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温
参考:流行性乙型脑炎 , 病毒性脑炎
“暑温” 相关论述
小儿暑温是感受暑温邪毒引起的时行疾病。临床以高热、抽风、昏迷为主症,发病急骤,变化迅速,易出现内闭外脱、呼吸障碍等危象,重症病例往往留有后遗症,导致终生残疾。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本病尚有“暑风”、“暑痉”、“暑厥”之名,“暑风”者手足搐搦而动;“暑痉”以项强或角弓反张为名;“暑厥”则必见手足逆冷。本病主要指西医学的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发病季节多在7、8、9月盛夏时节;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年龄自幼儿至老年都可感染,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尤以2-6岁儿童发病率高,且有较强传染性。近二十年来,由于大规模推行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本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已消灭了流行趋势,仅见少数散发病例,发病症状也有所减轻。’
[病因病机]
本病系感染暑温邪毒而发病。夏季暑气当令,暑温邪毒易于流行,其邪伤人最速,特别是小儿时期神怯气弱,气血未充,脏腑未坚,一旦被暑温邪毒所侵,正不胜邪,则卒然发病。
本病属温病范畴,其病理机转不越卫、气、营、血之间的传变规律。暑邪入侵,犯“卫”则发热头痛无汗,头项强直;人“气”则高热口渴,有汗热不解,头痛剧烈,神倦或烦躁不安;人“营”则心肝俱病,神昏痉厥;人“血”则伤津劫液,耗血动血,吐出咖啡样血液,以及由此而出现呼吸不整,内闭外脱。然暑为阳邪,易化热化火,伤人最速,且小儿患病,易虚易实,传变迅速。正如《温病条辨·解儿难》指出:“小儿肤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故不少暑温患儿起病急暴,病变迅速,往往卫分未解,已传气分,出现卫气同病,气分之热未解,又窜营分,而致气营两燔,甚至营病及血,营血同病。本病临床表现为高热、抽风、昏迷三大主症,其突出的病理演变是:高热可引起抽风,抽风促使生痰,痰盛可致抽风和昏迷,故其病理转归为热生风,风生痰,热、痰、风相互转化,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若邪甚正虚,则致内闭外脱,热、痰、风三者充斥三焦,正不胜邪,极易出现呼吸不整,气息断续,脉微肢厥等危象。若暑邪夹湿,湿性粘滞,暑湿熏蒸,内困中焦,蒙蔽清阳,可出现头痛如裹,热势不扬,胸闷呕吐,昏迷不醒等症。
本病后期,由于长期高热、抽风、昏迷,导致伤气耗阴,病久则气血营卫失调,筋脉失养。或余邪未清,风痰留阻络道,而产生不规则的发热,肢体震颤,神识不慧,痴呆,失语,吞咽困难,四肢强直性瘫痪等症状。若日久不愈,脏腑、经络难以恢复功能,延至终身病残的后遗症。
综合病机,本病为暑温邪毒内犯肺胃心肝,热痰风弥漫三焦、脏腑经络。在急性期出现热、痰、风证,以实证为主,关键在于热;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出现热、痰、风证,则以痰、风为多,且以虚为主或虚中夹实。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盛夏季节。
2.临床表现
(1)初热期:病程第1-3天,有发热、头痛、嗜睡、呕吐,可有脑膜刺激征。
(2)极期:病程第4—10天,持续高热,意识障碍加深,甚则昏迷、抽风,或反射消失,肌张力增强,脑膜刺激征。重症者可出现脑疝,呼吸衰竭。
(3)恢复期:病程第7—u天起,体温渐降,神志渐清,多数患者逐渐康复。部分严重病例恢复较慢。
(4)后遗症期:少数重症病人在起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如瘫痪、痴呆等,为后遗症。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升高,一般在(10—凹)x10空格几左右,中性粒细胞增至80%以上。
(2)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多在(0.05-0.5)x10空格,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3)补体结合试验病后2-3周内阳性;血凝抑制试验病后5天出现阳性,第2周达高峰。
二、鉴别诊断
应与疫毒痢鉴别。疫毒痢起病急,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肛门指诊或盐水灌肠检查大便可见脓血,培养可见痢疾杆菌。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根据本病发病情况和传变过程多迅速,一般可按温病卫、气、营、血的规律进行辨证。
由于发病急暴,传变迅速,如初现卫分证,迅即传人气分营分,甚则径人营血,其界限较难辨析。因此,可依据本病临床所见发热、神昏、抽风等三大主症,结合小儿惊风热、痰、风的病机转归,掌握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作出正确的辨证论治。
按本病的传变规律,急性期一般2周左右,初期约1-3天,可见高热无汗等卫气症状;3-7天进入极期,此时邪在气营,热、痰、风三证俱全。也有病情急暴者,起病即见抽风、昏迷、内闭外脱之象,则属险证、危证。本病后期,邪去正伤,多见虚证或虚中夹实,所见热证,则为余邪不清,阴虚内热;痰证,则为痰阻经络,内蒙清窍;风证,则为肝肾亏虚,虚风内动。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原则以清热、豁痰、开窍、熄风为主。急性期以解热为关键,热在表者,宜清暑透表,使邪从外泄;在里者,宜甘寒清热或通腑泄热;邪郁化火,人营人血,则苦寒或咸寒清营泻火。结合痰、风之证,分别施以开窍豁痰,镇惊熄风等法。后期以扶正祛邪为原则。余邪未尽,虚热不退者,以养阴清热为法;痰蒙清窍,神识痴呆者,以宣窍豁痰为法;虚风内动,肝肾不足者以养阴熄风为法。
三、分证论治
1.邪犯卫气
证候:突然发热,微恶风寒或但热不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口渴引饮,常伴恶心、呕吐,神烦或嗜睡,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数。
分析:外感暑温,邪犯卫气。发热为小儿暑温的必有症状,暑邪愈重,发热愈高。由于病变迅速,初起虽有壮热,烦躁,口渴等气分证候,但邪在卫表为主,故有微恶风寒,皮肤灼热无汗等症。暑邪郁表,上扰清空,故头痛,嗜睡,颈强。热犯阳明,胃失和降,或暑邪夹湿内阻,胃气上逆,故呕吐、恶心。邪在卫气,属热证实证,故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或白虎汤加减。
新加香薷饮适用于暑邪偏在表者。常用药:香薷为解表透暑要药,配以连翘、银花清热解毒,厚朴、鲜扁豆花化湿解暑。如有胸闷作吐,舌苔腻者,加用白蔻仁、藿香化湿和胃;卫表症状明显者,加用豆豉、荆芥、鲜荷叶、西瓜翠衣、甘菊花解暑透热;颈强者,加葛根、僵蚕、豆卷解痉撤邪。
白虎汤适用于暑邪偏在里者,主证为高热有汗口渴。常用药:石膏清阳明之热为主药,知母协石膏清热而滋燥。如毒热明显者,加大青叶、拳参清热解毒;有汗热不解,嗜睡身重,此属暑邪夹湿,轻者加藿香、佩兰、滑石清暑化湿,重者加苍术、厚朴燥湿除满;腹满便秘,邪热壅结者,加大黄、全瓜蒌通腑泄热,或用凉膈散表里双解。
2.热迫气营
证候:高热持续不退,颈项强直,神识昏糊或昏迷不醒,烦躁不安,或见谵语,四肢抽搐,甚则喉间痰鸣辘辘,呼吸不利,口渴引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或舌尖生刺,舌苔多见黄糙或灰黄,脉洪数或弦大。
分析:暑邪化火,燔灼气营。暑邪热毒蕴结气分不解,化火内窜营分,形成气营两燔之证。气分热盛,表现为高热不退,烦渴引饮;邪人营分,内犯心肝,蒙蔽心窍则神识昏糊,烦躁谵语;热引肝风则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热盛生风,风火相煽,炼液为痰,痰随风动,阻塞肺之气道,则喉间痰鸣辘辘,呼吸不利。此即热、痰、风三证的典型表现。大便秘结,小便黄赤,为气分热盛,脏腑燥结,津液被灼之候。舌红绛起刺,苔黄灰腻,则为邪热入营,燥热内结之象。…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涤痰。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常用药:生石膏、知母大清气分之热,水牛角、生地、芍药、丹皮清解营分之毒,黄连、黄芩、栀子、大青叶清心泻火。
如高热不退,四肢抽搐不止,热动肝风者,可加羚羊角粉、钩藤平肝熄风;神情烦躁,昏糊谵语者,加紫雪丹、牛黄清心丸清心开窍;深度昏迷,舌苔浊腻者,加胆星、天竺黄、菖蒲开窍泄浊;喉间痰鸣者,加礞石滚痰丸、鲜竹沥以涤痰。若高热、抽风、昏迷三症同时并存,舌苔黄糙或灰腻,舌红绛起刺,脉大有力者,则为毒火已成燎原之势,热、痰、风充斥肆逆,如使用一般清热、凉营、熄风等常法难济其危,宜用大剂调胃承气汤或凉膈散,以泄火通腑,釜底抽薪。若口干唇燥,小便短赤者,加用鲜生地、西瓜汁清暑护阴。
3.邪入营血
证候:热来起伏,朝轻暮重,尤以夜间为重,昏迷加深,瞳孔无明显反应,时而双目上翻,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四肢抽动,胸腹灼热,肢端逆冷,面色灰暗,皮肤斑疹,或有衄血,二便失禁,唇舌紫暗焦干,舌质紫绛,或光滑少津,甚则舌体卷缩僵硬,脉见沉伏而细。
