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

( bianxue )

中医

简介:
本病是便血是指血自肛门排出,包括血随便出,或便黑如柏油状,或单纯下血的症状。
病机:
多因脾胃虚弱,气不统血,或胃肠积热湿热蕴结、气血瘀滞等所致。肛门部的疾病,胃肠病变,疫斑热。稻瘟病等急性热病血溢病、紫癜病以及黄胖病蛊虫病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均可见到便血症状。
诊断:
1.先血后便,或便前后下纯血,或血粘于粪外,血鲜红者,出血部位多在肛门直肠,古称近血,常见于内痔裂肛锁肛痔、肠癌等病;先便后血,或血粪相杂,血色黯褐者,出血部位多在小肠。胃、食管,古称远血,常见于胃疡、小肠瘅、鼓胀、等病。呕血病者一般伴有便血或黑便。2.详细询问是否服用某些黑色药物或食物以及动物血、肝,而使大便呈暗褐色。
类证:
(1)便中脓血粘液,伴腹痛里急后重者,多为痢疾大瘕泄
(2)起病急,且有发热等症,便血而腹部症状不突出者,多为急性热病所致,如疫斑热、稻瘟病等。
(3)便血伴皮肤及其他部位出血,有发热者多为急性热病急性血癌,无发热者应考虑紫斑病、血溢病、髓劳等病。
(4)便血而伴剧烈腹痛,甚至出现虚脱者,应考虑小肠瘅、肠结等病。
(5)中老年人经常便中夹少许血液者,应考虑肠癌以及胃肠息肉、肠痨之可能。
(6)肝瘟、黄胖病蛊虫病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病中,有时亦可见便血,各自可有特殊的证候和病理改变。
一般应作粪便常规、隐血试验、血常规、肛门指检等检查,并据需要作x线造影、内窥镜检查等,以资诊断与鉴别。
治疗:
辨证论治
1.血热血证大便秘结下血鲜红,肛门灼热,身热汗出,口渴饮冷,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脉沉数有力。清热凉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2.肝胃热盛证:便血色黯,胃脘疼痛不适,口渴口臭,急躁易怒,嗳气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清胃止血丹栀逍遥散加减。
3.瘀滞胃肠证:胃脘腹痛如刺,便血黯黑,面色无华或青紫,渴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活血化瘀、通络止血少腹逐瘀汤加减。
4.热毒蕴肠证:大便脓血相杂而下,肛门灼热坠胀,里急后重腹痛如绞,口渴饮冷,舌质鲜红或紫暗,苔黄干,脉数或疾。清肠解毒约营煎加减。
5.肠道湿热证便血鲜红,或为脓血便,或色暗红或紫黑如赤豆汁,大便不畅或稀溏,或肛门肿痛,或有腹痛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清化肠道湿热地榆散槐角丸加减。
6.肠道瘀滞证:大便下血色暗红,腹部刺痛。拒按,腹内或触及包块,舌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活血化瘀、理气宽肠少腹逐瘀汤加减。
7.肠风络伤证:便下鲜血,血下如溅,大便干结或为便泄,舌红苔黄,脉弦。凉血祛风止血凉血地黄汤加桃仁、熟大黄卷柏
8.脾虚气陷证:大便下血色淡,排便无力,肛门自觉坠胀,精神疲倦,语声低怯,舌质淡,苔薄,脉弱。补脾摄血。补中益气汤加炮姜白及地榆之类。
9.脾胃虚寒证先便后血便血紫黯,或为便黑如柏油样,腹部隐痛,喜热畏冷,四肢不温,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弱。温中止血。黄土汤加炮姜花蕊石、参三七等。
针灸:
针灸疗法:针刺或艾灸大肠俞血海足三里长强等穴。

“便血” 相关论述

泛指血从肛门下泄,包括粪便带血或单纯下血的证候。本病有因脾虚不能统摄;有因湿热下注大肠而损伤阴络。血色紫暗的,多属气虚湿毒;血色鲜红的,多属热证

风热客于肠胃湿热蕴积肠胃,久而损伤阴络,致大便时出血,故名。临床表现:大便前出血如注,血色鲜红,肛门无肿痛,舌红、脉数等。

肠胃积热湿热郁滞引起。临床表现:下血多呈片块状,污浊色暗,大便溏而不畅,胃纳不振,身体倦乏,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

指每月在行经过期出现大便下血,而经量减少的病症。又叫“错经”。多因肠中积热,迫血妄行。类似子宫内膜移位的病症。

短剧疗小便血,菟丝丸方。
菟丝子蒲黄干地黄白芷 荆实 葵子败酱当归茯苓 芎 (各二两)
上十味合捣为末,以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加至五六丸,刘洪方已效,常服。忌酢物芜荑。(古今录验范汪同)又断血诸方所云,下血者,其从腹里出者,悉为下血也,有病,血从孔边出者,别寻方(出第四卷中)
千金小便出血方。(一本云以下治劳虚尿白浊)灸脾俞百壮,在第十椎。
又方:灸三焦俞百壮,在第十三椎。
又方:灸肾俞百壮,在第十四椎。
又方:灸章门百壮,在季肋端。
又方:榆皮二斤,水二斗,煮取五升,令服之佳。
又方:捣干羊骨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治小便血方。
生地黄(八两) 柏叶(一把) 黄芩(三两) 阿胶(二两)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分三服。(并出第二十一卷中)
文仲疗小便出血方。
生地黄汁(一升) 生姜汁一合
上二味相和顿服,不瘥更作。(此法许令公处云极效肘后同)
又方:灸足第二趾本第一纹七壮,立愈。(肘后同)
又方:龙骨末二方寸匕,温酒一升服之,日三服。(深师肘后范汪陶氏同)
又方:当归四两,酒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肘后深师范汪同并出第六卷中)

消化道出血时,血从肛门排出,色鲜红、暗红或柏油样黑色、或粪便带血,称为便血
1.便血发病原因
(1)消化道疾病 凡是能引起呕血的上消化道疾病包括食管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均能引起便血,详见呕血
(2)小肠疾病 肠结核、局限性肠炎、小肠肿瘤小肠血管瘤、血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3)结肠疾病 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结肠癌、结肠息肉、结肠血吸虫病等均可引起便血
(4)直肠疾病 直肠损伤、非特异性直肠炎、直肠癌
(5)肛管疾病 肛裂肛瘘等可引起便血
(6)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流行性出血热重型肝炎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钩虫病等。
(7)血液病 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亦可引起便血
(8)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c缺乏症维生素k缺乏症
2.便血颜色辨病
(1)暗红色或柏油样便 所谓柏油便是指大便色黑而表面光泽,如柏油一样。暗红色血便柏油便提示食道、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疾病引起出血。其便血颜色呈暗红或柏油便是因为红细胞破坏后形成的硫化铁。
(2)暗红或鲜红色血便 提示下消化道出血。当小肠出血量多,排出较快时,则便血呈暗红色、甚至呈较鲜红的稀便。结肠、直肠、肛管疾病,由于血液停留于肠内时间较短,往往排出鲜红色或较鲜红的血便
3.便血的季节辨病
(1)夏秋便血 夏秋季节突然便血多见于伤寒副伤寒
(2)秋末春初便血 秋末春初便血胃脘刺痛、灼痛恶心呕吐多见于消化性溃疡出血。
4.便血年龄辨病
(1)儿童少年便血 多见于肠套叠直肠息肉、meckel憩室炎与溃疡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钩虫病等。
(2)青壮年便血 应多注意消化性溃疡肠结核、局限性肠炎、伤寒副伤寒、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3)中老年便血 应考虑结肠或直肠癌肝硬化胃癌、缺血性结肠炎。
5.便血伴随症状辨病
(1)发热 便血发热(应注意急性传染病、恶性肠肿瘤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局限性肠炎)。
(2)急性腹痛 可见于急性胆管炎膈疝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套叠等。
(3)伴皮肤粘膜出血 应注意血液病、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重型肝炎、尿毒症。
(4)便后滴血 便血量少、血色鲜红、在便后滴下或射出,提示为直肠肛管疾病
(5)伴慢性腹痛 便血伴慢性腹痛,但出血后疼痛减轻者常见于消化性溃疡便血后疼痛无减轻者常见于胃癌
(6)里急后重 所谓里急后重是指便意急迫,但入厕后解不痛快之感。便血里急后重多见于痢疾、直肠炎、直肠癌等。
总之,便血对消化道出血反映是灵敏的。一般认为上消化道出血量在50ml以上即可出现黑便。所以对于患有消化性溃疡、血液病及处于癌症高发年龄的中老年患者,观察便血具有重要意义。

