒栀子三钱;甘草一钱,水煎服。
一剂而气舒,二剂而血止,三剂而病全愈。盖怒气伤肝,不能平其气,故致一时吐血,不失去舒气,而遽去止血,愈激动肝木之气,气愈旺而血愈吐矣。方中芍药多用之妙,竟去平肝,又能舒气,荆芥、柴胡皆引血归经之味,又适是开郁宽胁之剂,所以奏功甚速,而止血实神,全非用当归补血之故,当归不过佐芍药以成功耳。
凡人有血崩不止者,妇人之病居多。亦一时昏晕,或有不知人而死者。此病多起于贪欲,若治之不得法,日用止涩之药,未有不轻变重而重变死者。方用安崩汤治之∶人参一两,黄 一两,白术一两,三七根末三钱,水煎,调三七根末服之。一剂即止崩,可返危为安也。盖崩血之后,惟气独存,不补气而单补血,缓不济事,今亟固其欲绝之气,佐之三七以涩其血,气固而血自不脱也。
大意
血者.水谷之精气也.(玉机)饮食入胃.取汁变化.生于脾.总统于心.藏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内经)
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其入于脉也.源源而来.灌溉一身.(玉机)目得血而能视.耳得血而能听.手得血而能摄.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内经)是以出入升降之道.濡润宣通者.皆血之使然也.生化旺则诸经由此而长养.衰耗竭则百脉由此而空虚.(玉机)
内因
天地之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人身精血难成而易亏.(丹溪)女子二七而经行.七七而经断.男子二八而精通.八八而精竭.(内经)可见阴气之成.止供三十年之运用.已先亏矣.况人之情欲无涯.(丹溪)喜怒不节.起居不时.饮食自倍.荣血乱行.内停则为蓄血.外溢则为渗血.(汇补)
外候
妄行于上则吐衄.衰涸于内则虚劳.流渗于下则便血.热蓄膀胱则溺血.渗入肠间为痔血.阴虚阳搏为崩中.湿蒸热瘀为血痢.热极腐化为脓血.火极似水.色紫黑.热胜于阴.为疮疡.湿滞于血.为瘾疹.热极沸腾.为发斑.蓄在上.令人喜忘.蓄在下.令人如狂.堕恐跌仆.则瘀恶凝结.内滞痰污.则 瘕积块.(玉机)
血分经来
从肺而溢于鼻者为衄.从胃而逆于口者为吐.从肾而夹于唾者为咯.从嗽而来于肺者为咳.又痰涎血出于脾.牙宣出于肾.舌衄出于心.(绳墨)肌衄出于心肺. 血出于膀胱.(汇补)
血分轻重
大概血病于内.瘀则易治.干则难医.血走于外.下流为顺.上溢为逆.凡血症身无潮热者轻.有潮热者重.
如九窍出血.而兼身热不能卧者死.惟妇人产后瘀血妄行.九窍出血.有用逐瘀之药而生者.不可遽断其必死.若无故卒然暴厥.九窍出血者.死.久病之人.忽然上下见血.亦死.所谓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也.(汇补)
血症脉法
脉者.血之府也.注于脉.少则涩.盛则滑.充则实.衰则虚.虚甚则微细.此其常也.若失血而脉反洪大中空者.即为芤脉.盖阴血既亏.阳无所根据.浮散于外.故见此象.所以产后失血后.恒得芤大之脉.设不明辨.误用寒凉则谬.(叔承)故崔氏曰.诸症失血.皆见芤脉.随其上下.以验所出.又尺脉滑而疾者.亦为血虚.肝脉弦而紧.症兼胁痛者.有瘀血.大凡失血脉滑小沉弱者生.实大急数者死.(脉经)
总治
血症有四.曰虚.曰瘀.曰热.曰寒.治血之法有五.曰补.曰下.曰破.曰凉.曰温是也.血虚者.其症朝凉暮热.手足心热.皮肤干涩甲错.唇白.女子月事.前后不调.脉细无力.法宜补之.血瘀者.其症在上则烦躁.漱水不咽.在下则如狂谵语.发黄.舌黑.小腹满.小便自长.大便黑而少.法宜下之.在女子则经停腹痛.产后小腹胀痛.手不可按.法宜破之.血热者.其症吐衄咳咯溺血.午后发热.女子月事先期而来.脉弦而数.法宜凉之.血寒者.其症麻木疲软.皮肤不泽.手足清冷.心腹怕寒.腹有块痛.得热则止.在女子则月事后期而痛.
脉细而缓.法宜温之.又有吐衄便血.久而不止.因血不能附气失于归经者.当温脾肾二经.脾虚不统摄者.用姜、附以温中焦.肾虚不归经者.用桂、附以温命门.皆温之之法也.(六要)
调气
气血者.同出而异名也.故血随气行.气行则行.气止则止.气温则滑.气寒则凝.凡凉血必先清气.气凉则血自归经.(入门)活血必先顺气.气降而血自下行.温血必先温气.气暖而血自运动.养血必先养气.气旺而血自滋生.(汇补)
血虚补气
阳生则阴长.血脱则益气.(仲景)凡上下血溢.大出不止者.宜甘补之品.急补元气.(三锡)盖血病每以胃药收功.胃气一复.其血自止.(入门)昧者不知调理脾胃之法.概用滋阴.致食少泻多.皆地黄纯阴泥膈之故也.(三锡)
血气所本
脾为后天之本.三阴之首也.脾气健则元气旺而阴自固.肾为先天之本.三阴之蒂也.肾水足则龙火潜而阴亦宁.故血症有脾虚者.当补脾以统其血.有肾虚者.当壮水以制其阳.有肾中阳虚者.当益火以引其归.能于三法而寻绎之.其调摄血门一道.思过半矣.(汇补)
血家禁戒
亡血家不可发汗.汗之则筋脉失养.变为筋惕肉 .甚者必发 .(仲景)宜养荣以救之.(汇补)
血症用药
常法.以四物汤为主.血瘀.加桃仁、红花、苏木、丹皮.血滞.加玄胡索、香附、蒲黄、牛膝.血溢.加藕节、柏叶、小蓟汁、童便、茅花、京墨汁.血崩.加续断、荆芥穗、阿胶、艾叶.便血.加地榆、槐角、阿胶.血痛在肢节.
加乳香、没药.在心腹.加蒲黄、五灵脂.血虚.加枸杞、苁蓉.血燥.加乳酪、蜂蜜.血热.加天冬、生地.血寒.