分析:邪入营血,伤阴动血。暑邪深入心肝肾三经,损伤真阴,热伏血分,气阴两衰。
热犯阴分,阴血亏耗,故发热起伏,朝轻暮重,夜间为甚。心神被蒙,神无所主,则昏迷加深。瞳孔属肾,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肝肾真阴内亏,精气耗散,故瞳孔无反应,甚则两侧大小不等,散大无光,此为内闭外脱之征象。肝主筋,开窍于目,阴血亏耗,肝之经脉失于濡养,阴伤血燥则风动,故双目上翻,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痰热内闭,气机被遏,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故胸腹灼热,而肢端厥冷。热伏营血,血热妄行,故衄血,皮肤斑疹显现;心开窍于舌,心阴亏损,或血瘀内著,阻于舌根,可见舌体僵硬卷缩,舌质紫绛。肾司二便,肾之精气衰竭,则二便为之失禁。营血干涸,不荣于面,故面呈灰暗。舌绛,光滑少津,脉沉伏而细,则为病人营血之征。
治法:凉血清心,增液潜阳。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常用药:水牛角、鲜生地清解血分热毒,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玄参、麦冬合生地增液养阴。此时苦寒药物需慎用,以防苦燥伤阴;纯用滋阴也在所不宜,以防留邪之弊。
若抽搐不止者,加牡蛎、珍珠母、钩藤潜阳熄风;昏迷不醒者,加安宫牛黄丸开闭醒神,或用醒脑静,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如突然出现面色灰白发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细微欲绝,则为气阳外脱之征,急以独参汤鼻饲,加用参附龙牡救逆汤以回阳益气,扶正救逆;如有衄血,呕吐咖啡样物,以云南白药少量多次灌服止血;如呼吸断续不匀,浅促低微,为肾气衰微,其气欲绝,加用五味子或生脉饮注射液静脉滴注,以摄纳肾气,养阴固脱。本证为病之极期,病情危重阶段,若救治不及,每易导致死亡,在治疗和护理上应采取中西医综合抢救措施。
4.邪恋正虚-
小儿暑温急性期一般2周左右可趋康复。病至后期,若由于邪热深重,热病之后气阴耗伤,余邪不清,往往会出现一些恢复期症状,特别是一些病重患儿,多留有阴虚邪恋,痰蒙清窍、内风扰动的证候,须继续积极治疗。
(1)余热未尽
证候:低热或不规则发热,面赤颧红,心烦不宁,口干喜饮,小便短少,偶有惊惕,舌红,苔光净,脉细数。或汗出不温,面色光白,精神萎软,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嫩,苔薄,脉细而数。
分析:暑热伤阴,气阴亏虚。暑邪伤阴,阴虚内热,故低热不清;阴虚阳亢,故面赤颧红,心烦不宁;阴虚津液不足,故口干喜饮,小便短少;肝肾阴亏,经脉失养,故有惊惕;舌红苔光,脉细数,为阴虚之征。暑必伤气,气阳不足,营卫不和,也可见不规则发热,汗出不温;肺脾气虚,故面色觥白,精神萎软;舌淡嫩,脉细数为气阴不足之征。
治法:养阴清热,调和营卫。
方药:青蒿鳖甲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青蒿鳖甲汤适用于阴虚发热证。常用药;青蒿、地骨皮清虚热祛余邪;鳖甲养阴潜阳;生地、知母清热养阴。佐以石斛、鲜荷叶、丝瓜络养阴清暑。惊惕抽动加珍珠母、钩藤平肝熄风;便秘加全瓜蒌清热润肠。
黄芪桂枝五物汤适用于营卫不和有汗为主证的发热。常用药:黄芪补益肺脾之气,桂枝、白芍、甘草、生姜、红枣调和营卫。佐以龙骨、牡蛎潜阳敛阴。汗多加糯稻根、浮小麦收敛止汗;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加太子参、山药健脾益气。
(2)痰蒙清窍
证候:意识不清,或痴呆,失语,失聪,吞咽困难,喉间痰鸣;或狂躁不宁,嚎叫哭闹,舌苔黄或无苔,舌质红绛。
分析:痰浊内阻,蒙蔽清窍。本病之痰,由热病生痰,风动生痰,表现有无形之痰和有形之痰之分,辨证有痰浊、痰火之别。若因痰浊内蒙心包者,可出现意识不清,昏迷、痴呆、失聪;痰阻舌根,则失语,吞咽困难;若痰火内扰心肝者,心肝火旺,故见狂躁不宁,嚎叫哭闹,此属无形之痰。若痰随气逆,阻于气道,肺气不利,故见喉间痰鸣,舌苔厚腻,属有形之痰。舌苔黄或无苔,舌质红绛,为痰热阴伤之征。
方药:苏合香丸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苏合香丸适用于痰浊内蒙证,具有芳香泄浊开窍作用。喉间痰多者,加礞石滚痰丸化痰泄浊;吞咽困难者,加止痉散、半夏、胆星搜风化痰。
龙胆泻肝汤适用于痰火内扰证。常用药:龙胆草、栀子清泻心肝之痰火,生地、当归清热养阴,黄芩清热燥湿化痰,泽泻、车前子利尿清心,渗湿化痰。如虚烦不宁,舌绛无苔,为阴虚火旺,可加黄连、阿胶、鸡子黄、磁石清热滋阴,潜阳除烦。
(3)内风扰动
证候:肢体震颤,不自主动作,或强直性瘫痪,或癫痫样发作,舌红,苔薄白,脉细弦。
分析:风窜络脉,气血痹阻。本证见于病后肝肾不足,筋脉失养,风痰阻络。虚风夹痰,内窜络脉,可见强直性瘫痪;风胜痰动,则癫痫样发作;阴血不足,血燥风动,故肢体震颤,不自主动作。舌绛苔薄,脉弦细,为肝风内扰之征。”
治法:搜风通络,养阴熄风。
方药:止痉散或大定风珠加减。止痉散适用于络中之风证。常用药:全蝎、蜈蚣、蕲蛇、地龙、僵蚕等搜风通络;生地、当归、红花养血润燥,并制虫类药温燥辛窜,易耗伤气血之弊。肢体僵直不用,可加木瓜、鸡血藤舒筋活络。
大定风珠适用于真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风动证。常用药:龟板、鳖甲、牡蛎潜阳熄风;生地、玄参、麦冬、白芍、鸡子黄育阴养肝。若体弱多汗,食少形瘦者,可配黄芪、党参、核桃肉、枣仁,益脾胃之气,养肝肾之阴。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清开灵注射液每次10-20ml,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1日1次。用于邪炽气营证。
2.生脉饮注射液每次10—20ml,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1日1次。用于邪人营血、气阴虚衰证。
3.脉络宁注射液每次10—20ml,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1日1次。用于痰蒙清窍和内风扰动证。
二、单方验方
1.大青叶log,板蓝根20g,甘草6g。1日1剂,水煎服。用于邪犯卫气证。
2.礞石粉2份,月石、芒硝各1份,用鲜竹沥拌和喂服。每次1—3g,1日3次,2周为1疗程。用于痰蒙清窍证。
3.蕲蛇粉,每次2g,1日3次。开水化服,连服15天。用于内风扰动证。
三、针灸疗法
1.取风池、风府、下关、颊车,强刺激不留针。1日或隔日1次。用于痰蒙清窍之失语症。
2.取曲池、肩盂、外关、大椎,针刺,1日1次。用于内风扰动之上肢瘫痪;取阳陵泉、血海、风市、足三里、绝骨,针刺,1日1次。用于内风扰动之瘫痪。
3.针刺天突、廉泉、内庭、合谷。1日1次。用于痰蒙清窍之吞咽困难。
4.针刺廉泉、哑门、照海、通里、合谷、涌泉。1日1次。用于痰蒙清窍之语言障碍症。
四、推拿疗法
用滚、揉、搓、摇等手法,对肢体瘫痪、关节僵硬的患儿进行推拿疗法,手法要有节奏,柔和、缓慢,由远端到近端。每次10-30分钟,每日1-2次。
五、急重症西医处理
1.退热放置冰帽、冰袋及温水擦浴、室内空调等物理降温措施。安乃近滴鼻或肌肉注射。扑热息痛口服。
2.止惊药物有安定、苯巴比妥、10%水合氯醛、冬眠灵等,依次选用上药一种,观察10—20分钟,抽搐不止者换另一种,惊止者根据情况用维持剂量。
3.降低颅内压20%甘露醇、速尿等脱水剂静脉注射或滴注,防治脑水肿、脑疝。
4.纠正呼吸衰竭应用东莨菪碱、洛贝林、尼可刹米等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如重症:呼吸衰竭药物难以控制,即行气管切开术,应用人工呼吸器。
5.惊厥、面唇青绀者及时予以吸氧;喉间痰多不能咯吐者,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护理]
一、预防
蚊子是传播乙脑病毒的主要中间宿主。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防蚊灭蚊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及时接种乙脑疫苗。
二、护理
盛夏季节发现高热、抽痉、昏迷病人需密切观察,及时采取诊断、治疗措施,力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产生严重后遗症或生命危险。病室应保持通风凉爽,严密观察病儿体温、脉搏、呼吸、神识、血压等情况,高热病儿应及时予以退热降温,昏迷、抽风病儿及时予以吸氧、吸痰、止惊处理。昏迷病儿要经常翻身,变换体位,清洁皮肤,防止褥疮。注意补充营养,急性期宜给清淡而富营养的流汁食物,如豆浆、牛奶、西瓜水、绿豆汤、稀米汤等,水分必须充足,对不能进食者应用鼻饲,或静脉滴注营养要素。
[文献摘要]
《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温病条辨·解儿难》:“暑痉,按俗名小儿急惊风者,惟暑月最多,而兼证最杂。……如夏月小儿身热头痛,颈项无汗,此暑兼风寒者也,宜新加香薷饮;有汗则仍用银翘散,重用桑叶;咳嗽则用桑菊饮;汗多则用白虎;脉芤而喘,则用人参白虎;身重汗少,则用苍术白虎;脉芤面赤多言,喘喝欲脱者,即用生脉散;神识不清者,即用清营汤加钩藤、丹皮、羚羊角;神昏者,兼用紫雪丹、牛黄丸等;.病势轻微者,用清络饮之类。方法悉载上焦篇,学者当与前三焦篇暑门中细心求之。”