便血出于后尿血出于前阴,最难调治,然总之出血于下也,方用
生地( 壹两) 地榆( 叁钱) 水煎服,二症俱愈,盖大小便各有经络,而其症皆因膀胱之热也,生地地榆,俱能清膀胱之热,一方而两用之也,盖分之中有合。

证名。大便下血,出《素问·阴阳别论》:由湿热滞、结毒侵袭肠胃,或风、热客于下焦血脉损伤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故曰便血。”《金匮要略》以先便后血远血先血后便近血近血肠风脏毒之分。后世从病因分类,分为湿热便血积热便血热毒下血湿毒下血酒积便血中寒便血肠澼下血蛊注下血等,详见各条。便血经久不愈者,多由脏气亏损,或久病肝失所藏,脾虚不能摄血,肾虚不能固下所致,治宜扶正,或祛邪与扶正兼顾。痢疾亦见便血,详见痢疾条。本证见于消化性溃疡急性传染病、血液病及结肠、直肠肛门疾患等。


每见先天不足之人,得肠红便血之症,不肯自认为劳怯,且以为轻病而不治,久久至气血尽中州,元气下陷,客风邪火,流入肠胃气滞血凝,腐败溃乱,而成土崩河决之势。若不速治,将成大患。治法如何?曰∶不过散其风,燥其湿,,升其陷而已。散风用炒黑防风荆芥为主。此二味,生用则能散风于上部,炒用则散风于二肠,荆芥尤为要药。宽肠行气以炒枳壳为主。止血以炒黑蒲黄、醋炒地榆为主。行瘀紫菀为主,兼有调血归经之妙。升陷以升麻柴胡为主。燥湿白术泽泻茯苓为主。风散、湿除、气行、瘀消,元阳生发则病自愈。能节劳戒气,贬酒却色,善自调摄,且知起居服食禁忌,自不复发。更兼以调和气血、补助先天之剂投之,与虚劳血症收功之法同治,终身可以无患。


养生方》云∶人食甜酪,勿食不酢,必变为尿血


大黄复花翘桔梗,枳荷力子连条芩银花槐栀栝蒌杏,荆芥升麻苦参
大肠小便,盖小便愈长则大便愈结,然亦不可强止。《经》云∶毒以利泄,若利止则不能出而腹痛也。
干桔升荷枳木通,石蒲芩连胡天冬知母豆根苓槐骨,滑石人中杏仁

论曰∶小儿初生,七日内大、小便有血出者,此由胎气热盛所致也。母食酒面炙爆热物,流入心肺,儿在胎内,禀受热毒,亦传心肺。且女子热入于心,故小便有之;男子热入于肺,故大肠有之。血出淡淡有水,胚红色,盛则其血鲜。凡有此证,不可以他药,只以生地黄取自然汁,入蜜少许和匀,温服自愈,男女皆效。甘露饮兼服茅根茅花汤煎浓服亦好,犀角地黄汤可服。脏毒聚金丸地黄丸主之。瘀血桃仁承气汤主之。

热伤阴络病便血,藏毒血黯肠风红,须辨腹痛肛肿痛,热盛湿盛要分明,藏毒初起肿痛甚,大黄皂刺莫消停,热盛俱宜槐花散,湿盛平胃地榆灵,日久脉微气血弱,升阳和血共养荣。
[注]
大便下血皆因小儿恣食肥甘,致生内热阴络也,若血色,黯而浊,肛门肿痛,先血后粪,此为近血,名日藏毒,若血鲜而清,腹中不痛,先粪后血此为远血,名日肠风,藏毒肛门每多肿痛,初起宜用皂刺大黄汤消之,大下血后,热盛微痛者,以槐花散和之,湿盛不痛者,以平胃地榆汤和之,肠风亦宜槐花散主之,便血日久,脉微气血弱者,升阳和血汤和之,继以人参养荣汤补之(皂刺大黄汤皂刺生川大黄各等分量小儿年岁大小虚实,酌其多少,水酒煎服。
槐花散槐花侧柏叶枳壳麸炒川黄连荆芥穗炒水煎服。
藏毒加苍术苦楝肠风加秦艽防风
(方歌)藏毒肠风槐花散黄连枳壳槐柏荆,脏毒苍术苦楝人,肠风须加艽防行。
平胃地榆汤)苍术炒陈皮厚朴姜炒甘草地榆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便血湿盛腹不痛,须用平胃地榆汤苍术陈皮厚朴草,地榆同煎引生姜
(升阳和血汤黄耆炙黄归酒洗白芍牡丹皮陈皮肉桂秦艽生地黄熟地黄 生甘草炙甘草苍术炒升麻水煎服。
(方歌)下血日久腹中痛,治宜升阳和血汤,二地二草耆归芍,陈丹秦艽升桂苍。
人参养荣汤人参黄耆炙白术土炒白茯苓白芍药肉桂熟地黄当归酒洗 甘草陈皮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失血日久气血虚人参养荣汤颇宜,参耆术苓白芍桂,地黄当归草陈皮

热盛衄血犀角汤,脾不统血参术良,热注肠胃四物治,脾虚便血归脾尝。
[注]
血属,诸经赖以养育,痘疮资以成功,一为毒火熏灼,则血随火动,迫而妄行,上则为衄血,下则为便血,痘色紫滞,燥热口渴而衄者,此毒火刑金也,犀角地黄汤主之,后余毒乘脾而衄者,此脾虚不能统血归经也,人参白术散主之,外俱用发灰散吹入鼻中,若毒火炽甚,流注大肠大便下血,加味四物汤主之,设痘色灰白陷下便血者,此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宜归脾汤主之,至若大吐血溺血,及七窍出血,变在反掌,不必服药。
犀角地黄汤犀角丹皮生地白芍水煎服。
(方歌)
毒火上冲频衄血犀角地黄汤效捷,犀角螃与牡丹皮,生地白芍共煎列。
人参白术散)方见喘证
发灰散
用少壮无病人之乱发,以皂角煮水,洗净油气,焙干,用新瓦罐一个,填入内令满,净瓦片盖口,盐泥封之,炭火围罐之半,煅一炷香取出,候冷研细,吹鼻中,或用发灰二分,童便七分,酒三分调服,亦可止血
加味四物汤当归白芍酒炒生地牡丹皮荆芥炒黑川芎黄芩黄连地榆水煎服(方歌)
加味四物使血宜,归芍生地牡丹皮荆芥炒黑川芎配,黄芩黄连地榆
归脾汤人参白术土炒甘草黄耆蜜炙枣仁炒研远志去心龙眼肉茯神当归木香煨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
归脾汤脾气虚人参白术草黄耆,枣仁远志龙眼肉茯神当归木香宜。

儿生七日之内,有便血者,由母食酒面炙爆过多,在胎受之,女子则热毒入心,小便尿血,男子则热毒入肺,大便便血,治法不可过投凉药,至于常人便血者,因脏气衰弱,风邪乃入,是以或冷蓄热,或湿毒传于肠胃,冷热交攻,损伤血气,渗入肠中而便血也。亦有上焦心肺积热流注大肠便血者,故宜分或冷或热,或湿或风,或虚及新久之异以治之,不可纯用寒凉,及单行单止,凉则令血凝泣,行则流走不已,止则无可归经,即用凉药,必用辛味为佐,久不愈者,当用温剂,如黑姜归芍参术之类,使脾能统血,血有所归也。多兼酸涩之药者,是欲少敛之也;药多用酒炒者,是欲升举之也。收敛止塞之后,仍必和气血浓肠胃,使阴络无复伤之患耳。