加干姜、肉桂.活血.加韭汁、牛膝.养血.加丹参、秦艽.其间审择采用以为佐使.存乎其人.至于君主之方.当遵虚实大法.实热者.犀角地黄汤.虚热者.四生丸、生地黄散.虚寒者.建中汤、理中汤.细而分之.血症肝虚者.逍遥散.肺虚者.麦冬饮子.肾虚者.地黄汤.心虚者.归脾汤.脾虚者.异功散.若再进而五脏兼病者.又当推而互之.
肾虚而肺家有火者.地黄汤.加麦冬、山栀、贝母、沙参.肾虚而肺气衰耗者.地黄汤加麦冬、五味.肺脉虚甚者.再加人参.肾虚而下焦寒冷者.地黄汤加肉桂、五味.脾虚而元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脾虚而荣卫两弱者.人参养荣汤.脾肾两虚.上焦有热者.清宁膏.脾肾两虚.下焦阴寒者.八味丸.脾肾两虚.中下二焦俱寒者.理中汤加肉桂、补骨脂.夫血症而用炮姜、肉桂、附子、理中、建中、八味者.因外有假热.内有真寒.孤阳浮露.血不能藏.故用温剂以吸血归元.乃变病变法也.(汇补)
血症选方
四物汤 统治血症.(方见中风)
丹溪方 治一切火载血而上升之症.
四物汤加山栀、童便、姜汁.或用韭汁、童便.相和服之.
犀角地黄汤(活人) 治上焦实热血溢之症.
犀角白芍药(各一钱) 生地黄(四钱) 丹皮(一钱半)
水煎服.一方.有黄芩、黄连、大黄.无芍药、丹皮.
四生丸 治火症上焦吐衄.
生荷叶 生柏叶 生艾叶 生地黄(各等分)
捣为丸.鸡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
生地黄饮子 治虚热血症.
生地 熟地黄芩地骨皮天门冬白芍药甘草银柴胡麦门冬 黄 (各等分)
水煎.
理中汤 治血症久不止.属中焦脾胃虚寒不能统血者.(方见中寒)
建中汤(仲景) 治脾虚肝旺.中气衰馁而失血.症属虚寒者.
肉桂甘草(炙各一钱半) 芍药(三钱) 大枣(二枚) 胶饴(半合) 生姜(一钱半)
水煎服. 加当归、白术人参.以治血家虚寒症.
逍遥散 治肝虚内热血症.(方见火症)
麦冬饮子 治肺虚内热血症.
麦冬 黄 当归 生地 人参五味子阿胶 挟痰.加贝母.
水煎服.
地黄汤 治肾家阴虚血症.
归脾汤 治劳心过度血症.(二方俱见中风)
异功散 治脾虚血症.食少泻多者.
人参白术茯苓(各一钱半) 甘草陈皮(各七分) 姜(三片) 枣(二枚)
即六君子汤减去半夏.以血家忌用半夏也.
生脉散 能养脾保肺.随所见症.或与地黄汤同用.或与异功散合用.(方见暑症)
补中益气汤 治失血久而元气下陷者.
人参养荣汤 治血症心肝脾三经荣卫两虚者.(二方俱见中风)
清宁膏 治血家脾肺肾三经俱虚.不可寒凉又不可温燥者.
葳蕤橘红百合贝母甘草桔梗龙眼薏苡仁麦门冬石斛 生地 白术河水煎膏.空心.滚汤化下五匙.此方亦可作煎剂服.如病患胸膈不宽.食少作胀者.减去生地.如咳痰不清.嗽甚见血者.减去白术.
八味丸 治血病上热下寒.两足清冷.尺脉微细者.(方见中风)
外症寒热往来.但脉芤涩.日轻夜重.蓄于上焦.则衄血.善忘.嗽水不咽.胸胁腹皆满痛.谵语昏愦.谓之血结胸中.用犀角地黄汤.蓄于中焦.则头汗.发渴.发黄.用桃仁承气汤.蓄于下焦.则如狂.便黑小腹急胀.按之则痛.用抵当汤丸.或用犀角地黄丸.加青皮.大黄通用.小柴胡.加桃仁生地.兼栀子茵陈.一切血症药.此皆治法不易伤寒.有用承气大下不解.反更兼善食者.瘀血也.所以打蹼伤损症.亦类伤寒.
犀角地黄汤
犀角牡丹皮(各一钱) 白芍(一钱五分) 生地(三钱)
一方有当归钱半.如表热.加柴胡黄芩.鼻衄.加山栀.内热甚.加黄连.腹胀.或通瘀血未下.加桃仁红花.大黄.小腹急痛.加青皮.陶氏加甘草.桔梗.陈皮.红花.当归.姜三片.临服入藕节汁三匙.调下.
紫雪
治发斑.谵语.蓄血.三阳症.烦躁.作狂.气喘.
赤金(十两) 升麻(六钱) 寒水石石膏(各四两八钱) 犀角羚羊角(各一两) 玄参(一两六钱) 沉香木香丁香(各五钱) 甘草(八钱)
上以水五升.以赤金同升麻先煮至三升去金.入诸药再煎至一升滤去滓.投朴硝三两二钱.微火煎熬.即成紫雪.
桃仁承气汤
大黄(四钱) 桃仁(三钱) 桂枝芒硝(各二钱) 甘草(一钱)
上水煎温服.血尽为度.未尽再服.陶氏加枳壳.青皮.当归.芍药.柴胡.姜三片临服入苏木一钱.煎二沸热服.
如伤寒犯内伤.食积蓄血.大便硬胀.不能言语神思尽脱.两目直视.手足僵仆.难以下药者.将紫苏煎汤.用手巾泡热.绞干拥肚腹.及小腹上.轻轻探运.手巾渐冷即换热者.连连探运.待宿粪硬块.或积血下.才可用药.如粪门结用蜜导法.