《温病条辨·伏暑》:“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痫,清营汤主之,亦可少与紫雪丹。”
[现代研究]
夏翔.中医治疗小儿乙型脑炎78例临床分析.中医杂志1987;28(4):34
将78例小儿乙型脑炎分为三期辨证治疗。初期,相当于卫分及邪入卫气阶段,与西医轻型相似,治法清热解表,予乙脑一方:石膏、寒水石、芦根各60g,蝉蜕、大青叶各9g,炙甘草6so中期相当于气分及邪人气营阶段,与西医普通型相似,治法清营透气,予乙脑二方:鲜生地、石膏各60g,丹皮、赤芍、知母、黄芩、龙胆草、蝉蜕各9g,银花、连翘、大青叶各12g,芦茅根各驸s,益元散15g,黄连、玉枢丹各3g。极期相当于邪入营分或逆传心包的证候,与西医重型和重暴型相似,治法清营泻热,豁痰开窍,予乙脑三方:水牛角、鲜生地、石膏各60g,丹皮、赤芍、龙胆草、蝉蜕、淡竹叶各9g,知母、大青叶、石菖蒲各12g,黄连3g,竹沥30g。后期或后遗症期,治法补气益元,佐以养血通络,予乙脑五方:炙黄芪60g,当归、玄参各15g,红花、桃仁各12g,赤芍、地龙、党参各9g。经治疗后获痊愈67例(85.9%),留有后遗症7例(9%),死亡4例(5.1%)。
朱恒兴,周昌明.下法为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83例.江苏中医1994;15(7):11
收治气营型(相当于普通型、重型及部分极重型)乙脑147例,随机分a、b两组。a组83例为治疗组,应用中药乙脑Ⅱ号:生石膏、板蓝根各150g,金银花、拳参、竹叶、钩藤、生大黄(后下)各15g,菖蒲、竹沥、半夏各log,玄明粉(冲服)8g,全蝎3g,每剂浓缩成160ral,3岁以内30ral,3—5岁401rtl,6—15岁50ml,成人80ml,每日3次口服。喉中痰鸣者加鲜竹沥30ml;四肢厥冷,热深厥深者,加羚羊角粉2sob组64例为对照组。两组西医治疗、护理方法相同。治疗结果:a、b两组体温复常平均分别为5.6、7.4天,抽搐停止平均分别为3.2、4.9天,神志转清平均分别为4.5、6.2天;治愈率:a组83.1%,b组68.9%;死亡率:a组3.6%,b组9%。两组疗效有明显差异(p<0.01)。
病名。炎夏季令之温热病,症情一般较重。暑多挟湿,暑温系指暑热偏盛者。《温病条辨·上焦篇》:“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余奉仙谓:“暑温者,即夏时之热病也。暑字之义,乃日者两字相合而成。日者,阳之精;暑者,热之极。”(见《医方经验汇编》),症见壮热口渴,心烦面赤,汗多少气,脉多洪大。如不予及时施治,可致邪陷心营、引动肝风,出现高热神昏、嗜睡、肢体抽瘛、角弓反张、或身发斑疹,初起宜以白虎汤原方或加减方,以清气分邪热而保津。神情躁烦、意识不清或神昏谵语、肢体痉强、舌苔黄、舌质红绛或无苔者,宜以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紫雪散、至宝丹等方酌情选用,若津气两虚,宜用白虎人参汤、清暑益气汤等以益气生津。暑温挟湿则兼见胸闷恶心,小便短赤,大便溏泄等症,当兼用芳香化浊、利湿之剂。如见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昏迷、抽搐诸症,亦称暑痫。参见温病、湿温、暑痫等条。
天津侯姓学徒,年十三岁,得暑温兼泄泻。
病因 季夏天气暑热,出门送药受暑,表里俱觉发热,兼头目眩晕。服药失宜,又兼患泄泻。
证候 每日泄泻十余次,已逾两旬,而心中仍觉发热懒食,周身酸软无力,时或怔忡,小便赤涩发热,其脉左部微弱,右部重按颇实,搏近六至。
诊断 此暑热郁于阳明之腑,是以发热懒食,而肝肾气化不舒,是以小便不利致大便泄泻也。当清泻胃腑,调补肝肾,病当自愈。
处方 生怀山药(两半) 滑石(一两) 生杭芍(六钱) 净萸肉(四钱)生麦芽(三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复诊 服药一剂泻即止,小便通畅,惟心中犹觉发热,又间有怔忡之时,遂即原方略为加减俾再服之。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 生怀地黄(一两) 净萸肉(八钱) 生杭芍(六钱)生麦芽(二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 将药连服两剂,其病霍然全愈。
帮助 初次所用之方,即拙拟之滋阴清燥汤加山萸肉、生麦芽也。
从来寒温之热传入阳明,其上焦燥热下焦滑泻者,最为难治,因欲治其上焦之燥热,则有碍下焦之滑泻;欲补其下焦之滑泻,则有碍上焦之燥热,是以医者对之恒至束手。
然此等证若不急为治愈,则下焦滑泻愈久,上焦燥热必愈甚,是以本属可治之证,因稍为迟延竟至不可救者多矣。惟拙拟之滋阴清燥汤,山药与滑石并用,一补大便,一利小便。而山药多液,滑石性凉,又善清上焦之燥热,更辅以甘草、芍药以复其阴(仲景谓作甘草芍药汤以复其阴),阴复自能胜燥热,而芍药又善利小便,甘草亦善调大便,汇集四味为方,凡遇证之上焦燥热下焦滑泻者,莫不随手奏效也。间有阳明热实,服药后滑泻虽止而燥热未尽清者,不妨继服白虎汤。其热物理虚者,或服白虎加人参汤,若虑其复作滑泻,可于方中仍加滑石三钱,或更以生山药代粳米煎取清汤,一次只饮一大口,徐徐将药服完,其热全消,亦不至复作滑泻。愚用此法救人多矣,滋阴清燥汤后,附有治愈多案可参观也。至此案方中加萸肉、生麦芽者,因其肝脉弱而不舒,故以萸肉补之,以生麦芽调之,所以遂其条达之性也。至于第二方中为泻止小便已利,故去滑石。为心中犹怔忡,故将萸肉加重。为犹有余热未清,故又加生地黄。因其余热无多,如此治法已可消除净尽,无须服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也。
甘 二十四岁 壬戌六月二十九日 暑温邪传心包,谵语神昏,右脉洪大数实而模糊,势甚危险。
细生地(六钱) 知母(五钱) 银花(八钱) 元参(六钱) 连翘(六钱) 生甘草(三钱)麦冬(六钱) 竹叶(三钱) 生石膏(一两)
煮三碗,分三次服。牛黄丸(二丸),紫雪丹(三钱)。
温邪入心包络,神昏痉厥,极重之症。
连翘(三钱) 竹叶(三钱) 银花(三钱) 生石膏(六钱) 细生地(五钱) 甘草(钱半)知母(三钱) 麦冬(五钱连心)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再服紫雪丹(四钱)。
□
周 五十二岁 壬戌年七月十四日 世人悉以羌防柴葛,治四时杂感,竟谓天地有冬而无夏,不亦冤哉!以致暑邪不解,深入血分成厥,衄血不止,夜间烦躁,势已胶锢难解,焉得速功。
鲜芦根(一两) 丹皮(五钱) 荷叶边(一张) 羚羊角(三钱) 元参(五钱) 杏仁(三钱)桑叶(三钱) 滑石(三钱) 犀角(三钱) 细生地(五钱)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五日 厥与热似乎稍缓,据云夜间烦躁亦减,是其佳处;但脉沉弦细数,非痉厥所宜,急宜育阴而恋阳,复咸以止厥法。
生地(六钱) 元参(六钱) 麦冬(八钱连心) 生白芍(四钱) 桑叶(三钱) 羚羊角(三钱) 丹皮(三钱) 犀角(三钱) 生鳖甲(六钱)
日服二帖。
十六日 脉之弦刚者,大觉和缓,沉者已起,是为起色;但热病本属伤阴,况医者误以伤寒温燥药五六帖之多,无怪乎舌燥如草也。议启肾液法。
元参(一两) 丹皮(五钱) 桑叶(二钱) 犀角(三钱) 天冬(三钱) 麦冬(五钱) 沙参(三钱) 银花(三钱) 生鳖甲(八钱)
日服三帖。
十七日 即于前方内加∶
连翘(钱半) 鲜荷叶边(三钱) 细生地(六钱)
再按∶暑热之邪,深入下焦血分。身半以下,地气主之。热来甚于上焦,岂非热邪深入之明征乎?必借芳香以为搜邪之用。不然,恐日久胶固之邪一时难解也,则真阴正气日亏一日矣,紫雪丹之必不可少也。
紫雪丹(钱半) 分三次服。
十八日 厥已回,面赤,舌干黑苔,脉洪数有力,十余日不大便,皆下证也。人虽虚,然亦可以调胃承气小和之。
生大黄(五钱) 元明粉(三钱,冲) 生甘草(三钱)
先用一半,煎一茶杯,缓缓服,俟夜间不便,再服下半剂。(服前方半剂,即解黑大便多许)。便后用此方∶
生白芍(六钱) 大生地(一两) 麦冬(一两) 生鳖甲(一两)
十九日 大下宿粪如许,舌苔化而干未滋润,脉仍洪数,微有潮热,除存阴无二法。
生白芍(六钱) 沙参(六钱) 炙甘草(三钱) 麦冬(六钱) 丹皮(四钱) 牡蛎(五钱)天冬(三钱) 大生地(一两) 鳖甲(五钱)
日服二帖。
二十一日 小便短而赤甚,微咳,面微赤,尺脉仍见数洪象,议甘润益下,以治虚热,少复苦味,以治不尽之实邪。且甘苦合化阴气而利小便也。按∶甘苦合化降气利小便法,举世不知,在温热门中诚为利小便之上等法。盖热伤阴液,小便无由而生,故以甘润益水之源;小肠火腑,非苦不通,为邪热所助,故以苦药泻小肠而退邪热。甘得苦则不呆腻,苦得甘则不刚燥,合而成功也。
炙甘草(四钱) 生鳖甲(八钱) 生白芍(六两) 元参(五钱) 阿胶(三钱) 麦冬(六钱)麻仁(三钱) 丹皮(三钱) 沙参(三钱) 黄连(一钱)
二十二日 已得效,仍服前方二帖。
二十三日 复脉复苦法,清下焦血分之阴热。
炙甘草(五钱) 生鳖甲(五钱) 麦冬(五钱) 生白芍(六钱) 阿胶(三钱) 丹皮(五钱)麻仁(五钱) 天冬(二钱) 元参(三钱)
日服二帖。
□
王 三十八岁 癸亥六月初三日 暑温舌苔满布,色微黄,脉洪弦而刚甚,左反大于右,不渴,初起即现此等脉症,恐下焦精血之热,远甚于上焦气分之热也。且旧有血溢,故手心之热又甚于手背。究竟初起,且清上焦,然不可不免知其所以然。
连翘(二钱) 豆豉(钱半) 细生地(钱半) 丹皮(二钱) 银花(二钱) 生甘草(一钱)藿梗(一钱) 元参(钱半) 薄荷(三分) 牛蒡子(钱半) 白茅根(二钱) 麦冬(二钱) 苦桔梗(一钱)
初六日 热退大半,胸痞,腹中自觉不和。按∶暑必挟湿,热退湿存之故,先清气分。