圣惠》∶夫小儿大便血者,为心主血脉,心脏有热,热乘于血,血性得热,流散妄行,不根据常度,其血流渗于大肠者,故令大便血出也。
千金》治大便讫出血方。
上用鳖头一枚,炙令黄黑,末之,以饭下五分匕,多少量儿大小,日三服。《外台鳖甲一枚,炙末水调。
千金》又方
上烧车 一枚令赤,内一升水中,分二服。
千金》又方
上烧甑蒂末,敷乳头上,令儿饮之。
《仙人水鉴》小孩子遗血,呼为胎风,宜使此方。人多不识,每因上厕犯之,至三岁以上,解行后有少鲜血,宜用此散子方。
肠风最恶,日久杀孩儿。如后有鲜血,宜取一甘梨,梨内安琥珀,并蜜封烧之。宜待交梨碎,取研救孩儿。
上取一颗好梨,去心入少许琥珀末并蜜,即以面裹泥球之火中 一伏时,取出去皮,研,以水调服立效。
子母秘录》治小儿下血
上取鸡翅下血服之。
圣惠》治小儿大便出血,体热黄瘦,不欲饮食。羚羊角散
羚羊角(屑) 黄 (锉) 川升麻 黄芩甘草(炙微赤,锉) 地榆(锉。以上各一分) 生干地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苦竹茹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大便出血,腹痛黄瘦,不欲饮食。槐花散
槐花(微炒) 白术干地黄 芎 (以上各半两) 黄 (锉) 木香当归(锉,微炒) 甘草(炙微赤,锉。以上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大便出血,久不止,面色痿黄,肌体羸瘦或时腹痛,不欲饮食。卷柏丸方
卷柏阿胶(捣碎,炒令黄燥) 赤石脂(各一两) 槐花(炒) 黄牛角 (炙焦) 当归(锉,炒) 黄 (锉)
芎(各一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三岁儿,每服以粥饮下七丸,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又方
上用鹿角烧灰细研,以粥饮调下半钱,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增减。《婴孺》方,刮屑米饮服。
太医局没石子 治小儿肠虚,受热下利,鲜血或便赤汁,腹痛后重,昼夜不止,遍数频多方。
没石子地榆(各半两) 黄连(锉,炒,一两半) 黄柏(锉碎,蜜炒,二两) 酸石榴皮(一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以醋煮面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温米饮下,食前服
茅先生治小儿大便下血方。
枳壳(去白,面炒) 荆芥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用陈米饮调下。
《九 卫生》紫参散 疗小儿下血痛方。
臭椿根皮贯众紫参酸石榴皮(烧灰存性。各等分
上同为细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腹痛煎艾汤调下。
《孔氏家传》治小儿大肠有血,上后有血如痢疾相似,但不拘十岁以上皆神效散方。
芍药地榆甘草(炙) 陈橘皮 黄连干葛(以上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用陈米饮调下,日进三服。
《孔氏家传》治小儿便鲜血槐花散
黄 (一两) 当归槐花白术人参芍药(各三分)
上为末。米饮下一钱,小儿半钱。
《吉氏家传》治泻血不定,是脾胃气冷,大肠风毒,宜服此方。
没石子(一个大者) 肉豆蔻(一个) 茶末(一钱) 桑根白皮(二钱,炙)
上件末,不计时候,以水如茶点一钱灌服立瘥。
《朱氏家传》小儿热气大肠,其病泻血,脏腑疼痛,渐如茶色难治。此病是伤寒出汗不尽,或因子出不足,令热气行于大肠,所以泻血。如活,先解汗,后下气大肠散方
郁金(一两) 干姜(半两) 大腹皮(一两半)
上为末。每服半钱,陈米饮下。

《巢氏病源》小儿尿血候∶血性得寒则凝涩,得热则流散。而心主于血,小儿心脏有热,乘于血,血渗于小肠,故尿血也。
千金》治小儿尿血方。
上烧鹊巢灰,井华水服之。亦治尿床。《婴孺》治大便血。
姚和众治小儿尿血方。
上用甘草五分,以水六合,煎取二合,去滓。一岁儿一日服,令尽。
姚和众又方
上用蜀升麻五分,水五合,煎取一合,去滓。一岁儿一日服尽。
圣惠》治小儿尿血水道中涩痛。阿胶散
阿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 黄芩栀子甘草(炙微赤,锉) 车前子(各一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用新汲水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又方
榆白皮干地黄(各半两)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上件药都细锉。以水一小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又方
苦楝子(一两) 郁金(二枚,一枚泡,一枚生用)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煎葱汤调下半钱,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又方
干地黄黄芩(以上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半合。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又方
紫菀(洗去苗土) 甘草(炙,锉) 黄连(去。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豉三十粒,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圣惠》又方
葵子 车前叶 甘草(炙) 川朴硝(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又方
上用牛蒡根洗去土,捣,绞取汁一中盏,入生蜜一合,相和令匀。每服半合,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又方
上取蒲黄末,以温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又方
车前叶(半斤,捣,绞取汁) 沙糖(一两)
上件药,相和令匀。每服半合,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又方
上以生地黄汁,每服暖一合服之。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茅先生治小儿小便下血方。
生地黄汁(小半盏) 轻粉(半钱匕)
上作一服,用井花水下。
张涣车前散 治热盛小肠,甚则尿血方。
牡蛎(半两,烧为粉) 车前子甘草(炙微赤,锉) 川朴硝(以上各一分)
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不拘时候。
《吉氏家传》尿血地黄散
绿豆粉滑石(各一两) 甘草(半两,炙)
上末,此病小儿是心脏积热,并脾脏、肝脏积热。如大人脾脏受病传肾,有三阴三阳之脉,小儿八岁以下只有三阳之脉,无三阴脉。所以心、脾、肝三脏受病,不传肾脏传小肠小肠风热之极,所以尿血。每服半钱,新汲水下二钱,二服止。忌热食、酸、咸。
千金灸法尿血,灸第七椎两旁各五寸,随年壮。

高存之幼郎,病内伤,大小便俱红。诸医竞用红花桃仁,病愈甚。仲淳曰∶桃仁之类,疏其瘀也。血且行,奈何又重伤之?伤则补之而已,以生地四钱,续断杜仲牛膝等饮之稍平,而腹痛不已。仲淳曰∶是在《内经》强者气行则愈,弱者着而成病。加人参二钱,一剂而愈。(《广笔记》。)
汤某治郑都丞子,患七年摇头,三年下血,已服百余方,前后所服,治摇头者,无非风药止血者,或在肠风,俱不效。视之,亦不明其标本。退而思之,乃肝血盛,外有风热乘之。(谓肝病则得之矣,谓血病盛而风热外乘,则未必然耳。)肝属木,盛而脾土为木所克,脾与肺是子母,俱为肝所胜,而血遂溃于大便,故便血不止,遂处一方,但损肝祛风而益脾。初亦一时之见,只数服而愈。十余日后,血止而下白脓,遂安。用犀角屑、甘草各一钱,栝蒌半两,蛇蜕炙一钱,防风五钱,钩藤一钱,麻黄去节一钱,炙 半两,羌活白芍各半两,为末,枣肉丸,食后薄荷汤下。只二服已效,头摇即止,便血随愈。次开服胃风汤,数日顿除。沈舍人子服之亦效。
蒋仲芳治周忠介公孙女,年七八岁,大便下血不止。有用黄连犀角者,有用人参、阿胶者,俱不效。诊得气口沉紧,服末子三进而血止。问故,曰∶人但知脾虚不能摄血,不知饮食伤脾,亦不摄血。今用消导之剂,食去则脾气复,而血自摄,焉得不愈?其末子,即沉香末也。

