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

( baixuebing )

别名: 虚劳 , 血证 , 症积 , 瘰疬

西医

简介: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增殖性疾病。本病的基本病变是造血组织中的血细胞异常增生,进入血流并浸润到体内各组织器官,临床以发热贫血、出血及肝、脾肿大为特征。白血病按细胞分化程度及自然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凡是出生后至第4周诊断的白血病称为先天性白血病
病因:
白血病的病因至今尚未阐明,但已确认绝非单一因素引起。较为公认的因素有电离辐射、药物及化学物质、遗传因素以及病毒因素等,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病毒因素。
诊断标准:
一、急性白血病的诊断
    (一)基本诊断根据
    1.临床症状及体征:注意贫血、出血、一般衰弱症状及体征。
    2.血象改变:注意原幼细胞的百分数及形态。
    3.骨髓检查:原、幼(或早幼)细胞异常增多及形态改变。
    4.除外类白血病反应其他骨髓增生异常性疾病。
    (二) 脏器浸润情况的判断
    1.症状及体征:注意骨痛,皮肤浸润,淋巴结、肝、脾大小,腮腺、睾丸肿大等。
    2.胸部x线摄片:注意纵隔肿物,必要时应摄骨片。
    3.眼底检查。
    4.心电图、脑电图检查。
    5.肝、肾功能检查。
    6.疑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者,做脑脊液检查。
    7.病理检查:必要时做皮肤、淋巴结等处活检。
    (三)分类及分型的判断
    1.原、幼细胞形态学观察。
    2.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包括过氧化物酶、pas、非特异性酯酶、酯酶氟化钠抑制试验、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染色。
    3.生化检查:血、尿溶菌酶测定,tdt酶测定,乳酸脱氢酶测定等。
    4.免疫学检查:淋巴细胞表面受体检查 (e玫瑰花、ea玫瑰花、eac玫瑰花、淋巴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检查等),胞浆内免疫球蛋白检查,特异性抗原检查(htla、hbla、c-alla等)。
    5.白血病细胞电镜检查。
    6.单克隆抗体免疫分型及细胞遗传学检查。
    二、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诊断条件
    1.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脑脊液异常:①压力>1.96kpa;②白细胞数>10个/mm3;③蛋白>0.45g/l;④涂片找到原、早幼 (或幼)细胞。
    3.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凡属急性白血病患者,即使无上述第1条,而有第2条①~③中两项异常,或第2条中④,亦可作出诊断。若症状明显而脑脊液正常,应先按脑白处理,严密观察,有条件时可作脑电图或ct。
    三、睾丸白血病诊断条件
    单侧或双侧睾丸肿大,局部变硬或呈结节状,透光试验阴性。有条件可作活体组织检查。
    四、急性白血病的分类和分型
     (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淋,all)
    1.细胞形态学分型:分为急淋第一型 (l1),急淋第二型 (l2),急淋第三型 (l3)。
    2.免疫学分型:分为以下5型。
     (1)t淋巴细胞型(t-all):具有阳性t淋巴细胞标志,如cd1、cd2、cd3、cd4、cd5、cd7、cd8以及tdt等。
    (2)非t淋巴细胞型(nont-all):①早期前b淋巴细胞型:hla-dr及cd19、或cycd22阳性,其它b系标志均为阴性。②普通型:cd10阳性,cyig、smig均为阴性,其它b系标志cd19、cycd22以及hla-dr多为阳性。③前b淋巴细胞型:cyig阳性,smig阴性,某它b系标志cd19、cycd22、cd10、cd20以及hla-dr常为阳性。④成熟b淋巴细胞型;smig阳性,cylg阴性,其它b系标志cd19、cycd22、cd10、cd20、以及hla-dr常为阳性。
    3.与all相关的细胞遗传学改变:常见者为t-all/t(11;14)、6q;b-all/t(8;
14)、t(8;22)、6q;pre b-all/t(9;22)、t(1;19);c-all/t(9;22)、6q、t/del(12p)等。
    4.临床分型:以下各项评分相加,
    外周血白细胞>25×10(9)/l,3分;免疫分型为成熟b-all,3分;免疫分型为t-all,2分;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2分;肝和(或)脾肿大,肋下>5cm,1分;淋巴结肿大,直径>2.5cm,1分;发现纵隔肿物,1分;其它髓外浸润,1分;fab分型为l3或糖原阴性,1分;染色体有t(9;22)改变者,3分;发病年龄10岁,1分。
    (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非淋,anll)
    1.细胞形态学分型
    (1)原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骨髓中原粒细胞≥90%,早幼粒细胞减少,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不见或罕见。
    (2)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①m2a:骨髓中原粒细胞>30~90%,单核细胞10%。②m2b(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异常的原粒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胞核常有核仁,有明显的核浆发育不平衡,此类细胞>30%。
    (3)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其胞核大小不一,胞浆中有大小不等的颗粒。此型又可分为①m3a:即粗颗粒型,嗜苯胺蓝颗粒粗大、密集,甚至融合。②m3b:即细颗粒型,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
    (4)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 (m4):按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形态、数量不同又分为4种亚型。①m4a:原粒及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20%。②m4b: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粒及早幼粒细胞>20%。③m4c:原始细胞既具粒系又具单核系特征,此类细胞>30%。④m4eo:除上述特点外,有嗜酸颗粒粗大而圆、着色较深的嗜酸粒细胞,占1~30%。
    (5)单核细胞白血病(m5):①m5a:即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单核细胞≥80%。②m5b:即部分分化型,骨髓中原单核细胞30%。
    (6)红白血病(m6):骨髓中红细胞系>50%,且常有形态学异常,原粒细胞(或原单+幼单细胞)>20%及血片中原粒或原单细胞>5%。
    (7)巨核细胞白血病(m7):标准暂定为①外周血有原巨核(小巨核)细胞。②骨髓中原巨核>30%。③原巨核经电镜或单克隆抗体证实。④骨髓细胞少,往往“干抽”,骨髓活检有原巨核和巨核细胞增多,网状纤维增加。
    2.免疫学分型:急非淋m1~m6均可见cd33、cd13、cd14、cd15、等髓系标志,亦可见cd34阳性。其中cd14多见于单核细胞系。m6可见血型糖蛋白a抗体阳性,m7可见糖蛋白gpⅡb/Ⅲa(血小板膜抗原)阳性。
    3.与anll相关的细胞遗传学改变:常见者为m2/t(8;21),m3/t(15;17),m5a/
(11q),m4eo/inv(16),m1/t(9;22)等异常。
    (三)混合型白血病
    白血病细胞同时或先后表达淋、粒二系标志者 (包括双表型、双克隆型和转换型)。
    (四)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 (aul)
    淋、粒两系细胞标志均为阴性。
    (小儿急性白血病诊疗建议修订草案·中华儿科杂志1993;31(5):285)
发病:
急性白血病:起病急。慢性白血病:幼年型多数1~2岁起病,起病急,病程较短。成人型发病年龄>4岁,多为7岁以上,起病缓慢。
体征:
一、急性白血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和肝、脾、淋巴结肿大。可有骨痛头痛睾丸肿大、皮肤丘疹、腮腺肿大、眼球突出以及其他系统受累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二、慢性白血病
小儿所见的慢性白血病主要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一般分为两型,即幼年型和成人型。幼年型症状类似急性白血病,表现为发热、出血、贫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成人型早期症状不明显,突出表现是脾肿大显著,肝脏及淋巴结肿大不明显,轻至中度贫血
三、先天性白血病:皮肤表现为出生时发病最常见的现象,除紫外约50%的病例全身有蓝至土灰色、0.2—0.3cm的白血病结节肝脾肿大,呼吸困难较多见,淋巴结肿大不多见。第2—4周出现的先天性肉血病无特殊表现,可见萎顿、苍白、进食不佳、出血倾向(脐、消化道、泌尿道),皮肤表现较少。
实验室诊断:
骨髓象:幼年型以粒系偏成熟阶段的细胞显著增生,红系和巨核系减少;成人型粒系明显或极度增生,巨核细胞增多,红系比例相对减少。
鉴别诊断:
1.再生障碍性贫血:本病以发热贫血、出血和全血细胞减少为特点。但肝、脾、淋巴结一般不肿大。骨髓增生低下,无幼稚细胞增生。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本病常有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数增高,可见异形淋巴细胞。易与急淋混淆。但本病血清嗜异凝集反应阳性,骨髓检查无白血病改变。病程经过一般良好,血象多于1个月左右恢复正常。
3.类白血病反应:为机体受某种刺激引起的造血组织异常反应。表现为周围血出现幼稚白细胞或白细胞数显著增多,酷似白血病血象。但一般骨髓象改变不明显,且有原发病存在,白细胞碱性磷酸酶增高。
4.恶性组织细胞病:本病临床多表现为急性发热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及进行性衰竭。血象示全血细胞减少,可见幼稚细胞及有核红细胞。骨髓可见异常组织细胞为本病主要特点。
5、先天性白血病与先天性愚型伴有暂时性骨髓增生病的鉴别较困难。后一病白细胞数(5—400)×109/l原粒细胞可达95%,骨髓中原粒细胞10%—60%,但不经治疗,可于数周至数月内恢复。而多数先天性白血病小儿在诊断后数天至数月内死亡,常死于呼吸衰竭
治疗:
本病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正确分型,按型用药,坚持长期正规治疗。近年来,细胞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应用,为彻底根治小儿白血病开辟了有效途径。
一、一般治疗
1.化疗前尽可能清除急、慢性感染灶,应常规做ot试验,对疑似结核病者需用异烟肼等治疗。
2.积极防治感染,在强烈化疗期可酌情用大蒜注射液静点;输注血浆,必要时输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每次2~4g,每周2次;口服复方新诺明,每日25mg/kg,每周2~3天;有条件者可于诱导化疗期用gm-csf或g-csf。
3.对贫血重,白细胞低或血小板少者,可输注新鲜全血或血小板悬液。
4.对白细胞大于50×10(9)/l者,诱导化疗期要同时服用别嘌呤醇每日200~300mg/m2,连服7天。并注意水化及碱化尿液。
二、化疗
化疗的原则是按白血病的不同类型选择方案,尽可能采用强烈诱导化疗方案。采取联合、足量、交替、长期治疗的方针。依次进行诱导缓解、巩固治疗、髓外白血病预防、早期强化、维持及加强治疗。
(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
1.诱导缓解:联合应用3~4种药物,使白血病细胞受到最大杀伤,以达到临床及血液学的完全缓解。常用方案如下。
(1)vdlp方案:长春新碱每次1.5mg/m2静脉注射,每周1次,共4周;泼尼松每日60mg/m2,分2~3次口服,连用28天;柔红霉素每次20~30mg/m2静脉注射,每周1次,共4周;左旋门冬酰胺酶每次6000~10000u/m2静脉点滴或肌肉注射,隔日1次,共用10次。
(2)codp+l-asp方案:环磷酰胺每次600~1000mg/m2,于第1天静脉滴注;长春新碱每次1.5mg/m2静脉注射,每周1次,共4周;柔红霉素每次30~40mg/m2,于第1、2天静脉注射;泼尼松每日60mg/m2,分2~3次口服,连用28天;左旋门冬酰胺酶每次6000~10000u/m2,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于第15~28天间共用10次。
2.巩固治疗:经4周诱导达到完全缓解者,休息1~2周,待中性粒细胞>1.0×10(9)/l,血小板>100×10(9)/l,即进入巩固治疗。巩固治疗仍需用强烈化疗方案,一般选用与原诱导方案不同的药物
cat方案:环磷酰胺600~1000mg/m2,于第1天静脉滴注;阿糖胞苷每日75~100mg/m2,分2次肌肉注射,于第1~4天、8~11天;6-硫代鸟嘌呤或6-巯基嘌呤每日75mg/m2,分2~3次口服,连用21天。
3.髓外白血病预防:杀灭庇护所白血病细胞,预防复发。
(1)三联鞘注:于诱导治疗期间每周1次,巩固及早期强化期间各用1次。鞘注药物用甲氨喋呤、阿糖胞苷和地塞米松。药物剂量:甲氨喋呤1~3岁9mg,3~9岁12mg,9~14岁15mg;阿糖胞苷1~3岁18mg,3~9岁24mg,9~14岁30mg;地塞米松1~3岁2mg,3~14岁4mg。
(2)大剂量甲氨喋呤 (hd-mtx):于巩固治疗休息1~3周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开始应用。每10天为1疗程,共3个疗程。每疗程甲氨喋呤3g/m2,1/6量作为突击量在30~60分钟内静脉滴入,余量于12或24小时内均匀滴入,于突击量滴入后行三联鞘注1次。滴注甲氨喋呤结束后12小时用四氢叶酸解救。首剂60mg/m2,以后24mg/m2,每12小时1次,共用6~8次。治疗期间同步用vp方案
(3)颅脑放疗:用于3岁以上患儿,于完全缓解后6个月开始,总剂量18gy,分15次于3周完成。同时每周鞘注1次。放疗期间口服6-硫代鸟嘌呤(或6-巯基嘌呤)和甲氨喋呤。标危急淋可不用颅脑放疗,采用定期重复hd-mtx疗法。
4.早期强化治疗:进一步清除残存的白血病细胞,可选用以下方案
(1)vdlp方案:此方案可连用4周,或用vdlp方案2周,然后继用鬼臼噻吩甙(vm-26)加阿糖胞苷2周。具体用法是将vm-26每次160mg/m2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m2中,静脉滴注4小时,继给阿糖胞苷每次200~300mg/m2静脉滴注1小时,每周1~2次。
(2)coap方案:环磷酰胺600~800mg/m2于第1天静脉滴注;长春新碱每次1.5mg/m2静脉注射,每周1次;阿糖胞苷每日100mg/m2,分2次肌肉注射,于第1~7天;泼尼松每日60mg/m2,分2~3次口服,连用28天。治疗结束后休息1~2周,待血象恢复后继用第2疗程。
5.维持及加强治疗:继续杀灭残存的白血病细胞,直至完全消灭,达治愈目的。
(1)维持用药:6-硫代鸟嘌呤或6-巯基嘌呤每日75mg/m2,持续口服;甲氨喋呤每次20~40mg/m2静脉注射或口服,每周1次,连用4周休息1周,再用4周休息1周,如此反复维持,遇强化治疗时暂停。
(2)加强治疗:高危急淋每隔10~12周用coap方案强化1疗程,或用vcp方案2周;标危急淋每4周用vp方案加强1周,或每隔10周用vcp方案加强2周。
(3)加强强化治疗:高危急淋维持治疗期每年第6个月用vdp+vp-16(足叶乙甙)化疗1疗程。每年第12个月用vm-26或vp16+ara-c1疗程(同早期强化方案);标危急淋未行颅脑放疗者可每半年重复hd-mtx疗法1~2次,已行颅脑放疗者每半年用coap方案强化1次。
(4)三联鞘注:维持治疗期间每3个月1次。
(5)总疗程:高危急淋维持治疗至持续完全缓解3年半~4年可停药观察;标危急淋维持持续完全缓解3年~3年半,然后停药观察。
(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
1.诱导缓解:尽量采用强烈方案,使骨髓达较深的抑制状态,争取短时间内迅速得到完全缓解。
(1)da方案:柔红霉素每日30~40mg/m2静脉注射,第1~3天;阿糖胞苷每日150~200mg/m2,分2次静脉或肌肉注射,第1~7天。
(2)ha方案:高三尖杉酯碱每日4~6mg/m2静脉注射,第1~9天;阿糖胞苷每日150~200mg/m2,分2次静脉或肌肉注射,第1~7天。
(3)da+vp-16:柔红霉素每日20mg/m2静脉注射,第1~4天、15~18天;阿糖胞苷每日150mg/m2分2次肌肉注射,第1~4天、15~18天;vp-16每日100~150mg/m2静脉滴注,第1~4.15~18天。
2.巩固治疗:经诱导达完全缓解后,休息1~2周,待血象恢复即进一步巩固治疗。巩固治疗共6个疗程,每疗程28天。即用大剂量阿糖胞苷与da、ha、ea方案交替治疗半年。具体方法是第1、3、5疗程用大剂量阿糖胞苷,第2、4、6疗程分别用da、ha、ea方案
3.维持治疗:选用coap、ha、ea、at化疗方案中的3个方案,定期序贯治疗,至持续完全缓解2年~2年半停药观察。第1年每2个月1疗程,第2年每3个月1疗程。
4.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预防:诱导缓解期每2周进行1次三联鞘注,共用4次。缓解后巩固治疗中第2、4、6疗程各鞘注1次。维持治疗期每3~6个月鞘注1次。m4和m5型可加颅脑放疗。
(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治疗
1.三联鞘注:用甲氨喋呤、阿糖胞苷和地塞米松鞘内注射,药剂量同前。第1周隔日1次,第2周每周2次,至脑脊液正常后改为每1、2、3、6周各1次,此后每6~8周1次,直至全身化疗停药。
2.放疗:鞘注至脑脊液细胞恢复正常后,进行颅脑加脊髓放疗。颅脑照射总量24gy,每周5次,连续3周。第4周开始脊髓照射,剂量及方法同颅脑照射。
3.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后,不论有无骨髓复发均需重新再诱导治疗。
(四)睾丸白血病治疗
进行双侧睾丸的局部放疗,剂量为24~30gy,同时进行全身再诱导治疗。
(五)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
成人型首选马利兰,初始剂量为每日3~6mg/m2,连续口服,当白细胞降至20×10(9)/l时停药,停药后白细胞再上升至20×10(9)/l时可用半量,每日或隔日用药,使白细胞维持在10×10(9)/l左右,马利兰治疗无效可选用羟基脲或靛玉红;幼年型首选6-巯基嘌呤,每日75mg/m2,分2次口服。
三、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是提高白血病长期存活的有效方法。适于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复发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一般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因化疗效果较好,不必要做骨髓移植。急非淋最好在第一次化疗完全缓解后进行骨髓移植,复发急淋多在第二次复发缓解后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是最理想的方法,但由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相合的供髓者较难寻找,故多数患者得不到此项治疗。现开展较多的是自体骨髓移植,但仍存在复发率较高的问题。近年来开展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此法即在强化疗后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这时外周血较骨髓残存的白血病细胞少,有利于减低复发率。本法对造血及免疫功能恢复较快,并发症少,增加了移植的安全性,且对生长发育无明显不良影响。
四、先天性白血病目前无特效疗法。
护理:
1.加强营养,尽量给予易于消化的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
2.加强保护隔离,加强口腔、皮肤、粘膜的清洁消毒护理。病室定期消毒清洗,每天以紫外线照射。
中西医结合:
1、在白血病化疗过程中正确配合中药治疗,不仅可以减轻化疗的素副作用,而且可以增强其疗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提高白血病的缓解率和生存率。
2、化疗与中药相结合治疗白血病,要注意辩证与辩病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既要从整体观念出发,针对不同症候特点辩证论治,又要根据白血病的不同类型,临床血象和骨髓象的不同情况,化疗的不同时期,患儿的年龄和体质状态等方面综合起来分析。在白细胞明显下降时,选用中药应在辩证的基础上加用现代药理研究有升白细胞作用的中药,如黄芪鸡血藤西洋参等。对肝、脾肿大的患儿,应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同时在化疗的不同时期,选用中药亦应有所考虑。
3、在白血病化疗过程中,临床常用中药有清热解毒、扶正补虚、活血化瘀三大类。清热解毒药对白血病细胞有杀伤作用, 并能防止化疗的感受染倾向。扶正补虚药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体质,减轻化疗引起的各种毒副反应,并在缓解后长期服用,可降低复发率,提高存活率。活血化瘀药能改善骨髓造血功能,减轻化疗中的骨髓抑制,提高化疗药的治疗效应。临床可根据化疗的不同时期,选择不同作用的中药,以协同发挥治疗作用。