吐血 采石榴花风干作末,吹鼻中立瘥,千叶者尤佳。(《吴瑞本草》)
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或以干者水煮,绵裹塞鼻。(《许学士本事方》)
一方,用新汲水,随左右洗足即止,屡试有效。(《叶氏摘玄方》)
一方,用冷水浸纸贴囟上,以熨斗熨之,立止。(《贞元广利方》)
舌衄齿衄蒲黄(炒) 螺青(各一钱)为末,掺舌上,盐汤漱。(《明医指掌》)
少小鼻衄 小劳辄出,桑耳熬焦捣末,每发时,以杏仁大塞鼻中,数度即可断。(《肘后方》)
牙根出血(名牙泻)草决明煎水,噙之立止。(《奇方类编》)
牙关出血如一线槐花略炒为末,以指头蘸末搽牙,以止为度。(同上)
齿缝出血梧桐泪研末,干贴齿缝,如血不止,另易之。(《准绳》)
一方,用纸 子蘸干蟾酥少许于血出处,按之立止。(同上)
耳中出血麝香(少许),人牙( )存性,出火毒,共为细末,用少许吹之即止。(《秘方集验》)
一方,用蒲黄炒黑,研末掺入。(《简便方》)
皮肤间忽然血溅出 用煮酒坛上纸,碎扯如杨花,摊于血出处即止。(《百一选方》)
汗血 胎发烧灰扑之。(《济生编》)
五窍出血 将井花水当面连喷几口,急分开头发,用草纸数层蘸醋令透,搭在囟门,其血立止。(《医说》)
肠风漏血谷精草马兜铃藤川乌头荆三棱各等分(炒) 煎水,先熏后洗之。(《普济方》)
小便尿血莴苣菜捣敷脐上即止。(《海上方》)
女人阴血 (因交接伤动者) 五倍子末掺之良。(《熊氏方》)
〔总论〕血症有吐血.唾血.咳血.衄血之别.大抵多属于热.盖脏腑有热火逼之.然后血涌溢而出也.吐血即呕血.属胃经兼肝经.多因酒过.或食热物太过.或劳伤用力太过.也有瘀血紫黑色者.吐之无妨.若鲜红者.则火太盛.若劳伤而吐者.未尽属火也.唾血咯血.出于肾经兼脾经.因色欲太过者.多咳血.嗽血.出于肺经兼肝经.乃酒色怒气.种种不节.咳嗽有痰.痰中带血也. 血鼻中出血也.属肺经兼肝经.治法须究其因.若饮食过饱.负重伤胃而吐者.调胃安血.思虑伤心.积热而吐衄者.须补益心志.积热则清之.如气郁则顺之.脉宜沉细.不喜浮数.吐而不咳易治.唾中带红丝者难医.为有内损也.有因怒气伤肝.肝木火旺.侵克脾土.致肝不能藏血.脾不能统血.忽然血晕.不省人事.吐血至升斗者.一时切勿用寒凉之剂.及骤用补药.先服童便二三碗.得血止瘥安.次用归身.丹参.丹皮.生地.熟地.远志.枣仁.茯苓.(各一钱半)炙甘草.(五分)水煎浓.和童便一盏服.临卧用广西真山羊血.每服三分.引血归源.不过三服.其血自止.然后徐用气血兼补之剂.宿疾自霍然矣.
〔吐血不止〕 白茅草根水煎服之.(按白茅草根除肠胃中客热.止吐血.消瘀血.利小便.凡劳伤而中气虚者.常服最有益.味甘平无毒.) 白薄纸五张烧灰.水服立效.此方甚奇. 蒲黄.生地.(各一两)忌铁器.水煎.再用藕节七个.捣汁入药.食后温服. 韭菜根于净石臼内木杵捣烂.入童便在内.布帛滤去渣.只将汁与便以碗盛之.置火边令热.浊者俱下不用.只取汁便之轻者.服之立效. 嫩荷蒂七个.擂水服之甚佳. 经霜败荷叶烧存性.研末.新汲水调服二钱.(按本草荷叶灰止吐血.莲房灰止泻血.)
〔血热妄行〕 生荷叶.生艾叶.生侧柏叶.鲜生地各等分捣烂.丸如鸡子大.每一丸水煎去渣服. 不拘吐血鼻血.妄行不止.鲜生地二三斤.取汁服即止.如病久者.用干生地煎浓.日饮三五次即效.
〔酒伤吐血〕 饮酒过多.热积胸膈.以致吐衄.葛花.(二两)川黄连.(四两)俱为末.以大黄末.(熬膏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温汤下.
〔妇女吐血不止〕益母草捣汁一盏.和童便半盏.顿热服.如无鲜者.以干者二两.煎汁和服.(或用韭菜连根取汁.合服同效.)
〔血喷成升斗者〕花蕊石.(不拘多少. 存性研如粉.)每用二三钱.用童便一盏顿温.食后调下.止后.用人参煎汤补之.须熟睡一觉即安. 如吐出瘀血至升斗.及跌打损伤瘀血冲心.与女人血崩等症.用真广西山羊心血.每服三分.用无灰陈酒下.立见神效.
〔久嗽以致吐血〕 鲜桑白皮.(一斤米泔水浸刮去黄皮)锉细.入糯米四两焙干.同捣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以好为度.
〔吐血咳嗽〕藕节汁.梨汁.茅草根汁.萝卜汁.鸡冠油.麻油各四两.煎膏早晚服即愈. 真阿胶.(五钱蛤粉炒)天冬.(去心一两)川贝母.(水洗去心五钱)白茯苓.(五钱)杏仁.(汤泡去皮尖炒黄五钱)甘草.(五钱)俱为末.炼蜜丸如龙眼核大.不时噙化一丸.
〔夜热咳嗽口燥吐血初起〕 枯黄芩四两.用猪胆三个.取汁拌匀.饭锅上蒸透晒干三次.为末.米糊为丸.每服二钱.空心白汤下.轻者四两,重者一斤.无不全愈.
〔痰中带血〕 肺热咳嗽初起.萝卜汁半盏.入盐少许.服之立效.如因虚损而起者.童便和竹沥服之即止.
〔咯血〕 (喉中常有血腥.一咯血即出是也.或鲜或紫.又如细屑者皆是也.) 白芨一两.藕节五钱.各切片焙燥为末.每服一钱.白汤调下立效. 新丝绵烧灰五分.好酒下即效. 嗽久虚劳咯血.五倍子炒研细.每服五分.渐加至一钱.茶调匀.米饮下.
〔心肺受热受暑吐血〕 真桑黄每用三五钱煎汤服.以好为度. 枯黄芩.(二两)桑皮.(一两)水法为丸.每服二钱白汤下.日二服.以好为度.
〔妊娠吐血〕马屁勃研末.浓米汤调服五分即止.
〔鼻血不止〕 好陈酒烫热.自足浸至膝腕.以汗出为度.凶者浸至半身.再无不止. 栗壳.(烧存性研末)米饮调下二钱立止. 刀刮指甲细末.吹入鼻中立止. 本人头发烧灰.吹入鼻中立止.(或乱发烧灰存性.去火毒.井水调下一钱五分.并用少许吹入鼻即止.) 纹银一锭.烧红烫足心.或用红线一根.紧扎手上中指中节.右鼻扎左指.左扎右.皆立止. 大蒜头捣烂.浓涂足心即止.附子末酒调涂足心亦效.纸燃蘸麻油入鼻取嚏即止.(有人一夕衄血盈盈.用此而效.) 白纸一张八折.水湿铺于头顶上.用熨斗微熨之立止. 用小豆大艾丸灸项后发际两肋中间.即常人括痧处.三壮立止.(盖血自此入脑注鼻中出也.) 久衄虚者.用栗壳灰.(二钱)人参末.(五分)黄连末.(一钱)人乳调服立效. 人乳.童便.各一杯.和酒少许.顿热服立止.好后多服润肺之剂.或用枇杷叶刷去毛蜜炙泡汤当茶吃.久服不再发.