便血须先分内外
外感得者,曰肠风,随感随见,所以色鲜,多在粪前,自大肠气分来也;自内伤得者,曰脏毒,积久乃来,所以色黯,多在粪后,自小肠血分来也;又有不拘粪前后来者,气血俱病也。皆因七情六淫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或坐卧湿地,或醉饱行房,或生冷停寒,或酒面积热,以致荣血失道,渗入大肠。经曰∶结阴便血,一阴结一升,二阴结二升,三阴结三升。盖邪犯五脏,则三阴脉络不和而结聚,血因停留,溢则渗入大肠,非阴寒之谓也。《针经》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而吐衄,阴络伤则血内溢而便溺。
风清热红甚则乌;寒黯毒浊湿不痛,
此属外感,风者色青,或纯下清血。实者,人参败毒散槐花荆芥;虚者,不换金正气散;久虚者,胃风汤、古樗参散、苦参丸结阴丹。热者鲜红,用黄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等分,水煎服,酒蒸黄连丸香连丸苍地丸龟柏丸;挟风者,脏头丸;暑月,黄连香薷散;热甚则黑者,解毒汤四物汤,加大黄;有瘀血者,桃仁承气汤
寒者色黯,平胃散合理中汤,加葛根升麻益智神曲当归地榆、姜、枣煎服。毒者,病邪蕴久,色浊后重疼坠,四物汤加木香槟榔,或四味香连丸。湿者直来不痛,白柏丸。湿兼热者,古连壳丸
湿癖血箭最难除。
原因伤风犯胃飧泄,久而湿毒成癖,注于大肠,传于少阴,名曰肠癖,俗呼血箭。因其便血即出有力,如箭射之远也,又有如筛四散漏下者。初起湿热,或发当长夏者,当归和血散凉血地黄汤加木香槟榔;久而色紫黑者,湿毒甚也,升阳除湿和血汤升阳补胃汤,或补中益气汤去柴、陈,加芩、连、川芎槐角枳壳
内伤食积糟粕混,
内伤饮食,腹必胀满,糟粕与血同来,平胃散槐角枳壳当归乌梅甘草,或通玄二八丹。虚者,六君子汤加芎、归、神曲,或六神丸
劳伤气陷郁闷拘;
内伤、劳伤元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脱肛者,榆砂汤内伤气虚弱者,四君子汤,或单人参汤加炒干姜少许、古卷柏散、古乌荆丸、剪红丸阳虚甚者,矾附凡在。内伤阴虚血弱者,四物汤加干姜龟柏丸活龟丸肾气丸内伤脉络下血者,古连壳丸。虚者,十全大补汤主之。内伤忧思,怔忡少寝,有汗者,归脾汤。或寒热胁痛小腹闷坠拘急者,逍遥散、六君子汤俱加柴胡山栀,或木香少许。以上粪前,俱加吴萸;粪后,俱加黄连,二味用热汤同浸拌湿,再炖滚汤半日久,令药气相和方妙,各拣出若生,则偏寒偏热。
初起和血祛风湿
当归和血散,或凉血地黄汤。实者,槐角丸黄连阿胶丸;虚者,加味槐角丸四物坎离丸。通用四物汤,祛风,加柏叶、防风荆芥秦艽槐花黄芩地榆枳壳甘草;久者,加升麻柴胡提之;解毒,加槐花柏叶荆芥枳壳、芩、连;近血,加槟榔枳实槐花条芩大肠火;远血,加木通、吴萸炒黄连,泻小肠火;热者,加山栀槐花黄连;大下小止,加血见愁少许,姜汁和服;虚者,加炒干姜湿热,加苍术秦艽黄芩芍药;挟气,加香附枳壳,或单香附丸。又古芎归汤,调血上品,热,加茯苓槐花;冷,加茯苓木香。凡大小便血,俱不可纯用凉药,宜辛味为佐,兼升举及酒炒药。妇人胎前患者,古芩术汤、古芎归汤六一散,三方合服;产后患者,补中益气汤加吴萸黄连,或八物汤,随证选用。
久只补脾涩剂俱。
补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浓朴煎。盖精、气、血皆生于谷气胃气一复,血自循轨。不受补者,宜涩剂香梅丸肠风黑散单方,粪前,酸石榴皮为末一钱,荔枝煎汤下;粪后,艾叶为末,生姜汁下。或干柿烧灰为末,米饮下亦好。抑考肠风脏毒,血自肠脏中来;虫痔之血,肛门傍生小窍,射如血线。夫肛门即脱,腐血侵淫,化为虫蠹,蚀伤肠口,滴血淋沥,当以芜荑艾叶苦楝根等化虫,或烧鳗鲡骨熏之,内服黑玉丹

经义
阴络伤,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素问》)
哲言
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结阴之病,以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也。(骆龙吉
纯下清血者,风也;色如烟尘者,湿也;色黯者,寒也;鲜红者,热也;糟粕相混者,食积也;遇劳频发者,内伤元气也;后重便减者,湿毒蕴滞也;后重便增者,脾元下陷也;跌伤便黑者,瘀也;先吐后便者,顺也。(《见闻录》)
肠风脏毒便血、肠 四者,证虽相似而各有辨。肠风,由邪气外入,随感随见,所下清血而色鲜,必在粪前;脏毒,由蕴积热毒,久而始见,所下浊血而色黯,必在粪后;便血,由湿热虚风,所下之血或清或浊,亦不论粪前粪后;肠 ,则客气盛而正气衰,所以血与水谷齐出,不可不详审而治。
○无故忽然泻下恶血,名曰心绝,难治。(《仁斋直指》)
人身之血,有阴有阳。阳血者,顺气而行,循流脉中,调和五脏,洒陈六腑,谓之营血阴血者,居于络脉,专守脏腑,滋养神气,濡润筋骨。若其脏感内外之邪伤,则或循经之阳血,至其伤处,为邪所阻,漏泄经外;或居络之阴血,因着留之邪辟裂而出,则皆渗入肠胃而泄矣。俗见下血,率以肠风名之,不知风乃六淫中之一耳,或风有从肠胃经脉而入客者,或肝经风木之邪内乘于肠胃者,则可谓之肠风其他不因风邪,而肠胃感受火、热二淫,与寒、燥、湿怫郁其气,及饮食用力过度,伤其阴络之血者,亦谓之肠风可乎?许学士谓∶下清血,色鲜者,肠风也;血浊而色黯者,脏毒也;肛门射如血线者,脉痔也。滑伯仁云∶肠风,则足阳明积热久而为风,风有以动之也;脏毒,则足太阴积热久而生湿,从而下流也。风则阳受之,湿则受之。《三因方五痔脏毒肠风之辨甚详。脏毒肠风之血,出于肠脏间;五痔之血,出于肛门蚀孔处。治各不同。(《证治准绳》)
肠风下血者何也?凡人肠皆有脂裹之,脂浓则肠实而安,肠中本无血,缘有风,或有热,以消其脂,则肠遂薄,而身中之血乃得渗入耳。
便血与肠 ,本非同类。盖便血者,大便多实,而血自下也;肠 者,因泻利而见脓血,即痢疾也。
便血有夙疾,而肠 惟新邪,尤为易辨。须详察大便之燥、泄如何?庶不致误。然多酒之人,必多溏泄,亦多便血,又不可因泄而作肠 也。
大便下血,多由肠胃之火。盖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但血在便前者,其来近,或在广肠,或在肛门;血在便后者,其来远,或在小肠,或在于胃。虽血之妄行由火者多,然有脾胃阳虚而不能统血者;有气陷而血亦陷者;有便久滑泄而血因以动者;有风邪结于分而为便血者。大都有火者多因血热,无火者多因虚滑,治者当知虚实之要。(张景岳)
补编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金匮》)
下血因火者,宜清热为主,惟约营煎最佳,次则地榆散槐花散。若热在脾胃小肠之间,而火之甚者,宜抽薪饮;若素以阳脏多火,而脏毒下血,久不愈者,宜防风黄芩丸;酒毒淫热结大肠下血者,宜约营煎槐角丸。若但以寒湿下血者,宜二术煎,或四君子汤,或葛花解酲汤。脾胃气虚,而大便下血者,其血不甚鲜红,或紫或黑,此阳败而然,故多无热证。盖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速宜温补脾胃,以寿脾煎理中汤养中煎归脾汤;气陷不举而血不止者,宜补中益气汤举元煎
○血滑不止者,或因病久而滑,或因年衰而滑,或因气虚而滑,或因误用攻击以致气陷而滑。凡动血之初,多由于火,及火邪既衰,而仍不止者,非虚即滑也。凡此皆当以固涩为主,宜胜金丸、香梅丸。然血滑不止,多由气虚,宜以人参汤送之,或补中益气汤归脾汤举元煎理中汤加乌梅文蛤五味子之类主之。(张景岳)
便血一证,古有肠风脏毒脉痔之分,其见不外乎风淫肠胃湿热伤脾二义,不若《内经》谓阴络伤及结阴之旨为精切,仲景之先便后血先血后便之文尤简括也。阴络脏腑隶下之络,结阴不随阳之征,以先后分别其血之远近,就远近可决其脏腑之性情,庶不致气失统摄,血无所归,如漏卮不已耳。肺病致燥涩,宜润宜降,如桑麻丸天冬地黄银花柿饼之类;心病则火燃血沸,宜清宜化,如竹叶地黄汤补心丹之类;脾病必湿滑,宜燥宜升,如茅术理中汤及益气汤之类;肝病有风阳痛迫,宜柔宜泄,如驻车丸及甘酸和缓之剂;肾病见形消腰折,宜补宜填,如虎潜丸理阴煎之剂;胆逆则木火煽营,有桑叶山栀柏子、丹皮之清养;大肠为燥腑,每多湿热风淫,如辛凉苦燥之治;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之乡,脏病腑病无不兼之,宜补宜和,应寒应热,难以拘执。若努力损伤者,通补为主;膏粱蕴积者,清疏为宜。痔疮则滋燥兼投,中毒须知寒热
余如黑地黄丸以治脾湿肾燥;天真丸以大补真气真精;平胃、地榆之升降脾胃;归脾之守补心脾;斑龙
○以温煦奇督;建中之救复生阳;枳、术之疏补中土;禹粮、赤脂以堵截阳明;五仁汤复从前之肠液;养荣法善病后之元虚。此皆祖古方而运以匠心,为后学之津梁也。(《临证指南》)
便血下久,则涣散无统,药中兼用乌梅为妙。盖乌梅味酸,酸以收之,如今人染红用红花,非此不得颜色。
肠风下血,用炮姜佐血药者,以血见黑则止,亦水火既济之理。
脉候
尺脉芤涩,关脉微缓,俱为便血。脉小留连者生,数疾浮大者死。右关沉紧,是饮食伤脾,不能摄血而下走也;右寸浮洪,是积热肺经,下传大肠便血也。(《证治汇补》)
选案
一人患肠风下血,久服四物、芩、连、槐花,屡发不止,面色萎黄,诊脉浮缓。此土虚风湿交乘也。治用苍术茯苓、参、 、升、柴、防风,四剂而血止,改用十全大补汤调理而愈。(李士材)
韩晋度患痛泻下血,或用香连丸,遂饮食艰进,少腹急结小便癃闭面色萎黄,昼夜去血五十余度,脉沉细紧,所下之血瘀晦如苋汁。与理中汤加肉桂,一剂溺通,少腹即宽,再剂血减食进,四剂泻止三、四次,更与补中益气加炮姜而康。(张路玉)
附方
肠风下血方 用猪肠一根洗净,装入炒槐花,两头线扎,瓦罐醋煮,杵丸,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奇验。
又方 用豆腐浆加醋二、三匙,空心服之。腐浆清火,醋敛血故耳。
又方 用臭椿树根皮、党参二味,等分,烘干研末,大枣煮去皮核,取肉杵丸,每早服三钱,开水下,治便血日久,神效。