西医

简介: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骨髓其他造血组织中任一系列白细胞及其幼稚细胞呈肿瘤性增殖,浸润全身各种组织与脏器,产生相应临床表现,周围血液中白细胞也有质和量的变化。(详见各个具体疾病
病因:
尚未阐明,仅认为人类白血病发生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有关。近30年来,病毒的致病作用尤引人注白。
(1)病毒:已证实鸡、小鼠、猫、牛和长臂猿等动物的自发性白血病组织中可分离出白血病病毒,为一种逆转录病毒。1978—1980年从人类t细胞白血病中分离出一种逆转录病毒,称ntlv,是人类白血病病毒学研究的一项新突破。但对ntlv致白血病的机制尚未阐明,也缺乏可靠的实验结果以证实该病毒与aml、cll以及b-all间的相互关系。
(2)放射:已证实电离辐射可引起白血病。1945年日本广岛、长畸先后原子弹爆炸,1950—1951年两地白血病发病分别是未遭受辐射地区的30倍和17倍。中国1984年报道26 983名临床放射工作者白血病标化发病率和其他医务人员相比分别为9.67/10(5)和2.77/10(5)。
(3)化学物质:许多能引起骨髓毒性的化学物都有致白血病的可能,已提出的有苯、氯霉素、磺胺、保泰松、抗癌药尤其是烷化剂以及其他细胞毒药物如甲基节肼和亚硝基脲等,由此诱发的白血病称为继发性白血病
(4)遗传出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和(或)免疫缺陷征群患者易发生白血病,如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患者约20%可发生al,其他如bloom综合征、fanconi贫血、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以及骨发育不全等遗传缺陷亦有发生白血病的报道。
人群: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及儿童。<10岁组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居多,20—40岁组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居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次之,>40岁组以aml和cml为多见。各种类型的白血病患者均男多于女。
病理:
根据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化学,可将白血病传统分类如下:
(1)按病程缓急以及细胞分化程度分类:①急性白血病(简称al):病程急,甘髓及周围血中以异常原始及早期幼稚细胞为主,原始细胞一般超过30%。②慢性白血病(简称cl):病程较缓慢,骨髓及周围血中以异常的成熟细胞为主,伴有幼稚细胞。原始细胞常不超过10%15%。
(2)按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和生化特征分类:①急性白血病:1976年fab(法-美-英)协作组将al从分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两类:all:按原淋巴细胞的大小及形态学分成l1(第一型)、l2(第二型)和l3(第三型)的三个亚型;anll:分成m1至m77个亚型,其中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aml,未分化型)、m2(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3(颗粒增多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简称apl)、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简称ammol、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简称amol)、m6(急性白血病,简称ael)、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简称mkl)。②慢性白血病:分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或cml)、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ol)、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cmol)和红血病。③特殊类型: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低增生性白血病、淋巴肉瘤组织细胞肉瘤白血病(即非霍奇金淋巴瘤白血病期)、浆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组织嗜碱细胞白血病、不能分型的急性白血病等。
(3)按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和原幼细胞的多寡分类:①白细胞增多性: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常>15×10??/(1.5万/mm??),伴有大量异常原幼细胞。②白细胞不增多性: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血片中较难找到原幼细胞。
(4)根据免疫学标记分类:利用对淋巴细胞系细胞表面抗原有高度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来检测,可以精确地了解被测细胞的不同分化阶段,将all分成t细胞急淋和非t细胞急淋两大类,有助于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但大多数髓系细胞的单克降抗体缺乏特异性,且髓系白血病细胞在不同成熟阶段的表面抗原并不呈现一致性顺序的表现,所以髓细胞白血病免疫学分类尚有待探索。由于单克隆抗体应用较为广泛,已发现了有两系甚至三四系标记并存的恶性造血细胞,称双表性或混合性白血病、全髓白血病等。
(5)mic分类:80年代以来,国际上已提出最新的白血病的病理生物学分类法,即结合形态学、免疫学和遗传学的mic分类法。对白血病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尤其是染色体高分辨技术的应用等,也发现了各类白血病的遗传学特征。某些特异改变与白血病的某种类型或亚型有关,即对该类白血病细胞有标志性或分类意义的染色体改变。约20%成人all和5%小儿all有ph1染色体(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条)。all的其他特异性染色体易位有:t(4;11)(q21;q23):t(8;14)(q24.13;q32.33):t(1;19)(q23;q13):t(11;14)(q13-14;q11.2-13)。在anll中ph1染色体最常见于m1;t(8;21)(q22.1;q22.3)常见于m2;t(15;17)(q22;q12.2)见于m3。11号染色体长臂末端(11q23)易位至6、9、10、17或19号染色体最常见于m4和m5。另有inv(16)(q13;q22)见于伴有嗜酸细胞增多的m5。近来研究发现染色体改变的断裂点与肿瘤基因、遗传性脆性部位常在同一位置。脆性部位可能与某些肿瘤特异性染色体改变形成有关。所以白血病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查不但有利于白血病分类和诊断,而且也有助于阐明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的某些环节。