〔九窍出血〕黄荆叶捣汁.和酒服之.墙上青苔揉匀塞之. 生大蓟一握.捣汁和酒服.(如无生者.以干者为末.冷水调下三钱.)或以冷水浸足.或以冷水喷面.皆可救止.然此症名曰上厥下竭.百中救一耳.
(绛雪丹书一卷.论详而法备的是血症准绳.须细体之.)
吐血.世皆知火症.便以寒凉温润之剂投之.土死金衰.木势转炽.病反剧矣.除是瘀血抑蓄.折士而奔注.与伤寒变热.追窍而出者.余俱当以大剂参 回其气.气回则血循经络矣.待稍定.即以重料六味左归等饮.于水中养木.亦须加人参使气自阴生也.(天地之理.阳统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无形自能生有形也.特不可施于伤寒与蓄血者耳.)瘀血而吐.必先胸痛.(血色必紫或黑而成块.脉必涩滞.)四物汤加大黄(须醋制)桃仁丹皮香附以行之.后用六君子汤.加当归以调之.(紫黑尽.血鲜红者见.即当用此.)伤寒必骤涌出.然伤寒大抵从鼻来者多.来而即住者.不药可望愈.一来不止者不治.(此即红汗是也.红汗至而热解.衄是妙事.如衄而不解.病转深矣.衄而不止.病愈危矣.)其余俱属七情饥饱劳力等因.必见恶心.(验症分明.)一味固元汤主之.倪漱山曰.七情内伤.脾胃先病.固元之后.即继补中益气归脾等饮.寒凉断不可用.若治以童便秋石等.工之粗而庸甚者也.(有一种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则真阳失守.血随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六脉细脱.手足厥冷.危在顷刻.而血不能止者.速宜用附子肉桂牛膝泽泻熟地甘草.以镇其阴. 使孤阳有归.则血自安也.如呕恶加炒黑干姜.脉微气脱加人参.如格阳喉痹上热者.当以前汤冷服.此症甚多.不可不知.)
固元汤
人参 黄 (蜜炙) 归身 甘草煨姜大枣白芍(酒浸洗炒)
四物汤
川芎当归白芍熟地
上方加肉桂名五物煎.加大黄名清热凉血饮.加柴胡丹皮山栀名加味四物汤.
凡症之可畏者.莫甚于失血.使不急有以止之.则危亡随焉.然止之而不得止.或屡止而屡发者何故.良由世之治者.执火载血上.错经妄行之说.不求阴阳原委.漫以寒凉投之.设在火症.偶尔获效.危亡者接踵矣.褚齐贤有服寒凉百不一生之叹.岂过甚哉.窃念人之一身.内而脏腑.外而皮肤.而血潜行于中.岂容有发越也哉.惟伤于肺.则血缕带于痰中.伤于脾.则血散漫于痰涎.伤于肝.则血凝结而紫黑.伤于肾.则血随咳唾而出.伤于心与肾.则血暴吐而成盂.其间脏腑.虽有气血多少之别.断未有真阴足而妄动者.亦未有元气充而不摄者.每见失血之人.非有大损于脏腑.则血不易以至.一至焉.则症不易以复.从可识矣.端赖求其原而疗之.或补其阳.以固脾肺之气.如面色黄白.而脉虚大空软者是也.或补其阴.以固肾肝之气.如面赤口干.而脉虚细弦数者是也.然补阳无论矣.而补阴之中.又有火衰者.其症面青白而脉迟弱.或服寒凉而脉反鼓指者.皆当以导火归元.如八味丸以消阴翳是也.不见立斋治张东谷.遇劳则吐血一二口.用补中益气汤.加门冬五味山药熟地茯神远志.非补脾肺乎.丹溪每用炮姜止血.缪仲仁用四君六君加木香.谓古人治血多以胃药收功.非补中焦乎.养葵谓心主血.脾裹血.肝藏血.归脾汤.三脏之药毕具.用之鲜不神效.非补心脾乎.余治一友.汪子轶干.应乡试过劳.及归.吐血.屡发屡止.遍服补阴药.逾年不效.余见之面色白.脉虚数无力.体中未尝畏热.余曰此不特脾肺虚而命门之火亦衰.遂用归脾汤加炮姜五味倍人参.而血势少衰.偶加门冬.则又如故.继以八味丸无间服之.血遂止.若八味少弛.则血又复.以后连获二子.应试如初.非补命门乎.乃知有形之血.固于无形之气.无形之气.资于命门之火.所谓精足则气旺.气旺则神生.神者血之华也.不信然哉.及观古人治脱血.必用大剂独参汤以挽之.岂血未至于脱.而反不可用人参乎.此亦余之所不解矣.故余治失血症.上必顾其脾肺.下必滋其肾元.切禁苦寒以伐之.庶几无愧于前哲.而不遗人夭枉也.
按上治五脏法也.胃多气多血.暴吐成碗成盂.当火炽方盛时.必用四生丸.生地凉血.荷叶柏叶破血.假艾叶辛温济之.则血不复滞而归经矣.胸中气塞.血成紫块者.此必血菀于上.宜桃仁枳壳陈皮香附之属.破而降之.则气平而血止矣.小便尿血.心移热于小肠.清心莲子加柏叶牛膝小蓟主之.大便下血.元气下陷.补中益气加槐花槐角地榆主之.审其虚实而施治可也.至鼻衄.血冲清道.四生丸为最妙.虚则生脉散加黄 芍药以摄之.牙宣出血.六味丸加骨碎补.虚寒者.八味丸加骨碎补.生脉散亦效.此又岂法之所拘哉.
生地丹皮汤 治脉数内热咳嗽痰血者.
怀生地 牡丹皮川贝母(去心研) 麦门冬(去心)广陈皮(各一钱) 炙甘草(三分) 沙参(一钱) (如不止加阿胶一钱蛤粉炒成珠)
加焙扁柏叶一钱.水煎服.如吐血.去门冬加荷叶艾叶.或加藕节童便.
当归止血汤 治脉弦胁痛气逆者.
当归(一钱) 香附(一钱便制) 生地(一钱) 白芍药(一钱酒炒) 牡丹皮(一钱)苏子(一钱) 炙甘草(三分) 广陈皮(一钱)
加焙扁柏叶一钱.水煎服.