大便下血者,是大肠热结损伤所为也,脏气既伤,风邪自入,或蓄热,或冷,或湿毒于脾胃,或食伤脏腑,因兹冷热交击,湿互作,致动血气,停留于内,凝滞无归,渗入肠中,故大便下血也。或有腹胀冷气在内攻冲,亦令大便下血
又因风冷乘虚客入脾胃,或瘀血在于肠胃湿毒下如豆汁。又伤于脏,亦能便血,若上焦心肺积热,施注大肠,亦令大便下血也。亡血脾弱必渴,久则血虚,其人必肌体萎黄头发不黑矣。溺血者,盖心主血,与小肠相合,血之流行,周遍经络,循环脏腑,若热聚膀胱,血渗入脬,故小便血出也。〔薛〕经云∶肺朝百脉之气,肝统诸经之血。又云∶气主 之,血主濡之。盖荣血为水谷之精气,灌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若脾胃有伤,荣卫虚弱,行失常道,故上为衄血吐血,下为尿血便血矣。
外感风邪,则血鲜为肠风内伤则血浊为脏毒。又热入大肠,则大便下血,热入小肠,则小便出血。然小儿多因胎中受热,或乳母六淫七情,浓味积热,或儿自食甘肥积热,或六淫外侵而成,若因母食浓味者,加味清胃散。怒动肝火者,加味小柴胡汤。忧思郁怒者,加味归脾汤。禀父肾燥者,六味地黄丸。儿有积热小便出血者,实热,用清心莲子饮虚热,用六味地黄丸大便出血者,犀角地黄汤。风邪外侵者,仓廪散。病后元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粪前见血者,四君加黄连吴茱萸,粪后见血者,四君加吴茱萸制黄连。若婴儿,以治母为主,余当临证制宜。
清胃散齿小柴胡汤(潮热) 归脾汤烦躁地黄丸(肾) 清心莲子饮尿白
五倍丸 治小儿大便下血肠风脏毒
上以五倍子,干为末,炼蜜丸,如小豆大。三岁三十丸,米汤下。
诃灰散 治小儿因大便有血。
上,以诃子烧灰存性,一半为末,米汤调下,食前,三岁一钱。
桃胶 治小儿小便出血,阴茎中痛。
上,以桃胶一块如枣大,水一盏半,煎三分,日进三服。下石子如豆,石尽,止药。
火府散 治小儿小便出血。
木通生地黄甘草黄芩上为末。水一盏,煎六分,不时温服
车前散 治热盛小肠,甚则尿血
牡蛎(半两,烧为粉) 车前子甘草(炙微黄,锉) 川朴硝(各一分)
上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不拘时候。

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属木。木得风则摇动。乃肝经火盛而生虚风也。便血者。风木摇动。则土受凌虐而不能统血也。或因乳母恚怒。风热炽盛。肝木伤脾。使清阳不升。亦有风邪侵入大肠者。治法。若因风热柴胡清肝散。若因怒火者。小柴胡汤加白芍丹皮。若清气不升。脾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肝经血热妄行者。六味地黄丸脾土不能培肝木者。六君子加柴胡、钩藤钩

热入大肠便血。补中益气加黄连柴胡。热入小肠尿血六味丸。小儿多因胎中受热。或乳母六淫七情浓味积热。或儿自食甘肥积热。或六淫外侵而成。粪前见血者。清胃散槐米。粪后见血者。清胃散犀角连翘。若婴儿则以治母为主。余当临证制宜。

天津陈姓童子,年十五岁,于仲秋得温病,兼衄血便血
病因 初因周身发热出有斑点,有似麻疹。医用凉药清之,斑点即回,连服凉药数剂,周身热已退,而心中时觉烦躁。逾旬日因薄受外感,其热陡然反复。
证候表里壮热衄血两次,小便时或带血。呕吐不受饮食,服药亦多吐出。心中自觉为热所灼,怔忡莫支。其脉摇摇而动,数逾五至,左右皆有力,而重按不实。舌苔白而欲黄,大便三日未行。本拟投以白虎加人参汤,恐其服后作呕。
处方 生石膏(三两细末) 生怀山药(二两)
共煎汤一大碗,俾徐徐温饮下。为防其呕吐,一次只饮一大口,限定四小时将药服完。
方解呕吐之证,饮汤则吐,服粥恒可不吐。生山药二两煎取浓汁与粥无异,且无药味,服后其粘滞之力自能留恋于胃中。且其温补之性,又能固摄下焦以止便血,培养心气以治怔忡也。而以治此温而兼虚之证,与石膏相伍为方,以石膏清其温,以山药补其虚,虽非白虎加人参汤,而亦不啻白虎加人参汤矣。
复诊 翌日复诊,热退十之七八,心中亦不怔忡,少进饮食亦不呕吐衄血便血皆愈。脉象力减,至数仍数。
处方玄参(二两) 潞参(五钱) 连翘(五钱)
效果 仍煎汤一大碗,徐徐温饮下,尽剂而愈,大便亦即通下
方解 盖其大热已退而脉仍数者,以其有阴虚之热也。玄参、潞参并用,原善退阴虚作热,而犹恐其伏有疹毒,故又加连翘以托之外出也。
帮助 此证若能服药不吐,投以大剂白虎加人参汤,大热退后其脉即可不数。乃因其服药呕吐,遂变通其方,重用生山药二两与生石膏同煎服。因山药健脾滋肾,其补益之力虽不如人参,实有近于人参处也。至大热退后,脉象犹数,遂重用玄参二两以代石膏,取其能滋真阴兼能清外感余热,而又伍以潞参、连翘各五钱。潞参即古之人参。此由白虎加人参之义化裁而出,故虚热易退,而连翘又能助玄参凉润之力外透肌肤,则余热亦易清也。