“白血病” 相关论述

白血病又称血癌,是由于正气内虚温热毒邪乘虚而入引起的,以热毒血瘀痰浊互结,人体伤血为基本病机,以发热、出血、贫血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为造血系统白细胞系列在质和量方面有异常增生。
白血病约占癌肿总发病率的5%左右,是儿童和青年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我国1986-1988年调查资料表明男性发病率(2.98/10万)略高于女性(2.52/10万)。我国急性白血病明显多于慢性,约1.6-4.41:1。近年来根据世界各国的资料统计,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白血病的自然发展过程极为不良,抗肿瘤化学治疗仍为最有效疗法,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在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改善病人体质,防治化疗副作用等各方面都显示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采用我国特有药物三尖杉酯碱为主的方案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疗效。中医药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不可缺少的途径。
中医学中没有“白血病”这一病名,根据白血病证候特征,有关白血病的证候、治法、调护等内容散见于中医学的“虚劳”。。“血证”、“温病”、“症积”、“恶核”等病证之中。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内经》就有关于白血病证候的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诸病源候论温病衄候》说:“由五脏热结所为,心主血肺主气,而开窍于鼻,邪热伤于心,故衄,衄者,血从鼻出也。”又在“恶核候”中说:“恶核者,是风热毒气,与血气相搏结成核生颈边,又遇风寒所折,遂不消不溃,名为恶核也。”《普济方虚劳门》:“夫急劳之病,其证与热相似而得之差暴也,盖血气俱盛,积热内干心肺,脏腑壅滞,热毒不除而致之。缘禀受不足,忧思气细,营卫俱虚,心肺壅热,金火相刑,脏气传克,或应外邪,故烦躁体热、颊赤、心忪头痛盗汗咳嗽咽干骨节酸痛、萎黄羸瘦,久则肌肤消烁,咯涎唾血者,皆是其候也。”上述记载的证候与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很相似。《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所治症》:“肠胃之外,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强调活血化瘀治疗腹部积块(本病之肝脾大)的重要性。
西医学对白血病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病程缓急以及细胞分化程度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
白血病;又按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和生化特征分类为多个类型及多个亚型等。西医学的各种急慢性白血病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白血病的发病多在内在虚损阴阳失和、脏腑虚弱的基础上温热毒邪等乘虚而人所致。
1.精气内虚是本病发生内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长期偏食而致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在儿童患者中较为明显。劳倦、早婚、多次妊娠、房室不节等致肾精亏虚,则骨髓化源不足。在以上肝脾肾功能失调与精血虚损的基础上,若复加外邪则发病。
2.温热毒邪本病尤其是急性白血病具有起病急,发展迅速,病情险恶,易于复发及预后不良等特点,故温热毒邪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外因温热毒邪包括病毒、电离辐射、某些化学物质(如苯、烷化剂、某些细胞毒药物等)等。因温热毒邪乘虚而入,伤及气分,则出现大热、大汗、脉洪大之症,若正不胜邪,进而伤及营,人体伤血则有多种临床表现。温热毒邪,迫血妄行,则出现多种出血证候,如鼻衄紫斑等;温热毒邪,灼血为瘀,而出现皮肤紫斑舌质红绛甚或紫暗等。瘀血一旦形成,①可使血不循经而加重出血;②可使气血运行滞涩,不通则痛则出现骨关节胀痛、压痛,气滞血瘀还可表现为腹中积块肝脾肿大而坚硬);③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加之出血则血去气伤,日久则出现血虚,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贫血等症。温热毒邪,炼液为痰,痰瘀互结,而出现两胁症积、颈部痰核等症。
素有气虚加之反复出血,气血亏虚,可使气不摄血、出血症状突出,血去气伤反过来又加重气虚症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总之,白血病是由于精气内虚温热毒邪入侵而人体伤血而成的病证。其病位在血及骨髓,因肝主藏血,脾主生血,肾主骨生髓,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常常是因虚而得病,因虚而致实。其虚因温热毒邪易伤津耗气而以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多见,久病则以气血亏虚为主;其实不外热毒血瘀痰浊为患。急性期有虚有实,但以标实为主,缓解期虽有毒邪内伏,但以虚为主。临床上多虚实互见,病机演变复杂多样,如急性期热毒不解,可内传心包而出现神昏谵语的症状;热毒炽盛,引动肝风而出现颈强、抽搐之症;晚期则由于邪伤正气正气日衰,而出现脾肾阳虚、气血两虚之证。
【临床表现】
发热、出血、气血亏虚症、痰核症积、骨关节疼痛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1.发热急性白血病约半数以上的患者以发热起病,且发病可出现在本病的任何阶段,患者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有寒战,出汗较多;若合并其他病邪侵袭,则可出现高热,伴畏寒多汗慢性白血病则多表现为低热。
2.出血急性白血病常见出血症状,在整个病程中均可出现,以皮肤瘀点、瘀斑齿衄最常见,也可见鼻衄吐血便血尿血及月经过多等。视网膜出血可引起失明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可引起死亡。慢性白血病明显的出血多在疾病急变期才出现。
3.气血亏虚几乎所有患者都伴有气血亏损症,并随病情的恶化而加重。如面色眦白,神疲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唇甲无华,消瘦等。
4.痰核发生在颈部及腋下,大小不等,皮色如常,推之不移,质地较硬,皮下及头皮可见硬节。
5.癍急性白血病症积肝脾肿大)以肝轻度肿大多见;慢性白血病则以脾肿大多见,肿大程度常显著,可在左肋缘下数厘米至平脐,质坚无压痛。
6.骨关节疼痛以胸骨下端的局部压痛为本病的特征,常有游走性四肢骨痛,特别是靠近关节处有压痛,局部可见红肿。
【诊断】
一、起病及临床症状
1.急性白血病起病急,病程短,以发热、出血、进行性贫血、骨关节疼痛、痰核为主要临床表现。
2.慢性白血病起病较缓,早期常无显著症状。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肝脾肿大(尤其是脾肿大)、气血亏损症、出血、骨关节疼痛、痰核
二、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象和骨髓象对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白血病的细胞学分型诊断虽属西医学内容,但由于细胞学分型诊断与选择西医治疗方案和预后估计有密切关系,所以也应尽可能了解分型诊断的情况,以选择最佳的综合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鉴别诊断】
1.痹病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热关节肿痛、心悸而易与痹病混淆,应注意鉴别。要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痹病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白血病时可有骨关节疼痛,但多伴有胸骨下端压痛、发热、出血、痰核等临床表现,起病多急。实验室的周围血象及骨髓象对鉴别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2.温病温病是由感受四时不同的温热毒邪引起的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起病急,传变迅速,发热,容易动风痉厥及伤阴耗血,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等特点。白血病发热、出血等表现与温病相似,但无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也无传染性、流行性和季节性。实验室的周围血象及骨髓象对鉴别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3.血证慢性白血病都可以出现多种多样的出血见症,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白血症应属于血证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出血的同时伴有发热¨肝脾肿大、骨关节疼痛等临床表现,周围血象和骨髓象具有符合白血病的明显改变,治疗上白血病在一般血证治疗原则的基础上,还配合中西医的抗肿瘤治法,以治病求本。
4.虚劳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出现以气血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应属于虚劳的一种特殊类型。气血亏虚证的同时伴发热、出血、痰核肝脾肿大、骨关节疼痛等临床表现,周围血象和骨髓象符合白血病的明显改变,治疗上白血病在一般虚劳治疗原则的基础上,还配合中西医的抗肿瘤治法,以治病求本。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发热白血病本身可以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有时找不到病灶。但大部分患者都是由继发感染而发热,可呈壮热,伴咽痛咳嗽、痰多、小便淋漓涩痛等。阴虚发热则多为低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
2.辨出血辨明出血是由血热亢盛、气虚不摄或由瘀血所致的不同。急性白血病的出血多由血热所致,起病急暴,出血量多,血色鲜红,。实热者多有高热,虚热者多见低热或仅见手足心热慢性白血病气虚所致者居多,出血症渐起,血色淡红,伴明显气虚见症。瘀血引起者,出血渐起或暴起,出血量多,范围广,血色紫黯,舌质紫黯,或见瘀点、瘀斑
3.辨痰核瘰疬、癌痰核瘰疬症积的出现表明痰瘀胶结较甚。
4.辩正邪盛衰常根据病程、并发症、舌脉等作出判断。起病急骤者,发热出血明显,舌红苔黄,脉洪大或弦滑数,虽有气血两虚见症而以邪实为主。放化疗的患者,热毒虽去,但正气已伤,表现邪衰正气亦虚。而晚期患者则以气血虚衰为主要矛盾。缓解期,气两伤,精气未充,余毒未尽,而表现为正虚余毒内伏证。
治疗原则
清热解毒,养阴补气,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清热解毒针对病因为温热毒邪以治本,温热毒邪易耗气伤阴,故在治本的同时配合养阴补气温热毒邪又常灼血为瘀,故辅以活血化瘀治法。此外,因本病多在内虚基础上感邪而成,病变过程中正气受损,更见衰败之势,故针对患者气血阴阳虚衰的不同,适当加以补益,扶正培本,以增强体质,增加抗癌能力,增强对化疗药物的耐受力和敏感性是大有裨益的。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用具有一定抗白血病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也属必要。
分型论治
急性白血病
·热邪炽盛
症状:急性发作,高热骤起而持续,发热恶寒或微恶寒,汗出热不解,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鼻衄齿衄紫斑,骨关节疼痛,或颈、腋下触及痰核,或胁下症结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洪大。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清瘟败毒饮
本方由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而成。石膏知母甘草竹叶清肺、胃气分邪热犀角地黄丹皮赤芍玄参凉血,清血分之热;黄连黄芩栀子连翘清热解毒骨节疼痛明显者可加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止痛;便秘加大黄、枳实通腑泻热。·,毒盛伤血、症状:壮热谵语胸中烦闷,.口干而渴,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色鲜红或紫红,全身各部均可出血,如鼻衄齿衄尿血便血等,舌红绛,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神犀丹。;
犀角、生地、玄参板蓝根紫草清营凉血,合银花连翘黄芩天花粉清热解毒,佐淡豆豉宣达郁热,石菖蒲芳香开窍。出血严重者,可加大蓟、小蓟仙鹤草凉血止血;神.昏谵语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以清心开窍。、,气阴两虚 ?症状:体倦乏力,语音低微,自汗盗汗,口渴,手足心热,反复低热,头晕目眩,皮肤紫斑衄血,眠差,纳差,舌红或淡,少苔或花剥苔,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
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生津气虚症状突出者,可合四君子汤健脾益气阴虚症状突出者,可合六味地黄丸滋补肾;出血症状突出者,可加仙鹤草蒲黄、三七等止血;眠差者,加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纳差者,加神曲麦芽谷芽开胃健脾
·脾肾阳虚
症状:面色觥白,唇甲不荣,气短乏力,畏寒肢冷,四肢浮肿腰酸膝软,皮肤紫斑衄血尿血便血,消瘦纳呆,自汗便溏,小便清长,阳痿遗精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润,脉弱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右归丸
本方温补之力颇强,方中肉桂附子鹿角胶温补肾阳,填精补髓;熟地山茱萸山药菟丝子、枸杞、杜仲滋阴益肾,养肝补脾;当归补血养肝。
慢性白血病
·瘀血内阻
症状:形体消瘦,胸胁胀痛痞闷,腹中坚硬症积肝脾肿大明显,神疲乏力,面色黧黑,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大便色黑,月经不调舌红或紫,苔薄,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膈下逐瘀汤
红花桃仁五灵脂、玄胡、丹皮赤芍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消症止痛;香附乌药枳壳调气疏肝甘草调和诸药。肝脾肿大者,可吞服鳖甲煎丸以加强消症化之力。
贫血明显者,可合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以补气养血。
·血热毒
症状:低热不退,夜热早凉,咽喉肿痛,口腔糜烂,颈腋痰核肿大,头晕耳鸣,口渴咽干盗汗腰酸,全身骨节疼痛,鼻衄齿衄,或见吐血便血尿血,皮肤紫斑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青蒿鳖甲汤
青蒿清透邪热,引邪出表,鳖甲养血滋阴,两药合用共呈滋阴透热之效;知母丹皮青蒿凉血清热解表;生地助鳖甲滋阴咽喉肿痛,口腔糜烂,加银花藤鱼腥草射干清热解毒利咽;颈腋痰核肿大质硬者,加三棱莪术胆南星破血逐瘀化痰散结。
·肝肾阴虚
症状:头晕眼花,目涩视物不清,口干舌燥,心烦失眠耳鸣耳聋,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月经不调,皮肤紫斑,舌红少苔,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麦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麦冬五味子养阴敛阴。出血者,加血余炭侧柏叶止血
·脾肾阳虚
症状、治法、方药与急性白血病之脾肾阳虚型相似,请参见上述内容。
·气血两亏
主症:面色觥白,神疲倦怠,心悸气短,皮肤紫斑,或见其他部位出血,舌体胖边齿痕,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
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四物汤补血调肝。出血较重者,加阿胶何首乌仙鹤草补血止血。常选用具有一定抗白血病药物,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拳参紫草牛耳大黄青黛重楼野菊花鬼箭羽虎杖丹参海藻两面针(人地金牛)等。靛玉红系从青黛中提取的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有效成分,口服,150—300m旷日。
【转归预后】
急性白血病初期为邪实,正气不甚亏损。若热毒未被控制,则病情发展很快,正气日衰,热毒更甚,病情由轻转重。若能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热毒渐去,正气渐复,病情可由重转轻直至完全缓解。在缓解期,热毒虽去,但余毒未净,内伏骨髓,此期又多有气两伤、精气未充之症,若外感六淫、劳伤心脾等诱发,正不胜邪,见发热、出血、进行性的气血亏损,痰核症积等症又可复发,经清热解毒抗癌或滋阴等治疗,可能再次缓解。一些病人因多次反复发作,正气大伤,邪毒亢盛,预后不良。慢性白血病起病缓慢,初期为邪实,若正气不衰,则病情较轻。若邪毒不解,病程日久,则转为本虚标实,病情由轻转重;如能正确治疗,亦可邪气渐衰,正气渐复,直到缓解。若正不胜邪,邪毒又可复燃,胁下症积、气血亏损、脏气损害等症又重新出现,称为复发。部分慢性白血病患者可转为急性白血病,称为急变。
急性白血病预后较差,未经治疗者平均生存期仅3个月左右,随着化疗药物的应用,特别是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完全缓解率明显提高、生存期显著延长。慢性白血病自然病程平均为3年左右,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是初发患者其病情可明显缓解,生存期延长。
【预防与调摄】
本病的病因虽不十分清楚,但精血不足、脏气亏虚、气血阴阳失调加之邪毒入侵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故保养精气、避免接触致癌物质和加强必要的防护措施对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
白血病患者的调摄护理要重视保持病室和患者身体的清洁卫生,预防感染病菌;病情危;重者?要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的变化以及有无项强抽搐呕吐等情况。缓解期的患者仍要坚持药物、饮食等疗法的综合调治,慎起居,适寒温,畅情志,饮食宜富于营养而易于消化,鱼虾、牛、羊、狗肉等属燥热动火之晶,不宜食用。
【结语】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目前治愈率很低。白血病多由毒热之邪入侵及肝脾肾虚损所致,以发热、出血、贫血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血及骨;髓,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机以毒热内盛,气亏虚为多见,因此治疗以清热解毒,养阴补气,辅以活血化瘀及选加抗白血病的中药为治疗原则。急性白血病热邪炽盛、毒盛伤血气阴两虚脾肾阳虚为主要证型;慢性白血病瘀血丙阻、血热毒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及气血亏虚为主要证型。本病初起多以邪毒亢盛的实证为主,日久则伤津耗气,虚实夹杂,晚期则正气衰败,预后不良。若出现持续高热、大量、多部位的出血、颅内出血等危候,要配合使用抗生素、激素、输血等疗法,以中西医结合救治。
【文献摘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
千金要方·卷十二·吐血》:“犀角地黄汤,治伤寒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方。”
景岳全书·杂证谟·虚损》:“凡虚损之由,具道如前,无非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致。”“病之虚损,变态不同,因有五劳七伤,证有营卫藏府,然总之则人赖以生者,惟此精气,而病为虚损者,亦惟此精气气虚者,即阳虚也;精虚者,即阴虚也。”
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凡积聚之治,如经之云者,亦既尽矣。然欲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已。”
医宗必读·虚劳》:“夫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藏六府,莫能外焉。而独举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
【现代研究】
目前治疗白血病主要采用化学药物疗法(化疗)。大量临床证明,在白血病化疗过程中正确配合中医中药治疗,可以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其治疗效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提高白血病的缓解率。
·主要治法
1.清热解毒法:多用于白血病早期。近代研究证明,许多清热解毒药都具有抗癌细胞作用,可与化疗药物协同发挥治疗效应,同时能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防治化疗中常易出现的感染倾向。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用“癌灵Ⅰ号”注射液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配合清热解毒、清利湿热中药(金银花连翘黄柏牛角、生石膏等),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81例,完全缓解x例,其中以m3型效果最为显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1):19l 2.扶正补虚法:在白血病的化疗中应用最为广泛。扶正中药不仅能扶助正气,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减轻化疗药物对机体的损害,而且能够提高机体对化疗的敏感性,增强和巩固治疗效果。如麻氏以“扶正抗白冲剂”(人参黄芪首乌仙灵脾天门冬补骨脂女贞子、炒白术等)治疗完全缓解期的急性白血病90例,观察其; 5年持续缓解率(eli)和长期生存率(艳)的影响;检测了用该冲剂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90例患者5年efi为64.2%,5年os为77.2%;患者免疫功能明显改善冲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 (5):276)箱3.活血化瘀法:近年来此法在白血病的治疗中受到普遍重视。其作用主要在于改善微循环,促进骨髓造血功能,调节免疫机能,有些活血化瘀药对白血病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对化疗药物也有增效作用。如王氏对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症见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者,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并用“小金丹”、“化瘀丸”及桃仁红花五香草水蛭莪术等活血化瘀药,·收到较好的疗效[河南中医1991; (3): 21]。主要中成药刘氏综述临床用于治疗白血病的中成药主要有大黄廑虫丸、当归芦荟丸梅花点舌丹牛黄解毒片、云南白药、复方丹参液、六神丸等[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2):42)。
·作用机理研究
黄氏报道人参黄芪冬虫夏草枸杞子党参参三七刺五加等补益中药的煎剂或其有效提取成分,均有良好的促进白介素-2产生,提高自然杀伤细胞(nkc)、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c)活性的作用,尤其是中药补益类复方,可明显增强nkc、lakc活性,发挥过继性抗肿瘤(白血病)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4):235l李氏等对中药诱生干扰素(1fn)作用进行了探索,党参灵芝香菇黄芪黄芩黄连等可以诱生不同类型的dn[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1):34]。徐氏等通过对302种中药对hd60细胞诱导分化及细胞毒实验,选择其中作用较强的巴豆进行深入研究,实验结果初步证实巴豆具有较显著地诱导白血病细胞向正常方向分化的作用[中华血液杂志1990;(10):538]。戴氏报道as2o3(注:中药雄黄的主要成分)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有诱导分化、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经临床观察完全缓解率高,且不引起出血和骨髓抑制,能下调bcl-2基因 (一种凋亡抑制基因)表达[中华血液杂志1996;(12):617]。