连翘(二钱) 豆豉(二钱) 杏仁泥(二钱) 银花(钱半) 生苡仁(三钱) 白扁豆(二钱)藿梗(三钱) 白通草(八分) 郁金(二钱) 滑石(钱半)
日二帖。
初七日 病退,六腑不和。
藿梗(三钱) 郁金(一钱) 半夏(二钱) 浓朴(二钱) 豆豉(二钱) 生苡仁(三钱) 广皮炭(一钱) 滑石(三钱)
初八日 向有失血,又届暑病之后,五心发热,法当补阴以配阳;但脉双弦而细,不惟阴不充足,即真阳亦未见其旺也。议二甲复脉汤,仍用旧有之桂、参、姜、枣。
炒白芍(四钱) 阿胶(二钱) 麦冬(三钱) 麻仁(二钱) 炙甘草(五钱) 生鳖甲(五钱)沙参(三钱) 大生地(四钱) 生牡蛎(五钱) 桂枝(二钱) 大枣(二个) 生姜(二片)
又丸方
八仙长寿丸,加麻仁白芍蜜丸,每日三服,每服三钱。
马 三十八岁 癸丑年六月初六日 暑热本易伤阴,误用消导攻伐,重伤阴气,致令头中、耳中,鸣无止时,此系肝风内动。若不急救肝肾之阴,螈 热厥至矣。
炒白芍(六钱) 炙甘草(三钱) 生鳖甲(五钱) 大生地(六钱) 麦冬(五钱) 生牡蛎(五钱) 丹皮(三钱) 桑叶(三钱) 茶菊炭(二钱) 麻仁(二钱,便不实去此)
服四帖。
十二日 外邪虽退,无奈平素劳伤太过,虚不肯复,六脉无神,非参不可。
沙参(三钱) 大生地(六钱) 阿胶(三钱) 元参(六钱) 麻仁(三钱) 生鳖甲(六钱)麦冬(六钱) 生白芍(六钱) 炙甘草(四钱)
得大便后,去元参,加牡蛎(三钱) 人参(三钱) 桂枝大枣(二枚) 生姜(一片)
七月初六日 病后饮食不调,又兼暑湿着里,腹中绞痛,痛极便溏,脉微数,欲作滞下,议芩芍法,夺其滞下之源。
黄芩炭(一钱二分) 小茴香炭(八分) 广木香(一钱) 浓朴(二钱) 焦白芍(钱半) 黄连炭(八分) 炒广皮(钱半) 枳实(一钱) 神曲炭(二钱) 山楂炭(钱半)
一二帖后腹痛除,仍服复脉汤服十余帖。
□
荣 十五岁 乙丑六月十一日 暑温挟痰饮怒郁,故脉芤身热而胁痛,误用足六经表药,烦躁不宁,六日不解,至危之证。
生香附(三钱) 旋复花(三钱) 连翘(二钱) 藿梗(三钱) 生石膏(四钱) 杏仁(三钱)薄荷(一钱) 郁金(二钱)
每帖煮两杯,分二次服。三时一帖,服二日大见效再商。
十三日 于前方内加∶
青橘叶(二钱) 鲜荷叶边(一张) 芦根(五钱)
暑伤足太阴,发为 胀,渴不欲饮,饮则呕,身微热,舌白滑,肢逆,二便闭塞,病在中焦居多,以香开六腑浊气为主。
半夏(五钱) 藿梗(三钱) 广皮(二钱) 枳实(三钱) 浓朴(四钱) 生香附(三钱) 郁金(二钱) 生苡仁(三钱) 白蔻仁(二钱) 杏泥(三钱) 旋复花(三钱)
煮两杯,分二次服。今日一帖,明日一帖。
□
孙 四十五岁 乙丑六月初六日 头痛,左关独高,责之少阳内风掀动,最有损一目之弊。
若以为外感风寒,则远甚矣。议清少阳胆络法。再此症除左关独高,余脉皆缓,所谓通体皆寒,一隅偏热,故先清一隅之热。《金匮》谓先治新病,旧病当后治也。
羚羊角(二钱) 苦桔梗(二钱) 生甘草(一钱) 薄荷(六分) 丹皮(钱半) 桑叶(钱半)菊花(钱半) 刺蒺藜(一钱) 勾藤勾(一钱) 鲜荷叶(半张)
今日一帖,明日一帖。
初八日 前日左关独浮而弦,系少阳头痛,因暑而发,用清胆络法;兹关左已平其半,但缓甚,舌苔白浓而滑,胸中痞闷,暑中之热已解,而湿尚存也。议先宣上焦气分之热。
生苡仁(五钱) 郁金(三钱) 旋复花(三钱) 藿梗(三钱) 杏仁泥(五钱) 白蔻仁(二钱,连壳) 半夏(五钱) 广皮(三钱) 茯苓皮(三钱) 滑石(六钱) 通草(一钱)
头煎二杯,今日服,二煎一杯,明早服。
初九日 诸症俱减,舌白未除,中湿尚多,议进法于前方内加∶
加生苍术(三钱) 草果(一钱)
□
王 二十八岁 初三日 暑伤两太阴,手太阴之证多,一以化肺气为主。
杏仁泥(五钱) 鲜荷叶(一钱) 银花(三钱) 蔻仁(二钱,连皮) 连翘(三钱) 滑石(八钱) 生苡仁(五钱) 浓朴(三钱) 白通草(一钱) 藿香叶(一钱) 白扁豆花(一枝)
煎二杯,分两次服。今晚明早各一帖。
初四日 两太阴之暑症,昨用冷香合辛凉,暑中之热,已退其半,但里湿与热未克即除,故大便红水,胸中痞闷。
杏仁泥(三钱) 生苡仁(五钱) 藿梗(三钱) 泽泻(五钱) 白蔻仁(钱半) 滑石(六钱)浓朴(三钱) 猪苓(五钱) 郁金(二钱) 白通草(二钱) 茯苓皮(三钱)
煎三杯,今晚、明早各一帖。
初五日 舌苔白浓,腹甚不和,肠鸣泄泻,聚湿尚多,急宜分泄。
生苡仁(六钱) 白蔻仁(三钱) 泽泻(五钱) 半夏(五钱) 藿梗(三钱) 茯苓皮(六钱)椒目(五钱) 广皮(三钱) 滑石(六钱) 苍术(三钱) 浓朴(三钱)
水八碗,煎取三碗,分三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
广 二十四岁 七月二十二日 六脉洪大之极,左手更甚,目斜视,怒气可畏,两臂两手,卷曲而螈 ,舌斜而不语三四日,面赤身热,舌苔中黄边白,暑入心包胆络,以清心胆之邪为要,先与紫雪丹。
桑叶(三钱) 羚羊角(三钱) 细生地(五钱) 连翘(五钱,连心) 竹茹(三钱) 银花(五钱) 丹皮(三钱) 嫩荷叶(一张) 天冬(三钱) 麦冬(五钱) 犀角(三钱)
煮四杯,分四次服。碧雪丹(三钱) 凉开水调服。以神清热退为度,不清再服三钱,虽三四次,均可服。
二十三日 肝热之极,加天冬凉肝,于前方加∶
天冬(三钱) 紫雪丹仍照前调服。
二十四日 暑入心胆两经,与清心络之伏热,已见小效,仍用前法而进之。
犀角(五钱) 连翘(四钱) 细生地(五钱) 羚羊角(三钱) 银花(三钱) 茶菊花(三钱)麦冬(五钱) 桑叶(三钱) 丹皮(五钱)
煮四杯,分四次服。
二十五日 加鲜白扁豆花(一枝) 鲜荷叶边(一枚) 黄连(钱半) 黄芩(三钱)
二十六日 暑入心胆两经,屡清二经之邪,业已见效。今日饮水过多,水入微呕。盖暑必夹湿,议于前方内去柔药,加淡渗。
犀角(二钱) 茯苓皮(五钱) 黑山栀(三钱) 茵陈(三钱) 荷叶边(一钱) 桑叶(三钱)银花(三钱) 羚羊角(三钱) 黄连(一钱) 连翘(三钱) 黄柏炭(二钱) 生苡仁(五钱)
二十七日 暑热退后,呕水,身微黄,热退湿存。
茵陈(三钱) 杏仁泥(三钱) 白通草(一钱) 银花(三钱) 白蔻皮(二钱) 连翘(三钱)生苡仁(五钱) 黄柏炭(二钱) 茯苓(五钱,连皮) 黑山栀(三钱)
服二帖。
二十九日 热未尽退,舌起新白苔,胸痞。暑兼湿热,不能纯治一边。
银花(三钱) 黄连(钱半) 滑石(六钱) 连翘(三钱) 藿梗(三钱) 杏仁泥(五钱) 白通草(一钱) 生苡仁(五钱) 云苓皮(五钱) 白蔻仁(钱半)
煮三杯,分三次服,二帖。
八月初二日 暑热已退七八,惟十余日不大便,微有谵语,脉沉。可与轻通阳明,与增液承气法。
元参(八钱) 生大黄(四钱) 麦冬(六钱,连心) 细生地(六钱)
煮成三杯,先服一杯,约二时许,如不大便,再服第二杯,明早得大便,止后服;否则服第三杯。
初三日 温病下后宜养阴;暑温下后宜兼和胃。盖暑必挟湿,而舌苔白滑故也。脉缓,与外台茯苓饮意。
茯苓(五钱) 浓朴(二钱) 半夏(三钱) 白蔻皮(钱半) 麦冬(五钱) 生苡仁(五钱)藿梗(三钱) 郁金(一钱)
暑温热退湿存,故呕,腹不和而舌白苔。
杏仁泥(五钱) 浓朴(二钱) 白蔻仁(钱半) 益智仁(一钱) 半夏(五钱) 生苡仁(五钱) 黄芩(三钱) 藿梗(三钱) 生姜(三片)
服二帖。
□
鞠通自医,丁巳六月十三日,时年四十岁。
先暑后风,大汗如雨,恶寒不可解,先服桂枝汤一帖。为君之桂枝用二两,尽剂毫无效验。次日用桂枝八两,服半剂而愈。
□
史 男 七岁 癸亥六月十二日 右脉洪大无伦,暑伤手太阴,有逆传心包之势,喘渴太甚,烦躁不宁,时有谵语,身热,议两清营卫之法。
连翘(一钱,连心) 生石膏(三钱) 知母(一钱) 银花(二钱) 真山连(一钱) 生甘草(八分) 竹叶(二钱) 浓朴(一钱) 杏泥(二钱) 藿梗(一钱) 丹皮(一钱)
日二帖。
十三日 诸症俱减,热已退,但右脉仍洪,舌黄而滑,呕未尽除。
银花(钱半) 飞滑石(一钱) 真山连(一钱) 连翘(钱半,连心) 生苡仁(二钱) 炒知母(八分) 生甘草(八分) 鲜荷叶边(三钱) 苇根(三钱) 杏泥(钱半)
二帖。
□
俞 男 三岁 七月初二日 暑湿伤脾,暮夜不安,小儿脉当数,且少腹以下常肿痛,肝肾亦复虚寒;况面色青黄,舌苔白,手心时热,调理乳食要紧,防成疳疾。议腑以通为补,食非温不化例。
生苡仁(二钱) 姜夏(钱半) 浓朴(钱半) 炒扁豆(一钱) 杏泥(钱半) 小枳实(八分)焦曲(钱半) 鸡内金(一钱) 广皮炭(八分) 白蔻仁(四分) 煨姜(三片) 小茴(一钱炒黑)
四帖。
前证已愈,惟脾尚虚弱,以疏补中焦为主。
□
田 十四岁 暑温误下,寒凉太多,洞泄之后,关闸不藏,随食随便,完谷丝毫不化,脉弦。与桃花汤改粥法。
人参赤石脂(末) 禹余粮(细末) 炙甘草干姜粳米
先以参、草、姜三味煎去渣,汤煮粥成,然后和入赤石脂、余粮末。愈后补脾阳而大健。
计左 暑温一候,发热有汗不解,口渴欲饮,胸闷气粗,入夜烦躁,梦语如谵,小溲短赤,舌苔薄黄,脉象濡数。暑邪湿热,蕴蒸阳明,漫布三焦,经所谓因于暑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是也。颇虑暑热逆传厥阴,至有昏厥之变。
清水豆卷(四钱) 青蒿梗(一钱五分) 天花粉(三钱) 朱茯神(三钱) 通草(八分) 黑山栀(一钱五分) 带心连翘(三钱) 益元散(包,三钱) 青荷梗(一支) 竹叶心(三钱) 郁金(一钱五分)万氏牛黄清心丸(一粒)
【二诊】 暑温九天,汗多发热不解,烦闷谵语,口渴欲饮,舌边红苔黄,脉象濡数,右部洪滑。良由暑湿化热,蕴蒸阳明之里,阳明者胃也,胃之支脉,贯络心包,胃热上蒸心包,扰乱神明,故神烦而谵语也。恙势正在鸱张,还虑增剧,今拟竹叶石膏汤加味。
生石膏(五钱) 茯苓(三钱) 郁金(一钱五分) 仙半夏(一钱五分) 通草(八分) 竺黄(二钱)鲜竹叶心(三钱) 益元散(包,三钱) 鲜石菖蒲(五分) 白茅根(去心,三钱) 荷梗(一支) 万氏牛黄清心丸(一粒)
【三诊】 神识渐清,壮热亦减,原方去石膏、牛黄清心丸,加连翘心、花粉、芦根。
方左 长夏酷热,炎威逼人,经商劳碌,赤日中暑。暑热吸受,痰浊内阻,心包被蒙,清阳失旷,以致忽然跌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肢冷脉伏。暑遏热郁,气机闭塞,脉道为之不利,中暑重症,即热深厥深是也。急拟清暑开窍,宣气涤痰,以冀挽回。