一论下血者。大便出血也。乃脏腑蕴积湿热之毒而成。或因气郁。酒色过度。及多食炙爆热毒之物。或风邪之冒。或七情六淫所伤。使气血逆乱。荣卫失度。皆能令人下血。此方治大便下血。不问粪前粪后。并肠风下血皆治。
解毒四物汤
当归(酒洗五分) 川芎(五分) 白芍(炒六分) 生地黄(一钱) 黄连(炒一钱)黄芩(炒八分) 黄柏(炒七分) 栀子(炒黑七分) 地榆(八分) 槐花(炒五分) 阿胶(炒六分) 侧柏叶(六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腹胀。加陈皮六分。气虚。加人参三分。白术三分。木香三分。肠风下血。加荆芥五分。气下陷。加升麻五分。心血不足。加茯苓六分。虚寒。加炒黑干姜五分。
一方。去阿胶。加苦参七分。
一论大便下血。去多心虚。四肢无力。面色痿黄。宜
滋阴脏连丸
怀生地黄 怀熟地黄(各用四两) 山茱萸(酒蒸去核) 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二两)川黄连(酒炒) 泽泻(三两) 山药(四两) 槐花(拌蒸) 大黄(酒蒸九次极黑各用三两)
上为细末。装入雄猪大肠头内。两头扎住。糯米三升。水浸透米。去水。将药肠藏糯米甑内。蒸一炷香时为度。捣药肠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盐汤下。
一虚人大便下血。用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加炒阿胶、酒炒椿根皮地榆槐花
一下血。服脏连丸等药。其血愈多。形体消瘦。发热少食。里急后重。此脾气下陷。以补中益气汤。加炒黑干姜。立止。
一论肠风下血者。必在粪前。是名近血色清而鲜。其脉又浮。宜人参败毒散。(方见感冒)根据本方加黄连
柏叶汤肠风下血
侧柏叶当归生地黄黄连枳壳(麸炒) 槐花地榆荆芥川芎(各等分甘草(减半)
上锉一剂。乌梅一个。生姜切片。水煎。空心服。
槐角丸肠风下血。不问粪前粪后。远年近日。皆效。
槐角子(一两) 枳壳(麸炒) 黄芩(酒炒) 地榆荆芥黄连侧柏叶(酒浸各五钱)黄柏(酒浸) 防风 归尾(酒洗各四钱)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汤送下。忌生冷烧酒蒜毒等物。戒房事。
一论脏毒下血。必在粪后。是名远血。宜
八宝汤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连翘槐花(各一钱五分) 细辛甘草(各四分)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
一论大便下血大肠痛不可忍。肛门肿起。此下焦热毒盛也。宜
加味解毒汤
大黄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赤芍连翘枳壳(麸炒) 防风甘草
上锉。水煎。空心服。
一治肠胃闭闷。下血积热脏毒
黄连(四两炒) 枳壳(去穣炒四两)
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清茶下。
一论肠风脏毒便血下血。宜
槐黄丸
槐花(四两) 黄连(酒炒四两)
上为细末。入猪大肠内。两头扎住。入韭菜二斤。水同煮烂。去菜。用药肠捣烂。为丸如栀子大。如湿加些面。每服八十丸。空心米汤送下。
一论大便下血。久不止者。此脏腑虚寒故也。面色痿黄。身体瘦弱。宜
断红丸
鹿茸(去毛醋煮) 大附子(炮去皮脐) 当归(酒洗) 续断(酒浸) 黄 (炒) 阿胶蛤粉炒) 侧柏叶(炒各一两) 白矾(枯五钱)
上为细末。醋煮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汤下。
丹溪云。下血久不愈者。后用温剂。先用四物汤加炮姜附子升麻。后服断红丸收效一论肠风下血。热者其血鲜。寒者其血青黑或成块。
一儒者素勤苦。因饮食失节。大便下血。或赤或黯。半载之后。非便血盗汗。非恶寒发热血汗二药。用之无效。六脉浮大。心脾则涩。此思伤心脾。不能摄血归源。然而即汗汗即血。其色赤黯。便血盗汗。由火之升降微甚恶寒发热。气血俱虚也。在午前。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肺脾之源。举下陷之气。午后。用归脾加麦冬五味。以补心脾之血。收耗散之液。不两月。诸症悉愈。
一人素善饮酒。不时便血。或在粪前。或在粪后。食少体倦。面色痿黄。此脾气虚而不能统血。以益气汤加茱萸、黄连
一男子便血精滑发热。一男子便血发热。一男子发热遗精。或小便不禁。俱是脾肾亏损。用六味地黄丸益气汤。以滋化源。并皆全愈。
一论下血。服犀角地黄汤等药。其血愈多。形体消瘦。发热少食。里急后重。此脾气下陷。以益气汤加炮姜。立收效。
一治大便下血。用石莲肉四两。去壳捶碎。入公猪肚内。水煮烂。去莲肉。将肚并汤食之立止。
一治大便下血秘方。
观音救苦方 马伏所传。
木香(四两) 黄连(二两)
上将黄连切片煎汁。浸木香。慢火焙干。为末。乌梅肉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滚汤送下。
一患肠风下血者。何也。人肠皆有脂裹之。浓则肠胃以安。肠中本无血。血缘有风或有热以消其脂。肠遂薄。渗入身中血。初患时。必服凉药而愈。服之过者。则肠寒而脂愈不生。其血必再作。凡热者。其血鲜。冷者。其血青黑察其冷热用药可也。冷者。用断红丸。热者。
四物汤黄连解毒汤。加苦参槐角地榆侧柏叶
肠胃流热。则粪门暴肿。用蜗牛细研。涂之则消。
一治脏毒下血。用黄连解毒汤四物汤。和调为末。滴水为丸。每服八九十丸。空心。
陈米饮下。
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归脾汤(方见健忘六味丸(方见补益)

一论便血者。热传心肺也。凡初生婴儿。七日之内。大小便有血出者。此由胎气热甚之所致也。因母食酒曲炙爆热毒等物。流入心肺。儿在胎内受之。热毒亦传于心肺。且女子热入于心。故小便有血。男子热入肺。故大便有血。治法。用生地黄取自然汁。入蜜少许。和匀温服。男女皆效。
一方用生蒲黄、油发烧灰。各一钱为末。生地黄汁。或米饮、乳汁调服

肠风脏毒附)
便血与痢血异,便血宿疾,痢血新邪,兼有脓杂。与肠风脏毒尤别。便血火淫,肠风风淫脏毒湿热淫,兼毒。便血肠胃火伤,阴络血与便下,治分血之远近虚实新久,不可概行凉血涩血。《金匮》以先便后血远血黄土汤先血后便近血赤小豆当归汤。其血色鲜稠为实热迫注,多醇酒浓味酿成,约营煎地榆丸
色浠淡为脾胃虚寒归芍异功散炮姜。色瘀晦为阳衰不摄。因中寒食冷,气滞血凝必腹痛呕泻,附子理中汤炮姜。思伤心脾,气不统血,或年衰病久,归脾汤。惟初起血中伏火,用桂圆肉、包鸦胆子肉十枚,匀两包,四五服效。若未止,用刘寄奴五钱,松萝茶一钱,乌梅肉一枚,煎服效。久而气陷血脱补中益气汤
血滑不止,举元煎玉关丸。若面色萎黄,下元虚惫,加味六君子汤,下断红丸,或十全大补汤茯苓,加防风。其结阴便血,脉必虚涩,系厥阴肝血内结,阳失统运,渗入肠间。诸家谓阴寒内结,非也。遵《医通》补中益气汤,倍黄 ,加炮姜。宿有血症,因感湿热,血下紫黑,乃湿毒肠 。升阳益胃汤。凡便血肠风服药不效,山楂子散大便燥结,肛头血出,熟地一两蒸食。
肠风〕血清色鲜,远射四散如筛,风性疏也,经言∶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加减四物汤加秦艽,虚者人参胃风汤肠风夹湿,下如豆汁。或瘀紫,升阳除湿防风汤,有热加黄连当归甘草。若湿热内蕴下血腹满槐花散。初起血热槐花饮。久则兼夹寒湿,浓朴丸。血滑不止,惜红煎。脾脉浮缓,土虚风湿交乘,加味六君子汤十全大补汤肠风兼泻,米豆散。
脏毒〕血浊而色暗,系湿热蕴毒,轻者猪脏丸,重者脏连丸。酒毒酿湿热下血聚金丸。若肛门血射如线,或点滴不止,为血,秦艽白术丸皂角枳实泽泻。加槐花生地黄蜜丸。与痢血,另详本门。

肠风脏毒二证。(三因诸邪,皆致便血,二者特其大端耳。)肠风者,或风邪外感,或肝风内生,风热相合,侵犯经络血脉被阻,漏出经络之外,渗入肠胃之中,从大便出,随感随见,血清色鲜者是。槐花汤加羌、防、秦艽。(即非外风,亦可升阳燥湿。按内风即气也,气不顺亦可用羌、防辈升发之,但不温服取汗耳。故古方不分内外风,统用之也。)脏毒者,湿与热合,蕴积日久,伤损阴络,血渗肠胃,积久乃下,其色黯浊者是。槐花汤加炒苦楝、炒苍术下血腹中痛,血色鲜红,为热毒芍药黄连汤主之。不痛,血色不鲜,或紫黑如豆汁,为湿毒黄连汤主之。先血而后粪,近血也,出于大肠槐花条芩乌药。先粪而后血,远血也,出胃与小肠石膏山栀乌药。又结阴便血,(《内经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所下纯是血,《经》不言何邪所结。景岳谓风寒之邪,留结血分所致,宜灸中脘气海三里,以散风邪,服平胃地榆汤以温散之。亦举隅之论也。下血太甚,人参升麻牡蛎粟壳瘀血不可止,待色鲜红,略加涩药,椿皮乌梅最妙。用寒凉药酒煮或炒,恐血凝。便血日久,服凉药不应,宜升补,升阳除湿和血汤。有热略加黄连,以吴萸泡水炒用,虚加人参
此病多食干柿或生柿最效。肠风脏毒结阴,并血出肠中,与五痔之血出于漏孔者不同,亦与赤痢有异。