白芨汤 治内伤吐血.
白芨茜草 生地 丹皮牛膝 广皮 归尾(各一钱)
加荷叶蒂五个.水煎服.
补方见论内
朱丹溪云∶血随火而升降。凡治血症,以治火为先,然实火、虚火,灯烛之火,龙雷之火,不可不辨。
何谓实火?外受风寒,郁而不解,酝酿成热,以致大吐大衄,脉浮而洪,或带紧,宜用苏子降气汤,加荆芥、茜草根、降真香、玉竹之类以解散之。如风寒郁而不解,以成内热,或阳脏之人,素有内火,及酒客蕴热、大吐大衄、脉洪而实、或沉而有力,宜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以凉泻之。四生丸虽是止血通套药,然止血之中,兼有去瘀生新之妙,所以可用。今人于此症,不敢用大苦大寒之品,而只以止血套药,如黑栀子、白芨末、百草霜、三才汤加藕节之类。似若小心,其实姑息容奸,酿成大祸。(止血而不去瘀,则瘀血停滞,而为发热咳嗽皮肉甲错,成干血劳症。仲景所以有 虫、水蛭、虻虫、大黄之治法。)盖此症火势燎原,车薪之火,非一杯之水所可救。芩、连、栀、柏及大黄之类,补偏救弊,正在此时。俟火势一平,即以平补温补之药维之,所谓有胆由于有识也。凡此之类,俱宜釜下抽薪,而釜中之水,无沸腾之患矣。
四生丸
苏子降气汤
何谓虚火?劳役饥饱过度。东垣谓之内伤,以补中益气汤主之。思虑伤脾,倦怠少食,肌肉瘦削,怔忡不寐,薛立斋以归脾汤主之。东垣云∶火与元气不两立。元气进一分,则火退一分,所谓参、 、甘草为泻火之良药是也。此症吐血咳血,必积渐而来,以至盈盆盈斗,脉必洪大,而重按指下全空,必以前汤及当归补血汤,峻补其虚,虚回而血始止。况血脱益气,古训昭然。脱血盈盆盈斗,若用柔润之药,凝滞经络,鲜克有济。必以气分大补之品,始可引其归经,此余屡试屡验之法也。又有脉细小而手足寒冷,腹痛便滑,此虚寒之症,《仁斋直指》所谓阳虚阴必走是也,以理中汤加木香、当归主之。若泥于诸血属火之说,而用凉血止血套药,止而复来,必致不起,可不慎哉。
补中益气汤
归脾汤
次男元犀按∶白芍易木香,是高鼓峰法,以建中汤得来,妙不可言。或加五味五分,麦冬二钱,血不止,加栀子、茜草各一钱。
当归补血汤
以上三方,宜因症加减。如血不止,外以白芨三钱、藕节三钱。研末,以药汁送下三钱即止。盖凡药必由胃而传化诸经,而此散能直入肺窍而止血也。或另用童便送下四钱亦妙。
何谓灯烛之火?人身阴阳,曰水曰火,水火之宅,俱在两肾之中。如先天不足,肾水素虚,又兼色欲过度,以竭其精,水衰则火亢,必为咳嗽、吐血、咳血等症。其脉浮虚而数、或涩而芤。外症干咳骨蒸,口舌生疮,小便赤短。如灯烛之火,油尽而自焚。治之之法,忌用辛热,固不待言。即苦寒之品,亦须切戒。盖以肾居至阴之地,若用寒凉,则孤阴不生。而过苦之味,久而化火,俱非阴虚症所宜也。须用甘润至静之品,补阴配阳。赵养葵云∶灯烛之火,杂一滴水则灭。(指苦寒之物。)惟以六味丸养之以膏油。余每于水虚火亢之重症,用大补阴丸,多收奇效。
大补阴丸(方各见《时方》)
此方滋阴降火,能治六味丸所不能治之症。勿以知柏之苦寒而疑之也,余向亦不能无疑,后读《名医方论》,极有发挥,遂信用之。
何谓龙雷之火?肾中相火不安其位,以致烦热不宁,舌燥口渴,为吐血、咳血、衄血等症。其脉两寸洪大,过于两关。两关洪大,过于两尺,浮按洪大,重按濡弱如无。宜用景岳镇阴煎、冯氏全真一气汤、七味丸、八味丸主之。盖龙雷之火,得雨而愈炽,惟桂附辛热之药,可以引之归原,所谓同气相求是也。
镇阴煎(《景岳》)
治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则真阳失守,血随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六脉细脱,手足厥冷,危在顷刻。
熟地(一二两) 牛膝泽泻(各二钱) 附子肉桂 炙草(各一钱)
水煎,温服。如热甚喉痹,以水浸冷服。此方使孤阳有归,则血自安。
八味丸(方见《时方》)
去附子名七味丸。
全真一气汤(冯氏)
滋阴降火之神方。
熟地(一两) 冬白术(人乳拌,蒸晒,二三钱) 麦冬(三钱) 附子(一钱) 牛膝(二钱) 五味(八分) 人参(二、三钱或七八钱,用开水别炖调入)
水煎服。
咳血、唾血、吐血,方书分别肺胃等症,何庸陋之甚也。凡吐血、衄血、下血,一切血症,俱不必琐分。惟认其大纲,则操纵自如。
下血之方甚多。火盛者,以苦参子九粒,或十四粒,去壳取仁、勿破,以龙眼肉包好,开水送下甚效。又于血症诸方中,择其应用者,再加槐花、地榆各三钱、黄芩一钱为使。
下血症属火固多,而虚寒亦复不少。宜以景岳寿脾煎,或圣术煎加黑姜服之。又常服黑地黄丸甚妙。
仲景以先便后血为远血,用黄土汤。先血后便为近血,用赤小豆当归散,神验。
黄土汤
治下血,并治吐血衄血如神。
赤小豆散(方各见《金匮》)
治下血,先血后便为近血。
又妇人血崩方,不外惜红煎加减。如未效,即宜大温大补,黄 、白术可用二、三两,附子可用至三五钱,方效。(惜红煎见妇人门。)
又男妇尿血,(不痛为尿血,痛为血淋。)以六味汤加血余灰一两,煎好,入生藕汁服。亦有气虚者,当归补血汤为主。挟热者,加竹叶、栀子主之。挟寒者,加附子主之。