薄荷叶(八分) 净银花(三钱) 连翘壳(三钱) 碧玉散(包,四钱) 广郁金(一钱五分) 川贝母(三钱) 天竺黄(二钱) 枳实炭(三钱) 炒竹茹(一钱五分) 鲜石菖蒲(一钱) 西瓜翠衣(三钱)
另苏合香丸(研冲,一粒) 淡竹沥(冲,五钱)
【二诊】 服清暑开窍、宣气涤痰之剂,神识已清,牙关亦开,伏脉渐起,而转为身热头胀,口干不多饮,胸闷不能食,舌苔薄黄,暑热有外达之机,暑必夹湿,湿热蕴蒸,有转入阳明之象。今拟清解宣化,以善其后。
炒香豉(三钱) 薄荷(八分) 银花(三钱) 桑叶(三钱) 菊花(三钱) 郁金(一钱) 黑山栀(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五分) 竹茹叶(各一钱五分) 六一散(包,三钱) 川贝(三钱)西瓜翠衣(四钱)
秋凉引动伏暑,夹湿滞内阻,太阳阳明为病,寒热无汗,头胀且痛,胸痞泛恶,苔薄腻,脉濡数,邪滞互郁,胃气不得下降也。亟宜疏透伏邪,而化湿滞,以冀邪从外达,湿滞内化,不致增剧乃佳。
豆豉(三钱) 前胡(一钱五分) 半夏(三钱) 六曲(三钱) 薄荷(八分) 竹茹(一钱五分)香薷(五分) 山栀(一钱) 桔梗(八分) 鲜藿香(一钱五分) 鲜佩兰(一钱五分) 荷叶(一角) 炒枳实(一钱)
外受风凉,内蕴伏暑,暑必夹湿,湿与滞阻,阳明为病,发热恶寒,胸痞泛恶,头胀且痛,遍体酸楚,舌苔腻布,脉象濡数,邪势鸱张,非易速解。拟黄连香薷饮加减。
陈香薷(五分) 淡豆豉(三钱) 六神曲(三钱) 姜川连(四分) 炒枳实(一钱五分) 姜竹茹(一钱五分) 制川朴(八分) 仙半夏(一钱五分) 鲜藿香(一钱五分) 鲜佩兰(一钱五分) 玉枢丹(冲服,三分)
李童 暑温十天,身热汗出不彻,渴不多饮,胸脘烦闷,口有甜味,苔薄腻黄,脉濡数。暑必夹湿,伏于募原,既不能从阳明而解,亦不能从下焦而去,势有欲发白 之象。暑湿为粘腻之邪,最为缠绵。
香薷(八分) 青蒿梗(一钱五分) 净蝉衣(八分) 江枳壳(一钱五分) 通草(八分) 川连(三分)清水豆卷(三钱) 炒牛蒡(二钱) 郁金(一钱五分) 赤苓(三钱) 鲜藿香(一钱五分) 鲜佩兰(一钱五分)甘露消毒丹(包,三钱)
荣左 伏暑秋温,发热两候,早轻暮重,烦躁不寐,梦语如谵,鼻衄痰红,口干欲饮,大便溏薄色黄,汗泄不多,舌质红苔黄。此伏暑化热,蕴蒸阳明之里。阳明者胃也,胃络上通心包,胃热上蒙清窍,心神不得安宁,故烦躁少寐,梦语如谵也。鼻衄虽曰红汗,究属热迫营分,逼血而妄行也。脉象左弦数,右滑数。参脉合证,阴液暗伤,邪热猖獗,颇虑传入厥阴,致神昏痉厥之险。急宜甘寒生津,清解伏暑,冀营分之热,能得从气分而解为幸。
天花粉(三钱) 朱茯神(三钱) 粉葛根(一钱五分) 鲜竹茹(二钱) 益元散(包,三钱)金银花(五钱) 酒炒黄芩(一钱) 冬桑叶(二钱) 连翘壳(三钱) 川雅连(五分) 白茅根(去心,三扎)
【二诊】 昨投清温生津之剂,身热略减,夜寐稍安,鼻衄亦止,而口干欲饮,胸闷懊 ,难以名状,汗泄不多,舌质红,苔黄,脉数依然,良由暑温之热,仍在阳明之里,未能达到气分,势欲蒸发白 之象,阴液暗伤,无作汗之数据,还虑增剧。温邪有汗而再汗之例,仍宜甘寒生津,解肌清温,冀望正胜邪却,始能入于坦途。
天花粉(三钱) 粉葛根(五钱) 粉丹皮(二钱) 鲜石斛(三钱) 清水豆卷(四钱) 鸡苏散(包,三钱)熟石膏(打,三钱) 冬桑叶(二钱) 连翘壳(三钱) 鲜竹叶(三十张) 活芦根(去节,一尺) 北秫米(包,三钱)
【三诊】 连进生津清温,服后热势反增。渴欲引饮,饮后得汗甚畅。白 布于胸腹之间,至天明时热势始减,胸闷渐舒,脉数稍和,即是正胜邪却之机。既已获效,仍守原法扩充。
天花粉(三钱) 生甘草(六分) 连翘壳(三钱) 鲜石斛(三钱) 嫩白薇(一钱五分) 生石膏(打,三钱) 仙半夏(一钱五分) 川贝母(二钱) 通草(八分) 鲜竹叶(三十片) 白茅根(去心,两扎)北秫米(包,三钱)
【四诊】 身热大减,汗泄溱溱,白 密布腹脐之间,伏暑湿热已得外达。惟咳痰带红,睡醒后口舌干燥,神疲肢倦,小溲频数不爽,溺时管痛,脉象濡数不静,舌质淡红,此阴液已伤,木火易升,肺金化源受伤,不能下及州都,阳明之蕴热,尚留恋为患也。仍拟竹叶石膏汤加减,生津液以滋化源,清阳明而息余焰。
西洋参(一钱五分) 朱茯神(三钱) 川通草(八分) 活芦根(去节,一尺) 生石膏(打,三钱)川贝母(二钱) 粉丹皮(二钱) 北秫米(包,三钱) 鲜竹叶(三十张) 生甘草(六分) 天花粉(三钱)冬桑叶(二钱) 滋肾通关丸(包煎,一钱五分)
【五诊】 身热已退,白 密布甚多,口舌干燥亦减,伏暑之热有整肃之渐,而小溲尚未爽利,咳痰色黄,脉象濡数无力,舌淡红,肺胃余热留恋,气化不及州都也。仍拟甘寒生津,养胃清肺,以善其后。
西洋参(一钱五分) 朱茯神(三钱) 冬桑叶(二钱) 冬瓜子(三钱) 活芦根(去节,一尺)生甘草(八分) 川贝母(三钱) 粉丹皮(一钱五分) 北秫米(包,三钱) 金石斛(二钱) 栝蒌皮(三钱)嫩白薇(一钱五分) 通天草(八分) 滋肾通关丸(包煎,一钱五分)
何女 秋温伏暑,延今三候,初起吐血衄血,继则身灼热无汗,热盛于夜,谵语妄言,口渴欲饮,七八日未更衣,舌焦糙无津,唇色紫暗,脉象弦滑而数,红白疹虽现即隐,咳呛痰内带红,良由伏温由营及气,由里及表,表未得汗,仍传于里,里热炽盛,少阴之阴液被劫,津无上承,阳明经热未得外解,腑中燥屎不得下行,腑热熏蒸心包,神明无以自主,手指震动,肝风欲起,痉厥之变,即在目前矣。急拟生津解肌,下则存阴,表里两治,以望转机。
鲜生地(六钱) 天花粉(三钱) 熟石膏(打,三钱) 川贝母(三钱) 茅芦根(去心节,各一两)京玄参(三钱)薄荷叶(八分) 生甘草(五分) 枳实炭(一钱) 鲜石斛(四钱) 粉葛根(一钱) 全栝蒌(切,四钱)玄明粉(一钱五分,同捣) 鲜竹茹(二钱) 清宁丸(包,三钱)
【二诊】 投生津解肌,下则存阴之剂,已服两帖,微微得汗,腑垢已得下行,所下之垢,色紫黑甚畅,灼热略衰,谵语亦减,而咳呛咯痰不出,痰内带红,耳聋失聪,口干欲饮,舌糙黑已减,脉尚弦数,唇焦而裂,此少阴阴液已伤,阳明伏暑化热,灼津液而为痰,痰阻肺络,清肃之令不行,木火升腾,扰犯清窍,虽有转机之兆,尚未敢轻许无妨。今拟人参白虎汤合清营增液汤加减,清营凉气,肃肺化痰,能得精胜邪却,即可望出险入夷。
西洋参(一钱五分) 鲜生地(五钱) 肥知母(二钱) 连翘壳(三钱) 鲜竹叶(三十张) 生石膏(打,四钱) 京玄参(三钱) 川贝母(三钱) 粉丹皮(二钱) 生甘草(八分) 鲜石斛(三钱) 朱茯神(三钱)枳实炭(八分) 活芦根(去节,一尺)
【三诊】 人参白虎汤、清营增液汤又服二剂,灼热已减其半,神识亦清,舌焦黑已退,转为红绛,脉左弦数,右濡滑而数,睡则惊悸,耳聋口渴,咳呛咯痰不爽,痰中夹血,津液有来复之渐,暑热有退避之势。余焰烁液为痰,胶阻肺络,木火升腾,扰犯清空,合脉论证,已有出险入夷之佳象。再议生津泄热,清肺化痰。
西洋参(一钱五分) 肥知母(一钱五分) 冬桑叶(二钱) 朱茯神(三钱) 活芦根(去节,一尺)生甘草(六分) 青蒿梗(一钱五分) 生石膏(打,三钱) 天花粉(三钱) 粉丹皮(二钱) 川贝母(三钱)生石决(八钱) 嫩白薇(一钱五分) 鲜藕(切片入煎,四两)
【四诊】 身灼热已去七八,惟咳呛咯痰不爽,口渴不多饮,痰中之血,两日不见,耳鸣失聪,脉左弦小而数,右濡滑而数,舌绛红,肾阴胃液难复,木火易于上升,余波未尽,肺金清肃之令不行,况值燥令,燥从火化,火未有不克金也。再宜甘凉濡润,生津泄热,清肺化痰。
西洋参(一钱五分) 生甘草(八分) 水炙桑叶皮(各一钱五分) 生石决(八钱) 朱茯神(三钱)天花粉(三钱) 肥知母(一钱五分) 粉丹皮(一钱五分) 嫩白薇(一钱五分) 北秫米(包,三钱)冬瓜子(三钱) 活芦根(去节,一尺) 枇杷叶露(后入,四两)
茅童 温邪夹湿,发热十三天,汗泄不畅,口干欲饮,舌质红,罩薄腻,左脉弦数,右脉濡数。前医早进白虎汤,致邪陷太阴,清气不升,大便溏薄,日夜十余次,小溲短赤,心烦少寐,热势加剧,病情非轻。拟解肌疏邪,而理中土,仲圣谓里重于表者,先治其里,仿此意化裁。
粉葛根(二钱) 炮姜炭(四分) 炒潞党(三钱) 生白术(二钱) 生甘草(五分) 赤苓(三钱)金银花(三钱) 山楂炭(三钱) 炒车前子(包,三钱) 戊己丸(包,二钱) 鲜荷叶(一角)
【二诊】 昨进理中汤加减,大便溏泄渐止,而发热依然,口干欲饮,舌转红绛,脉象弦数,汗泄不通。此气分之温未罢,营分之热内炽,湿化为燥,燥亦伤阴,津乏上承,今拟清营透气,兼顾中土。
天花粉(三钱) 炒银花(三钱) 赤苓(三钱) 冬桑叶(三钱) 煨葛根(一钱五分) 生白术(二钱)粉丹皮(一钱五分) 扁豆衣(三钱) 生甘草(五分) 白薇(一钱五分) 鲜荷叶(一角) 白茅根(五钱)
【三诊】 昨进清营透气,兼顾中土之剂,身热渐减,又见鼻红,虽曰红汗,究属热遏营分,逼血上行。舌红绛,脉弦数不静,阴分已伤,肝火内炽,湿从燥化,阳明之温,尚未清彻也。既有效机,再进一筹出入。
鲜生地(三钱) 炒银花(三钱) 赤苓(三钱) 桑叶(三钱) 天花粉(二钱) 生白术(二钱)粉丹皮(一钱五分) 川贝(二钱) 生甘草(五分) 白薇(一钱五分) 炒扁豆衣(三钱) 北秫米(包,三钱)鲜荷叶(一角) 茅根(去心,五钱)
陈左 湿温已延月余,潮热时轻时剧,渴喜热饮。白 亦布,谵语郑声,小溲浑赤,脉象虚滑而数,舌质红润,唇燥,此乃气阴已伤,伏邪湿热留恋阳明,上蒙清窍,神明无以自主也,脉证参合,已入危险一途。亟宜扶正宣邪,苦化湿热,以望转机。
党参(三钱) 朱茯神(三钱) 川雅连(三分) 川贝母(三钱) 银柴胡(一钱) 炙远志肉(五分)细木通(五分) 天竺黄(二钱) 白薇(一钱五分) 紫贝齿(三钱) 仙半夏(一钱五分) 北秫米(包,三钱)益元散(包,三钱)