夏至后。湿热内蒸肠风复来。议酸苦法。(湿热
川连黄芩乌梅肉 生白芍 广皮 浓朴 荆芥菊花炭 又驻车丸二钱
脉右数。形色苍黑。体质多热。复受长夏湿热内蒸。水谷气壅。血从便下。法以苦寒。佐以辛温。薄味经月。可冀病愈。
茅术川连黄芩 浓朴 地榆槐米
年前痰饮哮喘。不得安卧。以辛温通阳劫饮而愈。知脾阳内弱。运动失职。水谷气蒸。饮邪由湿而成。湿属。久郁化热。热入络。血必自下。但体质仍属阳虚。凡肠红成方。每多苦寒。若脏连之类。于体未合。毋欲速也。
生于术 茯苓泽泻地榆桑叶 丹皮俞阳虚。肠红洞泻。议劫胃水。(阳虚寒湿理中换生茅术生浓朴附子炮姜
(十七) 脉沉粪后下血。少年淳朴得此。乃食物不和。肠络空隙所渗。与升降法
茅术 浓朴 广皮 炮姜 炙草 升麻柴胡地榆
脉缓濡弱。阳气不足。过饮湿胜。大便溏滑。似乎不禁。便后血色红紫。兼有成块而下。论理是少阴肾脏失司固摄。而阳明胃脉。但开无合矣。从来治腑。以通为补。与治脏补法迥异。
先拟暖胃通阳一法。
生茅术 人参茯苓新会皮 浓朴 炮附子姜炭地榆
三一) 食入不化。饮酒浓味即泻。而肠血未已。盖阳微健运失职。酒食气蒸。湿聚阳郁。脾伤清阳日陷矣。议用东垣升阳法。(湿遏脾阳
人参茅术 广皮 炙草 生益智防风升麻
阳虚体质。食入不化。饮酒浓味即泻。而肠血未止。盖阳微健运失职。酒食气蒸湿聚。脾阳清阳日陷矣。当从谦甫先生法。(中虚湿下陷)
人参(二钱半) 干姜(二钱半煨) 附子(三钱) 茅术(五钱) 升麻(三钱) 白术(二钱半)浓朴(二钱半) 茯神(二钱半) 广皮(二钱半) 炙草(二钱半) 归身(一钱半) 白芍(一钱半)葛根(二钱半) 益智(一钱半) 地榆(三钱半) 神曲(一钱半)
上药各制。姜枣汤丸。
湿胜中虚。便红。
焦术 炒当归白芍 炙草 防风根 煨葛根荷叶
(六一) 郁怒。肠红复来。木火乘腑络。腹中微痛。议与和。(郁怒木火犯土)
桑叶丹皮白芍 黑山栀 广皮 干荷叶边 生谷芽
二年前冲气入脘。有形痛呕。粪前后有血。此属厥阳扰络。风动内烁。头巅皆眩痛。每日用龙荟丸
嗔怒动肝。络血乃下。按之痛减为虚。夫肝木上升。必犯胃口。遂胀欲呕。清阳下陷。门户失藏。致里急便血。参术炮姜。辛甘温暖。乃太阴脾药。焉能和及肝胃。丹溪云。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自觉冷者。非真冷也。驻车丸二钱。
(四六) 少阳络病。必犯太阴脾阳衰微。中焦痞结。色痿如瘁。便后有血。论脾乃柔脏。非刚不能苏阳。然郁勃致病。温燥难投。议补土泄木方法。
人参当归枳实汁 炒半夏桑叶丹皮参归。养脾之营。枳半通阳明之滞。桑丹泄少阳之郁。
凡有疾。最多下血。今因嗔怒。先腹满。随泻血。向来粪前。近日便后。是风木郁于土中。气滞为膨。气走为泻。议理中阳。泄木佐之。(木郁土中)
人参附子炮姜茅术 浓朴 地榆升麻(醋炒) 柴胡(醋炒)
便红脉数。(大肠血热
生地(三钱) 银花(三钱) 黄芩(一钱) 白芍(一钱半) 槐花(一钱)
(二三) 脉数。能食肠红自下泄。肠腑热炽所致。非温补之症。
细生地 丹参黄柏 黑 豆皮 地榆柿饼槐花金石斛
三七内热肠红。当清分之热。
生地 炒丹皮 酒炒黄芩 炒黑槐花柿饼元参银花 黑山栀
嗽血已止。粪中见红。中焦之热下移。肠胃属腑。止血亦属易事。花甲以外年岁。热移入下。
到底下元衰矣。
细生地 川石斛柿饼天冬
(三六) 劳倦。便后血
炒黑樗根皮(一两) 炒黑地榆(三钱) 炒黑丹皮(一钱) 五加皮(三钱) 炒焦银花(一钱半)苍术(一钱) 茯苓(二钱) 炒泽泻(一钱)
(十八) 阴虚内热肠红不止。
炒黑樗根皮(一两) 炒生地(三钱) 炒银花(一钱半) 炒黑地榆(二钱) 归身(一钱半)生白芍(一钱半) 炒丹皮(一钱) 茯苓(一钱半)
(三八) 脉濡小。食少气衰。春季便血大便时结时溏。思春夏阳升。阴弱少摄。东垣益气之属升阳。
阴液更损。议以甘酸固涩。阖阳明为法。(阳明不阖)
人参粳米禹粮石赤石脂木瓜乌梅
能食。肠血。脉细色痿。肛下坠。议酸苦熄风坚阴
萸肉五味黄柏地榆禹粮石赤石脂
(二八) 中满过于消克。便血。食入易滞。是脾胃病。血统于脾。脾健自能统摄。归脾汤嫌其守。疏腑养脏相宜。(脾胃气滞
九蒸白术南山楂茯苓 广皮 谷芽麦芽枣汤
(二三) 便血如注。面黄。脉小。已经三载。当益胃法。(脾胃阳虚
人参(一钱) 焦术(三钱) 茯苓(三钱) 炙草(五分) 木瓜(一钱) 炮姜(五分)
(三十) 上年夏季。络伤下血。是操持损营。治在心脾。(心脾营损) 归脾饴糖丸。
入暮腹痛鸣响。睾丸久已偏坠。春正下血经月。颜色鲜明。此痛决非伤瘀积聚。乃营损寒乘。木来侮土。致十四载之缠绵。调营培土。以甘泄木。散郁宜辛。节口戒欲。百天可效。
人参当归白芍肉桂炮姜茯苓 炙草 南枣
细推病情。不但营气不振。而清阳亦伤。洞泄不已。而辛润宜减。甘温宜加。从桂枝加桂汤立法。
人参桂枝茯苓白芍 炙草 肉桂煨姜南枣
仍议理营。
人参于术茯苓炮姜 桂心 白芍 真武丸(二钱)
(十八) 便后下血。此远血也。(脾不统血
焦术(一钱半) 炒白芍(一钱半) 炮姜(一钱) 炙草(五分) 木瓜(一钱)炒荷叶边(二钱)
脉小左数。便实下血。乃肝络热腾。血不自宁。医投参 归桂甘辛温暖。昧于相火寄藏肝胆。火焰风翔。上蒙清空。鼻塞头晕。呛咳不已。一误再误。遗患中厥。夫下虚则上实。阴伤阳浮冒。乃一定至理。(血去伤虚阳上冒)
连翘竹叶心鲜生地元参丹皮 川斛
下血伤走泄。虚阳上升。头目清窍。参 术桂辛甘助上。致鼻塞耳聋。用清上五六日。右脉已小。左仍细数。乃亏本象。下愈虚则上愈实。议以滋水制火之方。
生地 元参天冬 川斛 茯神牛膝
脉左数。耳聋胁痛。木失水涵养。以致上泛用补阴丸
补阴丸五钱 又虎潜丸羊肉胶丸。
肠红粘滞。四年不痊。阴气致伤。肛坠刺痛。大便不爽。药难骤功。当以润剂通腑。(阴虚血涩)
生地 豆皮 楂肉 麻仁冬葵子
劳伤下血络脉空乏为痛。营卫不主循序流行。而为偏寒偏热。诊脉右空大。左小促。通补阳明。使开合有序。(劳伤营卫) 归 建中汤
(四七) 内经阴络伤。则血内溢。盖烧酒气雄。扰动脏络聚血之所。虽得小愈。而神采爪甲不荣。