白血病血癌,属急劳热劳虚损虚劳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并非为一个病的两个阶段。前者与热毒关系较大,早期虽然血象反映较迟,但不明原因的疲劳和出血倾向足以弥补血象预兆的不足。慢性白血病因病源在骨髓,故先兆多披露于肾……
一、概述
血癌白血病,确切地说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骨髓、脾脏、淋巴等造血器官。主要为骨髓恶性白细胞大量增生,并大量进入血液,使正常红、白细胞及血小板不能正常制造,大量的幼稚白细胞充斥血液,故谓白血病,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六到第七位,儿童及青年尤多见。白血病分为粒细胞性、淋巴细胞性及单核细胞性三型,急性白血病中医属急劳热劳慢性白血病属“虚劳”、“虚损”、“癥瘕”,如《圣济总录》曰:“急劳之为病……忧思气结,荣卫俱虚,心肺壅热……或感外邪,故烦躁体热,颊赤心忪,头痛盗汗咳嗽咽干骨节酸痛,久则肌肤消铄,咯涎唾血者,皆其候也”(虚劳门·急劳)。《普济方》亦曰:“热劳由心肺实热,伤于气血,气血不和,脏腑壅滞,积热在内,不能宣通三焦”。
二、先兆及阻截治疗
早期先兆 急性白血病,属温病急劳范畴,起病急骤,故早期先兆多较短。先兆潜证为阴虚热毒证型,即见潮热,盗汗口干烦躁,口舌生疮,便干尿臭,脉细数,舌质红,少苔。报标症为乏力,发热鼻衄,此时血象不一定能反应出来,早期作骨髓穿刺涂片,则可早期诊断。典型症状为发热贫血及出血三大特征,病人呈现面色苍白,极度乏力虚惫,发热不能用其它原因解释以及明显的贫血
慢性白血病虚劳癥瘕范畴,慢性白血病是一个独立发展的病,并非由急性白血病转变而来,由于病程发展缓慢,因此早期症状更为隐匿。由于慢性白血病,病源在骨髓,髓生于肾,故该病与肾的关系甚大,尤与肾精不足,精亏髓少有关。早期先兆潜证呈现肾虚(主要指肾气虚肾精不足),即见头昏耳鸣健忘发落腰酸膝软,神惫乏力,面色黯黑,舌淡体胖大,有齿痕,脉沉迟弱,报标症为低热,乏力,面色失华,即不明原因的,难以消退的发热贫血貌。待出现出血(如皮肤、粘膜的紫斑、紫点,鼻、齿衄),脾肿大,消瘦,胸骨疼痛时,已为典型的白血病征兆。
阻截治则 急性白血病阻截治则清热解毒,方宜土茯苓方草,或以五味消毒饮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梔子。高热毒重加服犀黛饮慢性白血病阻截治则补肾益髓,方予大补阴丸熟地龟板知母黄柏、猪脊髓一具,偏于气虚者加人参,肾阳不足则加附子。典型症状出现后加青黛,有凝聚痰核的酌加化痰散结之品,如南星土贝母山慈姑白芥子黄药子等,日久挟瘀出现固定痛块,肌肤甲错舌质暗紫或有瘀斑的酌加丹参桃仁水蛭、?虫、三七之类,或辅以大黄?虫丸: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虫或犀黄丸犀黄麝香乳香没药黄米饭。
另外,关于白血病先兆,可参阅本书第九十二章血癌先兆。

一、早期信号
白血病是小儿最多见的恶性肿瘤,占小儿恶性肿瘤首位。小儿时期多为急性白血病,慢性仅为1~5%,发生于小儿者,与遗传因素关系最大,和病毒感染、化学致癌及放射照射也有一定关系。
早期信号为不明原因的发热、面色苍白。小儿凡出现长期发热无力、面色苍白(贫血貌)和出血倾向(鼻衄或皮疹、瘀点)即应引起充分的警惕。如出现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已属晚期。
二、早期检查
1.血象 小儿白血病白细胞总数不一定有变化,可高也可低,主要是有原始及幼稚细胞。
2.骨髓 呈增生活跃状,原始及早幼细胞占一半以上。