二二、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脉芤甚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标暑温之大纲也。按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极也。温盛为热,木生火也。热极湿动,火生土也。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成矣。若纯热不兼湿者,仍归前条温热例,不得混入暑也。形似伤寒者,谓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也。水火极不同性,各造其偏之极,反相同也。故经谓水极而似火也,火极而似水也。伤寒,伤于水气之寒,故先恶寒而后发热,寒郁人身卫阳之气而为热也,故仲景《伤寒论》中,有已发热或未发热之文。若伤暑则先发热,热极而后恶寒,盖火盛必克金,肺性本寒,而复恶寒也。然则伤暑之发热恶寒虽与伤寒相似,其所以然之故实不同也,学人诚能究心于此,思过半矣。脉洪大而数,甚则芤,对伤寒之脉浮紧而言也。独见于右手者,对伤寒之左脉大而言也,右手主上焦气分,且火克金也,暑从上而下,不比伤寒从下而上,左手主下焦血分也,故伤暑之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者,对伤寒太阳证面不赤,口不渴而言也;火烁津液,故口渴,火甚未有不烦者,面赤者,烦也,烦字从火后页,谓火现于面也。汗大出者,对伤寒汗不出而言也。首白虎例者,盖白虎乃秋金之气,所以退烦暑,白虎为暑温之正例也。
其源出自《金匮》,守先圣之成法也。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方(并见前)
二三、《金匮》谓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则淋甚,可与东垣清暑益气汤。
张石顽注∶谓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此因暑而伤风露之邪,手太阳标证也。手太阳小肠属火,上应心包,二经皆能制金烁肺,肺受火刑,所以发热恶寒似足太阳证。其脉或见弦细,或见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此热伤肺胃之气,阳明本证也(愚按∶小便已,洒然毛耸,似乎非阳明证,乃足太阳膀胱证也。盖膀胱主水,火邪太甚而制金,则寒水来为金母复仇也。所谓五行之极,反兼胜已之化)。发汗则恶寒甚者,气虚重夺(当作伤)其津(当作阳)也。温针则发热甚者,重伤经中之液,转助时火。肄虐于外也。数下之则淋甚者,劫其在里之阴,热势乘机内陷也。此段经文,本无方治,东垣特立清暑益气汤,足补仲景之未逮,愚按∶此言太过。仲景当日,必有不可立方之故,或曾立方而后世脱简,皆未可知,岂东垣能立而仲景反不能立乎?但细按此证,恰可与清暑益气汤,曰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词,尚望遇是证者,临时斟酌尽善。至沈目南《金匮要略注》,谓当用辛凉甘寒,实于此证不合。盖身重疼痛,证兼寒湿也。即目南自注,谓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内暑而兼阴湿之变也。岂有阴湿而用甘寒柔以济柔之理?既曰阴湿,岂辛凉所能胜任!不待辩而自明。
清暑益气汤方(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复法)
黄 (一钱) 黄柏(一钱) 麦冬(一钱) 青皮(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升麻(三分) 当归(七分) 炙草(一钱) 神曲(一钱) 人参(一钱) 泽泻(一钱) 五味子(八分) 陈皮(一钱) 苍术(一钱五分) 葛根(三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煎一杯,分温三服。虚者得宜,实者禁用;汗不出而但热者禁用。
二四、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证如上条,指形似伤寒,右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而言。但以汗不能自出,表实为异,故用香薷饮发暑邪之表也。按香薷辛温芳香,能由肺之经而达其络。鲜扁豆花,凡花皆散,取其芳香而散,且保肺液,以花易豆者,恶其呆滞也,夏日所生之物,多能解暑,惟扁豆花为最,如无花时,用鲜扁豆皮,若再无此,用生扁豆皮。浓朴苦温,能泄食满,浓朴皮也,虽走中焦,究竟肺主皮毛,以皮从皮,不为治上犯中。若黄连甘草,纯然里药,暑病初起,且不必用,恐引邪深入,故易以连翘、银花,取其辛凉达肺经之表,纯从外走,不必走中也。
温病最忌辛温,暑病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故此方香薷、浓朴用辛温,而余则佐以辛凉云。下文湿温论中,不惟不忌辛温,且用辛热也。
新加香薷饮方(辛温复辛凉法)
香薷(二钱) 银花(三钱) 鲜扁豆花(三钱) 浓朴(二钱) 连翘(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二五、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
按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妙在导邪外出,俾营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若暑温、湿温则又不然,暑非汗不解,可用香薷发之,发汗之后,大汗不止,仍归白虎法,固不比伤寒伤风之漏汗不止,而必欲桂附护阳实表,亦不可屡虚其表,致令厥脱也,观古人暑门有生脉散法,其义自见。
二六、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身重者,湿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
此条与上文少异者,只已经发汗一句。
白虎加苍术汤方
即于白虎汤内加苍术三钱。
汗多而脉散大,其为阳气发泄太甚,内虚不司留恋可知。生脉散酸甘化阴,守阴所以留阳,阳留,汗自止也。以人参为君,所以补肺中元气也。
生脉散方(酸甘化阴法)
人参(三钱) 麦冬(不去心,二钱) 五味子(一钱)
水三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煎服,脉不敛,再作服,以脉敛为度。
二七、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清络饮主之,邪不解而入中下焦者,以中下法治之。
既曰余邪,不可用重剂明矣,只以芳香轻药清肺络中余邪足矣。倘病深而入中下焦,又不可以浅药治深病也。
清络饮方(辛凉芳香法)
鲜荷叶边(二钱) 鲜银花(二钱) 西瓜翠衣(二钱) 鲜扁豆花(一枝) 丝瓜皮(二钱) 鲜竹叶心(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凡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皆可用之。
二八、手太阴暑温,但咳无痰,咳声清高者,清络饮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麦冬、知母主之。
咳而无痰,不嗽可知,咳声清高,金音清亮,久咳则哑,偏于火而不兼湿也。即用清络饮,清肺络中无形之热,加甘、桔开提,甜杏仁利肺而不伤气,麦冬、知母保肺阴而制火也。
清络饮加甘桔甜杏仁麦冬汤知母方
即于清络饮内,加甘草一钱,枯梗二钱,甜杏仁二钱,麦冬三钱,知母三钱。
二九、两太阴暑温,咳而且嗽,咳声重浊,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饮者,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浓朴,杏仁主之。
既咳且嗽,痰涎复多,咳声重浊,重浊者土音也,其兼足太阴湿土可知。不甚渴,渴不多饮,则其中之有水可知,此暑温而兼水饮者也。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蠲饮和中;再加浓朴、杏仁,利肺泻湿,预夺其喘满之路;水用甘澜,取其走而不守也。
此条应入湿温,却列于此处者,以与上条为对待之文,可以互证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浓朴杏仁方(辛温淡法)
半夏(八钱) 茯苓块(六钱) 浓朴(三钱) 生姜(五钱) 杏仁(三钱)
甘澜水八杯,煮取三杯,温服,日三。
三十、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夜寐不安,心神虚而阳不得入阴也。烦渴舌赤,心用恣而心体亏也。时有谵语,神明欲乱也。目常开不闭,目为火户,火性急,常欲开以泄其火、且阳不下交于阴也;或喜闭不喜开者,阴为亢阳所损,阴损则恶见阳光也。故以清营汤急清宫中之热,而保离中之虚也。若舌白滑,不惟热重,湿亦重矣,湿重忌柔润药,当于湿温例中求之,故曰不可与清营汤也。
清营汤方(咸寒苦甘法)
犀角(三钱) 生地(五钱) 元参(三钱) 竹叶心(一钱) 麦冬(三钱) 丹参(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银花(三钱) 连翘(连心用,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三一、手厥阴暑温,身热不恶寒,清神不了了时时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身热不恶寒,已无手太阴证,神气欲昏,而又时时谵语,不比上条时有谵语,谨防内闭,故以芳香开窍、苦寒清热为急。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方义并见前)
三二、暑温寒热,舌白不渴、吐血者,名曰暑瘵,为难治,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主之。