失血之症有四∶从齿失者,曰齿衄;从鼻失者,曰鼻衄;从咽失者,曰呕血;从喉失者,曰咳血、曰咯血、曰吐血、曰唾血。失血则一,而轻重攸分。最轻者齿衄,足阳明胃脉循鼻入上齿,手阳明脉上颈贯颊入下齿,二经热盛,其循经之血从齿溢出。血路一通,即无热,亦时常而来,于体无伤,不必以药治者也。稍轻者鼻衄。凡经之上于头者皆下通于鼻,少阳之脉上抵头角,太阳之脉上额交颠,阳明之脉上至额颅。其血之循于经者,随气周流,走而不守,三经为热所逼,血即从鼻而漏。以童便引热下行,茅根清胃降火,其血立止。至于漏血过多而无休者,则不责之血热,而责之气虚。有形血,一时所不能滋;几希之气,速当挽回,急用参补气以督血(经验方∶黄 一两、秦归三钱,姜枣引),补气以摄血,补气以生血。虽气息奄奄,亦可回生。
彼伤寒鼻衄,名曰红汗,热随血解,不必止血,亦不必再发汗;瘟疫鼻衄,名曰外溃,毒从血减,不必止血,亦不必再议下。经络分明,见其症,即可以用其药也。稍重者呕血,即在胃腑矣。贮积日久,郁而上呕,多则盈盆盈碗,聚则成块成堆。或一月一呕,或间月一呕,或周年一呕。未呕之先,郁闷难安;已呕之后,神清气爽,但得血路通利,有呕至耄耋而无伤者。以恐血阻吸门(急备方∶用纸捻刺鼻中,得嚏则通),登时至毙,方书积案,从未有发明其义者。盖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血易为之聚,人而饮食煎熬,停留瘀血,结成窠臼,久则相生相养,习以为常,如蚁之有穴,鱼之有渊,生生不已。补之,愈足以滋其党;凉之,徒足以塞其路。辗转图维,惟三七、郁金,以破负固之城;淮膝、大黄,以开下行之路(悬拟方∶三七、郁金、牛膝、大黄、归尾、桃仁、枳实、炼蜜为丸)。扫除而荡涤之,庶有瘳焉。常见山居之民,采草药以治血,遇是症得愈者居多,草药之性,无非破血之品,有明征矣。最重者吐血、咳血、咯血、唾血。致病之舋,原不一端;发病之源,总归五脏。脏者,藏也,所以藏其血以养神、养魂、养魄、养意、养精与志也。心不主血,则神为之消散,脾不统血,则意为之惝恍,肝肺不归血,则魂魄为之飘荡,肾不贮血,则精志为之梏亡。一滴之血,性命随之,全凭脉息以决吉凶。脉而虚弱,火犹未发,归脾汤(人参、白术、茯苓、枣仁、龙眼肉、黄 、秦归、远志、木香、炙草、姜枣引)、养营汤(人参、白术、黄 、炙草、陈皮、肉桂、秦归、熟地、五味、茯苓、远志、酒芍、姜枣引),俱能奏效;脉而洪数则内火炽矣,火愈炽而血愈亡,血愈亡而阴愈虚,故曰阳邪之甚,害必归阴。当此之时,寒凉适足以伐五脏之生气,温补又足以伤两肾之真阴,惟以寒滋其阴而养其阳(同痨伤论),血或归其位耳。又有一种,五脏为内寒所侵,血不安位而妄行者,脉虚而迟,非附子、干姜,不足以祛其寒而温其经(经验方∶附片、干姜、黄、白术、秦归、炙草、建元、南枣引),此百中仅见一二者。至于外寒犯乎五脏,扰血逆上者。脉浮而紧,惟麻黄人参芍药汤(桂枝五分,麻黄、黄、甘草、白芍一钱,人参、麦冬三钱,五味五粒,当归五分),可以攻其寒而安其血。此亦血症之常事,甚无足怪。所以五脏之血,必诊脉而后能决也。综而计之,譬之军伍,齿衄、鼻衄,巡哨之士卒也;呕血,护卫之士卒也;咳、吐、咯、唾之血,则守营之士卒也。巡哨之士卒可失,即护卫之士卒可失,而守营之士卒,断不可失者也。经四十载之推求,而血症了解,阅千百人之性命,而血路敢详。
(司马刘芹藻,忽患失血,气喘,脉虚而迟,重用附子、干姜,黄 ,立愈。由是留心医学,讲解《灵》、《素》、《难经》。)
(吐血咳血咯血鼻衄齿衄 衄 大便血 小便血血淋血崩)
经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之流溢.半随冲任而行于经络.半散于脉外而充肌腠皮毛若外有所感.内有所伤.则血不循经.从上而涌.则为吐血咳血咯血鼻衄齿衄舌衄.从下而走.则为大便血溺血妇人血崩.其源则一.或问诸书皆分别五脏六腑之血而施治.兹何以笼统言之.余曰.五脏有血.六腑无血.观剖诸兽.腹心下夹脊包络中多血.肝内多血.心脾肺肾中各有血.六腑无血.近时以吐血多者.谓吐胃血.皆耳食前医之误.
凡吐五脏血必死.若吐衄崩下.皆是经络散行之血也.或问既无分别何金匮以泻心汤治心气不足为吐衄乎.曰百病不离于五脏六腑.脏腑病以致血.不循经而为吐衄崩下.非吐衄崩下之血从脏腑中脱出也循经之经字.作常字解时医误解.谓归脾汤引血归脾.脾能统血.即是归经.害人无算.余再为之喝醒一语.曰.随者仍其随之常行者仍其行之常.散者仍其散之常.充者仍其充之常.血循经常之道路.则无吐衄崩下之病矣.千古无一人谈及.余于高士宗引而不发处.细绎思论.大为快事.
身热脉大者难治.
○身凉脉静者易治.
○若喘咳急而上气逆.脉见弦紧细数有势.不得卧者.死.
一外感吐血.先见头痛恶寒发热等症.必取微汗则愈.宜香苏饮.加荆芥穗一钱.丹皮白芍各一钱五分.(三十五)
一夏令秋令感暑气燥气而吐血.方治见咳嗽门.不赘.
一内经云.不远热则热至.血溢血泄之病生矣.凡人不避暑热.及过食爆炙之物.以致血热妄行.宜四生丸.(一日)
一瘀血而吐.必先胸痛.血色必紫或黑而成块.脉必滞涩.宜四物汤.加醋炒大黄桃仁丹皮香附各一钱五分.
○如紫血尽.鲜血见.即用六君子汤.加当
一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热蓄血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大便黑面黄.
宜犀角地黄汤(九十九)
高鼓峰心法.于血症独精.其云除瘀血与伤寒外.其余俱属七情饿饱劳力等因.必见恶心(验症分明)一味固元汤主之.方用人参炙 归身甘草煨姜大枣白芍.水煎服.血症最繁.