白血病为造血系统恶性病变,以白细胞异常增殖,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脾淋巴结肿大为特征。本病早期可有口腔和咽部表现,病因不明,儿童及青年多见。
【诊断】
1.咽痛,吞咽困难,口腔和咽粘膜有散在性出血点或紫斑,有少量渗血,也有软腭、悬雍垂血肿。咽粘膜苍白肿胀,常多处糜烂,溃疡以至坏死。扁桃体肿大时有阻塞咽腔致吞咽、呼吸困难。耳鼻亦可有出血或感染病变。
2.白细胞增生浸润引起多系统出血和感染为病变的症状表现。全身淋巴结、肝脾肿大发热,虚弱和衰竭表现。
3.白细胞总数早期严重减少(<1000/mm[sb]3[/sb]),后期增多,显示原始细胞和幼白血细胞增多(90%)。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佳,毛细血管脆性增加。骨髓显示核细胞高度增生。
4.根据血象易于区别白喉溃疡膜性咽炎、粒性细胞缺乏性咽炎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治疗】
1.化学药物治疗和免疫疗法对缓解病情、减轻症状有效。
2.抗生素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
3.咽部及口腔保持清洁,制止疼痛。
4.明确诊断转内科治疗。

白血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恶性疾病,其特征为白细胞及其前身细胞在骨髓其他造血组织呈异常的弥漫性增生,浸润其他各组织和脏器,产生各种症状,伴有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异常。全身白细胞总量的极度增加,临床上常有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脾淋巴结不同程度的肿大等表现。
[发病原因]
白血病确切病因虽然尚不明确,但根据积累的临床和实验资料提示,其发病主要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互相作用而致。
1.生物因素。白血病患者的血液中常可以查到细胞浆内颗粒具有某种病毒的性质,说明病毒可能是人类白血病的病因之一。
2.物理因素。电离辐射能诱致白血病,已证明原子弹爆炸(如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使急白、慢粒增多)、治疗性照射(如用x线治疗类风湿性脊椎炎)能致白血病,但物理因素未能解释临床所有的病例。
3.化学因素。苯及其衍化物被认为可引起白血病,从接触期到发病的潜伏期为6个月~6年不等。其它受到怀疑的药物如保泰松、氯霉素等,抗肿瘤细胞毒药物的长期应用也有可能引起白血病。此外,某些农药与亚硝胺类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4.遗传及其它因素。各种族的白血病发病情况有所差异,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性愚型等,都较容易并发白血病
中医虽无白血病之称,但根据其症状表现及变化和古医籍中的“血证”、“虚劳”、“癥瘕”等内容有相似之处,其发病原因不外虚、实二个方面。虚主要指气血虚弱,脏腑虚损;实主要指肝火、痰热、瘀毒。其中急性白血病多为瘀毒入侵骨髓,或痰瘀交结,内蕴脏腑慢性白血病多为肝经实热,痰热内阻,或气血两虚,痰浊不化。
[临床表现]
白血病根据病程、临床表现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一般而言,中老年人多发生慢性白血病,男女发病比例约为2∶1。慢性白血病又可分为常见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粒)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淋)二种。在我国以粒细胞性白血病为多见,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次之,但在老年人中,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占多数。慢性白血病起病缓慢,个别在体格检查或其他疾病就诊时偶然发现白细胞增多而获得确诊。下面就慢粒慢淋所共有和特有的临床表现归纳如下:
1.代谢增加及异常症状。如体重减轻、脉率加速、盗汗发热、恶病质等。
2.贫血症状。主要有面色苍白、乏力、眩晕心悸、气急、踝部浮肿等,其中以乏力最为突出。
3.血小板减少症状。以鼻粘膜、口腔、牙龈及皮肤等处为多见。其他呕血血尿、子宫出血、视网膜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出血、脾出血破裂等在晚期病例均属可能。
4.肝、脾、淋巴结肿大症状。如肿大脾脏的坠痛或压迫胃部引起食量减少;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上腔静脉、气管、食管、喉返神经引起的气促,吞咽受阻,音哑等症状;胃肠道被浸润引起腹泻腹痛肠梗阻或腹部痞块等症状;肺及胸膜被侵袭,发生胸腔积液;骨骼及关节被累,可引起胸骨压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慢粒的特征:(1)脾肿大比较显著,可能占满腹部而伸至盆腔,表面光滑而质坚,切迹明显,有时可发生梗塞或脾周围炎而引起局部疼痛及摩擦音;(2)胸骨压痛和视网膜变化(如眼底静脉充血、增粗、呈纡曲状、出血并有渗出物)比较常见;(3)阴茎异常勃起也是本病特征之一,与白血病细胞浸润和海绵体空隙内的血栓形成有关。
慢淋的特征:(1)广泛性淋巴结肿大较显著,通常见于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处,但也可累及耳廓后、颌下、胸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呈中度坚硬,无压痛,不互相粘连而能移动;(2)皮肤病变较为常见,如搔痒、荨麻疹、红斑、湿疹、血疹、疱疹等,甚至还可出现皮肤结节红皮病;(3)其他如肺、胸膜或纵隔被浸润累及而引起呼吸道症状,出现刺激性咳嗽,反复肺炎发作,胃肠道粘膜也较常被浸润增厚而发生溃疡,表现为消化不良症状,可见腹痛腹泻、吸收不良、出血等。
[预防措施]
由于本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致病,所以在预防措施上要多方面进行。
1.加强身体锻炼。健康的体质才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才能免除病毒的侵害,因此,要鼓励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2.减少或避免x线照射。有报导用x线治疗类风湿性脊椎炎后,白血病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出约10倍,甚至诊断性放射线照射也有致白血病的可能。
3.避免食用有毒物质。过夜的蔬菜、腌渍食物(如咸菜、腊肉等)中均含较高的亚硝胺类物质,对这些食物应少吃或不吃。同时对某些有致癌倾向的药物要慎用,能避免尽量避免使用,有替代品尽量用替代品。
4.及时检查身体。一旦发现有乏力、贫血、易感冒时,要及时查明原因,以免误诊。
[治疗方法]
1.慢粒的治疗方法。本症一般过程较缓和,如果患者无任何特殊症状而白细胞计数经常在2~3万/立方毫米以下,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应尽可能鼓励患者象正常人一样生活,及早恢复工作。即使患者白细胞有上升趋势,例如在5~6万/立方毫米左右,也仅予小量化学疗法,以适当抑制白细胞增生即可,这与急性白血病的积极治疗有原则上区别。通过适当治疗常可使患者获得多次缓解,消除症状甚至能够保持劳动能力。具体治疗方法有下列几种:(1)化学疗法:马利兰是目前治疗本病最有效和简便的方法,能较长期使患者处于无症状、稳定阶段,且副作用较轻,常用量为4~6毫克,每日1次;对马利兰效果不满意者可考虑改用多潘(嘧啶氮芥),每日2.5~5毫克口服,总量50~80毫克为1疗程;二溴甘露醇,每日0.25~0.5克,维持量约每周0.25克。(2)放射治疗:主要有深度x线照射,适应症为病情有进行性发展(如体重下降、疲乏增加及食欲减少等),白细胞数急剧增多及脾和淋巴结显著肿大,并出现压迫和局部疼痛症状者;用放射性磷(p[sb]32[/sb]),每周口服2~4毫居里,待白细胞下降至3万/立方毫米左右停用,总量约为6~8毫居里,第2疗程在4~6个月后进行,剂量可根据前次疗效酌情减量。(3)中医药治疗:①喜树根皮研细末(装于胶囊),开始每日6克,分2~3次口服,待血象正常后,逐渐停药或改用维持量,一般每日2~3克;②中成药当归芦荟丸,每日3次,每次2~3丸;③牛黄解毒片,每日3次,每次2~3片。
3.慢淋的治疗方法。由于病情很缓和,尤其是老年病人,除定期随访观察外,治疗要恰当,因过度放射或化学治疗,抑制骨髓,触发其他并发症,反而加重病情,利少害多。如果病人一般健康状况下降,疲乏加重,体重减轻,发生出血倾向,贫血明显,淋巴结和脾脏逐渐肿大,应即予治疗。用苯丁酸氮芥(可宁)效果最好,宜首先试用,剂量按每日口服0.5毫克/公斤体重计算,必须持续给予口服,直至获得缓解为止。以后按病情需要可给于维持量(2~4毫克/日)。此外,环磷酰胺也可以试用,脾区深度x线照射或放射性磷治疗也可考虑,但剂量应小于其他类型白血病,并需谨慎观察。另有报导用中医药辨证治疗也可获缓解,常按清热化痰散结法治之,药用夏枯草15克、海藻12克、昆布10克、半夏10克、板蓝根10克、山豆根12克、黄药子12克、瓜蒌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慢淋的病程长短极相悬殊,可从1~2年到20余年不等,常见死亡原因为感染,尤以肺部感染为多,所以及时控制感染对本病的预后和转归有重要意义。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病理变化是造血组织异常的弥漫性增生。周围血表现为白细胞显着增加且有幼稚细胞出现,浆细胞增多。根据细胞类型可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3型。根据血象特点可分为白细胞增多性与白细胞不增多性。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原因未完全阐明,发病一般与电离辐射、某些病毒感染及接触某些化学药物有关。急性白血病起病急,起初是低热,当感染不能控制时,可发生高热,出现出血症状。慢性常表现为低热、乏力、多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的现象。
本病属中医“虚损”范围,多由外感湿温内伤忧怒所致。
(一)起居调养法
(1)急性白血病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与外人接触,居室要朝阳、温暖舒适。
(2)加强皮肤、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皮肤外伤,注意经常漱口。
(3)预防感冒
(二)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猪殃殃45克,银花藤30克,半枝莲龙葵丹参、杞子根各30克,乌蹄金、黄精各15克。每日1剂,头道煎液合二道煎液,分2次服。
(2)生黄芪24克,当归尾、丹皮苏木各6克,党参、生龟板、生鳖甲石决明各15克,地骨皮6克,干地黄阿胶烊化)各12克,秋石30克。水煎服,日1剂。
2.中成药
(1)靛玉红片:用以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每日1~2片,每日3次。
(2)六神丸:每次30粒,每日3~4次。如每日服用量超过180粒,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减量、停药或用生大黄15克开水泡药代茶饮,可消除副作用。
(三)饮食调养法
发热时可选用去子的西瓜瓤适量,去皮、去子的番茄适量,一起挤汁,代茶饮;有血尿者可用乌梅3个,水煎取汁,荠菜90克,洗净切碎,粳米90克,同煮粥,每日1剂,常服用。

老年人白血病多为慢性白血病,系骨髓有关系列细胞呈慢性弥漫性恶性增生,并浸润全身各组织,增生的细胞常无明显的成熟障碍。相当于中医的温病虚劳血症症结等病,主要由于肾阴亏、相火旺、蕴毒深、血液伤,致生理上的周期运动失调。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消瘦、头晕、心慌、气短等贫血症状;发冷、发热、间断反复感染;还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出血或瘀斑等。体查有脾大、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白细胞数在10万/立方毫米以上,或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等,骨髓中有大量异常幼稚细胞。
老年人白血病起病缓,但治疗上无特效药物,绝大多数患者通过化疗,最终仍归死亡。用中医方法调养应是防治白血病的良好途径。
(一)起居调养法
(1)保持室内阳光充足,温暖舒适,病人卧床休息。
(2)加强皮肤、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皮肤出血,饭前、饭后、晨起、睡前均应漱口,口腔有出血应用棉签代替牙刷清洁口腔。
(二)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青黛30克,麝香0.3克,雄黄15克,乳香15克。上药共研细末。每服0.1~1克,日服3次。
(2)蒲葵子30克,红枣6枚,水煎,日分2次服,连服20剂为1疗程。
2.中成药
(1)犀角地黄丸,每次3克,日服1~3次。
(2)至宝丹,每次3克,日服1~2次。
(三)饮食调养法
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也可服些药茶等。
(1)发热时选用:去子的西瓜瓤适量,去皮、去子的蕃茄适量,一起挤汁,代茶随意饮用。
(2)藕粉和糯米粉各250克,加适量白糖加水,搅拌成团,蒸熟,分顿随意煮食。
(四)其他调养法
(1)药物人参(以红参为佳)15克,补骨脂当归红花各10克,附子干姜血竭各6克。上药共为细末,装瓶备用。
(2)取脾俞(双)、胃俞(双)、肾俞(双)、肝俞(双)、足三里(双)、中脘血海等穴。将上药末调入生理盐水,搅拌成泥膏状,取适量敷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每3天换1次,连续5~10次。在此期间,如白细胞少于2000mm[sb]3[/sb]可加青霉素。