寒热,热伤于表也;舌白不渴,湿伤于里也;皆在气分,而又吐血,是表里气血俱病,岂非暑瘵重证乎?此证纯清则碍虚,纯补则碍邪,故以清络饮清血络中之热,而不犯手;加杏仁利气,气为血帅故也;薏仁、滑石,利在里之湿,冀邪退气宁而血可止也。
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方
即于清络饮内加杏仁二钱,滑石末三钱,薏仁三钱,服法如前。
三三、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痫,清营汤主之,亦可少与紫雪丹。
小儿之阴,更虚于大人,况暑月乎!一得暑温,不移时有过卫入营者,盖小儿之脏腑薄也。血络受火邪逼迫,火极而内风生,俗名急惊,混与发散消导,死不旋踵,惟以清营汤清营分之热而保津液,使液充阳和,自然汗出而解,断断不可发汗也。可少与紫雪者,清包络之热而开内窍也。
三四、大人暑痫,亦同上法。热初入营,肝风内动,手足螈 ,可于清营汤中,加勾藤、丹皮、羚羊角。
清营汤、紫雪丹(方法并见前)
三八、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暑温,水结在胸也,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脉洪面赤,不恶寒,病已不在上焦矣。暑兼温热,热甚则渴,引水求救。湿郁中焦,水不下行,反来上逆,则呕。胃气不降,则大便闭。故以黄连、栝蒌清在里之热痰,半夏除水痰而强胃,加枳实者,取其苦辛通降,开幽门而引水下行也。
小陷胸加枳实汤方(苦辛寒法)
黄连(二钱) 栝蒌(三钱) 枳实(二钱) 半夏(五钱)
急流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三九、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
不饥不便,而有浊痰,心下痞满,湿热互结而阻中焦气分。故以半夏、枳实开气分之湿结;黄连、黄芩开气分之热结、杏仁开肺与大肠之气痹;暑中热甚,故去干姜;非伤寒误下之虚痞,故去人参、甘草、大枣,且畏其助湿作满也。
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苦辛寒法)
半夏(一两) 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枳实(二钱) 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虚者复纳人参二钱,大枣三枚。
四十、阳明暑温,湿气已化,热结独存,口燥咽干,渴欲饮水,面目俱赤,舌燥黄,脉沉实者,小承气汤各等分下之。
暑兼湿热,其有体瘦质燥之人,感受热重湿轻之证,湿先从热化尽,只余热结中焦,具诸下证,方可下之。
小承气汤(方义并见前。此处不必以大黄为君,三物各等分可也)
四一、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者,三石汤主之;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者,加味清宫汤主之;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先与紫雪丹,再与清宫汤。
蔓延三焦,则邪不在一经一脏矣,故以急清三焦为主。然虽云三焦,以手太阴一经为要领。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暑湿俱化,且肺脏受生于阳明,肺之脏象属金色白,阳明之气运亦属金色白。
故肺经之药多兼走阳明,阳明之药多兼走肺也。再肺经通调水道,下达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是虽以肺为要领,而胃与膀胱皆在治中,则三焦俱备矣,是邪在气分而主以三石汤之奥义也。若邪气久羁,必归血络,心主血脉,故以加味清宫汤主之。内窍欲闭,则热邪盛矣,紫雪丹开内窍而清热最速者也。
三石汤方
飞滑石(三钱) 生石膏(五钱) 寒水石(三钱) 杏仁(三钱) 竹茹(炒,二钱) 银花(三钱,花露更妙) 金汁(一酒杯,冲) 白通草(二钱)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温服。
〔方论〕此微苦辛寒兼芳香法也。盖肺病治法,微苦则降,过苦反过病所,辛凉所以清热,芳香所以败毒而化浊也。按三石,紫雪丹中之君药,取其得庚金之气,清热退暑利窍,兼走肺胃者也;杏仁、通草为宣气分之用,且通草直达膀胱,杏仁直达大肠;竹茹以竹之脉络,而通人之脉络;金汁、银花,败暑中之热毒。
加味清宫汤方
即于前清宫汤内加知母三钱、银花二钱、竹沥五茶匙冲入。
〔方论〕此苦辛寒法也。清宫汤前已论之矣,加此三味者;知母泻阳明独胜之热,而保肺清金;银花败毒而清络;竹沥除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合清宫汤为暑延三焦血分之治也。
四二、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汤主之。
舌白胸痞,自利呕恶,湿为之也。潮热烦渴,汗出溺短,热为之也。热处湿中,湿蕴生热,湿热交混,非偏寒偏热可治,故以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气,由肺而达膀胱以利湿,浓朴苦温而泻湿满,芩、连清里而止湿热之利,郁金芳香走窍而开闭结,桔、半强胃而宣湿化痰以止呕恶,俾三焦混处之邪,各得分解矣。
杏仁滑石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钱) 滑石(三钱) 黄芩(二钱) 桔红(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 郁金(二钱) 通草(一钱)浓朴(二钱) 半夏(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三十六、暑邪深入少阴消渴者,连梅汤主之,入厥阴麻痹者,连梅汤主之;心热烦躁神迷甚者;先与紫雪丹,再与连梅汤。
肾主五液而恶燥,暑先入心,助心火独亢于上,肾液不供,故消渴也。再心与肾均为少阴,主火,暑为火邪,以火从火,二火相搏,水难为济,不消渴得乎!以黄连泻壮火,使不烁津,以乌梅之酸以生津,合黄连酸苦为阴;以色黑沉降之阿胶救肾水,麦冬、生地合乌梅酸甘化阴,庶消渴可止也。
肝主筋而受液于肾,热邪伤阴,筋经无所秉受,故麻痹也。再包络与肝均为厥阴,主风木。暑先入心,包络代受,风火相搏,不麻痹得乎!以黄连泻克水之火,以乌梅得木气之先,补肝之正,阿胶增液而熄肝风,冬、地补水以柔木,庶麻痹可止也。心热烦躁神迷甚,先与紫雪丹者,开暑邪之出路,俾梅、连有入路也。
连梅汤方(酸甘化阴酸苦泄热法)
云连(二钱) 乌梅(去核,三钱) 麦冬(连心,三钱) 生地(三钱) 阿胶(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脉虚大而芤者,加人参。
三十七、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椒梅汤主之。
此土败木乘,正虚邪炽,最危之候,故以酸苦泄热,辅正驱邪立法,据理制方,冀其转关耳。
椒梅汤方(酸苦复辛甘法,即仲景乌梅丸法也,方义已见中焦篇)
黄连(二钱) 黄芩(二钱) 干姜(二钱) 白芍(生,三钱) 川椒(炒黑,三钱) 乌梅(去核,三钱) 人参(二钱) 枳实(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三十八、暑邪误治,胃口伤残,延及中下,气塞填胸,燥乱口渴,邪结内踞,清浊交混者,来复丹主之。
此正气误伤于药,邪气得以窃据于中,固结而不可解,攻补难施之危证,勉立旋转清浊一法耳。
来复丹方(酸温法)
太阴元精石(一两) 舶上硫黄(一两) 硝石(一两,同硫黄为末,微火炒结砂子大) 桔红(二钱)
青皮(去白,二钱) 五灵脂(二钱,澄去砂,炒令烟尽)
〔方论〕晋三王氏云∶《易》言一阳来复于下,在人则为少阳生气所出之脏。病上盛下虚,则阳气去,生气竭,此丹能复阳于下,故曰来复。元精石乃盐卤至阴之精,硫黄乃纯阳石火之精,寒热相配,阴阳互济,有扶危拯逆之功,硝石化硫为水,亦可佐元、硫以降逆;灵脂引经入肝最速,能引石性内走厥阴,外达少阳,以交阴阳之枢纽;使以桔红、青皮者,纳气必先利气,用以为肝胆之向导也。
三十九、暑邪久热,寝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阴液元气两伤者,三才汤主之。
凡热病久入下焦,消烁真阴,必以复阴为主。其或元气亦伤,又必兼护其阳。三才汤两复阴阳,而偏于复阴为多者也。温热、温疫未传,邪退八、九之际,亦有用处。暑温未传,亦有用复脉、三甲、黄连阿胶等汤之处。彼此互参,勿得偏执。盖暑温不列于诸温之内,而另立一门者,以后夏至为病暑,湿气大动,不兼湿不得名暑温,仍归温热门矣。既兼湿,则受病之初,自不得与诸温同法,若病至未传,湿邪已化,惟余热伤之际,其大略多与诸温同法;其不同者,前后数条,已另立法矣。
三才汤方(甘凉法)
人参(三钱) 天冬(二钱) 干地黄(五钱)
水五杯,浓煎两杯,分二次温服。欲复阴者,加麦冬、五味子。欲复阳者,加茯苓、炙甘草。
四十、蓄血,热入血室,与温热同法。
四十一、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不可误认柴胡证,香附旋复花汤主之;久不解者,间用控涎丹。
按伏暑、湿温,积留支饮,悬于胁下,而成胁痛之证甚多,即《金匮》水在肝而用十枣之证。彼因里水久积,非峻败不可;此因时令之邪,与里水新搏,其根不固,不必用十枣之太峻,只以香附、旋复,善通肝络而逐胁下之饮,苏子,杏仁,降肺气而化饮,所谓建金以平木;广皮、半夏消痰饮之正,茯苓、薏仁,开太阳而阖阳明,所谓治水者必实土,中流涨者开支河之法也。用之得当,不过三、五日自愈。其或前医不识病因,不合治法,致使水无出路,久居胁下,恐成悬饮内痛之证,为患非轻,虽不必用十枣之峻,然不能出其范围,故改用陈无择之控涎丹,缓攻其饮。