以一仁斋直指.谓阳虚阴必走.大吐大衄外.有寒冷之状.可用理中汤.加南木香或甘草干姜汤.其效更着又有饮食伤胃.胃虚不能传化.其气上逆.亦能吐衄.亦宜上二方.
○余用甘草干姜汤.其干姜炮黑.加五味子二钱甚效.从慎柔五书得来.
一内经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滞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此数语.为治血之要旨所以杨仁斋高鼓峰方法神验.即张景岳用熟地一两泽泻附子牛膝各一钱五分肉桂一钱炙甘草二钱水煎服.名为镇阴.煎方虽驳杂.而温药较多.亦能奏效.
一褚氏遗书云.血虽阴类.运之者其阳和乎.阳和二字.指心肺而言也.心肺之阳宜布.如日月一出爝火无光.凡诸般邪热之气俱除.血无所扰.则循行常道矣.运之者三字.更妙.血不自运.必藉气以运之.既已运矣.则随冲任而行于经络.散于脉外.充于皮毛.有经常之道可行.何至妄行而为失血之症耶.诸家俱赞此二句之妙绝.未能发明其旨.甚矣医道之难也.高鼓峰虽未能悟到此旨.而固元汤与之暗合.慎柔和尚以保元阳为主.亦不过取黄补气以生血.而亦与此.旨暗合.合之则效速.二公所以名燥一时也.余于此.千虑一得.不敢自秘.
保元汤(七 慎柔方.无肉桂.有煨姜三片黑枣二枚.)
当归补血汤(六)
一血症有不宜刚燥之剂者.或血虚烦渴.徐热睡寤不宁.五心烦热宜圣愈汤.(十八)
一舌上出血如孔钻者.煎香薷汁服.外用槐花炒研掺.蒲黄炭亦可掺之.
○齿龈血出.用生竹茹四两.醋浸一宿含之.
○牙缝出血.以纸维醮干蟾酥少许.于出血处按之立止.
○满口齿血出.枸杞子为末.煎汤漱之.然后吞下根亦可.
○鼻衄.用生茅花或根一两煎服.
以上症.或统用
甘露饮(八十七)
滋肾丸.(九十四)
一血淋尿血.用苎麻根十枚.水煎服.又用海螵蛸干地黄赤茯苓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
以柏叶车前子煎汤下.又用乱发烧灰.入麝香少许.用米醋温汤调下.如痛不可忍.以藕汁萝卜汁白蜜调下.
○又房劳兼小便尿血.宜鹿角胶半两.没药另研.油头发绳各三钱为末.茅根汁打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
一下血.先便后血为远血.用灶中黄土八钱.甘草生地白术熟附子阿胶黄芩各一钱五分.水煎服.名黄土汤.
○下血.先血后便为近血.宜赤小豆三两.泡令出芽晒.当归一两共为末.以浆水服一钱五分日三服.名赤小豆当归散.
○二方俱出金匮.
大便下血不止诸药不效者.宜济生乌梅丸.(六十九)
一皮肤血汗.宜郁李仁去皮研二钱.以鹅梨汁调下.又用人中白焙干.入麝香少许.温酒调服立效.又用六味地黄汤.加五味一钱麦门冬川续断各二钱.
一诸窍出血.宜头发败棕陈莲蓬各等分.俱烧灰研.每服三钱.木香汤下.
一妇人血崩.审其寒热虚实.照以上诸方择用.若脱血之顷.不省人事.大汗不止者.宜参附汤.贫者以当归补血汤.加熟附子二三钱.(一百零五)
一大吐大衄大崩之顷.血若稍止.急用独参汤服.服后听其熟睡切勿惊醒.则阴血复生矣.
血之道 化中焦 经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本冲任 中溉浇 血之流溢,半随冲任而行于经络。
温肌腠 外逍遥 血之流溢,半散于脉外而充肌腠皮毛。
六淫逼 经道摇六淫者,风、寒、暑、湿、燥、火也。经,常也。道,路也。言血所常行之路也,外邪伤之则摇动。
宜表散 麻芍条外伤宜表散。东垣治一人内蕴虚热,外感大寒而吐血。法仲景麻黄汤加补剂,名麻黄人参芍药汤,一服而愈。
七情病 溢如潮七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也。七情之动,出于五志。医书恒谓五脏各有火,五志激之则火动,火动则血随火而溢。然五志受伤既久,则火为虚火,宜以甘温之法治之。
引导法 草姜调甘草干姜汤,如神,或加五味子二钱。火盛者,加干桑皮三钱、小麦一两。时医因归脾汤有引血归脾之说,谓引血归脾即是归经。试问脾有多大,能容离经之血成斗成盆,尽返而归于内而不裂破乎?市医固无论矣,而以名医自负者,亦蹈此弊,实可痛恨!