白血病(leukemia)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肿瘤。其特征为骨髓内异常的白细胞(白血病细胞)弥漫性增生取代正常骨髓组织,并常侵入周围血液,使周围血内白细胞出现量和质的改变。血液白细胞数量常明显增多,但有时亦可正常甚至减少。白血病细胞并可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并常导致贫血和出血。
白血病在我国和世界各地都不少见。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六或第七位。但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恶性肿瘤中,白血病则居第一位。
【分类】
白血病有几种分类方法。
1.成熟程度可分为急性与慢性白血症急性白血病起病急,病程短,骨髓和周围血中以异常的原始及早期幼稚细胞为主,原始细胞常超过30%。慢性白血病病程缓慢,骨髓及周围血中以异常成熟的白细胞为主,伴有幼稚细胞。原始细胞一般不超过10%~15%。
2.根据增生细胞的类型可分为淋巴细胞性和粒细胞性白血病两类。结合病情急缓和细胞类型,白血病总的可分为4种基本类型:①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②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③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或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anll),④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
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血像、骨髓像以及治疗原则都不相同。急性白血病经过治疗后可进入缓解期,一般不转变为慢性。慢性白血病后期常有急性变,临床表现很象急性白血病
3.根据周围血内白细胞的数量可分为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周围血内白细胞数量增多,>15000/μ1)和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周围血内白细胞数量不增多,甚至减少)。
4.白血病的免疫学分类应用单克隆抗体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白血病细胞的免疫标记可鉴别白血病细胞的来源,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可分为t细胞型,b细胞型,前-b细胞型和无标记细胞型等。
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多见。无论急性慢性白血病均以粒细胞性占多数,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次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最少见。急性白血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见于30~50岁。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发生在50岁以上。各种类型的白血病都较多见于男性。