香附旋复花汤方(苦辛淡合芳香开络法)
生香附(三钱) 旋复花(绢包,三钱) 苏子霜(三钱) 广皮(二钱) 半夏(五钱) 茯苓块(三钱) 薏仁(五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腹满者,加浓朴。痛甚者,加降香末。
控涎丹方(苦寒从治法)
痰饮,阴病也。以苦寒治阴病,所谓求其属以衰之是也。按肾经以脏而言,属水,其味咸,其气寒;以经而言,属少阴,主火,其味苦,其气化燥热。肾主水,故苦寒为水之属,不独咸寒为水之属也,盖真阳藏之于肾,故肾与心并称少阴,而并主火也,知此理则知用苦寒咸寒之法矣。泻火之有余用苦寒,寒能制火,苦从火化,正治之中,亦有从治;泻水之太过,亦用苦寒,寒从水气,苦从火味,从治之中,亦有正治,所谓水火各造其偏之极,皆相似也。苦咸寒治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为正治,亦有治水之有余、火之不足者,如介属芒硝并能行水,水行则火复,乃从治也。
甘遂(去心制) 大戟(去皮制) 白芥子上等分为细末,神曲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九丸,姜汤下,壮者加之,羸者减之,以知为度。
王子与,病革,始延孟英视之,曰∶阴虚之质,暑热胶锢,殆误投补药矣。乃叔少洪云∶侄素孱弱,医投熟地等药十余剂耳。孟英曰∶暑热证,必看邪到血分,始可议用生地,何初病即进熟地?岂仅知禀赋之虚,而未睹外来之疾耶?昔贤治暑,但申表散温补之戒,讵料今人于律外更犯滋腻之辜,而一误致此,略无悔悟,不啻如油入面,如漆投胶,将何法以挽回哉?越日果卒。夫小米舍人,仅此一脉,完姻未久,遽尔珠沉,殊为惨然。
□
潘红茶方伯之孙翼廷,馆于许双南家,酷热之时,啜冷石花(汤)一碗,遂至心下痞闷,四肢渐冷,上过肘膝,脉伏自汗。方某谓∶“阳虚阴暑”,脱陷在即,疏大剂姜、附、丁、桂以回阳。(而)双南在苏,其三郎李书,骇难主药,邀族人许芷卿诊而决之。芷卿云∶此药断不可投。第证极危急,须逆孟英商之。时已夜半,孟英往视,曰∶既受暑热,复为冷冻饮料冰伏胸中,大气不能转旋,是以肢冷脉伏,二便不行。速取六一散一两,以淡盐汤搅之,澄去滓,调下紫雪丹一钱。
翌日再诊∶脉见,胸舒,溺行,肢热,口干,舌绛,暑象毕呈,化而为疟。予多剂白虎汤而愈。丙午(岁),举于乡。
康康侯司马之夫人,久伤谋虑,心火外浮,面赤齿痛,因啖西瓜,遂脘闷不舒,喜得热按,泄泻不饥,自觉舌浓数寸,苔色灰腻。孟英与∶浓朴 滑石葱白薤白枇杷叶橘皮薄荷 旋复 省头草,一剂霍然。
□
许少卿室,故医陈启东先生之从女也。夏初患感,何新之十进清解,病不略减,因邀诊于孟英。脉至弦洪豁大,右手为尤,大渴大汗,能食妄言,面赤足冷,彻夜不瞑。孟英曰∶证虽属温,而真阴素亏,久伤思虑,心阳外越,内风鸱张。幸遇明手,未投温散,尚可无恐。与∶龙(骨) 牡(蛎) 犀(角) (珍)珠龟板鳖甲贝母竹沥竹叶辰砂小麦 元(参) 丹参 生地 麦(冬),为大剂投之。外以烧铁淬醋,令吸其气;(牡)蛎粉扑止其汗;捣生附子贴涌泉穴。甫服一剂,所亲荐胡某往视,大斥王议为非,而主透疹之法。病家惑之,即煎胡药进焉!病者神气昏瞀,忽见世父启东扼其喉,使药不能下咽。且嘱云∶宜服王先生药。少卿闻之大骇,专服王药,渐以向愈。而阴不易复,频灌甘柔滋镇,月余始能起榻。
季夏,汛行。惟情志不怡,易生惊恐。与∶麦(冬) 参(须) 熟地 石英 茯神龙眼 甘(草) (小)麦 大枣 三甲等药,善其后。
□
秋杪,归宁,微吸客邪,寒热如疟。孟英投以清解,已得向安。胡某闻之,复于所亲处云∶此证实由夏间治法不善,以致邪气留恋,再服清凉,必死无疑。汤某复从而和之。许氏即招汤某延医,谓其阳气伤残,沉寒久伏,以理中汤加威灵仙、桂枝、半夏、浓朴、姜、枣等药。病者颇疑药太燥烈,汤复膏吞拭舌,说得天花乱坠,病家惑之,初服胃气倍加,继而痰嗽不饥,黄苔满布,肌消汛断,内热汗多,心悸不眠,卧榻不起。病者坚却其药,然已进二十剂矣。再邀何新之商之,亦难措手。仍嘱其求诊于孟英,按脉弦细软数,篡(窜)患悬痈,纵有神丹,不可救药矣。
□
何缙阶令正,素患肝厥,仲夏患感,沈樾亭按温证法治之,内风不致陡动,而大便泄泻,脉细而弦,渴饮痰多,不饥不寐。因邀孟英商之,投∶白头翁汤加三甲、石斛、茯苓、竹茹而安。随以峻补善后而痊。
□
胡孟绅乃弟季权,患黑 ,苔秽,脉浑,气粗,面垢。孟英即以凉膈散投之,大解得行,脘亦不闷,皆透绽,脉显滑数而洪,遂与大剂凉润清肃之药,直俟其旬日外,大解不泻,药始缓授。复又沉卧不醒,人皆疑之。孟英曰∶痰热尚炽也,仍授大剂数帖,果频吐胶痰累日,而眠食渐安。
是役也,当两病披猖之际,举家皇皇,他医或以前证为神不守舍,议投温补。后证则以为必败。闻者无不危之。赖季权之夫人,独具卓识,任贤不二,孟英始无掣肘之虑,而咸得收功也。
□
濮东明令孙女,素禀阴虚,时发夜热,少餐不寐。仲夏患感,发疹,汛不当期而至。孟英用犀(角) 羚(羊角)知(母) 贝(母) 石膏 生地 栀(子) (连)翘 花粉甘草竹叶芦根等药,疹透神清,唯鼻燥异常,吸气入喉,辣痛难忍,甚至肢冷。复于方中加元参、竹茹、菊叶、荷杆,各患始减,而心忡吐沫,彻夜不瞑,渴、汗、便黑,改投∶西洋参 生地 麦冬小麦竹叶黄连珍珠百合贝母石斛牡蛎龟版蔗汁诸药而愈。季秋适姚益斋为室。
□
仲夏,淫雨匝月,泛滥为灾。季夏,酷暑如焚,人多热病。沈小园者,患病于越,医者但知湿甚,而不知化热,投以平胃散数帖,壮热昏狂,证极危殆。返杭日,渠居停吴仲庄浼孟英视之,脉滑实而数,大渴溲赤,稀水旁流,与∶石膏大黄,数下之而愈。仲庄欲施药济人,托孟英定一善法。孟英曰∶余不敢(以)师心自用,考古惟叶天士甘露消毒丹、神犀丹二方,为湿温暑疫最妥之药。一治气分,一治营分,规模已具。即有兼证,尚可通融,司天在泉,不必拘泥。今岁奇荒,明年恐有奇疫。但“甘露”二字,人必疑为大寒之药,“消毒”二字,世人或作外证之方。
因易其名曰∶普济解疫丹,吴君与诸好善之家,根据方合送,救活不知若干人也。
普济解疫丹∶孟英自注云∶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按六元正纪,五运分步,每年春分后十三日交二运征,火旺,天乃渐温。芒种后十日交二运宫,土旺,地乃渐湿,温湿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温热暑疫之病,则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 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秘,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但看病患舌苔淡白,或浓苔,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而薄滋味,(孟英自批∶家慈每于夏季茹素,且云∶汝辈为医者,当知之,余见瘟疫流行之岁,无论贫富,无可避之,总由不知坚壁清野之故耳,试看茹素者,独可不染,岂非胃中清虚,邪不能留乎!旨哉斯言,特谨识之。)远酒色,尤为辟疫之仙方,智者识之。医家临证,能准此化裁,自可十全为上。(上参喻嘉言、张石顽、叶天士、沈尧封诸家。)
神犀丹∶孟英自注云∶温热暑疫诸病,邪不即解,耗液伤营,逆传内陷,痉厥昏狂,谵语发 等证,但看病患舌色干光,或紫绛、或圆硬、或黑胎,皆以此丹救之。若初病即觉神情烦躁,而舌赤口干者,是温暑直入营分。酷热之时,阴虚之体,及新产妇人,患此最多,急须用此,多可挽回。切勿拘泥日数,误投别药以偾事也。兼治痘 毒重,夹带紫 危证,暨痘 之后余毒内炽,口糜咽腐,目赤神烦诸证。(上本叶氏,参治验。)
□
陈蕴泉,陡患昏谵,夤夜乞诊于孟英,脉甚滑数,苔色腻黄,乃平素多痰,兼吸暑热。与清解药一剂,化而为疟,脉亦较平。或谓其体弱不宜凉药,须用人参,渠家惶惑,孟英坚持以为不可。盖暑脉颇类乎虚,而痰阻于肺,呼吸不调,又与气虚短促者相似。平昔先虚,有病必先去病。况热能伤气,清暑热即所以顾元气也。何新之亦赞是议,遂连投白虎加减而愈。
次年春,因丧外家悲悼,复感温邪,失于整肃,病日以甚,迨孟英自豫章归诊,已不可救药矣。
□
李德昌之母,仲夏患感,医诊为湿,辄与燥剂,大便反泻,遂疑高年气陷,改用补土,驯至气逆神昏,汗多舌缩,已办后事,始乞诊于孟英,脉洪数无伦,右尺更甚。与大剂∶犀角石膏黄芩黄连黄柏知母花粉栀子石斛竹叶莲心元参 生地之药,另以冷雪水调紫雪丹。一昼夜,舌即出齿,而喉舌赤腐,咽水甚痛。乃去三黄(黄连、黄柏、黄芩),加银花、射干、豆根,并吹以锡类散,三日后,脉证渐和,稀糜渐受。改授甘凉缓剂,旬日后,得解坚黑矢而愈。
□
胡纫秋,于酷热时偶有不适,医用柴、葛、香薷药散之,反恶寒胸痞。更医用枳、朴、槟榔以泻之,势日剧。延孟英视之∶自汗不收,肢背极冷,奄奄一息,脉微无神。曰∶禀赋素亏,阳气欲脱,此必误认表证使然。予∶救逆汤加(人)参、(黄) 服之渐安,继以补气生津,调理匝月而痊。
□
壬寅夏,(某)感受暑湿,误投温散,以致谵语神昏,势濒于危。而肛前囊后之间,溃出腥脓,疮口深大。疡科以为悬痈也。敷治罔效。孟英诊曰∶悬痈乃损怯症,成之以渐,今病来迅速,腥秽异常,是身中久蕴浓味湿热之毒,挟外受之暑邪,无所宣泄,下注而为此症,切勿敷药,以遏其外走之势。但舌强而紫赤,脉细而滑数,客邪炽盛,伏热蕴隆,阴分甚亏,深虞津涸。先予清营之剂,三投而神气渐清,次以凉润阳明,便畅而热蠲脓净,改用甘柔滋养,月余溃处肌平。善后参入参、 ,竟得康强如昔。
□
金晓耕,发热两旬,医予表散,竟无汗泄。嗣投温补,而大解泄泻,小水不行,口干肌削,势濒于危。
胡纫秋荐孟英诊之。右寸独见沉数。曰∶暑热锢于肺经耳。予∶白虎(汤)、苇茎(汤)、天水(散)加(茯)苓、桔(梗)、杏(仁)、贝(母)为方,服后,头面 疹遍发,密无针缝,明如水晶光,人皆危之。孟英曰∶此肺邪得泄也。果肌润热退,泻止知饥。又服甘凉濡润二十余剂, 疹始愈。亦仅见之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