犹是血脱之色。肛坠便甚。治在脾肾。以脾为摄血之司。肾主摄纳之柄故也。(脾肾虚
晚归脾去木香 早六味去丹泽加五味芡实莲肉阿胶丸
(五五) 酒湿污血。皆脾肾柔腻主病。当与刚药。黑地黄丸
凡脾肾为柔脏。可受刚药。心肝为刚脏。可受柔药。不可不知。谦甫治此症。立法以平胃散作主。加桂附干姜归芍。重加炒地榆以收下湿。用之神效。即此意也。
(四二) 腹痛下血。食荸荠豆浆而愈。乃泄肺导湿之药。既愈以来。复有筋骨痿 寒热。夜卧口干。乃湿去气泄。阳明脉乏。不主用事。营卫失度。津液不升之象。天真丸主之。去人参
(五六) 血久下。肌肉痿黄。乃血脱气馁。渐加喘促浮肿。再延腹胀。便不可为。此症脏阴有寒。腑阳有热。详于金匮谷疸篇中。极难调治。
人参 焦术 茯苓菟丝子 广皮 生益智木瓜
(四八) 中年形劳气馁。阴中阳不足。且便血已多。以温养固下。男子有年。下先虚也。(肾阳虚
人参茯苓 归身 淡苁蓉补骨脂巴戟远志生精羊肉熬膏丸。服五钱。
(三八) 久矣晨泄腹痛。近日有红。此属肾虚
补骨脂大茴香五味茯苓菟丝
三七) 脉左虚涩。右缓大。尾闾痛连脊骨。便后有血。自觉惶惶欲晕。兼之纳谷最少。明是中下交损。八脉全亏。早进青囊斑龙丸峻补玉堂关元。暮服归脾膏。涵养营。守之经年。形体自固。
鹿茸(生切薄另研) 鹿角霜(另研) 鹿角胶盐汤化) 柏子仁去油烘干) 熟地(九蒸) 韭子(盐水浸炒) 菟丝子(另磨) 赤白茯苓(蒸) 补骨脂胡桃肉捣烂蒸一日揩净炒香)
上溶膏炼蜜为丸。每服五钱。淡盐汤送。
鹿茸督脉之阳。鹿霜通督脉之气。鹿胶肾脉之血。骨脂独入命门。以收散越阳气。柏子凉心以益肾。熟地味浓以填肾。韭子菟丝就少阴以升气固精。重用茯苓淡渗。本草以阳明本药。能引诸药。入于至阴之界耳。不用萸味之酸。以酸能柔。且不能入脉耳。
(十八) 上下失血。先泻血。后便泻。逾月。伤液耗。胃纳颇安。且无操家之劳。安养闲坐百日。所谓静则充。(肾阴虚
熟地萸肉茯神山药五味龙骨
肾虚。当春阳升动咳嗽。嗽止声音未震。粪有血。难充复。不肯上承。用阴药固摄。
熟地白芍茯神 黑 豆皮 炒焦乌梅
(三十) 肾阴虚络中热肝风动。肠红三载不已。左胁及腹不爽。少阳亦逆。多以补中调摄。故未见奏功。姑用疏补。为益脏通腑。
熟地炭 炒当归 炒楂肉 炒地榆丹皮桑叶
益阴泄阳。四剂血止。但腰酸脘中。咽燥喜凉饮。肛热若火烙。阳不和平。仍是阴精失涵。
用虎潜法。
熟地白芍当归地榆龟胶知母黄柏 猪脊髓丸
沫血鲜红凝块紫黑。阴络伤损。治在下焦。况少腹疝瘕。肝肾见症。前此精浊日久。亦令伤于下。
人参茯神熟地炭 炒黑杞子 五味地榆杜仲
左脉小数坚。肛坠胀。
人参茯神莲肉芡实熟地五味
(氏) 脉小。泻血有二十年。
经云。阴络伤。血内溢。自病起十六载。不得孕育。述心中痛坠。血下不论粪前粪后。问脊椎腰尻酸楚。而经水仍至。跗膝常冷。而骨髓热灼。由阴液损伤。伤及阳不固密。阅频年服药。归 杂入凉肝。焉是遵古治病。议从奇经升固一法。(奇脉伤)
鹿茸鹿角霜枸杞子 归身 紫石英 沙苑 生杜仲 炒大茴 补骨脂余粮石蒸饼浆丸。
(三九) 劳力见血。胸背胁肋诸脉络牵掣不和。治在营络。(劳力伤络)
人参 归身 白芍茯苓 炙草 肉桂
(五三) 瘀血必结在络。络反肠胃而后乃下。此一定之理。平昔劳形奔弛。寒暄饥饱致伤。苟能安逸身心。瘀不复聚。不然年余再瘀。不治。(血瘀在络)
旋复花 新绛 青葱 桃仁当归柏子仁
(氏) 当年肠红。继衄血喉痛。已见阳气乘络。络为气乘。渐若怀孕者。然气攻则动如梭。与胎动迥异。倘加劳怒。必有污浊暴下。推理当如是观。
柏子仁泽兰卷柏黑大豆皮茯苓大腹皮
便血一症。古有肠风脏毒脉痔之分。其见不外乎风淫肠胃湿热伤脾二义。不若内经阴络受伤。及结阴之旨为精切。仲景之先便后血先血后便之文。尤简括也。阴络脏腑隶下之络。结阴不随阳之征。以先后分别其血之远近。就远近可决其脏腑之性情。庶不致气失统摄。血无所归。如漏卮不已耳。肺病致燥涩。宜润宜降。如桑麻丸。及天冬地黄银花柿饼之类是也。心病则火燃血沸。宜清宜化。如竹叶地黄汤补心丹之类是也。脾病必湿滑。宜燥宜升。如茅术理中汤。及东垣益气汤之类是也。肝病有风阳痛迫。宜柔宜泄。如驻车丸。及甘酸和缓之剂是也。肾病见形消腰折。宜补宜填。如虎潜丸理阴煎之类是也。至胆经枢机。逆则木火煽营。有桑叶山栀柏子丹皮之清养。大肠为燥腑。每多湿热风淫。如辛凉苦燥之治。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之乡。脏病腑病。无不兼之。宜补宜和。应寒应热。难以拘执而言。若努力损伤者。通补为主。膏粱蕴积者。清疏为宜。痔疮则滋燥兼投。中毒须知寒热。余如黑地黄丸。以治脾湿肾燥。天真丸。以大补真气真精。平胃地榆之升降脾胃。归脾之守补心脾。斑龙以温煦奇督。建中之复生阳。枳术之疏补中土。禹粮赤脂以堵截阳明。用五仁汤复从前之肠液养营法善病后之元虚。此皆先生祖古方而运以匠心。为后学之津梁也。(邵新甫)
徐评 以上诸案。肠红血。俱不能分别。人参姜桂一概乱投。此老与此症竟茫然无知。误人不少。案中不但血一症。混入肠红。即知其为血矣。而血之方又不中病。盖另有治法。不得与肠红方等也。便血肠中必有受之处。褚氏所谓肠有窍便血杀人是也。当知填窍之法。今惟知用人参姜附及五味燥热收敛之药。助其肠中之火。而于脱血之后。更劫其。苟非纯虚。是益其疾矣。

便血(资生经)。穴复溜太冲会阳泄利脓血。穴下廉幽门太白治吐泄脓血。穴太白大便脓血出。穴小肠俞大便下血。穴下治大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痛。穴腹哀治大小便血不止。穴劳宫治下血不止。量脐心与脊骨平。于脊骨上灸七壮即止。如再发。即再灸七壮。永除根本目睹数人有效。王氏云。尝用灸人肠风。皆除根本。神效无比。然亦须按其骨突处酸痛。方灸之。不疼。则不灸也。但便血本因于肠风肠风肠痔。不可分而为三。分而为三。治之非也。
大便下血(出危氏方)。灸第三十椎。随年壮。
大便下血(出危氏方)。平立。以绳子比脐平。却向后脊骨当中。灸七壮。或年深于脊骨两傍各一寸。灸七壮。余谓寸半则是肾 。自佳。