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是一种少见的慢性白血病,其主要特点为白血病细胞胞浆形成细长的突起,形似绒毛,在扫描电镜(图11-8)、透射电镜或相差显微镜下清晰可见,在一般光学显微镜下也可见到,故称毛细胞。关于毛细胞的来源意见不一。过去曾认为毛细胞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细胞标记研究证明绝大多数毛细胞具有b淋巴细胞标记,少数具有t细胞标记。毛细胞胞浆内含有抗酒石酸的酸性磷酸酶。这点与单核细胞和t细胞不同可供鉴别。应用ig基因重组技术证实毛细胞来源于b细胞系。近来有学者提出毛细胞具有b细胞的特点,也有一些特点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相似,因而提出毛细胞可能由多能造血干细胞恶性增生而来,故具有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两者的特点。
[imgz]binglixue262.jpg[alt]毛细胞性白血病细胞[/alt][/img]
图11-8 毛细胞性白血病细胞
细胞表面有多数细长的微绒毛(扫描电镜)
毛细胞白血病主要累及骨髓、脾和周围血液。骨髓细胞弥漫性增生,细胞间网状纤维弥漫增生。骨髓内髓细胞系减少可引起周围血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减少。脾内常有大量细胞弥漫浸润。脾肿大是最常见的症状,并常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细胞常侵入周围血。大多数病人周围血及骨髓中可检见毛细胞。病人周围血白细胞数量可增高或减少。少数病例细胞可浸润至肝和淋巴结。此外,偶尔细胞可侵犯皮肤、肺及体腔。
毛细胞白血病平均发病年龄约为50岁,多见于男性。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贫血,粒细胞、单核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和脾肿大。常呈慢性经过。治疗效果不理想。近来应用α-干扰素治疗效果良好。由于贫血、白细胞减少和免疫功能低下,晚期易并发感染。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其特征为一种或几种血细胞成分的自发性、进行性异常增殖,具有质和量改变的异常白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其他器官的广泛浸润,导致正常血细胞进行性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发热白血病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
【分类】
一、按自然病程及细胞的成熟度分类
(一)急性白血病 起病急、病情重、自然病程一般在六个月以内。骨髓及外周血中主要为异常的原始细胞和早期幼稚细胞。
(二)慢性白血病 起病缓、发展慢,病程一般一年以上,骨髓和外周血以较成熟的细胞占多数。
二、按细胞类型分类
分为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及一些少见类型,如红白血病、巨核细胞型、浆细胞型、嗜酸细胞型、嗜硷细胞型白血病等。
三、按外周白细胞的多少分类
(一)白细胞增多性 外周血中白细胞明显增多,并有较多幼稚细胞出现。
(二)白细胞不增多性 外周血中白细胞不增多或甚至低于正常。血片中没有或较难找到幼稚细胞。
流行病学
白血病在我国被列为十大高发性肿瘤之一。通过全国性普查,我国白血病的发病率为2.62/10万,与亚洲其他国家相近,但明显低于欧美(6-9/10万)。各类型的发病情况我国以急性白血病多于慢性白血病,与欧美相反。年龄分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儿童多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则成人多见,而慢性白血病以40岁以上者多见。性别无明显差别。
【病因及发病机理】
人类白血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至今仍未完全明嘹。已知病因有感染因素、电离辐射、化学物质,遗传因素及免疫功能异常等。目前认为白血病病因是以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辐射损伤
电离辐射致白血病作用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而对人类的致白血病作用也从以下的事实得到提示:早期不加防护的放射线工作者,其白血病发病率比一般医生高8-9倍;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采用放射性治疗者,白血病发病率比一般人高10倍,日本的广岛和长畸原子弹爆炸后,遭受辐射地区与末遭辐射地区的居民之间的白血病发病率相差30倍。
二、化学因素
已知很多化学物质有致白血病作用,如工业中广泛应用的苯。药物中的抗癌剂(尤以烷化剂)、乙双吗啉、氯霉素、保泰松、安定镇静药、溶剂及杀虫剂等均可诱发白血病
三、病毒因素
业已证明,鸡、小鼠、猫、牛和长臂猿等动物的自发性白血病与病毒的作用密切相关,已分离出相应的白血病病毒,并已证明此类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在电镜下呈c型形态,故也称c型rna病毒,其致白血病的机理是通过逆转录酶作用合成dna,并使之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去,从而改变了宿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使正常干细胞转变为恶性细胞株。但是长期以来在人类并没有迹象表明,白血病患者的血液能感染健康人而致白血病。1980年从人t细胞白血病中分离出一株新的病毒(htlv)与1976年日本所发现的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atlv)是同一种病毒。这是人类白血病病因研究中的一个新突破。
四、遗传因素
白血病的遗传易感性可由以下事实推断:①某些高危家庭中,同胞之间患白血病的机会比一般正常人群高出4倍;②同卵孪生子女,一人患白血病,另一人患白血病的机会比正常人高25%;③有特殊遗传综合征者,白血病发病率增高,如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fanconi贫血,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等。
尽管存在这些可能致病因素,但尚无一种因素能充分解释全部情况,例如接触放射线的人,发生白血病的只是极少数。因此,推测白血病发生并非单一因素,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所引起的,患者可能存在某种先天性的易感素质,再由于外界因素的作用,诱发白血病发生。/
【病理生理】
白血病是一种干细胞或克隆病,即由一个干细胞发生恶性变引起的疾病,这可由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ph/染色体出现得到证实,因为ph/染色体不仅在粒细胞系出现,也见于红系细胞。巨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此外,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杂合子的妇女患者中,其白血病细胞只具有单型酶(a或b)。这些事实均表明白血病细胞来源于一个突变的异常干细胞。
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成熟能力丧失。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得急性白血病s+g2m期细胞所占比例较正常低,说明其增殖活力低于正常细胞,也就是白血病细胞增殖周期比正常细胞为长(约为65-85小时比24-32小时)但由于其增殖与分化过程失衡,致使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大量聚积,骨髓压力增加,窦样隙屏障可能被破裂,使各阶段不成熟的细胞进入血液。进入血液的白血病细胞留在血液中的时间也较正常细胞长,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在血中的半存留期为24小时,而正常粒细胞仅为6-7小时,白血病细胞离开血管进入组织也不象正常成熟细胞那样在短期内死亡,而是保持着继续分裂的能力,形成脏器内白血病细胞浸润,引起器官及组织受累的各种相应症状和体征。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常见的恶性疾病,在儿童和青年的恶性肿瘤中列居首位。其特征是某一类型白细胞及其前身细胞在骨髓其他造血组织中呈异常的弥漫性增生,并浸润各组织器官产生各种症状,外周血中白细胞有质和量的变化。近年来由于治疗的进展,某些类型白血病已有得到长期生存者。本病有时发病很急因而急诊,及时准确作出诊断才能有针对性处理。
一、病因
尚未彻底阐明,本病可能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电离辐射 射线可诱发白血病已被证实,但它在白血病病因中只占很少一部分。
(二)化学因素 在人类中肯定能引起白血病的化学物质有苯及其衍生物甲苯。
(三)病毒 现已分离到c型rna逆转录病毒(htlv-1型)为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因,但其他类型白血病是否也与病毒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
(四)遗传因素 已有证据表明遗传缺陷可能导致白血病
(五)基因突变 近年的研究认为染色体异常与易位与细胞癌基因被激活而失控,发生白血病
二、分类与分型
白血病通常根据自然病程及骨髓中原始细胞的多少分为急性与慢性;又根据增生的细胞系统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及一些特殊类型白血病,如毛细胞白血病等。
(一)急性白血病 是一组在形态学方面极多样化的疾病,由于分类对治疗有实用价值且统一分型的命名有利于经验交流,近十多年来大多数国家逐渐采用fab协作组(由法国、美国和英国7位血液学家组成)在国际上提出的命名方案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根据形态学分三型:l[xb]1[/xb]型(儿童all85%为止型);l[xb]2[/xb]型(成人all以l[xb]2[/xb]型占多数);l[xb]3[/xb]型(少见)。
2.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或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aml)根据形态学分7型:m[xb]1[/xb]型(粒细胞未分化型);m[xb]2[/xb]型(粒细胞部分分化型);m[xb]3[/xb]型(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型);m[xb]4[/xb]型(粒-单细胞型)尚有一变异型m[xb]4[/xb]e;m[xb]5[/xb]型(单核细胞型),又分m[xb]5a[/xb]及m[xb]5b[/xb];m[xb]6[/xb]型(红白血病);m[xb]7[/xb]型(巨核细胞型)。
分型除依赖光镜下形态学检查外,尚需借助细胞化学染色和(或)免疫学方法,互为辅助诊断。
(二)慢性白血病 主要分为两类。
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cml的病程分慢性期及恶变期两个阶段。
2.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白血病发热、出血、贫血及浸润为急性白血病四大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常为首发症状。贫血早期即可发生,呈进行性加重。出血可轻可重,部位以鼻腔、口腔、皮肤为多见,严重者可有脏器及颅内出血等。白血病细胞浸润各脏器及组织,由于浸润程度及部位不同,临床表现而有差异,例如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及关节疼痛,颅神经麻痹胸腔积液牙龈乳头增生,单侧眼球突出,睾丸无痛性肿大等。
(二)慢性白血病 cml在慢性期阶段症状不多,有些乏力,消瘦及低热等。恶变期之后可有高热、骨关节痛贫血、出血等急性白血病表现。cll早期症状也不多,乏力、消瘦、淋巴结肿大等,晚期多有贫血、出血、感染及恶液质。
四、实验室检查
(一)急性白血病
1.外周血检查 贫血,白细胞计数可减低、正常或增高,血小板计数多减少,血片分类有不同数量的原始及幼稚细胞,在anll可见棒状小体(auer小体)。
2.骨髓检查 骨髓增生程度可自明显活跃到极度活跃(个别病人增生低下),原始及幼稚细胞显著增生,红系大多明显减少(m[xb]6[/xb]型红系亦增生,且可见幼红细胞类巨变),巨核细胞也明显减少。
3.其他 血尿酸多增高,脑膜白血病时脑脊液可找到幼稚细胞。
(二)慢性白血病
1.外周血检查 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分类可见中幼、晚幼粒细胞以及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是cml主要特征。白细胞计数增高或正常,但以淋巴细胞明显增多,且分类中成熟淋巴细胞占60%以上是cll主要特点。cml及cll早期可无贫血,血小板正常(cml可增高),晚期均可出现贫血及血小板减少。
2.骨髓检查 cml示粒系统明显增生,中幼、晚幼及杆状粒细胞增加,原粒及早幼粒可稍偏高,嗜酸及嗜碱粒细胞增多。cll示增生活跃,成熟淋巴细胞在40%以上,原始淋巴细胞不超过2%。
3.其他 ph[sb]1[/sb]染色体阳性可见于cml。而cll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常减低。
五、急性白血病的诊断
除临床表现及外周血象有变化外,最重要的骨髓涂片检查某一系列的原始及幼稚细胞高于30%以上才能诊断(注意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类白血病反应相鉴别)。
六、急性白血病的治疗
除支持疗法外,近10多年来采用诱导缓解、长期维持并强化的间歇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分三个阶段。
(一)诱导缓解期 采用联合数种作用于细胞周期不同时相且毒性不同的药物,大剂量短期冲击杀灭白血病细胞,促使骨髓原始及幼稚细胞下降至5%以下,达到所谓的骨髓完全缓解。此期需应用几个疗程不等,若无效则另换方案重新诱导。
(二)巩固治疗期 继续应用原有治疗方案巩固1~2个疗程。目的使体内残存的大量白细胞进一步被消灭。
(三)维持治疗期 此期应用小剂量的化疗药物,轮流单药序贯,并定期给以短疗程强化治疗,目的延长缓解期。至于维持治疗的时限可3~5年不等。
此外,尚需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定期鞘内注射化学药物。男性患者应定期检查睾丸是否肿大,若有浸润不加以治疗可成为白血病复发的潜在病灶。
七、常见的白血病急诊及处理
(一)出血 白血病的出血可遍及全身各部位,致命的出血需要及时处理。
1.由于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引起的严重或广泛出血 急性白血病细胞可释放凝血活酶样物质激活凝血系统,产生典型的dic,尤以m[xb]3[/xb]型发生率最高,其次为m[xb]5[/xb]型,而all较少发生。m[xb]3[/xb]型特点是发病急,病情较凶险,出血倾向可严重,自然病程短,大约两周左右,常死于脑出血或胃肠道出血并感染等。此型报道于1957年,约占急性白血病的6%,过去病死率高,近年来有效的化疗药物增多,m[xb]3[/xb]的预后大为改观,若治疗及时并处理恰当,常可获得长期生存。因此,遇有患者皮肤出血呈瘀点或大片瘀斑,穿刺部位易发生皮下出血或血肿,或多部位出血;如鼻腔、牙龈、口腔粘膜、球结合膜下、眼底等出血,严重者咯血便血尿血等,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及胸骨压痛不明显者,应急查外周血尤其是血涂片,并同时静脉取血测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3p试验、纤维蛋白原半定量、优球蛋白溶解试验、fdp定量等检查。若血涂片发现有多数异常的早幼粒细胞(胞浆内充满粗大和深染的嗜苯胺蓝颗粒,但有时可为淡黄色细小颗粒),m[xb]3[/xb]型多可基本确定(仍需作骨髓确诊,但有时涂片常不满意,因此型早期有高凝,骨髓液很易凝固)。若凝血时间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3p试验阳性,fdp定量增加则说明存在dic,应给以肝素治疗。由于白血病细胞的促凝活性增高是发生dic的起因,不消灭这些细胞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此需要早期进行化疗。然而化疗又使白血病细胞大量破坏,常又诱发或加重dic,所以必须化疗与抗凝同时进行,即肝素治疗1~2天后开始同时进行化疗。目前对m[xb]3[/xb]型的抗凝治疗与其他病因引起的dic有些不同,即肝素应用的剂量应更偏小,一般第1日可50~100mg静滴,以后每日25~50mg维持,5~7天即可停用。至于化疗方案,前几年国内多采用ho-ap方案(高三尖杉、长春新碱、阿糖胞苷及强的松),1987年全国白血病化学治疗讨论会上,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使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m[xb]3[/xb]型23例,其21例获得完全缓解,且无一例发生dic。因此,可采用hoap半量的方案或小剂量高三尖杉加口服维甲酸的方案。至于dic过程中是否联合应用纤溶抑制剂则取决于临床过程(dic晚期或优球蛋白溶解少于90分时要用)。如出血倾向严重,已用肝素后或化疗开始后,应每日或隔日输以新鲜血(库存血会加重dic,不宜用)补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m[xb]3[/xb]型大多数白细胞计数均偏低,不能因此而推迟化疗。
2.由于血小板减少或血管壁遭浸润破坏而引起的出血
(1)脑出血:常为白血病致死原因之一。白血病脑出血前常先已有皮肤粘膜的出血及贫血等病史,诊断未明确前可按一般处理原则,如保持安静、避免搬动、给氧等。诊断明确后输注浓缩血小板悬液或新鲜血,静脉滴注肾上腺皮质类药物如氟美松20mg/d,分次静滴,及每6~8h静脉速滴20%甘露醇250ml,目的减轻脑水肿以防止脑疝。
(2)胃肠道出血:由于血小板减少或白血病细胞局部浸润引起溃疡出血均有可能。除输新鲜血外,上消化道出血可口服或胃管注入冰生理盐水200ml内加正肾上腺素8~10mg,也可口服云南白药、三七粉、凝血酶或鲜藕汁,也可试用静脉滴注甲氰咪胍。下消化道出血可试用琥珀酸氢考100~200mg加100ml生理盐水保留灌肠。
(3)阴道出血:如为月经经血量过多,可肌注丙酸睾丸酮100mg,每日1次,连用3~5天,并可于月经第5日开始复方十八甲(避孕药)较长期服用,暂时避免月经来潮,以免加重贫血。如为年青女性可试用苯甲雌乙醇以达到止血目的。阴道出血一般多来自宫腔内出血,如子宫功能性出血,但对年青女性仍应注意除外流产、宫外孕等可能。此外有提出采用三联药(丙酸睾丸酮、乙菧酚及黄体酮),但对白血病病人不合宜,因止血后尚有撤退出血问题,年龄较大的妇女可请妇科会诊,可否采用棉酚治疗,促使绝经。若出血量很大,不能止住,亦需征求妇科意见有无子宫填塞或子宫切除的适应证。
(4)鼻衄:是白血病最常见的出血。出血量不大时,鼻部冰袋冷敷,局部压迫止血可用沾有肾上腺素、麻黄素等血管收缩剂的纱条填塞,或沾有凝血酶、中药止血粉等纱条填塞。若出血量大需请耳科医生协助前、后鼻道均填塞。需要注意的是填塞物应于48h,最迟不能超过72h取出,否则易引起局部继发感染。
(5)牙龈渗血:亦可采用局部冰敷或压迫止血(附以止血药物),佐以1.5%双氧水或凉血止血的中药汤剂含漱。
3.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的出血 一部分已确诊的白血病在门诊进行化疗,晚期病人应用大剂量化疗有时对肝功能有明显损害,例如all晚期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或中~大剂量氨甲喋啶等治疗,若发生出血而急诊时,应想到此种可能性。因许多凝血因子是在肝脏合成,肝有实质性损害时易发生出血倾向,其中以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障碍最常见。除应停止化疗外,应输新鲜血浆,并给以维生素k静注及保肝治疗。
(二)发热白血病患者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急诊时,如不详细查体常可误为感冒等;应注意检查有无皮肤、粘膜苍白、出血点,不对称的眼球突出(眼眶为绿色瘤的好发部位),牙龈乳头是否肿胀、增生、易出血,口腔有无溃疡,唾液腺及泪腺有无肿大,胸骨后有无疼痛,肢体骨及关节有无触痛,肝、脾、淋巴结是否肿大等。如有可疑应查全血象,仅查白细胞计数易于漏诊。发热主要与感染有关,因正常白细胞减少以及免疫功能降低所致。其次与白血细胞增殖代谢亢进有关。初发的白血病未治前早期的发热,一般较易控制;而经过多次化疗病情未控制或复发及晚期病人的发热较难控制。因经多次化疗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加以粒细胞减少,炎症反应低下,感染部位多而潜在,常不易找到明显的感染灶。尤其患者经常到医院就医,而医院病原菌多而杂,且常为耐药菌株或真菌、病毒等。遇到白血病长期发热而未得到控制者,应注意①积极寻找感染灶及病原菌的检查,可摄胸片、血培养(包括厌氧菌培养)、咽拭子及痰培养,痰抗酸杆菌及口腔涂片等检查。②根据医院资料经细菌学证实的感染中,革阴性杆菌的感染明显高于革阳性球菌的感染,因此,在未获得细菌培养结果前,选择包括对革阴性杆菌有效的广谱抗生素,或联合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并最好经静脉给药。③注意除外真菌感染,可多作口腔或痰涂片检查,如发现有鹅口疮,并疑及有呼吸道或胃肠道真菌感染时,可加用5-氟胞嘧啶或克霉唑治疗。④若长期发热而自觉症状尚好,未找到明确感染灶者亦可试用抗痨试验治疗一时期。⑤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者,有条件时输粒细胞或输新鲜血细胞成分(离心沉淀移去血浆)。⑥凡局部有感染灶者应注意同时进行局部处理,如口腔溃疡感染、肛周感染、软组织感染等可局部清洁后加用中药外用等治疗。⑦初治或白血病复发伴发热而又未发现明确的感染灶时,可能为白血病本身所致,可在抗感染的同时进行化疗。
(三)贫血白血病贫血有时与出血程度并非平行,因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生成受抑制,并与红细胞寿命缩短、无效性生成增加以及溶血或广泛出血丢失有关。一般早期anll较all贫血为明显,尤以m[xb]6[/xb]型。白血病进行化疗亦常加重贫血,如化疗引起骨髓抑制贫血更为明显。严重贫血可诱发心力衰竭而导致急诊,此时应及时输红细胞或新鲜全血,并给以利尿剂、氧吸入等,单纯给强心药物并无益处。在cll病人约有20%~30%患者在晚期可发生自家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应给以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四)骨及关节剧痛 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浸润骨皮质和骨膜可造成肢体骨及关节剧痛,但局部无红、肿、热现象。此情况多见于all,有时见于cml急变时。病人常呼叫,辗转不安,遇此情况应提高警惕,免误诊为风湿病。确诊后需给以强效镇痛剂,并及时早日给以化疗。
(五)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白血病化疗时因有大量白细胞被破坏,血尿酸更加增高。若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重(呕吐、进食少),则脱水尿少,当肾小管ph低于5.5,则尿酸易在远端肾小管、集合管结晶沉淀,造成阻塞性肾脏损害,严重者产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此时应补液、静滴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必要时进行血透析或腹膜透析。
(六)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 白血病细胞浸润中枢神经系统甚为常见,尤以all发生率高。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生白血病病程的任何阶段,虽然大多数病例发生白血病确诊后,甚至常在白血病治疗完全缓解后,因此,不难诊断。但有一小部分(本院资料约11.2%)却以头痛呕吐、脑神经麻痹尿潴留,甚至昏迷为首发症状,虽然于急诊时已作腰穿,但由于未作脑脊液找幼稚细胞检查,也可误为结核性脑膜炎。若能仔细查体此时患者多已有贫血,如作全血象检查,常可及时发现白血病。因此,提高此方面认识,多加以警惕,及时作出正确诊断也是不难的。脑膜白血病确诊后可腰椎穿刺、鞘内注射氨甲喋呤10mg及氟美松2mg,但注射要缓慢,边注射边反覆抽吸脑脊液与药液混匀,以免药液浓度高而刺激脑脊髓。
(七)其他 cml患者由于巨脾个别病例于诊断前、后因外伤发生脾破裂而急诊,此时需紧急手术治疗。某些化疗药物如柔红霉素注射到血管外而发生局部肿胀甚至坏死而急诊,或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如出血性膀胱炎等。