温摄法理中超理中汤,加木香、当归煎服。凡吐血服凉药及滋润益甚,外有寒冷之象者,是阳虚阴走也,必用此方。血得暖则循行经络矣。此法出《仁斋直指》。
凉泻法 令瘀销 火势盛,脉洪有力,寒凉之剂原不可废。但今人于血症,每用藕节、黑栀、白芨、旧墨之类以止涩之,致留瘀不散,以为咳嗽虚痨之基。《金匮》泻心汤,大黄倍于芩连,为寒以行瘀法。柏叶汤治吐不止,为温以行瘀法。二方为一温一寒之对子。
赤豆散下血标 粪前下血为近血,《金匮》用当归赤小豆散。
若黄土 实翘翘 粪后下血为远血,《金匮》用黄土汤。
一切血 此方饶黄土汤,不独粪后下血方也。凡吐血、衄血、大便血、小便血、妇人血崩及血痢久不止,可以统治之。以此方暖中宫土脏,又以寒热之品互佐之,步步合法也。五脏有血,六腑无血。观剖诸兽腹心下夹脊,包络中多血,肝内多血,心、脾、肺、肾中各有血,六腑无血。近时以吐血多者,谓为吐胃血,皆耳食昔医之误,凡吐五脏血必死。若吐血、衄血、下血,皆是经络散行之血也。
麻黄人参芍药汤(东垣) 治吐血外感寒邪,内虚蕴热。
桂枝(五分,补表虚) 麻黄(去外寒) 黄 (实表益卫) 炙甘草(补脾) 白芍(安太阴)人参(益元气而实表) 麦冬(补肺气,各三分) 五味子(五粒安肺气) 当归(五分,和血养血)
水煎,热服。按此方以解表为止血,是东垣之巧思幸中,非有定识也。观其每味自注药性,俱悖圣经,便知其陋。
甘草干姜汤(《金匮》)
炙甘草(四钱) 干姜(二钱,炮)
水二杯,煎八分服。
柏叶汤(《金匮》) 治吐血不止。
柏叶(生用,三钱,无生者用干者二钱) 干姜(一钱) 艾叶(生用,二钱,如无生者,用干者一钱)
水四杯,取马通二杯,煎一杯服。如无马通,以童便二杯,煎八分服。
黄土汤(《金匮》) 治先便后血为远血。亦治衄血、吐血、血不止。
灶心黄土(八钱,原方四钱) 生地 黄芩甘草阿胶白术附子(炮,各一钱五分)
水三杯,煎八分服。
赤小豆散(《金匮》) 治先血后便为近血。
赤小豆(浸令出芽晒干,一两) 当归(四钱)
共研末。每服三钱,浆水下。即洗米水,三日后有酸味是也。按凡止血标药可随宜作引,血余灰可用一二两同煎,诸血皆验。栀子、茜草、干侧柏治上血,槐花、生地黄、乌梅、续断治血崩。凡下血及血痢,口渴,后重,脉洪有力者为火盛。可用苦参子去壳,仁勿破,外以龙眼肉包之,空腹以仓米汤送下九粒,一日二三服,渐加至十四粒,二日效。
凡吐血鼻血以及上下一切血证,用百草霜,扫下研为细末,大人每服三钱,小儿每服一钱,糯米煎汤调下,三服立愈。百草霜,乡间烧茅草锅底取之。烧柴炭者勿用。
凡吐血∶用藕节七个,水一盅,煎至半盅,加童便一杯对服。又方,每日早,用自己小便,略去头尾,乘温饮之。
鼻血不止∶用大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饼子如钱大,左鼻出血,贴左足心;右鼻出血,贴右足心;两鼻出血,贴两足心,立时即止,急以温水洗去,免至足心起泡。又方,乱发烧灰吹鼻。或以线扎中手指根,左鼻扎左,右鼻扎右,两鼻出血,扎两中指。或以栀子烧灰吹鼻内。又方,以韭菜捣汁一杯,童子小便一杯,和匀温暖服之,血即止。
大便泻血∶用乱油发、鸡冠花、侧柏叶三味,俱烧灰等分,研极细末,每用一钱,水酒调下。又方,用霜后干丝瓜壹条,烧灰存性,研末听用。槐花烧灰存性,研末听用。每以丝瓜末一钱,槐花末五分,研匀,米饮调,空心服,数次即止。
小儿小便血淋∶用鸡屎尖白如粉者,炒极焦,研末,每五分,酒调空心服。
周岁小儿尿血∶大甘草一两二钱,水六碗,煎至二碗,服完即愈。
小儿尿血∶乌梅烧灰存性,研细末,每次一钱,米饮调下。
小儿大小便血∶乃热传心肺,不宜凉药,以生地黄汁五七匙,酒半匙,蜜半匙和服。
当血液中非蛋白氮(npn)浓度水平超过正常时称为氮质血症。正常人血中npn为25~30mg%;其中尿素氮为10~15mg%,尿酸为3~5mg%,肌酐为0.9~1.8mg%。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由于gfr减少,上述npn浓度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1.血浆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浓度的变化尿素是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分解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肾脏排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bun的浓度与gfr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如图14-3所示。
[imgz]binglishenglixue097.jpg[alt]bun和gfr的关系[/alt][/img]
图14-3 bun和gfr的关系
在肾功能衰竭的早期,当gfr减少到正常值的40%以前,bun浓度虽有缓慢地升高,但仍在正常范围内。当gfr进一步减少时,bun浓度就明显上升,当gfr减少到正常值的20%以下时,血中bun可高达100mg%以上。由此可见,bun浓度的变化并不是反映肾功能改变的敏感指标;而且bun值还与外源性(与蛋白质摄入量有关)及内源性(与感染、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胃肠道出血等有关)尿素负荷的大小有关,因此根据bun值判断肾功能变化时,应考虑这些尿素负荷的影响。
2.血浆肌酐浓度的变化血浆肌酐浓度与蛋白质的摄入量无关,而主要与肌肉中磷酸肌酸自身分解产生的肌酐量及肾脏排泄肌酐的功能有关,因此血浆肌酐浓度的改变更能反映gfr的变化。但在gfr变化的早期,血中肌酐浓度的改变与bun一样,也并不明显。因此,在临床上必须同时测定血浆和尿液的肌酐含量,以计算肌酐清除率(肌酐清除率=uv/p,u=尿中肌酐浓度,v=每分钟尿量,p=血浆肌酐浓度)。肌酐清除率与gfr的变化具有平行关系。但在严重肾功能衰竭并伴有食欲丧失和恶病质时,由于肌肉组织分解代谢明显增强,内生性肌酐形成过多,故血清肌酐浓度可迅速增高,此时肌酐清除率降低,并不能确切地反映gfr的变化。
3.血浆尿酸氮浓度的变化慢性肾功能竭衰时,血清尿酸氮浓度虽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较尿素、肌酐为轻,这主要与肾脏远曲小管分泌尿酸增多和肠道尿酸分解增强有关。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npn的增高还包括有中分子量肽类、氨基酸、胍类等蛋白质分解产物的增多,这些物体对机体具有毒性作用。
血浆脂蛋白代谢紊乱可以表现为高脂蛋白血症和低脂蛋白血症,后者较为少见,现只介绍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亦称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因实际上两者均系血中脂蛋白合成与清除紊乱所致。这类病症可以是遗传性的,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表现为血浆脂蛋白异常、血脂增高等,现将其六种主要类型列于表5-4。
表5-4 高脂蛋白血症的类型
类型 | 脂蛋白变化 | 血脂的变化 | ||
主要升高的脂类 | 次要升高的脂类 | 病因 | ||
Ⅰ | cm增高 | 甘油三酯 | 胆固酯 | lpl或apocⅡ遗传缺陷 |
Ⅱa | ldl增高 | 胆固醇 | ldl受体的合成或功能的遗传缺陷 | |
Ⅱb | ldl vldl增高 | 甘油三酯 | 胆固醇 | 遗传因素影不大,主要受膳食影响 |
Ⅲ | ldl增高 | 甘油三酯胆固醇 | apoe异常于扰了cm及vldl残粒的吸收 | |
Ⅳ | vldl增高 | 甘油三酯 | 胆固醇 | 分子缺陷不清,多由于肥胖,饮酒过量或糖尿病所致 |
Ⅴ | cm vldl增高 | 甘油三酯 | 胆固醇 | 实际为型Ⅰ和Ⅳ型的混合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