慢性骨髓白血病(cml)是一种以恶性白血病细胞取代骨髓为特征的血细胞癌,在循环的血液中能找到许多白血病细胞,并能向脾、肝和其他器官扩散。
通过找到一种叫做ph染色体的不正常特殊染色体来常规诊断cml.ph,全称为philadelphia,是一个城市名,因首先在该城发现不正常染色体而命名的ph染色体。ph染色体是在长臂染色体9号和22号之间发生基因易位或基因交换的结果。交换带动两个基因一起交换:在染色22上的bcr(破碎点簇区),9号染色体上的原致癌基因abc(ahlesoon白血病毒),产生具有酪氨酸氨基转移激酶活性融合蛋白杂交基因bcr-abc编码,它激活信号传导途径导致失控的细胞生长。
用小白鼠把含有bcr-abc基因病毒传染给小白鼠骨髓时,就制造出象cml疾病的模型,在另一种动物模型中已显示出融合蛋白,把正常血前体转化恶性肿瘤细胞.为了研究人类疾病,开发了封闭bcr-abc的反叉低聚物(短dna节片)(antisense oligomers)它专门抑制形成白血病细胞,而不会影响正常细胞的发展。这些和其它实验工艺可导致cml的治疗。
[img]jiyinyujibing006.gif[alt]在第22条染色体上bcr基因表达[/alt][/img]
[img]jiyinyujibing007.gif[alt]在第22条染色体上bcr基因表达[/alt][/img]
[img]jiyinyujibing008.gif[alt]在第22条染色体上bcr基因表达[/alt][/img]
[imgz]jiyinyujibing009.gif[alt]在第22条染色体上bcr基因表达[/alt][/img]
图示:在第22条染色体上bcr基因表达
[imgz]jiyinyujibing010.gif[alt]第九条染色体上abc致癌基因的表达[/alt][/img]
图示:在第九条染色体上abc致癌基因的表达

白血病是血细胞的肿瘤
白血病一般累及白细胞。大多数类型的白血病病因未明。一种称为htlv-Ⅰ(人类t细胞嗜淋巴病毒Ⅰ)的病毒与引起艾滋病的病毒很相似,被高度怀疑为导致一种少见类型白血病成人t细胞白血病的病因。暴露于射线、某些化学物质如苯以及使用抗肿瘤药物能增加发生白血病的危险性。患有某些遗传性疾病的病人,如21三体综合征以及范科尼贫血发生白血病的机会更高。
白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见第152节图)。白血病产生于干细胞向白细胞成熟过程障碍并引起癌性改变。这种改变常累及染色体片段的重排(染色体为细胞的复杂遗传物质)。由于染色体重排(染色体移位)干扰了细胞分裂的正常控制,受累细胞无限制增殖产生癌变。它们最终占据骨髓,取代了骨髓中的正常细胞。这些白血病(癌)细胞亦可以侵犯其他器官,如肝、脾、淋巴结、肾脏以及脑。
白血病以发病快慢及受累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急性白血病发展快;慢性白血病发展慢。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累及淋巴细胞;髓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累及髓细胞。髓细胞发育成粒细胞,又称中性粒细胞。
白血病的主要类型

类 型发 病受累细胞每年全美诊断例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细胞5 200
急性髓性白血病髓细胞7 000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包括sézary综合征和毛细胞白血病淋巴细胞8 500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髓细胞5 800

急性髓细胞(髓细胞性、髓性、髓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其髓细胞(正常可发育为粒细胞)发生恶变并迅速取代骨髓中的正常细胞。
此类白血病可累及各年龄组病人,但多见于成人。暴露于大剂量射线以及某些肿瘤化学药物的使用可以增加罹患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危险。
白血病细胞积聚骨髓,毁坏并取代正常的造血干细胞。它们可释放到血中,到达其他器官继续生长繁殖。它们能在皮内或皮下形成小块肿瘤(绿色瘤),亦能引起脑膜炎、贫血、肝肾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损害。
【症状和诊断】
初始症状多由于骨髓不能产生足够的正常血细胞。这类症状包括乏力、呼吸急促、感染、发热和出血。其他症状可有头痛恶心烦躁以及骨和关节疼痛。
全血细胞计数能提供病人罹患白血病的首要证据。显微镜下可见到血中有未成熟白细胞(原始细胞)。当然,一般总要做骨髓活检以确诊并确定白血病分型。
【预后和治疗】
50%~85%的急性髓性白血病病人对治疗有反应。20%~40%的病人在治疗后5年仍显示出无病征象。年龄50岁以上、曾经化疗或放疗后继发的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预后最差。
治疗目标为迅速达到缓解,即毁灭所有白血病性细胞。然而,相对于其他白血病类型而言,急性髓性白血病仅对较少的药物有效。并且,治疗常使病情在缓解前有所加重。病情加重是因为治疗所带来的骨髓抑制作用,使白细胞尤其是粒细胞数量减少,这样容易招致感染。医务人员应采取细致的护理措施预防感染,并立即使用抗生素治疗发生的任何感染。有时需要输红细胞及血小板。
首次化疗一般用7天的阿糖胞苷和3天的柔红霉素。有时还会加入其他药物,如硫鸟嘌呤、长春新碱以及强的松等。但这些药物的作用是有限的。
病情缓解后一般还应接受进一步化疗(巩固化疗)数周至数月,以便能保证尽可能多地杀灭白血病细胞。
通常不需要针对颅脑的治疗。长期的治疗亦未显示出能改善生存率。骨髓移植能根除残存的白血病细胞,适用于对化疗反应不佳的病人,亦适用于第一疗程反应较好的年轻病人。

慢性髓细胞(髓性,骨髓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中髓细胞恶变产生大量异常粒细胞的一种疾病
本病可累及任何年龄及性别的人群,但在10岁以下儿童中较少见。
大多数白血病性粒细胞产生于骨髓,但部分可产生于脾脏和肝脏。这类细胞包括有从不成熟到成熟各阶段细胞,而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仅能见到不成熟类型细胞。白血病性粒细胞能逐渐"逐"出骨髓中的正常血细胞,常引起正常骨髓被大量纤维组织所取代。病程中可有越来越多的不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和骨髓(加速期)。此时可出现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未成熟白细胞(原始细胞)比例亦可显著增加。
有时,白血病性粒细胞发生进一步改变,病程进展到原始细胞危象。在原始细胞危象期,恶变的干细胞仅能产生不成熟粒细胞,此乃疾病恶化的征象。此时,皮肤、骨骼、颅脑以及淋巴结等处可出现绿色瘤(即粒细胞迅速产生的肿瘤)。
【症状】
病程早期可无症状。亦可有疲乏、无力、纳差、体重下降、发热盗汗,可自感腹胀--这一般由脾脏肿大所致。淋巴结可有肿大。经一定时间出现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时,病人病情加重,产生面色苍白、牙龈肿胀及出血。发热、淋巴结肿大,充满白血病性粒细胞的皮肤结节形成(绿色瘤)是特别令人担忧的征象。
【诊断】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常通过简单的血液检验而明确诊断。血象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达5万~100万个/μl(正常时低于11000个)。显微镜下可见到血中有不同发育阶段的未成熟白细胞(分化),这种未成熟细胞正常情况下只在骨髓中能见到。其他类型的白细胞如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数量亦增多,还可见到幼稚的红细胞。
为建立诊断需要作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分析的检验。白血病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总显示有染色体的重排。常出现费城染色体(粘附有另一染色体的特异性片段)以及其他异常染色体重排。
【治疗和预后】
尽管大多数治疗不能治愈本病,但它们确能延缓本病的进展。约20%~30%的病人于确诊后2年内死亡,以后每年约25%的病人死亡。许多病人能存活4年或4年以上,但最终死于加速期或原始细胞危象期。原始细胞危象的治疗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似。发生原始细胞危象后平均存活时间仅约2个月,化学治疗能使存活期延长到8~12个月。
若白细胞计数降至5万/μl以下时即可认为治疗获得成功。即使目前最好的治疗也不可能杀灭所有的白血病细胞。唯一的治愈机会是骨髓移植(见第170节)。骨髓移植在病程早期疗效最好,在加速期或急变期时疗效较差。移植的骨髓必须来源于组织配型完全相合的某一供者,多为患者的同胞近亲。近来,α-干扰素显示能使骨髓恢复正常,达到缓解,但还不知道是否有长期益处。
羟基脲作为口服药是本病最常用的化疗药物。马利兰对本病亦有帮助,但由于其严重的毒性作用,一般只作为短期用药。
药物治疗外,脾区放射治疗有时也能降低白血病细胞的数量。有时需行外科脾切除以减轻腹部不适,增加血小板数量,减少输血次数。

崔某,男,16岁。患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3年余,经化疗虽有好转,但经常反复。服中药补剂则增重。1992年4月从外地来京求治于师。当时其周围血中幼稚细胞已有半年之久未曾消失,症见鼻衄齿衄口苦咽干心烦急躁,夜寐梦多,便干溲赤。舌红、苔黄根厚;脉象弦滑细数,按之有力。全是一派火热之象,遂立凉血解毒为法。
方用蝉衣青黛(冲)、片姜黄各6克,大黄2克,生地榆、赤芍丹参茜草小蓟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10克。服上方7剂,衄血渐止。
继服7剂,血中幼稚细胞显著减少,后依上法加减治疗半年,诸证消失,周围血幼稚细胞消失,病情稳定,未见反复,遂携方返里继续调治。
1995年9月其家人来亦告知,三年来坚持依法治疗,病情稳定,血象检验各项正常,目前仍每周服药2~3剂,以资巩固云。
【按】:白血病是~种原因未明的恶性血蒗病,临床上虽有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性和粒细胞性之分,但总以骨髓中白细胞系列异常增生为特征,周围血液中的白细胞也出现质和量的异常改变。临床表现为出血倾向,贫血貌及继筮感染。早先对本病的认识多因其贫血及虚弱症状而辨为虚证,常以补法治疗,然鲜有收效者。赵师认为本病或因遗传,或因中毒,或园邪毒深入,其病根深蒂固,由来已久,在于骨髓热毒,由骨髓延及血分,故临床表现为血分热毒之象,其反复出血即是血热妄行的表现,决无气不摄血之可能。故治疗大忌温补,只宜凛血解毒,可用升降散凉血解毒之品。本案即以凉血解毒为法,坚持治疗,而获成功。
又按;以上三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三者均为造血系统难治之病。出血倾向、贫血貌和一般虚弱症状是其共同的临床表现。因此,依据传统观点常常将其辨为血虚证而用补法治疗。而赵师则认为,中医临床强调审证求因,求本治疗,不可见证治证。一见虚弱症状,便谓其病属虚而投补剂,并非中医的辨证论治。因为任何一个症状或证候的出现,其病机都存在虚实两方面的可能性,其症状表现只是表面现象,必须透过现象,抓住病机本质,这就是《内经》“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虚者责之,盛者责之”的辨症原则,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就上述三病而言,其血虚的表现固然明显,但导致血虚的原因——即其病机究竟是什么?必须详加辨析。赵师根据其证心烦急躁,夜寐梦多,口苦口干,便干溲赤,脉之弦滑数丽有力,舌之质红苔黄垢厚,脉证合参,综合分析,辨其基本病机血分郁热,热伤其血,新血不生而现血虚之象;热与血结,瘀阻脉络而致反复出血。其病本血分郁热,热之不去,出血难止,血虚难复。故定其基本治则凉血化瘀。然既云凉血化瘀为治,何以皆用升降散加减?盖用升降散者,取其疏调气机为胜。血之与气,如影随形,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依血,血行随气。故欲宣散血分之郁热,必先疏调气机之郁滞。上述三者固为血分之病,然其未有不致气机失畅肝胆郁滞者,故烦躁易怒,夜寐梦多,脉来弦数,诸证显见。是以选用升降散疏调气机为先,随证加入凉血化瘀、疏利三焦清热解毒之品,以其切中病机,而能应手取效。《内经》所谓“必先五胜,疏其血气,而令条达”,此之谓也。血病升降散调气亦从此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